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非生物因素热能哪里来的

非生物因素热能哪里来的

发布时间:2022-07-27 16:26:08

❶ 地球的内部很热,那么这些热量都是从哪来的

人们常说太阳是一个天然的核反应堆,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无尽的热量,相似的,也有人说地球也是这样的核反应堆,地球内部其实是非常热的,我们在表面感觉不到,但是研究发现地球的内部也和太阳一样充满着巨大的热量,那么这些热量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太阳能源的重要性

由于地球和太阳相隔甚远,我们在地球表面感受到的太阳热量远不足太阳本身热量的亿分之一,但这足以满足地球上全部生物的生存。生活在地表上的我们十分的依赖太阳所散发出来的这部分微弱能量,我们无法使用的地球本身核心的能量,我们一切的生存能量都是来源于太阳,无论对于植物还是动物,太阳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❷ 非生物因素和非生物物质与能量有什么区别

前者是指如阳光、空气、水、温度这些影响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后者是指生态系统中非生物部分,这些为生物提供必需的生存资源的物质和能量,如空气、水、无机盐等物质,光能、化学能、热能等能量。

❸ 地球内部的热能从哪里来的

一般认为地球内部的热能可能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在地球形成过程中,由于尘埃和陨石物质积聚,位能(即势能)转化为热能而保存至今。第二,在地球分层过程中,由于较重元素如铁,不断渗入地心,重力位能转变为热能,而保存下来。第三,地球内部有镭、铀、钍等放射性元素,会在缓慢蜕变过程中释放热能,为地球不断补充“体温”。不管哪种意见,都认为地球靠它自身可以产生热能。

有人计算过,地球自身每年散出的热量,相当于燃烧370亿吨煤的热量,这个数字是目前世界产煤量的12倍。还有人估计,在地下10公里深的范围内蕴藏着300卡热量,相当于目前世界年产煤所含热量的2000倍。

地球蕴藏着这么多的热量,如果用它发电、取暖,造福人类,岂不是天大的好事!这的确是很诱人的课题,目前很多国家已把开发地热能列入日程。

❹ 为什么地球不断的变暖,这些热量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人类文明的发展太快了,尤其是科技,更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科技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提高,让人类走出了地球开始探索宇宙。但是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加速了地球生命的消耗,大量资源的开采,工业废气的不断排放,让地球生态环境正在不断破坏。

事实上,工业废气的排放虽然是导致全球气温不断升高主因,但是还有其它的因素也在导致全球气温变暖,比如城市化的加快,城市的高楼建筑,水泥,柏油地面也会存储热量,也会导致气温升高。还有现在很多人家里都安装有空调,空调的使用也会导致大气温度的升高。

❺ 人体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人体在物质代谢中,伴随着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人体的能量是从那里来的呢。从能量的角度来考虑,人体不能直接利用太阳提供的光能和热能,也不能利用外部供应的电能和机械能,人体唯一的能量来源,是靠摄入体内的营养物质中蕴藏的化学能。

机体摄取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水化物、脂肪、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其中碳水化物、脂肪和蛋白质既是构成机体不可缺少的原料,也是机体需要热能的提供者。

1.碳水化物。碳水化物是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在一般情况下,机体需要热能的70%大左右由碳水化物来供应。碳水化物在体内氧化和在体外燃烧放出的热能一样多。当1克碳水化物完全氧化时,能放出4.7千卡热能。

碳水化物的主要来源是淀粉食物,在消化道内变成单糖(主要是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成为血糖。血糖可直接被组织细胞氧化利用,一时用不完的血糖,可变成糖原被机体贮存起来。

在肌肉中合成的糖原叫肌糖原,肌糖原可直接供应肌肉活动的热能需要;而在肝脏中合成的糖原叫肝糖原,这是机体贮存糖的主要形式。

肝糖原是在血糖浓度降低时,可再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循环,以维持血糖浓度。有些组织细胞本身贮糖很少,必须依靠从血液中摄取葡萄糖,来满足代谢需要,尤其是脑组织,它需要的热能几乎全靠分解葡萄糖来供应。因此,当血糖浓度降低时,供应脑细胞的热能不足,易出现眩晕。

2.脂肪。人体内的脂肪主要是靠食物供应获得。食物中的脂肪,在肠道内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后被吸收到体内,合成自身脂肪。此外,也有一部分脂肪是由体内的糖和蛋白质转化而来。人体内的脂肪,一部分构成人体组织细胞的成分,称为组织脂肪;另一部分贮存于皮下、内脏周围及肠系膜等处,称为贮存脂肪,也称为中性脂肪或甘油三酯。组织脂肪不能用来氧化供应能量,即使在人体饥饿时,也不会减少;而贮存脂肪在需要时可迅速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经血液循环送到各器官组织以供氧化利用。

当体内能量供应充足,且机体的活动量减少时,则机体贮存脂肪量增多,身体发胖,体重增加;相反,如果体内的能源物质供应不足或活动量过大,均可由体内的贮存脂肪分解来供应能量,致使体内贮存减少,体重减轻。

脂肪分解释放的能量较多,1克脂肪完全氧化,能放出9.1千卡热能,是糖的2倍,但耗氧量也比较大。正常情况下,身体能源的40%左右由脂肪供应,如果在短期饥饿的情况下,由碳水化物供能不足时,脂肪将成为能量的主要来源。

3.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体内细胞的主要成分,很少用来氧化供应热能。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长期不能进食,或消耗量过大时,体内的糖及脂肪大量被消耗之后,热能的供应将要依靠组织蛋白分解。这样的病人,消瘦、无力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地影响了机体组织、细胞的生长发育。

1克蛋白质在体内氧化可产生热能为5.6千卡,比在体外燃烧时产生的热能少,其原因是蛋白质在体内并未完全氧化,有一部分含氮物质如尿素、尿酸、肌酐等,随尿液排出体外。

4.能量分布。各种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产生的能量,约有50%转化成热能以维持体温,其他部分大都作为“自由能”,以三磷酸腺(ATP)的形式贮存于体内,用来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如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生物电的产生等等。当机体需要时,这些以贮存形式存在的能量,即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供人体完成各种动作需要。因此,只要计算出每日的产热量,就可以知道人体能量代谢的基本情况。

正常人体内每日需要的热能,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值,其原因是,能量代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劳动或运动时肌肉收缩,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明显,劳动强度越大,需要的热能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能量代谢还受精神活动、进食、环境温度的影响。平静思考问题时,热能消耗较少,当精神处于紧张状态时,如烦恼、恐惧或强烈的情绪激动时,热能消耗可明显增加。

环境温度对能量代谢也有明显的影响作用。人在20~30℃的环境中,能量代谢最稳定,当环境温度低于20℃时,代谢开始增加,10℃以下明显增加。其原因是由于寒冷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寒战及肌肉紧张度增加所致。当环境温度在30~45℃之间时,代谢率又开始升高,其原因是由于体内酶的活性最高,加速了体内的化学反应速度之故。

食物对能量代谢具有特殊效应,俗话说“肚中无食不耐寒”是有道理的。的确,人们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虽然处于安静状态,但产生的热能比进食前有所增加,饭后2~3小时,其代谢率升高达到最大值。吃不同的食物,其热能增加的幅度也不一样,如蛋白质最高,混合食物次之,碳水化物、脂肪又次之。因此,当在寒冷的环境中工作时,多吃些含蛋白质高的食物,对身体御寒会有一定帮助。

基础代谢可反映人体内,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状况。所谓基础状态,是指人体在清醒、静卧,室内温度在18~25℃之间,且在进食后12~14小时。此时人体内的能量代谢,主要用来维持基本生命活动,如呼吸、消化、血液循环及神经传导等需要,其代谢率也比较稳定,它也是临床诊断某些疾病的常用指标。如甲状腺机能亢进时,基础代谢率明显升高;相反,如其机能低下时,基础代谢率降低。当然,基础代谢率与年龄、性别的关系也极为密切。

❻ 太阳的热能从哪里来

01 太阳的能量来自核聚变,四个氢原子聚变成一个氦原子,这是最高效的核聚变,有千分之七的质量损失。聚变产生的能量是化学物质燃烧能量的数千万倍。

太阳能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又无污染,是最理想的能源。太阳每时每刻都在向地球传送着光和热,有了太阳光,地球上的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据计算,整个世界的绿色植物每天可以产生约4亿吨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与此同时,还能向空气中释放出近5亿吨的氧,为人和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氧气。

在化石燃料日趋减少的情况下,太阳能已成为人类使用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得到发展。那么太阳的热能从哪来的呢?

太阳的能量来自核聚变,四个氢原子聚变成一个氦原子,这是最高效的核聚变,有千分之七的质量损失。聚变产生的能量是化学物质燃烧能量的数千万倍。1KG的氢原子聚变成为0.993KG的氦原子,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4千吨石油和6千吨煤。核聚变需要一千万度以上的高温才能发生,太阳中心温度可达1500万摄氏度,压力相当于3000亿个大气压,在巨大的压力下,太阳每秒钟使用6亿吨的氢原子参与聚变,其中有400万吨的物质转化为能量,随时都在进行着四个氢核聚变成一个氦核的热核反应。太阳至产生以来,只损失了万分之一的物质,能量都是在它七十万公里深处的核心产生,要通过一千万年才上升到表面。

太阳是位于太阳系中心的恒星,它几乎是热等离子体与磁场交织着的一个理想球体。太阳的核心区域虽然很小,半径只是太阳半径的1/4,但却是产生核聚变反应之处,是太阳的能源所在地。

❼ 我们身体里的热量是怎么产生的

我们身体里的热量产生是它们经过氧化产生热量供身体维持生命、生长发育和运动。热能供给过多时,多余的热量就会变成脂肪贮存起来,时间久了,身体就胖起来了。

这些能量是由食物中的产热营养素提供的。食物中能产生热量的营养素有蛋白质、脂肪、糖类和碳水化合物。

热量消耗的途径主要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代谢率,约占了人体总热量消耗的65~70%,第二部分是身体活动,约占总热量消耗的15~30%,第三部分是食物的热效应,占的比例最少约10%,这三者的比例大致已经固定。

(7)非生物因素热能哪里来的扩展阅读:

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如物质代谢的合成反应、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等等。而这些能量主要来源于食物。

动、植物性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素可分为五大类: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加上水则为六大类。其中,碳水化合物、脂肪(脂肪也可以储存热量)和蛋白质经体内氧化可释放能量。三者统称为“产能营养素”或“热源质”。

❽ 人的热量可以从哪里来

生活在社会中,我们每天都要工作、学习、娱乐,我们就像一个上满了油的汽车马达,可以连续不停地运转,那么汽车可以通过燃料的燃烧将化学热能转变为机械能。但是人呢?人实际上也是通过能量的转化来维持生命的运转的。
人又与植物有很大的不同,植物可以通过叶片上的叶绿素将阳光的光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相结合转化成其生长所需的能量,另外植物还可扎根于泥土,吸收其生长所需的水份和矿物质元素。人没有转化光能的本领,也没有扎根泥土的特性。那么人的能量从哪里来呢?
我们也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我们可以不约而同地回答:当然是从食物中来的。是的,人的一日三餐所吃进的食物确实给人体提供了能量基础,但是将这些食物转化成能量的能量加工转换工厂我们却未必清楚了,其实,这才是真正的能量的来源之所。
我们吃的每一种食物都要经过这能量转换系统的精密加工才会真正发挥出效用,不同的食物可以转化出不同的能量。人们就像一个高度发展的市场,它需要的是供销平衡。因此,在人体中,我们先需要选择原料,才不致使产品积压,而有的却供给不足。
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能有选择地进食,使吃进去的东西充分满足人体的需要,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各种食物中所含的各种养料(主要是蛋白质、脂肪、淀粉及糖类)的含量是不同的。例如大米中含的淀粉约77%,蛋白质约70%;面粉中所含淀粉约74%,蛋白质约10%。就蛋白质的多少而言,面粉的营养要比大米好一些。
不同食品中所含的蛋白质种类也是不同的,鱼、肉、蛋所含的蛋白质,营养价值要比植物中的蛋白质高。这是因为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组合而成的。多种氨基酸又是蛋白质在烹调和人体消化吸收过程中最后得到的。这些不同种类的氨基酸由人体吸收后再结合成人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动物性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种类与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大致相似,越相似就越易为人体所吸收,营养价值也就高一些,而植物性蛋白中的氨基酸种类比较少,并且比较简单,相对地说,不象动物性蛋白质那样为人体所吸收,营养价值也差一些。但是也有例外的时候。例如我们前面介绍过的大豆,其蛋白质含量为36%,几乎是鱼、肉中的蛋白质的两倍,素有“素牛肉”之美称。虽然大豆中的蛋白质不易为人体所吸收,但其做成豆腐后却很容易为人体所吸纳。尽管动物性蛋白质具有易为人体吸收,营养价值高的优点,但是我们却切不可认为我们应只吃荤,不吃素。人们的食物结构是要讲究科学搭配的,那就是要荤素结合。这不单单是为了调调口味,增进食欲,更重要的是为了吸收人体所需的多方面的营养。人体中所需要的氨基酸是多方面的,植物性蛋白质提供的氨基酸种类和动物性蛋白质是不相同的,它们可以相互补充。例如我们生活中的一道名茶——红烧鱼头豆腐,不仅味道鲜美,而且由于鱼类蛋白质有较为丰富的松氨酸,豆腐蛋白质中少这种酸,但却含有丰富的麸氨酸,相互扬长避短,使这个菜的营养更加丰富。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进食必须适量。蛋白质营养的主要因素,不可缺少,但也不易过量,一般一个成人每天有60~80克就够了。蛋白质不像脂肪、淀粉、糖类那样可以贮藏在人体中,供缺少时补充。它过量了就要经过肾脏的作用,变成尿素排出体外,这样就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反而不利于人体的健康。过多的蛋白质不能及时地被肠子中酶的作用分解、吸收,结果被存在于肠子中的细菌分解,产生出臭味和一定毒性的胺类、硫化物及二氧化碳等。它们被吸收到人体中,对人体也是不利的。
脂肪也有动物性脂肪与植物性脂肪两种,它们被吃进人体后,经过化学反应,一部分供给人体活动所需要的热量,多余的会合成人体脂肪在人体皮下贮存起来。脂肪贮存得过多,人就发胖了。脂肪经过反应后生成的热量比蛋白质、淀粉经过反应后生成的热量要高一倍以上,所以含有较多的脂肪的食物被吃进人体后,人可以比较耐饥。
最后的一类是淀粉和糖类。淀粉和糖类进入人体后会发生水解,最后都成为葡萄糖、果糖等一类单糖。这些单糖除一部分供应人体所需要的热量外,多余部分组成人体的脏糖贮存在肌肉和肝脏内,以备不时之需。
上面我们讲了各种营养因子、蛋白质、脂肪、糖类、淀粉。这些营养在与体内的血红细胞所含的氧发生生物化学反应时,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和生物反应生成细胞组织。这些热能还会依据人体的需要进行各种转化,如人的头脑进行的思考,活动需要占去人体所需全部能量的80~90%,这些都属生物能。总之,人体的能量转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至今人类尚未找到解答它的钥匙。
我们前面还介绍过了人体所需要的大量的矿物元素如宏量元素碳、氢、氧等;痕量元素铁、铜等。这里我们又介绍了营养因素。实际上,人体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有机体,它的摄入与消耗都需要维持微妙的平衡,即达到所谓的“恰到好处”的理想境界。
由此可见,营养问题实质是人体的能量,转换系统能否进行良好的运转的问题,营养的科学,实质也就是人们研究人体健康发展的内部学问。

❾ 生物圈中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哪些

生物圈中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空气、温度、水分等

❿ 地球内部非常热,这些热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们常说,太阳内部有一座天然的“核反应堆”,时刻都在进行着热核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其实在地球上也有不少类似的天然核反应堆,只不过它们进行的是短暂的自持核裂变反应,原料就是地球上的放射性铀同位素。不过这些天然反应堆的功率都很小。

地球产生的热量大部分来自内部物质中的放射性元素衰变,小部分来自重力分异、化学反应、潮汐摩擦等产生的热量。这些放射性物质主要是半衰期较长的铀235、铀238、钍232和钾40等。根据测算,全球地热能的总量约为地球上全部煤燃烧所释放热量的1.7亿倍,相当于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数十万倍。

这些地下深处的热能通过地下水循环或由上升的炽热岩浆带至地表层,以热蒸汽、热水或干热岩等形式聚集在地壳的某一部分,在有些地方形成热喷泉、温泉等,成为具有开发意义的地热资源。

根据勘察,全球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地质活动强的全球板块边界地带,包括环太平洋地热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大西洋中脊地热带和红海—亚丁湾—东非裂谷地热带等。

古代时人们就已将温泉用于洗浴和房间供热。如今在一些地热资源丰富的国家,如冰岛、爱尔兰、新西兰、日本等,很多家庭和公共建筑都采用地热取暖,许多地方还建起地热温室。

20世纪初,意大利人首次将地热能用于发电,利用高温地热蒸气直接驱动汽轮发电机。目前,全世界已有30多个国家建成了地热发电站,总装机容量超过1万MW。一些新型地热发电站为充分利用中低温地热资源,将从地下抽取的热水送至一台热交换器,用来加热另一种比水沸点低的液体,如异丁烷或异戊烷,让这种液体受热蒸发驱动汽轮发电机。

中国属于地热资源丰富的国家,在各地已发现270多个地热田,政府已将开发地热列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规划。目前我国年利用地热能约4.45亿m3,居世界第一位。西藏羊八井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地热试验基地,这里发现的水热活动区有600多处,地热流体温度高达329.8℃,发电潜力1000MW。现已建成羊八井地热发电厂,年发电量1亿kW.h。

阅读全文

与非生物因素热能哪里来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