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想知道: 无锡市 无锡爱玛电动车厂在哪里 在哪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羊尖工业园A区。
电话:0510-81002937。
乘车方式:无锡汽车站坐715路→羊尖工业园下车。
其他基地
1、台州基地
浙江爱玛车业科技有限公司2012年成立,位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新前街道振文路118号。
2、东莞基地
广东爱玛车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东坑镇。
3、广西基地
广西爱玛车业有限公司2018年成立,位于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西江科技创新产业城。
Ⅱ 山东农业大学的名气不是很响亮,它的排名为什么那么高真正的实力怎么样谢谢告知!!
山东农业大学前身是1906年创办于济南的山东高等农业学堂,距今有100多年的办学历史。
山东农业大学的名气不响是相对而言,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讲,因为地处山东省地级市泰安,属于农业类大学且不是211大学,知道了解的并不多,但相对于业内人士来讲,山农还是有些名气的!
山东农业大学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个农业部开放实验室,16个省级重点学科、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小麦改良分中心,1个农业部谷物品质检测中心、1个黄淮海区域玉米技术创新中心、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博士后流动站。
山东农业大学在山东省省属高校中实力名列前茅,而其农学在全国一般大学排名中排名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0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47项。"九五"以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50多项。 建校以来,培养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印象初、朱兆良,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山仑、于振文等为杰出代表的各类优秀人才13万余人。
据说山东省将有一个211大学的名额,山农的可能性很大!
因此,很多大学的实力和名气并不是挂钩的,偶是山东科技大学的,原来和山农挨着,现在主校搬青岛去啦~
Ⅲ 虎牌手电筒的历史
民国初年,手电筒作为照明用具从国外传入我省城乡,逐渐替代了芦薪、松明(旧时的夜间照明用具),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尤其是农村,市场需求日增。1920年,广州出现了全国首家生产手电筒的业户——振文电筒厂,后因经营不善而歇业。1921年,周开帮、周和帮兄弟以200元(白银)为资本,在大德路开办长安金属制品厂,生产电筒,虎头牌就此开端。1923年,文楚也在光塔街开设广东电器制造厂。1931年,薛广森集内个股3万元在西华路第一津开办东洲电筒厂。1965年,电筒、电池、电珠三业从市轻工业局日用品公司划出,这三间厂经历了30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就合并演化成为成立广州市电筒总厂,80年代后改称为“公司”。60年代正值国外某名牌厂商如日中天之时,“虎头”牌电筒要发展和走向世界,困难重重。面对国内外强劲的竞争对手,“虎头”的创业者没有退缩,他们迎着困难上,不断改革和进行技术改造,创新生产手段。设备的更新,使虎头牌电筒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中登上新台阶。而且“虎头”的商标也有着不错的运气:据说非洲有一土着民族,每逢婚庆嫁娶必用“虎头”牌电筒作为迎亲物品。究其因由,皆说虎乃是祛邪扶正的吉祥物;而国内各民族对这百兽之王也不无崇尚。由于商标在国内外市场有广泛的适应性,产品销售如鱼得水,1978年底产量就创下3943万支的新纪录。“虎头”牌电筒“三化”的质量管理,使“虎头”牌电筒形成塑料、铁质,有8~450米射程共30多个规格品种。先后有塑料电筒、充电电筒、打火机型袖珍电筒、活节前校光新庄电筒、煤气引火电筒、三用充电式电筒、放大镜电筒、多用手提光管灯、活折多用防水电筒,“801”固定光型和“821”新庄前校光型电筒、猎用电筒、旅游电筒和ABS高级塑料电筒相继问世。这是广州电筒制造业花色品种最多,且产销两旺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虎头”牌电筒曾因此创下年利润3000多万元的记录。1996年,广州市电筒工业公司在出资组建广州虎辉集团有限公司,专门生产“虎头”牌的手电筒。1999年,公司以本部及电筒一厂的大搬迁和易地改造为契机,及时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成立公司科技协会和技师分会,凝聚和调动技术力量,组建了虎辉机械厂,并着手筹建该厂塑料模具车间,致力于技术保密,减少委外加工费用,开发多功能、高档次的塑料电筒及照明系列产品。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以全国电筒行业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产销量最多、产品质量最好,授以“中华之最”称号。
Ⅳ 于振文的个人简介
长期从事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和实践,系统研究了小麦产量与品质生理和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出了调控小麦衰老进程、提高粒重的超高产栽培理论,创建了以氮肥后移为核心技术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被农业部定为主推技术,在黄淮海麦区推广,经济效益显着,对我国小麦生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系统进行小麦产量生理研究,创建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系统研究了高产条件下小麦旗叶与根系衰老的生理机制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提出小麦衰老的阶段性、生理特点及与粒重形成的关系,发现深层根系对衰老调控的主导作用,氮素、水分、群体等因素调控衰老进程的机理;提出了延长缓衰期,缩短速衰期、保持较长的光合速率高值期、提高此期籽粒灌浆速率、提高粒重的有效途径。
探索出同步提高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增加开花至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和向穗部的分配,提高粒重的理论,奠定获得超高产的理论基础。创建以氮肥后移为关键技术的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1997~2001年在鲁、豫、冀、皖北、苏北推广1.5亿亩高产麦,指导不同层次高产田(400~600千克/亩)小麦单产的提高,累计增产69亿kg,获得显着经济效益。
“小麦衰老生理和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位),2005年被农业部定为全国小麦生产主推技术。利用该技术,2005年和2006年分别在兖州市小孟镇创出1.81亩泰山23小麦实打验收亩产735.66千克和4.21亩济麦22小麦亩产727.43千克,为我国小麦高产树立了样板。 深入研究小麦品质生理,创建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针对我国小麦生产中过量施氮、氮肥全部底施或底施比例过大、灌溉量与灌溉时期不当,导致小麦品质不稳定,产量不高,氮素淋溶多,水肥利用率低的问题,系统研究了小麦品质生理,提出增加拔节至开花期植株氮素积累量,促进灌浆中后期蛋白质降解,提高营养器官贮存氮素向籽粒的转移量,调节籽粒氮/硫比值适宜,提高谷蛋白大聚合体含量及谷蛋白/醇溶蛋白含量比值,改善蛋白质品质的途径。创建优化的强筋和中筋小麦品质与产量同步提高的栽培技术体系,包括减少底肥氮数量、增加追肥氮比例,生育前中期低定额后期控制灌溉,精量施用氮、硫、磷、钾肥,获得了优质高产,减少了土壤氮素淋溶、提高了水肥利用率的效果。2002~2005年,在黄淮海麦区累计推广1.4亿亩,增产小麦39亿kg,获得显着的经济、生态效益,为我国优质小麦生产作出重要贡献。“小麦品质生理与优质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位)。
“九五”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专项1项,山东省科技厅课题1项。主持完成的“小麦衰老生理和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小麦品质生理与优质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参与完成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鲁麦22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组织北方13所农业高校编写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完成《小麦产量与品质生理及栽培技术》专着,主译《作物生理学》(美)。主编、参编或编着20部专着,发表学术论文206篇。培养博士生26名,硕士生33名。
于振文教授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发言 于振文教授在兖州指导麦田管理 中国工程院12月29日公布新增选的院士名单,我校农学院于振文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至此,我校教师队伍中已有中国科学院、 ... 于振文教授在兖州指导麦田管理
中国工程院12月29日公布新增选的院士名单,我校农学院于振文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至此,我校教师队伍中已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所培养的学生中已有6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于振文教授是我国着名小麦栽培专家余松烈院士的学生,他长期从事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和实践。现为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小麦栽培学组组长;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于振文教授继余松烈院士创立小麦精播高产理论后,又系统进行小麦产量生理研究,他创建的“小麦衰老生理和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2001年在鲁、豫、冀、皖北、苏北推广1.5亿亩,指导不同层次高产田(400-600kg/亩)小麦单产的提高,累计增产69亿kg,2004年和2005年被农业部定为全国小麦生产主推技术。他深入研究小麦品质生理,创建优质高产栽培技术,2002-2005年,在黄淮海麦区累计推广1.4亿亩,增产小麦39亿kg,为我国优质小麦生产做出重要贡献。该项目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和他领导的农业部小麦专家组为2004至2007年连续四年全国小麦增产,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的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对我国农业科技、教育和生产做出贡献,1998年2月获政府特殊津贴,4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9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2004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2006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7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标兵称号。
于振文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进一步奠定了我校栽培学科在国内同领域研究中的 领先地位,奠定了小麦研究在栽培生理中的重要地位。
Ⅳ 与工程管理专业有关的书籍
工程管理专业有关丛书
1、 《营销管理》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 着 上海人民出版社
2、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大卫·奥格威 着 中信出版社
3、 《售罄》邓小华、张弛、左农 着 中国经济出版社
4、 《销售圣经》郝秀华 着 中国华侨出版社
5、 《房产销售快速成交50招》华英雄 着 中国经济出版社
6、 《三天造就售楼冠军》余源鹏 着 机械工业出版社
7、 《世联观察-房地产调整第5年》陈劲松 着 广东旅游出版社
8、 《世联观察-房地产游戏规则与生存环境》陈劲松 着 机械工业出版社
9、 《城市消失·旅游地产》周晓华 着 机械工业出版社
10、 《联合开发-城市运营的出路》陈劲松 着 机械工业出版社
11、 《规划的市场评价》陈劲松 着 机械工业出版社
12、 《城市更新之市场模式》陈劲松 着 机械工业出版社
13、 《你应该读懂的100处世界建筑》鲁石 着 湖南文艺出版社
14、 《策划·世联报告》世联地产 着 机械工业出版社
15、 《建筑工程预算入门》 戴胡杰、杨波 着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6、 《工程量清单的编制与投标报价》 刘富勤、 陈德方 着 北京大学出版社
17、 《2011房地产估价案例与分析》廖俊平、陆克华 着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8、 《2011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柴强 着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 《房地产行政管理》 王宏 着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 《二手房中介门店管理手册》 陈信科 着 机械工业出版社
21、 《房地产行政管理》王宏 着 机械工业出版社
22、 《物业服务企业财务工作百问百答》 陈德芳 着 湖南大学出版社
23、 《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评估典型案例精解》 王勇、 陈延辉 着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4、 《项目立项与可行性研究》 胡章喜 着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5、 《可行性报告写作方法与案例》李开发 着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6、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与申请报告案例与分析》 徐霞、叶彩霞、 崔未合 着 化学工业出版社
27、 《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与核准申请》 李开孟、 徐成彬 着 冶金工业出版社
28、 《三天造就金牌地产策划人:房地产项目全程营销策划实战148例》 余源鹏 着 中国经济出版社
29、 《房地产策划师职业培训教程》 黄福新 着 机械工业出版社
30、 《房地产开发前期策划》 中国房产信息集团、 克而瑞(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着 中国经济出版社
31、 《地产-品堂:商业盛宴》 苏坤 着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32、 《房地产营销新法-低唱名标杆项目全案策划》克而瑞(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着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33、 《中国传统建筑梁、柱装饰艺术》齐学君、王宝东 着 机械工业出版社
34、 《小户型大智慧 现代极简》深圳市创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着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35、 《建筑美学》曾坚,蔡良娃 着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6、 《悦动140-2011风火微语录》风火广告 着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37、 《旅游地产制胜攻略》中国房产信息集团 着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38、 《时代楼盘研究(1-12册)》唐艺设计资讯集团 着 唐艺设计资讯集团
39、 《中国优秀房地产广告年鉴2011NO。10(6本/套)》张先会 着 FLYING DRAGON CULTURE出版
40、 《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实践1000问》唐广庆 着 机械工业出版社
41、 《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实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王春宁 着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2、 《国际工程合同管理(双语)》韦嘉 着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3、 《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唐孝祥 着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4、 《蜉蝣建筑:一代建筑奇才的空间美学游戏》登琨艳 着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5、 《建筑施工图识读与应用实例——施工图识读与应用实例系列丛书》《建筑施工较识读与应用实例》编委会 着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46、 《建筑施工计算手册(第二版)》江正荣 着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7、 《怎样看建筑施工图(第三版)——建筑工人技术学习丛书》孙沛平 着
48、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9、 《建筑施工工程师手册(袖珍系列工程师手册)》朱维益 着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0、 《建筑施工现场设施——建筑施工快速计算实例解读》袁锐文 着 江苏人民出版社
51、 《建筑节能保温施工技术》刘振峰 着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52、 《建筑装饰装修施工艺标准手册(第二版)》何亚伯 着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3、 《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常见问题详解——结构专业》李永康 着 机械工业出版社
54、 《土木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技术》杜运兴 着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5、 《建筑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标准(上下册)(全二册)》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着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6、 《建筑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PKPM软件应用》司马玉洲,张树珺 着
57、 科学出版社
58、 《土木工程CAD+天正建筑基础实例教程》赵冰华,喻骁 着 东南大学出版社
59、 《给水排水工程CAD》赵星明,李颖 着 机械工业出版社
60、 《建筑工程造价案例》张向辉,王艳玉 着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61、 《从大学生到造价工程师--安装工程造价指导》张志国 着化学工业出版社
62、 《建筑工程造价实例详解》褚振文 着 机械工业出版社
Ⅵ 制药工程专业哪个学校比较好
制药工程专业,在我的视野中还是以下几所学校是比较好的。
首先是华东理工大学:
这所大学药科专业学科分布涉及生物物理化学、药物设计、药物化学、药物筛选、药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据我了解,这所学校目前正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而且拥有上海市科委重点基础研究等科研项目50余项。可以说相当厉害!
Ⅶ 爱玛电动车全部车型
爱玛电动车主要有引擎MAX、潮流臻品系列。
一、引擎MAX
1、A500
基地简介
天津基地
爱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基地位于天津市静海现代生态工业园区,集制造、研发、加工、组装为一体。
无锡基地
江苏爱玛车业科技有限公司2012年成立,位于锡山区羊尖镇工业园区。
商丘基地
河南爱玛车业科技有限公司2009年成立,位于商丘市经济开发区。
台州基地
浙江爱玛车业科技有限公司2012年成立,位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新前街道振文路118号。
东莞基地
广东爱玛车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东坑镇。
广西基地
广西爱玛车业有限公司2018年成立,位于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西江科技创新产业城。
Ⅷ 21世纪初天津大学提出了什么办学思路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国家对战略性、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强基计划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基础学科建设,是国家人才选拔培养的又一重大变革。
近日,天津大学获批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生物科学、工程力学5个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共150个招生计划。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表示:“天津大学不断深化‘强工、厚理、振文、兴医’的学科发展布局,依托‘新工科’建设优势,大力推动基础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为国家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和拔尖基地建设贡献天大的智慧与力量,努力培养更多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一流卓越人才!”。
布局学科建设,勇攀科学高峰
学科优质率高。面向未来,天津大学提出了‘强工、厚理、振文、兴医’的学科发展布局,在教育部2017年学科评估(第四轮)中,我校14个一级学科进入A类(前10%),25个参评学科全部达到B级(20-30%)及以上;在ESI国际学科排名中,我校3个学科领域进入全球前1‰、11个学科领域进入全球前1%。
科研成果丰硕。“真核生物基因组设计与合成技术”入选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新型工业结晶技术”率先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纯意念控制”人工神经康复机器人“神工二号” 开启人类历史上首次太空脑-机交互实验,“自适应飞控算法”为无人机装上了智慧“大脑”,“生命健康科学平台”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的生命健康学科群,“海燕”刷新深海滑翔机工作深度世界纪录,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落户天大,“天大智慧”助力“中国天眼”、国产大飞机C919、港珠澳大桥、大兴国际机场的研究建设。
创新培养模式,厚植育人土壤
天津大学一直致力于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注重学科交叉和融合创新,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一流卓越人才。面对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天津大学将在“一制三化”(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等有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依托“新工科”建设优势,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解决基础科学问题,并将基础研究转化应用于实践、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天津大学实施以研究型项目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大师引领,由院士、教学名师等高层次师资引导学生科研实践。实施本—硕—博衔接的培养体系,建立本硕博人才培养方案的联动机制,科学设计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实现本硕博纵向跨层次选课、横向跨学科选课,本科阶段培养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素养,硕博阶段既可在本学科深造、也可探索学科交叉培养,学生在学业导师指导下有效衔接本科至研究生的学习与科研。实施与世界名校名所联合培养,推动国内外双向合作,引导拔尖学生接触世界科学文化发展、融入国际一流学术群体,培养学生国际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合作能力,承担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挑战而奋斗的使命。强化质量保障机制,建立全方位学生立体成长档案、多阶段的动态进出机制、在校生及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根据质量监测和反馈信息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档案和能力清单,以数据和事实描述学生特点、特长和能力等,助力每位学生的人生成长。
深挖专业特色,强化学科交叉
数学与应用数学
本专业首批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领衔的国家级人才团队为依托,培养能够在科技、教育、经济和管理部门从事理论研究、教学、实际应用开发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依托首批建设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之一的天津大学应用数学中心,打造润物无声的现代数学学堂。根据数学学科人才培养规律,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研讨式教学,以不同数学主题的讨论班、暑假短期课程等培养方式替代原本科生专业选修课;拓展国际视野,与多所国际名校密切合作,在第三学年派遣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数学系或具有相近水平的国际高水平大学交流学习;强化科研项目实践,替代传统实习实践课程,学生在课题组得到科研氛围的熏陶锻炼、在学术导师引导下踏上学术道路;实行本—硕—博衔接,整合本研阶段的专业知识体系,形成跨越本研的专业核心课程,提高课程理论深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交叉融合,依托与金融管理、生物、力学、医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的交叉项目,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融会贯通能力。
应用物理学
本专业依托学科位居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为骨干的师资力量。聚焦凝聚态物理、光学、理论物理等领域以及材料物理与化学和生物物理等交叉领域,旨在培养具有深厚扎实的物理学基础和相关交叉研究领域专门知识,志在基础物理学科、交叉学科以及相关科学技术领域从事基础创新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学生单独编班,进校后即可选择科研导师,施行课题组自选和轮转制度,以学生的兴趣拓展和能力培养为主要科教协同培养模式,强调扎实的物理学基础,并鼓励宽口径的学科交叉和融合创新。学生可获得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科教协同育人政策(奖学金,科技创新基金等)。在读期间为学生提供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名校联合培养的机会。
应用化学
本专业依托全球ESI排名前1‰的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拥有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组成的师资队伍。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立志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热爱化学、理论基础扎实、研究能力突出、有责任有担当的化学及相关领域拔尖人才。实施小班化、研讨式教学;入校即配备学业导师(学生在学科群范围内自由选择),进入导师课题组加强科研能力训练;强化国内外交流合作、国际视野的培养,提供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名校学习交流的机会;强化学科交叉融合,依托学校“新工科”建设在化学、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集群优势,为学生提供一流的学习、实践与创新平台。与国内外顶尖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科教协同育人,国家纳米技术中心、中科院理化研究所等知名科研院所设有专项奖学金、提供科研实习机会、开展本科生和硕士生联合培养。
生物科学
本专业依托学科位居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青、国家“万人计划”为代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聚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纳米生物医学、生物大数据等方向,依托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旨在培养系统掌握现代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的领军人才。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本-硕-博衔接课程体系,开设多学科交叉课程,为学生个性化成长提供多种选择。实施全员导师制,为每名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和科研导师,开展实验室轮转,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注重国际交流合作,为学生提供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佐治亚理工学院等海外高校开展毕业设计、访学交流和参加iGEM国际竞赛等机会。
工程力学
本专业曾创建了国内首个力学实验室、首部力学教材。茅以升、张国藩、陆士嘉等一批学术大师曾在此执教。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教学名师6名,国家杰青等国家级学术领军人才和知名专家三十余名。获评“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一流专业”等。所依托力学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居前列(A类)。实施个性化培养模式,面向智能科技、先进制造、深海深空、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科学领域培养高素质人才:注重科教协同育人,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和天津市重点实验室(3个)全部对学生开放;实施“小班精英培养”“PBL+RBL项目实践”(项目式+研究式创新实践);采用“书院导师+学术导师”双导师个性化培养;打造高端平台,学科交叉通融、资源内联外引、国内国际联培;实施本研衔接,从第三学年起执行本硕或本博衔接培养。
自强首在储才, 储才必先兴学。
天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985工程”、“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大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是全国“新工科”建设工作组组长单位。百廿年前,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创始人盛宣怀提出的“兴学强国”是中国现代大学精神的元始,亦是中国现代大学百余年来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精神动力。作为全国最顶尖大学之一,天津大学瞄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实施“顶尖学科”建设计划,巩固工学优势,推进理学发展。天津大学将以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依托“新工科”建设优势,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为国家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勇攀世界科学高峰、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21世纪科学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