Ⅰ 饮品微生物超标,可能有哪些危害
饮品微生物超标,可能有哪些危害?
饮品微生物超标将会使微生物大量繁殖,在饮用时如果加热时间较短或未彻底加热, 必然会导致饮品中的微生物出现滋生污染情况, 从而影响饮品的食用安全。我们在食用后可能会出现中毒症状, 像呕吐、腹泻等情况, 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将会造成很大程度的危害。 特别是对于抵抗力较弱的人群有很高的健康风险。
很多人对微生物超标的后果都不太清楚,比如大肠菌群严重超标的饮品可能会引起肠道传染病或食物中毒 ,对于身体比较弱的人群可能症状更严重,像奶茶之类的饮品,因为本身的含糖量较高,常喝会导致摄入糖分较高,引发身体的疾病,如果加上微生物超标,那么对身体的危害就会加倍了,所以大家要注意。
Ⅱ 桶装水的安全隐患
桶装水逐步成为生活必备品,但卫生隐患也正影响着消费者的健康。昨日,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首次将桶装水纳入高风险品种,实施重点监管,每年将进行三次市级监督抽检。
根据调研公司Research In China预计,未来15年中国内地瓶装水的需求仍将稳步增长,桶装水的销量则将在2025年达到1.5亿立方米。在市场高速增长的同时,桶装水行业却屡次曝出假冒、安全问题。
根据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在国家食药监总局和各级市食药监局的抽检中,桶装水产品屡次因菌落总数超标出现在不合格名单中。在一次抽检中,82家瓶、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中不合格产品7批次,其中有6批次菌落总数超标。“龙涧”桶装水亚硝酸盐超标,“燕兴隆”牌350ml富硒弱碱山泉水是2014年首次检出的不合格小瓶饮用水,不合格原因也是菌落总数超标。
为了加强对桶装饮用水市场的监管,市食药部门首次将桶装饮用水列为高风险产品管理,未来每年市级监督抽检3次,重点检测微生物类、农药类、污染物类、理化类等24个指标。此外,许可证申办等都更加严格,风险监测也会匹配不同措施,除了3次市级监督检测外,各区县将有额外的抽检计划。
2013年4月,北京市质检将食用油、乳制品、白酒、婴幼儿及其他配方乳粉等25种被确定为高风险品种,实施重点监管,对消费者最关注的乳制品安全,质监部门对全市乳制品生产企业的产品实施每周监测。
各地食药部门均有自己的高风险食品检测名单,多以消费者关注度较高的乳制品、米、面、油等商品为主。
2014年9月2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专项监督抽检结果显示,瓶(桶)装饮用水抽检不合格率为23.83%。
本次专项抽检共抽检样品1863批次,样品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1197家生产企业,抽检项目包括菌落总数、致病菌、铅、镉、亚硝酸盐、溴酸盐等36项;共检出不合格样品444批次,抽检不合格率23.83%,涉及22项不合格项目,主要不合格项目为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酵母菌、霉菌等微生物指标和溴酸盐超标,微生物指标不合格样品大多是大桶水。
大桶水微生物指标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企业存在管理不严、包装容器和设备设施等清洗消毒不符合规定;部分经营企业未按照相关要求存放大桶水,存在产品露天堆放或日光下曝晒等问题;有的大桶水包装盖密封不严等 。
Ⅲ 瓶装的饮料微生物超标的后果和现象
那要看超标多少倍了。如果是细菌,几十倍甚至几百倍都不会有任何的感官变化。如果是霉菌,能看到霉点
Ⅳ 桶装水饮水机的卫生隐忧有哪些
桶装水饮水机取水方便、加热快捷,符合人们的使用要求和消费理念,进入市场后,便迅速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不仅在许多单位和公共场所可以看到饮水机为大众服务的“身影”,而且它在普通家庭中的覆盖率也越来越高。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泉,消费者往往把桶装水的卫生要求集中在水的质量上,而忽视了饮水机的日常消毒工作。饮水机是利用空气压力原理工作的,空气中飘浮的灰尘、细菌也可能通过透气口进入水桶;换水时饮水机进水口常暴露于外,也容易造成污染。
饮水机的卫生隐忧有哪些?
1. 结垢。饮用水进入饮水机后,在加热过程中,一些钙、镁盐类受热分解,从溶于水的物质转变成难溶于水的物质,附着于加热胆金属表面,结为水垢。水垢的导热性一般都很差,从而会使饮水机的热交换效率降低,浪费电能。经常饮用含水垢碎片的水可导致肾结石、尿道结石患病率的升高。
2. 老化水。饮水机的加热温度一般为85~95℃,未达到沸腾的程度。长时间加热会对水的活性产生影响,加热时间越长,水的活性越低,俗称“老化水”,对健康不利。因此,在长时间不饮用时,如下班前或睡觉前应关掉电源,这样除了省电,还能避免“千滚水”而使水的活性丧失。
3.滋生细菌。当使用饮水机接水时,桶中的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入饮水机中,此时桶的上部会形成一个低气压的空气区域,外部空气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桶内,而空气中的灰尘、杂质和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也会随着空气一起进入。换水时,饮水机进水口暴露于外,空气中的灰尘、微生物等也能趁机进入饮水机内部。此后微生物会在饮水机内不断繁殖,使饮水机内部呈淡黄色,有黏滑感。不断繁殖的微生物被人饮用后会引发人体消化系统与泌尿系统疾病。
4. 亚硝酸盐含量明显增加。亚硝酸盐类是人们熟知的致癌物质。由于水中都含有硝酸盐氮,当饮水机微生物污染严重时,会促使硝酸盐氮转化为亚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在短期内超过3毫克/升时,会使婴儿发生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另外,加热胆材质多为不锈钢和铝壳,测试表明,在长时间加热下,水中含铁、铝、铵的亚硝酸盐含量会明显增加。
5. 不良加热胆材料导致有害物质析出。正规企业生产加热胆所使用的材料是不锈钢,可耐受的温度远远高于沸水的温度,因此不会有有害物质析出。而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使用的是劣质材料,经热水浸泡后,有害物质可被溶解出来,对健康造成危害。
温馨提示:
1.选择高品质的名牌饮水机和桶装水。
2.家庭饮水机使用3~6个月就应该进行一次清洗消毒。公共场所的饮水机使用频率高,消毒周期应该更短些。
3.桶装水在装上饮水机后, 夏天最好在一星期内、冬天最好在10天内喝完。
4.桶装水不宜放置于可被阳光直射到的地方。
5. 建议喝饮水机红色水龙头流出的烧开的水;如果饮水机没有通电,都是凉水,建议喝蓝色水龙头流出的水,因为它直接通自桶装水。而红色水龙头的水则通自加热胆,如果加热胆长期不通电不换水,很容易滋生细菌,饮用后可引起腹痛、腹泻。
Ⅳ 水中的微生物有哪些,有哪些危害
1、在饮用水中存在诸如病毒和病原原生动物(隐孢子虫、贾第虫等)之类微生物,即使含量很少,只要有单个病原体进入人体,就会感染患病,这要比饮用水中存在微量有机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更大
2、随着环境和生活方式变化,人与微生物的关系也在变化。结果在通常情况下,因环境条件变化和人的抵抗力下降而使原来无病原性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症增加;即无病原性微生物变为病原体
3、来自人类粪便的病原微生物以及人、畜共患的感染症比以前有所增多
4、根据水源和饮用水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数量、特性及其危害调查研究,发现贾第虫、隐孢子虫、弯曲杆菌属及各种病毒引起水系传染病的可能性最大
5、世界上因饮用污染水而引起的腹泻病,估计每年使上亿人发病每年约200万儿童死亡
在水中传染病原微生物中,通过饮用水对人类造成重大危害的有隐孢子虫、贾第虫等病原原生动物,甲肝、戊肝、脊髓灰质炎等病毒,病原大肠杆菌0157:H7.这些病原微生物的特性是个体小和抗性大,常规饮用水处理技术难以有效地去除它们,因为它们对氯化消毒都有很大的抗性而难以被去除因此,饮用水净化技术的重点最好是以去除有机污染物和去除病原微生物(尤其是隐孢子虫等)两者并重
Ⅵ 桶装水所用的桶的合格率有多少不合格的桶对人体有何危害
美国塑料工业协会(Society of Plastics Instry,SPI)制定了塑料制品使用的塑料种类的标志代码,是在三个箭头组成的代表循环的三角形中间,加上数字的标志,他们将三角形的回收标记附于塑料制品上,并用数字1到7和英文缩写来指代塑料所使用的树脂种类。这样一来,塑料品种的识别就变得简单而容易,回收成本得到了大幅度的削减。现今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采用了这套SPI的标识方案。中国在1996年制定了与之几乎相同的标识标准。
塑料包装废弃物处理的第一目标是将容器等作为资源再利用而进行回收再生,以保护有限的资源,完成包装容器的循环再生利用。其中,碳酸饮料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瓶的28 %可循环回收利用,牛奶瓶的PE-HD(高密度聚乙烯)、汽水瓶PE-HD也能有效回收利用。
为了便于各种消费后塑料制品的再生利用,需要将各种不同的塑料进行分拣,由于塑料消费渠道多而复杂,有些消费后的塑料又难于通过外观简单地将其区分,因此,最好能在塑料制品上标明材料品种。你问不同的代号有什么用途及优缺点?下面的内容会帮你搞懂这些的:
塑料名称--------代码与对应的缩写代号如下所示:
聚酯——— 01—PET ( 宝特瓶 ) 如: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
饮料瓶别循环使用装热水
使用:耐热至70℃,只适合装暖饮或冻饮,装高温液体、或加热则易变形,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融出。并且,科学家发现,1号塑料品用了10个月后,可能释放出致癌物DEHP,对睾丸具有毒性。
因此,饮料瓶等用完了就丢掉,不要再用来做为水杯,或者用来做储物容器乘装其他物品,以免引发健康问题得不偿失。
高密度聚乙烯—— 02—HDPE 如:清洁用品、沐浴产品
清洁不彻底建议不要循环使用
使用:可在小心清洁后重复使用,但这些容器通常不好清洗,残留原有的清洁用品,变成细菌的温床,你最好不要循环使用。
聚氯乙烯———— 03—PVC 如:一些装饰材料
使用:这种材质高温时容易有有害物质产生,甚至连制造的过程中它都会释放,有毒物随食物进入人体后,可能引起乳癌、新生儿先天缺陷等疾病。目前,这种材料的容器已经比较少用于包装食品。如果在使用,千万不要让它受热。
低密度聚乙烯—— 04—LDPE 如:保鲜膜、塑料膜等
保鲜膜别包着在食物表面进微波炉
使用:耐热性不强,通常,合格的PE保鲜膜在遇温度超过110℃时会出现热熔现象,会留下一些人体无法分解的塑料制剂。并且,用保鲜膜包裹食物加热,食物中的油脂很容易将保鲜膜中的有害物质溶解出来。因此,食物入微波炉,先要取下包裹着的保鲜膜。
聚丙烯————— 05—PP ( 能耐100度以上的温度 ) 如:微波炉餐盒
放入微波炉时,把盖子取下
使用:唯一可以放进微波炉的塑料盒,可在小心清洁后重复使用。需要特别注意,一些微波炉餐盒,盒体的确以5号PP制造,但盒盖却以1号PE制造,由于PE不能抵受高温,故不能与盒体一并放进微波炉。为保险起见,容器放入微波炉前,先把盖子取下。
聚苯乙烯———— 06—PS ( 耐热60-70度,装热饮料会产生毒素,燃烧时会释放苯乙烯 ) 如:碗装泡面盒、快餐盒
别用微波炉煮碗装方便面
使用:又耐热又抗寒,但不能放进微波炉中,以免因温度过高而释出化学物。并且不能用于乘装强酸(如柳橙汁)、强碱性物质,因为会分解出对人体不好的聚苯乙烯,容易致癌。因此,您要尽量避免用快餐盒打包滚烫的食物。
其他塑料代码—— 07—Others 如:水壶、水杯、奶瓶
PC胶遇热释双酚A
使用:被大量使用的一种材料,尤其多用于奶瓶中,因为含有双酚A而备受争议。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及化学系副教授林汉华称,理论上,只要在制作PC的过程中,双酚A百分百转化成塑料结构,便表示制品完全没有双酚A,更谈不上释出。只是,若有小量双酚A没有转化成PC的塑料结构,则可能会释出而进入食物或饮品中。因此,小心为上,在使用此塑料容器时要格外注意。
对付双酚A的清洁措施 :
PC中残留的双酚A,温度愈高,释放愈多,速度也愈快。因此,不应以PC水瓶盛热水,以免增加双酚A(万一有的话)释放的速度及浓度。如果你的水壶有编号为7,下列方法可降低风险:
●使用时勿加热。
●不用洗碗机、烘碗机清洗水壶。
●不让水壶在阳光下直射。
●第一次使用前,用小苏打粉加温水清洗,在室温中自然烘干。因为双酚A会在第一次使用与长期使用时释出较多。
●如果容器有任何摔伤或破损,建议停止使用,因为塑料制品表面如果有细微的坑纹,容易藏细菌。
● 避免反复使用已经老化的塑料器具。
其中的PP、PE、PVC是英文名称的缩写。中文名称分别是聚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英文全称分别是:polypropylene、polyethylene、polyvinyl chloride
我们常见的一些老式的拖鞋就是用PVC做的,它们夏天软冬天变的很硬这就跟PVC的温敏性有很大关系。PVC在高温下会分解有毒气体--氯气。三者中PVC的密度最大。
普通的塑料袋都是用PE做的,它的韧性比较好,PE还分HDPE(高密度聚乙烯)和LDPE(低密度聚乙烯),密度的不同,导致它的某些性能又有很大差异。
PP是塑料中比较安全的塑料,一般食品上的包装袋就是用它来做的,当然PP也有等级,包装食品用的必须是食品级的了。PP在三者中密度最小,可浮于水面。
像这些高分子材料一般都可加入一些其它材料对其进行改性,使在它的总体性能或在某一方面性能优越,以用作特殊用途,当然改性后价格有时会大幅度提高。
可以用以下一些方法对有毒和无毒的塑料袋进行检测:
感官检测法:无毒的塑料袋呈乳白色、半透明、或无色透明,有柔韧性,手感润滑,表面似有蜡;有毒的塑料袋颜色混浊或呈淡黄色,手感发粘。
用水检测法:把塑料袋置于水中,并按入水底,无毒塑料袋比重小,可浮出水面,有毒塑料袋比重大,下沉。
抖动检测法:用手抓住塑料袋一端用力抖,发出清脆声者无毒;声音闷涩者有毒。
火烧检测法:无毒的聚乙烯塑料袋易燃,火焰呈蓝色,上端黄,燃烧时像蜡烛泪一样滴落,有石蜡味,烟少;有毒的聚氯乙烯塑料袋不易燃,离火即熄,火焰呈黄色,底部呈绿色,软化能拉丝,有盐酸的刺激性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