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生物中可以做哪些实验室

生物中可以做哪些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2-08-03 05:17:24

① 生物钟学的实验

如上所述,动物和植物的周期性现象很早就为人所知。1759年就有人制作了第一张豆类植物叶运动的近昼夜节律图表。首先植物的叶子会与杠杆的一端相连,杠杆的另一端放置在一个滚轮之上。若叶子下垂,杠杆会在滚轮上留下一条向上的线,相反当叶子向上提起的时候,就会得到一条向下的曲线。实验为期数天。前三天每天光照12小时,第四天起停止光照, 若果这种光是叶运动的原因的话,人们应该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就是叶子在没有光照的后几天会一直下垂。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此光照并不是叶运动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有实验,去观察究竟外在因素会不会产生作用。太空实验室1号将真菌 脉孢菌带到太空,去看看离地后生物节律的变化。实验结果却与在Cape Canaveral对照组所得的结果相同。从此时起,人们在近昼夜节律,次昼夜(超日)节律和超昼夜(亚日)节律是内因产生的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
上世纪最重要的研究手段是基因的突变筛选。1970年Konopka首次在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上应用了这一技术。这种果蝇的成虫破蛹行为有着明显的近昼夜节律,接近24小时。就是说蝇破蛹的时刻不是随机的,而是在一天的特定时刻。若一天已经过了这一时刻,那么成虫不会在当天,而时下一天出蛹。这种节律代代相传。Konopka找到了三种特变品种并不断培育其后代:第一种Pershort,并不遵循这种24小时节律,而是19小时,其后代也如是。第二种Perlong,其周期为29小时。第三种Per-,没有节律。所有这些特变品种在基因的同一区段上出现了缺陷。90年代末在不同的哺乳类动物里科学家找到了这些“时钟基因”(BMal, Clock, MPer1, Mper2, Mper3, Cry1, Cry2)。

② 生物钟是什么原理

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一年有四季,一天有24小时,如此周而复始。我们生活在很有节律的自然界。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年会上,对生物钟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的孙中生博士,报告了“对生物钟从行为到分子多层次研究”的新进展,令人兴趣盎然。科学家试图通过解密生物钟,解释生命现象和规律,重新设计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方案和治疗药物。

关注“生物钟”由来已久

自然界的节律无所不在,同样体现在生物系统中,例如花开花落的植物、昼伏夜出的动物,人的生理周期,甚至每日的心率、体温、细胞新陈代谢等都呈现24小时的节律。人类关注生物钟由来已久。1729年法国科学家将一种白天树叶张开,晚上合上的植物从室外搬到地窖中,结果发现,在没有光照的地窖中,树叶依然开闭如同在室外一般。19世纪英国科学家将不同时间开放花的植物组成一个时钟,结果每天看着花开花落就可以知道时间了。或许这就是“生物钟”的由来。 孙中生博士说,人类最熟悉也是最普遍的生物钟莫过于日起夜睡。本世纪曾有科学家做过实验,将人关在没有阳光的地下室。每到吃饭的时间就去送饭,结果发现被试者的生物节律每天向后漂移1~2个小时。当不定时送饭时,这种节律更是向后漂移到27小时左右。这说明人体内的生物钟并非24小时,生物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喜欢晚睡晚起,他的生物钟就大于24小时,喜欢早睡早起的人生物钟往往小于24小时,不完全是生活习惯使然。

那么,生物钟是遗传的,还是后天适应环境获得的?为解开这个迷,在过去50年中人类做过很多科学试验。他们给那种树叶昼开夜闭的植物8个小时光照,8个小时黑暗,如此循环试图改变植物的生物节律,结果却发现,一旦回到自然环境,树叶开闭马上返回24小时的节律。科学家还发现在哺乳动物中,上视交叉核(SCN)是主控生物节律的,一旦被破坏,动物便玩睡无度,失去了生物节律。科学家又做了一项有趣的实验:他们让老鼠在15小时黑暗和15小时光照的节律中生活,繁殖了25代,当第25代鼠辈子孙回归地面时,它们的生物钟也马上返回了24小时的节律。这项实验充分证明了生物钟的遗传特征。除了遗传性,科学家还发现了各种环境因素能够调节生物钟,其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是光线。实验证明光周期的改变能引起生物钟的改变,而且在24小时内不同时段的光刺激能使生物钟向不同的方向调节,因此生物钟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③ 生物钟是什么概念,怎么调整

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一年有四季,一天有24小时,如此周而复始。我们生活在很有节律的自然界。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年会上,对生物钟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的孙中生博士,报告了“对生物钟从行为到分子多层次研究”的新进展,令人兴趣盎然。科学家试图通过解密生物钟,解释生命现象和规律,重新设计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方案和治疗药物。
关注“生物钟”由来已久
自然界的节律无所不在,同样体现在生物系统中,例如花开花落的植物、昼伏夜出的动物,人的生理周期,甚至每日的心率、体温、细胞新陈代谢等都呈现24小时的节律。人类关注生物钟由来已久。1729年法国科学家将一种白天树叶张开,晚上合上的植物从室外搬到地窖中,结果发现,在没有光照的地窖中,树叶依然开闭如同在室外一般。19世纪英国科学家将不同时间开放花的植物组成一个时钟,结果每天看着花开花落就可以知道时间了。或许这就是“生物钟”的由来。 孙中生博士说,人类最熟悉也是最普遍的生物钟莫过于日起夜睡。本世纪曾有科学家做过实验,将人关在没有阳光的地下室。每到吃饭的时间就去送饭,结果发现被试者的生物节律每天向后漂移1~2个小时。当不定时送饭时,这种节律更是向后漂移到27小时左右。这说明人体内的生物钟并非24小时,生物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喜欢晚睡晚起,他的生物钟就大于24小时,喜欢早睡早起的人生物钟往往小于24小时,不完全是生活习惯使然。
那么,生物钟是遗传的,还是后天适应环境获得的?为解开这个迷,在过去50年中人类做过很多科学试验。他们给那种树叶昼开夜闭的植物8个小时光照,8个小时黑暗,如此循环试图改变植物的生物节律,结果却发现,一旦回到自然环境,树叶开闭马上返回24小时的节律。科学家还发现在哺乳动物中,上视交叉核(SCN)是主控生物节律的,一旦被破坏,动物便玩睡无度,失去了生物节律。科学家又做了一项有趣的实验:他们让老鼠在15小时黑暗和15小时光照的节律中生活,繁殖了25代,当第25代鼠辈子孙回归地面时,它们的生物钟也马上返回了24小时的节律。这项实验充分证明了生物钟的遗传特征。除了遗传性,科学家还发现了各种环境因素能够调节生物钟,其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是光线。实验证明光周期的改变能引起生物钟的改变,而且在24小时内不同时段的光刺激能使生物钟向不同的方向调节,因此生物钟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④ 人们利用动物生物钟做了什么

动物:1、猪、牛和羊:在白天活动.夜晚开始入睡.2、猫:在白天睡大觉.夜晚开始活跃.3、鼯鼠:白天呆在树洞里,夕阳西下后才钻出来活动.4、鸟儿们也都是按时“起床”的.5、公鸡打鸣,然后鸭群醒来,然后麻雀醒来接着,鸭群...

1、含羞草
叶片会在白天张开、到晚上闭合,这是植物内源性昼夜节律性振荡的最早记录。在地球上的大多数生物都具有预测环境中即将发生的事件的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生物钟。
2、驴钟
在我国黄海的小岛上生活的驴能准确报时,它每隔一小时就“嗷嗷”地叫一次,误差只有3分钟。
3、老鼠
在老鼠的皮肤粘接组织的成纤维细胞里,有大量的生物钟基因存在,因此确定在哺乳动物的皮肤组织里存在生物钟,而且与脑内的生物钟步调一致。
4、报时虫
非洲的密林里有一种报时虫,每过一小时就变换一种颜色,于是在那里生活的家家户户就把这种小虫捉回家,看它变色以推算时间。
5、鸟类
鸟类对灯光和各种各样的化学干预尤其敏感。如果你发现笼子里的鸟儿第二天无精打采,没有精力去吸引异性或者抚养幼鸟,那可能是因为它在夜间暴露在灯光之下,体内的生物钟因此被打乱。

⑤ 什么叫“生物钟”,它的作用是什么

生物钟又称生理钟。它是生物体内的一种无形的“时钟”,实际上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它是由生物体内的时间结构序所决定。

能够在生命体内控制时间、空间发生发展的质和量叫生物钟。

地球上的所有动物都有一种叫“生物钟”的生理机制,也就是从白天到夜晚的一个24小时循环节律,比如一个光-暗的周期,与地球自转一次吻合。

作用如下:

1、提示时间

是指你在一定的时间必须做某事,到了这个时间,你就自动会想起这件事来,比如你想第二天早上6点起床,到时你会自动起来。

2、提示事件

是指当你遇到某事时,生物钟可以自动提示另外一个事件的出现。比如有人拜托你将一件东西给甲,当你遇到甲时,生物钟这一功能就会自动起作用,使你马上想到这个托付的东西来。

(5)生物中可以做哪些实验室扩展阅读:

生物钟特征

生物钟有点像开汽车:人什么时候上车,开车到哪里,踩多久的油门,到达后的一脚刹车。

遗传的实质是生物钟上的记块的释放,进化的实质是染色体的变异,退化的实质是染色体功能的关闭。

比如人的盲肠和人类的尾巴,都退化了,但是都有痕迹,它们的生物钟的子钟还是存在于那个部位,只是功能没有了,被母钟关闭了。

所有器官,只要不用,其功能都会退化,不仅仅是盲肠,退化以后的器官,第一是器官缩小,第二是功能消失。

由此看来生物钟具有两面性:器质性和功能性,器质性决定器官的性质,主要是决定器官的大小、形状和细胞数量,功能性决定器官功能的发挥程度、功能的有无、分泌功能物(如各种酶和素)的多少。

⑥ 人们可以利用生物钟做什么。

人们可以利用生物钟去正常地起居,正常去学习和工作,正常地去吃饭睡觉,总之利用生物钟去规律地生活。

⑦ 生物钟是由什么来控制的会失灵么

人体的生物钟:人的生命过程是复杂的,又是奇妙的,它无时无刻不在演奏着迷人的“生物节律交响乐”。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生物钟。生物钟也叫生物节律、生物韵律,指的是生物体随时间作周期变化的包括生理、行为及形态结构等现象。科学家发现,生物钟是多种多样的。就人体而言,已发现一百多种。生物钟对人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整个人类都是按以一昼夜为周期进行作息,人体的生理指标,如体温、血压、脉搏;人的体力、情绪、智力和妇女的月经周期;体内的信号,如脑电波、心电波、经络电位、体电磁场的变化,等等,都会随着昼夜变化作周期性变化。没有人否认这一系列的现象与人的健康毫无关系。科学发现,生物钟紊乱的时候,人类甚至所有生命就容易生病、衰老或死亡。有的人的生物钟几十年都是相对稳定的,他的健康状况是良好的,而生物钟表一旦被打破,较长处于紊乱状态,就产生各种各样的不适或疾病,有的甚至危及生命。据说,欧洲名酒枣威士忌的商标是一长寿老人的头像,这老人活了152岁。当时,英国国王想见这位长寿老人,就请他到皇宫来吃喝玩乐,以示隆重款待,谁知,由于生活规律被突然改变,一周后老人不治死去。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一些健康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终日劳作,越显健康,有一天,由于儿女的孝顺,让他休息“享清福”,结果不是周身不舒服,就是一病不起。有的刚退下来的老人,身体状况反而不如上班的时候,都是与生物钟突然改变有关。我们认为,年轻人要及早认识、发现和掌握自己的生物钟,然后、逐步顺应它,使之发挥良性效果。老年人要对几十年形成的生物钟要保养好,不要轻易改变它,免得引起生物钟紊乱而影响身心健康。孝顺的儿女们,也不要轻易让老人迁就你们的“孝心”。据调查,在一家叫老人保健康复中心里,好几个九旬老人在家的时候身体状况、精神状态都很正常,儿女送他们到中心是让他们得到良好的医疗保障,但结果,这几个老人都是不到半月,“无疾”而终。这与老人的生物钟被改变有无关系,我们无法深究 。不过,我们相信,认识生物钟、掌握生物钟、顺应生物钟对维护和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是有帮助的。

如何调整生物钟?
在冬季,人们的食欲多有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冬季人体需要更多的热量,这是由于人体的“激素钟”在寒冷的气候下,运转有所改变造成的。
科学研究发现,冬天的寒冷影响着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从而促进和加速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以增强机体的御寒能力,这样就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因此,冬天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对于体质偏弱而无严重疾病的人来说,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适当选用一些药食两用的食品,如红枣、芡实、薏苡仁、花生仁、核桃仁、黑芝麻、莲子、山药、扁豆、桂圆、山楂、饴糖等,再配合营养丰富的食品,就可达到御寒进补的目的。
对于肥胖的人来说,冬季是减轻体重、控制肥胖的大好时机。此时,肥胖者晚餐应少吃,并安排得清淡一些。由于晚间人体摄入的营养素易转化成脂肪而储存,同时,晚间活动量小,如果晚餐丰盛则易引起血脂升高,并易沉积于血管壁上,为动脉硬化埋下隐患。
妇女在冬季应增加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摄入,尤其是钙和铁应有充分的供应。老人和儿童及体质虚弱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生理耐寒能力差,寒冷对他们是很大的威胁,尤其需要优质蛋白质。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者应保持合理的比例,三者应分别占13%-15%、25%-35%、60%-70%为宜。
老人冬季宜常吃粗粮、杂粮和薯类。如玉米、荞麦、燕麦、红薯、马铃薯、羊奶、兔肉、动物肝、动物血、豆腐、芝麻酱、红糖、虾米、虾皮以及带色叶菜都适于冬季进食。
此外,冬季进补御寒,调整饮食的同时,应进行耐寒力锻炼从而增强适应能力。如忽略了人体本身的生理耐寒力,而一味依赖食物御寒,过多地食用高热能高脂肪的食物和酒类等,可造成和加重心血管病。而且,一冬下来,有可能多长出赘肉,会给原来就胖或心血管功能不佳者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因此,冬天应坚持适当的体育运动,如太极拳、散步、打球等,这样可促进新陈代谢,加快全身血液循环,增强胃肠道对营养的消化吸收,真正达到食而受益的目的
224》如何调整好生物钟
经过长时间的复习备考,很多考生形成了晚睡的习惯。有些人甚至到了上午10∶00左右还懒洋洋的,兴奋不起来。如果到了高考时还是处于这种生理状态,就很不利,应该注意调整好自己的生物钟。
人的生物钟是长时间形成的一种生理反映。要想调整到最佳状态,应该在考前半个月左右就着手进行。高考的第一场考试一般在上午9∶00开始。考生要想保证自己有充足的精力和适度的兴奋状态,就要完全按照高考期间的作息时间安排自己一天的生活,逐步把生物钟调整过来。
第一步是把晚睡的习惯改掉,第二天早上也不能睡懒觉。具体地说就是每天晚上一定要在22∶00以前入睡,第二天早上要在6∶00~6∶30左右起床。起床洗漱完毕后,活动一下身体,看几页复习资料,7∶30左右再吃早餐。这样到9∶00左右整个人已经逐渐进入兴奋状态。为适应考试,考生在9∶00~11∶00之间可以自己找一些卷子试着做一做。这样既能进行一下复习,又能体会适度紧张的感觉。
午饭后,考生也要按高考的需要休息一个小时左右再进行复习。从而使自己在每一场考试的时间里都处于适度的兴奋中。
为什么没有闹钟的铃声,你却每天按时醒来?为什么雄鸡啼晨,蜘蛛总在半夜结网?为什么大雁成群结队深秋南飞,燕子迎春归来?为什么夜合欢叶总是迎朝阳而展放?为何女子月经周期恰与月亮盈缺周期相似?生物体的生命过程复杂而又奇妙,生物节律时时都在奏着迷人的“节律交响曲”。

近年来,时间生物学认为,生物体乃至植物体的生命随昼夜交替、四时更迭的周期性运动,揭示出生理活动的周期性节律。古代医学视天地为大宇宙,人体为小宇宙,谓大小宇宙息息相通。健康人体的活动大多呈现24小时昼夜的生理节律,这与地球有规律自转所形成的24小时周期是相适应的,表明生理节律受外环境周期性变化(光照的强弱和气温的高低)的影响而同步。诸如人体的体温、脉搏、血压、氧耗量、激素的分泌水平,均存在昼夜节律变化。生物近似时钟的结构,被称之为“生物钟”。周期节奏近似昼夜24±4小时称“日钟”, 近似29.53±5天称为“月钟”,近似周年12±2月称为“年钟”。时间生物学研究揭示了植物、动物乃至人的生命活动具有一个“持久的”、“自己上发条”和“自己调节”的生物钟 。

生物钟依靠像时钟那样周期往复的振荡工作,其工作节奏是不受周围环境影响的,故认为其周期振荡节奏是内生的或在不同器官内独立进行。生物钟的存在有极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它能使生物与周期性的环境变化相适应,特别是一些对生存和繁殖关系重大的,如迁徙、觅食、交配、生育等,以至作出提前安排。如糖皮质激素在清晨起床前就已升高,为白天活动作好预先的准备。然而生物的这种适应性也是有限度的,生理周期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追随外界的周期性,当偏差太大,外环境变化造成刺激过强过弱,以致使生理振荡变为越轨的自由运转,从而干扰了时钟的正常运转,造成个体不同器官内部节奏位置的紊乱,破坏有序的合作,会引起某些疾病。
近10年,生物学的研究越来越清楚地告诉我们,昼夜节律是在中枢神经系统调控下形成的。1972年研究人员证明,下丘脑前部视交叉上核担负着昼夜节律的中枢起搏点作用。临床观察到人类脑肿瘤破坏包括视交叉上核区时,可导致睡眠-觉醒周期瓦解。灵长类脑内至少有两个昼夜节律起搏点,其中一个就是视交叉上核,另一个目前尚未确定。

为何成绩一般的学生考上了名牌大学,而名列前茅的学生却名落孙山?为何一贯行为文明的青年人突然与人吵架?原来人体存在智力、情绪、体力周期分别为33天、28天和23天的生物钟,这3种“钟”存在明显的盛衰起伏,在各自的运转中都有高潮期,低潮期和临界期。如人体三节律运行在高潮时,则表现出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绪乐观,记忆力、理解力强,这样的时机是学习、工作、锻炼的大好时机。这时怀孕所生的孩子一定是聪明伶俐的优生儿。在此期,增加学习、运动量,往往事半功倍。学生节律高潮时考试易取得好成绩,作家易显“灵感”,运动员在此期易破记录。
相反,三节律运行在临界或低潮期,会表现耐力下降,情绪低落,反应迟钝,健忘走神,这时易出车祸和医疗事故,也难在考试中出成绩。老年人发病常在情绪钟低潮期,而许多疾病死亡时间恰在智力、体力、情绪三节律的双重临界日和三重临界日。了解自己三节律的临界日和低潮期,可以在心理上早作准备,以顽强的意志和高度的责任感去克服困难,安然度过临界日和低潮期。
如何计算自己智力、情绪、体力钟的高潮、低潮和临界期呢?以下是一种简算法:
(1) 先算“总天数”即计算出生之日至所计算之日的总天数。公式:t=(365.25×周岁数)± x。式中“t”表示总天数,“x”表示除周岁数以外的天数。例某人1935年10月15日出生, 要计算1987年1月29日的这天生物节律,t=(365.25×52)-259=18734(天)。
(2) 再算“余数”,将前算得的总天数分别除以33、28、23(它们分别是智力、情绪、体力 节律周期的天数。)然后得到余数。注意必须用手算,而不要用电子计算机计算。 18734/33=567……23(智力钟余数) 18734/28=669……2(情绪钟余数) 18734/23=814……12(体力钟余数)
(3) 当把余数求出之后,如你只需要了解计算日处什么期(高潮期、低潮期、临界期),最简便的方法是采用“周期天数除以2对照法”,又叫半周期法: 33/2=16.5……(智力钟半周期数) 28/2=14.0……(情绪钟半周期数) 23/2=11.5……(体力钟半周期数) 将“余数”与半周期数作比较,若余数小于此种生物钟的半周期数,此生物钟运行在高潮期;若大于半周期数,运行在低潮期;若接近半周期数或整周期,以及余数为零者,则为临界期。了解自己“智力、情绪、体力”三节律的运行周期,可在高潮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临界、低潮期早作准备,以防不测。
上例,智力钟余数:23>16.5为低潮期;情绪钟余数:2<14.0为高潮期;体力钟余数12>11.5,数字接近半周期,为临界期。
人体生物钟三节律周期理论是指一个人在自身“水平线”上的波动。当人体三节律处于临界期或低潮期,人确实会感到智力下降、情绪欠安和体力易疲劳感,但人是有理智的,有责任感的。我们了解自己的临界期、低潮期,对它没有恐惧的必要,更不要以生物钟低潮期或临界期为借口。为了降低事故发生率,把处于节律双重、三重临界日驾驶员换下来干其他工作,或提醒他谨慎驾驶,以高度责任感来克服临界日的不适。当然高潮期的驾驶员麻痹大意,以为乱开车也不会出事故,这是绝对错误的。

生物钟老化机制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节律振幅减小。各种组织器官功能减退,例如,神经组织萎缩导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肝脏解毒功能减退;心肌萎缩,心功能减退,如老年人醛固酮、睾酮、黄体生成素昼夜节律振幅明显减小或消失。生物钟处于高潮期,还可抵消这些功能减退,但处于低潮或临界期,则有病变及死亡的危险。
(2)生物节律稳态遭到严重损害。夜班工人体温、血压夜高于昼,睡眠昼夜颠倒,日积月累,使生物节律一定程度损害。
(3)同步因子(生活习惯、光照周期定时进餐)作用的减弱。由于退休,长期生活习惯因改变而不适应,户外接受日光时间减少,干扰了情绪节律,机体衰老与同步因子削弱是有关的。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们只有顺从它的变化及时地作出适应的调节,才能保持健康。天地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有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以及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天地大经。贤人长寿秘诀是按照天地、日月、星辰的自然运行规律,适应阴阳升降变化,“春夏 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方法,使之长寿健康。历代长寿老人均具有起居,饮食规律的生活。尽管现实生活中常常有些事不尽人意,但长寿者由于保持乐观情绪,正确对待和处理矛盾,使生活节律中同步因子不断维持动态平衡,这对延缓衰老有着不可估量的回春作用。

阅读全文

与生物中可以做哪些实验室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