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葡萄糖或食盐对酵母菌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1,葡萄糖是酵母菌生活的营养条件,而食盐并不影响酵母菌的生活。
2,酵母是一些单细胞真菌,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是子囊菌、担子菌等几科单细胞真菌的通称,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可用于酿造生产,有的为致病菌,是遗传工程和细胞周期研究的模式生物。酵母菌是人类文明史中被应用得最早的微生物。可在缺氧环境中生存。目前已知有1000多种酵母,根据酵母菌产生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的能力,可将酵母分成三类:形成孢子的株系属于子囊菌和担子菌。
3,葡萄糖(Glucose)(化学式C6H12O6)又称为玉米葡糖、玉蜀黍糖,简称为葡糖。英文别名:Dextrose,Cornsugar,Grapesugar,Bloodsugar。是自然界分布最广且最为重要的一种单糖,它是一种多羟基醛。纯净的葡萄糖为无色晶体,有甜味但甜味不如蔗糖(一般人无法尝到甜味),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水溶液旋光向右,故属于“右旋糖”。葡萄糖在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是活细胞的能量来源和新陈代谢中间产物,即生物的主要供能物质。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葡萄糖。在糖果制造业和医药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Ⅱ 咸鱼腌制过程中的物理化学以及微生物变化
食品腌制的基本原理 腌制剂在腌制过程中首先要形成溶液,然后通过扩散和渗透作用进入食品组织内,从而降低食品水分活度,提高渗透压,抑制微生物和酶的活动,达到防止食品腐败的目的。 (一)溶液的扩散和渗透 腌制时,首先是腌制剂(主要是盐和搪)溶于水(食品组织内的水或/和外加的水)形成腌制液,腌制液主要是由盐和糖作为溶质,水作为溶剂形成的单一或混合溶液。腌制液的浓度常用比重计侧定,盐水的比重通常用波美比重计(Baame'或Be' )侧定;糖水浓度可用搪度计(Sacchrometr)、波林(Balling)糖度计或白利(Brix)糖度计侧定。 1、溶液的扩散 食品的腌制过程,实际上是腌制液向食品组织内扩散的过程。扩散总是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转移,并持续到个处浓度平衡时停止。 扩散的快慢可用扩散通量表示。扩散通量即单位时间内扩散通过单位面积的物质量。
dx dcD J J —物质扩散通量,kmol/(m2.s) D—扩散系数,m2
/s dx dc —物质的浓度梯度,kmol/m4 在缺少实验的情况下,扩散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dNRTDA6 式中:R—气体常数(8. 314 J/K. mol); N—阿伏加德罗常数(6.02×1023/mol); T—绝对温度(K); μ—介质粘度(Pa.s) d—溶质微粒(球形)直径(m) 扩散通量的影响因素: (1)与浓度梯度成正比,但由于浓度增大溶液粘度也会增大,使扩散通量减小; (2)温度升高,扩散系数增大,则扩散通量增大; (3)溶质分子越大,扩散系数越小。如不同糖类在糖液中的扩散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葡萄糖>蔗糖>饴糖中的糊精。2、渗透 渗透是指溶剂从低浓度经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扩散的过程。半透膜是只允许溶剂通过而不允许溶质通过的膜。细胞膜等是半渗透膜。 食品的腌制速度取决于渗透压,而渗透压与温度及浓度成正比。为了提高腌制速度,应尽可能提高腌制温度和腌制剂的浓度。但实际生产中,高温腌制会造成食品腐败,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腌制温度,如果蔬类可在室温下腌制,而鱼、肉类则需在2~4℃下进行腌制。 在食品的腌制过程中,食品组织外的腌制液和组织内的溶液浓度会借溶剂渗透和溶质的扩散而达到平衡。所以说,腌制过程其实是扩散与渗透相结合的过程
腌制剂的防腐作用 1、食盐对微生物的影响 (1)食盐溶液对微生物细胞的脱水作用。 (2)食盐溶液能降低水分活度。 (3)食盐溶液对微生物产生生理毒害作用 食盐溶液中含有钠离子、镁离子、钾离子和氯离子,这些离子在高浓度时能对微生物产生毒害
作用。主要是由于钠离子能和原生质中的阴离子结合产生毒害作用。pH 值能加强钠离子对微生物的毒害作用。一般情况下,酵母菌在20%的食盐溶液中才会被抑制,但在酸性条件下, 14%的食盐溶液就能抑制其生长。 氯化钠对微生物的毒害作用也可能来自氯离子,因为氯离子也会与细胞原生质结合,从而促使细胞死亡。 (4)食盐溶液中氧的浓度下降。 2、食糖在腌制过程中的防腐作用 (1)降低水分活度,提高渗透压。 (2)糖溶液中的氧浓度下降。 3、微生物发酵的防腐作用 在发酵型腌渍品的腌制过程中,伴随有正常的乳酸发酵和轻度的酒精发酵及微弱的醋酸发酵。这三种发酵的产物不仅具有防腐作用,还与腌制 ...
Ⅲ 为什么盐能抑制微生物生长
吃的盐是氯化钠,进入体内转变为氯离子和钠离子,钠离子主要用于维持血液的渗透压,保持人体内环境与细胞之间的稳态,保证了人体的正常代谢,而多余的氯离子就被排出体外,在人体不断摄入氯化钠的同时,多余的也会从尿液,汗液排出。
用盐来浸泡蔬菜和水果也有不同目的,比如泡菠萝是为了和菠萝中的“菠萝酶”反应。这种酶能够分解蛋白质,如果不用盐水先泡就吃,这种酶就会对我们口腔粘膜和嘴唇的幼嫩表皮产生刺激作用,会使我们产生麻刺痛的感觉。而食盐正好能抑制菠萝酶的活力。
又如用食盐淹制一些蔬菜,是为了用高浓度食盐水抑制有害细菌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当微生物浸泡在高浓度食盐水中时,会因为细胞内外渗透压过大,导致细胞内部严重失水导致微生物死亡,这也是为什么用盐淹制新鲜蔬菜时会“杀”出好多水的原因。盐的消毒杀菌能力也是这个原因。
Ⅳ 试举两例说明盐对微生物发酵的影响
如果只是狭义的微生物发酵,如生产抗生素等:
CaCO2可以调节pH。
CoCl可以增加某些抗生素如阿维菌素产量。
高盐浓度抑制普通微生物生长。
低盐浓度下嗜盐微生物或极端嗜盐微生物不能生长。
等等。。。。
Ⅳ 为什么高浓度食盐溶液会对微生物产生强烈的脱水作用
相对于微生物细胞内的溶液渗透压来说,高浓度食盐溶液的渗透压很高,可以从微生物细胞内吸取水分,所以微生物处在高浓度的食盐溶液中会脱水。
依据这个原理,人们利用高浓度食盐溶液腌制蔬菜,能够保存很长的时间。
Ⅵ 为什么盐度影响细菌的生长
盐度影响细菌生长的原因如下:
脱水死亡:盐浓度较高的情况下,渗透压的变化是主因。细菌的内部是一个半封闭的环境,必须与外部环境发生对其有利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才能维持其生命活性,但是也必须阻止绝大部分的外界物质进入以避免对其内部的生物化学反应的干扰与阻挠。盐浓度增加,导致细菌内部溶液浓度低于外界,而盐因为对细菌的生命活动有妨害,被阻挡在细菌体外,又因为水从低浓度向高浓度移动的特性,导致细菌体内水分大量流失引起其内部生物化学反应环境变化,最终破坏其生物化学反应进程直至中断,菌体死亡。不同细菌种类和个体之间内部的细胞溶液浓度也不一致,对水的渗出作用的阻止能力也不一致,在不同浓度下会引起对应的部分细菌发生脱水死亡现象,不同浓度情况下细菌数量也就会不一样。
物质吸收过程受干扰阻断死亡:细菌保护其内部的生物化学进程的正常与完整,就必须有种结构或物质将其内部与外部环境相对隔离起来,这就需要一层特殊物质对其内部进行保护,这种物质就是俗称的细胞膜,它有选择透过的特性,以过滤对细菌生命活动有害的物质,吸收对其生命活动有益的物质。而这个吸收过程受外部环境的浓度,物质纯度等情况直接影响,而盐的加入导致细菌的吸收环境受到干扰或者阻断,最终引起细菌生命活性受到抑制甚至菌体死亡。这种情况因细菌个体情况,品种情况,盐的种类及盐的浓度差异较大。
中毒死亡:有些盐会随着细菌的生命活动进入细菌内部,破坏其内部的生物化学反应进程,有些会于细菌的细胞膜发生作用,导致其性质转变而不再起到保护作用或者不再能吸收某些对细菌有益的物质,导致细菌的生命活性受到抑制或者菌体死亡,即俗称的中毒。其中以重金属盐为代表,如现已淘汰的使用铜盐汞盐杀菌法。
Ⅶ 为什么高浓度的含盐废水对微生物影响较大
先描述一个渗透压的实验:用一张半渗透薄膜将两种不同浓度的盐溶液隔开,低浓度盐溶液的水分子就会透过半渗透薄膜进入高浓度盐溶液,而高浓度盐溶液的水分子也会透过半渗透薄膜进入低浓度盐溶液,但其数量要少,故高浓度盐溶液一侧的液面会升高,当两侧液面的高差产生了足够阻止水再流动的压力时渗透就会停止,这时两侧液面的高差产生的压力就是渗透压。一般来说,盐分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
微生物在盐水溶液中的情况与渗透压的实验是相似的。微生物的单位结构是细胞,细胞壁相当于半渗透膜,在氯离子浓度小于等于2000mg/L时,细胞壁可承受的渗透压为0.5-1.0大气压,即使加上细胞壁和细胞质膜有一定的坚韧性和弹性,细胞壁可承受的渗透压也不会大于5-6大气压。但当水溶液中的氯离子浓度在5000mg/L以上时,渗透压大约将增大至10-30大气压,在这样大的渗透压下,微生物体内的水分子会大量渗透到体外溶液中,造成细胞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严重者微生物死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用食盐(氯化钠)腌渍蔬菜和鱼肉,灭菌防腐保存食物,就是运用了这个道理。工程经验数据表明:当废水中的氯离子浓度大于2000mg/L时,微生物的活性将受到抑止,COD去除率会明显下降;当废水中的氯离子浓度大于8000mg/L时,会造成污泥体积膨胀,水面泛出大量泡沫,微生物会相继死亡。
不过,经过长期驯化,微生物会逐渐适应在高浓度的盐水中生长繁殖。目前已经有人驯化出能够适应10000mg/L以上氯离子或硫酸根浓度的微生物。但是,渗透压的原理告诉我们,已经适应在高浓度的盐水中生长繁殖的微生物,细胞液的含盐浓度是很高的,一旦当废水中的盐分浓度较低或很低时,废水中的水分子会大量渗入微生物体内,使微生物细胞发生膨胀,严重者破裂死亡。因此,经过长期驯化并能逐渐适应在高浓度的盐水中生长繁殖的微生物,对生化进水中的盐分浓度要求始终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平,不能忽高忽低,否则微生物将会大量死亡。
Ⅷ 食盐对微生物有什么作用
盐是人们的必需品。宋朝大文学家苏轼诗句,有“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吃饭时菜里如果不放点盐,即使山珍海味也如同嚼蜡。盐不仅是重要的调味品,也是维持人体正常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它调节人体内水份均衡的分布,维持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参与胃酸的形成,促使消化液的分泌,能增进食欲;同时,还保证胃蛋白酶作用所必需的酸碱度,维持机体内酸碱度的平衡,和体液的正常循环。人不吃盐不行,吃盐过少也会造成体内的含钠量过低,发生食欲不振,四肢无力,晕眩等现象;严重时还会出现厌食、恶心、呕吐、心率加速,脉搏细弱、肌肉痉挛、视力模糊、反射减弱等症状。古时候,荷兰、瑞典等国对于触犯刑律的人,就规定在一个时期内不准吃盐,以作为惩罚。
但是,多吃盐也对人体有害无益。科学家们研究的结果表明:盐能使人体“水化”,就是说盐对水有某种吸附力,人体内盐分多了,要求水分也相应地增加,从而使过多的水分滞留在体内,因此引起高血压。有人调查过日本东京北部地区居民的饮食习惯,他们平均每天吃盐25克,患高血压的人占全体居民的30~40%;在世界的另一些地区,每天吃盐只5~15克,患高血压的只有8~10%;生活在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每天吃盐量低于5克,几乎没有患高血压的。因此,专家们建议,成年人每天的吃盐量,最好不要超过12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