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古生物多少年

古生物多少年

发布时间:2022-02-09 19:10:25

Ⅰ 多少年之前的叫古生物

古生物,
地质学专业术语,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绝灭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古生物(三叶虫)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

也就是说,要已经灭绝的生物,而有些现存的动植物种,如大熊猫、桫椤等,只能叫活化石了。

Ⅱ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古生物化石距今约多少年

是我错了,应该选B啊…………惭愧

Ⅲ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古生物化石距今约多少年()A.45亿年B.34亿年C.30亿年D.24亿

化石是由于自然作用在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地史时期生物的遗体、遗迹,以及生物体分解后的有机物残余(包括生物标志物、古DNA残片等)等.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古生物化石是从澳大利亚发现的距今34亿年的瓦拉翁纳群中的丝状细菌化石.表明丝状细菌是最早具细胞结构的生物.
故选B

Ⅳ 古生物登陆时间出现在多少亿年前

大约4.3亿多年前,志留纪的时候,地球开始变暖,到处都是长满杂草的沼泽,大型蕨类植物繁茂,布龙度蝎子和肉鳍鱼类开始登陆

Ⅳ 古生物的简介

三 叶虫是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5亿--4.3亿年前发展到高峰,至2.4亿年前的二迭纪完全灭绝,前后在地球上生存了3.2亿多年,可见这是一类生命力极强的生物。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它们演化出繁多的种类,有的长达70厘米,有的只有2毫米。背壳纵分为三部分,因此名为三叶虫
三叶虫的祖先可能是类似于节肢动物的动物,如斯普里格蠕虫或其它隐生宙埃迪卡拉纪时期类似三叶虫的动物。早期三叶虫与伯吉斯页岩和其它寒武纪的节肢动物化石有许多类似的地方,因此三叶虫与其它节肢动物可能在埃迪卡拉纪和寒武纪的交界之前有共同的祖先。
三叶虫发展迅速,在寒武纪晚期达到繁殖高点的时代。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形态演变多种多样。 有的头、胸、尾三部分大小相等,壳体缓平,头、尾都缺少明显的装饰,如大头虫 ):有的头部既宽且大,前缘被一条平阔的围边所环绕,其上还排列着整齐的瘤粒,如隐三瘤虫;有的为了免于受害,在胸、尾装饰着尖长的针刺,如裂肋虫(有的壳体还能够卷曲成为球状,如隐头虫
三叶虫灭绝的具体原因不明,但是志留纪和泥盆纪时期两腭强大,互相之间由关节连接的鲨鱼和其它早期鱼类的出现与同时出现的三叶虫数量的减少似乎有关。三叶虫为这些新动物可能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此外到二叠纪后期时三叶虫的数量和种类已经相当少了,这无疑为它们在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中灭绝提供了条件。此前的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虽然没有后来的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那么严重,但是也已经大大地减少了三叶虫的多样性。

Ⅵ 和政羊古生物化石距今多少年

在距今2400万年—520万年的中新世纪,位于中国中部的和政地区曾是亚热带、暖温带气候环境,是远古时代各种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和政地区产出的古动物化石主要包括晚渐新世的巨犀动物群、中中新世的铲齿象动物群、晚中新世的三趾马动物群和早更新世的真马动物群,尤其以三趾马动物群最为丰富,超过了欧洲最着名的位于希腊的皮克米和萨摩斯地点。

巨犀

Ⅶ 地球上大约多少年前就有了生物

生物学家告诉我们,大约在 36 亿年前,第一个有生命的细胞产生。
生命的起源和细胞的起源的研究不仅有生物学的意义,而且有科学的宇宙观的意义。细胞的起源包含三个方面;①构成所有真核生物的真核细胞的起源;②与生命的起源相伴随的原核细胞的起源;③最新发展的三界学说,即古核细胞的起源。
生命的起源应当追溯到与生命有关的元素及化学分子的起源.因而,生命的起源过程应当从宇宙形成之初、通过所谓的“大爆炸”产生了碳、氢、氧、氮、磷、硫等构成生命的主要元素谈起。
大约在66亿年前,银河系内发生过一次大爆炸,其碎片和散漫物质经过长时间的凝集,大约在46亿年前形成了太阳系。作为太阳系一员的地球也在46 亿年前形成了。接着,冰冷的星云物质释放出大量的引力势能,再转化为动能、热能,致使温度升高,加上地球内部元素的放射性热能也发生增温作用,故初期的地球呈熔融状态。高温的地球在旋转过程中其中的物质发生分异,重的元素下沉到中心凝聚为地核,较轻的物质构成地幔和地壳,逐渐出现了圈层结构。这个过程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大约在38亿年前出现原始地壳,这个时间与多数月球表面的岩石年龄一致。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密切相关的。生命的构成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等是来自“大爆炸”后元素的演化。资料表明前生物阶段的化学演化并不局限于地球,在宇宙空间中广泛地存在着化学演化的产物。在星际演化中,某些生物单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于星际尘埃或凝聚的星云中,接着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条件下产生了象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通过若干前生物演化的过渡形式最终在地球上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系统,即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至此,生物学的演化开始,直到今天地球上产生了无数复杂的生命形式。
38亿年前,地球上形成了稳定的陆块,各种证据表明液态的水圈是热的,甚至是沸腾的。现生的一些极端嗜热的古细菌和甲烷菌可能最接近于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其代谢方式可能是化学无机自养。澳大利亚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亿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证据。
原始地壳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由天文行星时代进入地质发展时代,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也开始逐渐形成。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尚无较多的生物出现,一直到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带壳的后生动物才大量出现,故把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显生宙
太古宙(Archean)是最古老的地史时期。从生物界看,这是原始生命出现及生物演化的初级阶段,当时只有数量不多的原核生物,他们只留下了极少的化石记录。从非生物界看,太古宙是一个地壳薄、地热梯度陡、火山—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岩层普遍遭受变形与变质、大气圈与水圈都缺少自由氧、形成一系列特殊沉积物的时期;也是一个硅铝质地壳形成并不断增长的时期,又是一个重要的成矿时期。
元古宙(Proterozoic)初期地表已出现了一些范围较广、厚度较大、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因此,在岩石圈构造方面元古代比太古代显示了较为稳定的特点。早元古代晚期的大气圈已含有自由氧,而且随着植物的日益繁盛与光合作用的不断加强,大气圈的含氧量继续增加。元古代的中晚期藻类植物已十分繁盛,明显区别于太古代。
震旦纪(Sinian period)是元古代最后期一个独特的地史阶段。从生物的进化看,震旦系因含有无硬壳的后生动物化石,而与不含可靠动物化石的元古界有了重要的区别;但与富含具有壳体的动物化石的寒武纪相比,震旦系所含的化石不仅种类单调、数量很少而且分布十分有限。因此,还不能利用其中的动物化石进行有效的生物地层工作。震旦纪生物界最突出的特征是后期出现了种类较多的无硬壳后生动物,末期又出现少量小型具有壳体的动物。高级藻类进一步繁盛,微体古植物出现了一些新类型,叠层石在震旦纪早期趋于繁盛,后期数量和种类都突然下降。再从岩石圈的构造状况来看,震旦纪时地表上已经出现几个大型的、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之上已经是典型的盖层沉积,与古生界相似。因此,震旦纪可以被认为是元古代与古生代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1977年10月,科学家再南非34亿年前的斯威士兰系的古老沉积里发现了200多个古细胞化石,便将生命起源的时间定在34亿年前。不久,科学家又在35亿年的岩石层中惊诧地找到最原始的生物蓝藻,绿藻化石,不得不将生命源头继续上溯。
因为8亿年前地球上就出现了真核生物,那时候是震旦纪。而只有地球上有了充足的氧气之后,真核细胞才可能出现.
而在此之前都是厌氧的原核生物 :)

Ⅷ 白垩期是多少年到多少年

1.是地质年代:三叠纪白垩纪都是中生代的纪.
具体参考:
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组、段)。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地质年代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龄(或同位素年龄)两种。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岩石和地层之间的相对新老关系和它们的时代顺序。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5代12纪。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以后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6个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3个纪;新生代只有第三纪、第四纪两个纪。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地层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动、植物的标准化石。各类动、植物化石出现的早晚是有一定顺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现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现得越晚。绝对年龄是根据测出岩石中某种放射性元素及其蜕变产物的含量而计算出岩石的生成后距今的实际年数。越是老的岩石,地层距今的年数越长。每个地质年代单位应为开始于距今多少年前,结束于距今多少年前,这样便可计算出共延续多少年。

2.冰期是地球上极为寒冷的时期,气温很低,极地和高纬度区广布冰盖,中、低纬地区也分布有很多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冰川地质作用十分强烈。

科学家们通过地质调查后认为,第一次大冰期在我国很明显,在震旦纪早期的地层中,大量的证据保存在下震旦统上部的南沱组冰碛岩上。第二次大冰期主要出现在冈瓦纳古陆,其证据主要见于非洲、印度、澳大利亚等大陆上的石炭一二叠纪冰碛岩上。第三次大冰期的证据在全世界都有发现,并可以辨别出冰期和间冰期,如在欧洲体现为阿尔卑斯山区的4次冰期(钧茨、民德、里斯、玉木)及相应的4次间冰期、冰后期。

第四纪冰期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第四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00万年。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冰川的发生是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在重力和巨大压力下形成,冰川从源头处得到大量的冰补给,而这些冰融化得很慢,冰川本身就发育得又宽又深,往下流到高温处,冰补给少了,冰川也愈来愈小,直到冰的融化量和上游的补给量互相抵消。一般冰川为舌状,冰川面往往高低不平,有的地方有深的裂口,即冰隙。冰川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第四纪时欧洲阿尔卑期山山岳冰川至少有5次扩张。在我国,据李四光研究,相应地出现了鄱阳、大姑、庐山与大理4个亚冰期。现代冰川覆盖总面积约为163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我国的现代冰川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北坡)、昆仑山、天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的一些高峰区,总面积约57069平方公里。

Ⅸ 古生物年代

(一)滴道组

关于滴道组的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对其研究的深入程度, 直接关系到我国东北地区煤系地层的划分对比及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等一系列重大的地质课题。 因此, 其地质时代归属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组的地质时代为中—晚侏罗世(姜宝玉等,2001; 具然弘等,1982; 李子舜等,1982a,b; 水谷伸治郎等,1989; 李蔚荣等,1986; 程金辉等,2001; 顾知微等,1982、 1984)。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此地区含煤地层研究的深入及较多生物化石, 尤其是植物化石, 包括微体浮游沟鞭藻类化石的发现,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滴道组的时代不是晚侏罗世, 而是早白垩世(孙革等,1999; 黎文本,1992; 孙革,1995; 文世宣等,2000; GU Zhiwei,1992a;GU Ziwei,1992b; LI Wenben,et al.,1994; SHA Jingeng,et al.,1994a; SHA Jingeng,et al.,1994b)。

图3-5 鸡西群年代地层划分及构造层序

滴道组植物化石以R-O植物群的Carpolithus-Podozamites-Onychiopsis组合为特征, 相当于周志炎划分的Ruffordia-Onychiopsis植物群早期组合(周志炎等,1980), 孙革等在鸡西暖泉子典型剖面上采得大量植物化石, 经郑少林、 孙革等鉴定, 主要有: Pteridiopsis diensis Zheng et Zhang, Onychiopsis elongata(Geyl.)Yok.,Adiantopteris sewardii(Yabe)Vass., Podozamites reinii Geyler等, 显示了明显的早白垩世植物组合面貌(孙革等,1999;孙革,1995)。 2002年吴向午鉴定该套化石时认为时代为早白垩世早中期(周兴福等,2004)。

鸡西盆地滴道组中产Vesperopsis diensis-Lagenorhytis granorugosa沟鞭藻组合,虽然当前的该组合只含3属3种, 但在地质时代上有意义重大, 其中包括2个新种:Vesperopsis diensis和Lagenorhytis granorugosus。 Vesperopsis属分布于北半球早白垩世—赛诺曼期(Cenomanian), 基本上是全球早白垩世标志性化石(何承全等,1999、 2000;Batten D J,et al., 1988; Bint A N.,1986; NΦhr-Hansen H,et al.,1998; 郎艳等,1999; 乔秀云等,1992; 万传彪等,1990、 1994)。 Lagenorhytis属迄今已知仅出现于欧洲早白垩世早期,即贝里阿斯期(Berriasian)至凡兰吟期(Valanginian), 其模式标本产于英格兰Valanginian期。 经程金辉、 何承全研究, 其时代为早白垩世贝里阿斯—凡兰吟期(程金辉等,2001)。2002年沙金庚通过地层对比认为含沟鞭藻的滴道组时代为凡兰吟—欧特里夫期。 因此这一新发现表明滴道组的时代为早白垩世, 且可能为早白垩世早期(何承全等,2000)。

总体来看, 滴道组植物化石和沟鞭藻化石反映的年代基本一致, 虽然鸡西群滴道组产有贝里阿斯期—凡兰吟期的Vesperopsis diensis-Lagenorhytis granorugosa沟鞭藻组合,但此组不整合于元古宇麻山群或古老的花岗岩之上, 假整合于主要为凡兰吟晚期—巴列姆早期的城子河组之下, 因此, 滴道组的沉积主体时间应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 另外, 滴道组的沟鞭藻组合特征反映出一种与海水影响有关的微咸水—半咸水的沉积环境, 说明鸡西盆地在早白垩世早期曾受到海水的影响(朴太元等,2005)。 本次工作将滴道组时代置为早白垩世。

(二)城子河组

城子河组地质时代讨论大体经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以前, 多数学者认为时代为晚侏罗世; 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 城子河组时代被确定为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早期或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姜宝玉等,2001; 郑少林等,1982; 顾知微等,1984; 张清波,1988); 第三阶段为90年代至今, 沙金庚根据Aucellinacaucasica的发现将城子河组时代确定为Barremian-晚Aptian期(主要为Aptian期)以来, 早白垩世的观点已被多数学者接受(顾知微,1995; 沙金庚等,2000; 孙革等,1992a; 何承全等,2000; GU Zhiwei,et al.,1997; 文世宣等,2000; SHA Jingeng,et al., 1993、 1994a; 尚玉珂,1997)。 但对城子河组时代具体为早白垩世早中期还是中晚期的问题各家还存在分歧, 由于该组有海相夹层, 因此其时代的确定对于我国及东亚甚至全球的陆相地层时代的确定和对比都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大化石反映的年代信息:

城子河组所含植物化石已为许多文献所报道(郑少林等,1982; 程金辉等,2001 ; 孙革等,1992b; 曹正尧,1992), 城子河组以出现R-O植物群Ruffordia-Gleicheuites-Pityophyllum组合为特征, 开始出现R-O植物典型分子Ruffordia, Gleicheuites等, 其中Coniopteris,Elatoclas, Ginkgoites, Cladophlebis出现顶峰特征, 相当于周志炎(周志炎等,1980)划分的R-O植物群中期组合, 据吴向午2002年鉴定该套化石组合为早白垩世早中期。 另外, 城子河组上部已发现重要早期被子植物化石, 经孙革等研究有: Asiatifolium elegans Sun Guo et Zheng, Jixia pinnatipartita Guo et Sun, J.chengzihensis Sun et Dilcher, J.sp .Shenkuoa caloneura Sun et Guo, Xingxueina heilongjiangensis Sun et Dilcher等。 其中Xingxueina heilongjiangensis是早期双子叶被子植物的花序, 其原位花粉与以色列戈特里夫期花粉几乎完全一致。 为此孙革等认为上述早期被子植物化石的时代可能为欧特里夫期,或至巴列姆早期(孙革等,1997; SUN Ge,et al.,1996)。

沟鞭藻化石反映的年代信息:

1990年孙革、 郑少林及朴太元等在鸡西城子河煤矿实测剖面时, 于该组下部首次发现新的海相层, 并发现大量海相沟鞭藻类及瓣鳃类化石(孙革等,1992b)。 沟鞭藻类化石经孙学坤研究, 时代被认为是早白垩世凡兰吟-欧特里夫期。 2000年何承全、 孙学坤又系统研究了鸡西盆地城子河组下段海相夹层中所含的沟鞭藻化石, 划分出两个沟鞭藻化石组合: 下部为Odontochitina operculata-Muderongia tetracantha组合, 上部为Vesperopsis zhaodongensis组合, 并据此得出城子河组下部海相层的时代为Hauterivian期晚期(何承全等,2000)。

根据城子河组下部含沟鞭藻的海相层的地质时代, 并考虑到城子河组下部海相层之下尚有厚达270m的砾石层和砂泥岩及煤层, 何承全等认为由带化石Odontochitina operculata的初现面控制的城子河组下部海相层的地质时代是具有全球对比意义的。 有理由推测城子河组下部(包括下部海相层)的地层时代可能为凡兰吟晚期—欧特里夫晚期。 与黑龙江省东部或西三江地区城子河组底部的孢粉时代凡兰吟期(?)或欧特里夫期大体接近(蒲荣干等,1982; 黎文本,1992)。

鸡西盆地城子河组上部海相层中的沟鞭藻计有6属6种, 划分了一个Canningiareticulata组合带, 该组合带是以Canningia reticulate Cookson et Eisenack的最高层位(末现面)的出现为识别标志, 经祝幼华、 沙金庚等研究时代确认为巴列姆中期(祝幼华等,2003;SHA Jinggeng,et al.,2002; SUN Ge,et al.,2002)。

通过对沟鞭藻的研究, 何承全认为整个城子河组时代可能为凡兰吟期-巴列姆中期(何承全等,2000)。 鉴于城子河组总厚近千米, 其下部海相层时代下限不排除属凡兰吟期, 因此整个城子河组的时代可能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至欧特里夫期, 或可至巴列姆早期。

孢粉组合反映的年代信息:

城子河组孢粉组合中海金沙科孢子的多样性与较高含量, 呈现了早白垩世中期孢粉组合的主要特征, 该属孢子的情形与世界各地早白垩世中期较接近。 组合中其他海金沙科孢子Lygodiumsporites subsimplex模式标本为Bolkhovitina 1953年发现于俄罗斯维留依盆地阿尔布阶, 后来主要见于欧亚及北美下白垩统, 在我国几乎遍及东北地区早白垩世地层。 在孢粉组合中占第二位的Pilosisporites亦为早白垩世的主要成分, 该属孢子在贝里阿斯期-凡兰吟期仅零星出现, 至欧特里夫期渐增多, 到巴列姆期类型多样且数量丰富, 本组合中Pilosisporites属有3种以上, 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在种类与数量上均与巴列姆期近一致。

Klukisporites, Concavissimisporites为侏罗系、 白垩系常见类型, 尤为下白垩统较普遍。 组合中Uitriradites verrucatus为早白垩世特征分子, 在欧亚、 北美、 南美、 澳大利亚均广泛发育, 在我国, 尤为东北地区较常见。 Trilobosporites tribotrys最早为Dettmann(1963)发现于澳大利亚南部下白垩统Runnymede Formation, 后见于世界各地白垩系, 尤其是下白垩统, 这一种孢子在我国常见于下白垩统中期, Contignisporites cooksonii, C.multimuratus, C. mitriforminu, C. palmatus模式标本均产自下白垩统。 Gleichehiidites也是早白垩世的主要成员。 根据上述分析, 这一孢粉组合的时代应为早白垩世, 并很可能为早白垩世中期(巴列姆期), 考虑到在巴列姆期中、 晚期及以后十分繁盛分子Schizaeoisporites, Appendecisporites等的缺少, 这一组合的时代极有可能为巴列姆早期。

城子河组底部发育Cicatricosisporites, Cyathides, Deltoidospora, Laevigatosporites,Cycadopite等孢粉, 蒲荣干等研究认为时代为凡兰吟期?一欧特里夫期一巴列姆期(蒲荣干等,1982), 张清波认为主要为欧特里夫期一巴列姆期(张清波,1988), 黎文本认为是欧特里夫期(黎文本,1992), 观点基本一致。

双壳类化石反映的年代信息:

Gu等已将前人(李子舜等,1982a; 陈金华等,1989; 顾知微等,1984; 于希汉,1983)发表的所谓鸡西群侏罗纪双壳类化石全部修正为早白垩世中、 晚期的巴列姆—阿普第期, 但主要为阿普第期的双壳类(GU Zhiwei,et al.,1997)。 特别是在鸡西群城子河组中均发现了广布于北方中巴列姆期末—中阿尔布期, 但主要为阿普第期的指引化石Aucellina caucasica和Aucellina aptiensis, 在英国时代为威尔登期—阿普第期的Filosina(如Filosina subovalis),以及英国为阿普第期的Thracia rotundata等双壳类化石(沙金庚等,2000; GU Zhiwei,et al.,1997; SHA Jingeng,et al.,1993、 1994b; 沙金庚,1990)。

城子河组所产的双壳类化石组合Aucellina caucasica-Aucellina aptiensis-Filosina subovalis-Thracia rotundata的共存延伸带为阿普第期时代, 因为Aucellina caucasica和Aucellina aptiensis的延伸带为中巴列姆期末期—中阿尔必期, Filosina的延伸带为威尔登期—阿普第期, Thracia rotundata的时代为阿普第期(SHA Jinggeng,et al.,2002)。所以, 城子河组产Aucellina的层位主要应为阿普第期, 其下限可能下延至巴列姆期。

顾知微等、 沙金庚等、 姜宝玉等对城子河组海相双壳类Aucellioan, Ostrea,Camptonectes等(鸡西市平阳镇)化石研究, 认为其形成时代相当于阿普特一阿尔布期; 城子河组中上部发育有陆相淡水双壳类Ferganoconcha, Unio等, 经姜宝玉等、 沙金庚等研究认为其时代为阿普特期(顾知微,1995; 姜宝玉等,2001; 沙金庚等,2000; GU Zhiwei et al.,1997)。

总体上看, 植物、 孢粉、 沟鞭藻化石反映的时代基本一致, 双壳类化石年代偏新, 以底部孢粉年代偏老, 下部沟鞭藻年代居中, 与贯穿始终的植物化石年代吻合非常好, 因此, 城子河组形成时代可能为凡兰吟晚期—巴列姆早期。

(三)穆棱组

以往的研究中穆棱组地质时代的确定主要依靠非海相动物和植物化石等方面的证据,由于植物化石和非海相动物化石的标准性较差, 研究程度不够, 加上陆相沉积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穆棱组地层划分、 对比和时代确定等问题上一直处于争论的态势(任凤和等,2005; 石铁民,1960; LI Wenben,et al., 1994; SHA Jinggeng,et al.,2002; SHA Jingeng,1992)。 鸡西群穆棱组产丰富的Ruffordia-Onychiopsis植物群化石, 种类繁多, 具有明显的生物分异特征, 对于较高级别的年代地层划分具有良好指不意义。 该植物群内伴生有孢粉、 沟鞭藻、 叶肢介、 被子、 陆相双壳等化石, 为地层划分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年代学信息, 尤其是孢粉、 沟鞭藻等微体化石在地史上演化迅速, 全球分布广泛, 在中新生代地层划分对比中占有显着位置, 是解决中新生代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门类之一。

穆棱组植物化石以Ruffordia-Onychiopsis植物群Ruffordia-Gleichenites-Pityophyllum组合为特征, Ruffondia, onychiopsis大量出现, 同时Baiera, Elatides, Czekanowskia等含量逐渐减少, 未出现早于白垩纪的标准分子, 相当于周志炎等划分的R-O植物群晚期组合(周志炎等,1980), 郑少林等研究认为该组合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期(郑少林等,1982)。 杨小菊详细研究了产自穆棱组中的植物化石, 目前在穆棱组中共发现植物化石31属38种(杨小菊,2002、 2003)。 该植物群中真蕨类占绝对优势, 裸子植物也相当丰富, 其中大多数种类主要见于早白垩世, 指示穆棱组的时代应为早白垩世巴列姆期或巴列姆—阿普特期早期。杨小菊研究鸡西盆地穆棱组真蕨类化石Gleicheniles jixiensis sp.nov.时, 引用了具然弘等、孙革等观点, 将穆棱组时代确定为早白垩世巴列姆或巴列姆—阿普第期(杨小菊,2002; 孙革等,1999; 具然弘等,1982)。

本次工作首次在穆棱组中下部发现植物化石有Acanthopteris alata, Coniopteris onychioides等, 经吴向午研究, 此化石组合时代为早白垩世早中期。 穆棱组底部产有大被子植物化石, 该层位前人曾划到城子河组, 并认为其与其上穆棱组为连续沉积, 本次工作根据层序地层理论(界面及旋回)将其归入穆棱组底部(杨晓平等,2005a), 所产化石有Asiatifolium elegans gen.et sp.nov., Chengzihella obotata gen.et sp.nov., Jixi pinnatipartita gen.et sp.nov., Shenkuoia caloneura gen.et sp.nov., Rogersialanceolata Fontaine等, 该化石层时代为欧特里夫晚期—早巴雷姆期(孙革等,1992b), 这一结论与全球被子植物初现期(古地磁JK一M一K一N交界处) 116~117Ma非常吻合, 即相当于欧特里夫和巴雷姆阶的分界线(117Ma)。

孙革、 郑少林等在被子化石层附近(城子河区)采集了半咸水沟鞭藻Canningia reticulata, Gardodinium trabeculosum, Odentochitina operculata, Oligosphaeridium albertense等, 经何承全研究时代为巴雷姆中期(孙革等,1992a; 何承全等,2000)。 同一层位附近, 尚玉坷采集了孢粉Clavatipollenites sp., Tricolpopollenites sp., Tricolpites sp.等,并将时代确定为中巴雷姆期(尚玉珂,1997)。 杨小菊等在鸡西盆地青龙山铁路沿线穆棱组标准剖面中发现了海相沟鞭藻化石Cirulodinium cingulatumHeet al.、 Palaeoperidinium cretaceum Pocock, Oligosphaeridium totum Brideaux及Sentusidinium sp.(杨小菊等,2003),这些属种都是全球早白垩世地层中广泛分布的分子, 它们在穆棱组中的发现, 表明穆棱组的时代无疑是早白垩世。 这些沟鞭藻多数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和短暂的地质历程, 其中Oligosphaeridium totem在加拿大、 西北非和印度等地、 Palaeoperidinium cretaceum在欧洲、北美、 非洲、 澳大利亚、 亚洲等地均分布于欧特里夫-巴列姆期地层中。 这些海相沟鞭藻化石的发现和研究, 支持穆棱组的时代为早白垩世(LI Wenben et al.,1994; SHA Jinggeng et al.,2002), 而且很可能为早白垩世巴列姆期。 另外, 穆棱组中的沟鞭藻全是海相种类,但丰度较低, 且海相夹层数量较少, 表明穆棱组沉积时, 鸡西盆地曾有海水侵入, 但海水的停留时间短暂, 鸡西盆地可能处于边缘海或滨岸带(SHA Jinggeng et al.,2002; 杨小菊等,2003)。

孙革、 郑少林等在鸡西市青龙山一带穆棱组中部采集了小叶型早期被子化石Asiatifolium elegans等, 1999年孙革、 郑少林、 沙金庚及周其道等在本组中上部凝灰质粉砂岩中采集了叶肢介化石, 经陈丕基鉴定为Orthestheriopsis cf. tongfosiensis, 此二类化石经孙革、 郑少林研究认为时代为巴雷姆中晚期一阿普第早期(孙革等,1992a、 1999)。 另外, 本组也产有陆相双壳Sphaerium subplarium和Sphaerium selenginense等, 经沙金庚、 姜宝玉研究时代为阿普第—阿尔布期(姜宝玉等,2001; 沙金庚,2002)。

本组下部发育有孢粉化石Gleicheniidites, Impardecispora, Appendicisporites, Laevigatosporites等, 经蒲荣干、 吴洪章研究时代为巴雷姆期, 同时推测整个穆棱组时代为巴雷姆期一阿普第期(蒲荣干等,1982)。本组上部产有十分丰富的沟鞭藻化石Cribroperikinium?parorthoceras,经万传彪等研究时代为阿普第—阿尔布期(万传彪等,1994)。

上述化石年代可见:穆棱组底部沟鞭藻、孢粉化石显示时代为早—中巴雷姆期,中上部小叶型被子和叶肢介组合时代为中、晚巴雷姆期,双壳化石、上部沟鞭藻化石时代为阿普第—阿尔布期,真蕨类植物大化石显示巴雷姆—阿普第期,化石年代自下而上逐渐变新,而且时差不大,互相穿连,符合地层学的地层叠覆律和化石层序律。综合穆棱组大被子化石下限(116~117Ma),穆棱组的时代应为巴雷姆早期—阿尔布早期。

(四)东山组

东山组化石层位较多,数量也较大,出现原始被子植物化石及鱼类化石。植物化石主要以R—O植物群晚期组合Neozamites,Onychiopsis,Rfourdia,Gleichenites等为主(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1997),相当于张志诚划分的Neozamites-Manica植物群早期组合(张志诚,1985),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

张武等1974在大巴山一带本组泥岩中采集了鱼化石,经王五力、张弥曼鉴定为真骨鱼类满洲鱼,后经刘宪亭研究为Manchurichthys cf.uwatokoi,并认为其属狼鳍鱼的进化,为早白垩世标准化石。

综合上述动植物化石年代,及其与下伏穆棱组连续沉积关系,将东山组时代置于早白垩世晚期(阿尔布中期)(任凤和等,2005)。

Ⅹ 地球上现存的生物是经过多少年进化来的

目前地球生物种类有数百上千万种,各自分别起源的时间有所不同。说到所有的地球生物,最终都是起源于约40亿年前出现的原始生命,种群的分化和独立演化形成现代生物。

研究地球生命起源的最好材料就是化石,化石能够记录从地球诞生后不久到现代的信息,只是由于化石的分布问题,人类目前发现的化石大概只有一丢丢,目前科学家发现了几种数十亿年前的古老生物化石,2013年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澳大利亚发现了30多亿年前的古老浮游生物化石,这种生物体长大约为20至60微米。

地球生命的起源问题将会是很长时间的一个谜题,现代科学家虽然通过实验验证了有机物可以在自然界由小分子物质碰撞反应产生,却没能解释为什么生物选择了蛋白质和核酸为主要的构成物质,这两种物质最终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也没能搞明白。

阅读全文

与古生物多少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7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