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生物钟是什么
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力都有内在的节奏,像时钟一样,一般按24小时周期性地运行,这就是生物钟。生物钟五花八门,多种多样,有和昼夜相适应的日钟,有和潮汐相适应的潮汐钟,还有和地球公转、季节变化相适应的年钟。
植物的生物钟非常有趣:牵牛花大约在清晨4时开放,丝瓜傍晚开花,月光花开花在天黑时分,昙花则往往在晚上9、10点钟才开……
有一种生活在海滩上的招潮蟹,身体的颜色在白天会变深,每天体色最深的时间会推迟50分钟,而涨潮和落潮的时间在每天也恰好推迟50分钟。
人也有生物钟。有的人不用闹钟,早晨能按时醒来,前后不过相差几分钟时间,这就是生物钟在起作用。
生物钟的研究对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医务工作者注意到药物的作用与时间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不但要做到“对症下药”,而且还要做到“对时下药”。有时研究者指出,洋地黄(治疗心脏病的一种药物)在清晨4时服用的作用竟等于平时的40倍。因此,宜在这时使用洋地黄治疗,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生物钟的研究对体育运动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可以推算出各种运动项目训练的最佳年龄和最佳时间,从而可以更科学制订训练计划。
❷ 生物钟是什么概念,怎么调整
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一年有四季,一天有24小时,如此周而复始。我们生活在很有节律的自然界。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年会上,对生物钟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的孙中生博士,报告了“对生物钟从行为到分子多层次研究”的新进展,令人兴趣盎然。科学家试图通过解密生物钟,解释生命现象和规律,重新设计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方案和治疗药物。
关注“生物钟”由来已久
自然界的节律无所不在,同样体现在生物系统中,例如花开花落的植物、昼伏夜出的动物,人的生理周期,甚至每日的心率、体温、细胞新陈代谢等都呈现24小时的节律。人类关注生物钟由来已久。1729年法国科学家将一种白天树叶张开,晚上合上的植物从室外搬到地窖中,结果发现,在没有光照的地窖中,树叶依然开闭如同在室外一般。19世纪英国科学家将不同时间开放花的植物组成一个时钟,结果每天看着花开花落就可以知道时间了。或许这就是“生物钟”的由来。 孙中生博士说,人类最熟悉也是最普遍的生物钟莫过于日起夜睡。本世纪曾有科学家做过实验,将人关在没有阳光的地下室。每到吃饭的时间就去送饭,结果发现被试者的生物节律每天向后漂移1~2个小时。当不定时送饭时,这种节律更是向后漂移到27小时左右。这说明人体内的生物钟并非24小时,生物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喜欢晚睡晚起,他的生物钟就大于24小时,喜欢早睡早起的人生物钟往往小于24小时,不完全是生活习惯使然。
那么,生物钟是遗传的,还是后天适应环境获得的?为解开这个迷,在过去50年中人类做过很多科学试验。他们给那种树叶昼开夜闭的植物8个小时光照,8个小时黑暗,如此循环试图改变植物的生物节律,结果却发现,一旦回到自然环境,树叶开闭马上返回24小时的节律。科学家还发现在哺乳动物中,上视交叉核(SCN)是主控生物节律的,一旦被破坏,动物便玩睡无度,失去了生物节律。科学家又做了一项有趣的实验:他们让老鼠在15小时黑暗和15小时光照的节律中生活,繁殖了25代,当第25代鼠辈子孙回归地面时,它们的生物钟也马上返回了24小时的节律。这项实验充分证明了生物钟的遗传特征。除了遗传性,科学家还发现了各种环境因素能够调节生物钟,其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是光线。实验证明光周期的改变能引起生物钟的改变,而且在24小时内不同时段的光刺激能使生物钟向不同的方向调节,因此生物钟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❸ 生物钟是什么对我们来说重要吗
有时你不必看钟,当你肚子饿的时候,你就知道那是该吃饭的时候了。当你困了的时候,你就知道那是该睡觉的时候了。当然,如果你午饭吃得非常饱,那么,当你感到饿的时候,也许已经过了晚饭时间了。如果你已经睡了一个懒觉,或者正在参加一个令人兴奋的晚会,那么,当你感到困倦的时候,也许已经过了就寝时间。然而,在通常情况下,你感到困、饿的时间总是非常接近于正常的就寝和就餐时间。
在你身上有一种周期变化,使你每隔一定的时间感到饥饿,每隔一定的时间感到困倦。这些周期变化是很有规律的,因此你能够利用这些周期来测量时间(很粗略地)。这些周期就是“生物钟”的一个例子。
在生物的外界存在着稳定的周期。最显着的就是白天和黑夜的交替,但也有一天两次的潮汐节律,这种节律的幅度随着月亮的位相而变化,而温度周期则随着日夜周期和季节的年周期而变化。
生物对于这些变化的反应是有用的。如果它需要在夜间或仅在温暖的季节里找食物,那么,它也就可能在白天睡觉或者在冬天冬眠。如果它要去海岸下蛋,那它在随满月而到来的最高潮时下蛋是最好的。甚至植物对这些节律也有反应,以致叶子在太阳落山时垂下,花或果实在特定的季节开放和成熟,等等。
我们不能设想生物能自觉地做这一切。它们不会说“是夜间了,我将要睡觉了”,或者“白天越来越短了,我将要落叶了”。在生物体内,的确存在着自动的周期同外界的天文周期相适应。这种适应性是由于自然选择而产生的。适应性强的动物或植物比适应性差的动物或植物生存得更好,并有机会得到较多的后代,这样,这种适应性就一代一代地提高。
甚至分子这一级的东西也存在着这种内周期。体温有规律地升降,血液的某些成分的浓度有规律地增减和身体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的增强和减弱,等等。这些周期大多数需要用大约一天时间来完成一种“升降运动”,这些周期称为“生理节律”。
内周期是由环境节律所控制的吗?不完全是这样。如果一个动物或一个植物被放在一种去掉了外界节律的人为环境里——这里存在着恒定的光照或恒定的温度,那么,这些节律还是会继续下去。
这些节律也许不很明显,也许对于严格的24小时周期稍作变化,但是这些节律依然存在。环境节律只不过起一种“精细控制”的作用。
乘喷气式飞机远程旅行的人,会发现他们自己处在极其不同的时区中,这时他们的内节律不再适应这种“日夜周期”了。这就会引起许多不舒服的症状,直到生物钟经过重新调整为止。
至于生物钟是如何工作的,我可以用四个字来告诉你:无人知晓!
人体内是否有某种周期性化学反应?如果是这样,生物钟应该随温度或随药物而变化,但它却不是这样。那么,它是不是与外界的一些微妙节律发生了连锁关系的某种东西,即使去掉了阳光和温度的变化,这种连锁关系依然存在呢?也许是这样。但如果是这样,那我们也还没有发现这些节律的性质。
❹ 什么叫“生物钟”,它的作用是什么
生物钟又称生理钟。它是生物体内的一种无形的“时钟”,实际上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它是由生物体内的时间结构序所决定。
能够在生命体内控制时间、空间发生发展的质和量叫生物钟。
地球上的所有动物都有一种叫“生物钟”的生理机制,也就是从白天到夜晚的一个24小时循环节律,比如一个光-暗的周期,与地球自转一次吻合。
作用如下:
1、提示时间
是指你在一定的时间必须做某事,到了这个时间,你就自动会想起这件事来,比如你想第二天早上6点起床,到时你会自动起来。
2、提示事件
是指当你遇到某事时,生物钟可以自动提示另外一个事件的出现。比如有人拜托你将一件东西给甲,当你遇到甲时,生物钟这一功能就会自动起作用,使你马上想到这个托付的东西来。
(4)生物钟药物是什么扩展阅读:
生物钟特征
生物钟有点像开汽车:人什么时候上车,开车到哪里,踩多久的油门,到达后的一脚刹车。
遗传的实质是生物钟上的记块的释放,进化的实质是染色体的变异,退化的实质是染色体功能的关闭。
比如人的盲肠和人类的尾巴,都退化了,但是都有痕迹,它们的生物钟的子钟还是存在于那个部位,只是功能没有了,被母钟关闭了。
所有器官,只要不用,其功能都会退化,不仅仅是盲肠,退化以后的器官,第一是器官缩小,第二是功能消失。
由此看来生物钟具有两面性:器质性和功能性,器质性决定器官的性质,主要是决定器官的大小、形状和细胞数量,功能性决定器官功能的发挥程度、功能的有无、分泌功能物(如各种酶和素)的多少。
❺ 生物钟是什么原理
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一年有四季,一天有24小时,如此周而复始。我们生活在很有节律的自然界。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年会上,对生物钟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的孙中生博士,报告了“对生物钟从行为到分子多层次研究”的新进展,令人兴趣盎然。科学家试图通过解密生物钟,解释生命现象和规律,重新设计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方案和治疗药物。
关注“生物钟”由来已久
自然界的节律无所不在,同样体现在生物系统中,例如花开花落的植物、昼伏夜出的动物,人的生理周期,甚至每日的心率、体温、细胞新陈代谢等都呈现24小时的节律。人类关注生物钟由来已久。1729年法国科学家将一种白天树叶张开,晚上合上的植物从室外搬到地窖中,结果发现,在没有光照的地窖中,树叶依然开闭如同在室外一般。19世纪英国科学家将不同时间开放花的植物组成一个时钟,结果每天看着花开花落就可以知道时间了。或许这就是“生物钟”的由来。 孙中生博士说,人类最熟悉也是最普遍的生物钟莫过于日起夜睡。本世纪曾有科学家做过实验,将人关在没有阳光的地下室。每到吃饭的时间就去送饭,结果发现被试者的生物节律每天向后漂移1~2个小时。当不定时送饭时,这种节律更是向后漂移到27小时左右。这说明人体内的生物钟并非24小时,生物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喜欢晚睡晚起,他的生物钟就大于24小时,喜欢早睡早起的人生物钟往往小于24小时,不完全是生活习惯使然。
那么,生物钟是遗传的,还是后天适应环境获得的?为解开这个迷,在过去50年中人类做过很多科学试验。他们给那种树叶昼开夜闭的植物8个小时光照,8个小时黑暗,如此循环试图改变植物的生物节律,结果却发现,一旦回到自然环境,树叶开闭马上返回24小时的节律。科学家还发现在哺乳动物中,上视交叉核(SCN)是主控生物节律的,一旦被破坏,动物便玩睡无度,失去了生物节律。科学家又做了一项有趣的实验:他们让老鼠在15小时黑暗和15小时光照的节律中生活,繁殖了25代,当第25代鼠辈子孙回归地面时,它们的生物钟也马上返回了24小时的节律。这项实验充分证明了生物钟的遗传特征。除了遗传性,科学家还发现了各种环境因素能够调节生物钟,其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是光线。实验证明光周期的改变能引起生物钟的改变,而且在24小时内不同时段的光刺激能使生物钟向不同的方向调节,因此生物钟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❻ 什么药物有调节生物钟的作用
建议选择几天你有空的日子,早点卧床休息。尽量早期,这样可以有助于调节您的生物钟。
建议采用快速睡眠八种方法,尽快入睡,这样调节可以帮助您恢复一个合理的睡眠时间段。
一、入睡前要有规律。例如每晚临睡前冲个热水浴,让另一半帮你按摩,消除日间的紧张和压力,然后读些消闲的书。
二、睡不着时强令自己清醒。躺在床上不能入睡时,就要强打精神,这样可以更快进入梦乡。有调查研究显示,一名要躺在床上90分钟才能入睡的人,若强令自己清醒,则在6分钟内可以入睡。
三、要抵消窗外噪音影响,不防在室内放些低沉的音乐。
四、打鼻鼾:有些睡眠问题可能是由鼻鼾引起的。不少有打鼻鼾习惯的人,在睡中老是醒过来。据专家称,仰睡只会令问题恶化,得改变成侧睡,在睡衣后缝个袋,装个乒乓球,强迫自己不要回复仰睡姿势。
此外,导致打鼻鼾的原因,往往是喉头的脂肪组织阻碍着气管所致。假如你用砖头把床脚垫高约6~7厘米,对鼻鼾情况将大改善。
五、睡前3个小时内,不要吃药或进食。药物和食物都会令人清醒,不易入睡。
六、呼吸障碍会加重失眠。敏感、感冒都会导致鼻塞,不妨先用些喷剂解决鼻塞问题。
七、日间做些散步等运动。散步是消耗体力的绝佳运动,令你在晚上更易入睡。
八、醒来过早的时候,千万别躺在床上享受音乐或看电视,这样会有负面反应。太早醒来时应马上梳洗,开始一天的工作
❼ 生物钟是什么详细一点。
生物钟又称生理钟,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它是由生物体内的时间结构序所决定。
人体内的生物种的作用是决定人们睡眠和觉醒的,生物钟根据大脑的指令,调节全身各种器官以24小时为周期发挥作用。
地球上的所有动物都有一种叫“生物钟”的生理机制,也就是从白天到夜晚的一个24小时循环节律,比如一个光-暗的周期,与地球自转一次吻合。
生物钟是受大脑的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控制的,和所有的哺乳动物一样,人类大脑中SCN所在的那片区域也正处在口腔上腭上方,有昼夜节律的睡眠,清醒和饮食行为都归因于生物钟作用。
(7)生物钟药物是什么扩展阅读
生物钟可调控代谢
人体内有一个很酷的时钟——生物钟。然而,生物钟调控生理、代谢和行为等生命活动的机制十分复杂,仍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南京农业大学王恬教授团队与芝加哥大学合作在《细胞通讯》上刊发研究成果,揭示了生物钟调控代谢的新方式。
生物钟由基因和蛋白质打造,是生物进化的礼物。生物钟掌控着人类每天生活的节奏:什么时候安然入睡,什么时候精神饱满地醒来。长期的生物钟紊乱可导致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甚至癌症。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即授予3位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生物钟基因的科学家。
N6-甲基腺嘌呤(m6A)是真核生物RNA上最丰富的一种转录后修饰,在基因表达、RNA剪切、mRNA运输与翻译等方面均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动态和可逆的m6A甲基化修饰广泛参与哺乳动物的发育、免疫、肿瘤生成和转移、干细胞更新、脂肪分化等生命过程。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将小鼠肝脏生物钟基因Bmal1特异性敲除,发现小鼠肝脏脂代谢异常,mRNA的m6A水平升高,并且失去昼夜节律性。
通过m6A-seq,研究人员发现调控肝脏脂代谢的重要基因PPARα的m6A修饰升高,提示Bmal1影响m6A RNA甲基化修饰进而调控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调节脂代谢。
进一步研究证实,m6A RNA甲基化修饰可通过YTHDF2影响PPARα mRNA的稳定性和寿命,从而调控PPARα基因的转录与翻译,并影响脂代谢。该研究揭示了生物钟调控代谢的新方式,拓展了人们对生物钟、m6A RNA甲基化修饰和代谢相互关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