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古近纪生物有什么用

古近纪生物有什么用

发布时间:2022-08-05 01:08:10

A. 不同地层中出现的动物有怎样的关系

(一)古生物与化石
地层之中动物化石有对应关系。【不可逆转型等】
如【下地层动物化石早于上地层动物化石】
【下地层所代表动物早于上地层所代表动物】
【下地层所代表动物的大门类多于上地层所代表动物大门类】
【下地层所代表动物应比上地层所代表动物先进】
他们之间体现了进化的源头支脉及发展方向

1. 古生物 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统称为古生物。古今生物的时间界线一般以全新世(一万年左右)为界。

2. 化石 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遗体、生命活动的遗迹、以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因此,化石必须具有一定的生物特征、必须保存在地史时期形成的岩层中。
===============================

=========================
不同地层地质年代与相应动物的关系

1.太古宙
仅见原始的显微生物遗迹、藻类、菌类,如在南非发现的巴伯顿古球菌(南非翁弗瓦赫特群巴伯顿绿岩带中的炭质燧石中所发现)和在西澳大利亚瓦拉乌纳群微化石——丝状,似菌落放射丝状的集合体,及单细胞球状体,其年龄为35亿年。
近年在格陵兰变质岩中发现有机炭微结构(38亿年)是最早的生命记录。
太古宙岩石大都经历了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变化,均属于变质岩,且变质程度较深。顶界为2500Ma。

2.元古宙
元古宙岩石变质程度相对太古宙要轻微得多。在新元古纪地层中出现了未变质的或轻微变质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
顶界年龄值为543 Ma,底界年龄值为2500 Ma。
元古宙的生物,早期以大量藻类为特征,晚期出现了海绵、放射虫、水母、节肢动物、环节动物等,生物也更加多样化了。例如:8亿年前的淮南动物群,6.8亿年前的埃迪卡拉动物群。

3.前寒武纪地史小结

寒武纪大约开始于距今543Ma前。

距今3800 Ma——到距今543 Ma的前寒武纪这段漫长的地质史,称作为前寒武纪(为非正式地质年代单位)。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地层记录相应地称为前寒武系,其中富含金属和稀有金属等多种矿产。

由于前寒武纪地层形成的时间久远,经历了多次的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的影响。所以,其内部的时代划分、命名和分界时限,长期存在着争论。

现基本公认:距今2500Ma作为太古代和元古代的分界。

4.寒武纪
是英国威尔士的拉丁文名称,此地研究寒武纪地层最早,在我国寒武纪大部分为海洋环境,大多数地区都是海相地层。
寒武开始,生物就十分繁盛,其中以三叶虫最为丰富。
笔石最早出现于中寒武世;
原始的脊椎动物无颌类出现在晚寒武世;
着名的动物群有梅树村动物群、澄江动物群。

5.奥陶纪
奥陶纪是地史时期海侵范围最广的纪,我国奥陶纪石灰岩分布广泛,中、晚奥陶世是火山活动、气候分异时代。
中奥陶世晚期的太康运动使中国华北地台整体上升,直到晚石炭世才有沉积。
奥陶纪是海洋无脊椎动物极盛的时代,主要包括腕足、珊瑚、鹦鹉螺以及古杯类、腹足类、苔藓虫等。

6.志留纪
志留纪是地壳运动、古地理特征、生物群面貌发生变革的时代,一些大洋消失,晚期出现了分布广泛的陆相或半陆相沉积。
志留纪晚期出现了具颌的盾皮鱼类和棘鱼类,各类无脊椎动物继续繁盛,但三叶虫开始衰退。
由于加里东运动使陆地面积扩展,志留纪晚期在滨海低地沼泽中出现了原始维管动物——裸蕨,标志生物征服大陆的开始。

7.泥盆纪
中国泥盆纪北方为浅海,有火山活动,中部地区是古陆剥蚀区,南方为一片浅海。
生物界陆地植物繁盛;
海生无脊椎动物继续昌盛——鱼类时代;
原始的两栖类(鱼石螈)出现于晚泥盆世(D3),它们是总鳍鱼类登陆演化而来。

8.石炭纪
中国石炭系分布广泛,并产有丰富的煤、铝、锰、铁等矿产。
陆生植物进一步发展,首次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而与森林密切相关的昆虫类也达到空前繁盛。
海生无脊椎动物有珊瑚、腕足类、蜒类、牙形石等。
陆生脊椎动物中两栖类占有统治地位。
原始爬行动物(林蜥)在晚石炭世出现,是生物进化史上又一次飞跃。

9.二叠纪
该地层出露在俄罗斯乌拉尔山西坡彼尔姆城,由于该地层在德国二分性十分明显:下部红色岩系(赤底统),上部镁质灰岩(镁灰统),所以译为二叠纪。
二叠纪期间各板块大陆逐渐靠拢,以致在二叠纪末期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联合大陆(泛大陆),围绕泛大陆是统一的泛大洋。
中国二叠系南方为海相沉积,北方为海陆过渡相到陆相沉积,沉积类型多样,普遍含煤。

生物界在二叠纪也发生重要变革:

早、中二叠世植物界仍以蕨类为主,晚二叠世出现了大量的裸子植物。

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以蜒、腕足、珊瑚、牙形石、菊石为主,但到二叠纪末,三叶虫、蜒、四射珊瑚、横板珊瑚等灭绝,腕足类数量剧减。

脊椎动物进一步发展:两栖类保持昌盛,爬行类开始发展。有人将石炭二叠纪称为两栖动物时代。

10.古生代与聚煤作用

古生代是显生宙第一个代,是地球上第一个生物大量繁盛的时期,其地层中生物化石异常丰富。

古生代早期由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组成,产少量形成于浅海环境的石煤;

古生代晚期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煤炭大量聚集的时代:

华北: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

华南:测水组、童子岩组、龙潭组、汪家寨组…;

11.三叠纪
命名来自德国南部岩层具有明显三分性:上部为陆相、泻湖相红色沦灰岩,中部为灰白色海相灰岩,下部为杂色的陆相砂页岩。
三叠纪为联合古陆发展的顶峰阶段,陆地面积扩大,浅海面积缩小,气候干旱。三叠纪晚期,联合古陆开始进入分裂解体阶段。
中国三叠纪时期,北方海槽消失,完整的古亚洲大陆形成,西藏、滇西、川西、青海及整个华南仍为海槽和浅海,构成了以秦岭—昆仑山为界的“南海北陆”的古地理格局。

三叠纪生物

海生爬行动物最早出现于中三叠世(T2),如 鱼龙类
恐龙最初出现于晚三叠世(T3)
晚三叠世(T3)开始出现了似哺乳动物类型,如兽孔类的兽齿类,是当时向哺乳动物演化的一个分支。

12.侏罗纪
命名来自法国与瑞士交界的侏罗山。
印支运动使中国海水面积进一步缩小,结束了“南海北陆”状态,并沿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苗岭两侧出现了显着的“东西分异”:东部为小型断陷盆地,西部为稳定的大型内陆盆地。

侏罗纪生物

陆生植物以裸子植物最繁盛,蕨类植物仍丰富。
脊椎动物以爬行动物占绝对优势,已适应了海陆空等生态环境,成为当时地球的统治者。
海生无脊椎动物以菊石、箭石、双壳类为主;
陆生无脊椎动物以淡水双壳类、叶肢介、介形虫、昆虫为主;
鸟类、真骨鱼类在晚侏罗世(J3)出现。

13.白垩纪
命名来自西欧广泛沉积的白垩(白色质软、极细的碳酸钙沉积),构成了英吉利海峡沿岸的白色断崖。
中国绝大部分仍为陆相沉积,分布广泛;海相地层仅分布在新疆塔里木西缘、藏北及其以南地区、台湾等地。在东部断陷盆地中,火山活动剧烈。

白垩纪生物

陆生植物早白垩世以裸子植物为主,晚白垩世被子植物占统治地位。
海生无脊椎动物中以双壳类、六射珊瑚、有孔虫、腕足类为主。
陆生无脊椎动物中以叶肢介、双壳类、介形虫为主。
脊椎动物:
爬行动物海陆空继续占优势,其中恐龙达到顶盛。
哺乳类 继续发展,晚期出现了有胎盘类的祖先(远藤兽)。

14.中生代与聚煤作用

中生代包括三个纪: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聚煤作用主要发生在我国东北、以及西部地区。主要为陆相成煤,煤层厚度大、层数多、但对比困难。

15.古近纪、新近纪(第三纪)
为新生代的第1、2个纪。
中国古近纪、新近纪的陆相盆地沉积比较重要。
海相地层分布局限,仅见于台湾、喜马拉雅山、塔里木盆地西南缘、雷州半岛。

生物界:
海洋无脊椎动物:有孔虫、双壳类、腹足类及六射珊瑚、海胆等。
淡水无脊椎动物: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为主。
脊椎动物:哺乳动物高度发展。
植物界:被子植物极度繁盛,裸子、蕨类植物衰退。

16.第四纪
①人类出现和进化:南方古猿阶段(400-100多万年前)、 能人阶段(250-160万年)、 直立人阶段(180-30万年)、智人阶段分为早期智人(古人)阶段(20-10万年)和晚期智人(新人)阶段(10万年以内)。
②冰川广泛活动。
③大陆面积显着扩大。
④大陆地区海相沉积少见,松散的陆相地层为主。

生物界:

海生无脊椎以六射珊瑚、有孔虫为主;
陆生无脊椎以双壳、腹足、介形虫为主;
哺乳动物大发展,人类出现并进化;
植物与现代相似,被子植物为主。
===========================
扩展(一)古生物与化石

1. 古生物 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统称为古生物。古今生物的时间界线一般以全新世(一万年左右)为界。

2. 化石 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遗体、生命活动的遗迹、以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因此,化石必须具有一定的生物特征、必须保存在地史时期形成的岩层中。
多重地层的划分:

地层中任何一种特征都可以作为划分地层的依据。有多少种信息,就有多少种单位的划分。但常用的有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

1)生物地层单位

是根据地层中所含有的生物化石内容和特征划分出来的地层单位。生物地层的单位有:组合带、延限带、富集带等。

2)年代地层单位

是在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内形成的岩石体。这种单位代表地史中一定时间范围内形成的全部岩石,而且只代表这段时间内所形成的岩石。年代地层单位是按时间阶段来划分的,与地质年代严格对应。年代地层单位有宇、界、系、统、阶、亚阶,与其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为宙、代、纪、世、期、亚期。

3)岩石地层单位

是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组成的三维地质体。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层
二、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

(一)岩石地层学方法

1. 岩性及岩性组合分析法

2. 标志层法 地层中岩性稳定、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岩层或矿层。如凝灰岩、煤系中的石灰岩、砂砾岩等。

3. 旋回结构法 旋回是指地层中一套岩性或岩性组合多次有规律的交替出现。如粒度变化、海退海进序列等。

(二)生物地层学方法

1. 标准化石法 演化迅速、地质历程短、地理分布广泛、数量丰富、易于鉴定的化石称为标准化石。

2. 生物组合法 综合分析地层中化石总体面貌特征及其在地层中的变化规律(组合带、延限带、富集带等)。

(三)地层间接触关系分析法

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地层的连续沉积过程将受到影响,致使地层在上、下层之间产生不同的构造现象。地层间接触关系有以下几种:

1. 整合接触

2. 不整合接触

(1)平行不整合(假整合)

(2)角度不整合

(四)放射性同位素年龄测定法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原理测定地层的绝对年龄值。

(五)古地磁方法

研究古代地磁场变化(倒转)的规律,建立岩石相对年龄的时间表,即地磁极向年表。

(六)地质事件法

地史时期的重大地质事件,如小星体撞击、火山爆发、全球性冰川、气候变化等所留在地层中的痕迹,可作为划分对比地层的标志

B. 学习任务中国新生代划分及生物界

【任务描述】 ①了解新生代地质特征;②掌握新生代的地质时代划分;③了解新生代生物界面貌,鉴定代表性化石。

一、新生代地质特征

新生代古生物、古地理、古气候、古构造较中生代均发生了重要变化。生物界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为特征,因此,新生代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或被子植物时代,其中第四纪由于人类的出现和发展,称为人类时代。古气候的重要事件是第四纪冰川的形成(表9-2)。古地理、古构造的重要变革发生在中国古大陆的西南缘和东南缘:在西南缘由于始新世晚期印度板块与古亚洲板块的最终对接碰撞,导致古近纪以来青藏高原的急剧抬升(喜马拉雅山)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形成。在东南缘最重要的事件是大陆边缘裂陷和弧后扩张,并形成了许多规模大、沉积厚的盆地,如渤海湾盆地、东海盆地和南海盆地,它们蕴藏了我国重要的油气资源。

二、新生代地质时代划分

新生代延续时间约65Ma,包括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内部进一步划分为7个世(表9-3)。

三、新生代生物界

新生代的生物界较中生代又有了新的发展,被子植物的繁盛,哺乳动物的兴起,以及人类的出现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现代的生物界面貌,因此,人们又将新生代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

表9-2 中国冰期划分及对比

(据闵隆瑞,2005)

表9-3 新生界地层划分

(据全国地层委员会,2001)

(一)脊椎动物的演化

古近纪早期是古有蹄类及肉齿类(古老类型)是以植物为食的有蹄哺乳动物。与后来的有蹄类(奇蹄类、偶蹄类)相比,个体较小,齿比较原始,四肢和脚粗短,比较笨拙。包含几个平行进化的不同类别,主要是钝脚类、踝节类、裂齿类和恐角类等(图9-4)。在古新世及始新世早、中期极度发展,到始新世晚期或渐新世大都灭绝。如我国古新世的Bemalambda (阶齿兽),个体大小如狼。早始新世的Coryphodon (冠齿兽)。此外,亚洲特有的Anagalida (亚兽类),在我国华南有不少发现。肉齿类也是已灭绝的古老类型哺乳动物,在古近纪早期很繁盛,如始新世的Hyaenodon (鬣齿兽)。

图9-4 古近纪哺乳动物

(据温献得,1998)

古近纪中、晚期奇蹄类高度发展和食肉类繁荣时期。现代哺乳动物的祖先已基本出现。而奇蹄类是演化发展的极盛时期,大部分奇蹄类在古近纪末期灭绝。而马却适应得很好。雷兽类Brontotheriidae最初出现于始新世早期,到渐新世中期发展到繁盛顶峰时,但很快灭绝。两栖犀类Amynodontidae是已绝灭奇蹄类的另一代表,到渐新世不久即灭绝。

新近纪是偶蹄类大发展和象的迅速演化时期,动物总貌与现代更为接近。偶蹄类一般每脚有2或4或个趾,脚的中轴是在第三和第四趾上,多数具有反刍功能。偶蹄类与奇蹄类都于始新世兴起,但古近纪是奇蹄类的繁荣时期,而偶蹄类在新近纪大为繁盛(如长鼻类)的演化主要反映在齿及头骨方面。由于象的演化快,分布广(除澳洲外遍布全世界),具有重要的地层划分意义。肉食类继续发展,奇蹄类中的马及犀等在鉴定地层时代上仍比较重要。

渐新世的古始祖象、中新世的板齿象、上新世至更新世的乳齿象,逐渐演化为全新世的真象。着名的马的系列演化在古近纪、新近纪也有其重要意义,到第四纪演化为真马(图9-5)。新近纪时食肉类也继续发展,如狗、狼、剑齿虎等均很繁盛。

总的来讲,欧亚、北美、北非的哺乳动物面貌大体一致,说明各大陆间有陆地相连,但是大洋洲情况特殊,古近纪、新近纪时只发育了无胎盘类的有袋类和单孔类,这个特点并保持至今,这是由于大洋洲大陆一直为太平洋海水所隔绝的缘故。

(二)水生无脊椎动物的更替和发展

海生无脊椎动物最主要的特点是原生动物的发展,如底栖的 Nummulites (货币虫)(图9-6 之1)和Globigerina (浮游抱球虫)(图9-6 之2)极为繁盛,因此许多文献中曾将古近纪称为货币虫纪。货币虫为大型原生动物,具灰质外壳,常堆积成货币虫灰岩,和它们在一起的尚有Lepidocyclina (鳞环虫)和Discocycling (盘环虫)等重要属种。这些原生动物大量分布于南方温暖的浅海和滨海地区。

应指出与南方货币虫等发育的同时,北方发育着硅藻Fennales (图9-6 之3),它们是一种浮游生物,古近纪及以后各时期皆甚繁多,聚集而形成硅藻土。

此外,古近纪、新近纪还大量发育着海绵、六射珊瑚、双壳类、腹足类、海胆等。软体动物中,菊石类绝迹。双壳类和腹足类仍然繁盛,它们除在海中外,也生活于河湖沼泽地带。海生化石代表见图9-6 之3,4,5,6,7。

陆相介形类,古近纪、新近纪时十分繁盛,在油田常被用作地层划分和对比的重要工具。化石代表见图9-6 之8,9,10,11,12,13。

图9-5 马的演化

(据Ch.Pomerol,1973,简化)

(三)被子植物的发展及地理分区

被子植物在新生代占主要地位并得到突发演化,裸子植物和蕨类等只占次要地位。古近纪被子植物基本上是乔木,到新近纪,植物界已基本上由现代属组成,并有大量的现生种。

中国古近纪、新近纪植物群有两个发展阶段。古近纪是木本植物大展阶段,以木本被子植物的乔、灌木繁盛为主。新近纪是草本植物大发展阶段,草本植物逐渐增多,大量的现代种属出现。

古近纪、新近纪的植物地理分区,一般分为泛北极植物区、热带植物区及南极植物区。而热带植物区由于东西半球组成不同,有人进一步分为次一级的古热带植物区(东半球)和新热带植物区(西半球)。

泛北极植物区属温带型,以落叶乔、灌木为主(图9-7 之1,2,3,4,5,6)。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属于此植物区南部。热带植物区,由于东西两半球组成不同,又可分为古热带植物区(东半球)和新热带植物区(西半球)。古热带植物区北界,大约穿过英格兰中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波罗的海区、俄罗斯中部、咸海、巴尔喀什湖一带,我国南方位于此植物区的北部。区内植物群以常绿树为主,(图9-7 之7),也有大型蕨类。南极植物区所知不多。上述植物区的划分至渐新世末变化不多,到新近纪,则有些变化表现在温带型植物群向南迁移。

图9-6 新生代水生物脊椎动物

(据温献得,1998)

1.货币虫(Nummulites sp.);2.抱球虫(Globigerina);3.硅藻(Fennales);4.海扇(Pecten);5.牡蛎(Ostrea);6.田螺(Viuiparus);7.平卷螺(Planorbis);8.金星介(Cypris);9.真星介(Encypris);10.玻璃介(Candona);11.小玻璃介(Candoniella);12.土星介(Ilyocypris);13.湖花介(Limnocytthere)

图9-7 新生代植物

(据温献得,1998)

1.栋(Quercus);2.山毛榉(Fagus);3.木兰(Magnolia);4.桦(Betula);5.杨(Populus);6.红杉(Sepuoia);7.樟(Cinnamomun)

四、技能训练——新生代典型化石识别

训练目的:观察新生代代表性化石标本,了解新生代生物界面貌。

古近纪、新近纪时,海生的双壳类和腹足类是很繁盛的,常见的如海扇(Pecten)。海生有孔虫在古近纪、新近纪也大量发展,经常成为造岩、造礁生物,如货币虫(Num⁃mulites)。第四纪时有孔虫仍很繁盛,但一般个体很小。除此之外,新生代时海胆、苔藓虫和六射珊瑚等也很发育。

古近纪、新近纪时,陆相双壳类和腹足类极为繁盛,介形虫、昆虫等也甚发育。第四纪时,上述的生物类别仍然保持了典型的晚新近纪后期的面貌。

【任务】 观察并描述下列代表性化石:Lamprotula (丽蚌),Populus (杨),Salix (柳),Magnolia (木兰)。

C. 古近纪的大概物种名称

1、早古生代:有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植物出现陆生裸蕨,在志留纪出现鱼类.代表性的生物有:寒武纪的三叶虫;奥陶纪的淡水无颚鱼、星甲鱼、腕足动物;志留纪,无脊椎动物,如笔石、腕足类、珊瑚等;陆生植物的出现则是志留纪生物革新的一个重要标志.

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泥盆纪脊椎动物进入飞跃发展时期,各种鱼类空前繁盛,有颌类、甲胄鱼数量和种类增多,现代鱼类——硬骨鱼开始发展.石炭纪陆生生物飞跃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也有所更新.二叠纪的生物,内容丰富,不论是动物或植物都显示出与有一定的演化连续性.代表性的生物:泥盆纪的邓氏鱼;石炭纪的鱼石螈、西蒙龙以及各种巨型昆虫;二叠纪的三尖叉齿兽、丽齿兽等.

2、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植物出现裸子植物,动物以爬行动物为代表.三叠纪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是古生代生物群消亡后现代生物群开始形成的过渡时期.三叠纪早期植物面貌多为一些耐旱的类型,随着气候由半干热、干热向温湿转变,植物趋向繁茂,低丘缓坡则分布有和现代相似的常绿树,如松、苏铁等.三叠纪时,脊椎动物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槽齿类爬行动物出现,并从它发展出最早的恐龙,三叠纪晚期,蜥臀目和鸟臀目都已有不少种类,恐龙已经是种类繁多的一个类群了,在生态系统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三叠纪也被称为“恐龙世代前的黎明”.侏罗纪是恐龙的鼎盛时期,在三叠纪出现并开始发展的恐龙已迅速成为地球的统治者.
侏罗纪的昆虫更加多样化,大约有一千种以上的昆虫生活在森林中及湖泊、沼泽附近.地面上长满了蕨类和木贼所构成的浓密植被.白垩纪早期陆地上的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仍占统治地位,松柏、苏铁、银杏、真蕨及有节类组成主要植物群.海生爬行动物则包含:生存于早至中期的鱼龙类、早至晚期的蛇颈龙类、白垩纪晚期的沧龙类.动物界里,哺乳动物还是比较小,只是陆地动物的一小部分.陆地的优势动物仍是主龙类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它们较之前一个时期更为多样化.翼龙目繁盛于白垩纪中到晚期,但它们逐渐面对鸟类辐射适应的竞争.在白垩纪末期,翼龙目仅存两个科左右. 代表生物:三叠纪始盗龙、板龙;侏罗纪的梁龙、异特龙(跃龙);白垩纪的迅猛龙、伤齿龙、暴龙等;

3、新生代:第三纪到第四纪.哺乳动物兴起和人类的诞生.第三纪时被子植物极度繁盛.除松柏类尚占重要地位外,其余的裸子植物均趋衰退.蕨类植物也大大减少且分布多限于温暖地区.而脊椎动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爬行动物的衰亡,哺乳类、鸟类和真骨鱼类取而代之,兴起且高度繁盛.第四纪冰期时,大陆冰盖向南扩展,动植物也随之向南迁移.间冰期期间动植物向北迁移.冰期和间冰期植被带的移动范围最大可达纬度30°,在地层剖面中可明显地看到喜冷和喜暖动植物群的交替现象.第四纪后期,大型陆生哺乳动物发生过大规模绝灭.在北美,大型哺乳动物的属有70%绝灭,欧洲和非洲比例小得多.这一大规模绝灭发生于距今15000~9000年.发生大规模绝灭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的狩猎活动,其次是自然环境的变迁.



古近纪(Paleogene,符号E),旧称早第三纪 ,是地质年代中新生代 的第一个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65.5±0.3百万年(Ma),大约距今6500万年,结束于23.03±0.05M,延续了约4247万年。古近纪属于显生宙新生代,也属于非正式的第三亚代;古近纪的上一纪是白垩纪,下一纪是新近纪。古近纪包括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

简介

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纪。“古近纪”(Paleogene)一名中的“古”是paleo-的意译,“近”则是-gene的音译,并兼顾了字面意义。

地质

古地理方面,在大陆内部海侵范围显着缩小。由于地壳运动的结果,开始奠定了许多山系的雏型。中国的古近系以陆相为主,仅在边缘地带如台湾、西藏等地有海相沉积。

地层运动

古近纪地质代表地层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的江孜地区古近纪甲查拉组角度不整合于晚白垩世宗卓组之上,系该地区最高(时代最晚)海相地层。运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组物源区主要为近源再旋回造山带,岩屑的母岩类型主要是岩浆弧成因的中性、中酸性安山质火山岩。新生代以前,特提斯喜马拉雅属于印度板块的被动大陆边缘,从特提斯喜马拉雅南亚带向北亚带显示了一种从浅水陆棚到深水盆地的变化,在侏罗-白垩纪时其陆源碎屑物主要是成熟度极高的石英砂岩,所以甲查拉组的碎屑物质只能来源于当时的冈底斯弧地区,所获有限的古水流证据也指示了这一点。从欧亚大陆侵蚀下来的碎屑物质被带到原印度大陆地区沉积,暗示该区的特提斯洋壳已经完全消失,印度与欧亚大陆在特提斯喜马拉雅中、东部产生了初始的陆-陆碰撞,其碰撞的启动时间为甲查拉组开始沉积的65Ma±。

玄武岩

辽东地区玄武岩的K-Ar定年结果表明,曲家屯玄武岩形成于晚白垩世,K-Ar年龄为81.58±2.46 Ma;乱石山子玄武岩形成于古近纪,K-Ar年龄为58.36±1.64 Ma。本区玄武 岩含有丰富的橄榄石、单斜辉石和角闪石捕虏晶。乱石山子玄武岩中橄榄石捕虏晶的Mg值(79.5-88.5之间,平均值为84)较曲家屯玄武岩中橄榄石捕虏晶Mg值(77.0-79.8之间,平均值为78.4)偏高;单斜辉石捕虏晶为透辉石,其从核部到边部的Mg等变化趋势与橄榄石类似;斜方辉石捕虏晶为古铜辉石,其Mg值介于85.2-87.6之间,平均值为86.4。捕虏晶发育的环状裂隙、扭折带、矿物成分环带以及捕虏晶与主岩Mg值之间的不平衡均暗示它们为玄武质岩浆上升捕获的早期岩浆晶出矿物的堆晶体。玄武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l)它们属于碱性系列,为碱性玄武岩,曲家屯玄武岩较乱石山子玄武岩贫硅、镁,富钙、铝,它们均具有原始岩浆的特征;(2)二者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但曲家屯玄武岩轻稀土元素总量更高,且轻重稀土元素分离程度高;(3)二者具有相似的Sr-Nd同位素组成。

植物

植物界中,从晚白垩世开始开始占主要地位的被子植物,更趋繁盛,植物分区更接近现代。

动物

由于古地中海区海相古近系中常含有货币虫,所以在欧洲常称古近纪为货币虫纪。古近纪动物界的基本特点是哺乳动物的迅速辐射演化。除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多种方式外,还出现了天空飞翔的蝙蝠类和重新适应海中生活的鲸类。海生无脊椎动物中以有孔虫类、软体动物、六射珊瑚等为主。淡水介形类等亦大量繁育。

D. 地球各个时期的代表生物有哪些

看下面的地球地质年代表,其中有两栏就是当时的代表性生物。

地质年代表

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4宙14代12纪。即早期的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以后显生宙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6个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3个纪;新生代分为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共3个纪。每个地质年代单位为开始于距今多少年前,结束于距今多少年前,这样便可计算出共延续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于距今2.3亿年前,止于6700万年前,延续1.2亿年。

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地层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动、植物的标准化石。各类动、植物化石出现的早晚是有一定顺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现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现得越晚。

地球大约诞生于46亿年前,当时地球上没有生物。

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是类似于现在细菌的单细胞生物化石,其地质年代大约在距今36亿年前。属于元古代。

此后直到距今约25亿年前,才出现了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原始藻类,地球上才出现了游离氧气。它们是地球上所有植物的祖先。另外的单细胞生物没有进化出光合作用能力,其中的一部分好氧生物成为现在所有动物的祖先。它们仍都是单细胞生物。

到距今约12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多细胞生物,主要是多细胞藻类植物和海洋中的多细胞动物,类似于现在的海绵动物和腔肠动物。

到距今约6亿年前,地球进入古生代,在古生代震旦纪,海洋中出现了数量和种类众多的藻类植物。进入寒武纪后,由于地球上氧气含量剧增,发生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出现了以三叶虫为代表的海洋节肢动物,还有鹦鹉螺、菊石、海百合等。这个时代是无脊椎动物的时代。

在距今4亿多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和志留纪时,藻类植物开始进军陆地,进化为原始陆生植物,也就是苔藓类植物。志留纪时原始脊椎动物出现,它们是各种原始鱼类,但海洋节肢动物依旧占据优势,并开始随着植物向陆地迁移。

在距今4.05亿年至3.5亿年前的泥盆纪时,低矮的苔藓类植物已经进化为高大的蕨类植物,并形成了茂密的森林。动物中出现了大量的陆生节肢动物。海洋中珊瑚、菊石、节肢动物繁盛,鱼类大量出现,使泥盆纪成为鱼类的时代,并开始尝试登陆。到泥盆纪后期,最早的两栖动物出现了。

此后是石炭纪。石炭纪距今3.55亿年至2.95亿年,延续了6500万年。石炭纪时陆地面积不断增加,陆生生物空前发展。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布。大陆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给煤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陆生脊椎动物进一步繁盛,两栖动物占到了统治地位。生活在陆上的昆虫,如蟑螂类和蜻蜓类,是石炭纪突然崛起的一类陆生动物,它们的出现与当时茂盛森林密切相关,其中有些蜻蜓个体巨大,两翅张开大者可达70cm。巨型马陆、巨型蜘蛛等也出现在这一时期。

石炭纪之后是二叠纪。二叠纪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叠纪开始于距今约2.99亿年,延至2.5亿年,共经历了4500万年。植物中仍以节蕨、石松、真蕨、种子蕨类为主。晚二叠世出现了银杏、苏铁、松柏类等裸子植物,开始呈现中生代的面貌。动物中,鱼类继续发展;两栖类进一步繁盛。爬行动物在二叠纪有了新发展;出现了似哺乳动物的兽孔类爬行动物。在二叠纪晚期,发生了二叠纪大灭绝事件,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0%的物种灭绝,其中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三叶虫就是在这时完全灭绝了。由此,地球进入了中生代。

中生代(距今约2.5亿年至6500万年)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总体来说,整个中生代是爬行动物横行的时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海洋中的鱼龙、天空中的翼龙,和陆地上各种各样的恐龙。因此又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中生代植物,以真蕨类和裸子植物最繁盛。到中生代末,被子植物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裸子植物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动物中,除了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爬行动物外,躲过了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的一部分两栖动物仍然存在;哺乳动物出现;鸟类也进化完成。

到6500万年前,按照最流行的说法,随着一颗直径约10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地球生态发生巨变,包括恐龙在内的所有大型爬行动物完全灭绝,为哺乳动物的进化腾出了巨大的空间。

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至今)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随着恐龙的灭绝,中生代结束,新生代开始。新生代被分为三个纪:古近纪和新近纪和第四纪。总共包括七个世: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

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开花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由于生物界逐渐呈现了现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现代生物的时代。新生代时地球的面貌逐渐接近现代,植被带分化日趋明显,哺乳动物,鸟类,真骨鱼和昆虫一起统治了地球。

新生代中的第四纪(可划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开始于大约二百万或三百万年前,具体时间并未确定,如今仍然是第四纪。第四纪有两件大事,一件是发生大规模的冰期,一件是人类和现代动物的出现。到全新世时,人类成为地球的主宰。

E. 地球一共经历了几个纪什么时候出现生物什么时候出现动物

太古宙(Archean)是最古老的地史时期。从生物界看,这是原始生命出现及生物演化的初级阶段,当时只有数量不多的原核生物,他们只留下了极少的化石记录。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尚无较多的生物出现,一直到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带壳的后生动物才大量出现,故把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显生宙。

上面的回答了楼楼的问题哦 以下是详细的

【地质年代】
地质,即地壳的成分和结构。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隐生宙(现已该称太古宙和元古宙)和显生宙。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个宇。太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太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约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稳定,地壳变化很剧烈,形成最古的陆地基础,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复杂,沉积岩中没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但因经过多次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旧称太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个宇。元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元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个宙。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继续发生强烈变化,某些部分比较稳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现。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出现。地层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旧称元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显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三个宇。显生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显生宇可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显生宙】xiǎnshēng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三个宙。显生宙可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gǔ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一个界。古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
【古生代】gǔ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一个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在这个时期里生物界开始繁盛。动物以海生的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有鱼和两栖动物出现。植物有蕨类和石松等,松柏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因此时的动物群显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寒武纪】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陆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没。生物群以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低等腕足类为主,植物中红藻、绿藻等开始繁盛。寒武是英国威尔士的拉丁语名称,这个纪的地层首先在那里发现。
【奥陶系】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个系。奥陶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奥陶纪】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5.1亿年前,结束于4.38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页岩构成。生物群以三叶虫、笔石、腕足类为主,出现板足鲞类,也有珊瑚。藻类繁盛。奥陶纪由英国威尔士北部古代的奥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zhìliúxì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志留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志留纪】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4.38亿年前,结束于4.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相当稳定,但末期有强烈的造山运动。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繁荣,三叶虫和笔石仍繁盛,无颌类发育,到晚期出现原始鱼类,末期出现原始陆生植物裸蕨。志留纪由古代住在英国威尔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nípénxì
古生界的第四个系。泥盆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泥盆纪】nípénjì
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3.55亿年前。这个时期的初期各处海水退去,积聚后层沉积物。后期海水又淹没陆地并形成含大量有机物质的沉积物,因此岩石多为砂岩、页岩等。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发育,除原始菊虫外,昆虫和原始两栖类也有发现,鱼类发展,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泥盆纪由英国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shítànxì
古生界的第五个系。石炭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石炭纪】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个纪,约开始于3.55亿年前,结束于2.9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气候温暖而湿润,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经炭化和变质而形成煤层,故名。岩石多为石灰岩、页岩、砂岩等。动物中出现了两栖类,植物中出现了羊齿植物和松柏。
【二叠系】èrdiéxì
古生界的第六个系。二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二叠纪】èrdiéjì
古生代的第六个纪,即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2.9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在德国,本纪地层二分性明显,故名。动物中的菊石类、原始爬虫动物,植物中的松柏、苏铁等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
【中生界】zhōng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二个界。中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
【中生代】zhōng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二个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6 500万年前。这时期的主要动物是爬行动物,恐龙繁盛,哺乳类和鸟类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主要是菊石类和箭石类。植物主要是银杏、苏铁和松柏。
【三叠系】sāndiéxì
中生界的第一个系。三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三叠纪】sāndiéjì
中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2.0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质构造变化比较小,岩石多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纪的地层最初在德国划分时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动物多为头足类、甲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植物主要是苏铁、松柏、银杏、木贼和蕨类。
【侏罗系】zhūluóxì
中生界的第二个系。侏罗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侏罗纪】zhūluójì
中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2.05亿年前,结束于1.3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有造山运动和剧烈的火山活动。由法国、瑞士边境的侏罗山而得名。爬行动物非常发达,出现了巨大的恐龙、空中飞龙和始祖鸟,植物中苏铁、银杏最繁盛。
【白垩系】bái’èxì
中生界的第三个系。白垩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白垩纪】bái’èjì
中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1.35亿年前,结束于6 500万年前。因欧洲西部本纪的地层主要为白垩岩而得名。这个时期里,造山运动非常剧烈,我国许多山脉都在这时形成。动物中以恐龙为最盛,但在末期逐渐灭绝。鱼类和鸟类很发达,哺乳动物开始出现。被子植物出现。植物中显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现了热带植物和阔叶树。
【新生界】xīn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三个界。新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xīn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三个代。分为古近纪(老第三纪)、新近纪(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约从6 500万年前至今。在这个时期地壳有强烈的造山运动,中生代的爬行动物绝迹,哺乳动物繁盛,生物达到高度发展阶段,和现代接近。后期有人类出现。
【古近系】gǔjìnxì
新生界的第一个系。古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古近纪】gǔjìnjì
新生代的第一个纪(旧称老第三纪、早第三纪)。约开始于6 500万年前,结束于2 30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除陆地生活的以外,还有空中飞的蝙蝠、水里游的鲸类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纪可分为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新近系】xīnjìnxì
新生界的第二个系。新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新近纪】xīnjìnjì
新生代的第二个纪(旧称新第三纪、晚第三纪)。约开始于2 300万年前,结束于16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继续发展,形体渐趋变大,一些古老类型灭绝,高等植物与现代区别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较多见。新近纪可分为中新世和上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第四系】dìsìxì
新生界的第三个系。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它是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系,也是地层系统的最后一个系。可分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第四纪】dìsìjì
新生代的第三个纪,即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地质年代分期的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160万年前,直到今天。在这个时期里,曾发生多次冰川作用,地壳与动植物等已经具有现代的样子,初期开始出现人类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第四纪可分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F. 谁能说说近百万年生物进化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重大变化答案好的追加200分

不太清楚你指的近百万年的具体时间干脆就从整个新生代说起吧:

首先新生代是从6500万年前的古新世开始,古新世接续在白垩纪末期的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之后,生物进化史上并无大的进展略过。

接下来始新世是地质时代中古近纪的第二个主要分期,大约开始于5780万年前,终于3660万年前,始新世早期最令人受到注意的是,原始的现代哺乳动物的出现。始新世结束于一个被称作大置换(物种连续性上的“大断裂”)的大型生物集群灭绝。此一事件可能是关于一或数颗的大火流星撞击西伯利亚以及现在的切萨皮克湾所造成。大量的现代哺乳动物化石最早出现于始新世早期。在始新世开始之初,一些新哺乳动物群到达北美。这些原始的哺乳动物,如偶蹄类动物,奇蹄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特征是细长的四肢,有抓取物体的能力,可以透过鉴别牙齿来区分它们的食性。小型化是主要发展趋势,始新世所有新产生的哺乳类动物都是小型的,重量轻于10千克;且基于牙齿尺寸的关系,始新世的哺乳动物的体型只有原始的古新世哺乳动物的百分之六十。它们的体型也比其后的哺乳类动物小。人们认为始新世时期较高的温度比较适宜小型哺乳类动物的生存,因为较之大型哺乳类动物,小型哺乳类动物更容易解决散热的问题。
古新世时期的古老灵长类动物于始新世衰落了,而其生态环境中的许多适当的场所都被更有效的啮齿类动物所占据。始新世中期的脊椎动物群不像始新世早期的那般分布在世界各地;因此所形成的隔离状态,使不同的进化趋势得以出现在北美和欧洲的有蹄类动物群中。许多现代哺乳类动物的始祖都已经出现,包括蝙蝠、长鼻目动物、灵长目动物、啮齿类动物和有袋类动物。在北美洲西部、欧洲、巴塔哥尼亚、埃及和东南亚都发现了重要的始新世时期的陆生动物化石;海洋动物化石则在南亚和美国东南部有大量发现。爬行动物,如蟒蛇和海龟的化石也十分丰富。近年来在哥伦比亚发现了如校车般大小的巨蛇残骸[7],这种巨蛇在如现今这般温暖的赤道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反驳了之前依据其他证据提出的高温观点。
在始新世,植物和海洋动物区系都和现今十分接近。许多现代的鸟类在始新世首次出现。一些科学家相信的第一种灵长目动物出现在5,500万年前伊普雷斯阶时期;但是分子钟和新的古生物学发现都表明第一种灵长目动物可能出现得更早,大约在9,000万年前的白垩纪。
在始新世早期,因为高温的气候以及温暖海洋,所以创造了一个潮湿而温和环境。除了干旱的沙漠之外,地表完全被森林所覆盖。
极地地区的森林面积广大。在北极地区的埃尔斯米尔岛上发现了始新世时期的树木化石以及保存至今的树木,如落羽杉和水杉。这些保存至今的树木不是化石,而是原先存在于沼泽森林缺氧的水中,并在未及腐烂的情况下被掩埋的实物。即使在那时,埃尔斯米尔岛也只比今天所在的位置低了几个纬度。另外,在格陵兰岛和阿拉斯加都发现了始新世时期的温带森林,甚至是热带植被的化石。热带雨林则扩展至太平洋西北岸和欧洲地区。
在始新世中期开始的气候变冷,致使到了始新世末期时大陆内部开始变得干燥,在某些地区,森林分布区域萎缩。此时新发展起来的草原也仅限于河岸和湖畔地区,还未扩展至平原地区和现今的热带或亚热带大草原地区。
气候变冷亦导致了季节变化的出现。落叶树种能够更好的适应剧烈的温度变化,于是比之常绿树种,开始占有优势。在始新世末期,落叶林覆盖了北方大陆的大片区域,包括北美洲、欧亚大陆和北极地区;雨林则只分布在了赤道和近赤道的南美洲、非洲、印度次大陆和澳大利亚。
在始新世开始之时,南极大陆上还覆盖着大片的温带雨林,乃至是亚热带雨林,但是随着时间流逝,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喜热的热带植被消失了,到渐新世开始之时,这块大陆上的植被变成了落叶林和广袤的苔原。

下面说说关于大置换

始新世灭绝事件大置换,即物种连续性上的“大断裂”,是3,350万年前欧洲范围内的一次物种大灭绝,标志着始新世的最后一个阶段——普里阿邦阶的结束,此后,亚洲的物种大量迁入欧洲。大置换以大范围的物种灭绝和小规模、孤立孑遗种群的异地物种形成为标志;这个名称被用以形容始新世和渐新世交迭期间欧洲地区哺乳类动物的大规模灭绝。而在亚洲发生的类似规模的物种灭绝则被称为“蒙古重建”
大置换标志着在亚洲物种大规模迁入之前,欧洲区域性动物区系进化链的断裂。
"大置换前欧洲的动物区系主要由古兽科动物(马的远亲)、偶蹄类动物的6个科(无防兽科、剑齿兽科、河猪科、长尾猪科、双锥齿兽科和疑刍驼科)、啮齿类动物,以及灵长类动物和组成。
"大置换后欧洲的动物区系中包括了一种最早的犀牛(属犀科)、3个偶蹄动物科(巨猪科、炭兽科和吉洛鹿科,分别于现今的猪、河马和反刍类动物有亲缘关系)、多种啮齿科动物(如仓鼠科、河狸科)以及无盲肠动物中的刺猬科动物。而原来的古兽马无防兽科动物、剑齿兽科动物和疑刍驼科动物则完全消失了。
"只有有袋类中的疱负鼠科动物、偶蹄类中的新兽科动物以及啮齿类中的科动物和睡鼠科动物熬过了这次灾难,种群并未衰退。
许多科学家认为大置换并非是由单一的原因造成的,不管这个原因是与初期的极地冰蚀和海平面下降相联系的气候变化,还是来自亚洲的物种的竞争。另一个更引人瞩目的假说是一颗或多颗撞击向西伯利亚和切萨皮克湾的火流星造成了这次物种大灭绝。与这一事件相关的、发生在之前的一系列全球性事件则进一步证实大置换发生于渐新世最早期,大约比亚洲首批迁徙物种进入欧洲早35万年。
大置换的变化模型中的一个重要支撑要素是——在大置换中,欧洲地区所有的灵长类动物都灭绝了;但是最近发现的一种生活于渐新世早期的、大小与鼠类相仿的灵长类动物——海岸潟湖灵长类这一发现表明在那个时期,小型哺乳类动物更易于生存),则进一步削弱了这一大置换变化模型。

下面是渐新世大约开始于3400万年前,终于2300万年前,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种类增加并不明显。
植物
被子植物继续在全球扩张;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则被温带落叶林所取代。开阔的平原和沙漠面积较之原来扩大了许多。草原也从始新世时期的河岸地带发展至开阔地带,但仍未发展至今日热带和亚热带大草原之规模。
动物
除了澳大利亚,在其他各洲都有发现重要的渐新世陆生动物。更多的开阔地形使得动物向大型化趋势发展。海洋动物和北方各大陆的陆生脊椎动物都具有了很多现代特征,这更可能是因为古老物种在这个时期逐渐灭绝,而非现代物种进化的结果。这个时期的许多物种,如马科、巨猪科、犀科、岳齿兽科和骆驼科动物都变得更善于奔跑,以适应始新世时期的森林衰退之后形成的平坦开阔地形。
渐新世的海洋动物与现今的物种十分相似,如双壳纲动物。不过这个时期发现的海洋动物化石没有始新世和中新世丰富。

中新世为地质年代新近纪的第一个时期,开始于2300万年前到533万年前 ,不过这段时期是过渡时期,没什么生物进化上的大事件。

上新世是地质时代中新近纪的最新的一个世,它从距今530万年开始,距今180万年结束。
植物
上新世气候的变化对植物带来的变化很大,全世界热带种类减少,落叶森林扩展,北方被松柏林和冻土地带覆盖,除南极洲外在所有的大陆上草原扩张。只有在赤道地区还有热带森林,在亚洲和非洲热带大草原和沙漠出现。
动物
不论是海生动物还是陆地动物,上新世的动物已经相当现代化了,陆地动物还有些原始。最早的类人的动物在上新世末出现。
非洲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南北美洲之间的地峡的形成和亚洲和北美洲之间的地峡的形成导致过去分散存在的种类混合、迁徙和互相接触。

更新世,亦称洪积世(公元前180万年-公元前1万年),地质时代第四纪的早期。这一时期绝大多数动、植物属种与现代相似。显着特征为气候变冷、有冰期与间冰期的明显交替。人类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最后是全新世(Holocene)是最年轻的地质时代,从11700年前开始。[1]根据传统的地质学观点,全新世一直持续至今。生物进化历史上并无太大变化

好了就这么多,希望对你有帮助。

G. 古近纪代表性生物及地质事件

隐生宙:包括前太古代,太古代,元古代。出现生命迹象,植物为高级藻类;动物为多细胞动物、裸露动物、小壳动物。

地质事件:刚开始时,地面温度很高,由火山喷发出的气体形成大气层,之后不断循环,形成较初始的地球(原始海洋,大气层形成,地表温度降低);……到结尾时,全球性冰河时期结束。

显生宙:这里按年代顺序讲,

1,古生代:包括早期和晚期。
1)早古生代:有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植物出现陆生裸蕨,在志留纪出现鱼类。代表性的生物有:寒武纪的三叶虫;奥陶纪的淡水无颚鱼、星甲鱼、腕足动物;志留纪,无脊椎动物,如笔石、腕足类、珊瑚等;陆生植物的出现则是志留纪生物革新的一个重要标志。
地质事件:(1)从海洋占绝对优势到陆地面积不断扩大。(2)南升北降地壳发展形势到北方大陆联合南方大陆开始解体。(3)地壳发展由活动趋向稳定,形成两在地槽与南北古陆对立形势。
2)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泥盆纪脊椎动物进入飞跃发展时期,各种鱼类空前繁盛,有颌类、甲胄鱼数量和种类增多,现代鱼类——硬骨鱼开始发展。石炭纪陆生生物飞跃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也有所更新。二叠纪的生物,内容丰富,不论是动物或植物都显示出与有一定的演化连续性。代表性的生物:泥盆纪的邓氏鱼;石炭纪的鱼石螈、西蒙龙以及各种巨型昆虫;二叠纪的三尖叉齿兽、丽齿兽等。
地质事件:晚泥盆纪大灭绝,二叠纪末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5%的海洋生物和75%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三叶虫、海蝎以及重要珊瑚类群全部消失)
2,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植物出现裸子植物,动物以爬行动物为代表。三叠纪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是古生代生物群消亡后现代生物群开始形成的过渡时期。三叠纪早期植物面貌多为一些耐旱的类型,随着气候由半干热、干热向温湿转变,植物趋向繁茂,低丘缓坡则分布有和现代相似的常绿树,如松、苏铁等。三叠纪时,脊椎动物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槽齿类爬行动物出现,并从它发展出最早的恐龙,三叠纪晚期,蜥臀目和鸟臀目都已有不少种类,恐龙已经是种类繁多的一个类群了,在生态系统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三叠纪也被称为“恐龙世代前的黎明”。侏罗纪是恐龙的鼎盛时期,在三叠纪出现并开始发展的恐龙已迅速成为地球的统治者。
侏罗纪的昆虫更加多样化,大约有一千种以上的昆虫生活在森林中及湖泊、沼泽附近。地面上长满了蕨类和木贼所构成的浓密植被。白垩纪早期陆地上的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仍占统治地位,松柏、苏铁、银杏、真蕨及有节类组成主要植物群。海生爬行动物则包含:生存于早至中期的鱼龙类、早至晚期的蛇颈龙类、白垩纪晚期的沧龙类。动物界里,哺乳动物还是比较小,只是陆地动物的一小部分。陆地的优势动物仍是主龙类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它们较之前一个时期更为多样化。翼龙目繁盛于白垩纪中到晚期,但它们逐渐面对鸟类辐射适应的竞争。在白垩纪末期,翼龙目仅存两个科左右。 代表生物:三叠纪始盗龙、板龙;侏罗纪的梁龙、异特龙(跃龙);白垩纪的迅猛龙、伤齿龙、暴龙等;
地质事件:三叠纪的开始和结束各以一次灭绝事件为标志。最大海侵事件发生于晚侏罗世基末里期、联合古陆分裂和新海洋扩张速率增强以及古气候分带和古地理隔离程度的加强。白垩纪-第三纪大灭绝是地球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发生于中生代白垩纪与新生代第三纪之间 ,约6550万年前,灭绝了当时地球上的大部分动物与植物(含恐龙)。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因为造成恐龙的灭亡与哺乳动物的兴起而着名。
3,新生代:第三纪到第四纪。哺乳动物兴起和人类的诞生。第三纪时被子植物极度繁盛。除松柏类尚占重要地位外,其余的裸子植物均趋衰退。蕨类植物也大大减少且分布多限于温暖地区。而脊椎动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爬行动物的衰亡,哺乳类、鸟类和真骨鱼类取而代之,兴起且高度繁盛。第四纪冰期时,大陆冰盖向南扩展,动植物也随之向南迁移。间冰期期间动植物向北迁移。冰期和间冰期植被带的移动范围最大可达纬度30°,在地层剖面中可明显地看到喜冷和喜暖动植物群的交替现象。第四纪后期,大型陆生哺乳动物发生过大规模绝灭。在北美,大型哺乳动物的属有70%绝灭,欧洲和非洲比例小得多。这一大规模绝灭发生于距今15000~9000年。发生大规模绝灭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的狩猎活动,其次是自然环境的变迁。
代表生物:灵长类,巨犀,安氏中兽,哥伦比亚猛犸等。
地质事件:第四纪冰河时期………………

H. 古生物地理演化

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在印度大陆北缘和冈底斯南缘发育了丰富的底栖大有孔虫动物群。这类微体动物具有特殊的生态和地理分布特征,使之成为研究古地理演化的有力手段。一般泛指个体大于2mm的有孔虫动物为底栖大有孔虫,它不是一个分类单元。这种动物生活在浅海透光的底质上,喜欢含氧量充足和温暖的条件。追索这类动物在地质历史中的地理分布特征,可以推测和恢复不同时期的古地理演化,进而为板块的运移提供证据。

1.白垩纪中期圆笠虫古地理

圆笠虫(Orbitolininids)是一类砂质胶结壳类型的底栖大有孔虫。因其外形类似斗笠而得中文译名。该类生物常见于世界许多地区白垩纪中期的海相地层中,从早白垩世Barremian晚期开始出现,至晚白垩世Cenomanian期末消亡。它地理分布广、演化迅速,对地层划分具有重要作用。从生态学角度来看,Orbitolinids生活于温暖近岸的浅海环境,常见于碳酸盐丰富的沉积区,又能适应浊度较高的水体环境。在浅海环境中,其形态常随海水深浅和近岸带水动力强弱不同而变化,其壳体结构也常随生活周围物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清洁的海底,它可以吸附细粒的碳酸盐颗粒构建自己的外壳,而在陆源物质大量注入的浑浊水底,它又以周围粗大的类型各异的颗粒组合壳体。这类生物的生存环境局限于温暖近岸的浅海地带,其古地理分布不仅受气候纬度分带的影响,而且更严格地受深海洋盆和陆地环境的阻隔。因此,对其地理分布的研究有助于恢复其生存时期古地理位置的演变。

白垩纪西藏处于特提斯海的东部。构造意义上的特提斯通常是指欧亚大陆南部一条全球性纬向展布的构造域,地质学家将其称为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之间的、略呈东西走向的宽阔海洋,它最终闭合消亡而形成现今大陆上的巨型特提斯造山带(刘增干等,1990)。这一造山带是地球上地壳结构和岩石圈结构最复杂、造山带类型最多的构造域,它不但记录了南方冈瓦纳大陆裂解、亚洲大陆的增生以及最终汇聚拼合并隆升的地质历史,而且也记录了特提斯洋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一般认为青藏高原是由一系列微板块及板片组成的,它们之间以深海残体、蛇绿岩和混杂岩等共同组成的板块消减带——缝合线为界,在三度空间上,青藏高原呈现出以活动的“条”与稳定的“块”相间的大地构造格局,并且主体呈东西向展布(王乃文,1983 a、b;刘增干等,1990;潘裕生等,1998)。班公错 怒江缝合带是中侏罗世的一个中特提斯洋,而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则是从晚三叠世出现大规模张裂,经侏罗纪、白垩纪的扩张而形成的中生代特提斯大洋。它至晚白垩世开始收缩,古近纪完全闭合。王乃文(1983 a和b)将两缝合带之间的区域称为藏北陆块,一般用拉萨地块(或地体)来代表这一东西向延展的地区(麦尔西叶等,1984;潘裕生等,1998)。本地块内,前寒武系为中、深变质岩系,构成结晶基底,之上为以海相稳定型为主的古生代至古近纪的沉积盖层。白垩纪中期Orbitolinids动物群主要生活在拉萨地块内,其北侧羌塘盆地的局部地区亦有发现。古构造格局的变化能影响生物区系的分异,反而言之,对古生物地理的研究将恢复大陆板块的相对位置。

(1)拉萨地块和羌塘盆地的圆笠虫

在拉萨地块,白垩纪中期沉积分布在三种类型的沉积盆地中,由南向北为:冈底斯南缘弧前盆地、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弧内盆地和藏北弧背盆地(余光明、王成善,1990)。在这三个沉积盆地中均产有丰富的圆笠虫(Orbitolinids)动物群,据目前研究结果,该动物群在西藏的分布仅限于这三个沉积盆地中。

冈底斯南缘弧前盆地位于拉萨地块以南沿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北长约550km,宽约20km的范围内。其古构造环境北依冈底斯岩浆弧,南接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及蛇绿混杂岩带。盆地呈东西向延伸,沉积了主要源于大陆邻区的巨厚陆源碎屑复理石相。沉积地层主要包括桑祖岗组和昂仁组。桑祖岗组为一套灰色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及块状生物灰岩,富含有孔虫、珊瑚和厚壳蛤等化石,Orbitolinids动物群主要见于桑祖岗组的灰岩中。昂仁组是主要源于大陆邻区的巨厚陆源碎屑复理石相,在其底部的部分层位也见到Orbitolinids的化石(万晓樵等,1997)。桑祖岗组所含 Orbitolinids 经何炎等(1976)研究,有Orbitolina aperta,O.conica,O.scutum,O.lamina,O.concava等,据O.concava的出现,将化石组合时代定为Cenomanian期。在随后的研究中,更多研究者对这一化石名单作了修正。根据重新鉴定,认为该化石组合时代为早白垩世Aptian期至Albian早期(王思恩,1988;尹集祥等,1988b)。笔者对桑祖岗组化石做了再次研究,鉴定有Orbitolina conica,O.scutum,O.texana,O.aperta和O.discoidea等,同时根据其上覆昂仁组底部的Orbitolina和菊石化石的层位控制,进一步确定桑祖岗组的Orbitolinids动物群时代为Aptian期至Albian早期(万晓樵等,1997)。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弧内盆地是指冈底斯岩浆弧区内存在的一系列以断裂为边界的拉张盆地,其形成与局部的火山 构造沉陷作用有关。盆地内的白垩系包括下统的林布宗组、楚木龙组、塔克那组和上统的设兴组。该盆地沉积地层在拉萨以北的林周一带出露最好,向西在谢通门、打加错等地也有发现。Orbitolinids动物群繁盛于塔克那组中,该组是以一套杂色粉砂岩、石英砂岩为主夹较多砂砾岩、板岩、页岩和灰岩的地层,产菊石、珊瑚、海胆、双壳类、腹足类、植物和有孔虫化石,其中Orbitolinids极为丰富。笔者对林周和谢通门两地的化石作了鉴定,有Orbitolina tibetica,O.minuta,O.trochus,O.scutum,O.planoconvexa和O.texana等。化石组合时代为Aptian至Albian期。

藏北弧背盆地位于冈底斯岩浆弧北侧,是以陆壳为基底的一种沉积盆地。该盆地沉积类型复杂,白垩系包括下统的多尼组、郎山组和上统的竞柱山组。Orbitolinids动物群在这三组中均有发现,其中郎山组化石最为丰富,常构成圆笠虫灰岩。藏北弧背盆地在郎山组沉积时期达到了海侵高潮,形成了以郎山组灰岩为代表的碳酸盐台地沉积。该碳酸盐台地广布于日土至纳木错一带,地层厚度从盆地边缘的300m到盆地中心的4000m。在西部的革吉地区,厚度最大,达4300m左右。厚度向东逐渐减薄,至纳木错仅厚300m左右。该弧背盆地在区域上亦显示为一东窄西宽的楔形盆地,西部的革吉一带为沉积盆地的中心。章炳高(1982、1986)对该盆地的化石作了细致的研究,对Orbitolinids作了新的分类和描述。他所研究的化石遍布在狮泉河、噶尔县、日土县、革吉县、改则县、措勤县、申扎县和班戈县等地区,主要是 Orbitolina(E.)prisca,O.(E.)robusta,O.(C.)microsphaerica,O.(C.)parva,O.(C.)scitula,O.(C.)rutogensis,O.(C.)orientala,O.(C.)miniscula,O.(C.)alticonica,O.(C.)lepida,O.(P.)lenticularis,O.(P.)umbellate,O.(P.)discoidea,O.(P.)megasphaerica,O.(P.)complanata,O.(O.)aliensis,O.(O.)birmanica,O.(O.)deltoids,O.(O.)bangoinica,O.(O.)concava等。据夏代祥和刘世坤(1997)的地层总结,在多尼组顶部的灰岩夹层中所见的Orbitolinids时代较早,应属于Barremian 晚期,郎山组灰岩中所含大量化石的时代为Aptian—Albian期,竞柱山组中产Orbitolina bangoinica和O.concava等,时代已进入Cenomanian期。

在班公错 怒江缝合带以北的羌塘盆地,以往工作没有海相地层的报道。近年的地质调查在盆地中部的土门一带发现了白垩纪中期的海相地层,化石主要有珊瑚和有孔虫。经笔者鉴定,有孔虫为Orbitolina birmanica,Orbitolina trochus,O.sp.和Textulariasp.等。

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以南的沉积区属于喜马拉雅被动陆缘盆地(余光明、王成善,1990)。白垩纪中期该区处于陆棚海环境,西藏境内有孔虫化石丰富,在岗巴-定日盆地广泛发育有以Rotalipora-Dorothia为代表的浮游 底栖混合型的小有孔虫动物群(万晓樵,1990、1992),同时代的Orbitolinids没有出现。向南至尼泊尔,在Thakkhola地区也发育有良好的白垩纪中期海相地层。Aptian早期地层中含海扇、牡蛎和菊石等门类化石,其上出现丰富的有孔虫动物群,以 Hedbergella和 Globigerinelloides为主(Gibling 等,1994)。印度 Spiti 地区的海相白垩系发育完整(Mamgain and Sastry,1975;Nagappa,1959),岩性和有孔虫化石组合均可与西藏岗巴-定日地区直接对比。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下游地区海相白垩系中也保存有与西藏岗巴-定日地区相近的有孔虫动物群(Nagappa,1959;Kureshy,1977)。

(2)全球分布的圆笠虫

圆笠虫在全球许多地区均有发现,一般分布在白垩纪中期环特提斯洋的陆棚浅海地带,主要见于西藏、缅甸、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克什米尔、阿富汗、中东地区、西欧、南欧、非洲北部和加勒比海等地区(图6-1)。据已有报道统计,该动物群主要发现于北半球,仅非洲中部的Tanganyika 地区是一例外(Berthou et Schroeder,1978;Cita,and Ruscelli,1959;Desio,1959;Drooger,1984;Douglass,1960、1961;Hasimoto,and Matsumaru,1974、1977;Hofker,1963、1966;Mamgain and Rao,1965;Nagappa,1959;Mehes,1971;Moullade,et al.1985;Schroeder,1975;Schlager,1984;Yabe and Hanzawa,1926)。据统计,在西半球,它一般分布在0~30°N之间,但在北欧地区,其分布可向北发展至50°N。在东半球,它一般分布在5°S~40°N的区域内。

图6-1 白垩纪中期Orbitolinids的全球分布图

圆点表示Orbitolinids的产出位置,主要限于5°S~40°N的纬度带内;虚线代表印度与欧亚大陆生物分区的界线

如上所述,在西藏Orbitolinids限于拉萨地块和羌塘盆地之内,在西藏境外这一构造单元东西两端的延续地段仍有大量出现(图6-2)。向东至缅甸一带,该类群生物十分丰富。缅甸被分为东西向的四个构造单元,由西至东分别是:Rakhine Coastal 带、Western Ranges带、Central Cenozoic 带和 Shan-Tanintharyi 地块(Thein,1973)。据仰光大学 Chit Saing教授的未发表资料及与其个人交流,Orbitolinids发育于缅甸中—东部的Central Cenozoic带和Shan-Tanintharyi地块。在Central Cenozoic带,Orbitolinids出露于北部的Hukawng山谷和 Chindwin-Hkamti 地区,以 Orbitolina texana和 O.concava为代表。在 Shan-Tanintharyi地块,Orbitolinids见于Ayeyarwady和东岸的Tagaung地区。该区含Orbitolinids的厚层灰岩地层夹于蛇绿岩和火山岩层中,化石主要有Orbitolina birmanica,O.concava,O.texana,O.lenticularis,O.minuta,O.parva等。产化石地层的时代被认为是Albian—Cenomanian期。缅甸Orbitolinids所分布的广大地区属于欧亚大陆的西南缘,该地区以西由Rakhine Yoma和Chi Hills的褶皱复理石带与印度板块相隔(Thein,1973)。其西侧属于印度板块的东北缘,那里没有出现Orbitolinids,而产有浮游和底栖小有孔虫动物群。

图6-2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两侧白垩纪中期生物地理分区示意图

1—Orbitolinids分布区;2—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3—印度型小有孔虫 介形虫分布区

向西至克什米尔一带,Orbitolinids见于印度河缝合带北侧的Ladakh和Kohistan地区。在该区的Dras岛弧火山岩中,含Orbitolinids的灰岩以透镜体或条带状产出。据Mamgain和Rao(1965)描述,化石主要有Orbitolina trochus,O.discoidea,O.bulgarica和 Orbiqiadrasensis等。对Ladakh和Kohistan地区的Orbitolinids化石有较多报道,一般认为其时代为Aptian—Albian期(Pudsey,Schroeder and Skelton,1985;Nagappa,1959;Garzanti,Baud and Mascle,1987)。

(3)西藏圆笠虫的沉积环境

圆笠虫的生存环境可与现今底栖大有孔虫的生活区域相似,它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沿岸浅水带内。其壳体大小和形态变化比较大。个体大小一般1~7mm,最大者可达60mm。形态由高圆锥状至低圆锥状、圆盘形、钟形和周边向上翘起的圆斗笠形均有出现。其外形和壳质成分复杂,且多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变化,与自身演化关系不大。所以,给凭借外形而进行的生物分类造成了困难。现将此类生物分类的依据放在了内部构造上,重点考虑其胚壳构造及演化,以此确定属和种一级的分类特征。而其多变的外形和壳质成分对外界环境的恢复又是有用的依据。在白垩纪,它常与厚壳蛤类生物共生,进一步反映这类生物限于盐度正常、温暖的近岸环境。

冈底斯南缘弧前盆地桑祖岗组的碳酸盐岩主要为微亮晶和泥晶胶结的生物碎屑灰岩和圆笠虫灰岩,Orbitolinids外壳物质主要是外界底质中的碳酸盐颗粒和少量陆源细粒物质,反映当时沉积环境为弧前盆形成之前的局部碳酸盐台地,水体清洁,陆源物质较少。Orbitolinids壳体以扁平形态为多,显示当时海水很浅,水动力较强,扁平的壳体有利于在这一动荡的底质上生存。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弧内盆地是一种构造盆地,岩石类型复杂,各种陆源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均有出现。Orbitolinids动物群生存时期火山活动相对较弱,沉积物以碳酸盐岩和陆源碎屑岩为主,其壳体多由胶结的碳酸盐颗粒组成,个体相对较小。推测塔克那组的沉积水深可能稍小于桑祖岗组的沉积深度。

藏北弧背盆地代表白垩纪的一个广阔浅海环境,Orbitolinids动物群生存时期盆地主体为碳酸盐台地沉积组合,盆地南北边缘带为狭长分布的陆源粗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混合沉积的边缘相组合。Orbitolinids动物群类型多样,扁平形、锥形、钟形均有出现。在西部盆地中心地区多表现为较细颗粒的胶结壳类型,而在东部和盆地边缘地带则以陆源碎屑颗粒为壳质的主要成分,反映了盆地总体西深东浅的格局。

Orbitolinids动物群的生态特征限定它只生存在滨浅海环境中,这一特点影响其古地理的分布。白垩纪中期拉萨地块普遍出现碳酸盐岩沉积,富含浅海相的Orbitolinids动物群。全球Orbitolinids的分布反映其生存地区为环特提斯洋的滨浅海地带,当时它沿这一滨浅海区广泛扩散。

(4)圆笠虫及相关生物的古地理意义

以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为界,白垩纪中期Orbitolinids动物群繁盛于北侧的拉萨地块和羌塘盆地的局部地区,而在南侧的印度板块却没有出现。根据当时有孔虫的分布特征,可以识别出以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为界的两个生物地理分区(图6-2)。生物地理区系的形成和演化受控制分类单元的地理因素的影响。西藏Orbitolinids生物区的局限性受古大陆构造位置的控制。它限于拉萨地块和羌塘盆地、东侧缅甸的Central Cenozoic带和Shan-Tanintharyi地块,以及西侧的Ladakh和Kohistan地区,明显没有向南跨越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使该缝合带成为生物分区的界线。

从板块构造的观点来看,白垩纪中期Orbitolinids生物地理区系的形成与中生代新特提斯洋形成和拉萨地块与印度板块的地理位置有关。一般认为,冈瓦纳大陆在古生代以来解体,其北缘裂解成数个地块,由南向北漂移,不断增生到北方劳亚大陆的南缘。拉萨地块在晚三叠世晚期与北方的欧亚大陆拼合。该板块及其北侧羌塘盆地内分布的Orbitolinids与西特提斯及东亚日本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区系(图6-3),说明拉萨地块在白垩纪早期之前已完成它的北移,与欧亚大陆拼合为一个整体,成为欧亚大陆的南缘。这时的班公错-怒江缝合带对Orbitolinids的向北迁移已不形成阻隔。白垩纪中期Orbitolinids动物群沿欧亚大陆的东缘—南缘广泛扩散。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解的地块与冈瓦纳大陆之间形成中生代的特提斯洋,而介于印度板块与拉萨地块之间的北喜马拉雅海域最迟在晚侏罗世张开,形成以蛇绿岩套为主体的洋中脊,随后发展成为洋壳(刘增干等,1990)。白垩纪中期该大洋是陆生和浅海底栖生物迁移的障碍,使拉萨地块与印度板块之间出现生物区系的分异,Orbitolinids动物群始终没能向印度大陆扩散。图6-3表明,在东半球Orbitolinids分布在5°S~40°N的区域内,它在印度大陆的缺失一方面说明该板块当时所处的位置远离这一分布区,应在较高的南纬度地带。另外,新特提斯洋在形态上呈东宽西狭的海域,东部海域覆盖赤道两侧的热带—亚热带区,南北两岸具有对应的相似气候条件。如果只有气候为控制因素,Orbitolinids动物群在40°S以北的区域均有条件出现,但事实不是如此。所以,气候不是生物分区的唯一制约因素。东部宽阔的大洋无疑对生物迁移形成了障碍,但西端狭窄的浅海可构成南北两岸浅水动物迁移的通道,非洲北部和东北部Orbitolinids的出现就说明了这一事实。然而,该动物群却没有通过非洲大陆东侧进入印度板块,这说明印度板块当时已与非洲大陆分离并向北漂移,其间形成的海洋成为生物迁移的阻隔(图6-3)。

图6-3 白垩纪中期板块构造位置与Orbitolinids分布的关系

圆点表示化石的分布地点,主要位于环特提斯洋地区;当时印度板块位于南半球,已脱离冈瓦纳大陆向北漂移,北侧由特提斯洋与欧亚大陆相隔,出现不同的生物区系

2.晚白垩世以后的生物古地理

晚白垩世晚期底栖大有孔虫的类群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两侧动物群的特征仍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在南侧的岗巴-定日海盆发育着圆片虫-圆脐虫(OrbitoidesOmphalocyclus)动物群,代表类型为Orbitoides media,O.apiculata和Ompalocyclus marcroporus。在北侧的仲巴一带则以鳞片虫 假圆片虫(Lepidorbitoides-Pseudorbitoides)动物群为特征,主要有Lepidorbitoides minor,L.blanfordi,Pseudorbitoide sp.和Sigmomorphiasp.。这时南北两区的生物面貌已比较相近,代表类型均属于圆片虫科。但在属以下的分类中,两地底栖大有孔虫的地理分区继续存在(表6-1)。整个白垩纪南北两侧古生物地理的差异说明印度与欧亚两大陆之间存在一深海洋盆。白垩纪晚期印度大陆已向欧亚大陆靠拢,深海洋盆不断缩小。然而,直至白垩纪末两大陆之间的深海环境仍然存在。江孜至拉孜一带床得组下部出露含Campanian—Maastrichtian期放射虫和浮游有孔虫的深水沉积地层(吴浩若等,1977;吴浩若,1987;万晓樵、丁林,2002),可识别为Globotruncana Abathomphalus生物区,证明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侧直至白垩纪末期仍存在一狭窄的深海—半深海条带。受这一条带阻隔的南北两侧,生物古地理继续保持明显的分异(图6-4a)。

表6-1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两侧晚白垩世—早始新世生物地层的对比

图6-4 晚白垩世晚期至始新世生物地理图

1—Lepidorbitoides 生物区;2—Globotruncana-Abathomphalus 生物区;3—Orbitoides 生物区;4—Nummulitid 残留海;5—非海相区;6—冈底斯弧

西藏和印度大陆其他生物的分布也具有相似的特点。拉萨地块的改则一带产早白垩世双壳类动物群,包括Isodomellachoinbaensis Caestocorbula(Parmicorbula)perlonga,Noetia(Incanopsis)cf.lebanonensis和Anomiacf.subobliqua等9种(文世宣,1992)。Isodomella属于北温域生物地理大区日本-东亚亚省的特有分子,Noetia(Incanopsis)cf.lebanonensis和Anomiacf.subobliqua所比较的原种见于黎巴嫩Aptian期的双壳类动物群,生物地理区都属于特提斯域东地中海亚省。这一生物地理区系特征与Orbitolinids动物群的分布完全相同,均说明白垩纪拉萨地块与欧亚大陆为一个整体。当时欧亚大陆的生物群已扩散到拉萨地块,却没有再向南越过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而在印度大陆北缘的岗巴盆地,产Astartoides-Yaldioides双壳类动物群(文世宣,2000)。该动物群显示出明显的地区性的特点,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以北同时期的动物群不同。

印度 Kuchchh 地区产有白垩纪晚期非海相介形虫,属于 Limnocythere falsocarinataFrambocythere tumiensis-Gomphocythere gomphiomatos 动物群。这是一个印度地方性的动物群,与中国北方和蒙古的动物群截然不同(Whatley and Bajpai,2000)。印度白垩纪介形虫动物群强烈的地方性色彩,说明当时印度大陆孤离于周围大陆,四面大洋的阻隔使非海相的生物无法迁移扩散。

有孔虫、双壳类和介形虫等类群的地方性区系特征均说明白垩纪中—晚期印度大陆已完全脱离冈瓦纳大陆向北漂移,与北方的欧亚大陆存有特提斯洋盆的阻隔。

古新世以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两侧的动物群类型趋于相同。古新世Danian期轮虫类(Rotalia-Lockhatia-Smoutina)动物群在岗巴-定日海盆十分繁盛,这时的仲巴地区由于近海相磨拉石的堆积使化石记录缺失。古新世Selandian—Thanetian期缝合带两侧的动物群已不存在差异,发育有相同的畸壳虫-戴维斯虫(Miscellanea-Daviesina)动物群。始新世早期缝合带两侧的动物群完全一致,以共同发育货币虫-圆旋虫(Nummulites-Discocyclina)动物群为特征。这一动物群在印度大陆北缘的岗巴—定日—札达一带大量发育,在冈底斯南缘的仲巴、冈仁波齐峰、达机翁、葛尔等地也广泛出露。化石证据说明,古生物地理的分异从古新世开始逐渐消失,表明沿雅鲁藏布江的深海环境已基本结束。尽管大洋阻隔消失,而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侧混杂带的一些地区还零散地分布着古新世早期床得组上部的红色岩层和蹬岗组的碎屑岩(万晓樵、丁林,2002;万晓樵等,2005),代表一种局限的深海或半深海环境。古新世晚期之后大部分地区已不存在深海沉积,主要出露海退相的碎屑岩(如甲查拉组)。

至始新世,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两侧仍然有特提斯封闭前的残留海,浅海动物群的迁移已完全脱离了深海环境的阻隔,形成Nummulitid生物区(图6-4b)。

I. 秦岭古近纪生物种类

生物一、植物的生殖1.无性生殖的意义:由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2.选材⑴扦插:剪取某些植物的茎、叶、根、芽(插穗),或插入土、沙中,或浸泡在水中,等到生根后就可栽种,使之成为独立的新植株。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⑵嫁接: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的。⑶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组织→形成愈伤组织→长出丛芽→生根→移栽成活。既能在短期内获得大批同种植物,又能防治植物病毒侵害。3.会判断有性和无性生殖的区别:生殖,也称繁殖,生物孳生后代的现象,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生殖方式可分为两类,即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1.过程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2.特点: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卵生。3.完全变态: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如:家蚕、蜜蜂、菜粉蝶、蝇、蚊)4.不完全变态:受精卵→若虫→成虫(如:蝗虫、蟋蟀、蝼蛄、螳螂)由受精卵孵出的幼虫,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若虫经5次蜕皮,不经过蛹期,发育成有翅能飞的成虫。5.防治害虫的最佳时间:幼虫时期。三、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1.两栖动物的概念: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生活在水中,只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的一类动物2.行为表现:雄蛙鸣叫→雌雄蛙抱对→……→成蛙3.生殖特点: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卵生。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生活。(这是导致两栖动物分布范围小、种类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4.种类: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四、鸟的生殖和发育1.鸟卵的结构:卵黄是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胚盘内含有细胞核;卵黄外的卵白含有营养物质和水分,供胚胎发育的需要;卵壳和卵壳膜起保护作用。2.鸟的生殖过程的行为表现: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五、生物的遗传和变异1.基因: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断。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2.性状: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如人的ABO血型)、行为方式(如各种先天性行为)等。3.显性形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杂交一代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4.隐性形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杂交一代没有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5.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如:豌豆的圆粒与皱粒,西红柿的红果与黄果,兔的白毛与黑毛,鸡的玫瑰冠与单冠,人的直发与卷发,A型血与B型血。6.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7.性别决定: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8.变异的特点:不同种类之间,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但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因,就不会遗传给后代。六、生物的进化1.生命的起源: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场所:原始大气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场所:原始海洋有机大分子物质组↓成场所:原始海洋多分子物质演↓变场所:原始海洋特点:原始界膜和原始的物质交换原始生命2.米勒试验:一种模拟在原始地球还原性大气中进行雷鸣闪电能产生有机物,以论证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实验。(详见《生物学》八年级下册P48)3.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过度繁殖(现象)→生存斗争(过程)→遗传和变异(基础)→适者生存(结果)4.进化的证据:化石。5.进化的原因: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6.自然选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灭绝。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这一过程,叫自然选择。七、健康生活1.传染病的概念: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常见的有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接触传染病。2.传染病特点:要经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3.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源。4.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5.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6.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7.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8.免疫:9.人体免疫的三大防线:一、皮肤和粘膜阻挡、杀菌,清扫人的免疫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解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人的三道防线)吞噬细吞噬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特异性免疫/后天性免疫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10.免疫的功能: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治疾病的产生;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11.计划免疫: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算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八、用药和急救,了解自己增进健康1.安全用药⑴安全用药:根据病情需要,在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方面都恰到好处,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危害。⑵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服用的药物。⑶非处方药:不需要凭借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的药物。⑷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在使用之前都应该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了解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与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2.急救措施⑴拨打120或999急救电话。注意要通报姓名、急救地点、联系方式、病人目前的病情机应急措施。⑵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包扎止血等。(详见《生物学》八年级下册P82-86)历史:?si=3地理:第一章辽阔的疆域1、从东西半球看,她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她位于北半球。2、从大洲大洋位置看,她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3、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4、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5、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5个。6、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7、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8、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9、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10、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11、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2000年),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大。12、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13、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14、我国人口分界线是黑龙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市。15、我国人口最多的河南省,面积最大的新疆省。16、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17、汉族的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18各民放分布具有大杂聚,小集中的特点。20、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21、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22、第一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23、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24、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25、黄土高原的特征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内蒙古高原的特征地面平坦,一望无垠,青藏高原的特征冰川广布,云贵高原的特征地面崎岖不平。26、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27、开发和利用山区和时候,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28、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29、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30、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31、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32、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33、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34、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35、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36、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37、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38、干湿地区的划分是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四个干湿润是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39、我国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冬季风。40、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42、季风气候的最大优点雨热同期,是但它会带来一些灾害性天气如寒潮、水旱灾害、台风。43、我国最大的内河流塔里木河,河水主要来自于昆龙山、天山的冰雪融水。外流河如长江,河水主要来自于天然降水。44、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运河。45、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46、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宁夏平原。47、黄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中下游的分界是孟津。48、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49、黄河在流经中游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经的地形是黄土高原。50、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51、长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湖口。52、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宜宾城市以下四季都能通航。53、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是荆江,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54、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三个主要来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55、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56、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57、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58、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且各类土地资源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59、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60、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现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61、土地资源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62、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占97%,淡水资源占2.5%。63、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多数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64、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6位,若按人均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65、从时间分配看,夏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少。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的措施兴修水库。66、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特别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67、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水系水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68、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69、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是交通运输。70、历史上我国着名的四大“米市”是无锡、芜湖、九江、长沙。71、在各种交通运输线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西藏省目前没有铁路线。72、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73、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多采用公路运送。74、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水运、铁路运送。75、农业的生产部门有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76、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民的基础主业。77、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有我国四大牧区是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78、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79、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公布呈现“南稻北麦”格局。80、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81、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的分布特点。82、棉花生产以北方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8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84、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了试验区。85、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特点1.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大。2.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3.产品更新换代快。86、高新技术产为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主业为“龙头”产业。87、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88、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方面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差异,另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阅读全文

与古近纪生物有什么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