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微生物分为哪三类八群
微生物可以分为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细胞结构微生物三类,也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八种。
原核生物是指一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有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它包括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蓝细菌和古细菌等。它们都是单细胞原核生物,结构简单,没有细胞器结构,个体微小,一般为1~10 µm,仅为真核细胞的十分之一至万分之一。
真核生物是一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菌物界的真菌、黏菌,植物界中的显微藻类和动物界中的原生、后生动物等都是属于真核生物类的微生物。
非细胞型微生物是结构最简单和最小的微生物,它体积微小,能通过除菌滤器,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宿主活细胞内生长增殖的微生物。
(1)下列哪个微生物有独特发育周期扩展阅读:
一、细菌(学名:Bacteria)是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属于细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据估计,其总数约有5×10^30个。细菌的形状相当多样,主要有球状、杆状,以及螺旋状。
二、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它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
三、真菌,是一种真核生物。最常见的真菌是各类蕈类,另外真菌也包括霉菌和酵母。现在已经发现了七万多种真菌,估计只是所有存在的一小半。大多真菌原先被分入动物或植物,现在成为自己的界,分为四门。
四、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大的原核生物。因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而得名。大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约0.5~1微米。
五、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为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而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原核生物。一般呈球状或杆状,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物,主要寄生于节肢动物。
六、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没有细胞壁、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可用人工培养基培养增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大小为0.1~0.3微米。由于能形成丝状与分枝形状,故称为支原体。
七、衣原体(chlamydia)是一组极小的,非运动性的,专在细胞内生长的微生物。衣原体可分为4种,即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沙眼衣原体和牛衣原体。衣原体为革兰阴性病原体,是一类能通过细菌滤器、在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性微生物。
八、螺旋体(spirochete)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在生物学位置上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螺旋体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常见于水、土壤及腐败的有机物上,亦有的存在人体口腔或动物体内。
‘贰’ 下列哪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在细胞内寄生 A.衣原体 B.放线菌 C.螺旋体 D.立克次体 E.细菌
AE
衣原体为革兰氏阴性病原体,是一类能通过细菌滤器、在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性微生物。过去认为是病毒,现归属细菌范畴。衣原体广泛寄生于人类、鸟类及哺乳动物。能引起人类疾病的有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肺炎衣原体。
立克次氏体在进入体内后,先与宿主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进入宿主细胞内,接下来会在在局部淋巴组织或血管内表皮组织内繁殖。然后经由淋巴液和血液扩散至全身血管系统内,导致大量细胞破损、出血。
‘叁’ 衣原体,支原体有什么区别
一、存在部位不同
1、衣原体:存在于人体的眼结膜、咽部、宫颈、尿道等部位及精液、尿液、粪便之中。
2、支原体:主要存在于人的腔道粘膜。
二、属性不同
1、衣原体:是一组极小的,非运动性的,专在细胞内生长的微生物。
2、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可用人工培养基培养增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三、感染途径不同
1、衣原体: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手和眼、污染媒介物。
2、支原体: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肆’ 什么是立克次氏体微生物
支原体:是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膜含固醇,能通过0.45mm滤菌器。二分裂繁殖,含DNA与RNA。是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繁殖的最小微生物。支原体的菌落呈荷包蛋样,另外细菌L型的菌落也呈荷包蛋样。立克次体:是严格细胞内寄生,感染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引起人畜共患病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有细胞壁,含有DNA和RNA 两种核酸,以二分裂方式繁殖。衣原体:是一类严格真核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胞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染色为革兰阴性,圆形或椭圆形体;具有细胞壁,组成与革兰阴性菌相似;以二分裂方式繁殖;有核糖体和较复杂的酶类,但缺乏供代谢所需的能量来源。螺旋体:是一类细长、柔软、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基本结构与细菌相似,例如有细胞壁、原始核质,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对人体致病的螺旋体(4种):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放线菌:是一类丝状分枝生长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因此得名放线菌),其革兰染色为阳性,无芽孢,形态不规则。
‘伍’ 微生物具有特殊发育周期的是
单细胞微生物典型生长曲线分为延滞期(适应期)、指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4 个时期。各个时期的特点是:停滞期:(1)细胞物质开始增加;(2)有的细胞开始不适应环境而死亡;(3)细菌总数下降;(4)停滞期末期,细胞代谢活动能力强,细胞中RNA含量高,嗜碱性强。对不良环境条件较敏感,呼吸速度、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速度接近对数细胞,并开始细胞分裂。对数期:(1)菌体以几何数增加,增长速度快;(2)细胞代谢能力最强;(3)细菌很少死亡或不死亡。稳定期:(1)生长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2)细胞数达到最大值,新生的细菌数和死亡的细菌数相当。衰亡期:(1)死亡率增加,细菌少繁殖或不繁殖;(2)细菌常出现多形态、畸形或衰退型,有的会产生芽孢。
‘陆’ 菌类除细菌、真菌、霉菌外还有什么
细菌(Bacterium)是属于原核型细胞的一种单胞生物,形体微小,结构简单。无成形细胞核、也无核仁和核膜,除核蛋白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真菌的细胞具有真正的细胞核,能够产生孢子。真菌的体内没有叶绿素,靠分解和吸收外界的有机物生活。
霉菌(molds)形成分枝菌丝的真菌的统称。不是分类学的名词,在分类上属于真菌门的各个亚门。
支原体是一种简单的原核细胞其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结构也比较简单,多数成球形没有细胞壁只有三层结构的细胞膜,故具有较大的可变性.
衣原体( Chlamydia)是一类严格的真核细胞胞内寄生原核细胞微生物,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对粘膜表面的柱状上皮有嗜性。过去衣原体曾被认为是病毒,现归属于广义细菌中的一类微生物。
病毒是介于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一种物质形式,因此我们说它是边缘生命。病毒存在于环境之中,游离于细胞之外时,不能复制,不表现生命流行性,只以一种有机物的物质形式存在。但病毒进入细胞之后,它可以控制细胞,使其听从病毒生命活动需要,表现它的生命形式。因此,病毒是由一个或几个核酸分子组成的基因组,有一层蛋白或脂蛋白保护性外壳,且可在一定宿主细胞中自我复制的感染性因子。
另外致病微生物还有寄生虫,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
寄生虫:是指寄居在别的生物(即宿主)体内或体外的一类生物,它们利用宿主作为食物的来源以及作为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场所,并能使宿主生寄生虫病,给宿主带来危害甚至致其死亡。
立克次体:是介于最小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独特的微生物,它们的特点之一是多形性,可以是球杆状或杆状,还有时出现长丝状体。立克次体长0.3微米~0.8微米,宽0.3微米~0.5微米,丝状体长可达2微米。一般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螺旋体:(Spirochaeta)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的运动活泼的单细胞原核生物。全长3~500微米,具有细菌细胞的所有内部结构。
放线菌:(Actinomycete)原核生物的一个类群。大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约0.5~1微米。
‘柒’ 十种常见的微生物有哪些
在我国教科书中,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1、细菌是指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属于细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据估计,其总数约有5×10^30个。细菌的形状相当多样,主要有球状、杆状,以及螺旋状。
细菌也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细菌是许多疾病的病原体,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接触、消化道、呼吸道、昆虫叮咬等在正常人体间传播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对社会危害极大。
另一方面,人类也时常利用细菌,例如奶酪及酸奶和酒酿的制作、部分抗生素的制造、废水的处理等,都与细菌有关。在生物科技领域中,细菌也有着广泛的运用。
螺旋体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常见于水、土壤及腐败的有机物上,亦有的存在人体口腔或动物体内。
对人致病的主要有3个属:
1、钩端螺旋体属:对人致病的主要是钩端螺旋体;
2、密螺旋体属:对人致病的主要有梅毒螺旋体等;
3、疏螺旋体属:对人致病的主要有回归热螺旋体等。其中钩端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在临床上的影响较大。
‘捌’ 支原体与衣原体
您好:衣原体、支原体是引起病原的主要原因,衣原体是一种比细菌小、比病毒大的生物,它不像类球菌可以很快杀死,衣原体、支原体杀起来会很难。但是得了衣原体、支原体尿道炎就不等于他就是变成慢性反复发作或者持久存在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经过正规的药物治疗以后,炎症会得到充分的控制。
比如尿常规没有提高就已经是有效的控制了。但是很多人出于担心或者错误的理解,总怀疑自己有这样那样的症状,总怀疑自己没有治好。这样就会因为心理作用而出现的持续的、持久的症状。总觉得下头不舒服,不仅是女性,而且男性也是这样,很多男性得过这样的病之后会存在长时间的问题。但是如果做尿常规检查没有任何问题,炎症就不存在了。
至于支原体、衣原体阳性的问题,我是这么看的,如果完全转阴是不现实的,因为衣原体、支原体存在的量很大,在很多正常人中都是有,所以我们主要观察尿常规的检查,如果是两个星期左右都是正常的,至于是不是阳性就不管它了,但是如果确实是阳性而且是强阳性,还应该在夫妻生活当中注意采取保护措施。如果弱阳性或者是一个加号更不用担心了,一般很少有人说是四个加号,一点炎症都没有。
‘玖’ 衣原体微生物有哪些特点
衣原体是一类能通过细菌滤器,严格细胞内寄生,并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菌型微生物。革兰染色阴性,圆形或椭圆形体。含DNA和RNA,具有细胞壁,对外种抗生素敏感。在独特发育周期中,可观察到两种不同的颗粒结构:
1.原体:呈球形,小而致密,是发育成熟的衣原体,在宿主细胞外较为稳定,具有高度感染性;
2.网状体(始体):大而疏松,由原体在细胞内空泡中发育而成,不具感染性,是繁殖体,以二分裂繁殖,产生新的原体。衣原体只能在活的宿主细胞内生长,常用培养衣原体有动物接种、鸡胚接种和细胞培养。
‘拾’ 一微生物问题
1.细菌(英文:germs;学名:bacteria)广义的细菌即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拟核区(nuclear region)(或拟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eubacteria)和古生菌(archaea)两大类群。人们通常所说的即为狭义的细菌,狭义的细菌为原核微生物的一类,是一类形状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
2. 蓝细菌(Cyanobacteria)旧名蓝藻或蓝绿藻,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和藻蓝素(但不形成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微生物。
3.放线菌(Actinomycete)
游动放线菌放线菌因菌落呈放线状而的得名。它是一个原核生物类群,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主要以孢子繁殖。
放线菌的形态与结构
放线菌种类很多,多数放线菌具有发育良好的分支状菌丝体,少数为杆状或原始丝状的简单形态。菌丝大多无隔膜,其粗细与杆状细菌相似,直径为1微米左右。细胞中具核质而无真正的细胞核,细胞壁含有胞壁酸与二氨基庚二酸,而不含几丁质和纤维素。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分布最广、种类最多、形态最典型的链霉菌属为例。链霉菌主要由菌丝和孢子两部分结构组成。
菌丝(mycelium)
根据菌丝的着生部位、形态和功能的不同,放线菌菌丝可分为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三种。
1.基内菌丝(substrate mycelium) 链霉菌的孢子落在适宜的固体基质表面,在适宜条件下吸收水分,孢子肿胀,萌发出芽,进一步向基质的四周表面和内部伸展,形成基内菌丝,又称初级菌丝(primary mycelium)或者营养菌丝(vegetative mycelium),直径在0.2~0.8微米之间,色淡,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和排泄代谢产物。可产生黄、蓝、红、绿、褐和紫等水溶色素和脂溶性色素,色素在放线菌的分类和鉴定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放线菌中多数种类的基内菌丝无隔膜,不断裂,如链霉菌属和小单孢菌属等;但有一类放线菌,如诺卡氏菌型放线菌的基内菌丝生长一定时间后形成横隔膜,继而断裂成球状或杆状小体。
2.气生菌丝(aerial mycelium)是基内菌丝长出培养基外并伸向空间的菌丝,又称二级菌丝(secondary mycelium)。在显微镜下观察时,一般气生菌丝颜色较深,比基内菌丝粗,直径为1.0~1.4微米,长度相差悬殊,形状直伸或弯曲,可产生色素,多为脂溶性色素。
3.孢子丝(spore hypha)是当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程度,其顶端分化出的可形成孢子的菌丝,叫孢子丝,又称繁殖菌丝。孢子成熟后,可从孢子丝中逸出飞散。
放线菌孢子丝的形态及其在气生菌丝上的排列方式,随菌种不同而异,是链球菌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孢子丝的形状有直形、波曲、钩状、螺旋状,螺旋状的孢子丝较为常见,其螺旋的松紧、大小、螺数和螺旋方向因菌种而异。孢子丝的着生方式有对生、互生、丛生与轮生(一级轮生和二级轮生)等多种。
孢子(spore)
孢子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便分化为孢子。在光学显微镜下,孢子呈圆形、椭圆形、杆状、圆柱状、瓜子状、梭状和半月状等,即使是同一孢子丝分化形成的孢子也不完全相同,因而不能作为分类、坚定的依据。孢子的颜色十分丰富。孢子表面的纹饰因种而异,在电子显微镜下清晰可见,有的光滑,有的褶皱状、疣状、刺状、毛发状或鳞片状,刺又有粗细、大小、长短和疏密之分,一般比较稳定,是菌种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孢子的形成为横割分裂,横割分裂有两种方式:①细胞膜内陷,并由外向内逐渐收缩,最后形成完整的横割膜,将孢子丝分隔成许多无性孢子;②细胞壁和细胞膜同时内缩,并逐步缢缩,最后将孢子丝缢缩成一串无性孢子。
放线菌代表属
生孢囊放线菌的特点是形成典型孢囊,孢囊着生的位置因种而异。有的菌孢囊长在气丝上,有的菌长在基丝上。孢囊形成分两种形式:有些属菌的孢囊是由孢子丝卷绕而成;有些属的孢囊是由孢囊梗逐渐膨大。孢囊外围都有囊壁,无壁者一般称假孢囊。孢囊有圆形、棒状、指状、瓶状或不规则状之分。孢囊内原生质分化为孢囊孢子,带鞭毛者遇水游动,如游动放线菌属;无鞭毛者则不游动,如链孢囊菌属。
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是最高等的放线菌。有发育良好的分枝菌丝,菌丝无横隔,分化为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孢子丝再形成分生孢子。孢子丝和孢子的形态、颜色因种而异,是分种的主要识别性状之一。主要分布于含水量较低,有机质丰富的中性或微碱性土壤中,多数为腐生,好氧菌。已知放线菌所产抗生素的90%由本属产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根据气生菌丝、孢子堆、基内菌丝的颜色、水溶性色素、孢子丝的形状、孢子的形状和表面结构等特征,将本属分为14个不同的类群,每个群又包括许多不同的种,以此做为链霉菌属各种的鉴定和寻找新的抗生素产生菌的依据。主要代表如产生链霉素的灰色链霉菌。已经发现由链霉菌产生的抗生素有1000多种,应用于临床的有上百种,如链霉素(streptomycin)、卡那霉素(kanamycin)、丝裂霉素(mitomycin)、土霉素(oxytetracycline)等。链霉菌孢子对热的抵抗力比细菌芽胞弱,但强于营养体细胞。对链霉菌的保藏一般利用沙土法,在4℃冰箱可保存1~3年。 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菌丝体纤细,直径0.3~0.6微米,有分枝,不断裂。只形成营养菌丝(基质菌丝),深入培养基内,不形成气生菌丝。孢子单生、无柄,或着生在或长或短的孢子梗上,孢子梗时常分枝成簇。菌落小,直径一般2~3微米,通常橙黄色或红色,边有深褐黑色、蓝色,表面覆盖一层粉沫状的孢子。一般为好气性腐生。大多分布在土壤或湖底泥土中,堆肥和厩肥中也不少。约有30多种。是产生抗生素较多的一个属。有的种还积累维生素B12。重要代表如产生庆大霉素的棘孢小单孢菌和绛红小单孢菌。
诺卡氏菌属(Nocardia)即原放线菌属。在培养基上形成典型的分枝菌丝体,弯曲或不弯曲,多数无气生菌丝。培养15小时至4无菌丝产生横隔膜,突然断裂成长短近于一致的杆状、环状体,或带叉的杆状体。每个杆状体内至少有一个核,因此可以复制并形成新的多核的菌丝体。菌落一般比链霉菌菌落小,表面多皱,致密干燥,一触即碎。多为需氧型腐生菌,少数厌氧型寄生菌。已报道有100余种,主要分布于土壤。许多种能产生抗生素,如利福霉素(rifomycin)等,有的用于石油脱蜡,烃类发酵及污水处理等。
4. 支原体(Mycoplasmal)是目前所能发现的能在无生命培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微生物。 支原体体形多样,基本为球形,亦可呈球杆状或丝状,其菌落呈针尖大小,故又称之为微小支原体。支原体特点是无细胞壁及前体,细胞器极少。DNA的G+C含量低,菌体内具有非常小的染色体组,其分子量约为45×108,菌体细胞大小约为0.2-0.3μm,很少超过1.0μm。由三层蛋白质和脂质组成的膜样结构以及一层类似毛发结构组成。支原体由二分裂繁殖,形态多样。支原体用普通染色法不易着色,用姬姆萨染色很浅,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支原体可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或细胞培养中生长。用培养基培养。营养要求比细菌高。由于它没有细胞壁,因此对影响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等不敏感,但红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链霉素、氯霉素等作用于核蛋白体的抗生素,可抑制或影响支原体的蛋白质合成,有杀伤支原体作用,支原体对热抵抗力差,通常55℃经15分钟处理可使之灭活。石碳酸,来苏儿易将其杀死。在培养基中置入脲素并以硫酸锰作指示剂极易与其他支原体作出鉴别。
它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有80余种。与人类有关的支原体有肺炎支原体(M-pneumonie,Mp)、人型支原体(M.humenis,MH)、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 UU 分解尿素支原体)和生殖器支原体(M.genitalium,MG)等。
5.衣原体为革兰氏阴性病原体,在自然界中传播很广泛。它没有合成高能化合物ATP、GTP的能力,必须由宿主细胞提供,因而成为能量寄生物,多呈球状、堆状,有细胞壁,以一般寄生在动物细胞内。从前它们被划归病毒,后来发现自成一类。它是一种比病毒大、比细菌小的原核微生物,呈球形,直径只有O.3-0.5微米,它无运动能力,衣原体广泛寄生于人类,哺乳动物及鸟类,仅少数有致病性。
衣原体是一类能通过细胞滤器,有独特发育周期、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衣原体是一种既不同于细菌也不同于病毒的一种微生物,属于原核生物,即细胞内没有形成核膜的细胞核。衣原体与细菌的主要区别是其缺乏合成生物能量来源的ATP酶,也就是说衣原体自己不能合成生物能量物质ATP,其能量完全依赖被感染的宿主细胞提供。而衣原体与病毒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具有DNA、RNA两种核酸、核糖体和一个近似细胞壁的膜,并以二分裂方式进行增殖,能被抗生素抑制.衣原体属于原核类生物。
6.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而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原核生物。一般呈球状或杆状,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物,主要寄生于节肢动物,有的会通过蚤、虱、蜱、螨传入人体、如斑疹伤寒、战壕热。
立克次氏体的特点:
①细胞大小为0.3~0.6μm×0.8~2.0μm,一般不能通过细菌滤器,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
②细胞呈球状、杆状或丝状,有的多形性。
③有细胞壁,呈革兰氏阴性反应。
④除少数外,均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寄生,宿主一般为虱、蚤等节肢动物,并可传至人或其他脊椎动物。
⑤以二等分裂方式进行繁殖,但繁殖速度较细菌慢,一般9~12h繁殖一代。
⑥有不完整的产能代谢途径,大多只能利用谷氨酸和谷氨酰胺产能而不能利用葡萄糖或有机酸产能;
⑦大多数不能用人工培养基培养,须用鸡胚、敏感动物及动物组织细胞来培养立克次氏体;
⑧对热、光照、干燥及化学药剂抵抗力差,60℃30min即可杀死,100℃很快死亡,对一般消毒剂、磺胺及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青霉素等抗生素敏感。⑨基因组很小,如普氏立克次氏体的基因组为1.1Mb。
立克次氏体在虱等节肢动物的胃肠道上皮细胞中增殖并大量存在其粪中。人受到虱等叮咬时,立克次氏体便随粪从抓破的伤口或直接从昆虫口器进入人的血液并在其中繁殖,从而使人感染得病。当节肢动物再叮咬人吸血时,人血中的立克次氏体又进入其体内增殖,如此不断循环。立克次氏体可引起人与动物患多种疾病,如立氏立克次氏体可引起人类患落基山斑点热、普氏立克次氏体可引起人类患流行性斑疹伤寒、穆氏立克次氏体可引起人类患地方性斑疹伤寒、伯氏考克斯氏体可引起人类患Q热以及恙虫热立克次氏体可引起人类患恙虫热。它与衣原体的不同处在于其细胞较大,无滤过性,合成能力较强,且不形成包涵体。
7. 真菌(Fungus)一词的拉丁文 Fungus 原意是蘑菇。真菌是生物界中很大的一个类群,世界上已被描野生蘑菇述的真菌约有 1万属12万余种,真菌学家戴芳澜教授估计中国大约有4万种。按照林奈(Linneaus)的两界分类系统,人们通常将真菌门,分为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其中,担子菌亚门是一群多种多样的高等真菌,多数种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如银耳、金针菇、竹荪、牛肝菌、灵芝等,但也有豹斑毒伞、马鞍、鬼笔蕈等有毒种。另外,半知菌亚门中约有300属是农作物和森林病害的病原菌,还有些属是能引起人类和一些动物皮肤病的病原菌,如稻瘟病菌,可以引起苗瘟、节瘟和谷里瘟等。(fungus;eumycetes)是具有细胞核和细胞壁的异养生物。种属很多,已报道的属达1万以上,种超过10万个。其营养体除少数低等类型为单细胞外,大多是由纤细管状菌丝构成的菌丝体。低等真菌的菌丝无隔膜,高等真菌的菌丝都有隔膜,前者称为无隔菌丝(coenocytic hypha),后者称有隔菌丝(septate hypha)。在多数真菌的细胞壁中最具特征性的是含有甲壳质(chitin),其次是纤维素。常见的真菌细胞器有:线粒体,微体,核糖体,液泡,溶酶体,泡囊,内质网,微管,鞭毛等;常见的内含物有肝糖,晶体,脂体等。
真菌通常又分为三类,即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大型真菌),它们归属于不同的亚门。 大型真菌是指能形成肉质或胶质的子实体或菌核,大多数属于担子菌亚门,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常见的大型真菌有香菇、草菇、金针菇、双孢蘑菇、平菇、木耳、银耳、竹荪、羊肚菌等。它们既是一类重要的菌类蔬菜,又是食品和制药工业的重要资源。
真菌的细胞既不含叶绿体,也没有质体,是典型异养生物。它们从动物、植物的活体、死体和它们的排泄物,以及断枝、落叶和土壤腐殖质中、来吸收和分解其中的有机物,作为自己的营养。真菌的异养方式有寄生和腐生。
真菌常为丝状和多细胞的有机体,其营养体除大型菌外,分化很小。高等大型菌有定型的子实体。除少数例外,真菌都有明显的细胞壁,通常不能运动,以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8. 原生动物亚界的物种统称,包括一大群单细胞的真核(拥有明确的细胞核)生物。原生动物是最简单的生物之一。虽然构成一个亚界,但它们相互之间并不一定有亲缘关系。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它们并非属于一个自然的类群,而只是将一大批生物体集合起来而已。已经记述的原生动物计有65,000多种,其中一半以上为化石。
原生动物无所不在,从南极到北极的大部分土壤和水生栖地中都可发现其踪影。大部分肉眼看不到。许多种类与其他生物体共生,现存的原生动物中约1/3为寄生物。因为现代的电子显微镜技术和新的生化和遗传学技术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知识,有助于人们认识各种原生生物物种和类群之间的关系,也因而常常证明以前的分类是不正确的,并使原生动物的分类需要经常修正。
1、原生动物的生物学特征
原生动物约30 000种,绝大多数由单细胞构成,少数种类是单细胞合成的群体。在五界分类系统中,常将原生动物单独归属于原生生物界。它主要有以下特征:
(1)体形微小。原生动物的大小一般在几微米到几十微米之间。可是,也有少数原生动物比较大。如蓝喇叭虫和玉带虫,体长可达1cm~3cm,还有一种货币虫,它的外壳直径为16cm。
(2)一般由单细胞构成,有些种类是群体性的。单细胞的原生动物整个身体就是一个细胞,作为完整有机体,它们同多细胞动物一样,有各种生命功能,诸如应激性、运动、呼吸、摄食、消化、排泄以及生殖等。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当然不可能有细胞间的分化,而是出现细胞内分化,由细胞质分化出各种细胞器来实现相应的生命功能。例如用来运动的有鞭毛、纤毛、伪足,摄食的有胞口、胞咽,防卫的有刺丝泡,调节体内渗透压的有伸缩泡等。
有些原生动物是群体性的,但一般组成群体的细胞之间并不分化,各个个体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3)原始性。一般讲原生动物是最低等、最原始的动物,指的是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在现有各类动物中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反映了动物界最早祖先类型的特点。从原生动物可以推测地球上最早的动物祖先的面目。现在生存的各类原生动物,是经 历了千百年进化而演变成的现代种。因此,切不可把现在的原生动物看做是其他各类动物的原始祖先。
(4)具有3种营养方式。
一是植物性营养,又称光合营养,如绿眼虫等;二是动物性营养,又称吞噬营养,如变形虫、草履虫等;三是渗透性营养,又称腐生营养,如孢子虫、疟原虫等。
(5)当遇到不良条件时,它们形成包囊,把自己同不良的外界环境隔开,同时新陈代谢的水平降得很低,处于休眠状态。等到有合适的环境条件,又会长出相应的结构,恢复正常的生活。
另外,原生动物的适应性很强,它们能生存在各种自然条件下,如淡水、咸水、温泉、冰雪以至于植物的浆液,动物和人类的体液等。
2、原生动物的分类
在原生动物门里,根据运动胞器、细胞核以及营养方式可以分成4个纲:
(1)鞭毛虫纲。运动胞器是一根或多根鞭毛,例如绿眼虫、衣滴虫。
(2)肉足虫纲。运动胞器是伪足,伪足兼有摄食功能,例如大变形虫。
(3)孢子虫纲。没有运动胞器,全部营寄生生活,例如间日疟原虫。
(4)纤毛虫纲。运动胞器是纤毛,有两种细胞核,即大核和小核,大核与营养有关,小核与生殖有关,例如尾草履虫。
3、原生动物的繁殖
原生动物是无性繁殖的,不需要交配或性细胞器官。对大多数自由生活的物种而言,无性繁殖通过二分裂过程实现,即每次繁殖都是由一个母细胞分裂为两个完全相同的子细胞。包括寄生物种在内的鞭毛虫都是纵向分裂的;而纤毛虫的分裂通常则是横向的,并且在细胞质分裂前其口部已经先分裂了;根足门、辐足门和粒网门的生物通常则没有固定的分裂方式。有壳物种的分裂由于需要复制其骨骼结构,因此过程更加复杂。变形虫的有壳物种――如沙壳虫――将被分入子细胞的细胞质从母细胞外壳的小孔中挤出来,细胞质中预先形成的薄片就包裹在挤出的细胞质周围,形成新的壳质;这样就完成了整个分裂过程并形成两个单独的变形虫,。
大多数自由生活的物种一般都在有利于无性繁殖的环境中生存。有性繁殖通常只是它们在不利环境中的一种手段而已,如当水生介质的枯竭导致普通细胞无法生存的时候。在变形虫和鞭毛虫中,只有有限物种具有行有性繁殖的能力;有的物种在其进化史中可能从未行有性繁殖,而其他物种则可能已经丧失了交配能力。原生动物的有性繁殖既包括同配生殖(性细胞或配子相似),也包括更高级的异配生殖(性细胞或配子不同)。
有孔虫是自由生活的物种中少见的同时具有无性和有性繁殖后代的物种,它们的每个生物体通过无性繁殖产生许多变形虫状的生物体,这些生物体能分泌出围绕在其周围的壳质。当它们发育成熟时,又将许多同样的配子释放到海洋中;这些配子彼此成对结合,分泌出壳质并发育成熟,又重复上述过程。
几乎所有的纤毛虫都能进行有性繁殖,这个过程称为配对,但这种方式不能形成其数量的立即增加。配对有助于不同个体间遗传物质的交换。
9.显微藻类
1.金藻门 多产于淡水中,特别是在水温较低的软水水体中尤为常见。植物体多为单细胞或群体,少数为多细胞丝状体。运动细胞多具1—2条鞭毛。单细胞或群体的种类,细胞内多具有1—2个色素体,以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占优势,绿色色素只有叶绿素a一种,所以多呈金黄色或金褐色。同化产物主要是金藻多糖,或称为金藻糖,金藻淀粉, 又因它具有和海带糖相似的化学性质,所以亦称为金藻海带糖。此外,也含有脂类。繁殖方式主要是营养繁殖和孢子生殖,有性生殖极少见。常见的有合尾藻属和钟罩藻属。
2.黄藻门(Xanthophyta) 海产的种类很少,主要分布在淡水水体中,或生于潮湿的地面、树干和墙壁上。在水温较低的春季较多。植物体为单细胞、群体或多细胞体。所含的色素和同化产物与金藻门基本相同,但除叶绿素a外,尚含有叶绿素e,多呈黄绿色。运动细胞具有两条长短不一和结构不同的鞭毛,所以这一类群又称为不等鞭毛藻类(Heterocontae)。繁殖方式有营养繁殖、孢子生殖和有性生殖,但随种类的不同,也有不同的繁殖方法。肉眼常见的是植物体成丝状的黄绿藻属(Tribonema)和无隔藻属(Vauchcria)。(在部分近期国外教材分类方案中将该门作为金藻门的一个纲)。
3.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广布于海水和淡水中,多行浮游生活。植物体由单细胞构成或互相连接成群体。细胞壁由两个瓣片套合而成,上面具有花纹,其成分含有果胶质和硅质,而不含纤维素。细胞内具有一至数个金褐色的色素体。色素体中含有叶绿素a、c和多量的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光合产物主要是脂类。硅藻可借助细胞分裂进行营养繁殖,但经数代后也能通过配子的接合或自配形成复大孢子,行有性生殖。)。(在部分近期国外分类方案中将该门作为金藻门的一个纲)。
4.甲藻门(Pyrrophyta) 多产于海洋中,行浮游生活,有时在海岸线附近大量繁殖,形成赤潮, 有些种类也常在池塘、湖泊中大量出现。植物体多数是单细胞的,少数为群体或丝状体。除少数种类裸露无壁外,多具有由纤维素构成的细胞壁。甲藻的细胞壁称为壳,是由许多具有花纹的甲片相连而成的。壳又分上壳和下壳两部分,在这两部分之间有一横沟,与横沟垂直的还有一条纵沟,在两沟相遇之处生出横、直不等长的两条鞭毛。色素体1个或多个,呈黄绿色或棕黄色,除含叶绿素a、c外,还含有多量的胡萝卜素和叶黄素。海产种类的光合产物多为脂类,淡水产的多为淀粉。繁殖方式主要是细胞分裂,或是在母细胞内产生无性孢子,行孢子生殖,有性生殖只在少数属、种中发现。常见的有角藻属(Ceralium)(见图)和多甲藻属(Peridinium)。
7.裸藻门(Euglenophyta) 裸藻又称眼虫或眼虫藻,多生于富含动物性有机质的淡水中,营浮游生活。大量繁殖时,常使水呈绿色、黄褐色或红色。除柄裸藻属(Colacium)外,全为顶端生有鞭毛,能运动而无细胞壁的单细胞种类。在裸藻中,除少数种类无色,行异养生活外,多含有与绿藻相似的光合色素,但贮藏物质主要是裸藻淀粉和少量的脂类。繁殖方式主要是细胞分裂,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也能形成具有厚壁的孢囊,待环境条件好转时,原生质体即破壁而出,形成新个体。裸藻属(Euglena)基本门中常见的属。
8.绿藻门(Chlorophyta) 多生于淡水中,海产的种类较少,营浮游、固着或附生生活,还有少数种类为寄生或共生。植物体有单细胞或群体的,也有多细胞的丝状体或片状体。色素体的形状和数目也常随种类而不同,所含的光合色素成分、含量以及同化产物均与高等植物相似。运动细胞多具有2条、4条或多条等长、顶生的鞭毛。有各种各样的繁殖方式,有些种类在生活史中有世代交替现象。在绿藻中如植物体为单细胞的小球藻属(Chlorella),群体的栅藻属(Scenedesmus),多细胞成丝状的水绵属(Spirogyra)和刚毛藻属(Cladophora)等都是淡水中常见的种类。
9.轮藻门(Charophyta) 广布于淡水或半咸水中,均营固着生活。植物体都是由多细胞构成的,而且有类似根、茎、叶的分化,外形很象高等植物中的木贼和金鱼藻。体外多被有大量钙质,所以又有石草之称。光合色素成分及贮藏物都与绿藻相同,但生殖器官的结构和生活史比较特殊。轮藻在生活史中,都不产生无性孢子,有性生殖均为卵式生殖。藏卵器外面有5个左旋的螺旋细胞包被着,顶端还具有由 5个或10个冠细胞构成的冠。藏精器的外面是有由8个(罕4个)盾细胞镶嵌而成的外壁,里面是由许多精子囊组成的精子囊丝体和一些不育的头细胞组成的。实际上这种藏精器是由许多雄性生殖器官和不育细胞构成的聚合体,所以也把它叫做精囊球,它的藏卵器又叫做卵囊球。轮藻的营养体和生殖器官虽然结构很复杂,但在生活史中无世代交替,植物体都是单倍体,而且在受精卵萌发后,经过原丝体阶段才能发育为成体。我国常见的有轮藻属(Chara),丽藻属(Nitella)和鸟巢藻属(Tolypella)。(某些教材分类方案中将该门作为绿藻门内一个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