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海洋生物资源包括什么
石油
B. 海洋生物资源有哪些
鱼类资源
它是海洋生物资源中最重要的一类,如1981年世界海洋渔业捕获量为6670万吨,鱼类为 5757万吨,占 89%。鱼类中以中上层种类为多,占鱼类捕获总量的70%左右。主要是鳀科(Engraulidae)、鲱科(Clupeidae)、鲭科(Scombridae)、鲹科(Carangidae)、竹刀鱼科 (Scomberesocidae)、胡瓜鱼科(Osmeridae)和金枪鱼科(Thunnidae)等的种类;底层鱼中,产量最大的是鳕科 (Gadidae),其次是鲆鲽类。 经济鱼类中年产量超过100万吨的约10种。这10种中,除狭鳕(明太鱼;Theragra chalcogramma)、大西洋鳕(Gas morhua)为底层或近底层种外,其余8种都是上层鱼类,它们是远东沙瑙鱼(Sardinops melanosticta)、沙瑙鱼(S.sagax)、毛鳞鱼(Mallotus villosus)、鲐(Pneumatophorus japonicus)、智利竹?鱼 (Trachu-rus murphi)、 秘鲁鳀(Engraulis rigens)、沙丁鱼(Sardina pilchars)、大西洋鲱(Clupea hareugus)。在1981年,这10种鱼的产量占海洋鱼类产量的三分之一,可见它们在渔业上的重要地位。 从捕获鱼类的食物对象划分:以食海洋浮游生物的鱼类比例最大,约占75%(其中食浮游植物的鱼类约占19%);食海洋游泳生物的鱼类约占20%;食海洋底栖生物的鱼类约占4%;剩下的1%则食各种类群的生物。 海洋鱼类资源由于管理不当、利用不合理,有许多种的产量已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如狭鳕、大西洋鳕、大西洋毛鳞鱼、太平洋的鲐鱼和秘鲁鳀等。这说明世界传统鱼类的资源开发已经比较充分,有些种的开发已经过度,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要扩大鱼获量寄希望于发现和开发远洋、深海的鱼类资源。
软体动物资源
是鱼类以外最重要的海洋动物资源。据不完全统计,1981年世界海洋软体动物资源采捕量约为469万吨,占海洋渔业捕获量的7.0%。其中头足类(枪乌贼、乌贼和章鱼)的年产量约为 130~150 万吨。头足类在大洋中(甚至近海区)常有极大的数量,能够形成良好的渔场。但因对其种群结构及栖息移动规律了解较少,资源尚未很好开发利用,仍有较大潜力。自70年代后期以来,双壳类的产量增长很快,仅牡蛎、扇贝、贻贝的年总产量就约 200万吨,各种蛤类约120万吨。
甲壳动物资源
1981年其产量为 310万吨,在海洋渔业捕获量中仅占5%。但在经济上很重要,特别是对虾类(主要是对虾、新对虾、鹰爪虾等属)和其他游泳虾类(主要是褐虾和长额虾科),1980年的产量已达170万吨,比1976年的130万吨,增长三分之一。蟹类产量也稳步增长,1975年约为40万吨,1981年已超过80万吨。南极磷虾 (Euphausia superba)为主的浮游甲壳类每年约产45万吨,可望有大的增长。虾、蟹的市场价格超过鱼类的很多倍,是目前颇受重视的一个类群。由于它们的寿命短,再生力强,因而已成为人工增养殖的对象。
哺乳类动物
包括鲸目(各类鲸及海豚)、海牛目(儒艮、海牛)、鳍脚目(海豹、海象、海狮)及食肉目(海獭)等。其皮可制革、肉可食用,脂肪可提炼工业用油。其中鲸类年捕获量约2万头;
海洋植物
以各类海藻为主,主要有硅藻、红藻、蓝藻、褐藻、甲藻和绿藻等11门,其中近百种可食用,还可从中提取藻胶等多种化合物。当前世界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很不充分,捕捞对象仅限于少数几种,而大型海洋无脊椎动物、多种海藻及南极磷虾等资源均未很好开发利用;捕捞范围集中于沿岸地带,仅占世界海洋总面积7.4%的大陆架水域,却占世界海洋渔获量的90%以上。据估计,海洋中有机物平均单产为50克碳/米2·年,每年有200亿吨碳转化为植物;海洋每年可提供鱼产品约2亿吨,迄今仅利用1/3左右。海洋生物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的途径为一开发远洋(如南大洋)和深海的鱼类及大型无脊椎动物,首先是水深200~2000米及更深处的资源。二开发海洋食物链级次较低的种类,如南极磷虾资源。三大力发展大陆架水域的海水养殖和增殖业(如放养鱼、贝类和虾等),实现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 此外,鲸类的产量每年约 2万多头,也是不可忽视的海洋生物资源。但已捕捞过度,破坏严重。 中国海洋捕捞业历史悠久,但直到20世纪40年代,全国水产量每年只有50多万吨。50年代有了较大提高,达200万吨,60年代超过 200万吨,70年代增到350多万吨,但质量下降。渤海、黄海、东海的许多传统性捕捞对象(如真鲷、小黄鱼、大黄鱼、鳓鱼、鳕鱼、鲆鲽类等)资源已严重衰落,出现了与世界各海域传统渔场类似的情况。
C. 海洋有哪些资源
1、水资源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海水不仅是宝贵的水资源,而且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加强对海水(包括苦咸水,下同)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解决沿海和西部苦咸水地区淡水危机和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措施,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海水淡化,是开发新水源、解决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
2、食物资源
仅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年产量已相当于世界年产小麦总量的15倍以上,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能为人们提供充足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海洋中还有众多的鱼虾,真是人类未来的粮仓。还有南极的磷虾,每年都产50多亿,我们只捕捞1亿~1.5亿吨,就能达到全世界鱼虾捕捞量的一倍还多。
3、油气
世界海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其石油资源量约占全球石油资源总量的34%。世界海洋油气与陆上油气资源一样,分布极不均衡。在四大洋及数十处近海海域中,石油、天然气含量最丰富的数波斯湾海域,约占总贮量的一半左右;第二位是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海域;第三位是北海海域;第四位是墨西哥湾海域;其次是亚太、西非等海域。
4、锰结核
世界大洋海底锰结核的总储量达30000亿吨,仅太平洋就有17000亿吨,其中含锰4000亿吨,镍164亿吨,铜88亿吨,钴58亿吨。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其次是大西洋和印度洋水深超过3000米的深海底部。以太平洋中部北纬6°30′~20°、西经110°~180°海区最为富集。估计该地区约有600万平方千米富集高品位锰结核,其覆盖率有时高达90%以上。
5、砂矿
主要来源于陆上的岩矿碎屑,经河流、海水(包括海流与潮汐)、冰川和风的搬运与分选,最后在海滨或陆架区的最宜地段沉积富集而成。如砂金、砂铂、金刚石、砂锡与砂铁矿,及钛铁石与锆石、金红石与独居石等共生复合型砂矿。
D. 海洋生物资源最丰富的是哪个大洋
海洋矿产资源丰富,从海岸到大洋均有分布,海洋矿产资源包括(a
1、2、3)
1
滨海砂矿
2
海底石油和天然气
3
海底多金属结核和多金属软泥
E. 海洋生物最丰富的海洋是哪个
海洋生物资源最丰富的海洋是太平洋,太平洋是最大的海洋,生物种类也是最多的海洋。
F. 海洋生物资源的地理分布
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资料表明:自1938年以来,世界各海区的海洋渔获量比例有了很大变化。首先被开发利用的是北半球(20°N以北)海域,该海域在1938年占世界海洋总渔获量的81%。以后,热带和南半球水域的渔获量迅速提高,由1938年的19%到1980年占总产量的46%(表1)。从近岸到深海各带区,则近岸区的渔获量大于其他各区,如1976年海洋生物资源有92%左右捕自仅占有世界海洋面积7.4%的大陆架海域(表2)。不同的海域类型渔获量也不同,上升流区的面积最小,但渔业产量却与沿岸区相等(表3)。这是由于以摄食浮游生物的鳀鱼等产量极高所致;大洋区面积占90%,鱼产量却极低,主要原因是该区生产金枪鱼等凶猛性大型鱼类,其食物链级次高达5级,因而生态效率低。传统捕捞区在大西洋东北部,西北部和太平洋北部及中西部其面积仅占世界海洋总水体的20%左右,而捕捞量却占世界总渔获量的80%。
每个国家的海洋渔业产量也不同。如1980年,日本最高,为1042万吨;苏联次之,为947万吨;超过200万吨的,有中国、美国、智利、秘鲁、挪威、印度、南朝鲜、丹麦等国;超过100万吨的,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墨西哥、朝鲜、冰岛、加拿大、西班牙、越南等国家。
G. 海洋生物资源有哪些
海洋生物资源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指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植物的群体数量,是有生命、能自行增殖和不断更新的海洋资源。
H. 海洋捕捞对海洋生物资源有哪些压力
海洋捕捞对海洋生物资源有哪些压力
对海洋中可利用的生物资源的潜力,科学家们的见解不尽相同,一般认为有1~2亿吨,接近目前海洋渔获量的2倍左右。2500米的海洋深处曾发现结群性的经济鱼类,说明大陆坡及更深处仍有一定数量的生物资源可为人类利用。估计水深200~2000米范围内,鱼类和非鱼类的可捕量约可达3000万吨。由于许多大型深海鱼类寿命较长,性成熟较晚,若过多捕捞同样会导致对资源的破坏。
传统性的渔业,主要是人类单方面的利用,未考虑对渔业资源进行系统地科学管理。海洋生物资源今后开发利用的正确途径:①开发远洋(如南大洋)和深海的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首先是水深200~2000米及更深处的,同时改革传统的捕捞方法。②开发海洋食物链级次较低的种类,如南极磷虾资源。③大力发展大陆架水域的养殖和增殖业,实现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
I. 海洋生物资源的资源分类
它是海洋生物资源中最重要的一类,如1981年世界海洋渔业捕获量为6670万吨,鱼类为5757万吨,占 89%。鱼类中以中上层种类为多,占鱼类捕获总量的70%左右。主要是鳀科(Engraulidae)、鲱科(Clupeidae)、鲭科(Scombridae)、鲹科(Carangidae)、竹刀鱼科(Scomberesocidae)、胡瓜鱼科(Osmeridae)和金枪鱼科(Thunnidae)等的种类;底层鱼中,产量最大的是鳕科 (Gadidae),其次是鲆鲽类。
经济鱼类中年产量超过100万吨的约10种。这10种中,除狭鳕(明太鱼;Theragra chalcogramma)、大西洋鳕(Gas morhua)为底层或近底层种外,其余8种都是上层鱼类,它们是远东沙瑙鱼(Sardinops melanosticta)、沙瑙鱼(S.sagax)、毛鳞鱼(Mallotus villosus)、鲐(Pneumatophorus japonicus)、智利竹?鱼(Trachu-rus murphi)、秘鲁鳀(Engraulis rigens)、沙丁鱼(Sardina pilchars)、大西洋鲱(Clupea hareugus)。在1981年,这10种鱼的产量占海洋鱼类产量的三分之一,可见它们在渔业上的重要地位。
从捕获鱼类的食物对象划分:以食海洋浮游生物的鱼类比例最大,约占75%(其中食浮游植物的鱼类约占19%);食海洋游泳生物的鱼类约占20%;食海洋底栖生物的鱼类约占4%;剩下的1%则食各种类群的生物。
海洋鱼类资源由于管理不当、利用不合理,有许多种的产量已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如狭鳕、大西洋鳕、大西洋毛鳞鱼、太平洋的鲐鱼和秘鲁鳀等。这说明世界传统鱼类的资源开发已经比较充分,有些种的开发已经过度,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要扩大鱼获量寄希望于发现和开发远洋、深海的鱼类资源。 以各类海藻为主,主要有硅藻、红藻、蓝藻、褐藻、甲藻和绿藻等11门,其中近百种可食用,还可从中提取藻胶等多种化合物。当前世界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很不充分,捕捞对象仅限于少数几种,而大型海洋无脊椎动物、多种海藻及南极磷虾等资源均未很好开发利用;捕捞范围集中于沿岸地带,仅占世界海洋总面积7.4%的大陆架水域,却占世界海洋渔获量的90%以上。据估计,海洋中有机物平均单产为50克碳/米2·年,每年有200亿吨碳转化为植物;海洋每年可提供鱼产品约2亿吨,迄今仅利用1/3左右。海洋生物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的途径为一开发远洋(如南大洋)和深海的鱼类及大型无脊椎动物,首先是水深200~2000米及更深处的资源。二开发海洋食物链级次较低的种类,如南极磷虾资源。三大力发展大陆架水域的海水养殖和增殖业(如放养鱼、贝类和虾等),实现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
此外,鲸类的产量每年约2万多头,也是不可忽视的海洋生物资源。但已捕捞过度,破坏严重。
中国海洋捕捞业历史悠久,但直到20世纪40年代,全国水产量每年只有50多万吨。50年代有了较大提高,达200万吨,60年代超过200万吨,70年代增到350多万吨,但质量下降。渤海、黄海、东海的许多传统性捕捞对象(如真鲷、小黄鱼、大黄鱼、鳓鱼、鳕鱼、鲆鲽类等)资源已严重衰落,出现了与世界各海域传统渔场类似的情况。
J.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海洋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资源基地.我国海域总面积达354万km2,其中水深200m的大陆架148万km2,中国诸海区的生物生产量为2.67t/ km2(加权平均值),总生物生产量为1261.53万t.我国可供捕捞生产的渔场面积约281万km2,合42亿亩.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高达20278种,其中鱼类3032种、螺贝类1923种,蟹类734种、虾类546种,藻类790种.其中,作为经济捕捞对象,在渔业统计和市场上列名的有200多种,这些足以表明我国海洋水产生物的资源丰富和物种丰富度高.我国的海洋渔场是世界上重要的渔场之一,如果在保持生态平衡的条件下,年可捕鱼量可保持500万t以上,是发展浅海养殖业和海上牧场,形成具有战略意义食品供应基地的重要资源.另外,远洋渔业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海洋生物丰富的主要原因:中国是海洋大国,中国东、南两面濒临辽阔的海洋,归中国管辖的海洋面积有354万km2,跨越了温带、亚热带、热带三个气候带,大陆架宽阔,水体营养丰富.
我国海域辽阔,从北到南有四大海区渔场:
渤海海区渔场总面积7.7 万平方公里,有辽东海、渤海海和莱州湾3 个大海湾,辽河、滦河、海河和黄河带来了丰富的天然饵料,形成鱼类的天然产卵场和重要的渔场.常见鱼类有70 多种,主要水产有条鳓鱼、对虾、毛虾及海蟹等.其中,对虾是我国着名的特产,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庙岛群岛、长兴岛、风鸣岛、西中岛和菊花岛,均可停泊渔船,还有天津、秦皇岛、龙口、营口等大中型渔港.海底平坦,有利于拖网作业.渤海水浅底缓,滩涂面积近200 万亩,发展养殖业潜力很大.
黄海海区鱼场总面积38 万平方公里.北部水域较深,是我国冷水鱼类和鳕鱼等分布的海区.此外,黄海暖流和台湾暖流影响黄海海区,形成外海高盐水体与沿海低盐水体的混合水区,从而使饵料生物具有两种水体的综合群体,为各种鱼类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经济鱼类十分丰富,有300 种之多,主要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鲅、鲐、鳓鱼和对虾等.有海洋岛、鸭绿江口、大连、烟台和威海外海、石岛、青岛、海州湾及吕泗渔场, 它们是我国现代化海洋渔业生产基础较好的海区.黄海海区养殖业发达,牡蛎、贻贝、海带、紫菜、石花菜等为大宗,其中海带产量最大;海参、海豹、对虾等养殖也获得成功.黄海海区浅海滩涂460 万亩,潜力极大.
东海海区渔场总面积77 万平方公里,其中大陆架面积52 万平方公里, 有长江、钱塘江、甬江、闽江、瓯江等注入.大陆架浅海水域,海岸线曲折, 各大江河带来了大量营养物质,为海洋鱼类提供了极丰富的饵料,成为我国重要的渔场,鱼种有700 多种,以暖性鱼为主.大陆架以东深海水域,处于暖流高温水的控制范围内,以暖性鱼类占绝对优势.东海海区是我国最大的海洋渔业产区,盛产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及软体动物乌贼,已建有上海、舟山、宁波、镇海、温州、马尾和厦门东渡等重要渔港.其中浙江东部的舟山群岛一带的海域,是我国最大的渔场,被称为我国海洋鱼类的宝库.每至汛期,可以捕捞数亿斤水产品,东海滩涂宽广,总面积达300 万亩,是贝类、藻类的良好养殖场所,海水养殖业比较发达,主要养殖蚶、牡蛎、紫菜、鳗鱼和海带等.
南海海区渔场总面积350 万平方公里,有珠江、韩江、釜江、南渡江、龙门江及红河等注入.地处热带、亚热带,以暖水种鱼类为主,已经鉴定的鱼种有860 种之多,经济价值较高的有池鱼、沙丁鱼等,还盛产金枪鱼、沙鱼等大洋性鱼类.共有海南岛、西沙群岛、黄岩岛等800 多个岛屿.还有北部湾、雷州湾、广州湾、大亚湾、红海湾和汕头港.各岛屿、海湾均是良好的渔船停泊地,有的还是远洋渔业的优良基地.其中,北部湾是我国重要的热带、亚热带海洋渔业区.广西北部湾合浦一带天然的和人工养殖的珍珠, 在色、光、圆、润各方面,都超过日本的“东珠”和欧洲的“西珠”,号称“南珠”.南海诸岛广大海区的鱼类资源有的还被别国占有,有待大力向海外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