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杨晓明的个人简历
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肝脏相关的生理病学研究,重点是肝细胞生长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近年来主要进行肝脏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并克隆一种能特异刺激肝源小生细胞增殖的新型细胞活性因子—肝细胞生成素(HPO),完成其克隆、表达及生物功能系列的研究。对肝癌细胞、肝干细胞生长调控的分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建立了大规模蛋白质相互作用技术平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创新群体项目、国家973、863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共5项;获中国发明专利3项,在PNAS、Cell Death Differ、J Biol Chem、FASEB J、BPRC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
② 杨晓明的发表论文
李黎,黄仕和,杨晓明。细胞因子疫苗的研究进展。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0,23(7):781-785。
孟胜利,徐葛林,程满荣,舒祥,吴杰,严家新,杨晓明。中国狂犬病病毒遗传多样性分析。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0,23(5):449-454。
潘勇兵,张爱华,胡迪超,闭兰,杨晓明。 抗CD25人鼠嵌合抗体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瞬时表达。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0,23(2):113-117。
卢佳丽 杨晓明。核分枝杆菌的免疫学研究进展。微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0,38(1):74-78。
陈伟,杨晓明,黄佐林,李军,孙文,徐葛林,郑新雄,张隆明,郑景山,张良豪,廖学有,洪孔清,祝玉桃,邓化芳。冻干无佐剂Vero细胞CTN狂犬病疫苗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9,30(12):1261-1264。
李新国,袁军,张洋,孙晓芳,项美娟,杨晓明。Lowry法测定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蛋白含量干扰现象的排除。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9,22(10):1029-1031。
吕宏亮,王栋,杨培豫,张万林,何海蓉,付秀花,崔松奇,程婷,高彤民,杨晓明,胡启毅。兽用灭活纯化狂犬病疫苗生产工艺的优化。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9,22(9):882-886。
胡迪超,张爱华,杨晓明。人鼠嵌合抗体的基因构建。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9,22(9):933-936。
孟胜利,徐葛林,吴杰,严家新,杨晓明。中国12株狂犬病街毒株G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9,25(6):497-501。
孟胜利,刘红,胡岱霖,朱理业,徐葛林,吴杰,杨晓明,严家新。安徽省阜阳市狂犬病街毒株G基因序列分析。中国热带医学 2009,(10):1966-1968。
杨晓明。生物制品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上海预防医学2009,21(7):351-353。
孟胜利,杨晓明。登革热病原学及疫苗研究进展。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9,32(1):12-18。
徐葛林,严家新,张永振,董关木,唐建蓉,杨晓明,孟胜利,吴杰,肖奇友,周敦金,朱凤才,王萍, 王定明, 明平刚。我国各地区动物狂犬病街毒的检测及分析。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8,26(8):463-466
梁婧,徐葛林,黄晓媛,王继麟,孙文,夏飞,杨晓明。 检测轮状病毒滴度的荧光灶法的改进。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21(7):620-622
梁婧,杨晓明。人轮状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功能研究进展。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21(3):107-109。
吴永强,董关木,秦思远,杨晓明。大容量人源天然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21(8):647-650。
梁婧,徐葛林,黄晓媛,王继麟,孙文,夏飞,Kapikian AZ,杨晓明。检测轮状病毒滴度的荧光灶法的改进。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21(7):620-622。
董关木,徐葛林,肖奇友,王定明,胡月梅,周敦金,王萍,张永振,杨晓明,朱风才,王昭孝,罗述斌,罗同勇。家养犬、猫及野生动物中狂犬病病毒流行病学调查及我国不同类型狂犬病疫苗免疫效果观测研究。病毒学报 2007,23(6):417-422。
李东,国泰,杨晓明。轮状病毒疫苗的研究现状。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20(11):863-865。
明平刚,徐葛林,严家新,吴杰,明贺田,周敦金,肖奇友,杨晓明。新分离5株狂犬病毒街毒株N和G 基因的序列分析。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
20(8):553-556。
孟胜利,徐葛林,明平刚,孙文,吴杰,杨晓明,严家新。狂犬病毒疫苗株CTN-1八代次N和G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中国人兽共患病学学报 2007,23(4):327-336。
侯启明,马霄,田博,刘德铮,肖詹荣,杨晓明,陈平纡,项美娟,付惠兰,吴玫,王梨苹,梁雅文,张路民,张庶民。中国不同区域婴儿抗百日咳 白喉 破伤风母体抗体水平的调查。中国计划免疫 2006;12(3):209-211。
熊晓培,杨晓明。炭疽杆菌毒素致病机制及炭疽疫苗的研究进展。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6;19(6):653-656
王丽婵,张庶民,余模松,杨晓明。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基因B的原核表达。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6(26):418-421。
明平刚,孙文,徐葛林,吴杰,杨晓明,严家新。中国狂犬病毒疫苗株CTN-1-V三个代次的GP基因序列分析。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6;19(3):217-235,235。
王丽婵,张庶民,余模松,杨晓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基因克隆、表达、纯化与鉴定。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6;19(2):120-123。
萍萍,杨晓明,方志正,易玲,吴杰,郑新雄。SARS病毒NS-1株稳定性及培养条件的研究。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5;33(1):1-5。
李萍萍,杨晓明,方志正,张爱华,刘俊生,孙文,易令,夏智,吴杰,郑新雄,鲁建忠。SARS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其质量控制。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5;18(5):390-393。
李萍萍,杨晓明,张爱华,易令,刘俊生,吴杰,鲁建忠,郑新雄,方志正。SARS病毒NS-1株三级毒种库的建立。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5;18(3):227-228。
杨晓明,李策生,方志正,张爱华,人SARS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生物活性的研究。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5;18(3):1-4。
李策生,张爱华,林连珍,李星,刘俊生,杨晓明。SD法灭活血浆中SARS冠状病毒的试验观察。微循环学杂志。2005;15(2):26-27。
刘国安,杨晓明,葛瑞昌,何长民。百日咳毒素的等电点测定及层析分离。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4):68-70。
杨晓明,乔瑞洁。重组百日咳毒素S1亚单位的表达、纯化及免疫原性。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3;31(4):24-27。
乔瑞洁,杨晓明。百日咳毒素S1亚单位的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研究。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3;16(4):205-207。
杨晓明。百日咳疫苗现状及发展方向。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3;16(2):128-130。
乔瑞洁,杨晓明。肽核酸。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9;27(1):86-90。
刘方蕾,乔瑞洁,杨晓明。血凝法检测百日咳毒素及丝状血凝素。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年刊。1999。
秦力,杨晓明,鲁劲民等。发酵罐生产无细胞百日咳杆菌免疫原。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8;26(4):41-45。
何长民,陈爱荣,陈平纡,杨晓明等。吸附无细胞百日咳菌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III期临床人体接种反应和血清学效果观察报告。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8;26(4):25-30。
秦力,刘方蕾,杨晓明等。百日咳杆菌丝状血凝素的纯化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7;25(2):12-16。
王祖森,杨晓明。百日咳毒素及其应用。卫生研究。1998, 27(Suppl):158-165。
孙述学,杨晓明等。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乙型肝炎联合疫苗的实验研究。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7;25(4):21-23。
杨晓明,秦力。不同减毒方法对无细胞百日咳菌苗减毒效果的比较研究。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7;25(3):22-26。
杨晓明,何长民。百日咳杆菌粘着素的分子克隆、表达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7;25(4):1-11。
杨晓明,何长民。百日咳杆菌生物学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6;24(1):65-68。
杨晓明,陈爱荣,何长民。吸附精制百日咳菌苗质量控制的研究。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4;22(1):23-29。
杨晓明,陈平纡,何长民。吸附百日咳无细胞菌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菌苗配方的实验研究。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4;23(1):7-10。
田效恩,何长民,秦进才,杨晓明等。吸附精制百日咳菌苗免疫接种反应及血清学效果观察。中华流行病学。1993;14(3):155-159。
陈爱荣,杨晓明,何长民。百日咳无细胞菌苗的稳定性研究。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3;22(1):31-34。
陈平纡,杨晓明,何长民。ELISA在检测百日咳杆菌免疫原中的应用。上海免疫学杂志。1992;12(1):27-29。
王祖森,杨晓明,何长民。中华仓鼠卵巢细胞在检测百日咳杆菌免疫原中的应用。上海免疫学杂志。1992;12(2):47-49。
何长民,杨晓明,陈平纡,陈爱荣。无细胞百日咳菌苗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研究。上海免疫学杂志。1991;11(5):289-293。
何长民,杨晓明。人血结合珠蛋白的纯化和检定。中华输血杂志。1988;1(3):108-111。
③ 新冠疫苗产量跟得上需求吗
对于这个问题国药集团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表示:从研发灭活病毒疫苗开始,我们就做了规模化生产的准备,但确实我们起初对产能设计还是估计不足,因为这次疫情特别严重。疫情发展以后,我们又做了两个车间,武汉一个,北京一个。
现在北京又在做第二期的车间,一期两个车间大概一个多亿的年产能,二期产能,正在进行整个新车间的模拟验证,通过后,2021年,产能应该可以达到10亿剂以上。
对14亿人口来说,确实疫苗的供应量还是不足的,我们继续还在做三期,总之从“应接尽接”的角度讲,疫苗目前还是供不应求。
(3)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杨晓明是哪里人扩展阅读:
新冠疫苗临床试验包含所有年龄段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从临床观察的设计来说,所有年龄段都进行了观察,都做了人群的临床试验数据。3-17岁属于青少年组;18-59岁是青壮年组;60岁以上是一组,从这三个大的年龄段来讲,应该是全部年龄段都能够接种。
之所以目前限制在18到59岁这个年龄段,是因为青壮年组入组最早,数据最完整,出来得也最快,所以是首先推荐是这些人群接种。
④ 杨晓明的个人简历年龄多大
很感谢你能从百忙之中抽空来这儿提出你的问题,但希望你能附上图片或详细的资料,以便于我们能更好地回答问题,给你更满意的答复。
⑤ 疫苗接种的进展如何青少年何时可以接种新冠疫苗
2021年1月16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董事长 杨晓明 表示:
在疫苗的研发过程中,已经在实验室对不同地区来源的各种变异毒株进行了实验,有明确数据表明,疫苗对各种变异株都是有预防作用的。
因此疫苗接种可帮助疫情发生地区有效控制疫情是肯定无疑的。
⑥ 863计划的倡导人
王大珩,863倡议人,中科院、工程院院士,我国应用光学及光学工程主要奠基人之一。
王淦昌,863倡议人之一,中科院院士、着名高能物理学家。
杨嘉墀,863倡议人之一,中科院院士,着名空间自动控制专家。
陈芳允,863倡议人之一,中科院院士,着名电子学家。
⑦ 杨晓明的工作经历
2010年5月:任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
2009年2月:任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兼);
2008年:荣获政府特殊津贴
2008年5月:被任命为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
2007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2年9月: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任常务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主管科研、销售、质量、企业规划、国际合作和人力资源工作。主持轮状病毒疫苗、流感嗜血杆菌疫苗、肺炎多糖疫苗和以百白破联合疫苗为基础的多价联合疫苗的研究工作。主持人SARS免疫球蛋白和马SARS抗血清的研究工作。
1985年9月至2002年9月:在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菌苗室,第三研究室先后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组长,研究室副主任等职务。长期从事细菌性生物制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管理工作。
1997年11月至2002年12月: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分子微生物学和疫苗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1996年4月1996年7月: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短期进修。主要从事细菌性生物制品的研究和检定工作,同时参与疟原虫分子生物学研究课题。
1986年9月1987年1月:在日本国立预防卫生研究院(JNIH)短期进修。主要从事吸附精制百日咳疫苗的研究工作。
⑧ 国药集团生产疫苗吗
生产。
国药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刘敬桢表示,截止2020年12月,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所属的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和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这两款灭活疫苗正在阿联酋、巴黎、约旦、秘鲁、阿根廷、埃及等10个国家开展III期临床试验,已经接种5万余人,总共接种者将达到6万余人。接种人群样本量涵盖了125个国籍,各方面进展领跑全球,得到国际广泛的认可。已经有几十个国家向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提出新冠疫苗的需求。
据刘敬桢介绍,2月1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作为牵头单位获得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灭活疫苗项目的紧急立项。4月12日,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获得了临床试验批件,并同步开展国内I/II期临床试验。4月27日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再次获得临床试验批件,为新冠疫苗的研发加上双保险。
国内I/II期临床研究,各年龄段共计入组4064人,揭盲结果显示疫苗接种后,安全性好,不同年龄、不同程序、不同剂量疫苗接种后均产生高滴度免疫应答,两支疫苗按照0,28天程序接种两剂后,中和抗体阳转率均达100%。
(8)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杨晓明是哪里人扩展阅读: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疫苗科研攻关高度重视,中国迅速启动疫苗研发计划。按照统一部署,应急科研攻关沿着5条疫苗技术路线——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活疫苗、核酸疫苗——加快推进。
“作为以医药健康产业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国药集团在新冠疫苗研发过程中,承担了灭活疫苗和重组蛋白两条技术路线的科研攻关重任。”刘敬桢说,1月19日,国药集团安排10亿元研发资金,成立了由科技部“863”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国药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挂帅的科研攻关领导小组,布局三个研究院、所,在两条技术路线上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