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地球海洋里还有多少生物没被发现
“蛟龙”号刚在南海冷泉区发现了大量奇异的海底生物,在搜集上来的动物样本中,有一些是生物学家还不能确认,需要做基因鉴定的。茫茫大海里,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物种呢?
“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参加此次“蛟龙”试验性应用航次的海洋生物学家、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李新正说,“因为海洋生物的种类非常多,而人们对海洋生物的考察和研究很有限。”
李新正说,从门这一级的分类单元看,海洋动物的多样性要远高于陆地和淡水水体。2012年,来自世界各国的121位海洋生物分类学家做了一个统计。结果表明,人们发现了大约17万个物种的同物异名,即同一个物种被不同的学者发现并用了不同的名字命名。剔除了这些无效的同物异名后,统计出已发现并被描述的海洋真核生物为22.6万种。
根据这一统计,还有5.8万—7.2万个海洋物种被采集到标本,但还有待描述。专家们估计,还有48.2万—74.1万个海洋生物物种还没有被发现。另外,基因测序会帮助分类学家们发现成千上万的隐存种,即现在被认为是同一个种的应该是几个种的复合体。
因此,将已被描述的、待描述的和待发现的物种加起来,地球的海洋中大约有70万—100万种生物,其中有1/3—2/3尚未被发现和描述。
李新正说,中国拥有的海洋物种,占世界的1/10—1/4。他认为,在南海深海里,存在几十到上百个大型的(0.5毫米以上)未知物种是完全可能的。
一个好消息是,最近10年,海洋生物分类学家发现的新海洋生物物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而在最近60年,海洋生物分类学者的增加超过了海洋生物新物种被发现的速度。科学家们认为,有鉴于此,以及当前海上生物考察方法和研究技术的发展,那些未知海洋生物中的大部分将会在本世纪被发现和描述。
(科技日报“向阳红09”船6月27日
‘贰’ 你觉得深海里有未知的生物吗
肯定有,第一次看山海经我是当玄幻小说看的,看了两三遍之后,越看越不敢想象,这是真是的地理生物记载,只是那时候只能这么形容了,书上的很多东西现在还没找到原型,很可能在海里。
‘叁’ 海洋的最深处会有人类未知远古生物存在吗
地球上百分之七十的都是海洋,海洋是人类至今为止探索少之又少的地方,因为它的深度和宽度是我们人类望而莫及的,既然海洋那么深而且大,那么海洋的最深处会有人类未知远古生物存在吗?可想而知是有的,有探险家曾经在海洋以下的七千米处发现有生命的迹象,有细菌和软体动物,而我们知道软体动物是脊椎动物的进化前史,所以说在海洋的最深处会有人类未知远古生物存在。
巨齿鲨就是远古生物中的一种,它的体型非常庞大,体重达到五十吨左右,因为牙齿锋利,对海洋中的生物有着巨大的威胁性和伤害性,它是海底世界中处于食物链最顶端的生物,但是没有其他生物能够对它造成威胁,所以它在海底生活几万年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海洋的最深处是有远古生物存在的。
‘肆’ 深海可能存在哪些未知巨型生物
现有的科学发现是从海面越往下动物体型总的来说就越小,而且从深海恶劣环境、生态系统的营养等角度分析,深海也不可能有什么太大的动物,更别说未知巨型生物了。
最大的头足类:南极中爪鱿
在深渊层半米长的东西就是巨物了,到超深渊的海沟只有些小鱼小虾,8500米以下就没有任何鱼类了,万米的海沟中5厘米的小钩虾就算得上小巨无霸。这些小动物结构和习性极具特色,很有研究价值,这与一些人想象的未知巨型动物还是有较大距离。
广袤的大洋和万米的海沟容易激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受电影《巨齿鲨》和一些海怪小说的影响,很多人一口咬定深海中有大家伙。然而想象是想象,科学是科学,事实证明那些最大的动物几乎都在表层。科学家不但未在深海发现任何大型动物存在的痕迹,而且证实了深海恶劣环境根本不适合大型动物生存。深海藏匿有未知巨型生物的谣言可以休矣!
‘伍’ 海洋无穷宽广,在水下1万米是否有生物的存在
首先,我们知道海里的水压很可怕。 特别是越深的地方越可怕。 因此,现在很难得到潜水艇。 但是,在海底1万米以下的世界里,不仅阴森森的,而且水压也非常可怕。 我觉得人往下走的话会瞬间爆炸,连阳光都到不了。 但是海里的秘密非常多,这么久在海里发现的生物更是不可思议。 例如,我们发现过巨星章鱼,但我们也发现在海洋深处发现的这些海洋生物体型庞大,具有很强的攻击能力。 200米海底是光的边界,200米上方的太阳光直接入射,有太阳光就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陆’ 现在世界上有哪些未知生物,有传闻被证实的有哪些
现在世界上的未知生物有许多,这里介绍一下大脚怪、尼斯湖水怪、雪人、泽西恶魔、蒙古死亡蠕虫,这些未知生物都没有得到证实,依旧是谜题。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未知生物的传说。有些人认为那只是人们的臆想出来的怪物,有些人则认为这些是真实存在的生物,只是未被人类发现。其实仔细去考察,就会发现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未知生物的传说,这很可能源于人类对未知的恐惧。
5.蒙古死亡蠕虫。
死亡蠕虫是一种生存在蒙古荒漠地区的生物。据说它的身形巨大,能够喷射毒液,在沙漠中自由穿行。蒙古人非常相信死亡蠕虫的存在。他们坚称死亡蠕虫会袭击人类,杀死牲畜。有些研究者非常相信这种生物的存在,甚至曾经利用炸药,想要找到这些生物。现在依旧有很多探险队在蒙古沙漠探险,希望找到这些生物。
总的来说,我相信随着人类探索的深入,这些未知生物将会被证实是否存在。
‘柒’ 海里究竟还有多少未被发现的动物 我想说的是大概今后会有多少未知动物。还有最近发现的有哪些
目前已经登录的海洋鱼类有15304种,最终预计海洋鱼类大约有2万种.而目前已知的海洋生物有21万种,预计实际的数量则在这个数字的10倍以上,即210万种.
最近发现的生物:
“独角雪冰鱼”的南极洲海底生物,是南极冰鱼的一种.
“hyperoche capucinus”的南极洲海底生物,是一种沙蚤.
巨型管状虫,生活在热液喷口附近,看起来像羽状的加长管状口红.
(就只知道这么多了)
‘捌’ 海底一万米深处是否真的有未知生物
我们人类是在宇宙中是个特殊的存在,也许我们是孤独的存在,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没有发现类似我们文明生命体的存在,但是我们一直在探索其他的生命体。海底10000米处未知生物应该是非常多的,目前人类只观测到很少一部分,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海底人的存在。地球上唯一的“人类”就是生活于陆地上的我们。
地球生物种类很多,被人类命名的就达到1000万,而海洋陆地森林面积的广阔,使得人类不可能观测到每一寸区域,而每年朋友新的生物不断产生,所以未知生物应该还是很多的。
海洋的未知是需要我们一直探索的,深海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也许深海里有我们担心害怕的东西,也许里面是有利于我们的资源的存在,这一切都是需要我们发展科技去探索。
‘玖’ 海洋最少还有多少动物没被发现
人类发现的海洋生物只有海洋生物的十分之一,尤其是深海,美国人说过:“我们对深海生物的了解不会比对月球多。”
下面是趣味知识:
1, 海洋动物也要睡觉
众所周知,陆地上的动物是要睡觉的,尽管他(它)们睡觉的姿态和方法不同。那么,海洋中的动物是不是也要睡觉呢?回答是肯定的,也要睡觉,它们睡觉的姿态和方法就更特别。
其实,睡眠只不过是作较长时间休息的一种特殊方法。不管是陆地上的动物还是海洋中的动物,都需要进行休息,包括睡眠。这种睡眠,陆地上的动物一般时间较长,容易被人察觉而海洋中的动物大多时间很短,就难以被人发现了。例如,鱼类的睡眠时间就非常短,有的仅几分钟,有的甚至只有几秒钟,人们眼一眨的功夫,对有些鱼来说,就已睡了一觉。
海洋中除鱼类外,还生活着许多哺乳动物。它们睡觉的方法虽然与鱼类不同,但同样要睡觉。例如,海豚睡觉时,多半在夜里浮在水下1英尺的地方,安安稳稳地进入梦乡,而它的尾巴,仍然会每隔约30秒钟,便摆动下,其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它的头能露出水面,吸一口空气;另一个是使它在水中的位置更加稳定,不受水流或波涛的影响。最有趣的是有一种阿佐基海豚,它们是用大脑两半球相互交替睡眠的:当一个半球在沉睡时,另一个半球却处于觉醒状态。过了一些时间,沉睡的则觉醒,觉醒的又沉睡,如果受到外界强烈刺激,两半球将会立即觉醒。因此,它们始终能处于游泳状态,甚至在睡眠中游速也不会减慢。
海豹和海豚不同,它们既可以生活在水下,又可以爬到岸上活动。如果在地面睡觉,就和陆地动物相似;如果在水下睡觉,每做一次呼吸,就要醒来一次。这就是说,它们是在呼吸的间隙抽空睡觉。
海狗也是一种既能生活在海洋、又能生活在陆地的海洋动物。它们在陆地上睡觉时,可和陆地动物睡得一样甜美;在水下时,就和阿佐基海豚一样用大脑两半球轮流睡觉。
产于北太平洋海岸的海獭,会在海边用海草结成一张"床",围成椭园形,睡觉时就把身体藏在中间,腹部朝天。如果它对在某个地方睡觉感到满意,就会每天都到那个地方去睡。
生长在北冰洋中的海象,睡觉更与众不同。它睡觉时不是平卧,而是垂直在水中,头部则露在水面上。
令人喜欢的海狸,一般在白天睡觉,睡时仰着头,有时还磨牙。尤其是小海狸,睡觉最有趣,它们并排着睡,有的还把小脚掌枕在头下。
2, 能"颜"善"变"属章鱼
神话中的孙悟空会72变,然而生活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与马厘岛河流入海处的章鱼也有这种能耐,令科学家们惊叹不已。
这种章鱼身长约60厘米,全身呈棕色,触角很长。当遇到危险时,它们可以通过改变身体的形状和颜色,模仿许多海洋有毒动物的外形,使自己的天敌不敢轻举妄动,以脱离危险。
这种章鱼经常模仿的动物包括鞋底鱼、鱼狮鱼和海蛇等。它可以喷气使自己达到一定的速度,然后收紧全部触角使身体变得像一片树叶一样,远远望去就像一条随波逐流的鞋底鱼。如果它伸直所有的触角,借此模仿鱼狮鱼和其有毒的鳍,再加上身体颜色的变化,真能以假乱真。通过改变身体颜色,模仿海蛇身上的黄黑条纹,同时收紧6条触角,保留剩下的两条在水中挥舞,它就又成了一条海蛇在游动。更为厉害的是,它可以根据潜伏在附近的"敌人"来决定模仿哪种动物。例如,当它被小热带鱼袭击时,它就会模仿带条纹的有毒海蛇来吓走攻击者。
研究人员认为,是恶劣的环境锻炼出章鱼的这种神奇本领。它们最初可能因为捕食而把'家'从珊瑚礁搬到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滩上。这里地形简单,缺少多样性,因此章鱼无处藏身,容易遭到梭鱼、鲨鱼和鲶鱼及其他动物的捕食,而那些长得像鞋底鱼、鱼狮鱼或海蛇的章鱼则得以生存,这种特性经过自然选择被保留下来。
3,八条长臂的“怪物”——章鱼
章鱼和人们熟悉的墨鱼一样,并不是鱼类,而是软体动物,属于头足纲。它有8条像带子一样长的手臂,弯弯曲曲地漂浮在水中,所以渔民们又把章鱼叫做“八带鱼”。
章鱼力大无比,残忍好斗、足智多谋,不少海洋动物都怕它。之所以能在海里横行霸道,是与它有着自卫和进攻的“法宝”分不开的。
其一,它有8条感觉灵敏的触腕,每条触腕上约有300多个吸盘,每个吸盘的拉力为100克。一条体重20公斤、触腕长3米多的章鱼,它的总吸力可以达到200公斤以上,无论谁被它的触腕缠住,都难脱其身。
其二,从墨囊里放出浓厚的墨汁,可以把自己掩藏起来,趁此机会观察敌情,准备进攻或撤退。但它的“墨汁”对人不起毒害作用。
其三,会变色。章鱼可以随时变换自己皮肤的颜色,以便和周围的环境协调一致,即使把它打伤了,也不会立即失去变色能力。
其四,有再生能力。章鱼在遇到敌害时,如果触腕被对方抓住,它就会自动抛掉触腕,并用断触腕的蠕动来迷惑敌害,自己则趁机溜走。每当触腕断后,伤口处的血管就会极力地收缩,使伤口迅速愈合,所以伤口是不会流血的,第二天就能长好,不久就会长出新的触腕。
其五,脱身的绝技。由于章鱼能将水存在套膜腔中,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活,因此,它离开了海水也照样能活上几天。
它们还会运用触腕巧妙地移动石头,这对于章鱼来说,石头既是它们的建筑材料,又是防御外敌攻击的“盾”。在无处藏身之时,章鱼就自力更生地建造住宅,它们把石头、贝壳和蟹甲堆砌成火山喷口似的巢窝,以便隐居其中。章鱼在出击时,常常求助于石头。它将一块大石头作为挡箭牌,置于自己面前,一有风吹草动,就把石盾推向敌害来袭的一侧,同时利用漏斗向敌人喷水。当要退却时,又会用这石盾断后。
章鱼造房子是在夜间进行,午夜之前一点动静也听不到。午夜一过,它们就好像接到命令似地依靠8只特有本领的腕手,四处搜集石块筑屋。章鱼可以运走比自己重5倍、10倍、甚至20倍的大石头。在章鱼喜欢栖息的地方,常有“章鱼城”出现。这些由石头筑成的“章鱼之家”鳞次栉比,颇为“壮观”。
有人曾目睹了章鱼与龙虾精彩而激烈的搏斗场面。龙虾属于节肢动物,喜欢栖匿于岩石的缝隙内以及乱石堆或两端有出口的隧洞中。一次,两雄相遇,先是互相怒视对方片刻,接着,龙虾凭着自己那坚硬的甲壳和锐利的大螯,猛地冲向章鱼,章鱼连忙闪身躲过,龙虾紧接着第二次、第三次朝章鱼扑杀过去,结果都被章鱼一一灵巧地躲了过去。龙虾气急败坏,也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不慌不忙的章鱼,这时开始运用第一个战术——变色。章鱼一会儿变红,一会儿变紫,一会儿发亮,一会儿变暗,把龙虾弄得眼花缭乱。龙虾很生气,便一个劲地用尾巴拍打着自己的胸部,这么一折腾,龙虾真是筋疲力尽了。章鱼又使出第二战术——放触手,用它那长着几百个吸盘的触腕,紧紧绕在大龙虾的身上,龙虾早已火冒三丈,它利用这个好机会,马上伸出两只大螯,但却无法夹断章鱼那柔韧的触腕,尽管夹不断,龙虾也绝不放松,在这胜负难分的时刻,章鱼最后拿出第三个战术——射击“烟雾弹”。顿时,黑色的墨汁包围大龙虾,呛得龙虾辨别不出方向,被麻痹的动弹不得。章鱼取得了胜利。它把龙虾拖到安静的地方,独自慢慢地享用了。
章鱼凶狠残忍,诡计多端,下海的人遇到它是十分危险的,但是人们还是有办法对付它,只要迅速切断章鱼双眼之间稍高处的神经,就可以摆脱险境。
爱子心切,这是章鱼的一个习性。它对子女爱护备至,休贴入微,甚至累死也心甘情愿。
每当繁殖季节,雌章鱼就产下一串串晶莹饱满的、犹如葡萄似的卵。从此,它就寸步不离地守护着自己心爱的卵,而且经常用腕翻动抚摸它的卵,并从漏斗中喷出水来挨个冲洗。等到小章鱼从卵壳里孵化出来,这位慈母还不放心,唯恐自己的孩子被其他海洋动物欺侮,仍然不肯离去,以至最后变得十分憔悴,有的因过度劳累而死去。
章鱼的肉鲜嫩可口。渔民们根据章鱼喜欢钻入贝壳的习惯,常常在贝壳上钻个洞,用绳串在一起沉到海底,待章鱼钻进去安了家,再一起往上拉起来。这样,不用费多大力气就能捕到章鱼了。
4,奇异鲨鱼
日前,江苏连云港海洋博物馆制成并展出一具奇异的鲨鱼标本。该鲨鱼身体自胸鳍以后部分与角鲨近似,却不是角鲨。其嘴满口皆牙,状如砂砾,却又不同于一般的异齿鲛。该鲨为双背鳍鲨,其头额顶部长着前后两组共9排骨质,鳃裂位于胸腹部,在鲨鱼家族中极其罕见。
据了解,这条奇异的鲨鱼是2002年12月中旬在黄海苏鲁沿海段海域捕获的,全长近2米。由于船上的渔民都从未见过这种类型的鲨鱼,便将其送到了连云港海洋博物馆。据海洋博物馆刘军馆长介绍,该鲨送至博物馆时已经死亡。博物馆工作人员也从未见过这种鲨鱼,根据该鲨捕获的位置、捕获用具及解剖推断,该鲨鱼应属底栖性鲨鱼,以小鱼、甲壳类、软体类动物为食,喜独居生活。博物馆工作人员多方查找资料,都没有发现任何相关的记载。后通过走访捕获地附近渔港、渔村,才了解到一些关于这种奇异鲨鱼的传说。传闻当地老一辈的渔民也曾见过这种鲨鱼,由于其头顶骨质近似于化石的典型特征,当地渔民便将其称为“化石鲨”或“云头鲨”
‘拾’ 除了白色座头鲸,濒临灭绝的海洋生物还有哪些
4月22日报道,澳大利亚一名少年21日在新南威尔士州近海区域,发现了一头极其罕见的白色座头鲸。据海洋动物专家推测,它有可能是此前发现的着名白色座头鲸“米迦罗”的后代。
希望所有的海洋生物都能自由自在地徜徉在蓝色的大海里,而不是被陈列在博物馆中。希望人类和所有地球上的生命能够和平共处,共享阳光和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