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青海湖鱼类资源丰富的自然原因
因为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的周边地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宝库,其中不止鱼类繁多,而且还有各种珍禽异兽,再一个就是青海湖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我省人民政府对青海湖的保护看的是非常重的,并且实行多次的封胡育鱼的政策也呼吁人们对其保护,最后又因为生活在青海湖地区的藏族会有祭海仪式,每次往湖里抛进去的五谷也可供鱼儿使用。
⑵ 青海湖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
青海湖,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在青海省东北部。蒙古语称“库库诺尔”,意为“青色的湖”。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面积4583平方千米。湖面海拔3195米,最深32.8米。西北有布哈河注入。近年湖水位有下降趋势。每年12月封冻,冰期6个月,冰厚半米以上。湖中有5个小岛,以海心山最大,其他的4岛为鸟岛、海西山、沙岛、三块石。
青海湖中的海心山和鸟岛都是游览胜地。海心山又称龙驹岛,面积约1平方千米。岛上岩石嶙峋,景色旖旎,以产龙驹而闻名。鸟岛位于青海湖西部,在流注湖内的第一大河布哈河附近,面积只有0.5平方千米,春夏季节栖息着10万多只候鸟。现已建立了鸟岛自然保护区。
海心山,位于青海湖中心略偏南,距鸟岛约25千米,岛形长,中部宽而两端窄,长2.3千米,宽0.8千米,面积1.14平方千米,岛上最高点海拔3266米,由花岗岩、片麻岩组成,岛东缘有一泉眼,可供饮用。南部边缘岩石裸露形成陡崖,东、西、北为平缓滩地。岛上大部分为沙土覆盖,生长着冰草、芨芨草、镰形棘豆、嵩草、披针叶黄花、西伯利亚黄精等,植被覆盖度在50%以上,鸟禽集中在岛崖边及碎石滩地栖息。
鸟岛,又名“小西山”或“蛋岛”(因鸟蛋遍地,故名)。位于布哈河口以北4千米处,岛的东头大,西头窄长,形似蝌蚪,全长1500米,1978年以后北、西、南三面湖底外露与陆地连在一起。鸟岛坡度平缓,地表由沙土、石块覆盖,岛的西南边有几处泉水涌流。主要植物有二裂季陵菜、白藜、冰草、镰形棘豆、西伯利亚蓼、嵩草、早熟禾等。鸟岛是亚洲特有的鸟禽繁殖所,是我国8大鸟类保护区之首。每年3~4月,从南方迁徙来的雁、鸭、鹤、鸥等候鸟陆续到青海湖营巢;5~6月间鸟蛋遍地,幼鸟成群,热闹非凡,声扬数里,此时岛上有30余种鸟,数量达16.5万余只;7~8月,秋高气爽,群鸟翱翔蓝天,游弋湖面;9月底开始南迁。为保护鸟类供人观赏,1975年8月建立鸟岛自然保护区,1980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兴建了暗道、地堡、了望台等设施,供游人观赏等。南北均有公路到达鸟岛。
海西山,又名“海西皮”,位于布哈河口以北的6千米,与鸟岛同处在布哈河冲积滩地的顶端,岛的东北缘有断层陡崖紧靠湖边,陡崖外有一近似圆柱形的岩石屹立于湖中,是鸬鹚的繁殖场所,岛上植被覆盖度在90%以上。
沙岛,位于湖东北海晏县境内,曾是湖中最大的岛屿,长约13千米,最宽处约2.8千米,面积18平方千米,岛上最高点海拔3252米,是湖中砂垄突出水面受风沙堆积形成。1980年沙岛东北端与陆地相连而成为半岛,并围成33平方千米沙岛湖,表面均由沙砾覆盖,无植被。是鱼鸥栖息繁殖地。
三块石,又名“孤插山”,位于湖西南,由7块密集在一起的石灰石、礁石组成,高约17米,面积约0.056平方千米,距鸟岛、海心20千米。岛上仅在碎石块间隙生长有牛尾蒿等。植被覆盖不到5%。
青海湖古称“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羌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青海湖地处高原的东北部,湖的四周被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延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这4座大山海拔都在3600~5000米之间。举目环顾,犹如4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将青海湖紧紧环抱其中。从山下到湖畔,则是广袤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而烟波浩淼、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像是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和绮丽景色。
湖区有大小河流近30条。湖东岸有2个子湖,一名尕海,面积10余平方千米,系咸水;一名耳海,面积4平方千米,为淡水,在青海湖畔眺望,苍翠的远山,合围环抱;碧澄的湖水,波光潋滟;一望无际的湖面上,碧波连天,雪山倒映,鱼群欢跃,万鸟翱翔。青海湖周围是茫茫草原。湖滨地势开阔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比较温和,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夏秋季的大草原,绿茵如毯。金黄色的油菜,迎风飘香;牧民的帐篷,星罗棋布;成群的牛羊,飘动如云。日出日落的迷人景色,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心旷神怡。
青海湖在不同的季节里,景色迥然不同。夏秋季节,当四周巍巍的群山和西岸辽阔的草原披上绿装的时候,青海湖畔山清水秀,天高气爽,景色十分绮丽。辽阔起伏的千里草原就像铺上一层厚厚的绿色绒毯,那五彩缤纷的野花,把绿色的绒毯点缀得如锦似缎,数不尽的牛羊和膘肥体壮的骢马犹如五彩斑驳的珍珠洒满草原;湖畔大片整齐如画的农田麦浪翻滚,菜花泛金,芳香四溢;那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好似一泓玻璃琼浆在轻轻荡漾。而寒冷的冬季,当寒流到来的时候,四周群山和草原变得一片枯黄,有时还要披上一层厚厚的银装。每年11月份,青海湖便开始结冰,浩瀚碧澄的湖面,冰封玉砌,银装素裹,就像一面巨大的宝镜,在阳光下熠熠闪亮,终日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青海湖以盛产湟鱼而闻名,鱼类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天然鱼库。四五月间,鱼群游向附近河流产卵,布哈河口密密麻麻的鱼群铺盖水面,使湖水呈现黄色,鱼儿游动有声,翻腾跳跃,异常壮观。很值得提及的是,这里产的冰鱼较为着名。每到冰季,青海湖冰封后,人们在冰面钻孔捕鱼,水下的鱼儿,在阳光或灯光的诱惑下便自动跳出冰孔,捕而烹食味道鲜美。
居住在这里的汉、藏、蒙古等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保护、开发和建设这浩瀚的宝湖。青海湖的美景吸引着成千上万游人,成为国内外旅游者云集的游览胜地。为了开发正在兴起的高原旅游事业,青海旅游部门在青海湖建立了旅游点。游客到此不仅可以观赏高原牧区风光,还可以乘马骑牦牛,漫游草原,攀登沙丘,或到牧民家里访问,领略藏族牧民风情。牧场还专门为游客扎下各式帐篷,备有奶茶、酥油、炒面和青稞美酒供游客品尝。
青海湖为构造断陷湖,湖盆边缘多与周围山相接。距今20万年~200万年前为成湖初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现了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由于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遂演变成了闭塞湖。加上气候变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北魏时青海湖的周长号称千里,唐代为400千米,清干隆时减为350千米。在布哈河三角洲前缘约20千米处有古湖堤遗址;距湖东岸25千米处的察汉城(建于汉代),原在湖滨。东西两边已分别退缩25千米和20千米,水位下降约100米。目前青海湖呈椭圆形,周长300余千米。1908年俄国人柯兹洛夫推测当时湖面水位3205米,湖面积为4800平方千米;上世纪50年代的测绘资料显示,青海湖湖水面积为4568多平方千米;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地形图量得湖水位3195米左右,湖面积为4473平方千米;1988年水位3193.59米,湖面积为4282平方千米;到了2000年,通过遥感卫星数据分析,青海湖的面积是4256.04多平方千米。现湖水容积739亿立方米,最长约104千米,最宽约62千米,最大水深3.14米,湖水平均矿化度12.32克/升,含盐量1.24%。
青海湖每年获得径流补给主要是布哈河、沙柳河、乌哈阿兰河和哈尔盖河,这4条大河的年径流量达16.12亿立方米,占入湖径流量的86%。青海湖每年入湖河补给13.35亿立方米,降水补给15.57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4.01亿立方米,总补给为34.93亿立方米,湖区风大蒸发快,每年湖水蒸发量39.3亿立方米,年均损4.37亿立方米。
近几十年来,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影响,是青海湖水位持续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气候暖于和全流域生态系统退化,青海湖水位下降的总趋势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为了保护青海湖,青海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启动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投资近16亿元人民币,力争在10年内最大程度恢复青海湖原生态。
青海湖岸边有辽阔的天然牧场,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冬季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雨量充沛,对发展畜牧业和农业有着良好的条件。早在遥远的古代,这里就是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产地。青海湖一带所产的马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很出名,当时被称为“秦马”。古代名着《诗经》曾描写过“秦马”的雄壮和善驰。隋唐时代,这里产的马经过与“乌孙马”、“血汗马”交配改良,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良马,它不仅以神骏善驰而驰名,而且以能征惯战而着称。
青海湖,既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同时,还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其自然风景独特,生态地位重要,更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⑶ 青海湖是青海高原的一部分吗
当然是啦,看看下面者篇文章吧....
青藏高原上的一颗明珠-青海湖
相传,东海龙王有四个儿子,大儿子承袭为东海龙王,二儿子封为北海龙王,三儿子为南海龙王,唯有小儿子没有海,但他很有志气,决心自己造一个海。于是在昆仑山东北部的大草原上,他大显神通,引来了108条河流,以自己的力量造了个西海,当上了西海龙王。其实,青海湖的形成和变迁,是大自然的杰作。
早在2亿多年前,青海高原还是浩瀚无边的古地中海的一部分,那时,海水汹涌澎湃,跟现在的太平洋、地中海是连在一起的。200多万年前,剧烈的造山运动使得这片古海逐渐隆起,一跃形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海水被逼走,有的被四周的高山环绕起来,形成大大小小的湖泊,青海湖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它还是个外流湖,周围100多条河流注入湖中,同时,湖水又从东西注入黄河,流进东西的海洋。距今约100万年前,即地质时代的第四纪,青海湖东面的日月山发生了强烈的隆起,拦截了青海湖的出口,原来从东西流出的河流,逼迫流返青海湖而形成了今天自东向西流的“倒淌”河。直到现在,青海湖就形成了只有进水,没有出口的闭塞湖。由于湖区气候干燥,蒸发量大于湖水注入量,因此湖水位不断下降,湖面逐渐缩小,距今l万年前,湖水比现在要深80多米,面积比现在大l/3。
青海湖区干寒、少雨、多风、太阳辐射强烈,气温日较差大。属高原半干旱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值为—0.7℃,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0.4℃一15.2℃,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0.4℃一—14.7℃,极端最高气温28℃,极端最低气温—31℃。每年12月至来年3月湖面冰封,冰厚可达60—80厘米。在湖区感受最深的是太阳辐射强烈,湖区的年降水量为319mm一395mm,而蒸发量为800mm—1100mm之间,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湖的四周植被类型也较为复杂多样,主要有森林植被,高寒荒漠植被、草甸植被、高山流石植被和栽培植被,局部有小面积的沼泽植被。注入青海湖的河流,流长大于5千米的约50多条,多为季节性河流,其中较大的有布哈河、沙柳河、哈尔盖河、乌尔阿兰河、黑马河。在青海湖东西有4个子湖,分别为尕海、新尕海、海曼湾和耳海。
青海湖不仅具有高原湖泊特有的辽阔、明媚、雄伟、恬静的特征,还蕴藏着巨大的生物资源——湟鱼和各种鸟类。青海湖中分布着5个美丽的小岛,其中以鸟岛和海心山最为有名。鸟岛(现已连陆),状似蝌蚪,位于湖的西北隅,南北长500米,东西宽150米,面积约0.11平方千米,最高处高出湖面约10米,因此鸟岛仍有远看似岛的奇特景观。这里便是10多种候鸟的王国。每年3、4月,有10万只候鸟从四面汇集于此,孵蛋产雏,主要有斑头雁、棕头鸥、鸬鹚、赤麻鸭、凤头潜鸭等,还有大天鹅、黑颈鹤和云雀等珍禽,共有163种。它们按照祖先开辟的航线,毅然离开了明媚的南方,经过数千里的长途迁飞,成群结队来到这里,鸟群此起彼落,把整个小岛遮盖得严严实实,到了5、6月间,满岛尽是鸟巢乌蛋,密集的地方,几乎没有下脚的间隙,这时鸟岛天上地下,尽是鸟的繁忙身影,一片欢腾、喧闹的鸟的世界。到9、10月间,幼鸟的翅膀练硬了,西伯利亚的寒流又渐南侵,岛上的鸟群便开始陆陆续续、喧喧闹闹地返回东南亚、印度、尼泊尔等地越冬,如此年复一年,它们过着欢快而有节奏的迁徒生活,而乌岛也成为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地。在湖水中还生活着多种鱼类,以裸鲤(当地居民称为湟鱼)、硬刺高原鳅和隆头高原鳅最为有名。湟鱼是一种没有鳞的鲤鱼,肉嫩而脂肪多,味道极为鲜美,独产于青藏高原的一些河流湖泊中,是一种杂食性鱼类。湖泊中的藻类及各种浮游动物,都是它的主要饵料,年产量约2万吨以上,是青海的一笔巨大财富。
青海湖在不同的季节,景色迥然不同。夏秋之间,湖畔山青草绿,水秀云高,景色绮丽;而在寒冷的冬季,牧草一片枯黄,湖面开始结冰,浩渺的湖面冰封玉砌,一泓澄碧的琼浆凝固成一面巨大的宝镜,在阳光下熠熠闪光。青海湖的美是原始的,不是雕琢的自然之美。
青海湖区虽远离城市,但同样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由于蒸发和降水不匹配造成土壤中水分逐渐减少,并直接影响到各带植物群落的演替,给以牧业为主的经济带来长期的不良影响。对湖水而言,水量在未达到均衡的情况下,水位下降,盐度上升。另一个主要问题是湖水退缩,沙源扩大。近30余年来由于湖水面积减少,湖底边缘部分裸露地表,使沙地增加了约279平方千米,沙漠面积不断扩大。青海湖的特产煌,由于过度捕捞使其产卵场所受到破坏,极大地损害了煌鱼的生态环境。值得可喜的是,现在当地政府已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煌鱼资源。但要保护。
⑷ 急需青海湖的资料,谢谢!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它浩瀚缥缈,波澜壮阔,是大自然赐与青海高原的一面巨大的宝镜。
青海湖,古代称为“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藏语叫做“错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语称它为“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
青海湖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360多公里,比着名的太湖大一倍还要多。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乍看上去,象一片肥大的白杨树叶。青海湖水平均深约19米多,最大水深为28米,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为3260米,比两个东岳泰山还要高。由于这里地势高,气候十分凉爽。即使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日平均气温也只有15℃左中,是理想的避暑消夏的胜地。
青海湖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部,这里地域辽阔,草原广袤,河流众多,水草丰美,环境幽静。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3600米至5000米之间。举目环顾,犹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将青海湖紧紧环抱其中。从山下到湖畔,则是广袤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而烟波浩淼、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象是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和绮丽景色。
青海湖的不同的季节里,景色迥然不同。夏秋季节,当四周巍巍的群山和西岸辽阔的草原披上绿装的时候,青海湖畔山青水秀,天高气爽,景色十分绮丽。辽阔起伏的千里草原就象是铺上一层厚厚的绿色的绒毯,那五彩缤纷的野花,把绿色的绒毯点缀的如锦似缎,数不尽的牛羊和膘肥体壮的骢马犹如五彩斑驳的珍珠洒满草原;湖畔大片整齐如画的农田麦浪翻滚,菜花泛金,芳香四溢;那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好似一泓玻璃琼浆在轻轻荡漾。而寒冷的冬季,当寒流到来的时候,四周群山和草原变得一片枯黄,有时还要披上一层厚厚的银装。每年11月份,青海湖便开始结冰,浩瀚碧澄的湖面,冰封玉砌,银装素裹,就象一面巨大的宝镜,在阳光下熠熠闪亮,终日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青海湖以盛产湟鱼而闻名,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很值得提及的是,这里产的冰鱼较为着名。每到冰季,青海湖冰封后,人们在冰面钻孔捕鱼,水下的鱼儿,在阳光或灯光的诱惑下便自动跳出冰孔,捕而烹食味道鲜美。
青海湖中的海心山和鸟岛都是游览胜地。海心山又称龙驹岛,面积约1平方公里。岛上岩石嶙峋,景色旖旎,自古以产龙驹而闻名。着名的鸟岛位于青海湖西部,在流注湖内的第一大河布哈河附近,它的面积只有0.5平方公里,春夏季节却栖息着10万多只候鸟。为了保护岛上的鸟类资源,这里还设有专门机构,负责鸟类研究和保护工作。
青海湖岸边有辽阔的天然牧场,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冬季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雨量充沛,对发展畜牧业和农业有着良好的条件。早在遥远的古代,这里就是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产地。青海湖一带所产的马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很出名,当时被称为“秦马”。古代名着《诗经》曾描写过“秦马”的雄壮和善驰。以后,隋唐时代,这里产的马经过与“乌孙马”、“血汗马”交配改良,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良马。它不仅以神骏善驰而驰名,而且以能征惯战而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