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胛状腺是啥病发病前有啥感觉该咋治疗
简介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体,位于甲状软骨下紧贴在气管第三,四软骨环前面,由两侧叶和峡部组成,平均重量成大约20-25g,女性略大略重.甲状腺后面有甲状旁腺4枚及喉返神经.血液供应有上下左右四条动脉,所以甲状腺血供较丰富,腺体受颈交感神经节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支配,甲状腺的主要功能是合成甲状腺激素,调节机体代谢,一般人每日食物中约有100-200μg 无机碘化合物,经胃肠道吸收入血循环,迅速为甲状腺摄取浓缩,腺体中贮碘约为全身的1/5.碘化物进入细胞后,经过氧化酶的作用,产生活性碘迅速与胶质腔中的甲状腺球蛋白分子上的酪氨酸基结合,形成一碘酪氨酸(MIT)和二碘酪氨酸(DIT),碘化酪氨
酸通过氧化酶的作用,使MIT和DIT偶联结合成甲状腺素(T4),MID和DIT偶联结合成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贮存于胶质腔内,合成的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分泌至血液循环后,主要与血浆中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TBG)结合,以利转运和调节血中甲状腺素的浓度.甲状腺素(T4)在外周组织经脱碘分别形成生物活性较强的T3和无生物活性的rT3.脱下的碘可被重新利用.所以,在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血T4、T3及rT3均增高,而在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则三者均低于正常值.甲状腺素分泌量由垂体细胞分泌和TSH通过腺苷酸环化酶-cAMP系统调节.而TSH则由下丘脑分泌的TRH控制,从而形成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调节甲状腺功能.
甲状腺的被膜和毗邻,甲状腺有两层被膜:气管前筋膜包绕甲状腺形成甲状腺鞘,称为甲状腺假被膜;甲状腺自身的外膜伸入腺实质内,将腺体分为若干小叶,即纤维囊,又称甲状腺真被膜.腺鞘与纤维囊之间的间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血管,神经和甲状旁腺等.手术分离甲状腺时,应在此间隙内进行,并避免损伤不该损伤的结构.在甲状腺左右叶的上端,假被膜增厚并连于甲状软骨,称为甲状腺悬韧带;左右叶内侧和甲状腺峡后面的假被膜与环状软骨和气管软骨环的软骨膜愈着,形成甲状腺外侧韧带.上述韧带将甲状腺固定于喉及气管壁上,因此,吞咽时甲状腺可随喉上,下移动,为判断甲状腺是否肿大的依据.喉返神经常在甲状腺外侧韧带和悬韧带后面经过,甲状腺手术处理上述韧带时注意避免损伤喉返神经.
甲状腺前面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颈筋膜浅层,舌骨下肌群和气管前筋膜.甲状腺叶的后内侧与喉和气管,咽和食管以及喉返神经等相毗邻,其后外侧与颈动脉鞘及鞘内的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以及位于椎前筋膜深面的颈交感干相邻.当甲状腺肿大时,如向内侧压迫,可出现呼吸与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等,如向后外压迫交感干时,可出现HORNER综合征,即瞳孔缩小,上睑下垂及眼球内陷等.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肿瘤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临床上甲状腺肿瘤往往仅
表现为甲状腺结节,因此常把甲状腺肿瘤与甲状腺结节相互混用.实际上结节仅是形态的描述,它包括肿瘤、囊肿、正常组织构成的团块以及其他疾病所引起的甲状腺肿块.临床上难以确定甲状腺结节的性质,即使病理活检,有时甲状腺腺瘤与结节性增生,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也不易明确辨认.因此.甲状腺肿瘤的发病率不易精确统计.
甲状腺肿瘤是常见病,在不同地区其发病率有较大差别.一般甲状腺肿流行地区的甲状腺肿瘤发病率较非流行区高.甲状腺肿瘤中,最多见的是甲状腺良性肿瘤.甲状腺癌并不常见,但近年来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手术证明单个结节者80%为良性肿瘤,20%为恶性肿瘤.单个结节的肿瘤发生率为15.6%-28.7%,而多发结节癌肿的发生率,一般不到10%.说明单个结节癌肿的可能性数倍于多发结节.就性别而言,甲状腺肿瘤多见于女性,其发病率女性较男性高4倍,但就甲状腺癌和甲状腺结节的比例看,男性高于女性,在每个年龄组中,甲状腺良性肿块和恶性肿块的发病率相似,但是儿童时期的甲状腺结节中,甲状腺癌的发病率高,约占50%-71%,因此,对儿童期的甲状腺结节,应特别警惕癌的可能.
甲状腺疾病
当你发现颈部增粗或有肿块时,即使没有什么不适的症状,也应想到是否发生了甲状腺肿大或其他甲状腺疾病.此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一般医生通过甲状腺触诊就可以告诉你甲状腺是否肿大、是否有肿物.甲状腺疾病多种多样,有甲状腺肿大或甲状腺肿物者,一般需要进一步做些检查,才能确定甲状腺疾病的性质,如抽血化验检查甲状腺功能,必要时还需做甲状腺的放射性核素和超声波检查,甚至做甲状腺穿刺细胞学检查.当你出现怕热、多汗、心悸、性情急躁、食欲亢进、消瘦等症状时,应该想到是否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可能.当你发现有怕冷、浮肿、体重增加、皮肤干燥、食欲减退等症状时,应该注意有无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可能.当你感觉颈部疼痛并有发热,尤其可在甲状腺部位摸到肿块并有压痛时,应想到有无急性或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可能.遇到以上这些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内分泌科就诊,以便做进一步检查,这样可以得到及时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
疾病分类
2.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并发症)
3.甲状腺功能减退
6.亚急性甲状腺炎
8.慢性纤维性甲状腺炎
甲状腺是多种原因造成的甲状腺功能增强、减弱,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过多、过少,所导致的一种常见内分泌疾病,主要包括:甲状腺机能亢进(俗称甲亢)、甲状腺功能减退(俗称甲减)、甲状腺炎、甲状腺肿、甲状腺瘤、甲状腺癌.
一、甲亢
指甲状腺的呈高功能状态,其特征有甲状腺肿大、突眼症、基础代谢增加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失常.本病多见于女性,男女之间比例为1:4~6,以20-40岁最多见,起病缓慢.临床上最常见的甲亢是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主要病理表现及危害:
(1)高代谢症群:患者可表现为怕热多汗,皮肤、手掌、面、颈、腋下皮肤红润多汗.常有低热,严重时可出现高热.患者常有心动过速、心悸、胃纳明显亢进,但体重下降,疲乏无力.
(2)甲状腺肿大
(3)眼征:眼突出
(4)神经系统:神经过敏,易于激动,烦躁多虑,失眠紧张,多言多动,有时思想不集中,有时神情淡漠、寡言抑郁者.
(5)心血管系统:心悸、胸闷、气促,活动后加重,可出现各种早搏及房颤等.
(6)消化系统:食欲亢进,体重明显减轻.
(7)生殖系统:女性患者常有月经减少,周期延长,甚至闭经,但少数患者仍能 妊娠、生育.男性多阳痿,影响乳房发育.
二、甲减
甲状腺机能低减症,系甲状腺激素合成与分泌不足或甲状腺激素生理效应不好,生理效应不足而致的全身性疾病.
主要分为:呆小病、幼年甲低、成人甲低三种,多见于中年女性.成人的甲状腺机能减退,不少由于手术切除、长期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或使用放射性131碘治疗甲亢导致.
主要病理表现及危害:
(1)一般表现:怕冷、皮肤干燥少汗、粗糙、泛黄、发凉、毛发稀疏、干枯、指甲脆、有裂纹、疲劳、瞌睡、记忆力差、智力减退、反应迟钝、轻度贫血、体重增加.
(2)特殊表现:颜面苍白而蜡黄、面部浮肿、目光呆滞、眼睑浮肿、表情淡漠、少言寡语、言则声嘶、吐词含混.
(3)心血管系统:心虑缓慢、心音低弱、心脏呈普遍性扩大、常伴有心包积液、也有疾病后心肌纤维肿胀、粘液性糖蛋白(PAS染色阳性)沉积以及间质纤维化称甲减性心肌病变.
(4)生殖系统:男性可出现性功能底下,性成熟推迟、副性征落后,性欲减退、阳痿和睾丸萎缩.女性可有月经不调、经血过多或闭经,一般不孕.无论对男女病人的生育都会产生影响.
(5)肌肉与关节系统:肌肉收缩与松弛均缓慢延迟、常感肌肉疼痛、僵硬、骨质代谢缓慢、骨形成与吸收均减少、关节不灵、有强直感、受冷后加重、有如慢性关节炎、偶见关节腔积液.
(6)消化系统:患者食欲减退、便秘、腹胀、甚至出现麻痹性肠梗阻、半数左右的患者有完全性胃酸缺乏.
(7)内分泌系统:男性阳痿、女性月经过多、久病不治者亦饿闭经、肾上腺皮质功能偏低、血和尿皮质醇降低.
(8)精神神经系统:记忆力减退、智力低下、反应迟钝、多瞌睡、精神抑郁、有时多虑有精神质表现、严重者发展为猜疑性精神分裂症、后期多痴呆、环幻觉木僵或昏睡.
三、甲状腺炎
按发病多少依次分为:桥本氏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无痛性甲状腺炎感染性甲状腺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最常见的是慢性淋巴细胞性及亚急性甲状腺炎.
1、桥本氏甲状腺炎
桥本氏甲状腺炎于1912年由日本人桥本策首先报告并描述,因而得名,又称桥本氏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为甲状腺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全部甲状腺病的7.3%-20.5%.桥本氏病多见于30-50岁的妇女,也是儿童散发性甲状腺肿的常见原因,男女比例约为1:6-10.
主要病理表现及危害:
起病缓慢,发病时多有甲状腺肿大,质地硬韧,边界清楚,部分患者可有压迫症状.
初期时常无特殊感觉,甲状腺机能可正常,少数病人早期可伴有短暂的甲亢表现,多数病例发现时以出现甲状腺功能底下.
病患常表现怕冷、浮肿、乏力、皮肤干燥、腹胀、便秘、月经不调、性欲减退等.
多在30~50岁发病,女性比男性发病率多3-6倍.大多数病人甲状腺功能渝后可恢复正常,一些病人病情缓解后数月之内还可再次或多次复发.永久性甲状腺功能低减的发病率不及10%,极少数病例可发展为桥本氏病或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主要病理表现及危害:
典型的表现为甲状腺剧痛,通常疼痛开始于一侧甲状腺的一边,很快向腺体其他部位和耳根及颌部放散,常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肌肉疼痛,也可有发热,病后3-4天内达到高峰,1周内消退,也有不少病人起病缓慢,超过1-2周,病情起伏波动持续3-6周,好转后,在数月内可有多次服发,甲状腺可较正常时体积增大2-3倍或者更大,接触时压痛明显病后1周内,约一半病人;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表现:包括兴奋、怕热、心慌、颤抖及多汗等;这些症状是由于急性炎症时从甲状腺释放出过量的甲状腺激素引起的,在疾病消退过程中,少数病人可以出现肿胀、便秘、怕冷、瞌睡等甲状腺功能减低表现,但这些表现持续时间不长最终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
四、甲状腺结节
一种常见的甲状腺病,甲状腺上的结节可能是甲状腺癌,也可能是甲状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等其他病因,在未明确其性质以前统称为甲状腺结节.
主要病理表现及危害:
临床表现为甲状腺肿大,并可见到触及大小不等的多个结节,结节的质地多为中等硬度.临床症状不多,仅为颈前区不适.甲状腺功能多数正常.但部分患者会出现继发性功能亢进或癌变.
甲状腺结节多数是良性,其中只有甲状腺癌是恶性疾病.但儿童期出现的结节50%为恶性,发病于青年男性的当个结节,也应警惕恶性的可能,如果新生结节或原有的结节在短期内迅速增大,应怀疑恶性病变.高速怀疑恶性疾病者宜尽早治疗.
五、甲状腺瘤
1、甲状腺腺瘤:临床常见的良性甲状腺肿瘤,指发生于颈部正中或附近的半球肿块,表现光滑,边缘清楚,能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质地坚实,按之不痛,生长缓慢.
2、甲状腺囊肿:若甲状腺腺瘤血液循环不足,在结节内发生退行性病变,引起囊肿形成时称甲状腺囊腺瘤,或称甲状腺腺瘤.
3、功能亢进性腺瘤:合并有功能亢进症状者,称功能亢进性腺瘤,亦称毒性腺瘤,此种腺瘤发生恶变的可能性较小.
4、乳状腺瘤:腺瘤内出现乳头状改变者,称乳状腺瘤,其恶变可能性较大.
六、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是由数种不同生物学行为以及不同病理类型的癌肿组成,主要包括乳头状腺癌、滤泡状癌、未分化癌、髓样癌四种类型.它们的发病年龄、生长速度、转移途径、预后都明显不同,如乳头状腺癌术后10年生存率将近90%,而未分化癌变程很短,一般仅生存几月.
七、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亦称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 thyroiditis),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本病多见于中年女性,表现为甲状腺肿,起病缓慢,常在无意中发现,体积约为正常甲状腺的2~3倍,表面光滑,质地坚韧有弹性如橡皮,明显结节则少见,无压痛,与四周无粘连,可随吞咽运动活动.晚期少数可出现轻度局部压迫症状.
本病发展缓慢,有时甲状腺肿在几年内似无明显变化.初期时甲状腺功能正常.病程中有时也可出现甲亢,继而功能正常,甲减,再正常,其过程类似于亚急性甲状腺炎,但不伴疼痛,发热等,故称此状态为无痛性甲状腺炎,产后发病则称为产后甲状腺炎.但当甲状腺破坏到一定程度,许多患者逐渐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少数呈粘液性水肿.本病有时可合并恶性贫血,此因患者体内存在胃壁细胞的自身抗体.
八、慢性纤维性甲状腺炎
是甲状腺慢性炎症性疾病中最少见的一种,其特征为正常甲状腺组织被侵入性纤维化所取代并穿破其被膜进入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炎性疾病.临床上命名众多,如侵袭性纤维性甲状腺炎(invasive fibrous thyroiditis,IFT)、慢性木样甲状腺炎(chronic woody thyroiditis)等,1896年由Bernhard Riedel首先报道,故国外多称Riedel病(Riedel′s disease)、Riedel甲状腺炎(Riedel′s thyroiditis)、Riedel甲状腺肿(Riedel′s struma)等.男女比例为1:3,临床上早期症状不明显,功能正常,晚期甲状腺功能低下,增生的瘢痕组织压迫可以产生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肉眼观甲状
⑵ 什么是仙台病毒
在网络找到了答案---亦称HVJ(Hemagglutinating virus of Jap-an的缩写),乙型副流感病毒。属副粘病毒属。仙台病毒是此属中最早分离到的(M.Kuroya),(1953)。质粒为多形态,直径150—600毫微。具包膜,其中含有分子量为6—7×10^6的RNA,但不是蛋白质合成的模板。不耐热,几乎可凝集所有种类的红血球,而且有溶血性。在鸡胚、各种动物肾脏培养细胞的细胞质中增殖。被感染的细胞株很易引起继发感染。因为具有融合各种细胞的能力,所以被广泛地用来进行细胞的异核体形成和培育杂种细胞。与新城疫病毒一起也多用于干扰素的诱导。此病毒常存在于小鼠和猪中,另外也从人体中分离到与仙台病毒具有交换抗原的病毒(HA2等)。
曾主要应用于细胞工程中的细胞融合技术,基本原理在于HVJ含有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位点,可以促使不同细胞凝聚,最终使细胞膜相互融合。直接产生这种作用的部位是HVJ病毒的外壳,而不是内部的RNA。但是应用HVJ技术有很多缺陷,如细胞感染率低,融合速度慢,反应条件高,融合体的去病毒困难......目前的细胞融合技术主要采取聚乙二醇(PEG),电刺激融合等技术。
最早在日本仙台一实验室分离出来
⑶ GRF细胞生物学什么意思
gift shop [英][ɡift ??p][美][ɡ?ft ?ɑp] [经] 礼品店; 双语例句 1 The situation worries small business owners like Linda Heckman, who runs a gift shop in a Houston suburb. 这种形势使休斯敦郊外一个礼品店的小店主赫克曼忧心。 2 Everybody knows that 's CIA headquarters& there' s a marked sign out front ( and a gift shop inside, at least for employees). 大家都知道这是中央情报局(CIA)总部,在它前面有一块显眼的牌子(那里面还有一家礼品店,至少对中情局的人来说是这样)
⑷ 糖尿病种类中IFG、IGT是指什么,什么意思
IFG”为空腹血糖受损,指空腹静脉血糖6.1~7.0 mm0l/L。
“IGT”为糖耐量受损(以往称为糖耐量减退或减低),是指负荷后2小时血糖值高于正常即≥7.8 mm0l/L,但又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即<11.1 mm0l/L,两者均为糖尿病的前期状态,也就是糖尿病患者的“后备军”。
此期患者发展为糖尿病的可能性非常大,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都要经过糖尿病前期阶段,值得重视的是,此期是唯一有可能恢复至正常的阶段;因此,尽早发现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受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⑸ 低聚果糖和聚葡萄糖有什么区别
低聚果糖又称蔗果低聚糖或果寡糖。其组成主要是蔗果三糖、蔗果四糖、蔗果五糖的混合糖浆。是以蔗糖为原料,通过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果糖基转移酶转化、精制而成。低聚果糖以其独特的保健功能和优越的食品配料的双重品格,商品化程度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经过美国ift(美国食品工艺协会)和日本医学院等研究机构应用现代科学研究反复测试得出结论,以果糖基转酶转化而成的低聚果糖分子结构和保健功能,与天然存在于果蔬植物中的完全相同。
人体试验证明,摄入低聚果糖可以促进双歧杆菌的迅速增值,从而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并且双歧杆菌能发酵低聚果糖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即乙酸、醋酸、丙酸、叶酸和乳酸,能激活肠道蠕动,增加粪便湿度并保持一定的渗透压,从而能有效地防止便秘。如果一次摄入15—30g低聚果糖,4小时内即可产生效果。每天摄入3—10g低聚果糖,一周之内便可起到防止便秘的效果。
乳糖是儿童生长发育的主要营养物质之一,对青少年智力发育十分重要,特别是新生婴儿绝对不可缺少的,乳糖在自然界中只有哺乳类动物的奶中含有乳糖,在各类植物性食物中是找不到乳糖的。乳糖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体供给热能,儿童和成人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组织的合成,维持正常体温以及体育锻炼、劳动工作都需要大量的热能,特别是小儿对糖的分解消化吸收利用都比成年人旺盛,乳糖是小儿体内器官、神经、四肢、肌肉等发育及活动的动力。小儿的脑细胞发育和整个神经系统的健全都需要大量的乳糖,一周岁以内的小儿每千克体重每天需要糖13克左右,乳糖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促进小儿肠道内的乳酸菌繁殖增长,在肠道中乳糖在乳酸杆菌乳酸链球菌、多种酶及某些微生物的作用下生成乳酸,乳酸对小儿肠胃有调整保护作用,它能抑制肠内异常发酵产生的毒素造成的中毒现象,还可抑制肠内有害细菌的繁殖。乳糖的另一个作用是在钙的代谢过程中可以促进小儿对钙的吸收。乳中的甜味就来源于乳糖,但乳糖和其他糖类相比甜度较低所以不会造成小儿的偏食。同时乳糖还能保持儿童体内水分的平衡,提供与脑和重要器官的构成有关的半乳糖,而且对淀粉的贮存也是必要的。半乳糖对儿童的大脑发育特别重要,它能促进脑苷脂类和粘多糖类的生成。若缺乏乳糖就会引起儿童消瘦、乏力、体重减轻、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儿童要消耗体内的脂肪、蛋白质这可能发生蛋白质缺乏症。
乳糖是糖类中的一种,糖类的化学构成可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乳糖是双糖,乳糖在人体内被双糖酶分解成一分子的葡萄糖和一分子的半乳糖而被人体吸收利用,葡萄糖是血液中唯一合适的糖,血液把葡萄糖送到人体全身的每一个细胞,细胞把葡萄糖转化为二氧化碳及水,并释放出热能。人乳、牛奶、山羊奶中的乳糖含量是不同的,人乳含乳糖7%,牛奶中含乳糖4.2%,山羊奶含乳糖4.6%,牛、羊奶中的乳糖含量都比人乳低。乳糖没有甘蔗糖甜,它的甜度是甘蔗糖的六分之一。乳糖是儿童食用最好的糖类,而且儿童消化道内有充足的分解乳糖的乳糖酶,能很好的分解消化吸收利用乳糖。人乳中的乳糖不但含量比牛、羊奶高而稳定,且不会因母亲的食物变化而变化,也不会因血糖变化而产生波动。
乳糖是牛奶中最丰富的糖类,牛奶中所含的糖类99.8%是乳糖,另外还有少量的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易溶于水,牛奶中的乳糖几乎全部是溶液状态,易于消化吸收。
牛奶中的乳糖在儿童小肠内分解为容易消化的葡萄糖及半乳糖,半乳糖的消化吸收较慢,但半乳糖在儿童肠道内是促进细菌合成维生素k和复合维生素b的促进剂。乳糖并能增进矿物质钙、磷、镁等的吸收,增加血钙浓度,使骨钙沉积更迅速,为奶中高钙的吸收和利用创造了最佳的条件,减少了维生素d的需要量,所以牛奶是人乳很好的代用品。
牛奶是一种最接近完善的营养食品,牛奶中的主要碳水化合物是乳糖,正常情况下,这些乳糖应该在人体内的乳糖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后吸收并进入血液。但是有很多人,由于体内缺乏这种酶,饮用牛奶后常会引起对乳糖的消化不良现象,出现腹涨、肠鸣、急性腹痛甚至腹泻等症状,我们称之为乳糖不耐症。
⑹ 食品不同杀菌方法的比较
在食品中常用杀菌方法
(1)超高压杀菌技术:食品超高压杀菌(高静水压杀菌)就是食品物料以某种方式包装完好后,放人液体介质(通常是食用油、甘油、油与水的乳液)中,100~1000 MPa压力下作用一定时间后,使之达到灭菌的要求。其灭菌的基本原理就是压力对微生物的致死作用,主要是通过破坏细胞膜抑制酶的活性和影响DNA等遗传物质的复制来实现的。在400~600 MPa的压力下,可以杀灭细菌、酵母菌、霉菌,避免了一般高温杀菌带来的不良变化,因此,能更好地保持食品固有的色、香、味,达到延长保存期的效果。
(2)低温杀菌:低温杀菌是对食品中存在的微生物进行部分杀菌的加热方法。通常使用100℃以下的温度。由于低温杀菌后,食品中的菌残存较多,为了延长产品的货架期,再使用冷藏、发酵、加入添加剂、脱氧等加工技术。该法主要适用于pH 4.5以下的酸性食品及采用较强加热处理会明显导致品质降低的食品。在近几年,对牛奶及保存期较短的商品也采用该法。
(3)巴氏杀菌法:巴氏杀菌是指温度比较低的热处理方式,一般在低于水沸点温度下进行。它是一门古老的技术,由19世纪法国医生巴斯德首创,至今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巴氏杀菌是最早的杀菌方法,利用热水作为传热介质。杀菌条件为61~63 ℃,30 min,或72~75 ℃,10~15 min。加热时应注意物料表面温度较内部温度低4~5 ℃;此外,当表面产生气泡时,泡沫部分难以达到杀菌要求。这种杀菌方法,由于所需时间长,生产过程不连续,长时间受热容易使某些热敏成分变化,杀菌也不够理想。目前在大中型食品厂中已很少采用。
(4)超高温瞬间杀菌:超高温杀菌简称UHT杀菌。一般加热温度为125~150 ℃,加热时间2~8 s,加热后产品达到商业无菌要求的杀菌过程称为UHT杀菌。这种杀菌方法,能在瞬间达到杀菌目的,杀菌效果特别好,几乎可以达到或接近灭菌要求,而引起的化学变化很小。它具有提高处理能力、节约能源、缩小设备体积、稳定产品质量,并可实行设备原地无拆卸循环清洗。
(5)微波杀菌:微波杀菌就是将食品经微波处理后,使食品中的微生物丧失活力或死亡,从而达到延长保存期的目的。一方面,当微波进人食品内部时,食品中的极性分子,如水分子等不断改变极性方向,导致食品的温度急剧升高而达到杀菌的效果。另一方面,微波能的非热效应在杀菌中起到了常规物理杀菌所没有的特殊作用,细菌细胞在一定强度微波场作用下,改变了它们的生物性排列组合状态及运动规律,同时吸收微波能升温,使体内蛋白质同时受到无极性热运动和极性转动两方面的作用,使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或破坏,导致蛋白质变性,最终失去生物活性。因此,微波杀菌主要是在微波热效应和非热效应的作用下,使微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和生理活性物质发生变异和破坏,从而导致细胞的死亡。
(6)紫外线杀菌:紫外线的杀菌作用在于促使细胞质的变性。当微生物细胞吸入紫外线后,由于产生光化学作用引起细胞内成分特别是核酸、原浆蛋白等发生化学变化,使细胞质变性。尤其是抑制DNA的复制和细胞分裂,使微生物细胞受伤甚至死灭。波长为250~260 nm的紫外线杀菌效果最强。
(7)臭氧杀菌:臭氧是一种在室温和冷冻温度下存在的淡紫色的、有特殊鱼腥味的气体,它在水中部分溶解,且随着温度的降低而溶解度增加;在常温下能自行降解产生大量的自由基,最显着的是氢氧根自由基,因而具有强氧化性的特点。http://www.chc.org.cn/data/2007-10-21/1192966289.html
《食品杀菌新技术》http://www.8.com/books/sep3m6c.html
食品杀菌技术按杀(除)菌方式一般可分为加热杀菌技术、化学药剂杀菌技术、辐射杀菌技术(γ-射线、微波、红外线等)、过滤除菌法以及加热与其他手段相结合的杀菌技术等。
其中食品热力杀菌可分为低温杀菌法(巴氏杀菌)、高温短时杀菌法和超高温瞬时杀菌法。
前两种方法,现今还广泛用在各类罐藏食品、饮料、酒类、药品、乳品的生产中。后一种方法,由于其独特的优点,已发展为一种高新食品杀菌技术。 电阻加热杀菌也叫欧姆杀菌,是一种新型热杀菌方法,它借通入的电流使食品内部产生热量而达到杀菌的目的,是酸性和低酸性食品和带颗粒(粒径小于25mm)食品进行连续杀菌的一种新技术。电阻加热已成功地用于各种包含大颗粒的食品和片状食品的杀菌,如马铃薯、胡萝卜、蘑菇、牛肉、鸡肉、片状苹果、菠萝、桃等 。
臭氧杀菌技术具有高效、快速、安全、便宜等优点,自1785年发现以来,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运输与贮存及自来水、纯净水生产等领域。
辐照杀菌技术利用原子辐射技术进行食品杀菌保鲜。辐照就是利用X射线、γ射线或加速电子射线(最为常见的是Co60和Cs137的γ射线)对食品的穿透力以达到杀死食品中微生物和虫害的一种冷灭菌消毒方法。
微波杀菌具有穿透力强、节约能源、加热效率高、适用范围广等特点,而且微波杀菌便于控制,加热均匀,食品的营养成分及色、香、味在杀菌后仍接近食物的天然品质。微波杀菌目前主要用于肉、鱼、豆制品、牛乳、水果及啤酒等的杀菌。
远红外线杀菌技术远红外加热杀菌不需要传媒,热直接由物体表面渗透到内部,因此不仅可用于一般的粉状和块状食品的杀菌,而且还可用于坚果类食品如咖啡豆、花生和谷物的杀菌与灭霉以及袋装食品的直接杀菌。
紫外线杀菌技术 广泛用于空气、水及食品表面、食品包装材料、食品加工车间、设备、器具、工作台的灭菌处理。磁力杀菌是把需消毒杀菌的食品放于磁场中,在一定磁场强度作用下,使食品在常温下起到杀菌作用。由于这种杀菌方式不需加热,具有广谱杀菌作用,经处理后的食品,其风味和品质不受影响,主要适用于各种饮料、流质食品、调味品及其他各种包装的固体食品。
高压电场脉冲杀菌是将食品置于两个电极间产生的瞬间高压电场中,由于高压电脉冲(HEEP)能破坏细菌的细胞膜,改变其通透性,从而杀死细胞。可达到商业无菌的要求,特别适用于热敏性食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超声波杀菌技术 以酱油为灭菌对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脉冲强光杀菌技术是采用强烈白光闪照的方法进行灭菌,该技术由于只处理食品的表面,从而对食品的风味和营养成分影响很小,可用于延长以透明材料包装的食品及新鲜食品的货架期。
超高压杀菌技术最大优越性在于它对食品中的风味物质、维生素C、色素等没有影响,营养成分损失很少,特别适用于果汁、果酱类食品的杀菌。 膜过滤除菌技术已在食品、生物制药等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生化物质的提取、纯水的制备、果汁的浓缩等。
食品工程中的杀菌技术还很多,如:二氧化氯杀菌技术、氯气杀菌技术、电子灭菌技术、加热与加压并用杀菌技术、加热与化学药剂并用杀菌技术、加热与辐射并用杀菌技术、静电杀菌技术等。这些技术正在得以研究和应用。
⑺ 膳食纤维更确切的名称是
专家们对膳食纤维准确的定义为:“膳食纤维是指能抗人体小肠消化吸收的、而在人体大肠能部分或全部发酵的可食用的植物性成份、碳水化合物及其相类似物质的总和,包括多糖、寡糖、木质素以及相关的植物物质”。 通俗点说,膳食纤维就是植物性食物中人难以消化吸收的那部分物质,包括纤维素、木质素、戊糖、水果、果胶等。谷皮、麸皮、蔬菜与水果的根、茎、叶就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 既然不能被消化吸收,怎么又会被誉为第七营养素呢? 什么是“营养”?营养通常是指能满足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各组织器官活动所需要的养料。在普通人的眼里,“营养”就是诸如鸡、鸭,鱼、肉这类物质。但在营养学家的眼里,营养素有7种,除了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微量元素、维生素外,还必须加上膳食纤维,因为膳食纤维正是“维持各组织器官活动所必需的养料。” 长期以来,人们对摄入膳食纤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直认为膳食纤维没有营养价值。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类饮食日趋精细,膳食纤维摄入量日趋下降,高蛋白质、高脂肪、高热量的“三高”饮食结构,使糖尿病、心血管病、肥胖、肠道癌、便秘等富贵病越来越普遍。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和都市人群中尤其突出。通过对纤维素的深入研究,认识到膳食纤维的摄入和人体的健康密不可分,尤其对“富贵病”的防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于是,膳食纤维才被列为“第七营养素”,成为强身保健、防病治病所必须的营养品。 根据膳食纤维溶解度的不同,膳食纤维可分为不溶性纤维和可溶性纤维。 1、可溶性纤维。 可溶性纤维是能溶于水,在水中形成凝胶体,又可吸水膨胀,并能被大肠中微生物酵解的一类纤维。常存在于植物细胞液和细胞间质中,主要有果胶、植物胶、黏胶和部分半纤维素等。主要存在于燕麦、豆类、水果、海藻类和某些蔬菜中。 2、不可溶性纤维 不可溶性纤维是既不能溶解于水又不能被大肠中微生物酵解的一类纤维。主要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常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干、叶、皮、果
⑻ 牛初乳是不是只能对小牛起作用,对人有效吗
什么是牛初乳 初乳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乳,它是所有雌性哺乳动物在产后2-3天内所分泌乳汁的统称。 初乳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化学组分上:较之普通乳汁,初乳蛋白质含量更高,脂肪和糖含量较低,铁含量为普通乳汁的10—17倍,维生素 D和维生素 A分别为普通乳汁的3倍和10倍。对人类来说,初乳因富含免疫因子、生长因子及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是母亲产后提供给新生儿最珍贵的礼物。免疫球蛋白能形成抗体,与病原微生物及毒素等抗原结合,在新生儿自身免疫系统发育成熟之前保护其免受病原侵袭。新生儿在最初6个月不易生病,这就是母乳中的“原生免疫因子”在起作用。 但母乳毕竟有限,人类自然要寻找其它的初乳资源。牛初乳是母乳最佳的延续。牛初乳的严格定义是指乳牛分娩后72小时内采集的乳汁。现代乳品工业认为,乳牛分娩后最初6次乳汁较之常乳组成明显不同,不能直接出售,也不宜直接混入常乳用于常规乳品加工,这便是通常意义上的“牛初乳”。它富含免疫球蛋白、生长因子和多种活性酶,经大量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科学家们达到共识:不同年龄的人都能极大地得益于牛初乳的免疫保护,辅助治疗疾病和促进疾病的恢复。 牛初乳所含的免疫抗体比人初乳更多,因此牛初乳是一种卓越的营养食品。 这些乳汁是母牛为了供给牛犊在新生环境下,可以抗外来病毒及细菌而合成的,它富含在体内自然合成的天然抗体。它除了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外,还富含免疫蛋白球(主要为IgG抗体)、生长因子等活性功能组分,能攻击侵入人体的致病原,抑制病菌繁殖,是一种能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组织生长的健康功能性食品。牛初乳神奇之处在于能增强自身免疫功能,减少对抗生素的依赖性,也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在任何时候均可有效保护身体的健康,早被外国 科学家描述为“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真正白金食品”。于2000年更被美国食品科技协会(IFT)列为2l世纪最佳发展前景的非草药类天然健康食品 优质的牛初乳 根据研究,乳牛产犊后24小时内所分泌的乳汁。所含的优质蛋白质和免疫 球蛋白特别丰富,当中的IgG含量可占总蛋白量的40%以上,比人初乳的最多高 出100倍;而在24小时后采集的IgG含量会急速下降至4%;在48小时后至72小时内的IgG更会逐渐降至接近普通乳汁水平 牛初乳功效 牛初乳是牛犊诞生后的第一份食物,牛初乳是乳牛产犊后3天内所分泌的乳汁,是牛犊在新生环境下,抵抗外来病毒及细菌侵袭的重要保证,它包含了牛犊成长最重要的免疫因子和生长因子,可以帮助抵抗外来病原和促进生长发育。
⑼ 牛初含乳是什么意思
含乳饮料
根据国家标准GB 11673-2003《含乳饮料卫生标准》的规定,含乳饮料种类可分为配制型含乳饮料和发酵型含乳饮料两种。配制型含乳饮料中蛋白质含量不低于1.0%的称为乳饮料,蛋白质含量不低于0.7%的称为乳酸饮料。发酵型含乳饮料中蛋白质含量不低于1.0%的称为乳酸菌乳饮料,蛋白质含量不低于0.7%的称为乳酸菌饮料。
什么是牛初乳?
2005年12月12日,中国官方通过牛初乳行业规范。规范认为,母牛产犊后3天内的乳汁与普通牛乳明显不同,称之为牛初乳。牛初乳蛋白质含量较高,而脂肪和糖含量较低。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发现牛初乳中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而且含有大量的免疫因子和生长因子,如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溶菌酶、类胰岛素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等,经科学实验证明具有免疫调节、改善胃肠道、促进生长发育、改善衰老症状、抑制多种病菌等一系列生理活性功能,被誉为“21世纪的保健食品”。牛初乳还被外国科学家描述为“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真正白金食品”,2000年美国食品科技协会(IFT)则将牛初乳列为21世纪最佳发展前景的非草药类天然健康食品。
从饼干泡水到麦乳精,然后是豆奶芝麻糊,继而流行吃麦片,再到纯奶、酸奶,打着营养旗帜的这些液体食物曾给我们美味的感受,也记住了岁月变迁的痕迹。出现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牛初乳,便是营养食品中一个新的词汇,同时,也是当下最热门的一种绿色功能食品。
⑽ 血清中禽流感抗体含量的检测方法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给世界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禽流感病毒可分为不同的亚型,世界各地的禽流感主要由高致病性的H5和H7两种亚型引起,而人对其中的H1和H3亚型易感。快速诊断禽流感病毒具有重大意义。目前禽流感的实验室检测是比较快速、准确的方法。随着血清学实验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禽流感诊断技术的研究也不断取得新进展。琼脂扩散试验、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等常规方法的使用虽有一定的优势,但免疫荧光法和ELASA也日益显示出其快捷准确的特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核酸序列分析法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也使PCR,RT-PCR及核酸探针等检测技术成为可能。这篇文章就是对有关该病的诊断方法加以总结,并提出了认为比较可行的改进方法,旨在方便对禽流感做出及时而有效的诊断并采取相应措施。
1. 病毒的分离鉴定
无菌采集病料经处理后接种9-11日龄鸡胚,收取尿囊液测定血凝活性。若为阴性则应继续盲传2-3代。对具有血凝活性的尿囊液需先用新城疫(ND)抗血清做血凝抑制(HI)试验!以排除ND感染。然后用免疫扩散等方法来检测特异核心抗原,核糖蛋白(NP)或基质蛋白(MP),再用血凝抑制试验和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鉴定A型流感病毒亚型。分离鉴定的同时进行致病力试验,确定毒力强弱。但是流感病毒“O”相毒株不凝集鸡红细胞,故近来在流感病毒鉴定中常用豚鼠或人红细胞来代替。然而,该两种细胞无细胞核,沉积慢,一般在红细胞凝集及凝集抑制测定中需60分钟才能观察结果,同时在“U”型孔板中,很难沉积成像眼泪样的点即当中常有小空[1]。
病毒的分离鉴定对禽流感的诊断比较确实,但操作程序繁琐、费用多、耗时费力。
2. 血清学诊断技术
2.1 琼脂扩散(AGP)试验
进行病毒抗原型特异性鉴定即用已知阳性血清和末知抗原进行AGP试验。
受检样品是具有血凝素活性的鸡胚尿囊液。AGP是用来检测A型流感病毒群特异性血清抗体,即抗核糖蛋白(RNP)和基质蛋白(MP)抗体,因而适用于鉴定流感病毒 。1979年Beard首次将AGP用于禽流感抗体检测[2]。
此法虽简单易行,但是敏感性较差,易出现假阳性。AGP最常用的是免疫双扩散,赵增连、陈海燕等分别开展了禽流感病毒快速定型双扩散法的研究,不仅提高了其敏感度,且快速省时,在此方法基础上建立的AGP诊断技术及其诊断试剂盒,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2.2 血凝(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
一般情况下,新分离毒株要先鉴定出特异性NP或.MP抗原型(用AGP)确定禽流感病毒,再做HA亚型的鉴定[3]。
现已有人采用改进HA试验方法,称为HA加敏法。该法测抗体效价比常规性高2-4倍,若抗原用乙醚裂解其敏感性比常规法高4-6倍,但观察时以30min内为好,否则易出现假阳性。另外,还应注意在HI试验时,应先除去特异性凝集反应。许多禽类血清都含有非特异性因子,能和红细胞表面受体竞争性地作用于病毒表面的血凝素而发生非特异性凝集反应。通常用受体破坏酶(RED)即霍乱菌培养液处理法或高碘酸钠法制备血清[4]。
HA、HI 特异性好,是亚型鉴定的常用方法,但其操作过程繁琐费时,并且由于用已知HA亚型的抗血清不能检出新的HA亚型的禽流感病毒,所以用该方法鉴定不如琼脂扩散实验简便和快捷。
2.3 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NIT)
根据A 型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特性,特别是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特性,不仅可通过HI试验对病毒进行坚定,而且可通过NI试验进行鉴定。1983 R.A.Van.Densen介绍了NI试验的一种改进法-平板微量NI试验,此法虽不能提供常量法的定量,但却是A型流感病毒的病毒分类和抗体检测的快捷方法, 试验证明微量NI试验能对分离物做出准确鉴定而常量NI试验检测亚型混合物似更敏感[5]。
目前国家兽医实验所已将微量NI试验列为流感病毒分离物定型及筛选畜禽血清9型NA抗体的常规方法,诊断中也已广泛采用此法特别是美国在80年代火鸡发生流感病毒期间,每次流行所得的血清样本用微量NI试验所作出的A型流感病毒亚型鉴定结果已为病毒分离、疫苗接种和流行病学资料所证实。这种方法已被证明是快速的且成本较低和有可重复性。这种技术的可靠性将导致NI试验的广泛应用。
2.4 中和试验(NT)
病毒中和实验技术是反映机体抵抗特定病毒感染能力的最可靠方法。流感病毒中和实验技术有以下优点:(1)由于中和抗体作用于流感病毒表面血凝素蛋白(HA),使流感病毒失去感染能力,因此,流感病毒中和实验主要用于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血凝素蛋白抗体。(2)流感病毒中和实验既能检测病毒株的功能性变化,又能反映机体的抗病毒水平。(3)该方法主要使用感染性病毒,不需要进行病毒或病毒蛋白的纯化,因此,可以被迅速用于检测新病毒或人群免疫状态[6]。
以中和试验(NT)来鉴定或滴定流感病毒时常用鸡胚或组织培养细胞,操作方法与其他病毒(如NDV)的中和试验相同。病毒中和实验技术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参与中和反应的因素有病毒、抗血清和宿主细胞。这些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中和实验的结果。因此,对中和实验的整个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每次测定必须设立阳性和阴性血清对照,阳性和阴性细胞对照,以及对病毒使用剂量进行滴定。
NT试验是最敏感而特异的血清学方法,只有抗体与病毒颗粒上的表面抗原相对应,特别是与吸咐到宿主细胞上的病毒表面抗原相对应,才能在实验中取得满意的显示效果。 因此,某一个血清型的中和试验抗体只与同组内地其他病原表现出有限的交叉反应。病毒中和试验操作繁琐耗时费料,临床上几乎不用。但作为经典方法在病毒鉴定中起着重要作用,许多新的检测方都要与之为标准进行比较[7]。
2.5免疫荧光技术(IFT)
免疫荧光技术就是荧光抗体技术(FAT)。 IFT早在1961年就开始用于人类流感的快速诊断。1984年滨西法尼亚州爆发禽流感时,Skeeles将IFT首次用于AIV的检测。IFT最早用于病毒的鉴定和定位病毒感染细胞中特异性抗原。主要是核内荧光:用MP抗原的荧光抗体主要出现胞质荧光,核内也有部分荧光[8]。
用于禽流感病毒的诊断常用直接荧光抗体法即在组织触片上直接染色,以荧光显微镜检查荧光 。一种AIV的荧光抗体可用来检测不同亚型的其他病毒。
IFT用于诊断具有快速、简便、敏感性好的特点,而且费用较低,其敏感度同病毒的分离鉴定相当,有时高于用鸡胚进行的病毒分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何避免和降低标本中出现的假阳性(非特异性荧光)问题。
对一株杂交瘤细胞分泌的流感病毒的单克隆抗体进行检测时,发现间接固相免疫荧光技术的敏感性比HI 高40-150倍。间接免疫荧光技术也可以用来检测核蛋白(NP)基质蛋的(MP)抗原与抗体的反应,其敏感性很高。但对抗原制备要求较高,需用非离子型去污剂对纯化的病毒粒子进行裂解[9]。
2.6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ELISA的基本原理是:酶结合物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特异性结合,再遇酶底物时,在酶的强烈催化下使原来无色的底物产生化学反应,即形成有色的产物,便可用肉眼或分光光度计定量检测其含量。该方法具有特异性、敏感性、快速性和简易性等优点。在流感病毒微量中和实验中,酶结合物(HRP标记的羊抗鼠IgG抗体)与存在于MDCK细胞膜上的病毒核蛋白抗原-核蛋白单克隆抗体复合物结合,HRP酶催化OPD,使无色底物形成橙黄色化合物,再由ELISA检测仪测定吸光度值,从而获得中和抗体滴度[11]。
1974年Jenning等首先用ELISA对注射流感病毒所产生的抗体消长规律进行了检测。Lanbre认为ELISA的敏感性远高于HI补给结合反应 。Meulemans(1987)对ELISA、AGP、HI检测AIV抗体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AGP和ELISA一样均能检测型特异性抗原(抗体),但敏感性远低于ELISA,HI适用于亚型的检测,其敏感性不如ELISA。1993 年Shodihall用混合纤维素脂膜或硝酸纤维素膜代替微量反应板,建立了快速诊断的DAS-ELISA大大缩短了诊断时间,并可保留ELISA的特异性、敏感性,其结果又不需要特殊仪器分析、可用肉眼判定。
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研所的李海燕等用表达禽流感病毒核蛋白的杆状病毒感染S9昆虫细胞,以其表达产物制备抗原,建立了以杆状病毒系统表达的AIV核蛋白为抗原的禽流感间接(重组核蛋白)ELISA诊断技术(rNP-ELISA)确定了其最适工作条件,并对3138份鸡血清进行了检测。实验证明rNP-ELISA与全病毒间接ELISA(AIV-ELISA),AGP及HI的符合率分别为99.9%、97.8%、98.8%,并能100%检出AGP阳性及疑似HI阳性的血清样品。 这证明了rNP-ELISA是检测A型禽流感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的一种特异、敏感、微量、快捷、经济的血清学诊断技术[11]。
ELISA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抗原的纯度直接相关 。1984年Abraham等报道了抗原快速提纯法,所需时间比常规法缩短10倍,并且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提纯抗原几乎全部排除了假阳性反应。
目前美国Kiregard Reery和Labortories有试剂盒出售。ELISA成为AI流行病学普查及早期快速诊的最有效和最实用的方法。
3 分子生物学技术
近年来,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技术已被大量应用于禽流感的快速诊断。
3.1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PCR是近来发展成熟起来的一种体外基因扩增技术,能在数小时内使DNA呈指数增加。已成功地用于多种病毒的基因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等其检测原理为:寻找传染性因子的特异DNA序列。对待测样品进行PCR扩增, 如果检测出了相应的扩增带,则判为阳性反应;反之,无扩增带则为阴性反应。
鉴于引起致病的禽流感病毒多是H5和H9血清亚型,在PCR技术的基础上,崔尚金等(1998)建立了一种直接检测禽粪样和鸡胚尿囊液中AIV—H9亚型RNA的RT-PCR反应,并将此法与AGP和电镜技术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引物的特异性决定了产物的特异性,并且该方法灵敏度高,检测过程仅需8h左右,并且大大缩短了感染后的检出时间。
应用毛细管PCR(15min30个循环)代替常规PCR(2.5个小时30个循环)以进一步缩短检测时间的研究也已展开并进入更深入的领域,以期用于不同样品(组织、组织液、分泌液、粪便等)的检测,区分高致病力毒株和低致病力毒株与非致病力毒株,从而深入探讨该方法在AIV的临床早期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及发病机制中的应用价值,为我国制定AIV的综合防制措施做出贡献[12]。
3.2 核酸探针技术/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这项技术是目前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是定性和定量检测特异DNA或RNA的有力工具。
核酸探针技术的原理,在进行杂交时,用一种预先分离纯化的已知DNA或RNA序列片段去检测末知的核酸样品,对作检测用的已知DNA或RNA序列片段加以标记的片段就称为核酸探针。作为核酸探针的DNA或RNA是各种病原微生物基因的一部分。 在变性分开的待检DNA或RNA单链中加入与其有互补作用的核酸探针。探针在一定条件下就能与原来变性分开的DNA或RNA单链上的互补区段形成氢键,从而结合成杂交双链,通过洗涤,除去未杂交上的标记物,然后进行放射自显影,即可确定原待检样品有无与探针互补的DNA或RNA序列。
Bashiruddin等(1991)报道了扩增HA基因来分析致病毒株与非致病毒株的差异,证实了致病毒株与非致病毒株氨基酸的差异,显示了本方法的应用前景[13]。
3.3荧光PCR法
利用生物学手段,用荧光PCR方法快速检测禽流感病毒的方法已在北京通过专家鉴定,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属于首次,而且在国际上也属于先进水平。它与国际标准方法鸡胚病毒分离相比,不仅无需做鸡胚病毒分离培养,而且时间也由原来最短的21d缩短为4h。
4 电镜技术
由于流感病毒为正粘病毒,属于形态特征性强的病毒,因而可用电镜技术来诊断。为提高禽流感的检出率,除样品制备技术外,取病料的部位和时间也是获得准确检验结果的关键。病料的采集部位及取材时间应根据禽流感病毒在动物体内分布特征及其感染特性而定[15]。
5 流感实验室检测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高致病性流感病毒)
(1)禁止在同一实验室,更不应在同一接种柜中,同时处理接种未知临床标本、已知阳性标本
(2)禁止在同一实验室,同一时间处理,接种采自不同动物的标本;动物标本(如禽、猪等)必须与人的标本分别保存。
(3)接种后剩余原始标本,尤其分离出病毒的标本需暂时冻存,有条件的应置-70℃或以下保存,以便需要时可进行复查,待分离物经国家流感中心鉴定完后方可处理掉。分离阴性的标本应随时弃之。
(4)严禁实验室交叉污染:在病毒分离时严禁设阳性对照及操作在人群中已消失的流感病毒。
(5)向国家流感中心送毒株时,量至少需5 ml,同时需自己保存一些,以便寄送过程发生意外时可继续补送。
(6)流感病毒在-20℃~-40℃ 时不稳定,故不宜在此温度下长期保存。
(7)鸡胚中分离出的流感病毒,应尽量别在MDCK细胞上传代。因当今国内所用的MDCK细胞属肿瘤细胞系,一旦病毒通过它传代就无法用于疫苗制备。
(8)寄送毒株时一定需附上送检表。寄送毒株需及时,尤其鉴定不出的,异常的毒株应尽快向国家流感中心寄送。寄送时用快速直送国家流感中心[16]。
总结
使用常规方法检测禽流感及其抗体仍是目前世界上普遍接受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病毒的分离、琼脂扩散实验鉴定病毒和测定特异性的血清抗体,血细胞凝集及其抑制试验鉴定病毒或血清抗体亚型。 采用鸡胚中和试验来鉴定病毒或血清抗体亚型也是一种可以接受的方法,但相对血凝抑制试验较为麻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检测该病毒和血清的方法出现了免疫光法和ELISA法,这些方都有快捷的特点,特别是日益完善并趋向成熟的ELISA检测方法,因其简捷、敏感、特异性强等优点而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核酸序列分析法越来越可能成为一种更准确可行的方法,特别是它能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核酸序列分析法越来越可能成为一种更准确可行的方法,特别是它能从分子水平揭示HPAIV甚至潜在HPAIV毒株。这种方法虽然在一般实验室还不能应用,但RT-PCR技术为从基因水平检测禽流感病毒RNA提供了灵敏、特异和快捷准确的方法。正在进行的应用毛细管PCR代替常规PCR,以进一步缩短检测时间的研究和根据禽流感NP的高度保守性而建立的rNP-ELISA检测法,不仅具有与AGP、HI同样的特异性,而且具有更高的灵敏性,可在微克水平上进行检测!都是很有前途的方法。将rNP-ELISA检测技术及其成套的成品试剂组装成诊断试剂盒,也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
在以上各种检测方法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将PCR技术与ELISA技术结合起来,建立一种新的实验室检测AIV的方法,将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其实。其实验原理(以此类方法中最简单的双引物双标记法为例)如下:
PCR的一对引物中!其中一种引物用生物素标记,另一种引物用地高辛标记,酶标微孔板上用生物素的亲和素包被(生物素的亲和素与生物素特异的结合)。PCR扩增后纯化片段加入微孔板中。此时,微孔板上包被的生物素亲和素将与引物上的生物素结合而捕捉了PCR片段,再在微孔板中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地高辛抗体,该抗体将与另一引物上的地高辛结合,从而形成生物素亲和素-生物素-PCR片段地-高辛-抗地高辛-酶的复合物。加入酶的相应底物进行显色,便可判断PCR扩增的有无。由于该方法是PCR技术和ELISA技术的结合,所以它是一种两级放大系统,即PCR放大和ELISA放大。故而它的灵敏度更高,同时这种方法避免了PCR产物分析时的电极及染色过程,所以更为快捷、简便、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