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微生物有哪些特征是属于植物还是动物啊
微生物的5大共性:
1体积小,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快
4适应强,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 微生物没有植物/动物之分。微生物是指那些个体体积直径一般小于1mm的生物群体,它们结构简单,大多是单细胞,还有些甚至连细胞结构也没有。人们通常会借助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它们的形态和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微生物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界线有时会非常模糊。如单细胞藻类和一些原生动物也应算是微生物,但通常它们并不放在微生物中进行研究。
按我国学者提出的分类法将生物分成六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不难看出微生物在六界中占了四界,因此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其研究的对象也是十分广泛而丰富的。 它的生命形式详细分为以下内容: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其个体的所有生物的总体,是形体微小,结
构简单,分类地位低等的所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具有以下五个共性:体积小,表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
快;适应性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这五大共性决定了微生物生命形式
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微生物生活环境和种类的多样性
地球上,除了火山中心区域外,从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直至岩石圈,到处都有
微生物的踪迹。在动植物体内、土壤、河流、空气、平原、高山、深海、冰川、
海底淤泥、盐湖、沙漠、油井、地层下以及酸性矿水中,都有微生物生活着。甚
至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也可找到微生物,如万米高空中,万米海底,数百米岩石
中均有微生物生存。
微生物能如此强的适应环境,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是微生物个体小,比面
积大,与外界环境接触面积大,因而有利于微生物个体吸收营养、排泄废物,导
致代谢作用迅速,活动力强。微生物细胞与环境直接接触,所以易受环境影响,
同时通过他们的活动又能改变他们所处的环境。其次,微生物因生殖率大和世代
时间短,必然能在较短时间内建成大的群体,而群体大和世代短,在一定时间内
将产生较多的突变体,有利于适应变化剧烈的新环境,抵抗不适合的以及极端的
条件,并能在不同环境中生长繁殖。
目前发现的微生物物种共有10万种,随着分离、培养方法的改进和研究工作的深
入,微生物的新物种、新属、新科甚至新目、新纲屡见不鲜。这不但在生理类型
独特、进化地位较低的种类中常见,就是最早发现的较大的微生物——真菌,至
今还以每年约1500个新种不断地递增着。可以相信,随着人类的认识和研究工作
的深入,总有一天微生物的总数会超过动植物的总和。
二、 微生物形态、结构的多样性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多种多样。从有无细胞及细胞组成可将微生物分为三大类:
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病毒。
(一)、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包括细菌、防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蓝细菌。这里以细
菌为代表说明说明原核生物形态结构的多样性:
1、细胞壁
原核生物经过革兰氏染色,可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放线菌属于革
兰氏阳性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属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菌一部分属于
革兰氏阳性菌,一部分属于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染色反映的是细胞壁结构的差
异。
革兰氏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例)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其
中肽聚糖是细菌特有的成分,而磷壁酸则是革兰氏阳性菌所特有。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中的肽聚糖分子是由小分子单体聚合而成,小分子单体有
三个组成部分:a、双糖单位:N—乙酰葡萄糖胺与N—乙酰胞壁酸通过β—1,4糖
苷键相连而成。b、N—乙酰胞壁酸在乳酸位置上连接的四个氨基酸(L—丙氨酸→
D—谷氨酸→L—赖氨酸→D—丙氨酸)形成的短肽尾。 c、肽链间经甘氨酸五肽作
“肽桥”交联,形成网格状结构。(甘氨酸五肽一端的—NH2与一肽聚糖分子肽尾
的D—丙氨酸上的—COOH形成肽键,另一端的—COOH与下一肽聚糖分子肽尾的L—
赖氨酸上的—NH2形成肽键,从而形成交联)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中,有40个肽聚糖分子,细胞壁可厚达80mm。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中的磷壁酸主要是作为基质填充于肽聚糖网格内。主要包括
两类:壁磷壁酸(与肽聚糖分子共价结合)、膜磷壁酸(与细胞膜上的磷脂共价
结合)。
革兰氏阴性菌(以大肠杆菌为例)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和脂多糖(LPS)组成
。其中脂多糖为革兰氏阴性菌特有。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肽聚糖含量仅占10%左右,由1—2层网状分子组成,厚度
仅为2—3nm。它的结构与革兰氏阳性菌中的肽聚糖基本一致,差别仅是:肽尾的
第三个氨基酸为内消二氨基酸庚二酸(m—DAP);没有特殊肽桥,而是由一肽聚
糖分子肽尾的D—丙氨酸直接与另一肽聚糖分子的m—DAP直接相连。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主要集中于细胞壁外层,较厚。LPS主要由“O”
特异侧链(“O”抗原侧链),核心多糖及类脂A组成。“O”特异侧链中4个单糖
构成了抗原决定簇,决定菌体细胞抗原性。类脂A是决定LPS内毒素分子的毒性部
分,决定致病菌的致病性。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层中还有许多蛋白质,主要有:基质蛋白、外壁蛋白、脂
蛋白等。
2、细胞膜
细胞壁的内侧是细胞膜,它是磷脂外侧紧贴细菌细胞壁,而内侧包围细胞质的一
层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它是划分细胞内外环境的界限膜,使细菌细胞
有个稳定的内环境。在细菌细胞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交换、信息传递过程
中起决定性作用。
细菌细胞膜的结构有如下几个特点: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磷脂分子
多种运动方式使膜呈现流动性;膜蛋白无规则的以不同深度镶嵌在膜磷脂分子中
;膜蛋白,磷脂的种类和数量随细菌生理状态而变化。细菌细胞膜有如下功能:
抑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和运输;壁多糖和荚膜等大分子物质合成场所;氧化磷酸
化或光合磷酸化产能基地;鞭毛着生点并提供运动所需能量。
有些细菌细胞膜内褶特异形成一种管状、层状或囊状的结构,一般位于细胞分裂
部位,取名中体。中体可促进细胞间隔形成,有利于细胞分裂。它是细菌DNA复制
的部位。
3、核质体和质粒
核质体是细菌等原核生物特有的无核膜、核仁,无固定形态的原始核,是原核生
物与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核质体是DNA性质的,是细菌所有遗传信息的载体。细
菌DNA带很多负电荷,被镁离子、有机碱中和,而真核生物染色体DNA可备组蛋白
、鱼精蛋白等碱性蛋白中和,这是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DNA的又一区别。
细菌还具有核外遗传物质——质粒。质粒具有如下生物学特性:它是小的环状DN
A,碱基对约是核质体的2-3%;可独立复制而不受DNA复制的影响,一个细菌细胞
内可有几种不同质粒,每种质粒可有一个或多个拷贝,稳定遗传;质粒可独立存
在,也可附加在细菌染色体上,不同种质粒,可实现基因重组;有些质粒可在细
胞间转移;质粒往往携带某些特殊遗传信息表现出特殊形状;失去质粒不影响细
菌细胞的生命活动。
4、细胞质及其内含物
细胞质是指有膜包围着的除核质体以外的透明,胶状,颗粒状物质,总称细胞质
。其内含物主要包括:
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沉降系数为80s。
载色体,质膜内线形成囊状载色体,属内膜系统。是光合细菌光合作用的场所。
羧化体,在化能自养细菌中常发现由膜内陷包裹形成的羧化体。是将CO2还原成糖
的场所。
气泡,水生,无鞭毛的光合细菌细胞内所含众多充满气体的小泡囊,由蛋白质膜
包围而成。
5、 菌细胞的特殊结构
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裹的一层胶状结构,统称荚膜。荚膜的化学组成多是
胞外多糖类,少量蛋白质,常呈粘稠状。
鞭毛,某些细菌在体表长出的波曲的长丝状物,一般球菌无鞭毛,杆菌多有一至
数十根鞭毛,孤菌,螺旋菌一般皆有鞭毛,鞭毛长度为菌细胞数倍。
菌毛,革兰氏阴性菌体表的一种纤细、中空、外直、数量多的蛋白质附属物,功
能是使菌体细胞粘连在宿主各器官表面。
性菌毛,F因子编码性菌毛,比菌毛稍长,细菌结合时靠性菌毛形成中空管或接合
桥而传递DNA片段。多见于革兰氏阴性菌。
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在营养体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型抗逆休
眠体,叫芽孢或内生孢子。
6、 形态
细菌形态基本上分为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大类。球菌按其相互连接方式又可
分为单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杆菌形态较
复杂,常有短杆菌、棒杆菌、梭状杆菌、分枝菌等。按其排列方式则有链状、栅
状、“八”字状以及有鞘衣的丝状等。螺旋菌一般可分为弧菌(螺旋不满一环)
和螺菌(满2-6环的小型、坚硬的螺旋状细菌)。
(二)真核生物
凡是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
等细胞器的微小生物,就称真核微生物。这里以真菌中的酵母菌和霉菌为例说明
真核生物形态结构的多样性:
1、酵母菌
酵母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主要生长在偏酸性的含糖环境中,例如,在水果、蔬
菜、蜜饯的表面和在果园土壤中最为常见。
酵母菌的形态通常有球状、卵圆状、柱状或香肠状等多种,当他们进行一系列的
芽殖后,如果长大的子细胞与母细胞并不立即分离,其间仅以极小的面积相连,
这种节状的细胞串就称假菌丝;反之称真菌丝。
酵母菌细胞结构如下:
细胞壁,主要分三层:外层为甘露聚糖,内层为葡聚糖,中间夹有一层蛋白质分
子。
细胞膜,也是一种三层结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类脂、和少量糖类。细胞膜
是由上下两层磷脂分子以及镶嵌在其间的缁醇和蛋白质分子所组成的。其功能主
要有:调节细胞外溶质运送到细胞内的渗透屏障;细胞壁等大分子成分的生物合
成和装配基地;部分酶的合成和作用场所。
细胞核,酵母菌具有用多孔核膜包裹起来的定型细胞核——真核。核膜是一种双
层单位膜,其上存在着大量直径为40—70nm的核孔,用以增大核内外的物质交换
。
酵母菌其他细胞结构包括液泡、质粒(“2μm”质粒)、核糖体(沉降系数为80
s)、线粒体(双层膜构成的产能细胞器,能量代谢的场所)……
2、霉菌
霉菌菌体由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构成,许多菌丝交织在一起,称为菌丝体。菌丝
体白色,无隔膜,单细胞,多核,气生性强,交织成疏松的雾状菌落。
霉菌菌丝的细胞结构和化学组成如下:
细胞壁,少数低等霉菌细胞壁由纤维素组成,大部分高等霉菌细胞壁由几丁质组
成。
内质网,由膜形成的内膜系统,存在于原生质内,是细胞中各物质运送的一种循
环系统。
膜边体,某些真菌菌丝细胞中的一种特殊的微网结构,形状和位置类似细菌中体
,内含水解酶或与细胞壁合成有关。
菌丝隔膜与隔膜孔,有隔膜菌丝虽是多细胞,但隔膜孔使临近细胞物质相通,使
细胞功能基本一致。
菌丝体,可分为营养菌丝体(分布于营养基质内,吸取营养的菌丝体)和气生菌
丝体。营养菌丝体可特化为假根、吸器、附着胞、菌核、菌环和菌网;气生菌丝
体可特化为各种孢子的子实体。
(三)、非细胞生物
非细胞生物是指一类无细胞结构,无酶体系,无代谢机制的生物,它包括病毒(
即“真病毒”)和亚病毒两大类。亚病毒又分为类病毒、拟病毒和月元 病毒。
下面详细介绍它们的形态、结构及化学组成。
1、 病毒
病毒有杆状、球状、蝌蚪状、少数线状。由蛋白质构成衣壳(蛋白质亚基构成衣
壳粒),由一种核酸(DNA或RNA)、病毒基因组构成核心。包括螺旋病毒、腺病
毒、复合对成病毒、有包膜(囊膜)病毒。在某些感染病毒的宿主细胞内,大量
的病毒粒子聚在一起并使宿主细胞发生病变,出现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大小,形
态和数量不同的小体称包涵体。
2、 噬菌体
噬菌体是细菌的病毒,它的繁殖可分为五个阶段:吸附(噬菌体特异性吸附在细
菌表面受体)、侵入(噬菌体遗传物质进入细菌细胞)、增殖(核酸复制与蛋白
质合成)、成熟(核酸与蛋白质衣壳组装成完整的噬菌体)、释放。噬菌体可分
为烈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立即进入复制裂解期,导致宿主细胞裂解释放
子代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胞后,不立即进入裂解循环,其遗传 物
质DNA整合进细胞染色体基因组,并稳定遗传;但在诱导条件下,其遗传物质DNA
离开宿主基因组,立即进入裂解周期,宿主细胞裂解)。
3、类病毒
类病毒是当今所知道的最小的,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分子生物。
类似DNA双股螺旋的Viroid RNA二级结构进入核内,以此为模板复制,利用宿主
细胞的RNA聚合酶。类病毒只有亲染性RNA,无衣壳蛋白质,为单链共价闭环形的
核酸分子。
4、拟病毒
拟病毒侵染的是植物病毒,拟病毒在植物病毒体内,可影响其复制数量,在宿主
上的症状和反应程度。拟病毒是依赖于病毒基因组才能复制的包于病毒衣壳内的
小分子RNA。
5、 月元 病毒
它是一类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体内复制的无免疫性的小分子疏水蛋白质,简称
蛋白质侵染因子。
三、 微生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一般以二分裂法繁殖; 放线菌以横割分裂形
成的无性孢子进行繁殖,横割分裂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1、细胞膜内陷,并由外
向内逐渐收缩,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横膈膜。通过这种方式可把孢子丝分割成许
多分生孢子。2、细胞壁和细胞膜同时内陷,并逐步向内缢缩,最终将孢子缢裂成
一串分生孢子。
酵母菌的无性繁殖方式有芽殖、裂殖、掷孢子、后垣孢子,其有性繁殖则形成子
囊,内形成四个子囊孢子(单倍体);霉菌以孢子进行繁殖,其无性孢子有游动
孢子(单倍体、内生、有鞭毛、如水生真菌)、孢囊孢子(单倍体、内生、水生
型有鞭毛、如根霉)、分生孢子(单倍体、外生、如青曲霉)节孢子(单倍体,
外生、菌丝体断裂而成、如白地霉),有性孢子有卵孢子(双倍体、内生、一到
几个、厚壁、休眠)、接合孢子(双倍体、内生、一个、厚壁休眠如根霉、毛霉
)、子囊孢子(单倍体、内生、一般八个、如子囊菌)、 担孢子(单倍体、外生
、四个、长在担子上、如担子菌)。
⑵ 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试分析五大共性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1.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
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
①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②真核类的真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 ③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
2.人类迟至19 世纪才真正认识微生物,其中主要克服了哪些重大障碍? 答:①显微镜的发明,②灭菌技术的运用,③纯种分离技术,④培养技术。 3.简述微生物生物学发展史上的5 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答:史前期(约8000 年前—1676),各国劳动人民,①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是有益活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
初创期(1676—1861 年),列文虎克,①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奠基期(1861—1897年),巴斯德,①微生物学开始建立;②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③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④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⑤进入寻找人类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
发展期(1897—1953年),e.buchner,①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②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③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④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⑤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猛进;
成熟期(1953—至今)j.watson 和f.crick,①广泛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好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②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③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④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个领域飞速发展;⑤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 4.试述微生物与当代人类实践的重要关系。
5.微生物对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有和重大贡献?为什么能发挥这种作用?
答:微生物由于其“五大共性”加上培养条件简便,因此是生命科学工作者在研究基础理论问题时最乐于选用的研究对象。历史上自然发生说的否定,糖酵解机制的认识,基因与酶关系的发现,突变本质的阐明,核酸是一切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的证实,操纵子学说的提出,遗传密码的揭示,基因工程的开创,pcr技术的建立,真核细胞内共生学说的提出,以及近年来生物三域理论的创建等,都是因选用微生物作为研究对象而结出的硕果。为此,大量研究者还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殊荣。微生物还是代表当代生物学最高峰的分子生物学三大来源之一。在经典遗传学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先驱者们意识到微生物具有繁殖周期短、培养条件简单、表型性状丰富和多数是单倍体等种种特别适合作遗传学研究对象的优点,纷纷选用粗糙脉孢菌,大肠杆菌,酿酒酵母和t 系噬菌体作研究对象,很快揭示了许多遗传变异的规律,并使经典遗传学迅速发展成为分子遗传学。从1970 年代起,由于微生物既可以作为外源基因供体和基因载体,并可作为基因受体菌等的优点,加上又是基因工程操作中的各种“工具酶”的提供者,故迅速成为基因工程中的主角。由于小体积大面积系统的微生物在体制和培养等方面的优越性,还促进了高等动、植物的组织培养和细胞
培养技术的发展,这种“微生物化”的高等动、植物单细胞或细胞集团,也获得了原来仅属于微生物所有的优越体制,从而可以十分方便地在试管和培养皿中进行研究,并能在发酵罐或其他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大规模培养和产生有益代谢产物。此外,这一趋势还是原来局限于微生物实验室使用的一整套独特的研究方法、技术,急剧向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各领域发生横向扩散,从而对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方法学上的贡献。
6.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答: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 个共性。 7.讨论五大共性对人类的利弊。
答:①.“吸收多,转化快”为高速生长繁殖和合成大量代谢产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从而使微生物能在自然界和人类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其超小型“活的化工厂”的作用。②.“生长旺盛,繁殖快”在发酵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生产效率高、发酵周期短上;且若是一些危害人、畜和农作物的病原微生物或会使物品霉腐变质的有害微生物,它们的这一特性就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损失或祸害。③“适应强,易变异”,有益的变异可为人类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害的变异使原本已得到控制的相应传染病变得无药可治,进而各种优良菌种产生性状的退化则会使生产无法正常维持。④“分布广,种类多”,可以到处传播以至达到“无孔不入”的地步,只要条件合适,它们就可“随遇而安”,为人类在新世纪中进一步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8.试述微生物的多样性。
答:①.物种的多样性,②.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③.代谢产物的多样性,④遗传基因的多样性,⑤生态类型的多样性.
9.什么是微生物学?学习微生物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⑶ 病毒、细菌、微生物,有什么共性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这问得有些怪,病毒与细菌都属于微生物,微生物都是结构简单、体积微小的一类生物。
病毒为非细胞型微生物,只含一种类型的核酸,体积微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能通过滤菌器,严格活细胞内寄生,对抗生素不敏感。
细菌为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含两种类型核酸,体积微小,以微米为测量单位,不能通过滤菌器,大多能独立生活,对抗生素敏感。
⑷ 微生物是什么,具有同其它生物什么的共同特征
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至于共同特征1.除病毒外一切微生物的基本结构单位都是细胞
2.新陈代谢
3.应激性
4.生长与发育
5.生殖
6.遗传与变异
⑸ 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1、体积小、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快;
4、适应强、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
最重要的是1.正是因为微生物体积小,比表面积大,才决定了后面的各个共性.
⑹ 各种微生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微生物作为生物,具有与一切生物的共同点,即遗传信息都是由DNA链上的基因所携带,除少数特例外,其复制、表达与调控都遵循中心法则;初级代谢途径如蛋白质、核酸、多糖、脂肪酸等大分子物的合成途径基本相同;微生物的能量代谢都以ATP作为能量载体。 微生物作为生物的一大类,除了与其他生物共有的特点外,还具有其本身的特点: ①个体最小,比面值最大。一般微生物以微米表示其大小,病毒用纳米表示大小。比面值是指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假设人的比面值为1,则大肠杆菌是300 000。比面积大有利于物质交换和能量、信息的交换。 ②结构简单。微生物以单细胞、简单多细胞或无细胞形式存在。 ③代谢活跃。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多样,吸收、转化物质速度极快。生物界的普遍规律是某生物个体越小,其单位体重消耗的食物越多,如3g地鼠每天消耗与体重等重的粮食,而大肠杆菌每小时消耗2 000倍于体重的糖。 ④代谢基质宽。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毒物到有毒物;从结构简单到结构复杂的物质,微生物都能利用和降解。 ⑤繁殖最快。大肠杆菌在适宜条件下,每24h可分裂80次,即增殖数为1.2x1024。 ⑥容易变异。其自然变异频率可达10—‘”一10—5,但因繁殖快,数量多,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因而在短时间内可出现大量变异的后代,如流感病毒。 ⑦种类繁多。目前已确定的微生物种类有10s以上,每年仍以几百上千的新种在被发现, 目前所了解的微生物种类仅仅为自然界中的0.1%~1%。 ⑧数量巨大。每克土壤含几亿细菌;人体的肠道中始终寄居着100~400种微生物,为肠道正常菌丛,总数可达100万亿。 ⑨分布广泛。如万米深海的硫细菌;85km高空的微生物;地层下128m和427m的沉积岩中的细菌。 另外,微生物还具有抗性最强、休眠最长、起源最早、发现最晚等特点。 由于微生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独特的研究方法,微生物已经成为现代生命科学在分子水平、基因水平、基因组水平和后基因组水平研究的基本对象和良好工具。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理论与研究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其他生命科学的研究中,推动着生命科学的日新月异,直接和间接地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现代生命科学的许多前沿成果大多来自于对微生物的研究。
⑺ 微生物有哪些特征,分析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微生物的5大共性:
1体积小,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快
4适应强,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
与人类的关系可以参考网络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微生物千姿百态,有些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当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微生物非常小,必须通过显微镜放大约1000 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细菌,1000个叠加在一起只有句号那么大。想象一下一滴牛奶,每毫升腐败的牛奶中约有5千万个细菌,或者讲每夸脱牛奶中细菌总数约为50亿。也就是一滴牛奶中可有含有50 亿个细菌。
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还有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普通生命体不能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也相当奥秘。例如健康人肠道中即有大量细菌存在,称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细菌种类高达上百种。在肠道环境中这些细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质甚至药物的分解与吸收,菌群在这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调,就会引起腹泻。
随着医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人们对基因、遗传物质等专业术语也日渐熟悉。人们认识到,是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体具有的生命特征,包括外部形态以及从事的生命活动等等,而生物体的基因组正是这些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因此阐明生物体基因组携带的遗传信息,将大大有助于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奥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体的变异规律、毒力和致病性,对于传统微生物学来说是一场革命。
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代表的生物体基因组研究成为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权威性杂志《科学》曾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评为世界重大科学进展之一。通过基因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遗传机制,发现重要的功能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疫苗,开发新型抗病毒、抗细菌、真菌药物,将对有效地控制新老传染病的流行,促进医疗健康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从分子水平上对微生物进行基因组研究为探索微生物个体以及群体间作用的奥秘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为了充分开发微生物(特别是细菌)资源,1994年美国发起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计划(MGP)。通过研究完整的基因组信息开发和利用微生物重要的功能基因,不仅能够加深对微生物的致病机制、重要代谢和调控机制的认识,更能在此基础上发展一系列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基因工程产品,包括:接种用的疫苗、治疗用的新药、诊断试剂和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各种酶制剂等等。通过基因工程方法的改造,促进新型菌株的构建和传统菌株的改造,全面促进微生物工业时代的来临。
工业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药、冶金、采矿、石油、皮革、轻化工等多种行业。通过微生物发酵途径生产抗生素、丁醇、维生素C以及一些风味食品的制备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参与皮革脱毛、冶金、采油采矿等生产过程,甚至直接作为洗衣粉等的添加剂;另外还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以作为天然的微生物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与抗生素及重要工业用酶的产生相关的基因。乳酸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微生态调节剂参与食品发酵过程,对其进行的基因组学研究将有利于找到关键的功能基因,然后对菌株加以改造,使其更适于工业化的生产过程。国内维生素C两步发酵法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菌株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将在基因组测序完成的前提下找到与维生素C生产相关的重要代谢功能基因,经基因工程改造,实现新的工程菌株的构建,简化生产步骤,降低生产成本,继而实现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对工业微生物开展的基因组研究,不断发现新的特殊酶基因及重要代谢过程和代谢产物生成相关的功能基因,并将其应用于生产以及传统工业、工艺的改造,同时推动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
农业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认清致病机制发展控制病害的新对策
据资料统计,全球每年因病害导致的农作物减产可高达20%,其中植物的细菌性病害最为严重。除了培植在遗传上对病害有抗性的品种以及加强园艺管理外,似乎没有更好的病害防治策略。因此积极开展某些植物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组研究,认清其致病机制并由此发展控制病害的新对策显得十分紧迫。
经济作物柑橘的致病菌是国际上第一个发表了全序列的植物致病微生物。还有一些在分类学、生理学和经济价值上非常重要的农业微生物,例如:胡萝卜欧文氏菌、植物致病性假单胞菌以及我国正在开展的黄单胞菌的研究等正在进行之中。日前植物固氮根瘤菌的全序列也刚刚测定完成。借鉴已经较为成熟的从人类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学信息筛选治疗性药物的方案,可以尝试性地应用到植物病原体上。特别像柑橘的致病菌这种需要昆虫媒介才能完成生活周期的种类,除了杀虫剂能阻断其生活周期以外,只能通过遗传学研究找到毒力相关因子,寻找抗性靶位以发展更有效的控制对策。固氮菌全部遗传信息的解析对于开发利用其固氮关键基因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环境保护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找到关键基因降解不同污染物
在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滥用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也日益严重。面对全球环境的一再恶化,提倡环保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声。而生物除污在环境污染治理中潜力巨大,微生物参与治理则是生物除污的主流。微生物可降解塑料、甲苯等有机物;还能处理工业废水中的磷酸盐、含硫废气以及土壤的改良等。微生物能够分解纤维素等物质,并促进资源的再生利用。对这些微生物开展的基因组研究,在深入了解特殊代谢过程的遗传背景的前提下,有选择性的加以利用,例如找到不同污染物降解的关键基因,将其在某一菌株中组合,构建高效能的基因工程菌株,一菌多用,可同时降解不同的环境污染物质,极大发挥其改善环境、排除污染的潜力。美国基因组研究所结合生物芯片方法对微生物进行了特殊条件下的表达谱的研究,以期找到其降解有机物的关键基因,为开发及利用确定目标。
极端环境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深入认识生命本质应用潜力极大
在极端环境下能够生长的微生物称为极端微生物,又称嗜极菌。嗜极菌对极端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极端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有助于从分子水平研究极限条件下微生物的适应性,加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有一种嗜极菌,它能够暴露于数千倍强度的辐射下仍能存活,而人类一个剂量强度就会死亡。该细菌的染色体在接受几百万拉德a射线后粉碎为数百个片段,但能在一天内将其恢复。研究其DNA修复机制对于发展在辐射污染区进行环境的生物治理非常有意义。开发利用嗜极菌的极限特性可以突破当前生物技术领域中的一些局限,建立新的技术手段,使环境、能源、农业、健康、轻化工等领域的生物技术能力发生革命。来自极端微生物的极端酶,可在极端环境下行使功能,将极大地拓展酶的应用空间,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生物技术加工过程的基础,例如PCR技术中的TagDNA聚合酶、洗涤剂中的碱性酶等都具有代表意义。极端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将是取得现代生物技术优势的重要途径,其在新酶、新药开发及环境整治方面应用潜力极大。
⑻ 名词解释一下微生物、五大共性、种、克隆、菌苔
1.微生物: 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2.五大共性: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
3.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相近,与同属内其它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4.克隆:若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发展而来的,则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群或克隆。
5.菌苔 将一纯种细菌的大量细胞密集地划线接种到培养基(斜面的)上,在一定条件下培养,每个细胞长成的菌落相互连接成一片即成菌台。特征描述与菌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