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何谓生物利用度有何临床意义
它是指经静脉外途径给药后被吸收进人血液循环的相对量和吸收速度,即吸收比率(量)和吸收速率(速度)。一般用吸收百分率表示。
生物利用度是评价药品质量的重要标准。以前评价药品质量往往只重视主药含量的测定。认为药物剂量相同,药物效应也应该相同。然而近二十多年来,根据药物吸收测定和临床观察,发现有些药物剂量相同,药物效应并不相同,药物含量不是决定疗效的唯一标准。除药物含量外还应考虑与吸收比率和吸收速率的有关问题,即生物利用度。对需要多次连续给予的药物,吸收比率常受到重视;但对于一次给药即能奏效的药物(尤其急救用药),其吸收速率常比吸收比率更为重要,因为如果药物吸收过慢,即使最终100 %被吸收,也往往不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起作用。说明药物效应的出现取决于吸收速率,集中表现在药峰时间和浓度上。生物利用度与药物疗效密切相关,特别是治疗指数窄、剂量小、溶解度小和急救用的药物,其生物利用度的改变,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尤为严重,生物利用度由低变高时,可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反之则达不到应有疗效详-而贻误治疗。临床分析药物治疗无效、效差或中毒原因时,应考虑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据报道,上海医科大学曾对某药厂的麦迪霉素生物利用度测定结果为零,这样的药物临床应用岂能有效。又如磷霉素钙,临床反应效果差,据测定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仅为26 % ,再如泼尼松龙(氢化泼尼松、强的松龙),顿服10mg ,质优的血药浓度为239 . 4ng / ml ,质差的为60 . 86ng / nil ,生物利用度差异如此之大,临床效果岂能相同。所以,临床应用生物利用度变化较大的药物,如地高辛、洋地黄毒昔、对乙酞氨基酚(扑热息痛)、异烟脐、复方磺胺甲嗯哇(复方新诺明)、氨茶碱、磺胺嗜吮、泼尼松、泼尼松龙(强的松龙)、阿司匹林、甲苯磺丁脉、峡喃妥因、毗呱酸、磷霉素钙、麦迪霉素、红霉素、苯妥英钠、氯氮罩、氢氯唾嗓、尼莫地平、环抱素等,以及其他一些难溶性的药物,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的药物,如果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换用不同厂家或不同批号的同一药物时,都要考虑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注意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变化,防止无效、效差或中毒现象的发生。必要时应进行生物利用度的测定。
生物利用度的测定生物利用度是以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下面积( AUC )而比较的。静脉注射后药物全部进人体循环,故其生物利用度为100 %。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F )为口服与静脉注射剂AUC 的比值。
F 一AU (二口服/AU (书脉注射对主要经肾消除的药物,测定尿中原形药的排泄量,求得口服与静脉注射剂的比值,亦可求得生物利用度。与静脉给药相比较而求得的生物利用度为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lute bioavailability ) ,通常用F 表示。这种参数可准确地表示药物进人体循环的数量。对有些无静脉注射剂型的药物,可将被测制剂与标准制剂相比较,求得两者A 乙U 的比值或测定尿中原形药与给药量的比值。此为相对生物利用度(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 ,通常用f 表示。
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除与药物的肠道或肝脏首过代谢有关外,还与生产工艺与制剂质量有关,如药物颗粒大小(颗粒越小,溶出越快)、片剂压力大小和药物附加剂等。澳大利亚在1968 一1969 年间暴发苯妥英钠中毒流行,究其原因是药厂将苯妥英钠胶囊中的原附加剂硫酸钙改为乳糖所致,因苯妥英钠用乳糖作附加剂较用硫酸钙作附加剂生物利用度大;某药厂改变了地高辛片剂的配方,提高了溶出速率,导致某医院一个病区3 个月内发生15 例患者地高辛中毒。故使用不同厂家或不同批号的同一药物,尤其安全范围小的药物,一定要注意生物利用度的影响,加强对药物疗效及病情变化的观察和分析。来源:浙江省医学会资料提供,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② 什么是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两者有何区别
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 指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相量
F=(A/D)X100%= 体内药物总量/用药剂量X100%
③ 什么叫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是指制剂中药物被吸收进入人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生物利用度是反映所给药物进入人体循环的药量比例,它描述口服药物由胃肠道吸收,及经过肝脏而到达体循环血液中的药量占口服剂量的百分比。包括生物利用程度与生物利用速度。
①生物利用的程度(EBA)系指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吸收药物总量的比值,用以衡量药物吸收程度的大小。可用两者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AUC)之比来求算。
②生物利用的速度(RBA)反映了口服后血药浓度峰值的出现时间及幅度。主要决定于药物制剂的因素,如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剂型的溶出速率快,药物颗粒表面迅速溶出而扩散到肠黏膜,则血药浓度的峰值出现早,峰值的绝对值亦大。通常用血药浓度达峰时间或用吸收速度常数来衡量药物吸收的快慢。
(3)静脉注射给药其生物利用度是多少扩展阅读:
生物利用度这一概念在1945年就已被oser提出,60年代后由于发现一些药物制剂符合当时的药典规定,化学成分相同、含量相等,但用于动物和人体时,血药浓度和吸收速率不一样而屡次发生药剂生物利用度问题而出现严重的医疗事故,才被人们充分认识和承认,如1968年澳大利亚生产的苯妥英钠片剂,病人服用疗效一致很好。
后来,有人将处方中的辅料CaSO4改为乳糖,其他未变,结果临床应用时连续发生中毒事件,引起人们特别注意。经研究发现,将处方中的CaSO4改为乳糖以后,压制的片剂体外释放和体内吸收都大大提高,使血药浓度超过了最低中毒浓度,因此发生中毒事件,因此对其研究也日渐被人们重视。
生物利用度的体外研究一般口服药物的溶出度研究为其控制指标,如1970年的《美国药典》(USP)就规定了一些制剂需做体外溶出试验,作为控制生物利用度的指标,在以后的各国药典中越来越多收载的制剂需做体外溶出试验,《中国药典》自1975年版(二部)附录记录了片剂、胶囊剂和固体剂型的溶出度测定方法,1995年版已有半数以上的片剂及胶囊剂需做溶出度测定。
生物利用度体内研究通常是以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C-t曲线)下面积(AUC)和用药后所能达到的最高血药浓度(峰浓度,峰值、Cmax)以及到达最高血药浓度的时间(达峰时间tmax)来表示。
④ 维格列汀片的药代动力学
吸收空腹口服给药后,维格列汀能够迅速吸收,其血浆药物峰浓度出现在给药后1.7时。食物能够略微延迟达峰时间至2.5小时,但是并不改变药物的总暴露水平(AUC)。进食后血浆药物达峰浓度Cmax降低19%,这种变化没有临床意义,因此维格列汀进食或不进食均可给药。该药物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在85%。分布维格列汀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较低(9.3%),该药物可均匀地分布在血浆和红细胞中。静脉给药后,维格列汀的平均稳态分布容积(Vss)为71升,提示该药物能够分布到体循环外。代谢代谢为维格列汀在人体内的主要消除途径,约占给药剂量的69%。维格列汀的主要代谢产物(LAY 151)没有药理活性,其为氰基基团的水解产物,约占给药剂量的57%,次要代谢产物为氨基水解产物(约占给药剂量的4%)。人肾微粒体酶体外研究表明肾可能是维格列汀水解的主要器官之一,得到主要无活性的代谢产物LAY 151。采用DPP-4缺失大鼠进行的体内试验的结果显示,维格列汀的水解在一定程度上与DPP-4有关。维格列汀不经过CYP 450代谢。因此,维格列汀的代谢清除不受合用药物中CYP 450抑制剂和/或诱导剂的影响。体外研究的结果显示,维格列汀对CYP 450酶系没有抑制或诱导作用。因此,维格列汀不会影响通过CYP 1A2、CYP 2C8、CYP 2C9、CYP 2C19、CYP 2D6、CYP 2E1或CYP 3A4/5进行代谢清除的合用药物。消除[14C]维格列汀口服给药后,约有85%的药物通过尿液排泄,有15%的药物能够从粪便中回收。口服给药后,约有23%的维格列汀原形药物从肾脏中排泄。静脉注射给予健康受试者维格列汀后,药物的总血浆和肾脏清除率分别为41L/h 和13L/h 。静脉注射给药后,维格列汀的平均消除半衰期约为2小时。口服给药后,维格列汀的消除半衰期约为3小时。线性在治疗剂量范围内,维格列汀的血浆药物峰浓度和血浆药物浓度对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大致随给药剂量的增加成比例增加。特殊人群性别:在较宽年龄范围和体重指数(BMI)内的男性和女性健康受试者中,未观察到维格列汀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出现与性别相关的临床差异。维格列汀对DPP-4的抑制作用不受性别的影响。年龄:与青年健康受试者(18-40岁)相比,维格列汀(100mg/日)在健康老年受试者(≥70岁)中的总暴露水平增加32%,血浆药物达峰浓度增加18%。研究认为,这些改变不具有临床意义,维格列汀对DPP-4的抑制作用不受年龄的影响。肥胖:BMI对维格列汀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没有影响。维格列汀对DPP-4的抑制作用不受BMI的影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在轻度、中度和重度肝功能不全患者[根据Child-Pugh评分分级,得分在6分(轻度)至12分(重度)之间]中,和健康受试者对比,考察了肝功能不全对维格列汀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维格列汀单次给药后,药物的暴露水平在轻度和中度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中降低(分别降低20%和8%),但药物的暴露水平在重度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升高了22%。维格列汀暴露水平改变量的最高值(升高或降低)约为30%,研究认为该结果不具有临床意义。维格列汀暴露水平的变化情况与患者肝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之间没有相关性。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包括开始给药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大于正常值上限(ULN)3倍的患者不能使用本品。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与肾功能正常的受试者相比,维格列汀在轻度、中度和重度肾损伤患者的全身暴露水平升高(Cmax升高8%至66% ;AUC升高32%至134%)并且全身清除率降低。伴有轻度(肌酐清除率≥50mL/min)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使用本品时无需调整给药剂量。中度或重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或进行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不推荐使用本品。种族:根据有限的数据,种族因素对维格列汀的药代动力学性质没有明显影响。
⑤ 氨磺必利片的药代动力学
在人体中,氨磺必利有两个吸收峰:第一个吸收峰到达较快,于服药后1小时到达,第二个吸收峰于服药后3至4小时到达。服药50mg后,相对两个吸收峰的血药浓度分别为39 3和54 4ng/ml。分布容积为5.8l/kg。血浆蛋白结合率低(16%),在与蛋白结合方面无药物相互作用。绝对生物利用度为48%。氨磺必利代谢较少:可检测到两个无活性的代谢物,占排泄物的4%。重复给药,氨磺必利在体内不蓄积,各药代动力学参数不改变。口服消除半衰期约为12小时。氨磺必利多以原形从尿中排泄。经静脉注射给药,50%药物以原形从尿中排泄,大部分是在服药后24小时内(尿中排泄量的90%)。肾脏清除率约为330ml/min。高糖饮食可明显降低氨磺必利的AUC, Tmax和Cmax值,高脂饮食不改变这些参数。在治疗期间,这些参数的改变所产生的影响还不清楚。肝功能不全由于氨磺必利的代谢量很小,所以对于肝功能不全的病人不需调整剂量。肾功能不全虽然总清除率降低2.5到3倍,但对于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消除半衰期并不改变。对于患有轻度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氨磺必利的AUC提高一倍,对于患有中度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氨磺必利的AUC可提高约10倍。我们现有的数据仅限于此,对于高于50mg以上剂量的研究还没有相关的数据。氨磺必利极少能通过透析排除。老年患者药代动力学研究数据显示,对于年龄高于65岁的老年人,单次给药50mg,其Cmax, T1/2和AUC的值可升高10-30%。
⑥ 什么是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两者有何区别
绝对生物利用度
绝对生物利用度量度非静脉注射(即口服、经直肠、皮肤渗透或皮下)药物在体循环出现的份量。
要计算药物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就需要进行一项药物动力学的研究,以获取在静脉注射(简称IV)及非静脉注射后血浆内药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表。绝对生物利用度是经剂量折算后,以非静脉注射曲线下的面积除以静脉注射曲线下的面积。例如,计算口服(po)的生物利用度,F,的方程式如下:当中:是口服剂量曲线下的面积 是静脉注射剂量曲线下的面积 是口服剂量 是静脉注射剂量所以,一种药物若以静脉注射的话,它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是1;而若是其他的服用方式,则绝对生物利用度一般会少于1。
[编辑]相对生物利用度相对生物利用度是量度某一种药物相较同一药物的其他处方的生物利用度,其他处方可以一种已确定的标准,或是经由其他方式服用。当该标准包含有静脉注射的药物时,相对生物利用度就会是绝对生物利用度。
相对生物利用度当中:是A药物剂量曲线下的面积 是B药物剂量曲线下的面积 是A药物的剂量 是B药物的剂量
⑦ 绝对生物利用度计算公式
绝对生物利用度计算公式是:Fabs=(AUCT·Div)/(AUCiv·DT)×100%。式中,AUC代表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下面积,下标T和iv分别代表试验制剂和静脉注射剂的参比制剂,D代表给药剂量(受试药物应具备线性动力学特征)。
绝对生物利用度是以静脉给药制剂(通常认为静脉给药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为100%)为参比制剂所获得的试验制剂(testproct)中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以血管外给药口服、肺部、经皮、肌内注射给药等的试验制剂与静脉注射的参比制剂给药后的AUC比值来表示,反映了给药途径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结构与性质。
⑧ 注射用泮托拉唑钠的药代动力学
本品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静脉注射与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比值为1.2。约80%静注本品的代谢物经尿中排泄,肾功能不全不影响药代动力学,肝功能不全时可延缓清除。T1/2、清除率和表观分布容积与给药剂量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