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建所以来,共在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8000余篇、各种科技专着380余册;在古生物分类研究中,建立1500多个新属,12000多个新种;自1956年以来,有20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中国科学院及省部级奖励,其中27项获国家级奖励,特别是在早期生命起源和寒武纪大爆发、重大地史时期生物的辐射、灭绝与复苏、全球界线层型、早期植物的起源与演化等领域获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重大研究成果举例:
1、六亿年前最早的地衣化石(Science,2005)、前寒武纪两侧对称动物演化的证据(Science,2006)以及6.32亿年前动物休眠卵化石(Nature,2007)等重大发现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2、“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与云南大学、西北大学合作)获得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3、“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研究”(与中国地质大学合作)获200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4、“寒武系和奥陶系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及年代地层划分”获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5、“中国的乐平统和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获得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点,共有四个专业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以及建有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地球生物学、地质工程、“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地球生物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古生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与古植物学)、地层学 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共有68位在读研究生和十余位博士后及外籍访问学者;该所先后共有1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1篇入选江苏省2013年度优秀博士论文,1篇入选江苏省2015年优秀硕士论文。
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获得者(1人):王博(2009年)
江苏省2013年度优秀博士论文:王亚琼(辽西早白垩世非海相介形类的分类学、生物地层学和古生态学)
江苏省2015年优秀硕士论文:唐卿(安徽省淮南地区新元古代刘老碑组有机质壁微体化石)
② 中科院南古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考研试题
链接:https://pan..com/s/12ERlBf8DiPYRbyERmmRUXA
提取码:mby6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网络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来自网络网盘超级会员v1的分享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③ 古生物专业就业到底怎么样
1、古生物学专业简介
古生物学是地质学与生物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化石;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掌握地质学、古生物学、演化生物学和化石能源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博物馆学、化石保护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和化石修复技能,能够从事古生物学与生物进化学、古地理与古环境学、化石能源、化石保护与自然类博物馆及相关领域研究或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2、古生物学专业就业方向
该专业属交叉学科,学生“数理外”基础扎实,基础理论厚实,专业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就业面广,适合到政府机关、城市建设、国土资源、国防、信息产业、财政金融、公共事业管理、交通、电力、能源、环境保护、气象等部门和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生产及管理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教育、学术、文字媒体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教育/培训/院校
2、学术/科研
3、文字媒体/出版
4、外包服务
5、娱乐/休闲/体育
6、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7、新能源
8、酒店/旅游
工作城市:
毕业后,南京、北京、广州等城市就业机会比较多,大致如下:
1、南京
2、北京
3、广州
4、武汉
3、古生物学专业就业前景
古生物学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研究与教学或教辅人员;古生物及其它自然类博物馆、国家及省市自然保护区及地质公园的科研或管理人员;国土资源行政部门化石管理人员;石油、煤炭及地质调查等部门的研究、实验人员等岗位。
目前,我国古生物学科人才队伍严重萎缩,新老交替的人才断层问题特别严重,后备人才明显不足,很多地勘单位更是出现了“无人能做古生物工作”的尴尬局面。
因此,培养和保持一支与国家建设、国际前沿研究相适应的高水平的古生物学专业人才队伍,更好地为地质找矿服务,已成为重要问题。另外,从事古生物方面地质工作的职工,收入也普遍偏低,这也是这方面人才不断流失的重要原因。
④ ★古生物学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
古生物学专业就业前景
古生物学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研究与教学或教辅人员;古生物及其它自然类博物馆、国家及省市自然保护区及地质公园的科研或管理人员;国土资源行政部门化石管理人员;石油、煤炭及地质调查等部门的研究、实验人员等岗位。目前,我国古生物学科人才队伍严重萎缩,新老交替的人才断层问题特别严重,后备人才明显不足,很多地勘单位更是出现了“无人能做古生物工作”的尴尬局面。因此,培养和保持一支与国家建设、国际前沿研究相适应的高水平的古生物学专业人才队伍,更好地为地质找矿服务,已成为重要问题。另外,从事古生物方面地质工作的职工,收入也普遍偏低,这也是这方面人才不断流失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