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生物活性物质
生物活性物质,是指来自生物体内的对生命现象具体做法有影响的微量或少量物质.
如:
有些食物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当与机体作用后能引起各种生物效应,称为生物活性物质。〔3〕它们种类繁多,有糖类、脂类、蛋白质多肽类、甾醇类、生物碱、甙类、挥发油等等。它们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对人有的有利,有的有害。瑞士哲人和医生Paracelsus认为,植物是人类食物和药物的来源,也是毒物的来源,“所有食物都是毒物,没有无毒性的食物,仅仅是量的多少左右了他们毒性的大小”。
生物活性物质的危害
菌类美味可口,如平菇、香菇等可汤、可菜,很受喜欢,但某些食用伞菌含有多种肼的衍生物(如伞菌氨酸),多为潜在的有毒或致癌物质,一般摄入时对健康造成的伤害很小,但大量摄入就很危险。有些人喜食杏仁,而杏仁中含有毒性很强的苦杏仁苷和生氰糖苷,过量食用会有致命的危险。山黧豆种子中含有神经毒素3-N-草酰基-2,3-二氨基丙酸,食入过多会损伤运动神经而引起麻痹。豆类也含有多种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如凝集素、生氰糖苷、肌醇六磷酸、甲状腺肿素、皂角苷、植物雌激素等。所幸的是天然存在于豆类中的大多数有毒物质在烹调过程中会被破坏。植物性食物中的许多生物活性物质还会干扰矿物质的吸收,如茶中的丹宁是铁吸收的抑制剂;肌醇六磷酸可导致维生素D和锌的缺乏。植物中还有许多化合物有类似激素的活性,如首先在南美洲的饲料植物中后来又在野燕麦中发现的维生素D糖苷,具有维生素D的活性;甘草中的甘草酸有盐皮质激素的活性,因此过量食用甘草可导致钠潴留和严重高血压;现还发现在植物尤其豆科植物中有的化合物具有雌激素或抗雌激素的活性。引起过敏反应也是生物活性物质常见的危害,如对那些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的人来说,食用蚕豆可能是致命的;乳糜泻是一种对谷蛋白过敏的反应,这种谷蛋白存在于小麦、黑麦及大麦中,对此物质过敏的人群约占1/2000;饮用葡萄皮中含过量多酚物质的红葡萄酒或含甲基黄嘌呤(如咖啡和茶)的饮料引起的偏头痛也是常见的反应。
生物活性物质在疾病发生和预防中的作用
在许多慢性疾病如心脏病,癌症和骨质疏松症等的发生中饮食起了什么作用,已经成为营养学家关注的问题。有证据证明,食物中的生物活性物质与心脏病和癌症的发生有关。肥胖是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因素,而某些饱和脂肪酸的过多摄入不但引起肥胖,并且使血液胆固醇浓度升高。食用鱼类能降低血浆胆固醇或血压从而使心脏病的发病率降低,这应归功于鱼中的不饱和脂肪酸。〔1〕还有人提出某些多不饱和脂肪酸也会减少心脏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南地中海国家的吸烟人数比例相对高,但他们心脏病的发病率却比其它地区低,这与他们的饮食—橄榄油、红葡萄酒、大蒜、水果、蔬菜中存在某些保护性成分不无关系。
食物在癌症发生中的作用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但癌症的发生确与饮食有关。动物研究指示,限制能量摄入可降低癌症发生的危险;蔬菜、水果能减少结肠癌,胃癌的发病率;绿叶蔬菜和胡萝卜富含胡萝卜素,对人体癌症的大量观察发现,其血浆β-胡萝卜素水平较正常人为低,因此认为,它能降低癌发危险,是通过减少自由基的作用而实现的,虽然胡萝卜是胡萝卜素的主要来源,但防癌效果最强的是白菜类绿叶蔬菜而不是胡萝卜。这可能是因为绿叶蔬菜还含有其它防癌物质,如具有特征性辛辣味的含硫化合物(如葡萄糖异硫氰酯,S-甲基半胱氨酸亚砜氧化物)。尽管这些化合物大量用于饲喂动物时会诱发甲状腺癌,但小量时似具有保护动物对抗某些癌症诱发剂的作用,据认为其机制是诱导小肠产生使这些化学物质代谢的酶。大蒜中类似的含硫化合物(烯丙基二硫化物)具有同样的抑癌效果。〔2〕
食物中脂肪摄入量的增加及复合糖类摄入量的减少与结肠癌的增加有关。食物的某些成分或肠道某些分泌物被修饰后能够成为致癌剂或辅助致癌剂,但在大肠中可以由于糖类的存在而被减少。食物中非淀粉多糖,抗消化淀粉及纤维素等物质的增加,可使大肠内容物稀释并加快粪便的排出,因而缩短了大肠粘膜接触致癌物的时间。糖类发酵可产生短链脂肪酸,降低粪便的pH值,并可阻止胆汁酸和中性固醇的降解,据认为,次级胆汁酸使许多致癌剂更活泼,并且它还是谷胱甘肽S-转移酶潜在的非底物抑制剂,而此酶与外源性致癌剂的解毒有关。〔1〕
饮食中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对某一特定个体的作用 ,不仅依赖于这些物质的效力、剂量、持续时间,而且与该个体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有关。以乙醇为例:一方面,适量的乙醇摄入可以降低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及其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另一方面同样剂量的酒精能增加青年妇女过早死于癌症的危险性;何况适量的酒精对肝病患者来说也是有害的。再如,两项大规模的随机试验即β-胡萝卜素、维生素A效能试验和α-生育酚、β-胡萝卜素对癌症预防研究中发现,增加吸烟者β-胡萝卜素供应量,能增加其死于肺癌的危险性。〔1〕一般认为生物活性物质大多源于植物,因此食用植物性食物种类越多,接触这些生物活性物质的机会就越多。虽然大多数植物化合物能诱导产生使它们自身分解和消除的酶,但该系统在幼年期尚未发育成熟,所以给儿童吃在成人看来似乎是单调的食物也许是有益的。
尽管天然食品这个术语被广泛地用于表达一种有益于健康的含义,但是食物中天然存在的生物活性物质对健康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虽然许多天然存在的毒物通常被分散在许多受体上,其毒性有些也许是拮抗的,因此总的毒性为零,食物的加工也能使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分解和消除(如用酵母发酵面包使肌醇六磷酸分解;对豆粉加热处理使胰蛋白酶抑制剂灭活),但为了预防和治疗疾病,生物活性物质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如何开发利用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有利的一面,避免或消除其有害的一面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讨。
⑵ 营养与营养物质的区别
营养与营养物质的区别:
1.两者的物理意义不同,营养是一个过程,营养所表示的是一种“作用”、“行为”或“生物学过程”,营养物质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
2.两者的定义不同:营养是生命活动而摄取和利用食物养料的生物学过程,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和纤维素七大类,通常被称为营养物质。
3.两者的从属关系不同,营养物质包含营养。
(2)营养素与生物活性物质的区别是什么扩展阅读:
宏量营养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纤维素、蛋白质以及水;微量营养素包括矿物质和维生素,而维生素又可细分为脂溶性维生素与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脂溶性维生素包括有:维生素A、D、E、K;水溶性维生素则包括有:维生素B1、B2、B6、B12以及菸碱酸、叶酸、维生素C。
宏量营养素,除纤维素和水之外,主要为人体提供能量,以焦耳(jouls)或者卡路里(calories)来衡量。每克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提供4千卡能量,每克脂肪提供9千卡能量[1]。其他营养素,包括纤维素、水、矿物质和维生素,不提供能量,但在机体的生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⑶ 大豆中的营养素和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有哪些
大豆中的营养素和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有哪些
豆类食品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其品种繁多,如黑豆、芸豆、豌豆、蚕豆、大豆、红豆、绿豆等都属于豆类大家庭中的家庭成员,每个成员各有不同的“社会职能”,其所含有的营养成分都各不相同。据调查,如每天坚持食用豆类食品,只要坚持两周的时间,人体便可以减少脂肪含量,增加免疫力,降低患病的几率。同时,最重要的是,豆类食品还有美容的功效。由于脂肪含量少,还有助于减肥,所以是一种很好的食品。
绿豆可以明目消暑:众所周知,绿豆汤是防暑佳品,绿豆清热解毒和消解嘴唇干燥、嘴部生疮、痱子、暗疮等特别有效,多食还可以保持眼睛免遭病菌侵害,达到明目美眼的功效。
⑷ 营养素是指食物中所含的 能维持生命和什么并促进生长发育的什么
营养素,是指食物中可以被人体消化、吸收、利用和排泄的有机或无机物质。营养素的功能是提供热能、构成人体(通过细胞组合)和活性物质(如酶、激素、抗体)。营养素所发挥的营养作用,能维持生命、进行新陈代谢、调节生理活动和促进生长发育。
⑸ 人都需要哪些营养素每种营养素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缺了或不足分别会导致哪些症状
人体需要营养素总共7种,分别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水。
其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并称为“三大供能营养素”。
碳水化合物:
生理功用
(1)供给能量:每克葡萄糖产热16千焦(4千卡),人体摄入的碳水化合物在体内经消化变成葡萄糖或其它单糖参加机体代谢。每个人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没有规定具体数量,我国营养专家认为碳水化合物产热量占总热量的60—65%为宜。平时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多糖,在米、面等主食中含量较高,摄入碳水化合物的同时,能获得蛋白质、脂类、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其它营养物质。而摄人单糖或双糖如蔗糖,除能补充热量外,不能补充其它营养素。
(2)构成细胞和组织:每个细胞都有碳水化合物,其含量为2%—10%,主要以糖脂、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的形式存在,分布在细脑膜、细胞器膜、细胞浆以及细胞间质中。
(3)节省蛋白质:食物中碳水化合物不足,机体不得不动用蛋白质来满足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这将影响机体用蛋白质进行合成新的蛋白质和组织更新。因此,完全不吃主食,只吃肉类是不适宜的,因肉类中含碳水化合物很少,这样机体组织将用蛋白质产热,对机体没有好处。所以减肥病人或糖尿病患者最少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不要低于150克主食。
(4)维持脑细胞的正常功能:葡萄糖是维持大脑正常功能的必需营养素,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脑组织可因缺乏能源而使脑细胞功能受损,造成功能障碍,并出现头晕、心悸、出冷汗、甚至昏迷。
(5)其它:碳水化合物中的糖蛋白和蛋白多糖有润滑作用。另外它可控制细脑膜的通透性。并且是一些合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前体,如嘌呤、嘧啶、胆固醇等。
碳水化合物主要的生理功能:
1、 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
2、 提供热能;
3、 维持大脑功能必须的能源;
4、 调节脂肪代谢;
5、 提供膳食纤维。
缺乏碳水化合物:
易造成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蛋白质:
1、能构成机体:在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修复、衰老组织更新、发挥重要作用,是构成机体的主要“原料”;
2、能构成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人体的酶、抗体、激素都由蛋白质构成;
3、能够维持渗透压:在蛋白质极度缺乏的情况下,造成细胞内蛋白质缺少,细胞内的水分会过多渗透到细胞间,造成营养性水肿;
4.能够提供能量。
脂肪:
1、供给人体热量作用。脂肪在人体内氧化后变成二氧化碳和水,放出热量。由脂肪所产生的热量约为等量的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的2.2倍。由此可见脂肪是身体内热量的重要来源。
2、构成身体组织和生物活性物质的作用。脂肪是构成身体细胞的重要成分之一,尤其是脑神经,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中含有很多脂肪。脂肪在体内还构成身体组织和生物活性物质,如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形成磷脂、糖脂等。
3、调节生理机能的作用。因为脂肪不是良好的导热体,所以皮下的脂肪组织构成是保护身体的隔离层,能防止体温的放散。所以脂肪有保持体温的作用。脂肪还可以为身体储存“燃料”作为备用,吃进脂肪以后,一时消耗不完的部分可以存在体内,等身体需要热量时再利用。此外,脂肪还有保护内脏器官,滋润皮肤,和防震作用。
4、溶解营养素的作用。有些不溶于水而只溶于脂类的维生素,只有在脂肪存在时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
维生素:
分两种,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例如猪牛羊肉、动物肝脏、食物油;
水溶性维生素多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例如蔬菜、水果。
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A、B族、C、D、E、K、PP,以及类维生素等等。
各种维生素的功能
维生素A(Vit A)又名视黄醇,实际上包括所有具有视黄醇生物活性的一类物质,即动物性食物来源的Vit A1与Vit A2,植物性食物来源的β-胡萝卜素及其它类胡萝卜素。维生素A在体内主要参与膜的结构与功能。因此,它与正常生长发育、生殖、视觉及抗感染有关。人体从食物中获得的维生素A,主要有两类,一是维生素A原即各种类胡萝卜素,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如绿叶菜类、黄色菜类及水果类。一是来自动物性食物当中的维生素A,多数以酯的形式存在于动物肝脏、奶及奶制品(未脱脂)及禽蛋等中。
维生素D(Vit D)是具有胆钙化醇生物活性的一类化合物,可由Vit D原、7-脱氢胆固醇及麦角固醇经紫外线激活分别转化形成Vit D3与Vit D2。维生素D在体内肝肾处转化为活性形式25-(OH)D3和1,25-(OH)2D3,并被运输至肠、骨和肾脏,与甲状旁腺素共同作用,维持血钙水平。
维生素C(Vit C)Vit C具有还原性,可与其它抗氧化剂如谷胱甘肽一起清除自由基,阻止脂类过氧化;也参与胆固醇的羟化作用形成胆酸,从而降低血胆固醇含量。维生素C不足时,将影响胶原合成,造成创伤愈合延迟、微血管壁脆弱及不同程度出血。人体由于缺乏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不能使葡萄糖转化为维生素C,因此必须从膳食中获得维生素C。如饮食中Vit C不能满足需要,可导致维生素C不足或缺乏,维生素C缺乏引起坏血病。
维生素C大量摄入有害作用的表现:1数克剂量可引起腹泻、腹胀;2粪便潜血出现假阴性结果;3引起铁吸收减少,造成地中海贫血、成铁细胞性贫血、血色素沉着症; 4有些病人出现高草酸尿症;5透析病人出现易高草酸盐血症;6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病人易出现溶血。
硫胺素又名维生素B1、抗神经炎因子、抗脚气病因子。它参与体内糖代谢,也参与支链氨基酸代谢。维生素B1对神经生理活动有调节作用,与心脏活动、维持食欲、胃肠道正常蠕动及消化液分泌有关。维生素B1缺乏常由摄入不足,需要量增高和吸收利用障碍造成。肝损害、酗酒也可引起。长期肾透析的患者、完全胃肠外营养以及长期慢性发热的病人都可发生。严重缺乏会引起脚气病,可分为干性脚气病、湿性脚气病、婴儿脚气病。维生素B1大量摄入未见毒性反应。
核黄素又名维生素B2,是体内多种氧化酶系统不可缺少的辅基部分,FMN和FAD(维生素B2是FMN和FAD的组成部分)是黄素酶辅基。其功能是电子传递,在细胞代谢呼吸链反应中起控制作用,直接参与氧化还原反应。还可激活维生素B6,参与色氨酸转化为尼克酸的过程。此外,还与体内铁的吸收、贮存与动员有关,也催化多种亚胺的N-氧化。
维生素缺乏症
维生素是一大类化学结构和生理功能各不相同的物质,必须每天通过饮食供给。当供给不足时,易出现缺乏症。维生素缺乏在体内是一个渐进过程,初始储备量降低,继而有关生化代谢异常、生理功能改变,然后才是组织病理变化,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在我国,维生素缺乏症虽已不多见,但亚临床缺乏在某些地区、某些人群中较为常见。由于亚临床缺乏不易发现,但对健康又有不良影响,故需特别注意。
维生素C缺乏症:膳食中长期缺乏维生素C,使体内胶原蛋白合成受阻,可导致坏血病。早期症状是倦怠,以后出现牙龈疼痛出血,皮下出血,伤口愈合缓慢等现象,严重时则牙齿松动,牙龈萎缩,牙齿脱落,粘膜部位出血,并可引起鼻血、便血等症状。儿童可出现骨膜下出血。
硫胺素缺乏症:由膳食中长期摄入不足,需要量增高或吸收利用障碍引起。其症状性质和程度与缺乏程度、急慢性有关。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干性脚气病:以多发性神经炎症状为主,出现上行性周围神经炎,表现为指趾麻木、肌肉酸痛、压痛,尤以腓肠肌为甚。
湿性脚气病:以水肿和心脏症状为主。若处理不及时,常致心力衰竭。
婴儿脚气病:多发于2-5月婴儿,其发病突然,病情急。初期食欲不振、呕吐,兴奋,心跳快,呼吸急促和困难。晚期有紫绀、水肿、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强直性痉挛,常在症状出现1-2天内死亡。
核黄素缺乏症:主要表现为眼、口腔、皮肤的炎症反应。 眼:球结膜充血,角膜周围血管增生,角膜与结膜连接处有时发生水肿。
口腔:口角湿白、裂缝、疼痛、溃疡;唇肿胀、裂缝、溃疡及色素沉着;舌疼痛、肿胀、红斑及舌乳头萎缩。
皮肤:脂溢性皮炎。常见于皮脂分泌旺盛部位。
贫血:Vit B2缺乏常干扰铁在体内的吸收、储存及动员,致铁量下降,严重时造成缺铁性贫血。
其他:Vit B2 缺乏还影响生长发育;妊娠期缺乏可致胎儿骨骼畸形。
尼克酸缺乏症:烟酸缺乏症即癞皮病。前期症状为疲劳、乏力、工作能力减退、记忆力差及经常失眠。典型症状是皮炎、腹泻和痴呆,即所谓“三D”症状。
维生素A缺乏症:膳食维生素A或维生素A原不足,或吸收、储存和利用受影响时,常可引起维生素A缺乏症。表现为: 暗适应能力下降、夜盲及干眼病;粘膜上皮改变;生长发育受阻;其他:味觉、嗅觉减弱,食欲下降。
维生素D缺乏症:膳食缺乏维生素D,或人体日光照射不足是引起维生素D缺乏症的两大原因。Vit D缺乏引起钙磷吸收减少,血钙水平下降,骨骼无机化受阻,致骨质软化、变形,在婴幼儿发生佝偻病,成年人发生骨质软化症。
维生素E缺乏症:维生素E缺乏症较少发生于人类,其原因可能为: 维生素E广泛存在于食物中;维生素E几乎储存于人体的所有器官组织中;维生素E可在体内贮留较长时间。
维生素的膳食来源
名称
主要膳食来源
Vit A
绿叶菜、黄色菜、水果、肝脏、奶及奶制品
Vit D
海鱼、肝、蛋黄、奶油
Vit E
油料种子、植物油
Vit B1
动物内脏、肉、豆、花生
Vit B2
肝、肾、心脏、奶、蛋
Vit B6
豆、肉、肝、鱼
Vit C
新鲜蔬菜、水果
叶酸
肝、肾、蛋、绿叶菜、酵母
烟酸
肝、肾、肉、鱼、花生、粮谷
矿物质:
1、构成机体组织的重要成份:钙、磷、镁----骨骼、牙齿。缺乏钙、镁、磷、锰、铜,可能引起骨骼或牙齿不坚固。
2、为多种酶的活化剂、辅因子或组成成份:钙------凝血酶的活化剂、 锌----多种酶的组成成份。
3、某些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物质的组成部分:碘--甲状腺素、铁--血红蛋白
4、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及组织细胞渗透压:酸性(氯、硫、磷)和碱性(钾、钠、镁)无机盐适当配合,加上重碳酸盐和蛋白质的缓冲作用,维持着机体的酸碱平衡;无机盐与蛋白质一起维持组织细胞的渗透压;缺乏铁、钠、碘、磷可能会引起疲劳等。
5、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和细胞膜的通透性:钾、钠、钙、镁是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和细胞膜通透性的必要条件。
6、矿物质如果摄取过多,容易引起过剩症及中毒。所以一定要注意矿物质的适量摄取。
7、人体内必需的主要矿物质:
钙 镁 钾 磷 铁 锌
矿物质缺乏:
1、铁:易造成缺铁性贫血;
2、锌:对大脑发育有影响;
3、钙:骨质疏松、骨质增生、肌肉抽搐,目前已知与钙有关的疾病有109种,不一一列举;
4、碘:缺少侏儒症或甲状腺水肿、多则甲亢
矿物质的食物来源:
铁:动物肝脏、黑木耳
锌:牡蛎、米、面
钙:动物性食物、白菜、
碘:藻类、海带、紫菜等
膳食纤维
1、保持消化系统健康
2、增强免疫系统
3、降低胆固醇和高血压
4、降低胰岛素和三酸甘油脂
5、通便、利尿、清肠健胃
6、预防心血管疾病 、癌症、糖尿病以及其它疾病
7、平衡体内的荷尔蒙及降低与荷尔蒙相关的癌症
食物来源:韭菜、粗粮等
水:
1、水参与人体内新陈代谢的全过程一水的溶解力甚强,并有较大的电离能力,可使人体内的水溶物质,以溶解状态和电解质离子状态存在;又由于水具有较大的流动性能,在人体消化,吸收,循环,排泄过程中,可加速协助营养物质的运送,和废物的排泄,使人体内新陈代谢和生理化学反应,得以顺利进行。
2、水是细胞和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人体的每个细胞及其基本单元均含有水份,人体的各种腺体分泌物均为液体。如体内缺水,则消化液分泌减少,食物消化受到影响,食欲下降,血流减缓。体内废物积累,代谢活动降低,导致体力衰竭致病,并加重病情。
3、水保持着人体一定的血溶量一-人体的血液含水量约占80%,如果大量失水,则使血溶量减少,而产生低血压,从而影响着人体的各种器官,特别是心、脑、肾的机能活动,故血溶量与水的含量有着密切关系。
4、水对调节人体体温起着重要作用一-水的比热数值高,每克水升高或降低10度,就需要1000卡热值,由于人体含有大量的水,于代谢过程中,此产生的热能为水所吸收,使体温不至显着升高;其次是水的蒸发数值大,每毫升水的蒸发热约为579.5千卡,(37)故人体只要蒸发少量的水,即可散发大量的热,以维持人体一定的体温,如外界环境温度高,体热可随水分经皮肤蒸发散热,以维持人体体温的恒温。
5、水对人体关节肌肉和体腔起着重要的润滑作用一-人体如果缺水,对消化吸收,血液循环,关节活动,体温调节,体腔器官功能,和废物代谢等,都会受到影响,故水对人体的各种器官、关节、肌肉、组织,都能起到缓冲,润滑,保护之作用。
6、水是医药、医疗三大法宝之一-医药上的输液、输血、输氧三大法宝,尤其对高热,腹泻脱水的病人,常用静脉输液,输入生理盐水及必需的药物,由静脉血管,可以迅速通往整个身体从而起到起死回生作用;一般疾病多由各种病原入侵导致,服用药物消灭病原以后,则需排出病原,代谢废物及多余的药物,故需大量饮水,以便产生大量汗液和尿液,将死亡的病原、代谢废物和多余的药物等排出体外。
害处:过量饮水后,一定程度上会改变血液盐分的浓度,从而促使身体内部出现液体流动的变化,导致大脑肿涨、压迫颅骨等症状,引发“水中毒”,造成对人体的损害。有些运动员运动后过量饮水,或者是一些精神病人为了清洗罪孽和毒素而大量饮水,都会造成“水中毒”
喝水的原则:
1、喝水要定时定量,不要等口渴再喝,一天应喝2500ml;
2、喝水要喝自然冷却的白开水(25℃);
3、吃饭前不要喝过量的水,防止冲淡胃酸营养消化;
4、吃饭时不要喝过量的汤和饮料,防止影响消化;
5、注意饮水健康:隔夜水不喝、反复加热的水不喝、加热不够的水不喝
⑹ 食物生物活性物质与经典营养素的作用有何差异
生物活性物质,是指来自生物体内的对生命现象具体做法有影响的微量或少量物质。 如:有些食物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当与机体作用后能引起各种生物效应,称为生物活性物质。它们种类繁多,有糖类、脂类、蛋白质多肽类、甾醇类、生物碱、甙类、挥发油等等。它们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对人有的有利,有的有害。瑞士哲人和医生Paracelsus认为,植物是人类食物和药物的来源,也是毒物的来源,“所有食物都是毒物,没有无毒性的食物,仅仅是量的多少左右了他们毒性的大小。”
尽管天然食品这个术语被广泛地用于表达一种有益于健康的含义,但是食物中天然存在的生物活性物质对健康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虽然许多天然存在的毒物通常被分散在许多受体上,其毒性有些也许是拮抗的,因此总的毒性为零,食物的加工也能使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分解和消除(如用酵母发酵面包使肌醇六磷酸分解;对豆粉加热处理使胰蛋白酶抑制剂灭活),但为了预防和治疗疾病,生物活性物质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如何开发利用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有利的一面,避免或消除其有害的一面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讨。
经典营养素的概念是:能促进生长发育、维 持生理功能的物质被称作“营养素”,它由七大成员组成, 即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糖)、脂肪、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维生素、膳食纤维以及水 。这七大类物质,除膳食 纤维外,同时又都是我们身体组成的成分。
⑺ 什么是营养素分为几大类各有什么性质和特点
营养素种类根据其化学性质和生理作用分为五大类,即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
1、蛋白质:是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的重要组成结构,是功能因子和调控因子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
2、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脂肪是体内重要的储能和供能物质,类脂是细胞膜、机体组织器官、尤其是神经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分。脂类也是膳食中重要的营养素,烹调时赋予食物特殊的色、香、味,增进食欲,适量摄入对满足机体生理需要,促进维生素A、维生素E等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
3、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包括构成动物体结构的骨架物质以及为能量代谢提供原料的物质,是人类膳食能量的主要来源。
4、矿物质:是指人体组织中含有的除碳、氢、氧、氮外,其余的自然界的各种元素,凡体内含量大于体重0.01%的矿物质成为常量元素或宏量元素,包括钙、磷、钠、钾、硫、氯、镁;凡体内含量小于体重0.01%的矿物质称为微量元素。
5、维生素: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过程所必需的一类微量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根据其溶解性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K,在食物中它们常与脂类共存;水溶性维生素包括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在体内仅有少量贮存,较易自尿中排出,但维生素B12例外,较易贮存于体内。
⑻ 纤维素、维生素与生物素的区别
纤维素: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结合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能为一般动物所直接消化利用。
维生素: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人和动物缺乏维生素时,不能正常生长,并发生特异性病变——维生素缺乏症。
生物素:维生素的一种,肝、肾、酵母和牛奶中含量较多。是微生物的生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