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阿米巴是什么
阿米巴,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中使用这一词,称作“阿米巴经营模式”。阿米巴经营就是以各个阿米巴的领导为核心,让其自行制定各自的计划,并依靠全体成员的智慧和努力来完成目标。
通过这样一种做法,让第一线的每一位员工都能成为主角,主动参与经营,进而实现“全员参与经营”。中国企业进行借鉴和改良所形成的“三人小组”模式也属于阿米巴经营模式的一种。
诞生背景
1959 年,稻盛和夫在几位朋友的好心帮助下成立了京瓷公司,而且在1984 年成立了第二电信公司KDDI。这两家公司一直保持了高收益,取得了持续发展,其原因就在于采取了基于牢固的经营哲学和精细的部门独立核算管理,被称为“阿米巴经营”的经营手法。
“阿米巴”(Amoeba)在拉丁语中是单个原生体的意思,属原生动物变形虫科,虫体赤裸而柔软,其身体可以向各个方向伸出伪足,使形体变化不定,故而得名“变形虫”。变形虫最大的特性是能够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来适应所面临的生存环境。这种生物由于其极强的适应能力,在地球上存在了几十亿年,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具生命力和延续性的生物体。
在阿米巴经营方式下,企业组织也可以随着外部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形”,调整到最佳状态,即能适应市场变化的灵活组织。
京瓷公司经历了4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都屹立不倒,并且还得到了持续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亚洲金融风暴过后,日本很多大公司都出现问题,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京瓷公司成为东京证券交易所市值最高的公司。专家学者们纷纷开始研究京瓷公司,后来发现京瓷的经营方式与“阿米巴虫”的群体行为方式非常类似,于是得名“阿米巴经营”。
模式目的
ami
㈡ 什么是阿米巴
阿米巴病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以及其他阿米巴感染所导致的一类疾病。阿米巴病主要包括了阿米巴肠病和阿米巴肝脓肿。
阿米巴肠病的传染源是慢性病人、恢复期病人以及健康带虫者。传播途径是经消化道传播为主。阿米巴肠病的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等。而阿米巴肝脓肿是由于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从肠道病变处经血流进入肝脏而致病,主要表现为肝区痛、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状。
在治疗上主要包括一般治疗,抗阿米巴治疗。一般治疗,包括了卧床休息,加强营养等。抗阿米巴治疗首选甲硝唑对肠内肠外阿米巴病均有较好的疗效。
㈢ 阿米巴是什么
“阿米巴”(Amoeba)在拉丁语中是单个原生体的意思,属原生动物变形虫科,虫体赤裸而柔软,其身体可以向各个方向伸出伪足,使形体变化不定,故而得名“变形虫”。变形虫最大的特性是能够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来适应所面临的生存环境。这种生物由于其极强的适应能力,在地球上存在了几十亿年,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具生命力和延续性的生物体。
1959 年,日本商人稻盛和夫发明了一套以牢固的经营哲学和精细的部门独立核算管理为基础的公司管理模式,模仿变形虫的生存方式,企业组织可以随着外部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形”,企业各个单元的领导都是核心,可以自行制定各自的计划,并依靠全体成员的智慧和努力来完成目标。随时调整到最佳状态,因此被称为“阿米巴”管理模式。借助这个模式,稻盛和夫的京瓷公司经历了4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都屹立不倒。此后,世界各国商界都开始研究并学习“阿米巴”管理模式。
㈣ 阿米巴虫是什么
阿米巴原虫属肉足鞭毛门(Sarcomastiugophora)、叶足纲(Lobosasida)、阿米巴目(Amoebida)。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可分为内阿米巴和自由生活阿米巴,前者寄生于人和动物,主要有4个属,即内阿米巴属(Entamoeba)、内蜒属(Endolimax)、嗜碘阿米巴属(Iodamoeba)和脆双核阿米巴属(Dientamoeba);后者生活在水和泥土中,偶尔侵入动物机体,主要有5个属,即耐格里属(Naegleria)、棘阿米巴属(Acanthamoeba)、哈曼属(Hartmannella)、Vablkampfia属和Sappinia属。现已知内阿米巴属的溶组织内阿米巴会引发阿米巴痢疾和肝脓肿,耐格里属和棘阿米巴属主要引起脑膜脑炎、角膜炎、口腔感染和皮肤损伤等。临床上,溶组织内阿米巴引发的病例多,感染面广,危害大。
世界各地的水、空气和土壤都存在自由生活的阿米巴,过去认为与人体致病无关。
1965年以后陆续发现一种阿米巴性脑膜脑炎,病死率很高。目前已知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pathogenic free-living amoebae)引起的人脑膜脑炎有两类:即由纳格里属(Naegleria)阿米巴引起的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Primary amoebic meningoence phalitis,PAM)和棘阿米巴属(Acanthamoeba)引起的肉芽肿性阿米巴脑炎(Granulomatous amebic encephalitis,GAE)。
阿米巴 形态
(一)纳格里属滋养体长椭圆形,平均大小为22*7微米,从一端伸出奔放式伪足,运动快速。胞质颗粒状,内含数个水泡(water vacuole)和伸缩泡。染色可见一大核,核仁大,核仁与核膜间呈一透明圈。滋养体在36℃蒸馏水中几小时,可转变为梨形、具有2~4根鞭毛的鞭毛型。鞭毛型为暂时形式,24小时后转变为阿米巴型。包囊圆形,直径约9微米,囊壁光滑有孔或无孔。胞核同滋养体。在组织中未见包囊。
(二)棘阿来巴属滋养体长椭圆形或圆形,直径为10~46微米。活动时缓慢滑行。本虫特征为虫体表面有尖而透明的棘状突起有叶状伪足和丝状伪足两种。胞质细粒状,核与纳格里属相似。无鞭毛型。包囊圆形,9~27微米,囊壁两层,外层皱折不平,内层光滑呈多边形。内外层接触处有小孔。胞核一个。
阿米巴 生活史
自由生活阿米巴生活于水、泥土或腐败有机物中,滋养体以细菌为主,二分裂方式增殖,并可形成包囊。福氏纳格里原虫(N.fowlere)的阿米巴型可以成囊,但鞭毛型则不能。
福氏纳格里阿米巴为嗜热性,其滋养体在37—45℃时生长最佳,0~4℃迅速死亡。包囊抵抗力较强,在51—65℃ 8个月仍有活力,在-20℃能生存4个月以上。包囊还能耐受高浓度游离氯。
阿米巴 致病性
人在江河湖塘中游泳或用疫水洗鼻时,含纳格里阿米巴进入鼻腔,增殖后穿过鼻粘膜和筛状板,沿嗅神经上行入脑,侵人中枢神经系统(CNS),引起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PAM)。其侵袭力可能主要由于产生毒素或溶细胞物质增强吞噬活动,虫体表面磷酸脂酶A和溶酶体酶促使发病。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发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开始有头痛、发热、呕吐等症状,迅速转入谵妄、瘫痪、昏迷,最快可在一周内死亡。其损害主要表现为急性广泛的出血性坏死性脑膜脑炎,在脑脊液和病灶组织中有大量滋养体。宿主的易感因素可能存在缺乏IgA,因而粘膜的防御功能受到削弱所致。棘阿米巴的分布更广泛,在呼吸道分泌物中常可发现。病变原发部位在皮肤或眼、肺、胃、肠和耳等引起炎症和肉芽肿,在宿主免疫抑制或减弱情况下,可能经血源传播到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肉芽肿性阿米巴脑炎(GAE)。其损害多为慢性肉芽肿性病变;因此病程较长, 可达18-120天。有少数病程呈急性,在10~14天内死亡。神经系统体征显示局灶性单侧损害,有严重的局灶性坏死和水肿。病人头痛、发热呕吐、颈强直、眩晕、嗜睡、精神错乱、共济失调直至昏迷和死亡。但棘阿米巴未转移至脑的一般不致命,少数可自愈。
阿米巴 实验诊断
临床上有急性脑膜刺激症状。并有河水接触史或游泳史、应怀疑本病。脑脊液呈脓性或血性,应涂片镜检阿米巴原虫即可确诊。取脑脊液或病变组织进行培养或动物接种,或采用免疫诊断可提供诊断依据,但只能用于慢性病例。尸体剖检对本病的确诊有重要意义。
棘阿米巴引起的肉芽肿性阿米巴脑炎的诊断较困难,因在脑脊液中均未发现滋养体,所以需要做病灶活检和组织学检查。
流行与防治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已有病例报告的国家有: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巴拿马、波多黎各、委内端拉、巴西、北爱尔兰、比利时、捷克、尼日尔爾里亚、乌干达、赞比亚、印度、朝鲜和中国。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己超过130例,肉芽肿性阿米巴脑炎至少已有30例。中国月前正式报告已有两例。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多发生于健康的儿童和青年,都有近期游泳史,在夏季高温季节多见。肉芽肿性阿米巴脑炎多发生于免疫抑制病人,感染前有头或眼部受伤史或其它诱因。无明显发病季节。
治疗尚缺乏理想药物,两性霉素B( amphotericin B) 和磺胺可能有一定疗效。 预防也缺乏有效措施,加强水源检查,进行水体消毒,避免接触疫水(30℃以上疫水更要注意)可以防止感染。此外加强锻炼,注意营养,增强机体免疫力也很重要。
阿米巴 相关案例
一种生活在湖泊中的微生物能钻入游泳者鼻孔,进入大脑“蚕食”脑细胞,导致病人脑死亡,被称作“杀人虫”。这种“杀人虫”今年已在美国夺命6条,引起美卫生官员重视。他们担心,更多人可能因其丧命。
“蚕食”大脑
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介绍,“杀人虫”是一种名叫“福氏纳格里”的变形虫,“生活”在湖泊、温泉甚至卫生状况糟糕的游泳池内,主要靠吃海藻以及湖泊沉积物滋生的细菌为生。
中心从事与游泳有关疾病研究的专家迈克尔·比奇说,前往湖泊游泳的人在趟过较浅水域时,容易搅动湖泊底部沉积物。如果他们继续前行到达较深的水域,这种变形虫就可能从鼻孔“乘虚而入”,进而附着在嗅觉神经上。
他说,变形虫会“一路”破坏神经组织,直到“抵达”大脑。随后便开始“蚕食”脑细胞,直至病人死亡。
他介绍说,病人早期通常会出现颈部僵硬、头痛以及发热等症状。晚期则呈现出幻觉以及行为异常等一系列脑损伤症状。最可怕的是,绝大多数病人一旦患病,生存希望十分渺茫。
悲剧频发
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这种疾病上世纪60年代首次“现身”澳大利亚,全球感染病例至今不过数百例。
全美1995年至2004年10年间共有23人死于这种疾病。但今年还未过完,就有6人因此丧命。
亚利桑那州年仅14岁的少年阿伦·埃文斯今年9月8日前往科罗拉多河上着名的哈瓦苏湖游泳,9天后就被这种变形虫病夺走了生命。
虽然研究人员还不能确定感染者中儿童居多、男孩多于女孩的原因,但他们担心,这种疾病可能夺走更多人性命。
“这种变形虫喜欢温暖的环境。随着近年来水温不断上升,它的繁殖能力将会变强,”比奇说,“由于水温持续升高,我们今后可能会碰到更多这样的病例。”
鉴于这一情况,美国各州卫生部门已经开始采取行动,应对变形虫病进一步发展的潜在威胁。
不过比奇认为,人们也不必太过惊慌,因在湖中游泳感染变形虫病的人数仍然很稀少,“最简单的预防办法就是游泳或潜水时戴上鼻塞,这样变形虫就不会和水一起进入鼻子了。”
㈤ 阿米巴结果特征是什么呢
阿米巴结果特征:
1.有价值
2.可交换
3.客户认同
结果的五个不等式(非结果):
1.任务不等于结果
任务是指完成一件事情的过程,但结果是完成一件事情的价值。
2.指责不等于结果
指责是界定部门与部门之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边界线
3.态度不等于结果
态度是指一个人做事情的意愿度,态度好的人会有更多机会,但是态度不等于结果。
4.借口不等于结果
借口是一个人完不成某件事情客观事实存在的困难或挑战。
当下属无法直接提供结果的时候,请提供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解决方案。
5.目标不等于结果
目标是指一段时间需要完成的总结果,而结果是每一个人,每一天,每一件事实实在在所做的结果。
——来源:李哲贤博士
㈥ 痢疾阿米巴的病原学特征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变化可分为滋养体期、包囊前期和包囊期。而滋养体期又分为大小二型,大型滋养体大,主要生活在肠壁组织里;小型滋养体小,生活在肠腔内,营共栖生活,能形成包囊。所以前者又称组织型大滋养体(简称大滋养体),后者又称共栖成囊型小滋养体(简称小滋养体)。 1.滋养体:
⑴大滋养体:寄生在组织中,是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型。活动的大滋养体体积变化较大,直径12~60μm,15~30μm为常见。其虫体分内质和外质,外质透明,约占全体1/3,内质较浓密,呈颗粒状。运动时外质伸出,常形成单一的伪足,作定向移动即阿米巴运动。先是外质伸出舌状或指状伪足,随即内质流入伪足,使整个虫体向着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在内质中常见被其吞噬的红细胞。以铁苏木素染色后,可见一个圆形细胞核,呈泡状,大小为4~9μm,平均5.3μm,核膜内缘一层大小均匀、排列整齐的染色质粒,核的正中具有一个圆形细小的核仁,也可略偏位,核仁与核膜间有时可见到网状的核纤维。
⑵小滋养体:小滋养体生活在肠腔中,以肠道细菌和肠内容物为营养,不吞噬红细胞,在生理盐水涂片中体积较小,直径12~30μm,其大小与大滋养体不易区别,内外质分界不明,食物泡中含有细菌。经铁苏木素染色,细胞核的结构与大滋养体相同。
2.包囊前期:
它是小滋养体形成包囊的过渡阶段。此期体积变小,活动停止,新陈代谢降低,细胞质的内含物经消化或排出而消失。细胞核略有变化,核膜内缘的染色质颗粒较聚集,核仁稍变大,有时位稍偏。整个虫体呈圆形。
3.包囊:
圆球形,直径5~20μm,囊壁厚约0.5cm,透明,折光性强,不被伊红着色。在低倍镜下,只是圆形的透明体,看不清内部结构。在高倍镜下,隐约可见拟染色体(chromatoid bodies)与反光的圆形核。当用碘染色时,整个包囊呈淡棕色,比较清晰,核数1~4个,偶见8个。在单核或双核包囊中,可见染色棕色的糖原泡(glycogen vacuole)以及透明的棍棒状拟染色体(可能是多聚核蛋白体)。当形成具有感染性的成熟4核包囊时,拟染色体和糖原泡逐渐消失。铁苏木素染色后,糖原泡在染色过程中被溶解成空泡,拟染色体更清晰,呈棍棒状,两端钝圆。 1.滋养体
⑴细胞表面结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Mccaul等(1977)首先发现滋养体表面有2~3μm长的微丝伪足(microfilopoodia)。Lushbaugh等(1979)报告,活的滋养体表面呈波浪形,具有细的皱纹,间有不规则的突出小梁,还有明显的叶状伪足(lobopodia)以及较长的丝状伪足(filopodia),其数不定。透射电镜观察,这种丝状伪足长度自数μm至30μm以上,直径达0.1μm,其表面有单位膜结构,由质膜的延伸构成。以上两人选我述微丝伪足和丝状伪足似为同物。
透射电镜观察,滋养体的质膜是典型的单位膜,两层较薄的电子致密层(每层厚35~40Å),中夹层透明且较宽(45~50Å),厚度共120Å(Ludvik,1970)。从肠组织所得的阿米巴的质膜外面,有一层厚约300Å的绒毛状外被(fazzy coal),而培养的阿米巴则无。也许是虫体的分泌物或抗原抗体的复合物,有待证实。
⑵细胞质: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其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的细胞质含有许多泡状结构,包括空泡、食物泡和大量大小不等的糖原粒。食物泡大小不等(0.5~12μm),其膜的结构与质膜相同,推测是在吞噬过程中由质膜包裹而成;泡内含一种食物,这可能是各个食物泡各具有特定的消化酶的关系。还有微管及更小的空泡状溶酶体〔直径(5~20)×10-9m〕;由膜形成的内质网,量少,呈小管状或小泡状,其表面无核蛋白体附着。另外可见聚集成螺旋构型的核蛋白体。
⑶细胞核:呈不规则圆形,核膜为典型单位膜,厚12×10-9m,有许多核孔,孔径大多为5×10-9m,核质颗粒状,电子密度高于细胞质,核膜内缘有积聚成族的染色质粒,它富含核糖核酸(RNA),以3H-尿苷标记测出此为RNA的合成与积聚部位(Albach等,1977),另从3H0胸苷的消耗测出具有脱氧核糖核酸(DNA)。推测它们可能为某些类型的信息核糖核酸(mRNA)的形态基础,确切结论有待这种颗粒的提钝与生化分析。核仁居中,但不规则,由许多极小的致密的电子颗粒组成。
2.包囊:
Proctor等(1973)从粪便收集的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用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囊壁有两层,外层为电子密度低的绒毛状外被,厚40nm,内层为电子密度高的纤维结构层,厚80nm。整个囊壁厚120nm。囊壁内层之内为包绕细胞质的质膜,厚10nm,其内缘有间隔分布的嗜锇小体(osmophilic),大小为30~80nm。细胞质中有许多细胞器,如同滋养体所见。糖原粒甚多,遍布于整个细胞质中,有的积聚成块。拟染色体为电子致密颗粒组成。还有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有的泡内还有食物残查。细胞核的大小,平均1.7×1.6μm,核膜及核内结核与滋养体相同。
㈦ 阿米巴是什么意思
“阿米巴”(Amoeba)在拉丁语中是单个原生体的意思,属原生动物变形虫科,虫体赤裸而柔软,其身体可以向各个方向伸出伪足,使形体变化不定,故而得名“变形虫”。变形虫最大的特性是能够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来适应所面临的生存环境。这种生物由于其极强的适应能力,在地球上存在了几十亿年,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具生命力和延续性的生物体。
1959 年,日本商人稻盛和夫发明了一套以牢固的经营哲学和精细的部门独立核算管理为基础的公司管理模式,模仿变形虫的生存方式,企业组织可以随着外部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形”,企业各个单元的领导都是核心,可以自行制定各自的计划,并依靠全体成员的智慧和努力来完成目标。随时调整到最佳状态,因此被称为“阿米巴”管理模式。借助这个模式,稻盛和夫的京瓷公司经历了4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都屹立不倒。此后,世界各国商界都开始研究并学习“阿米巴”管理模式。
㈧ 阿米巴是做什么的
阿米巴原虫是一种没有固定形体的微小动物,对自己没有太大的设限,可以随意变化。阿米巴原虫的这种灵活易变的特性启发了稻盛和夫,他在自己的企业经营过程中,独创了一套组织管理机制——阿米巴经营模式。——香港人文比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