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地球上最晚出现的脊椎的动物是什么
鸟类是陆生脊椎动物中出现最晚的一类,由于具备了飞行的能力,在进化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现在是陆生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也是最容易见到的一类。鸟的种类虽多,但是彼此间的差异却不是很大,占据的生态位也不是很多。对于鸟类的分类,现在传统分类体系和新的依赖DNA技术的分类体系都比较流行,鸟类的传统分类专题本专题使用的分类参照高玮的《鸟类分类学》和郑光美等人的《鸟类学》。依靠DNA技术的分类专题则根据提出此分类的法的Siblley和Monroe的着述,依靠DNA技术的分类专题使用和其它专题不同的风格,作为陆生脊椎动物分类专题的补充。
② 腔肠动物甲壳动物有脊椎么
不是.
脊椎动物(Vertebrata )
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亚门动物的总称。数量最多,结构最复杂,进化地位最高。形态结构彼此悬殊,生活方式千差万别。除具脊索动物的共同特征外,其他特征还有:①出现明显的头部,中枢神经系统成管状,前端扩大为脑,其后方分化出脊髓。②大多数种类的脊索只见于发育早期(圆口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例外),以后即为由单个的脊椎骨连接而成的脊柱所代替。③原生水生动物用鳃呼吸,次生水生动物和陆栖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鳃裂,成体则用肺呼吸。④除圆口纲外,都具备上、下颌。⑤循环系统较完善,出现能收缩的心脏,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提高生理机能。⑥用构造复杂的肾脏代替简单的肾管,提高排泄机能,由新陈代谢产生的大量废物能更有效地排出体外。⑦除圆口纲外,水生动物具偶鳍,陆生动物具成对的附肢。该亚门包括:圆口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各纲的特征虽然有显着差别,但组成躯体的器官系统及其功能基本一致。
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Invertebrata) 动物界中除脊椎动物亚门以外全部门类的通称。它们与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①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呈索状,位于消化管的腹面;而脊椎动物为管状,位于消化管的背面。②无脊椎动物的心脏位于消化管的背面;脊椎动物的位于消化管的腹面。③无脊椎动物无骨骼或仅有外骨骼,无真正的内骨骼和脊椎骨;脊椎动物有内骨骼和脊椎骨。
1822年J.-B.de拉马克将动物界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1877年德国学者E.海克尔将柱头虫、海鞘、文昌鱼等动物与脊椎动物合称脊索动物门,与无脊椎动物的各门并列,把脊椎动物在分类系统中降为脊索动物门中的一个亚门,与半索动物亚门(柱头虫),尾索动物亚门(海鞘)和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并列。70年代以来半索动物已独立成门,由于后3个类群属于无脊椎动物范畴,这样无脊椎动物实际上包括了除脊椎动物亚门以外所有的动物门类,是动物学中的一个一般名称,而不是正式的分类阶元。
无脊椎动物的种类非常厐杂,现存约100余万种(脊椎动物约5万种),已绝灭的种则更多。它包括的门数因动物学的发展而不断增加。由于对动物的各个方面研究得愈加详尽,人们对其彼此间亲缘关系的认识也愈加深入,因而各门的分类地位常有更动。
原生动物门是单细胞动物,其他各门动物身体皆由多数细胞构成,统称为后生动物。中生动物寄生于乌贼、章鱼等体内,结构简单,但生活史复杂,其亲缘关系尚不肯定,暂放于原生动物与后生动物之间。
多孔动物是原始的多细胞动物,只有细胞水平的分化,是进化上的盲枝,又称为侧生动物。辐射对称的腔肠动物门(又叫刺胞动物门)及栉水母动物门动物有了初步组织的分化。扁形动物门动物开始出现两侧对称,三胚层细胞分化成组织,并形成器官系统。扁形动物体内无体腔。线虫动物门、轮虫动物门等体内有假体腔(见假体腔动物)。环节动物门动物身体分节,体内有真体腔,器官系统更趋于完善,常称为高等无脊椎动物。由它演化出的软体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动物则是无脊椎动物最繁盛的类群。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第一大门,其中昆虫纲有100余万种。软体动物门是动物界第二大门。现存约8万余种。其中腹足纲的种类仅次于昆虫纲。具真体腔的无脊椎动物中,根据真体腔形成的方式不同,又分为两大类: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等为裂体腔法形成,而棘皮动物、毛颚动物、半索动物等为肠体腔法形成(见体腔动物)。具三胚层的无脊椎动物,有的类群胚胎发育期的胚孔形成成体的口,称为原口动物;有的类群胚孔在以后的发育中封闭,或形成幼体或成体的肛门,称为后口动物。
无脊椎动物多数体小,但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大王乌贼属的动物体长可达 18米,腕长11米,体重约 30吨。无脊椎动物多数水生,大部分海产,如有孔虫、放射虫、钵水母、珊瑚虫、乌贼及棘皮动物等,全部为海产,部分种类生活于淡水,如水螅、一些螺类、蚌类及淡水虾蟹等。蜗牛、鼠妇等则生活于潮湿的陆地。而蜘蛛、多足类、昆虫则绝大多数是陆生动物。无脊椎动物大多自由生活。在水生的种类中,体小的营浮游生活;身体具外壳的或在水底爬行(如虾、蟹),或埋栖于水底泥沙中(如沙蚕蛤类),或固着在水中外物上(如藤壶、牡蛎等)。无脊椎动物也有不少寄生的种类,寄生于其他动物、植物体表或体内(如寄生原虫、吸虫、绦虫、棘头虫等)。有些种类如蚓蛔虫和猪蛔虫等可给人音带来危害。
地球上无脊椎动物的出现至少早于脊椎动物1亿年。大多数无脊椎动物化石见于古生代寒武纪,当时巳有节肢动物的三叶虫及腕足动物。随后发展了古头足类及古棘皮动物的种类。到古生代末期,古老类型的生物大规模绝灭。中生代还存在软体动物的古老类型(如菊石),到末期即逐渐绝灭,软体动物现代属、种大量出现。到新生代演化成现代类型众多的无脊椎动物,而在古生代盛极一时的腕足动物至今只残存少数代表(如海豆芽)。
无脊椎动物 笔石是奥陶纪最奇异而特殊的类群,自早奥陶世开始,即已兴盛繁育,广泛分布,有的固着,有的匍匐,有的游移,有的漂浮。奥陶纪的笔石主要是正笔石目的科属,如对笔石(DIDYMOGRAPTUS)、叶笔石(PHYLLOGRAPTUS)、四笔石(TETRAGRAPTUS)、栅笔石(CLIMACOGRPTUS)等。
③ 地球早期脊椎动物的演化
太古代 太古代离我们久远,是地质发展史中最古老的时期,延续时间长达15亿年,是地球演化史中具有明确地质记录的最初阶段。由于年代久远,太古代的保存下来的地质纪录非常破碎、零散。但是,太古代又是地球演化的关键时期,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命的形成都发生在这一重要而又漫长的时期,大约39亿年前,地球形成最初的永久地壳,至35亿年前大气圈、海水开始形成。 在太古代的最初期,地球上尚无生命出现。生命元素,如C,H,O,N等在强烈的宇宙射线、雷电轰击下首先形成简单有机分子,后发展为复杂有机分子,再形成准生命的凝聚体,进而由凝聚体进化成原始生命。在距今约33亿年前,形成了地球上最古老的沉积岩,大气圈中已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并出现了最早的、与生物活动相关的叠层石;到 31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比较原始的藻类和细菌。在29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大量蓝绿藻形成叠层石,这表明这一时期地球上已经出现了游离氧以及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 经过了天文期以后,地球便正式成为太阳系的成员。大约又经过22亿年,地球发展便进入到地质时期——太古代。这段从46亿年~38亿年的地质时期有哪些特点? (1)薄而活动的原始地壳:根据资料分析,原始地壳的部分可能更接近于上地幔。硅铝质和硅镁质尚未进行较完全的分异,因此太古代时期的地壳是很薄的,也没有现在这样坚固复杂。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反映较为强烈,地壳深处的融熔岩浆,不时从地壳深处,沿断裂涌出,形成岩浆岩和火山喷发。当时到处可见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因此我们现在从太古代地层中,普遍可见火山岩系。 (2)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中散布少数孤岛:当时地球的表面,还是海洋占有绝对优势,陆地面积相对较少,海洋中散布着孤零的海岛,地壳处于十分活跃状态,海洋也因强烈的升降运动,而变得深浅多变。陆地上也有多次岩浆喷发和侵入,使上面局部地区固结硬化,使地壳慢慢向稳定方向发展,因此太古代晚期形成了稳定基底地块——“陆核”。陆核出现,标志地球有了真正的地壳。 (3)富有CO2,缺少氧气的水体和大气圈:太古代地球表面,虽然已经形成了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但那时的地壳表面,大部分被海水覆盖,由于大量火山喷发,放出大量的CO2,同时又没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海水和大气中含有大量的CO2,而缺少氧气。大气中的CO2随着降水,又进入到海洋,因此海洋中HCO3-浓度增大。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的同时,带来大量的铁质,有可能被具有较强的溶解能力的降水和地表水溶解后带入海洋。含HCO3-高浓度海水同时具有较大的溶解能力和搬运能力,因此可将低价铁源源不断地搬运至深海区,这就是为什么太古代铁矿石占世界总储量60%,矿石质量好,并且在深海中也能富集成矿的原因。 (4)太古代的地层:太古代的地层,都是一些经过变质的岩石,例如片麻岩、变粒岩、混合岩等深变质的岩石。我国太古代地层只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出产鞍山式铁矿的鞍山、吕梁山、泰山、太行山等地均有太古代地层。 太古代(Archeozoic Era,Archeozoic)最古的地质时代。一般指距今46亿年前地球形成到25亿年前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普遍出现这段地质时期。“太古代”一词1872年由美国地质学家达纳(J.D.Dana)所创用。当时形成的地层叫“太古界”,代表符号为“Ar”。主要由片麻岩、花岗岩等组成,富含金、银、铁等矿产,构成各大陆地壳的核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非洲、南美的东北部、加拿大、芬兰、斯堪的那维亚等地;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山西等地,亦有太古代地层露出。1970~1980年,一批科学家连续报道了在澳大利亚西部诺恩·波尔(NorthPole)地区35亿年前的瓦拉乌纳群(Warrawoonagroup)地层中,发现了一些丝状微化石。这是迄今在太古代地层中发现的、比较可信的最早化石记录。 元古代 元古代早期火山活动仍相当频繁,生物界仍处于缓慢,低水平进化阶段,生物主要是叠层石以及其中分离得到的生物成因有机碳和球状、丝状蓝藻化石,由于这些光合生物的发展,大气圈已有更多的氧气。 在19亿年前,大陆地壳不断增厚,开始发育有盖层沉积,地球表面始终保持着一种十分有利于生命发展的环境。蓝藻和细菌继续发展,到距今13亿年前,已有最低等的真核生物—绿藻出现。在元古代晚期,盖层沉积继续增厚,火山活动大为减弱,并出现广泛的冰川,从此地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气候环境,为生物发展的多样性提供了自然条件,着名的后生动物群—澳大利亚埃迪卡拉动物群就出现这个时期。 古生代 古生代(Paleozoic era)——地质年代的第3个代(第1、2个代分别是太古代和元古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3亿年前。古生代共有6个纪(Period),一般分为早、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Cambrian 5.4亿年前)、奥陶纪(Ordovician 5亿年前)和志留纪(Silurian 4.35亿年前),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Devonian 4.05亿年前)、石炭纪(Carboniferous 3.55亿年前)和二叠纪(Permian 2.95亿年前)。动物群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中的三叶虫、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最繁盛。在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相继出现低等鱼类、古两栖类和古爬行类动物。鱼类在泥盆纪达于全盛。石炭纪和二叠纪昆虫和两栖类繁盛。古植物在古生代早期以海生藻类为主,至志留纪末期,原始植物开始登上陆地。泥盆纪以裸蕨植物为主。石炭纪和二叠纪时,蕨类植物特别繁盛,形成茂密的森林,是重要的成煤期。 地质年代名称。显生宙(Phanerozoic Eon)的第一个代,距今约5.7亿年至2.3亿年前,占显生宙时期的2/3。包括早古生代的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和晚古生代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早古生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发展时代,如寒武纪的节肢动物三叶虫、奥陶纪的笔石和头足类、泥盆纪的珊瑚类和腕足类等。最早的脊椎动物无颚鱼也在奥陶纪出现。植物以水生菌藻类为主,志留纪末期出现裸蕨植物。在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开始在陆地生活。鱼类在泥盆纪大量繁衍,并向原始两栖类演化。石炭纪和二叠纪时,两栖类和爬行类已占主要地位。植物也进入依靠孢子繁殖的蕨类大发展时期,石炭纪和二叠纪因有蕨类森林而成为地质历史上的重要成煤期。古生代的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深刻影响自然环境的发展。早古生代的地壳运动在欧洲称加里东运动,在美洲称太康运动,在中国又称广西运动。此时古北美、古欧洲、古亚洲、冈瓦纳古陆及古太平洋、古地中海都已形成。晚古生代地壳运动在欧洲称海西(华力西)运动,在北美称阿勒盖尼运动,在中国又称天山运动。经过古生代地壳运动,世界许多巨大的褶皱山系出现,南方的冈瓦纳古陆和北方的劳亚古陆联合在一起,形成泛古陆(联合古陆)。晚古生代在冈瓦纳古陆发生了大规模的冰川作用,大冰盖分布于古南纬60°以内的今南非、阿根廷等地,该冰川作用期即地质历史上的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古生代的地层总称古生界。 古生代(Paleozoic era)——地质年代的第3个代(第1、2个代分别是太古代和元古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3亿年前。古生代共有6个纪(Period),一般分为早、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Cambrian 5.4亿年前)、奥陶纪(Ordovician 5亿年前)和志留纪(Silurian 4.35亿年前),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Devonian 4.05亿年前)、石炭纪(Carboniferous 3.55亿年前)和二叠纪(Permian 2.95亿年前)。 太古代(Archeozoic Era,Archeozoic)最古的地质时代。一般指距今46亿年前地球形成到25亿年前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普遍出现这段地质时期。 太古代离我们久远,是地质发展史中最古老的时期,延续时间长达15亿年,是地球演化史中具有明确地质记录的最初阶段。由于年代久远,太古代的保存下来的地质纪录非常破碎、零散。但是,太古代又是地球演化的关键时期,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命的形成都发生在这一重要而又漫长的时期,大约39亿年前,地球形成最初的永久地壳,至35亿年前大气圈、海水开始形成 元古代早期火山活动仍相当频繁,生物界仍处于缓慢,低水平进化阶段,生物主要是叠层石以及其中分离得到的生物成因有机碳和球状、丝状蓝藻化石,由于这些光合生物的发展,大气圈已有更多的氧气。 在19亿年前,大陆地壳不断增厚,开始发育有盖层沉积,地球表面始终保持着一种十分有利于生命发展的环境。蓝藻和细菌继续发展,到距今13亿年前,已有最低等的真核生物—绿藻出现。在元古代晚期,盖层沉积继续增厚,火山活动大为减弱,并出现广泛的冰川,从此地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气候环境,为生物发展的多样性提供了自然条件,着名的后生动物群—澳大利亚埃迪卡拉动物群就出现这个时期。 寒武纪是地质历史划分中属显生宙古生代的第一个纪,距今约5.4亿至5.1亿年,寒武纪是现代生物的开始阶段,是地球上现代生命开始出现、发展的时期。寒武纪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遥远而陌生的,这个时期的地球大陆特征完全不同于今天。 寒武纪常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这是因为寒武纪岩石中保存有比其他类群丰富的矿化的三叶虫硬壳。但澄江动物群告诉我们,现在地球上生活的多种多样的动物门类在寒武纪开始不久就几乎同时出现。 奥陶纪(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地质年代名称,是古生代的第二个纪,开始于距今5亿年,延续了6500万年。 志留纪(Silurian period)是早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古生代第三个纪。本纪始于距今4.35亿年,延续了2500万年。由于志留系在波罗的海哥德兰岛上发育较好,因此曾一度被称为哥德兰系。 志留纪可分早、中、晚三个世。志留系三分性质比较显着。一般说来,早志留世到处形成海侵,中志留世海侵达到顶峰,晚志留世各地有不同程度的海退和陆地上升,表现了一个巨大的海侵旋回。志留纪晚期,地壳运动强烈,古大西洋闭合,一些板块间发生碰撞,导致一些地槽褶皱升起,古地理面貌巨变,大陆面积显着扩大,生物界也发生了巨大的演变,这一切都标志着地壳历史发展到了转折时期。 泥盆纪,地质年代名称,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05亿年前,结束于3.5亿年前,持续约5000万年。“泥盆纪分为早、中、晚3个世,地层相应地分为下、中、上3个统。 早期裸蕨繁茂,中期以后,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无脊椎动物除珊瑚、腕足类和层孔虫(Stromatoporoidea,腔肠动物门,水螅虫纲的一个目)等继续繁盛外,还出现了原始的菊石(Ammonites,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一个亚纲)和昆虫。脊椎动物中鱼类(包括甲胄鱼、盾皮鱼、总鳍鱼等)空前发展,故泥盆纪又有“鱼类时代”之称。晚期甲胄鱼趋于绝灭,原始两栖类(迷齿类(Labyrinthodontia)(亦称坚头类)开始出现 石炭纪(Carboniferous period)是古生代的第5个纪,开始于距今约3.55亿年至2.95亿年,延续了6000万年。石炭纪时陆地面积不断增加,陆生生物空前发展。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布。大陆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给煤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叠纪(Perm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叠纪分为早二叠世, 中二叠世和晚二叠世。二叠纪开始于距今约2.95亿年,延至2.5亿年,共经历了4500万年。二叠纪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地槽封闭并陆续地形成褶皱山系,古板块间逐渐拚接形成联合古大陆(泛大陆)。陆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海洋范围的缩小,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促进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预示着生物发展史上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中生代 中生代(Mesozoic Era;距今约2.5亿年~距今约6500万年) 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中生界。中生代名称是由英国地质学家J.菲利普斯于1841年首先提出来的,是表示这个时代的生物具有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中间性质。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中生代时,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时出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以菊石类繁盛为特征,故也称菊石时代。淡水无脊椎动物,随着陆地的不断扩大,河湖遍布的有利条件,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等大量发展,这些门类对陆相地层的划分、对比非常重要。 中生代植物,以真蕨类和裸子植物最繁盛。到中生代末,被子植物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重要地位。中生代末发生着名的生物绝灭事件,特别是恐龙类绝灭,菊石类全部绝灭。有人认为生物绝灭事件与地外小天体撞击地球有关,但真正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古生代末期,联合古陆的形成,使全球陆地面积扩大,陆相沉积分布广泛。中生代中、晚期,联合古陆逐渐解体和新大洋形成,至中生代末 ,形成欧亚 、北美 、南美、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印度等独立陆块。并在其间相隔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极海。 中生代中、晚期,各板块漂移加速,在具有俯冲带的洋、陆壳的接触带上俯冲、挤压,导致着名的燕山运动(或称太平洋运动),形成规模宏大的环太平洋岩浆岩带、地体增生带和多种内生金属、非金属矿带。中生代气候总体处于温暖状态,通常只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差异。 新生代 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今)Cenozoic Era 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个代,显生宙的第三个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新生界。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由于生物界逐渐呈现了现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现代生物的时代)。1760年,意大利博物学家G.阿尔杜伊诺在研究意大利北部地质时,把组成山系的地层分为3个系:第一系为结晶岩,第二系为含化石的成层岩石,第三系为半胶结的层状岩石,常含海相贝壳。1829年,法国学者J.德努瓦耶研究巴黎盆地时,把第三系之上的松散沉积层称为第四系。第一系、第二系的名称已废弃不用,第一系大致相当前寒武系,第二系相当于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地层。新生代包括第三纪和第四纪,第三纪又可分为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纪可再划分为几个世(见表)。 新生代开始时,中生代占统治地位的爬行动物大部分绝灭,繁盛的裸子植物迅速衰退,为哺乳动物大发展和被子植物的极度繁盛所取代。因此,新生代称为哺乳动物时代或被子植物时代。哺乳动物的进一步演化,适应于各种生态环境,分化为许多门类。到第三纪后期出现了最高等动物——原始人类。原始人类起源于亚洲或非洲
④ 先有狗还是先有猫
先有猫还是先有狗?
正如所有的猫狗大战中狗总是战胜猫那样,在它们的驯化历史上也是家养狗早于家养猫出现。原因是对于猫来说,它们经历了更加漫长和艰苦的努力才脱离野生世界。
现在已成为宠物的这两种动物的祖先都是生活在大约6500万年前的早期食肉动物,但随后逐渐沿着两条轨迹开始进化,即猫科和犬科,而狗的近期祖先是狼。众所周知,早在1.5万年以前,狗就已经成为人类的伙伴。但家猫,这一非洲野猫的后代,却是在大约9000年前才出现。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这似乎是所有人的困惑,但我们还是应该首先确定是先有的蛋。现在的家养鸡源于野生原鸡,其驯化历史至少4000年。早期的家养鸡是从一只原鸡产下的蛋中钻出来的。许多专家认为,原鸡是一种野鸡,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鸡的祖先。但也有人认为,现在的鸡是不同种的鸡杂交后的产物。从进化论的角度说,不存在到底是蛋生鸡还是鸡生蛋的问题,因为,无论是鸡还是其他生物,一个物种的早期成员都是其他一种相近物种的后代。
先有翅膀还是先有羽毛?
虽然我们并不完全了解羽毛的发育过程,但一切已掌握的材料都表明,羽毛是在翅膀存在以前就已经出现了。最新发现的化石表明,在将近1.3亿年前就有了被羽毛覆盖全身的陆地动物,其中包括某种恐龙。这证明了现在的禽类是源于这些早期陆地动物的理论。最初的羽毛是从刺进化而来的,具有防御的作用,并最终适应环境的需要,成为抵御严寒的工具。随后,羽毛变得越来越灵活柔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羽毛逐渐具备了在空气中支撑主体的能力,羽毛使陆地动物变成了可以滑翔的动物,最后成为飞行动物。
先有人还是先有黑猩猩?
这二者彼此没有关联。事实上,人和黑猩猩都拥有一个大约生活在2500万年以前的共同祖先。因此,最初他们的演化历程是相同的。但是在大约600万年前,二者开始沿着不同道路进化。
在分类学上,现在的黑猩猩属于猩猩科,人类归于人科,而二者又同属于灵长类哺乳动物。现代人类,也就是智人,出现在大约20万年前的非洲。
先有甲壳动物还是先有昆虫?
尽管目前昆虫在数目上超过了其他任何一类动物,但还是甲壳纲动物更加古老一些。昆虫和甲壳纲动物同属于无脊椎动物,但后者存在的时间更加久远,大约出现在5亿年前的寒武纪时代。在那个时期,生物大都生活在水中,动物一般都有坚硬的外壳,以抵御海水盐分中化学物质的腐蚀。昆虫,尽管今天数目庞大且分类复杂,但它却比甲壳纲动物晚出现大约1亿年,即泥盆纪时代。在那一时期,陆地上升,植物开始生长。
先有男人还是先有女人?
答案是女人。包括人在内的所有高级动物都是从雌性开始的,随后出现了一种异常现象,使得一些个体转化为雄性。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当一种动物的生存状况相对稳定的时候,雌性会占据支配力,而当灾难威胁到这一平衡的时候,这一物种就会自动转为雄性占据多数。这正是经历了无数战争的人类所表现出来的。
⑤ 生物类的动物学问题
后肠 hind-gut
脊椎动物(vertebrates)(vertebrates)在发生上,消化管从前往后分为前肠、中肠、后肠三部分,后肠即后来分化为大肠的部分。它与中肠的交界处生有盲肠芽(caecal bud),多数在此派生出盲肠。对于其他动物,后肠的定义虽不一致,但在发生上多指由外胚层起源来自肛窝的消化管部位。在昆虫里后肠的前方具有幽门的胃即中肠相连接,后肠分为前小肠、直肠、或分为回肠(小肠)、结肠(大肠)、直肠。小肠一般较短,而食肉性的甲虫类及吸食液体的双翅类的小肠长而弯曲,是重要的吸收部位。龙虱(Dytiscus)和埋葬虫(Necroph-orus)等的结肠具有盲囊,大肠与直肠之间有直肠瓣,在蜻蜓的幼虫其直肠内有直肠气管鳃。直肠上皮肥厚而形成称为直肠盘(rectal papilla)的构造,其作用为排出血液中的CO2、营养的再吸收和水分的吸收。
⑥ 进化的方向!为什么一开始是软体动物,向高级进化又是带壳的,然后又是硬的骨头在里面,肉和皮在外面,这种
最初的生物是单细胞,单细胞聚集成为细胞群,细胞群开始分化成各种组织形成早期简单的生物个体,随着个体的长大,部分组织钙化。甲壳和骨头的产生我觉得是并列的,主要目的是支持较大的体型。一般脊椎动物比甲壳动物高级,因为甲壳限制了个体大小,脊椎动物可以通过骨骼支撑是体型变大,所以脊椎动物能进化的比较高级。
进化的目的是生命体适应它所生存的环境,人的出现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⑦ 棘皮动物和甲壳动物谁出现的早
棘皮动物最早生活于早寒武世
早在4亿多年前,地球上原始鱼类还没有出现,古老的鲎却已经在海洋中生存了。虽然经过漫长的岁月,但现在的鲎与它们的祖先相比,在特性和结构上却无多大变化。鲎体披坚硬的甲壳,身体分头、腹、尾三部分,体型古怪,犹如一只覆辙的脸盆,腹面有6对补偿的步足,背面具有3条纵脊,前端有1对单眼,1对复眼,后端拖着一根可自由活动的三角棱柱状剑尾。剑尾可行使多种功能,既是航行的舵又是自卫的武器,又是翻身运动的有力工具,仰卧时,只要剑尾用力一蹬,身体就可以灵活的翻转过来。它喜欢在浅海游泳或爬行,大部分时间匿藏在泥沙中,仅露剑尾在外作警戒。
这样看来,应该是后者!
⑧ 为什么无脊椎动物占脊椎动物的大多数而未进化出脊椎
LZ您好
首先您想说的是无脊椎动物占动物的大多数,而不是占脊椎动物大多数吧……
然后再说您的问题……
答案是:事实上脊椎动物最初的生存方式完全没有任何优势!
当显生宙来临的时候(先后发生阿瓦隆大爆发和寒武纪大爆发),所有生物都是无脊椎的。
然后就有一支名叫古虫动物门,别出心裁地在自己身体两侧开了几个洞,这样在靠过滤海水生活。然后渐渐地,他对这几个洞做了加工,加了几个片片,过滤效果就增加了……(鳃的原型)
于是这个动物非常开心,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那么就要增加进食量……如何增加呢?于是他们想出了第一个方法,增大自己的咽腔,这样就可吞下更多的海水,过滤更多的浮游生物营养物质。
然后,这群动物就光荣的灭绝了,成了寒武纪第一支出局的动物群……原因无它,浪费过多空间在口腔上,于是神经发育渐渐被挤压消亡。
古虫动物门的近亲看到古虫挂了,痛定思痛,摒弃了扩大咽腔这种250的方式,决定增强自身的游泳能力。那如何增强呢?那就是在身体内用不溶的钙盐,沉淀出一根管子,这根管子拥有一定的弹性,能加强自身的游泳能力。这就是脊椎。
客观上,这根管子后来又成了脊椎神经的连通线。
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么?当然不!
运动,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古代海洋中营养物质是很丰富的。
有了脊椎,你外表照样是一团美味的肉。在奇虾,三叶虫,海蝎子,房角石等面前,毫无疑问就是大餐,还是比甲壳类更容易消化的大餐。
这里面第一条是最为严重的问题,明明躺着就能吃到食物,为什么需要浪费ATP进行运动?
于是脊椎动物有一部分祖先,丢弃了自己的运动能力,经过变态发育后,和部分腔肠动物或者棘皮动物一起,营固着生活。这部分动物有一部分还发育出了保护自己的胶质。(尾索动物)
剩下的脊椎动物祖先,在古海洋霸主的威胁下,不断堆自己逃命的能力。在这过程中,脊椎进一步发育。
然后,又有一支,科技树点歪,脊椎伸长进了脑袋里,称为了头索动物。
剩下的,才发育成现在的脊椎动物……
由此可见,脊椎动物出现,已经相较于物种大爆发,晚了将近1亿年。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不断淘汰错误进化方向的。
而就算脊椎动物找到自己正确的进化方向,行至志留纪,脊椎的存在,令它除开加强了自身的运动能力,所以更容易逃跑之外,什么都没加强。
直到盾皮鱼类出现,鱼类被迫进化出下颌,化身为修罗为止。
然后反过来,就是现代无脊椎动物进化出脊椎。
你可以知道,最初脊椎动物之所以要脊椎,目的是要运动性---一开始是为了吃更多的东西,后来是在各种海洋霸主阴影下逃命。
那无脊椎动物难道就没运动性了吗?
节肢动物有外骨骼;水生甲壳,软体类可以选择反向喷水;棘皮动物表示它只需要吃海底生物,所以反个面可以用舌头爬;…………各种无脊椎动物其实也都增强了运动性,并且纷纷满足了自己的生存需求,那么自然,现代无脊椎动物,是没有契机令其进化出脊椎了~
⑨ 现存的无脊椎动物、两栖类、鱼类是不是都比恐龙出现得早(由生物的演化顺序得)
可以这么说,因为恐龙及其他各种动物也是细菌藻类从太古宙到二叠纪(没记错的话二叠纪是最早恐龙出现的时间)生物演化。恐龙那次生物大灭绝之前很多动物现在还是有的,但如今基本都从内到外发生了巨变。希望没有理解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