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生物的生长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吗

生物的生长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吗

发布时间:2022-08-20 09:27:38

Ⅰ 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栖息地破坏、全球变暖、乱砍滥伐、白色污染、过度利用这些因素的影响。此外,非法盗猎、黑色交易和外来物种入侵等,也是另一种残酷的威胁

1、栖息地破坏

报告显示,到2050年,由于人类为满足未来的食物需求而开垦土地,全世界近90%的陆生脊椎动物物种都可能会失去部分栖息地。

2、全球变暖

近期发表的一篇报告称,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北极海冰的覆盖面积正在迅速萎缩,大部分北极熊亚群或会在2100年遭遇生存威胁。还有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使许多植物的萌发和开花时间提前,许多鸟类、蝴蝶和两栖动物的繁殖期提前,物种分布的范围正向两极和高海拔地区扩张。

3、乱砍滥伐

数据显示,2019年8月到2020年7月,巴西亚马孙雨林遭砍伐面积达到11088平方公里,同比增加9.5%,几乎是巴西最大城市圣保罗面积的7倍。

4、白色污染

报告显示,科学家通过分析从马里亚纳海沟和另外5个深度超过6000米的海沟捕捉的海洋动物标本,发现这6个海沟中80%的生物体内含有塑料微粒,而从马里亚纳海沟提取的所有海洋动物样本体内都含有塑料微粒。

5、过度利用

据统计,大约有11%的植物受到了日益严重的威胁。对植物资源药用价值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是导致许多野生植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威胁之一。

(1)生物的生长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吗扩展阅读

捕食陆生野生动物将受刑罚:

在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中,第三百四十一条中增加了一款作为第三款:

违反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法规,以食用为目的非法猎捕、收购、运输、出售第一款规定以外的在野外环境自然生长繁殖的陆生野生动物,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此外,违反国家规定,非法引进、释放或者丢弃外来入侵物种,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Ⅱ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及其相应的影响机制

影响细菌生长和繁殖的主要因素包括:
1、温度:绝大多数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为25℃~37℃;在最适生长温度范围内,微生物生长速率随温度上升而加快;超过最适生长温度后,微生物生长速率急剧下降,原因是细胞内蛋白质和核酸等发生不可逆破害。
2、pH值:每种微生物最适pH不同,超越最适pH,影响酶活性、细胞膜温度性等,从而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3、氧:依据对氧的需求,微生物分为好氧性微生物(如多数细菌、大多数真菌)、厌氧性微生物(如某些链球菌、某些产甲烷杆菌)、兼性厌氧性微生物(如酵母菌)。
4、化学环境:一些化学药品及拮抗菌等可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生理生化过程产生影响。
5、渗透压。
6、紫外线(辐射)。

Ⅲ 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有哪些

一类是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

另一类是生物因素(种内互助,种内斗争、寄生、竞争、捕食)

Ⅳ 具体说明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有哪些

  1. 营养因素,具体来说有水,氮源,碳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水是构成生命体必备的要素之一。一方面营养元素需要溶解在水中才能被微生物吸收,另一方面很多新陈代谢过程也需要水作为媒介。氮源和碳源分别提供氮元素和碳元素,这是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必要元素。无机盐离子一方面维持着微生物必要的渗透压,另一方面也参与新陈代谢过程,是很多酶活性的影响因素。生长因子不是所有微生物所必需的。 对于某些微生物,比如流感嗜血杆菌,需要添加生长因子以保证特殊的营养需求。

  2. 温度。多数细菌和病毒都以37℃为最适生长温度,真菌一般生长温度较低,大约22~30℃。但是并不绝对,如鼠疫耶尔森菌的最适温度为22℃,一部分古生菌可以在海底火山口生长。温度过高会导致微生物体内蛋白变性,从而导致微生物死亡。而温度过低,会降低微生物的新陈代谢频率,从而减缓微生物的生长速度。

  3. pH值。通常微生物的最适pH在中性,7左右。部分微生物嗜酸,部分微生物嗜碱。比如霍乱弧菌要求pH在8左右。pH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导致微生物蛋白变性从而对微生物致死。

  4. 氧气。依据对氧气的需求不同,可以分为好氧菌,微需氧菌,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等。好氧菌需氧,由氧化提供能量,无氧就死。微需氧菌对氧气要求在一定范围内,如空肠弯曲菌,氧气浓度过高会死亡。厌氧菌不需氧,氧气会带来毒性,导致细菌死亡。兼性厌氧菌,有无氧气均可,有氧气长得更好。

Ⅳ 生物的生长发育由什么决定因素

生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因素:
1、营养、体育锻炼、生活制度、疾病等后天因素。

2、 先天遗传因素。

Ⅵ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
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如温度、渗透压、紫外线、pH、氧气、某些化学药品及拮抗菌等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生理生化过程产生影响。不良的环境条件使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甚至导致菌体的死亡。但是某些微生物产生的芽孢,对恶劣的环境条件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可以通过控制环境条件,使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甚至被杀死;而使有益微生物得到发展。

Ⅶ 影响生物生存环境的主要因素

各种水生生物,包括底栖生物、游泳生物及浮游生物,它们的生存、繁殖和分布均与温度、深度、光照、含盐度、底质以及其他生物因素密切相关。对于陆生及水生生物来说,除温度、光照及生物因素外,海拔、湿度、水陆分布及空气条件等对它们的生活也起着很大的影响。下面将一些重要的环境因素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概述如下。

温度 温度是决定水域中生物的生存、繁殖和分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温度主要来自阳光的照射,一方面它随着纬度及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又随水体深度的不同而改变,一般来说表层水体的温度变化较大,底层水体的温度较稳定。海水中仅在250~300m以上的水层才有季节性温度的变化,其下水层温度终年无大变化。另外,局部地区由于有大洋暖流通过,或因海底火山喷发或熔岩作用影响,可造成局部增温,有利于某些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陆地的温度除了受纬度的控制外,还受海拔高度的影响,一般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另外,温度也控制着生物的分异度和分区,分异度是指在一定环境中生物种类的多少。一般来说,温度高的地区生物的种类也就越多,分异度也就越高;温度低的地区生物种类就少,生物的分异度也就越低。如极地的生物种类比热带生物种类明显减少。分异度最高的地方往往是生物礁,生物礁发育在温暖、清澈、盐度正常的热带、亚热带浅海环境里。现代生物礁的分布严格受纬度的控制,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8°之间的热带浅海。因此通过对地层中生物礁地理分布的研究,可指示地史时期热带的位置。温度控制生物群分区的现象十分明显,不同温度气候带中生物群的面貌是不同的。另外,由于生物所产的卵的孵化需要有一定的温度条件,因此温度又控制和影响着生物的繁殖。

水深 海洋中海水深度的变化影响到其他一系列的环境因素,深度与压力呈正比,与光线透射度呈反比。在一定范围内海水的深度又与温度的变化有关。由于深度会影响光线的透射度,所以水深控制着各类生物特别是绿色植物的垂直分布。如藻类的分布下限是水深200m,在15~50m左右藻类最为丰富。另外,由于光线中不同波长的光其穿透海水的能力不同,造成不同类型的藻类在分布深度上的差异。如浅海近岸处生长蓝绿藻,在其下20~30m以褐藻最多,而红藻可分布在水深30~200m左右。水深控制着植物的垂直分布,因此势必影响其他以植物为食的草食性动物的分布,并最终影响到肉食性动物的分布。深度对海洋生物分布的控制可通过和深度有关的透光度、压力、盐分、温度、溶解氧及食物供应等对物种的分布施加影响。图1-14表示的是各种底栖生物在不同海水深度中的分布情况。

光线 光线与水深及水体的清澈度有关。与光照条件直接相关的是水底植物和浮游植物,根据水体中光照强度的强弱可分三带:①强光带,自水面至水深80m左右,本带内光线充足,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都很丰富;②弱光带,自80m以下至200m左右,此带内浮游植物已大量减少(但红藻和硅藻较发育);③无光带,在200m以下,此带为黑暗区,植物绝迹,动物较稀少而特殊。因此地层中海生藻类化石的存在是浅海环境的重要标志。对于陆生生物来说,有的动植物喜欢阴湿的环境,而有的则喜爱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生活。

图1-14 各种底栖生物与深度的关系

(转引自杨式溥,1993)

盐度 正常海水的含盐度为35‰,干旱地区海水的盐度高于此值,如红海北部可达40‰。在河流入海口,由于淡水的注入,有的地区海水的盐度可降到16‰,如黑海。正常盐度海水中生物种类多样,但当海水的盐度升高或降低时,便出现海水的咸化或淡化,这都会引起生物在种类和数量上的变更,常表现为生物种类贫乏。只能适应正常盐度海水生活的生物称为窄盐性生物,如大多数的造礁珊瑚、具铰纲的腕足类动物、头足类动物及棘皮动物等。能够适应盐度变化范围较宽的生物称为广盐性生物,如双壳类。各种无脊椎动物和藻类植物与海水含盐量的关系如图1-15所示。

底质 水中底栖生物居住所依附的环境物质称为底质。底质一般分为硬底质和软底质。硬底质如岩石、各种贝壳和其他坚硬的物体;软底质为含有各种砂砾、细砂和淤泥的沉积物。不同的底质有不同的动植物群,如沿岸岩石及贝壳上附着有许多藻类及各种具有固着能力的无脊椎动物,在潮间带各种硬底质中还可见钻孔生物;在砂质软底中则以潜穴为主;泥质软底中常有丰富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甲壳类。

气体 海水中主要气体有氧、氮、二氧化碳,此外还有硫化氢、甲烷及氨等。后三种气体对大多数生物是有害的,在滞流的深水及闭塞的海湾中,由于死亡生物大量聚集,在腐烂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对底栖生物的生长极为不利,只在上部水层中可有浮游或游泳生物生活。现代海洋中缺氧海区的典型例子是黑海。在地史时期的海相沉积中,也出现过缺氧的还原环境,如华南志留纪早期形成的黑色笔石页岩,岩石中有机质含量高,而且常见还原矿物黄铁矿,生物化石主要为浮游型的笔石类。对于陆生生物来说,大气中各种有害气体(如SO2)也会危及它们的生存。

图1-15 主要无脊椎动物和藻类化石分布与含盐度的关系

(转引自全秋琦、王治平,1993)

海拔高度 同一纬度地带由于海拔的高低也会造成生物(特别是植物)的分布和分带现象。高原地区由于寒冷、缺氧、植被稀少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动植物种类的减少。随着海拔的逐渐降低,气候由干冷转向温湿,植物由针叶、细叶类向阔叶类转化,同时植物种类也逐渐增多。如现代青藏高原地区主要为一些草本植物和细叶的红柳灌木丛,缺乏高大的乔木。

生物因素 主要表现在各类生物获取食物的相互关系上,这些关系包括获取食物的机制、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及共生关系等。有人将相互有利的生物之间的关系称为共生(mutualism);只对其中一方有利的称为共栖(commensalism);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的称为寄生。在所有这些关系中,食物链的关系最为重要。如草原上有羊的地方常招来狼群,羊吃草、狼吃羊,由此构成一种食物链的关系。在这种食物链的关系中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到一系列与之有关的生物。如狼的存在,一方面威胁到羊的生存;但如果没有狼,羊就会肆意繁殖,毁坏草地,最终危及自身生存。故从某种程度上说“狼吃羊又有利于羊群的繁衍”。在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中,同一岩层中的各种化石,在未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之前,可统称为伴生生物。图1-16表示的是一个简化了的食物网关系。

图1-16 一个简化的食物网

(转引自武汉大学等,1978)

1—桧树;2—草本植物;3—节肢动物;4—兔;5—啮齿动物;6—食肉兽类

Ⅷ 生物在自然界中生长会受到哪些影响

可以分为两大类: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竞争、共生、寄生、捕食关系,非生物因素包括水分、气候、温度、湿度、氧气等各种的环境因素。

Ⅸ 在大自然中,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动物的生长

动物所生存的环境因素太多了,温度、湿度、光照、空气、噪声等等,所生活区域的地形、气候、水、食物来源,以及周边其它相关或不相关的动物的干扰.还有动物自身的条件,身体状况等,总之,任何外部或内部的变化都可以成为影响动物生长的因素.

阅读全文

与生物的生长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1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1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2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