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江苏宇道生物怎么样

江苏宇道生物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2-08-12 12:42:34

❶ “地球上最顽强的生物”却大量死在了南极,这是怎么回事

说起水熊虫,想必大家都很陌生。水熊虫被誉为“地球上最顽强的生物”,水熊虫的生命力极为顽强,体积非常小,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但是可以借助显微镜观察。水熊虫其实存在于我们身边,在很多的物体上都有水熊虫的身影。水熊虫的表面覆盖着一层膜,能够保持表面湿润,有利于气体交换。


对此,科学家也觉得很奇怪,按道理来说,水熊虫完全可以忍受和适应南极的气候环境。不至于会死这么多的水熊虫,科学家也在寻找着原因,难道真的是被冻死的吗?

科学家猜测水熊虫的死亡之地可能并不是南极,有可能是被水流冲刷到了南极冰川之下。不过,想要真正的弄清楚水熊虫的死亡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可以采用碳14的方法确定水熊虫的年份,再通过其他手段或许就能解开水熊虫死亡的原因。

不过,我们需要记住一点,水熊虫是会正常死亡的,虽然其生命力顽强,但并不意味着它不会死,所以南极所发现的水熊虫很有可能就是正常死亡的

❷ 谁能告诉我一些小知识

"阳历是跟着太阳走 , 阴历是跟着月亮的 "这说法不准确,无论是什么历法都脱离不了太阳,阳历是根据太阳和地球的黄赤交界角的运动规律推得的,地球也随着黄赤交界角变化而季节变更;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也叫农历,与传统的农业社会息息相关,古时编制日历用太阳最大直射角和月相准确计算得到,两者都与太阳有关,但农历的误差稍大于阳历,如二十四节气的到来一般以阳历测量校准。阴历最大特色是潮汐与月亮的引力有较大关联(与节气变化有关)、十五的月亮就要圆···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日晕三更雨”白天太阳炽热无比,但仍然产生日晕,说明水汽已相当湿润,到来晚上(三更气温最低),就必然会产生雨水;

“月晕午时风”与日晕相反,晚上气温相对较低,虽然有月晕,但水汽未必充分,到了中午前,就会受热膨胀,形成凉爽的风。

楼主这些谚语很受用

❸ 生物卫星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世界上第一颗生物卫星是苏联1957年11月3日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2号。卫星上载有一条名叫“莱伊卡”的雌性猎狗,这只可爱的小狗才是真正意义上由地球进入太空的第一只动物,它在轨道上度过了极不平凡的6天6夜,承受了超重和失重的考验。缚在它身上的各种传感仪器测出的关于脉搏、呼吸和血压等指数,证实了科学家们的推测,即失重本身并没有引起动物生理机能的危险变化。经过各种传媒,“莱伊卡”一举成为享誉全球的“名犬”。然而,令人感到十分惋惜的是,由于当时还没有回收卫星的能力,科学家们只得眼巴巴地看着挑战太空为人类立下大功的“莱伊卡”,孤独地葬身在清冷的太空世界,无法援助。但是,“莱伊卡”的太空之行是成功的,更加坚定了人们对载人航天定能实现的信心。

1960年8月,苏联又将小狗“别尔卡”和“斯特雷卡”送入太空,与它俩为伴同行的还有老鼠和苍蝇等生物。这时科学家已经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两只小狗绕地球18圈,做了一番名副其实的太空旅行后,平平安安地返回了地球。

为进一步了解人在失重适应期所发生的变化,生物卫星还多次用猴子进行了实验。人在宇宙飞行初期,宇航员会产生一系列影响整个情绪和工作能力的不适感受,用动物进行实验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分析、认清这些现象的不同侧面,以研究出科学有效的对策。1987年,苏联用“宇宙—1987”号生物卫星,让猴子“德雷姆”和“雅罗什”在太空完成了13昼夜的飞行。

这两只小猴子是从50对猴子中筛选出来的,早在飞行前一年多就对它俩进行了精心严密的训练。要教会它俩像宇航员一样呆在专门的容器内;要让它俩学会使用摄取食物和饮料的专用工具;要按照专门的计划程序完成一些规定的动作。例如,当它俩面前的仪表盘上出现不同信号时,要按下不同作用的按键等等,使它俩能准备无误地完成地面上规定的计划。这两只猴子没有辜负科学家的苦心,严格经过训练,在飞行中显示出很好地掌握了操作技能,完成了任务。

❹ 如果宇航员在太空中不幸牺牲,他们的遗体会怎样处理

在以宇宙探索为题材的科幻作品中,有一个情节是非常类似的,那就是参与探险的宇航员如果在外太空或者外星球牺牲,那么他们的遗体是不会被带回地球的。

原因就是这些宇航员的身上可能会携带着某些变异的微生物或者危险的宇宙生物,如果这些危险的生物随着宇航员一起被带回地球,那么可能会使整个人类陷入到危险之中,甚至可能导致人类的灭绝。不得不说,这样的情节设计是相当具有吸引力的,是科幻作品的经典桥段,但我们同时也要明白,这并不等于事实。那么在现实之中,当宇航员在执行任务的时候牺牲了,那么他们的遗体是否被运回了地球呢?在人类的航天史上,的确有很多宇航员牺牲了宝贵的生命,根据记录显示,迄今为止,为人类宇宙探索事业牺牲的宇航员共有22位,不过他们都不是牺牲在了太空中。


当然了,由于人类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十分有限,如果宇航员在太空作业的过程中丧生,也有可能会出现无法将其遗体带回的情形,如果是这样,宇航员的遗体将会怎样呢?

在太空中是没有生命体存活的空间的,所以死亡的身体并不会像在地球上那样腐烂,身体会始终在太空中游荡,一般而言,身体会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而围绕地球运行,如果没有外来的撞击,他可能会一直运行在地球轨道。如果这具躯体离开了地球的引力范围被其它星球所捕获,也不会成为其他星球生命的种子,因为这具躯体的遗传物质早已被高能宇宙射线破坏殆尽了。

❺ 广州宇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广州宇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2014-05-21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江南村工业大道1号六层之二。

广州宇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40101304308928W,企业法人蔡业俊,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广州宇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生物技术咨询、交流服务;化学工程研究服务;化妆品及卫生用品批发;化妆品及卫生用品零售;。

通过爱企查查看广州宇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❻ 南京俊马微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南京俊马微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2007-08-15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郭营村。

南京俊马微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201166637763796,企业法人周马俊,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南京俊马微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螺旋藻养殖技术开发及技术咨询;仪器仪表、机电产品、建筑材料、装饰材料、服装、电脑及耗材、农产品销售;室内外装饰工程设计、施工;水电安装;楼宇智能化系统设计、施工;水产养殖、销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爱企查查看南京俊马微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❼ 有没有2012年的大学排名啊

实际是中国没有权威和客观的大学排名,都是民间组织随意搞的,中国各自的相差巨大,有武书连搞的,有上海交通大学搞的,有浙江大学搞的,有中国人民大学搞的等等。谁搞的谁就靠前,都按有利于自己的指标评比,都不符合实际,很不靠谱。

大学排行榜受质疑背后的喜与忧
2012-05-11
一般认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国际一流名校还存在一定差距,然而按照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领导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据媒体确认,根本无此机构)公布的指标体系和算法,国际一流名校却败给了中国高校。加州理工学院得分仅为1.07分,在武书连排行榜单中连前500名都进不了。曾经培养出10位诺贝尔奖得主和6位菲尔茨奖得主的国际名校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则勉强进入前500名,和国内咸宁学院、宜春学院的排名大体相当。而曾荣登世界第二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则排在第60名左右,与南昌大学、河南大学排名位置相当。(5月9日《中国科学报》)
在西方国家,大学排行榜由来已久,而中国大学排行榜,相对来说则起步较晚。多年来,这些排行榜无论怎样推陈出新,还是自诞生起就备受质疑。
应该说质疑是有一定道理的。按照武书连课题组的指标体系和算法对国内外部分高校进行复演、复算,结果发现这个排名存在大量以“数量”代替“质量”的评价指标与数据处理方法,由此得出的人才培养排名,违背了大学生态圈的实际情况,与人们的实际认知不符。
其实上述质疑并不新鲜。历年来,各方质疑不断。例如排行榜未考虑因为学校规模、学生数量、文理特性的差异等因素造成的论文发表量、科研成果以及国际交流频率的不同,使得年轻的专业化院校与老牌综合型名校的差距越来越大。综合排名的榜单,通常会掩盖学校的特色,反而有失公允。这样的质疑与上述“数量”代替“质量”的质疑异曲同工。
这其实从侧面透露出近年来大学合并风和扩招风愈演愈烈,大学非有大师,而有大楼。高校合并实现了对教育资源的重组与改进,使许多高校的规模效益、经济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在侧重数量化考查的榜单助力下,使人误以为越大者越强。掩盖了高校合并后机构愈来愈庞大、人员愈来愈臃肿、责权愈来愈不清、效率愈来愈低下等等问题。
喜忧参半的是,中国的大学排行榜自诞生起就有浓重的民间色彩,乱七八糟,随意排名。完全没有权威性及公信力,不应该被它牵着鼻子走,否则就会走上一条没有实际追求的道路,害人害己。

如果要报考一个最好的中国高校,选择顺序为:首选“C9”大学联盟,即中国常青藤大学联盟(并按专业兴趣选择其中的大学)—— “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非重点高校——民办高校。

以下中国着名大学的发展简历最实际,也许有帮助:
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确定学习苏联先进教育制度的大学(2所)
哈尔滨工业大学(1920年5月创建,理工科为主)
中国人民大学(1950年10月成立,文理科为主)
为了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接受苏联的先进经验,并聘请苏联教授,有步骤、有计划第培养新国家的建设干部。” 哈尔滨工业大学从学校制度、学校的教学大纲都是学习苏联的,而且是用俄语进行教学的,同时还聘请了苏联专家来中国讲学,办讲习班。从1949年到1959年的10年间,共聘请苏联专家861人,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专家在高等教育部担任顾问。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国家的首重高校,好的教师都集中到这里了。
二、1954年首批全国性重点大学(6所)
1954年12月,教育部在《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中,指定以下6所学校为首批全国性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医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当时刚刚结束战争,百废待兴,外汇贫乏,物资有限,如果想要尽快培养出优秀的技术人才,一定要把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到底子最好的几所大学去。这里的重点,指的是工作重点,“重点“还并非学校本身的性质。
三、1959年颁布的第二批全国重点高校(16所)
1959年3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指定以下16所高校为第二批全国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西安通大学。
四、“七五”、“八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 (15所)
在资金有限的年代,如果对70多所大学平均用力,大家谁也强不了。“七五”、“八五”两个五年计划当中,又在“重点大学”当中特别挑选出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国防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作为重点中的重点。
五、1984年正式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 (22所)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医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六、首批书记、校长职务由中央管理的高校 (14所)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七、“211工程”首批立项建设高校(15所)
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界试图和世界一流大学缩小差距的一次努力。“211工程”诞生于1993年7月,国家教委发出《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若干意见》,决定设置“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211”的意思是,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
1995年12月,第一批进入“211”工程的15所大学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八、列入“211+985”工程建设的高校 (初期,10所)
1998年5月4日,当时的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211+985”工程。 15所大学中再选10所大学,高校圈内称“211+985”工程,选出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共10所大学。
九、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制订的,国家确定的首先重点建设9所世界一流大学,教育部支持并鼓励建设的中国常青藤大学即"C9"。据介绍,国家重点建设的这9所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精锐部队,强中强校,重中之重。这9所首批进入“211+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着名大学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合称九校联盟(“C9”大学联盟,即中国常青藤大学联盟),公认为我国最顶尖的大学。在全国高校中,这9所大学虽然其数量不到全国高校总数的1%,但年度科研经费,两院院士以及国家重点学科拥有量等关键指标却占到30%—40%的比例,而重点实验室却占近50%,年科研经费约占1/3;在校硕士生占20%,博士生占30%。
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入选教育部为回应“钱学森之问”,联合中组部、财政部于2009年启动实施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的19所高校。
十一、世界具有历史权威的大学排名是2011~2012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世界大学排名400强(现从500强减为400强),中国大陆只有10所大学榜上有名:
北京大学(文、理科为主)、
清华大学(理、工科为主)、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工科为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科为主)、
复旦大学(文、理科为主)、
上海交通大学(理、工科为主)、
浙江大学(理、工、农科为主)
南京大学(文、理科为主)、
中山大学(文、理科为主)、
武汉大学(文、理科为主)。
历来这个评比在国际上具权威性,得到公认。与中国常青藤大学联盟”,即“C9”大学联盟的9所大学基本一致。

请看一个报导:
中国大学排名之“C9”:首批9所985工程院校,国家重点建设向世界一流大学进军的9所名校
1999年,国务院及国家教育部决定与省市共同投资共建九所国家重点建设向世界一流大学进军九所名校知名大学,使其在下一个世纪能尽快进入到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大学排名本没有实际意义,但一旦与某些人或机构的利益挂钩就不一样了。据说为了能在大学排行榜上前进几名,有些学校是要给排名机构交些赞助费的。
国内许多排行榜早已臭名昭着,惹的大家一片骂声。这种依靠人数和规模的排名正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攒鸡毛,凑掸子”。武书连的理论是100所三流大学可以合并出10所哈佛大学。
国内高校在不断发展,优秀的大学赢得大家的尊敬是不会因为你在排名榜上的名次的。同样,靠“攒鸡毛”凑起来的“掸子大学”即使在排名榜上占据前列,也只能是自娱自乐。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以我在高校多年的体会,对于中国最着名的大学,还是以国家确定的“九校”(或称“九所”)之说最为经典,也最让人信服。所谓“九校”,是指首批进入我国“211+985”工程以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和历史使命的国内最好的9所研究型大学,即:(排名不分先后)
北京大学(文、理科为主)
清华大学(理、工科为主)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工科为主)
中国科技大学(理科为主)
复旦大学(文、理科为主)
上海交通大学(理、工科为主)
浙江大学(理、工、农科为主)
南京大学(文、理科为主)
西安交通大学(理、工科为主)
名单上的9所大学代表着中国的最顶尖大学。这个名单一出来,其它各校都没什么好说的了,不得不佩服。中国的事总是前紧后松,什么好事都容易“滥”。后来,“211+985”工程放开了,其它各校你争我抢,先后分两批扩大到三十多所。后进的这几十所“211+985”工程大学应该说是中国的优秀大学。
“211+985”工程首批的“九校”名单一确定,这上榜的9所顶尖大学彼此之间有种“英雄惺惺相惜”之感。基于互相认同,为了互相促进,“九校”组织了自己的“俱乐部”,即中国的“常春藤联盟”。“九校”每年轮流坐庄主办一届“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或称为校长论坛,探讨如何建设成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只有这9所大学的校领导参加,其它高校概莫能入。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在各高校排名闹得鸡犬不宁之际,在高校合并浪潮之后出现的排名榜上的“暴发户”、“新贵”沾沾自喜之时,“九校”俱乐部仍旧年年照开,不管新出现的“暴发户”觉得自己多牛,“九校”俱乐部就是不和你玩!因为: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名校不是合并出的,排名榜是没有用的,“九校”是无法否定的,但是——掸子确实是鸡毛凑起来的!
口碑是优秀大学的通行证,排行榜是“掸子大学”的墓志铭。一所优秀的大学是在长期的历史和发展中逐渐形成并被世人认可的,它不会因为在所谓的大学排行榜上前进或退后几名而或喜或忧,或被吹捧或被诟病,关键是你对国家、社会、历史的贡献!

中国常青藤大学联盟”,即“C9”大学联盟王牌(优势)专业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核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力学、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数学、物理学、艺术学、协和医科(合作办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

北京大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力学、理论经济学、大气科学、地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口腔医学、药学、哲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类(最悠久,1963年国家唯一确定该校发展航天,国内外着名,自行研究发射有3颗卫星用于教学和科研,我国唯一自有卫星的高校)、飞行器设计、空间技术、机械、机电、精密设计、材料科学与工程、焊接、土木工程、建筑、道路桥粱、交通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环境工程、给排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能源、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自动化、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 、化学工程与技术、车辆工程(1985年迁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管理科学与工程等;武器类: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信息对抗技术等。
工科重点学科,这个数量仅仅排在清华之后,如果从工科来讲清华排在第一,哈尔滨工业大学排在第二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土木建筑系,是我国着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
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学科创建于建国初期,创始人为我国资深的女物理学家和教育家洪晶先生,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学科就在国内最早招收物理学研究生班。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1952年成立政治教研室,开创了我国工科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先河,在20世纪60年代,关于工程技术辩证法的研究,在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1979年在全国高校中首批招收自然辩证法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理工科院校中最早设立的管理科学点。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我国该专业中办学历史最长。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方面的专业也相当强大,其中的焊接专业: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焊接专业;1981年焊接、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1987年,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焊接、铸造三专业被评为全国首批重点学科点。现在我国焊接方面的4位院士中,有3位出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据悉,这4位院士在我国焊接界德高望重,是我国焊接界仅有的4位院士!!! 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材料及环境工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工业大学1952年在国内首先创建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铸造、锻压、焊接专业,后组建为金属材料及工艺系。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中国最早(创建于1956年)的计算机专业之一。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学科是国内最早建立的同类学科之一。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机械工程学科之一。
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工程系建于1954年,是我国最早的动力工程学科之一。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是我国第一个以培养高级航天专门人才和从事航天高技术研究为主的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也是国际宇航大学(ISU)在亚洲地区唯一常设分校的依托单位,表明学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步入了一个新阶段。“神九”与“天宫”实现手动对接,“蛟龙”号下潜7000米海试成功——这两项举世瞩目成就的背后,都有哈工大提供的高新科技支持。在“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中,有10项哈工大尖端技术鼎力支持。如为“神九”提供的“内高压成型技术”和为“蛟龙”研制的深水电机,都是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

中国科技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力学、地球物理学、化学、科学技术史、生物学、数学、物理学。

复旦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理论经济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哲学。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力学、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

南京大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化学、数学、农业资源利用、园艺学、植物保护。

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

走向世界一流大学
1998年5月4日,北大百年校庆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2001年4月29日,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再次提出:“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在全国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流大学的学术水平和数量多少,是一个国家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作为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高校的几支“精锐部队”在国家和地方的重点扶持下,率先开始了高教管理体制的改革,从人才、学科和物质基础建设等多方面,向世界级的大学发起冲刺,创建世界一流名牌大学。
“985工程”:中国高校的“国家队”
“985工程”,指教育部实施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主要内容是重点支持部分高校创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1999年,“985工程”正式启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首先获得国家大力度的支持。随后,教育部和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陕西省、中国科学院、安徽省、国防科工委、黑龙江省重点共建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
据介绍,国家重点建设的这9所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精锐部队。在全国高校中,它们的数量仅占1%,而重点实验室却占近50%,年科研经费约占1/3,在校硕士生占20%,博士生占30%。“985工程”的实施,使9所高校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向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2008”于 2008年10月在杭州召开,南京大学校长陈骏则提议,这9所重点高校建立中国版的“常青藤联盟”。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一流大学应该坚持正确的办学思想,注重形成优秀的办学传统,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发展优势学科,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作出贡献。一流大学应该站在国际学术的最前沿,紧密结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依托多学科的交叉优势,努力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特别要抓好科技的源头创新,并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流大学应该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努力创造和传播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一流大学应该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不断为祖国为人民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2001年4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最新“985”工程高校情况(后扩大的34所):
1. 国内一流的“985”工程大学,国家确定首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C9”大学联盟。据介绍,国家重点建设的这9所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精锐部队,强中强校,重中之重(排名不分先后):
北京大学(文、理科为主)
清华大学(理、工科为主)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工科为主)
中国科技大学(理科为主)
复旦大学(文、理科为主)
上海交通大学(理、工科为主)
浙江大学(理、工、农科为主)
南京大学(文、理科为主)
西安交通大学(理、工科为主)

2. 国内二流的“985”工程大学:
中山大学(文、理科为主)
武汉大学(文、理科为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工科为主)
中国人民大学(文、理科为主)
北京理工大学(理、工科为主)
同济大学(理、工科为主)
天津大学(理、工科为主)
南开大学(文、理科为主)
中南大学(理、工科为主)
东南大学(理、工科为主)
华中科技大学(理、工科为主)
大连理工大学(理、工科为主)
北京师范大学(文、理科为主)

3. 国内三流的“985”工程大学,即其余的“985”工程高校:
湖南大学(理、工科为主)
华南理工大学(理、工科为主)
厦门大学
吉林大学
东北大学
山东大学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四川大学
兰州大学

我国着名土木工程专业开设院校
一、顶尖院校(拥有土木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6所:
而我国土木工程专业前三强大学是:
1.同济大学("985”高校):是我国着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
2.哈尔滨工业大学 (“C9”大学联盟高校):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土木建筑系,是我国着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
3.清华大学 (“C9”大学联盟高校):是我国着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
浙江大学(“C9”大学联盟高校)
湖南大学("985”高校)
中南大学("985”高校)

二、一流院校(拥有土木工程国家二级重点学科)4所:
重庆大学("985”高校):是我国着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
河海大学(“211”高校)
大连理工大学("985”高校)
西南交通大学(“211”高校)

土木工程的二级学科有6个
分别是考研的专业方向:
0814 土木工程
081401 岩土工程
081402 结构工程
081403 市政工程
081404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081405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081406 桥梁与隧道工程

我国着名的“建筑老八校”
土建老八校是指我国土建学科最好的八所高校,是最早开办与建筑有关专业的学校,也是最早毕业后有土木工程和建筑学学士、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土木工程和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学校。被公认的"建筑老八校"的建筑强校依次为:
清华大学(“C9” 大学联盟高校)
同济大学 ("985”高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C9”大学联盟高校):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土木建筑系。
天津大学("985”高校)
东南大学("985”高校)
重庆大学("985”高校)
华南理工大学("985”高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二本高校)

国防工业八大重点院校是指1963年的八所国防科工委直属高校的分工。即: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C9大学联盟高校,如要读航天方面的专业,该校首选!最悠久,1963年国家唯一确定该校发展航天,国内外着名,自行研究发射有3颗卫星用于教学和科研。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是我国第一个以培养高级航天专门人才和从事航天高技术研究为主的学院,也是国际宇航大学(ISU)在亚洲地区唯一常设分校的依托单位,表明学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步入了一个新阶段。在“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中,有10项哈工大尖端技术鼎力支持。

北京理工大学(导弹、坦克)——985高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导弹)——985高校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火车)——C9大学联盟高校
西北工业大学(飞机、导弹、船舶)——985高校
中北大学(兵器)——省属重点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电子)——985高校(现归教育部管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211高校。

现工信部(原国防科工委)属的七所高校排名
1.哈尔滨工业大学(C9大学联盟高校):
在工信部研究生教学水平评估中达到优秀,总分第一,
在工信部党建创优工作评估中达到优秀,总分第一,
在工信部高校办学水平提升工程评估中达到优秀,总分第一。

2.北京理工大学(985高校)
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985高校)
4.西北工业大学(985高校)
5.哈尔滨工程大学(211高校)
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11高校)
7.南京理工大学(211高校)

中国一流研究生院校有: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浙江大学研究生院,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我长期关注搜集中国高校的发展,我不属任何大学,只是了解多少不同,以上搜集的信息来自网络,希望对你有帮助!!!

❽ 有网友至于陈飞宇的事业靠的是父亲陈凯歌的支持,怎么看待星二代的这种现象呢

其实我觉得星二代这种事情是一件很正常的一个现象吧,我觉得没有必要对于陈飞宇的事业靠的是父亲陈凯歌的支持做出一些比较大的一些反应吧。因为现在这个既然陈飞宇他的父亲陈凯歌有这个资源,那他为什么不能去利用呢?对不对?大家在很多现实生活中都会有许多能走方便就走方面的一些事情啊,对不对?不能因为陈飞宇是明星就忽略掉了陈飞宇他与陈凯歌的父子关系啊,对吧?

❾ 我是一名对物理比较感兴趣的初中生我想知道一些关于我过的物理学家的事

陈难先

现有院士

物理学家。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4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电气工程与科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2000年起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在国际上明确提出凝聚态物理和应用物理中玻色、费米及晶格三大类逆问题,并发展了独特而系统的方法,得到一系列新结果。在晶格比热逆问题研究中发展并统一了爱因斯坦与德拜的经典工作。在原子间相互作用势库研究中提出了由晶体结合能到对势的严格简捷公式并发展了EAM多体势,为复杂材料性能预测建立了良好基础。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程开甲

资深院士

理论物理学家。江苏吴江人。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在核武器的研制和试验中作出了开拓性的突出贡献。开创了我国抗核加固技术新领域和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的新领域。同时在固体物理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提出了普遍的热力学内耗理论,导出了狄拉克方程,提出并发展完善了超导电的双带理论,提出了凝聚态的新的电子理论(TFDC),并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固体物理学专着。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丁大钊

已故院士

核物理学家。江苏苏州人。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院科技顾问。1959年参加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提出并发展了一种确定径迹气泡密度、进而鉴别粒子的方法,为鉴定与分析反西格马负超子事例解决了关键问题。60年代初负责轻核反应实验小组,为完成氢弹研制所需部分基础数据的测量准备了条件。70年代中期及以后负责开辟快中子核反应γ谱学分支学科,并领导热中子辐射俘获与原子核巨共振研究。80年代负责串行加速器核物理实验室的实验区建设,建成适于进行精细核反应谱学与核结构研究的实验室。1990-1995年兼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副主任,负责同步辐射应用并参与建议高性能同步辐射光源的建设。近年来负责开展“加速器驱动放射性洁净核能系统”的研究工作。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方 成

现有院士

天体物理学家。江苏江阴人。195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国家攀登计划首席科学家。首先系统掌握与运用非局部热动平衡理论并发展了整套的实用计算方法和程序;在太阳活动体结构和大气模型、耀斑谱线不对称性和速度场、耀斑动力学模型和光谱诊断等研究中获重要成果;主持设计和研制了我国第一座太阳塔、创建了太阳塔实验室。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甘子钊

现有院士

物理学家。广东信宜人。1963年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60年代初对半导体中隧道效应做了较好的工作,解决了锗中隧道过程的物理机理。70年代初在发展我国大能量气动激光上做出贡献。70年代后期提出一个基本正确的多原子分子多光子离解的物理模型。80年代初发展了光在半导体中相干传播的理论。80年代中,在凝聚态物理的一些前沿,如分数量子霍尔效应、金属-绝缘体相变、磁性半导体量子阱中极化子、杂质共振态等方面做出一些贡献。1986年以来,在我国高温超导电性的研究和发展上起重要作用。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管惟炎

已故院士

物理学家。江苏如东人。1957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大学。研究员。主要从事低温与超导的研究。50年代对反向卡皮查热阻问题作了深入研究,解释了当时文献上存在的理论与实验间的严重分歧。60年代以来在中国首先倡导并进行强磁场超导材料与超导磁体的研制,合作研制出多种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的超导材料;解决了第二类超导体临界场与临界电流的起源问题;研究发现了超导体在磁场中转变时的负磁阻效应。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何泽慧

资深院士

核物理学家。女。原籍山西灵石,生于江苏苏州。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在德国海德堡皇家学院(K.W.I)核物理研究所期间,首先发现并研究了正负电子几乎全部交换能量的弹性碰撞现象;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核化学实验室工作期间,与合作者首先发现并研究了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建国初期,与合作者自立更生研制成功对粒子灵敏的原子核乳胶探测器;在领导建设实验室、高山宇宙线观察站、高空气球、开展高能天体物理等多领域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贺贤土

现有院士

理论物理学家。浙江镇江人。196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在我国核武器研究中作出了突出成绩。作为首席科学家,领导国家“863计划”惯性约束聚变主题专家组工作,为我国形成一个独立自主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较低温度下局部热动平衡点火发展到非局部热动平衡燃烧的模型。与研究群体一起获得我国首次间接驱动出热核中子的重要进展。在等离子体物理研究中,在国际上首次获得电磁波产生自生磁场的正确表达式及首次Vlasov—Maxwell方程组导得立方—五次方非线性薛定谔方程和它的孤立波解,并获得了粒子在孤立波中加速机制、等离子体相干结构小尺度湍流等多项创造性成果。在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在国内率先进行了近可积哈密顿系统Pattern动力学和时空混沌研究,国外文献评论为发现了上述系统的时空混沌和一种新的途径。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洪朝生

资深院士

物理学家。北京人。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8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低温技术实验中心研究员。是中国低温物理与低温技术研究的开创者之一。1950年在美国普度大学发现了半导体锗单晶低温电导与霍耳效应的反常行为,并提出了半导体禁带中杂质导电的新概念。20世纪50年代以来,创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低温物理实验室,建造氢、氦液化系统,开始了低温、超导研究,并进一步开拓低温制冷与实验技术研究;参与创办中国科技大学低温物理专业;负责组建了中国科学院低温技术实验中心,致力于低温工程技术与低温物理的综合研究与应用开发;积极参与中国制冷学会和国际低温工程理事会的学术组织工作,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获国际低温工程理事会2000度门德尔森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黄 昆

已故院士

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学家。原籍浙江嘉兴,生于北京。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8年获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主要从事固体物理理论、半导体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多项国际水平的成果,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 50 年代与合作者首先提出多声子的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即“黄-佩卡尔理论”;首先提出晶体中声子与电磁波的耦合振动模式及有关的基本方程(被誉为黄方程)。40年代首次提出固体中杂质缺陷导致 X光漫散射的理论(被誉为黄散射)。证明了无辐射跃迁绝热近似和静态耦合理论的等价性,澄清了这方面的一些根本性问题。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黄润乾

现有院士

天体物理学家。生于北京,原籍湖南衡山。1958年毕业于德国席勒大学。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长期从事恒星物理研究。在双星非守恒演化、星风冲击波理论和星风物质损失等问题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发现了双星有物质损失和角动量损失情况下的各种复杂因素,将双星非守恒演化奠定在严密的数理基础上;与Weigert合作,最先提出星风冲击波理论,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并为紫外和X射线卫星的大量观测结果所证实;与Weigert合作,发现对流超射对恒星演化的重要效应,并提出用造父变星的演化程来判别对流超射区大小,从而可以利用天文观测确定对流超射的方法。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胜年

现有院士

核物理学家。江苏太仓人。1950-1952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1952- 1955 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学习。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核工业研究生部顾问。测定或澄清了(国外有分歧的)核能利用所需要的某些核数据。完成了各种能量中子引起铀、钚、钍核素以及铀-238、钚-240自发裂变体系的实验。建立方法与装置,完成了金属铀本底中子的测定。1979年后,与合作者一起对锎-252自发裂变这种典型的低激发能裂变进行了系统的详细的实验,观察到高动能事件碎片质量分布上的精细结构,并得出氚和α粒子伴随裂变(三分裂)的各种关联特性。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黄祖洽

资深院士

理论物理学家。湖南长沙人。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0年该校研究生院研究生毕业。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核理论、中子理论、反应堆理论、输运理论及非线性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积极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原子弹理论的研究工作,对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成功、设计定型及其他一系列科学试验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第一个重水反应堆作了理论计算并纠正了苏联专家设计的临界大小数据。近年来在氢分子激发态的相互作用,及浸润相变理论及噪声在随机系统中的影响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李家明

现有院士

物理学家。云南昆明人。1968年毕业于台湾大学电机工程系。1974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199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子分子测控科学中心主任、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发展了多通道量子数亏损理论;应用量子电动力学于高能原子过程,阐明了电子轫致辐射过程(高能光子能区)和辐射复合过程的内在关系;建立相对论性多通道量子数亏损理论,为分析高离化度、高Z原子的激发态能级结构建立了理论基础;建立了非相对论性多重散射的分子自洽场理论计算方法,并阐明分子里德伯态的电子结构;同时建立了原子超越自洽场的多通道理论计算方法,以阐明电子关联效应。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李惕碚

现有院士

高能天体物理学家。生于重庆北碚,原籍湖南攸县。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宇宙线与高能天体物理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天体物理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宇宙线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方面的研究。在宇宙线和高能天体物理实验研究与数据分析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国内倡议和组织开拓了高能天体物理的实验研究。提出了银河系γ射线源的统计模型并获国际共识。建立了寻找超高能天体的计算公式,已成为宇宙线和高能天体物理数据分析的一个标准方法。建立了对象重建的直接解调方法和研究快速变化现象的时域谱方法,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大猷

资深院士

物理学家。原籍广东潮阳,生于北京。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3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物理声学建筑声学的研究,是房间声学中简正波理论,所提出的简洁的简正波计算公式和房间混响的新分析方法已成为当代建筑声学发展的新里程碑,并已广泛应用。50年代领导设计建造了具有独创性的中国第一个声学实验室,提出了语音统计分析分布的新理论,成功地领导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音质设计,并在吸声结构、喷注噪声及其理论和应用、环境科学、非线性声学等多方面提出重要理论。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欧阳钟灿

现有院士

理论物理学家。福建泉州人。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1981、1984年相继获该校物理系理学硕士、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中生物膜液晶模型理论、液晶物理及应用基础理论等研究。从曲面变分技术导出了用曲面曲率及其微分表示含自发曲率膜泡的普遍形状方程;首次从理论上预言应存在着半径比为2的平方根与无穷的两种亏格为1的环形膜泡并获实验完全证实;提出了突破Helfrich流体膜框架的手征膜理论;合作发现了膜形状方程的四类解析解;提出D∞h对称液晶光倍频理论并与实验完全符合;给出了超扭曲液晶盒弱锚泊条件下指向矢的严格解。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彭桓武

资深院士

物理学家。原籍湖北麻城,生于吉林长春。194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一直从事理论物理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先后在中国开展关于原子核、双粒子化学键、钢锭快速加热工艺、反应堆理论和工程设计以及临界安全等多方面研究。对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做了许多开创性的教学培训和学术组织领导工作。对中国第一代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和理论设计作出了一定的贡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钱伟长

资深院士

物理学、力学、应用数学家。江苏无锡人。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2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为波兰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上海市力学和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我国力学、应用数学、中文信息学的奠基人之一。创建了板壳内檩统一理论和浅壳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在波导管理论、奇异摄动理论、润滑理论、环壳理论、广义变分原理、有限元法、穿甲力学、大电机设计、高能电池、空气动力学、中文信息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钱学森

资深院士

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科学家。原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研究员。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曾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和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在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等多领域取得出色研究成果,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1991年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57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曲钦岳

现有院士

天体物理学家。山东牟平人。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中国最早在高能天体物理学这一新兴学科进行研究的天文学家之一。在中子星、X射线源、γ射线源等前沿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与合作者得出了关于脉冲星能损率-特征时标的统计曲线,并澄清了国际上关于JP1953是否为中子星的争论;与合作者提出了反常中子星可能是致密星体的一种新类型,并得出了反常中子星的质量极限;提出了某些形态特异的超新星遗迹的理论模型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沈文庆

现有院士

实验核物理学家。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研究员。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合作者一起在73MeV以下的12C+209Bi发射粒子研究中,证实低能核反应中有大质量转移反应引起的α粒子发射。研究证实轻系统存在深部非弹性散射,并证实了有非完全深部非弹性散射的新反应机制。在负责兰州国家重离子加速器实验区建设与组织一批实验方面作出重要贡献。80年代在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用软件修正方法获得当时国际上最佳的质量与电荷分布,测到4个新核素。测量了准裂变的物理特性和质量弛豫时间并分析了对合成超重核的影响。90年代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和学生一起,提出了适用于低能和中能的核反应截面参数化公式;发展了用BUU方程计算反应截面的新方法,指出了轻丰中子核的中子分布弥散度增加的原因。研究得出了轻反应系统核态方程和介质中核子-核子作用截面。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沈学础

现有院士

物理学家。江苏溧阳人。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发展了光学补偿双光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方法,发现了声学局域模。发展了傅里叶变换光热电离谱方法,使硅中浅杂质检测灵敏度有数量级的提高。提出和首次实现了带间跃迁、激子跃迁诱发并共振增强调制和回旋共振光谱方法。发展了高压下调制吸收光谱测量方法。对超晶格量子阱、半磁半导体和非晶半导体光谱等作了大量研究,着有《半导体光学性质》等书。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苏定强

现有院士

天文学家。生于上海,原籍江苏武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195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现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LAU)第9委员会(天文仪器与技术)主席、中国科学院天文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兼职教授。曾任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委、北京天文台客座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在大望远镜光学系统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折轴系统,提出了透棱镜改正器,这些工作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好评,并已在国内外的一些望远镜中应用。和王亚男研究员共同建立了一个特殊的光学系统优化程序,自1972年以来用于我国天文光学系统的设计中。和王绶馆院士共同提出了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的初步方案,现正在研制中。领导研制成我国第一个双折射滤光器、第一个主动光学实验系统。在大望远镜总体方案、非球面光学系统、高级象差、光学系统优化、双折射滤光器、主动光学等方面完成了多项研究,共发表论文58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次,中国科学院奖四次,均为第一完成人。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汪承灏

现有院士

物理学家。生于江苏南京。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建立了压电晶体表面激发的广义格林函数理论,它构成现代声表面波技术的理论基础。根据这个普适的表面激发理论,给出了压电晶体表面源产生的衍射场严格分析,克服了流行的角谱理论的缺陷;得到了声表面波在表面栅阵产生散射场的准确表达。发展了一些声表面波和高频体波器件和系统。根据对压电振动系统电气负载特性的研究,提出压电可调频换能器的结构和压电振动阻尼原理。还开展了单一空化气泡声致发光的研究,发现除光辐射外还存在电磁辐射,并证明辐射均发生在空化的闭合瞬间。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迅

现有院士

表面物理、半导体物理学家。1934年出生于上海。原籍江苏无锡。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60年该系研究生毕业。复旦大学教授。对半导体表面和界面的结构和电子态做了系统研究,其中对InP极性表面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在多孔硅研究方面发现多孔硅的光学非线性现象,实现多孔硅的蓝光发射并被国际上引为1992年多孔硅研究的6项进展之一,发现多孔硅发光峰位钉扎现象,测量了多孔硅/硅界面的能带偏移。在高质量锗硅超晶格的研制、锗硅量子阱和量子点物理特性的研究、新型硅锗器件的合作研制等方面作出多项创新成果。领导建成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并领导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式枢

资深院士

理论物理学家。江西宜黄人。194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51年获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吉林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原子核理论特别是核多体理论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50年代应用壳模型理论处理μ介子和光核效应,被称为“吴模型”。建立和发展了格林函数方法和非线性积分方程理论以及推广的组态混合法;利用格林函数方法系统地研究了零温和有限温的核性质、核结构与相对论多体问题,得到了有限温与相对论等效相互作用的严格表达式。提出了相位介电测井新方法,解决了判断油田水淹层的难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席泽宗

现有院士

天文史学家。山西垣曲人。195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天文系。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提出了从史书中鉴别新星的7条标准和区别新星与超新星的2条标准,从中、朝、日3国的历史文献中找出90个疑似新星,其中有12个可能属于超新星,并讨论了这12个超新星和当今观测到的超新星遗迹以及射电源的关系。提出木星的伽利略卫星不用望远镜也能看到,战国时期即已观察到木卫3。对马王堆出土的天文资料和敦煌卷子中的天文资料做了系统研究。对天文学思想和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也做了深入的研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冼鼎昌

现有院士

理论物理学家及同步辐射应用专家。广东广州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领导建成我国第一个同步辐射实验室,在科学规划、物理设计、工程设计等方面都作出了正确的决策,同时解决了设计、施工、安装、调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专用模式运行下其性能已达到或接近国际上正在运行的第二代同步辐射光源的水平,并已利用同步辐射进行研究工作。发展了相对论不变的相空间计算方法、累积量变分法、解析延拓法等,在经典规范场、介子四维波函数和格点规范场理论研究中取得多项重要成果。与国外同时提出X光光声EXAFS的设想,开拓了同步辐射应用的新领域。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谢家麟

资深院士

加速器物理学家。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原籍河北武清。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51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在美期间,曾领导研制成功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1955年回国后,于60年代初领导完成一台可向高能发展的电子直线加速器、大功率速调管和电子回旋加速器等科研目。80年代领导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的设计、研制和建造。90年代初领导建成北京自由电子激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熊大闰

现有院士

天文学家。原籍江西南昌,生于江西吉安。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天体剧烈活动的多波段观测和研究”首席科学家。在恒星对流理论以及与之有关的恒星结构、演化和脉动稳定性问题的研究中,摒弃了传统的混合长的对流理论,发展了一种独立的非定常恒星对流的统计理论和一种非局部对流的统计理论,并成功地将它们用于变星脉动和大质量恒星演化的理论计算,解释了变星脉动不稳定区红端边界,克服了传统理论在大质量恒星演化计算中着名的所谓半对流区的理论困难。较之传统理论,新理论得到与观测更为相符的结果。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徐至展

现有院士

物理学家。江苏常州人。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65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长。长期主持激光核聚变研究,在实现激光打靶发射中子、微球靶压缩、建立总体计算机编码及建成6路激光打靶装置等项重大成果中均有突出贡献。在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领域,特别是在非线性过程或不稳定性研究方面,从实验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研究,取得多项开创性重要成果。在X射线激光领域,1981年已实现粒子数反转并发现新反转区;首次在国际上用类锂和类钠离子方案获得8条新波长的X射线激光,最短波已达到46.8埃。在强场激光科学技术领域,特别是在新型超短超强激光、强场激光与原子、分子、电子、团簇、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以及强激光驱动粒子加速等研究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杨福家

现有院士

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镇海,出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9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所长。领导、组织并基本建成了“基于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实验室”。给出复杂能级的衰变公式,概括了国内外已知的各种公式,用于放射性厂矿企业,推广至核能级寿命测量,给出图心法测量核寿命的普适公式;领导实验组用γ共振吸收法发现了国际上用此法找到的最窄的双重态。在国内开创离子束分析研究领域。在束箔相互作用方面,首次采用双箔(直箔加斜箔)研究斜箔引起的极化转移,提出了用单晶金箔研究沟道效应对极化的影响,确认极化机制。代表性专着有《现代原子与原子核物理》。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杨立铭

已故院士

理论物理学家。江苏溧水人。 1942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机械系。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博士学

阅读全文

与江苏宇道生物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1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1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2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