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生物教学片段怎么写

生物教学片段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2-07-28 14:23:59

1. 高中生物教育教学反思怎么写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可见“质疑”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学中,它更是培养学生洞察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比如刚刚高一学生学习的呼吸作用知识,本部分知识与每个人的实际都很接近,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但目前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却非常薄弱,学生课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变得越来越低,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
(1)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好奇心人皆有之,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怕所提问题太简单或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大,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怕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和计划,被老师拒绝,所以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表现出来,是潜在的状态。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发挥作用。
(2)不能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由于受传统教与学思想的影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思维惰性大,问题意识淡漠或没有,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针对以上情况制定其策略:
(1)沟通师生感情,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2)渗透事例教育,认识“问题”意识。
(3)创设问题情况,激发提问兴趣。
(4)开展评比活动,激发提问兴趣。
(5)强化活动课程,促进自主学习。
综上所述,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但随之也有一系列的问题出现,那就是课堂上组织教学出现了相应的难度,往往是易放难收,遇此情况是让其发展下去,还是把他们的热情消灭在此,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 因本人即将参加教师招聘的面试,面试要求要做十五分钟的片段教学,跪求初中生物的片段教学片段或者教案

是无生上课,估计资源很少,不一定有的

3. 生物评课记录怎么写

.听课观察:观察教师、观察学生、观察师生关系
2.听课记录:记录听课时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主要内容。
客观记录的内容包括:记任课教师的姓名、学生的年级、班级,听课日期、学科、教材、课题、课型,等等。按教学过程和环节记录师生的主要活动。要注意记录教师和学生的原话。
主观性记录内容包括:记录本节课在教学思想、德育渗透、双基教学、能力培养、教材处理、教法改革等方面值得学习的地方,有待研究和改进的地方以及值得探讨的地方;记自己对这堂课的简要分析。
3.听后交流:听讲课教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上课感受,再请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如何评课:
1. 评课的总体思路:评价一节课要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个方面去评。评价学生的学,既要评价其知识、技能、智力、品质等的发展,还要关注情感、个性、行为等方面的变化;评价教师的教,既要评价其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和效果,又要关注其教学监控、语言表达、创新精神、教师素质等诸多方面。
2.评课的内容:从教学思想,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评价。

4. 高中生物教案怎么写

一、概述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六章第二节,是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国际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和我国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迫切需要加强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每个人从小开始直到离开人世以前一直要接受环境教育。本节内容包括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涉及范围广,知识跨度大,生物圈中种群的数量非常之多,形态各异、结构复杂,生命现象表现丰富多彩,其使用价值也就更加多样化了,学习这节课学生不仅需要扩散思维、概括、综合能力,而且更需要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和表达能力。以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课堂上无法呈现丰富资料、无法创设交互情境、更无法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利用计算机信息存贮量大,处理迅速,方便的人机交互功能,提供了良好的个别化学习环境等优点,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发展水平,调节学习进度和难度,实现因材施教。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描述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描述所熟悉的珍稀动物的生存现状。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

5. 求小学自然科学或初中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

能力:通过分析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查找搜集资料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进行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以及探究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态度,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重点:

知道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

教学难点:

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自行发现问题:

一.观察:

学生自己带来的石头,看看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把卵石和一般的岩石碎块比较,找出卵石的特征;发现有的光滑圆润,有的棱角分明,有大有小……)

二.出示图片(卵石图片)讲述:这种石头叫做卵石。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有关卵石的一些知识。(板书 卵石)

三.谈话:

关于卵石,你们想知道写什么?(引导学生探究卵石是这样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板书 的形成)

学习新课,自行探究问题:

一.启发学生思考卵石的成因

1.谈话:

你们是从哪里找到卵石的?(引导学生了解采集地的环境,认识卵石出在水边,如果不是从水边采集到,也是由水边等地方运来的。这时可用有关录像资料片来辅助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环境特点。)

2.谈话:

你能推想卵石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

3.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不同看法的同学,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同学间展开辩论,最后把意见进行整理、归纳,便于确定探究方向。)

4.讲述:

卵石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沿着河流考察。(播放一段河流上游、中游、下游各地段环境的录像或播放课件(一),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观看。把结果和同组的伙伴讨论,并汇报。(可把讨论题打印好,发给学生,边看边记录。既利于学生讨论,又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录、归纳总结能力。)

思考题:

(1)河流上游的岩石有什么特点?

(2)河流中游的岩石有什么特点?这些岩石的形状和上游岩石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3)河流下游的岩石又有什么特点?这些岩石的形状和上游、中游岩石的形状又有什么不同?

(4)岩石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

5.河道中的岩石最初是从哪里来的呢? 它们是怎样到河里来的?

6.怎样到中游、下游来的?(搬运)

7.是怎样变成卵圆形的?(磨圆)

8.根据以上的研究,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归纳:河道中的卵石是从山上来的,被河水冲到中下游的,在河水冲刷的过程中变成卵形的。)

二.认识岩石的风化

1.出示云南石林的图片

2.提问:

怎么会这样?(引导学生推想是大自然对岩石的破坏。)

3.出示课件(二)温度、水、植物对岩石的影响

(1)谈话: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观看。把结果和同组的伙伴讨论,并汇报。(可把讨论题打印好,发给学生,边看边记录。既利于学生讨论,又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录、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思考题:

(1)白天,岩石被太阳晒得很热;夜里,岩石又变得很凉;夏季,岩石被太阳晒得很热,冬季,岩石又变得很凉。

(2)岩石有了裂缝,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流进裂缝。流进裂缝的水,有的渗下去了,有的存在裂缝中。到了冬季,岩石裂缝中的水会有什么变化?

(3)下雨的时候,山坡上的流水会把泥土冲入岩缝中,随风刮来的土、植物的种子也可能落到岩缝中。

(4)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4.学生观看课件(二)(引导学生发现:岩石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岩石传热的能力较差,岩石表面很热,岩石内部却很冷;整块岩石各部分膨胀的程度也就不同。当岩石受冷时,体积收缩,同样,由于从岩石表面到岩石内部冷的程度不一样,整块岩石各部分收缩的程度也会不同。在讲述之前,可以让学生完成实验一,便于学生理解。由于冷热的作用,岩石各部分总是胀缩不均,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岩石表面就会产生裂缝;冬季,岩石裂缝中的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会膨胀,膨胀时会产生一股力量,使岩石的缝隙增大;下雨时,山坡上的流水会把泥土冲入岩缝中,随风刮来的土、植物的种子也可能落到岩缝中。种子有了水分,适宜温度下就会发芽,长成一棵植物。植物的根越扎越深,越长越粗,岩缝就会被撑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大。)

5.综合认识风化作用:

气温、水、植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板书 风化 气温、水、植物)。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有的表面会成粉状,有的会产生纵横交错的裂缝,有的会崩塌,滚下山坡,落进山谷中的河道里。

过渡:高山上崩塌、滚落到河道中的岩石,怎么会变成光溜溜的卵石呢?

三.认识河水的搬运、磨圆作用

1.提问:

水的力量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2.讨论:

(1)下大雨或暴雨的时候,降到山坡上的雨水很快就流到河里,你认为河道中的岩石会怎样?

(2)河道中的岩石有大有小,有重有轻,都受到水的冲击,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吗?

(3)观察你做的实验二,发现什么?

(4)根据以上事实,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讨论,汇报。启发学生发现(流水是有力量的,所以河水对河道中的岩石、泥沙有一种搬运作用(板书 搬运 ),从上游往中下游搬运。河水越多、流速越快,搬运力量越大。大的、重的石块,搬运的距离比较近;小的、轻的石块,就被搬运到很远的地方。石块在被河水搬运的过程中,受到河水的冲刷(板书 河水的冲刷 ),以及相互磨擦、碰撞(板书 相互磨擦、碰撞 ),棱角被逐渐磨去,体积逐渐变小,成为了卵石。)

4.总结卵石的形成过程:

(1)师生小结:卵石形成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山上岩石风化、崩塌,第二阶段是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磨圆。这些变化是逐渐的,经过的时间是很长的。

(2)填写本课的空白: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

四.讨论:

在某些海滩上也有大片大片的卵石,你认为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启发学生根据河滩上卵石的成因,推想海滩上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海岸边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和海浪拍击,破碎崩塌,被海水搬运到海滩;它们在海滩上长期受到海水冲刷以及相互磨擦、碰撞,便形成了卵石。)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com/s/1iZGIaMJiznRCQ_eFDEBPnA 提取码: ak2q

6. 如何写生物课导入语

生物课导入十一法

导言是生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造成学生渴望学习心理的一种手段,是引导学生奔向学习目标的指南。潍坊一职中王公德老师总结了如下十一种方法:
  1.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在讲绿色植物的水分代谢时是这样讲的:“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但是绿色植物体内的水分却能由低处向高处流。例如在夏秋之际的早上,我们常会发现植物的叶子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水珠就是从其根处上流而来的。那么植物体内的水分为什么能由低处向高处流呢?”这样提出了问题,设置了悬念,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激发感情导入新课  在讲到蛋白质的合成时,先介绍了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在讲到遗传时,先介绍了童第周培育的“童鱼”。鲍文奎培育的小黑麦、袁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等,这样学生顿时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3.以直观教具导入新课  在讲授新课时,如果能灵活地采用直观教学手段,那么不仅使学生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而且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原生动物时,首先把盛有草履虫培养液的试管展示在同学们面前,然后问:“同学们请看,这只试管里有什么”学生们会说“有水”或“没有什么东西”。然后再神秘地告诉学生“这里面有动物”,这样学生们就会产生惊异、好奇的心理,进而会产生弄明白这里面的动物是什么样子的求知欲望。 
4.以故事导入新课  风趣生动的故事,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生物学史知识,而且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伴性遗传时,可先讲由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开始的皇家病一血友病,或者讲第一个发现色盲病的科学家道尔顿,同时他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病患者等故事。 
5.以画导入新课  在讲生物的适应时,可以先出示枯叶蝶或竹节虫挂图,然后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有的学生会说“这是一片枯叶”或“这是竹子”。这时教师再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学生会惊叹不已,从而引起学生注意,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6.以声导入新课  在讲昆虫时可先让学生听录制的蟋蟀、蝈蝈等昆虫的鸣声;在讲两栖类时,可先让学生听录制的蛙、蟾蜍等的鸣声;在讲鸟类时可先让学生听录制好的百灵、画眉等的鸣叫;在讲哺乳动物时可先让学生听录制好的虎啸、狗吠、猫叫等声,让学生从动物的鸣叫声中,培养热爱动物,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7.以当前人们关心的热点导入新课  在讲自然保护时,先介绍当前人们关心的酸雨、臭氧层被破坏,森林锐减等问题,并指出这些问题的能否解决,都与生物特别是人类本身有密切的关系,从而激起了学生的紧迫感,提高了学生学好生物学的兴趣。 
8.以突发事件导入新课  突发事件,特别是课前发生的事件,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1987年9月23日发生日食后,我上的一节课是这样开头的:“刚才同学们都看到了日食现象,可是你们知道日食对人及生物有什么影响吗?”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吸引到课堂上来,然后再简单地介绍几句日食对人及生物的影响,并逐渐地过渡到课堂所要讲授的内容。
  9.以感性知识导入新课  在讲生命活动的调节时,先讲一些同学们日常熟悉的知识,如:到了秋天树木会落叶,植物打头后会萌发侧枝,公鸡有时会打鸣等,从而导出课题,引入新课。 
10.以乡土内容导入新课  在讲生物进化的证据时,我先介绍了世界化石宝库,我省临朐县的山旺化石,在讲植物分类中十字花科时,我先介绍了我校所在地潍坊市北宫是我市特产——潍县萝卜的原产地等,激起学生的爱乡之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1.以成语、谚语导入新课  如以“鹜蚌相争,渔翁得利”导出软体动物或鸟类,以“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导出森林的生态作用,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滓泥”导出食物链;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出生物界的种间竞争,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导出生物的遗传,以“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导出生物的变异等等。 生物课不论是在普通中学,还是在职业中学,往往都是不受学生重视的一门课,这固然有许多原因,但照本宣科,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则是一个重要原因。自己在教学中通过编设良好的导言,使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生物课成了同学们喜欢的课,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7. 生物学的导入语例句

导言是生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造成学生渴望学习心理的一种手段,是引导学生奔向学习目标的指南.潍坊一职中王公德老师总结了如下十一种方法:
1.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在讲绿色植物的水分代谢时是这样讲的:“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但是绿色植物体内的水分却能由低处向高处流.例如在夏秋之际的早上,我们常会发现植物的叶子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水珠就是从其根处上流而来的.那么植物体内的水分为什么能由低处向高处流呢?”这样提出了问题,设置了悬念,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激发感情导入新课 在讲到蛋白质的合成时,先介绍了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在讲到遗传时,先介绍了童第周培育的“童鱼”.鲍文奎培育的小黑麦、袁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等,这样学生顿时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3.以直观教具导入新课 在讲授新课时,如果能灵活地采用直观教学手段,那么不仅使学生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而且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原生动物时,首先把盛有草履虫培养液的试管展示在同学们面前,然后问:“同学们请看,这只试管里有什么”学生们会说“有水”或“没有什么东西”.然后再神秘地告诉学生“这里面有动物”,这样学生们就会产生惊异、好奇的心理,进而会产生弄明白这里面的动物是什么样子的求知欲望.
4.以故事导入新课 风趣生动的故事,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生物学史知识,而且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伴性遗传时,可先讲由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开始的皇家病一血友病,或者讲第一个发现色盲病的科学家道尔顿,同时他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病患者等故事.
5.以画导入新课 在讲生物的适应时,可以先出示枯叶蝶或竹节虫挂图,然后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有的学生会说“这是一片枯叶”或“这是竹子”.这时教师再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学生会惊叹不已,从而引起学生注意,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6.以声导入新课 在讲昆虫时可先让学生听录制的蟋蟀、蝈蝈等昆虫的鸣声;在讲两栖类时,可先让学生听录制的蛙、蟾蜍等的鸣声;在讲鸟类时可先让学生听录制好的百灵、画眉等的鸣叫;在讲哺乳动物时可先让学生听录制好的虎啸、狗吠、猫叫等声,让学生从动物的鸣叫声中,培养热爱动物,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7.以当前人们关心的热点导入新课 在讲自然保护时,先介绍当前人们关心的酸雨、臭氧层被破坏,森林锐减等问题,并指出这些问题的能否解决,都与生物特别是人类本身有密切的关系,从而激起了学生的紧迫感,提高了学生学好生物学的兴趣.
8.以突发事件导入新课 突发事件,特别是课前发生的事件,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1987年9月23日发生日食后,我上的一节课是这样开头的:“刚才同学们都看到了日食现象,可是你们知道日食对人及生物有什么影响吗?”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吸引到课堂上来,然后再简单地介绍几句日食对人及生物的影响,并逐渐地过渡到课堂所要讲授的内容.
9.以感性知识导入新课 在讲生命活动的调节时,先讲一些同学们日常熟悉的知识,如:到了秋天树木会落叶,植物打头后会萌发侧枝,公鸡有时会打鸣等,从而导出课题,引入新课.
10.以乡土内容导入新课 在讲生物进化的证据时,我先介绍了世界化石宝库,我省临朐县的山旺化石,在讲植物分类中十字花科时,我先介绍了我校所在地潍坊市北宫是我市特产——潍县萝卜的原产地等,激起学生的爱乡之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1.以成语、谚语导入新课 如以“鹜蚌相争,渔翁得利”导出软体动物或鸟类,以“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导出森林的生态作用,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滓泥”导出食物链;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出生物界的种间竞争,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导出生物的遗传,以“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导出生物的变异等等.生物课不论是在普通中学,还是在职业中学,往往都是不受学生重视的一门课,这固然有许多原因,但照本宣科,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则是一个重要原因.自己在教学中通过编设良好的导言,使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生物课成了同学们喜欢的课,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8. 作文片段300字(细节描写+记叙方式)

一、片段练笔,培养细节描写意识

那些记叙文写得平淡空洞的学生,大多头脑中没有细节描写的意识。他们在写人叙事时,习惯于粗线条地记叙说明,不知道把笼统抽象的概述具体细化为一幅幅静止的画面,或者一个个动态的场景。这就需要老师通过课堂片段练习,来让学生体验自己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事物若像电影特写镜头般一一呈现到细微处,就会显得更加具体生动。这样的体验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细节描写的好处,进而学着有意识地在记叙文写作中运用细节写人叙事。

九月份刚开学,天气炎热,我要求学生把“天热”具体化,字数不限。开始时,学生不知该如何入手。我提醒他们可抓住个人的感受与言行,或借助其他生物来表现天热。他们这才恍然大悟,马上动笔书写起来。

在全班交流评议环节,我引导学生关注他人所写片段是怎样表现天热,好在哪里,还可以怎么修改来使之更完善?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简单的“天热”两个字,居然可以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细节展现出来。于是,我趁势让学生再一次完善自己的练笔。下面是一位学生练笔修改前后的对比:

(原稿)窗外的树叶有气无力地垂了下来。外面的哈巴狗也热得伸出了舌头。我把风扇的风开到了最大,可还是觉得很热。

(修改稿)窗外的叶子上铺了细细的一层灰,有气无力地垂了下来。热得躲进了屋里的哈巴狗伸出舌头,死盯着我手里的冰淇淋,好像也要扑过来咬一口解解暑。

修改稿中补充的叶子上的灰,应该是受了一个学生所写的“天好久没有下雨”的启发。而把哈巴狗由室外“移”至屋内,则来自交流时另一位同学的建议。更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有同学提到自己热得吃雪糕,小作者就补充了狗也想吃自己手中的冰淇淋解暑的细节。总体来说,修改稿较之原稿,不但更能体现天热,而且还显得更加生动有趣。

有时候,我还会抓住一些课堂突发事件让学生观察练笔。像有一次上课时,有个学生突然跟一只意外闯入的虫子较上了劲。一时间,学生们的视线都聚焦于那不速之客,教学活动只得停滞。这虽然不是什么好事,但显然,这却是极其难得的让所有学生都兴趣盎然的观察练笔机会。于是,我趁机提出练笔要求,让这一偶发事件变成了学生即时练笔的好素材。下面撷取两个学生的练笔:



只听“啊”的一声惨叫。咦?怎么回事?原来是有只虫子飞在了周杰同学的头上。只见他猛地站了起来,那红润的脸上顿时写满了惊吓。只见他左拍一下,右拍一下,大家看见他那滑稽的样子,笑得前仰后翻。(向敏慧)



“砰!”一本书重重地拍在课桌上。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沈华的桌子上有一只虫正在栖息着。周杰看见有虫,二话不说双手挥动着语文书在桌上拍上拍下,那动作像刷墙似的。可是,那只虫丝毫不理会他,一跳就跳好远去了。全班同学顿时哄堂大笑起来:有的笑得花枝乱颤,有的笑得前俯后仰,有的笑得东倒西歪……可我们在这儿笑,周杰却尴尬极了,他脸蛋红红的,我猜想此时他一定想找个缝钻进去吧!

不过,没多久笑声变成惊呼声,因为那只虫子正朝我们坐的位置驶来。大家都忍不住惊恐地呼叫着。这时只见语文老师一个小碎步,一招“佛山无影脚”,那只虫子立刻光荣地牺牲在老师的鞋下了。(沈钰)

课堂上的即时练笔训练,也能引导学生做起了有心人。他们开始留心观察自己感兴趣的生活细节,并用文字记录下来。

由此可见,进行课堂片段练习训练,除了可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细节描写的意识外,还可以带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跳一跳,就够得着”,使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喜欢上细节描写。

二、课堂表演写作,学习观察描写细节

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可是,有些学生不仅缺乏细致观察的能力,还缺乏用文字恰当表达细节的能力。他们的观察要么浮光掠影,不够深入;要么忽略主体,不得要领。因此,即便他们在写作中运用了细节描写,也是人云亦云,没有独特的个人体验,更不用说依据文章主旨,抓特征去枝叶,以最有价值的细节来表现人物和事件了。

针对这一情况,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描写课堂情境表演。如晚自习时,让学生玩“贴鼻子”的游戏,并写一篇作文。

一听说要玩游戏,学生都很高兴。我趁势提出观察要求:

(一)注意观察参与“贴鼻子”的同学的动作、神态、表情等,

(二)留心观察班上其他同学观看游戏中有代表性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三)着重关注自己在游戏过程中的动作、心理活动等。

这样,学生的游戏就不是简单的玩儿了,而是对游戏活动中最能展现游戏状态的细节情境有意识地进行观察。

游戏进行了五六分钟后,学生已经积累到一定的观察素材,便开始写作了。我告诉他们,写作时可以小声交流。这样一来,学生遇到困难时,不再像过去那样等着我挨个儿去辅导。同学间的互助也不局限于生字词,还包括对所描写细节的完善,以及在语言表达上的互相指导。

学生的初稿完成后,便是鉴赏佳作和针对性评改的环节。首先,我展示在巡回辅导中发现的佳作,然后引导学生赏析。接着,我提出学生练笔中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修改一篇带有问题的作文。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修改,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文。作文收上来后,我发现,即使是写作能力最差的学生,也学会了在写作中对游戏过程进行具体细微的描述。

这样的训练,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观察细节、描写细节的能力。首先,教师在情境表演前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观察指导,指引他们有目的地积累细节描写素材,并将之用于当堂的作文中。这等于为学生指明了方向,让其明白如何观察有价值的细节,怎样选用细节来表现事物。其次,对学生共同经历的游戏过程进行即时写作,使学生间的同伴互助更深入有效。同学间对细节的相互补充与提示,能弥补个别学生观察不够仔细的缺点,也克服了教师分身乏术,无法及时辅导的局限。最后,初稿完成后的师生互评互改,能够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文字,合理展现有价值的细节内容。

三、欣赏评鉴佳作,揣摩学习技巧技法

初中语文教材里有不少细节描写的范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范本,通过咬文嚼字,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揣摩体会细节描写的方法技巧与表达效果,甚至直接进行读写迁移,让学生在“学语用言”中提高运用细节描写的能力。

在教《观舞记》时,我抓住课文中的第17自然段,引导学生品读体会文本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从神态、服饰、动作等多个角度描写舞蹈艺术,然后再由“读”迁移到“写”——要求学生欣赏杨丽萍的舞蹈《雀之灵》,当堂练笔。具体内容做法发表在《湖北教育》(教育教学)上,下面撷取其中三位学生的练笔:



她的手指娇柔,如同向我们诉说着优美的诗歌故事;她的裙袂飘飘,如同那天边美丽的彩霞;她的舞姿优雅,如同孔雀轻巧地旋舞;她的动作柔美,如同百灵鸟在高歌柔舞。



她忽而身体旋转着,表演着飞舞的轻盈;她忽而手臂微颤着,表现着蛇舞般的动感;她忽而昂首挺立,展现着孔雀的高傲;她忽而伏身趴地,表演着休憩的宁静。



轻柔的音乐缓缓响起,舞蹈上走来了一只蓝色的孔雀,细腰,长裙,在一束月光下熠熠生辉。随着音乐的变换,孔雀旋转起来了,美丽的长裙舞动起来,美丽的孔雀飞舞起来。

语言文字表现舞蹈艺术,原本是七年级学生描写的难点。但由上面的练笔可以看出,因为前面品鉴环节铺垫得到位,学生基本上能够学以致用。可以说,学生学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从多角度来描写舞蹈动作细节,读写迁移功不可没。

不过,有心理研究发现:在青少年同辈中,“彼此之间容易相互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这就提醒教师在教细节描写时,要充分发挥学生佳作的引领作用。

在教学生学习运用环境描写时,我深有体会。刚开始,尽管我在阅读教学中多次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写作辅导时也特别强调范文中运用环境描写的好处,但写作时能运用环境描写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后来,在作文评讲中,我特地选读了学生环境描写的句段,哪怕只有只言片语,我都大加赞赏。随后,便有更多的学生在写作中运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心情了。但我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趁势梳理出学生描写环境的优秀段落,引导他们进行赏析。下面撷取其中的一个课堂片段:

学生作文片段

……已经深秋了,稻田里只剩下枯黄的谷桩。棉花地里,零落着几球白色的棉花。有几只小麻雀,胖嘟嘟的,落在带着黄叶的棉花杆上,似乎在开会。

“姐,等等我——”远处传来妹妹稚嫩的呼唤声,惊扰了麻雀们的会议。它们似乎被吓着了,“噌——”地冲出棉花地,飞过树杈,落在了路边的电线上。”

——严俏丽《假日黄昏》

课堂片段实录

……

生1:麻雀们开会运用了拟人手法,很生动。

生2:我觉得写麻雀,还是为了引出妹妹的出场。

师:你们品鉴得很仔细,也很深入。的确,这里不是为了描写景物而描写景物。在记叙文写作中,环境描写要为写人叙事服务。

生3:我特别喜欢她写的麻雀,“胖嘟嘟的”,好可爱啊!(生哄笑)

师:很形象。

生4:还有,“麻雀‘噌——’地冲出棉花地,飞过树杈,落在了路边的电线上”一句,也写得特别好,仿佛这样的情境就在眼前一样。

师:是啊,把受惊的麻雀写活了。这说明她平时的观察很仔细。不过,能写得这么有现场感,应该得益于她在细节描写中的生动语言表达。

生4:嗯,恰当地运用了拟声词“噌——”,让作文具有现场感。

生5:还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冲、飞、落。

师:是啊,这些动词的准确运用,也让麻雀的行动仿佛就在眼前,活灵活现了起来。

……

像这样评鉴同学的佳作,一方面能让学生在强烈的认同感中揣词品句,更有助于他们揣摩体会到细节描写的语言表达技巧;另一方面,身边同学的作文受到表扬,能激发其他学生不服输的劲头,让他们萌生赶超同学的愿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细节描写能力。

当然,言传胜于身教。作为教学活动的另一方——教师,若能活用自身的细节描写教学资源,现身说法,同样能发挥其它教学资源所无法企及的作用。我偶尔也写点豆腐块,有时,便站在写作者的角度,跟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体验。比如有段时间,我看到不少学生的细节描写语言过于平淡,而自己在新写的散文中,恰好有意识地运用了陌生化的语言。于是,我就把这篇文章展示给学生们看。我先让他们比较句子,体会“一路上,雪花用不超过0℃的冷冰亲吻着我的脸颊,我用37℃体温将它们感化”与“一路上,雪花打在我的脸上,不久就化了”的区别;然后,站在写作者的角度,谈自己在语言表达上的考量。像这样,引导学生在分享老师锤词炼句经验的基础上,感悟如何在细节描写中合理运用语言表达技巧,也是极富引领效果的。

9.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你是如何利用教学资源的

我曾经的关于此的一篇论文,你参考下吧
谈初中生物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关键词:生物学 教学资源 开发 应用

文章前言:在教育资源共享已成为事实的今天,新课堂不应整齐划一。教师应该更注重根据自己的环境、自己的学生、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质,开发利用自己的教学资源,尤其是班级文化和教师特质潜藏的隐形资源,这是形成教育特色、上出精彩的课堂!
课程资源是指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从其存在方式来看,可以分为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物化的显形资源,以及以潜在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非物化的隐形资源。对于生物教学,显形的课程资源涵盖了形形色色物化教具、物化教学条件。隐形课程资源包含了非物化的学习氛围、学习方式和教师特质等等。
新课程的实施,给老师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宽学习、应用领域,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于是,老师们纷纷行动起来,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性的实施者,自由徜徉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之中。同时,因为校本课程研究的深入,合作意识的增强,资源共享已成为事实。然而,先后聆听了三节同一内容的课,高度的同一性引起了我的深思。
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学》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一节。该节内容为遗传学的入门课,通过学习,要求能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和人的遗传变异现象,理解遗传、变异、性状、相对性状概念,激发进一步探究欲望。
学习“遗传”概念时,老师展示某家庭照片,要求学生猜一猜图片中人的关系,并列举缘由,有效地调动了学习热情。
学习性状时,老师先展示图片,引导观察,要求学生说出“西红柿的红色与黄色”是相对性状,并推测“性状”概念,避免了直接灌输。
调查自己性状活动时,利用课本资源和教参资源,按教参活动安排,调查并展示人体较易识别的八项性状。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展示。组织活动时,老师先要求学生猜一猜,看班上有无八项性状均相同的同学,学生带着猜想进行展示。活动末,老师提示学生认证自己的猜想,说明世上没有性状相同的人。经过自身活动检验,对这观点,学生一致持认同态度。
当学习“相对性状”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概念、图片示例,然后开展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2分钟内看哪一组抢得更多机会,例举相对性状。活动组织安排有序,有裁判、记分员、记时员,学生很活跃。
无疑,因为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老师们的课堂都逐渐变得鲜活了。在教学设计中,大家都比以往更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经验和学生生活,关注活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更注意开发利于学生学习的各种资源,所以每节课都可以感受到勃勃生机,新课改的理念和目标都可以得到实现。但是,资源共享、校本研究是不是要求教师课堂设计和实施高度趋同?集体智慧可以广开思路,使教师群体素质迅速提高。可我总觉得新课堂不应整齐划一,在大框架一致的基础上,更应该研究本班学生的特色,研究老师自身的教育风格,根据不同班别学生的特点,依据教师最擅长的方式,设计出更适合学生适合教师自己的教学方案。新课改的课堂比以往更希望彰显个性,激发澎湃的课堂生命。
自己同样也要上这一内容,我还有必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吗?应该开发哪些方向的资源?资源如何与我与我的学生我的课堂整合?这使我深思。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因此,随着时间、地点、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改变,资源就可以不同。开发课程资源应是教师不可停歇的任务。
哪些方向的资源最值得、最需要开发呢?课程资源是为学生服务的,开发出来的所有的课程资源最终都必须落实到学生身上。显形资源看得见摸得着,对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具有共性,办学条件相当的学校、同一学校的不同老师均可以共享通用。而隐形资源更多的是不同环境、不同学生、不同教师的特殊性体现,更容易落实到具体学生身上,以形成特色教育。隐形资源开发与整合更可以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形成教与学的风格。因此,隐形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可为且更需为之事。
基于上述思考,我实践了如下教学过程,下面是同一节课的课堂片段实录:
教师:我们相处已一年多了,下面想请位同学起来描述我们在座的一位同学的特征,看大家是否能猜出说的是谁。
学生:这朋友是女的,个子比较高,有点胖,脸圆,眼睛大大的,嘴唇小巧,很性感,很有大姐大风范……(老师随手板书关键词)
学生:这是李文!
教师:李文请起。你认同朋友对你的描述吗?
学生:(很开心地)认同!
学生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要求描述。
学生:这是一位男的,个子中等,有点驼背,为人豪爽,是个左撇子……(板书关键词)
学生:这一定是我!(学生得意地站起来,骄傲中有些羞涩,下意识地把脊梁骨挺直。)
部分学生仍在嚷着要起来描述。
教师:(指黑板关键词)你知道大家描述的这些特征在遗传学中称为什么?这一概念还包含什么意思?
学生随即建立性状概念。
(这个班同学关系十分融洽,班风很正。我未用漫画引入,而是利用班级人际关系特点,从学生最熟悉的资源走进学习,学生很快建构概念,并在认同与被认同过程中提升与人相处的亲和力。这种班级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随处可以复制的。而课本中的漫画资源则留做检测资源使用。)
利用课本和教参资源,我也进行了学生个人性状调查与展示。在展示时,我与学生的对话如下:
教师:大家先猜猜,我们班上同学中,调查的十项性状(另增两项)有没有完全相同的?
学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无。
最后,站着的只有发布信息者时,老师叫学生们评价自己的猜测,并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发。
教师:通过这一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学生:人和人的性状是有差异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珍惜自己,相信自己,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教师:确实,自己是唯一的,别人也是独一无二的!在珍爱自己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同样珍惜他人,包括有明显弱点的人,珍惜其他生命!
回顾自己的课堂,因为多了一点思考,感觉没有模式化,能上出自己的特点,展示学生的精彩。自己的课程资源开发,是基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和信赖;所开发资源能顺利整合于课堂,是仰仗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亲密无间。由此,我深深体会到实施新课改时不能偷闲,共享的资源是宝,但资源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成长,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环境、自己的学生、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质开发自己的教学资源,尤其是班级文化和教师特质潜藏的隐形资源,这是形成自己教育特色、上出精彩的必须!
在新课改面前,在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方面,我还有太多太多的盲区。惟有思考、探索、总结、再思考,才能激发自己不断提高。共同开发资源,尤其资源共享,已成为教师合作的重要方向,如何使共享资源为我所有为我所用,挖掘和提高自己的素质是根本之所在。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我们惟有不懈思索,不断积淀不断超越自己,课堂才会更有魅力,更精彩!

10. 教师资格证生物高中学科教学设计怎么写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确定知识目标。(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阅读全文

与生物教学片段怎么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