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与生物节律有关的中枢是
(1)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脑干是呼吸中枢,(1)错误;
(2)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2)错误;
(3)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些特定的生理功能,(3)正确;
(4)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患者能听到别人的话,但是听不懂,(4)错误;
(5)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5)错误;
(6)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故饮酒过量的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6)错误.
故选:D.
2. 控制生物节律的中枢
A、下丘脑是体温、水盐平衡、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A正确;
B、脑干有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的区域在下丘脑,B错误;
C、大脑S区受损患者表现为听懂别人的谈话,但不会讲话,C错误;
D、脊髓内有调节躯体运动等生命活动的低级中枢,D错误.
故选:A.
3. 生物节律与周期现象有哪些,其机制是什么
生物节律与周期现象有哪些
1、日节律:以24小时为周期的节律,通称昼夜节律(如细胞分裂、高等动植物组织中多种成分的浓度、活性的24小时周期涨落、光合作用速率变化等).
2、潮汐节律:生活在沿海潮线附近的动植物,其活动规律与潮汐时相一致.
3、月节律:约29.5天为一期,主要反映在动物动情和生殖周期上.
4、年节律:动物的冬眠、夏蛰、回游,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等现象均有明显的年周期节律.
一种认为生物体系根据外界自然周期现象定时,因而产生了与天体物理因子等同步的节律.这是一种外源说.生物节律
另一种假说是内源说,它认为生物钟是先天性和遗传性的,是一种内在的振荡机制;节律周期之所以与自然周期一致,则是在外界调时因子作用下,长期适应和自然选择的结果.1974年D.恩贾斯曾提出生物钟的膜模型,以离子浓度和离子运转功能间的反馈循环所产生的振荡,解释昼夜节律.A.F.温弗里(1971)和T.帕夫利迪斯(1969)认为,昼夜节律可能来源于一些周期为分钟量级的生化振子的偶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次研究证明哺乳动物的时间结构位于视交叉上核(SCN).如佐佐木正己1980年提出,视交叉上核通过上颈部神经节向分布在松果腺的交感神经细胞不断发放信号,促使正肾上腺素不断释放,从而控制松果腺分泌褪黑激素的过程,而褪黑激素具有昼夜节律.美国哈佛大学用猴子试验并观察患者证实,人脑视交叉上部宽度不到1/4毫米的细胞群为时限细胞,是生物钟细胞的一种.
4. 生物节律的变化关系
生物节律现象直接和地球、太阳及月球间相对位置的周期变化对应。
①日节律(Circadian Rhythm)。以24小时为周期的节律,通称昼夜节律(如细胞分裂、高等动植物组织中多种成分的浓度、活性的24小时周期涨落、光合作用速率变化等)。
②潮汐节律。生活在沿海潮线附近的动植物,其活动规律与潮汐时相一致。
③月节律。约29.5天为一期,主要反映在动物动情和生殖周期上。
④年节律。动物的冬眠、夏蛰、洄游,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等现象均有明显的年周期节律。除天体物理因子外,光线、温度、喂食、药物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起调时作用。此外,还有一些生物节律不受外界影响,正常成人心搏每分钟70次,酶合成和酶活性的振荡周期为1到几十分钟,神经电位发放频率则可达101~102赫。通常把生物体内激发生物节律并使之稳定维持的内部定时机制称为生物钟。对生物钟有两种假说:一种认为生物体系根据外界自然周期现象定时,因而产生了与天体物理因子等同步的节律;另一种认为生物钟是先天性和遗传性的,是一种内在的振荡机制。
5. 生物有节律性行为是什么 主要是那四类
动物体的活动或运动适应环境中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有节律性的变动,称之为节律性行为。
1)昼夜节律:动物的活动和生理机能与地球的昼夜相联系,出现大约每隔24小时重复进行的现象,称为昼夜节律。根据昼夜活动的特性,可以分为四类:白天活动的,称昼行性,如多数鸟类。昆虫、一部分哺乳类;黄昏或晨曦活动的,称晨昏性,如夜鹰;黑夜活动的,称夜行性,如猫头鹰;不规则活动的,称无节律性,如多数土壤动物。
2)月运节律:很多海洋生物的活动是与潮水的涨退相联系的,称之为潮汐节律或月运节律。潮汐产生的条件是由月、日位移的引力而造成的。蛤蜊、藤壶等,涨潮时在水下觅食;蟹类涨潮时躲藏在洞穴内,当潮水退落时爬出洞穴,在海滩上捕食。
3)季节节律:地球表面所接受的太阳辐射的时数发生季节变化,这种昼夜长短的变化影响着许多动物的活动。生活在温带地区的动物表现出典型的季节性活动周期。如大多数动物都有一定的繁殖季节,通常在春季繁殖;许多在冬季来临之前迁往南方温暖地区越冬。在热带草原地区,在一年中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的交替,因而生活在这里的动物的活动则与降雨量变化相适应。
4)生物钟:生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就叫做生物钟。比如公鸡到清晨一定时刻鸡啼,猫头鹰的体温恰好在夜里十二点最高。生物钟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并不是在动物体内真正有这种具体的形态结构,而是指动物体内存在着类似时钟的节律性。其实,生物钟不只是动物有,植物的生命活动也存在这种节律性。节律行为对于动物获得食物和适宜的生活环境,避开不良的生活条件有重要作用。
6. 生物节律是怎样形成的
生物节律
形成原因:
生物节律现象直接和地球、太阳及月球间相对位置的周期变化对应。
主要表现形式:
一)日节律。
以24小时为周期的节律,通称昼夜节律(如细胞分裂、高等动植物组织中多种成分的浓度、活性的24小时周期涨落、光合作用速率变化等)。
二)潮汐节律。
生活在沿海潮线附近的动植物,其活动规律与潮汐时相一致。
三)月节律。
约29.5天为一期,主要反映在动物动情和生殖周期上。
四)年节律。
动物的冬眠、夏蛰、洄游,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等现象均有明显的年周期节律。除天体物理因子外,光线、温度、喂食、药物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起调时作用。
五)此外,还有一些生物节律不受外界影响。
例如,正常成人心搏每分钟70次,酶合成和酶活性的振荡周期为1到几十分钟,神经电位发放频率则可达101~102赫。通常把生物体内激发生物节律并使之稳定维持的内部定时机制称为生物钟。对生物钟有两种假说:一种认为生物体系根据外界自然周期现象定时,因而产生了与天体物理因子等同步的节律;另一种认为生物钟是先天性和遗传性的,是一种内在的振荡机制。
7. 生物节律名词解释
生物节律又称生理钟。它是生物体内的一种无形的“时钟”,实际上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是由生物体内的时间结构序所决定。通过研究生物钟,如今已产生了时辰生物学、时辰药理学和时辰治疗学等新学科。
8. 人体生物节律
人体生物节律也就是 生物钟,它 是人体神经调节的一种条件反射调节.
生物钟又称生理钟。它是生物体内的一种无形的“时钟”,实际上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它是由生物体内的时间结构序所决定。
人体随时间节律有时、日、周、月、年等不同的周期性节律。例如人体的体温在24小时内并不完全一样,早上4时最低,18时最高,相差 l℃多。人体的正常的生理节律发生改变,往往是疾病的先兆或危险信号,改正节律可以防治某些疾病。
许多学者的研究指出,按照人的心理、智力和体力活动的生物节律,来安排一天、一周、一月、一年的作息制度,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成绩,减轻疲劳,预防疾病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所谓智力生物节律,就是人一天中有时记忆力好,有时则差,有一定的规律,如有的人早上5—9时记忆力好,而另一些人则是晚上记忆力好等等)。反之假如突然不按体内的生物钟的节律安排作息,人就会在身体上感到疲劳、在精神上感到不舒适。
人体生物大致分三类:昼型、夜型、中间型。昼型表现为凌晨和清晨体力充沛,精神焕发,记忆力理解力最为出色,如数学家陈景润、作家姚雪垠都习惯凌晨两三点钟投入工作,效率很高。夜型是一到夜晚脑细胞特别兴奋,精力高度集中,如法国作家福楼拜就习惯整夜写作,以到久而久之,他家彻夜不熄的灯光竟成为赛纳河上船工的航标灯了。中间型介乎前二者之间,清晨和上午学习工作效果特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