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七年级下册生物全部的实验报告!
七年级下期生物实验报告
科目
时间
班级
姓名
成员
实验名称
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实验目的
1
、学会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能够提出问题,根据问题设计实验。
2
、通过实验测定,对食物中的能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实验器材
花生、火柴、解剖针、锥形瓶、温度计、试管夹、自制装置、量筒、水
实
验
操
作
过
程
及
数
据
记
录
、
处
理
1
、用天平称取花生的质量时。
2
、用量筒量取清水的容积时,应注意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跟量筒内液
体的凹
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体积数。
3
、用温度计测出水温时,应注意温度计的水银球要淹没在液体中但不要
碰到加
热容器的壁,当温度计里的水银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读出读数。
4
、对试管里的清水进行加热时,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四分之一处,手持
试管夹。
的长柄,注意液体的体积最好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
1/3
,使试管倾斜一定
角度(
45
°)
,不让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以免试管里的液体沸腾喷出
伤人,在加热过程中要不时地移动试管,进行预热。
实验结果
食
物
名
称
食
物
的
质
量
(克)
水
的
容
积(
ml
)
加
热
前
的
水
温
(℃)
加
热
后
的
水
温
(℃)
该
粒
食
物
中
含
有
的
能
量
(
焦
耳)
一
克
食
物
含
有
的
能
量
(焦耳)
计算方法:
该粒食物中含有的能量
(
焦耳
)=
水的容积
(
ml
)
×
温差
(℃)
×
4.2
焦耳
/ml·
℃
一克食物含有的能量
(
焦耳
)=
水的容积(
ml
)
×
温差(℃)
×
4.2
焦耳
/ml·
℃
÷
食物的质量(克)
实验结论
得出结论:
食物中含有能量,
不同的食物含的能量多少
________________
(相同或不同)
。
评语
备注
七年级下期生物实验报告
科目
时间
班级
姓名
成员
实验名称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实验目的
1
、知道消化液(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
2
、知道淀粉等糖类在口腔中开始消化。
实验器材
试管、温度计、玻璃棒、清水、小刀、消毒棉絮、碘液
实
验
操
作
过
程
及
数
据
记
录
、
处
理
1
、去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
A
、
B
、
C
三块。将
A
和
B
用刀切碎、
摇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舍得搅拌)
;
C
块不做任何处理。
2
、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一分钟后,用干净的镊
子去出,将棉絮内的唾液挤压到校烧杯中。
3
、取三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
1
、
2
、
3
号:
实验设计:
瓶号
牙齿的咀嚼
舌
的
搅
拌
唾液的消化
温度
冷却后加碘
1
号
馒头碎屑
搅拌
2
毫升清水
37
2
滴
2
号
馒头块
不搅拌
2
毫升唾液
37
2
滴
3
号
馒头碎屑
搅拌
2
毫升唾液
37
2
滴
4
、
4~5
分钟后,取出
3
支试管,各地加两滴碘液,摇匀,观察
实验结论
结果:
1
号试管
_________,
由于
__________
,淀粉酶被消化。
2
号试管
_________
,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号试管
_________
,由于没有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淀粉消化不充分。
评语
备注
七年级生物下期实验报告
科目
时间
班级
姓名
成员
实验名称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实验目的
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实验器材
显微镜、人血的永久涂片
实
验
操
作
过
程
及
数
据
记
录
、
处
理
1
.将人血的永久涂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2
.对照书上的图,认识红细胞、白细胞,比较他们的形态和数目。
思考:
1
、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中最多的是
________
细胞,成
状,
无
。
2
、怎样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
、红细胞的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白细胞的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实验结论
人血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
呈两面凹的圆盘状,
无细胞核;
白细胞
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
评语
备注
七年级生物下期实验报告
Ⅱ 初一下册生物知识点
学和行本来是有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一下册生物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初一下册生物知识1
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一节 人类的 起源和发展
1.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
2.人类的进化过程:
原因: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使用火、大脑发育、产生语言、最后进化成人类。
3. 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类人猿是黑猩猩。
4.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遗体、遗物、遗迹。是研究人类起源与进化的最直接有力的证据。
第二节 人的生殖
1.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内生殖器
睾丸:男性最主要的性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附睾:位于睾丸的背面,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外生殖器
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
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
阴茎和尿道:排精、排尿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内生殖器
卵巢:女性最主要的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阴道:月经流出,精子进入、胎儿产出的通道
外生殖器:即外阴
(3)精子、卵细胞和受精
精子:雄性生殖细胞,较小,似蝌蚪,有长尾,能游动。
卵细胞:雌性生殖细胞,球形,人体内最大的细胞。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卵形成标志着新生命的开始。
受精场所:输卵管
2.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1)发育:
发育场所:初期在输卵管内;随后,在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38周左右。
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发育成胚泡,胚泡移到子宫内,在子宫内膜 种植 下来,称为怀孕。
胚泡继续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成胚胎。 怀孕后8周左右,胚胎发育成胎儿,呈现出人的形态。 胎儿发育成熟后,从母体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
(2)营养: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来自卵黄;胚胎在子宫里的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资和氧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因此,胎盘是胎儿和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器官)。
3.“试管婴儿之父”罗伯特·爱德华兹,201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第三节 青春期
1.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着特点。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明显增强。在睾丸分泌的雄性激素和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的作用下,第二性征开始出现。 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经的生理现象,女孩第一次来月经叫月经初潮。
2.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3.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
(1)独立意识增强与依赖性并存。
(2)内心日益复杂,不愿与人交流。
(3)先疏远、后依恋异性。
4.心理卫生:
(1)集中精力,努力学习。
(2)积极参加各种健康的文体活动。
(3)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跟师长密切交流。
初一下册生物知识2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六大类: 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能源物质:
糖 类:人体日常活动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
脂 肪:一般情况下,作为备用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保温;单位质量释放能量最多。
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参与损伤细胞的修复和更新;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非能源物质:
水:约占体重的60%-70%,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水是人体需要最多的营养物质。
无机盐:含量不多,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如:钙、磷(构成骨骼和牙齿)、铁(构成血红蛋白)。
维生素: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2.几种无机盐的作用:
3.维生素的作用:
4.“第七类营养素”----膳食纤维。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1.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2.探究试验: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见书P27—28)
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都有关系。牙齿的切碎和磨碎以及舌的充分搅拌,能使唾液更加充分地与食物碎屑混合,更好地促进淀粉的变化。淀粉是糖类,但没有甜味,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有甜味。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将馒头切碎是模拟牙齿的咀嚼,试管放进37℃温水中是模拟人体口腔温度,搅拌是模拟舌的搅拌功能。
3.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
口腔:牙齿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唾液腺分泌唾液,帮助初步消化淀粉
咽:食物与气体的共同通道(消化道与呼吸道在这交汇)
食道:能蠕动,将食物推进胃中
胃:(1)胃蠕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2)胃腺分泌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
小肠:(1)起始部分叫十二指肠,肝脏分泌的胆汁与胰腺分泌的胰液由此流入小肠
(2)肠腺分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3)通过蠕动,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大肠:通过蠕动,把食物残渣推向肛门
肛门:粪便由此排出
消化腺:
唾液腺:分泌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
胰腺:分泌胰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胃腺:分泌胃液(含有盐酸和胃蛋白酶),初步消化蛋白质
肠腺:分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
4、小肠的结构特点:
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
(1)很长,5-6米;
(2)内表面具有大量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3)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且毛细血管的管壁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4)小肠内有各种消化液,多种消化酶。
5.食物的消化:
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1)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营养成分未变化。
(2)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
6.淀粉在口腔开始消化,蛋白质在胃中开始消化,脂肪在小肠开始消化。最终全部在小肠中被消化完。水、无机盐、维生素不经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
7.营养物质的吸收:
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消化道各段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口腔、咽、食道:不吸收。
胃:吸收少量的水、酒精(非营养)。
小肠(主要的吸收场所,与其结构有关):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 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大肠:只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
8.为病人静脉注射(或口服)葡萄糖,是因为葡萄糖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进入血液(被小肠壁吸收进入血液),进入细胞线粒体中分解提供能量。
9.有肝炎等肝病的人不喜欢吃油腻食物是因为其肝脏分泌的胆汁有异常,不利于脂肪的消化。
第三节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每日三餐,按时进餐
1.合理营养 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
均衡摄入五类食物(平衡膳食宝塔)
2.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1)按“平衡膳食宝塔”均衡摄取五类食物,以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
(2)人每天摄入最多的应该是米、面等淀粉类主食,其次是蔬菜、水果,摄入量最少的是脂肪食品;
(3)人在早、中、晚餐的能量摄取应当分别占30%、40%、30%。
3.食品安全
防止食品在生产过程中被农药等污染,蔬菜瓜果必须清洗干净。
不吃有毒的食物(发芽的马铃薯、毒蘑菇)
保持厨房和餐具的清洁卫生
买经检疫合格的食品
4.购买包装食品应关注
营养成分、是否有“QS”标志、生产日期、保质期(失效日期)、生产厂家、厂家地址、是否有添加剂等。
5.绿色食品
产自良好生态环境,无污染、安全、优质的食品,统称为绿色食品。
初一下册生物知识3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1.人体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的。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
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作用: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气体
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2.呼吸道有骨或软骨做支架,保证气体顺畅通过。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路,即属于呼吸系统又属于消化系统。吞咽时,会厌软骨像盖子一样盖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因此吃饭时不要大声说笑。
3.声音是由喉部的声带振动发出的。喉是发声器官。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肺
(1)位置:胸腔内,左右各一 。左肺两叶、右肺三叶(左二右三)。
(2)结构:由大量肺泡构成,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适于气体交换。
(3)功能:进行气体交换
2.正常人的呼吸频率(一分钟的呼吸次数)为16--18次/分钟。
3.测量胸围差:
(1)测量部位:两肩胛骨的下角
(2)计算: 胸围差=尽力吸气时的最大胸围长度-尽力呼气时的最小胸围长度
(3)要求: 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4.测量肺活量:肺活量是人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5.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P45-46
(胸骨、肋骨、胸椎围成胸廓,膈肌、肋间肌合称呼吸肌)
记忆指导:①以人体站立状态分析,吸气时气体是从上往下↓的,呼气时气体是从下往上↑的。②膈顶运动方向与气体运动方向相同。③肌肉收缩主动用力,肌肉舒张被动不用力。
6.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P47
(1)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2)肺泡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
①肺泡很多。②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薄很薄,都只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④毛细血管很细,血流速度慢。
(3)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
7.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1)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
(2)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8.发生在细胞中(线粒体中)的呼吸作用
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
9.
肺泡中氧气O2浓度最大,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CO2浓度最大。
初一下册生物知识4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器官)、血管(器官)、血液(结缔组织)组成。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1.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浆Hb 成分:水(约占90%)、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血细胞:
红细胞RBC
白细胞 WBC
血小板 PLT
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保护、调节体温
2.三种血细胞比较
3.血红蛋白:红细胞中含有的一种血红蛋白,因为血红蛋白中含铁,所以呈现出红色 。
特性:在含氧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含氧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
4.煤气中毒,即一氧化碳CO中毒,因为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强于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造成患者缺氧。
5.高原反应,简称“高反”,高原反应是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气压低、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的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
高原反应的症状一般表现为:头痛、气短、胸闷、厌食、微烧、头昏、乏力等。部分人因含氧量少而出现:嘴唇和指尖发紫、嗜睡、精神亢奋、睡不着觉等不同的表现。但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会逐渐增多,以提高运氧的效率。
6.平原地区的运动员比赛前到高原地区集训,有利于人体血液中产生更多的红细胞,再回到低海拔地区比赛时血液的运氧效率就比较高,利于人体得到足够的能量。
7.干细胞:能分化为各种各样的细胞,进而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主要存在与新生儿脐带血、骨髓中。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1.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时用低倍显微镜 ,用湿润的棉絮将小鱼头部和躯干部包裹起来,观察过程中不断往棉絮上滴水保湿,为了保证小鱼正常呼吸。
2.血管的种类、结构与功能
3.中医“把脉”用的是手腕处的桡动脉。静脉俗称“青筋”,抽血、输血、打点滴(静脉注射)用的是静脉。
4.毛细血管管壁非常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及其他废物进入毛细血管中的血液。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 ,大小与本人握起的拳头差不多。
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有四个腔:
左心室(主动脉) 左心房(肺静脉)
右心室(肺动脉) 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记忆指导:左右相反(看解剖图时,图的左边实际上是身体器官的右边)
上房下室(上边是两个心房,下边是两个心室<上边房间,下边地下室>)
房静室动(心房连静脉,心室连动脉<房间里保持安静>)
左主右肺(左心室连主动脉,右心室连肺动脉)
上下相通,左右不通(同一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但左右两侧有肌肉壁隔开不相通。)
2.瓣膜
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只朝向心室开)
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朝向动脉开)
瓣膜保证了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防止血液倒流。
3.血液循环 : 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两条血液循环途径对比:
两条血液循环途径共同点(血液流动方向):
心室 动脉 毛细血管网 静脉 另一侧心房
4.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肺动脉中流静脉血,肺静脉中流动脉血。其他动脉中动脉血,静脉中静脉血。(解释:动脉的定义是指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去的血管,而不是以里面流淌什么血液定义。肺动脉是将心脏右心室里的静脉血运往肺部的血管,因此肺动脉中是静脉血。)
5.冠脉循环:给心脏自身输送氧和营养物质并运走废物,如果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就会引起冠心病。
6.心率、脉搏、血压
心率是指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脉搏是因心脏跳动,血液冲击动脉血管壁,出现动脉可触及的搏动现象。一分钟内脉搏的次数与心率是一致的。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可以用血压计在肱动脉处测得。血压过高过低都会危害人体健康。
7.血液循环的发现:17世纪,英国医生哈维指出血液在体内是循环流动的。
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1.血量:占体重的7%-8% 。
少量失血(不超过400ml),所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一次失血超过800-1000ml,会出现头晕、心跳、眼前发黑和出冷汗等症状;一次失血超过1200-1500ml会发生生命危险,需及时输血。
2.血型: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将血型分为 A型 、 B型 、 AB型 、 O型 ,这就是ABO血型。人类还有其他血型分类系统,如Rh血型系统,汉族人中99%是Rh阳性,1%是Rh阴性(熊猫血)。
3.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紧急情况下,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接受(输入)少量O型血。(成分输血:如血小板减少的病人,就只需输入血小板;烧伤病人输入血浆。即病人缺什么输什么)
4.倡导无偿献血:从1998年起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ml血液不会影响健康。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卡尔·兰德斯坦纳的生日)。
怎样学好生物
1、熟悉课本内容
要仔细阅读课本的内容,理解熟记了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可以把每单元作为学习目标,结合不同概念进行学习。但不可以只记忆核心的部分,要慢慢的进行深入的学习,不能着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生物学规律上,生物体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联系要着重理解,注意知识体系中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线索。
2、结合实际
把所学的课本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善于运用于生活中。把日常用语与科学用语做一个比较,能够理解整理后再去记忆。
3、实验法
可以以试验形式去理解,把握实验的目的,可以和自己的想法对比,找出区别与差距,分析好原因。能够正确了解显微镜结构和使用 方法 ,便于直接的了解生物的特点,可以做好实验笔记,为了方便记忆。
4、记忆法
可以根据不同的方法去记忆,把所学内容都结合整理起来,再去记忆;可以用画图记忆,把知识点关系用点、线或图结合,完成关系图。存同求异,再找出不同点,更容易记忆。
5、 其它 方法
先自己理解好知识内容,先自己解决好不理解的问题后,不懂的再请教其他人。通过解题时,注意整理好错题,以便下次复习。
初一下册生物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初一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
★ 详细版初一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
★ 2017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北师大版
★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小总
★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归纳
★ 初一下册生物第一章知识点
★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归纳2020
★ 初中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Ⅲ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知识提纲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探究生物学的基本技能和 方法 只能通过动手做才能学会……还有就是要做好提纲,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知识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知识提纲
1、排泄是人体将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
2、人体的代谢废物包括:尿素、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粪便(排遗)不是代谢废物.
3、人体排泄的途径:
1)排汗(皮肤):一部分的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
2)呼气(呼吸系统):二氧化碳、少量的水
3)排尿(泌尿系统):绝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最主要的排泄途径)
4、排泄的意义:1)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2)调节体内水与无机盐的含量平衡3)维持细胞生活环境的稳定。排粪便是排食物残渣,不算是排泄。
5、泌尿系统的组成:①肾脏:有形成尿液的功能②输尿管:输送尿液③膀胱:暂时储存尿液的功能④尿道:排出尿液的功能;其中,最主要的器官是肾脏,构成肾脏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肾脏可分为:皮质、髓质和肾盂。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小球主要分布在髓质。书61、62页图
6、尿的形成
1)肾小球滤过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由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经肾小球时,原尿中的有用物质如大部分的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血液中,剩下的物质形成尿液。
7、原尿是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在肾小囊中形成的;尿液是通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后形成的。
8、血液流经肾脏需经过2次毛细血管,分别是在肾小球和肾小管周围,在前者,血液的氧含量没有发生变化,在后者氧含量发生了变化: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9、肾小球是毛细血管球,它两端连接的都是动脉。出球小动脉两端都是毛细血管网。
10、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上的区别:只有血浆中有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原尿中没有大分子物质但有葡萄糖;尿液中没有葡萄糖。
11、尿液排出的路径: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12、尿液异常与其相对应可能发生病变的肾的结构:
尿液中出现红细胞、蛋白质→肾小球
尿液中出现葡萄糖→肾小管
尿量多→肾小管
13、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排出是间歇的。
14、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
位置构成厚度结构及作用
表皮外上皮组织较薄无血管。
角质层—保护生发层—分裂产生新细胞
真皮内结缔组织较厚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弹性和韧性
丰富的毛细血管—-运输、调节体温
神经末梢—-感受外界刺激
附属结构:毛发、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
15、一位同学在削铅笔时不小心划破了手指,流出了血,那至少伤到了皮肤的真皮。
16、排汗不仅起到排泄作用,还可以调节体温。汗腺包括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
初中生学好生物的方法
1.用生物学的基本观点统领学习
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学习生物学知识。所以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树立以下生物学观点:第一个是生命物质性观点,生物体由物质组成,一切生命活动都有其物质基础;第二个是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二是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第三个是生物的整体性观点,系统论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这一思想完全适合生物领域。不论是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器官水平,还是个体水平,甚至包括种群水平和群落水平,都体现出整体性的特点。
2.该背就要背
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少不了要背诵的内容。数学、物理、化学有相应的公式,地理有地图,而生物需要背诵的内容就相对冗杂。其实只要上课听讲足够仔细,概念理解较为透彻,背诵不会太难,只需要多多重复。
刚开始背的时候,可以先结合着图进行复述,再与课本原话进行对照,找出自己说的不规范的地方,然后把课本上的原话背下来;考前突击的背诵,则要一遍一遍重复课本上的原话,力求语言表达准确。
考试是要落实到笔上,所以,背的时候同时也要进行默写。考前复习期间,我几乎不背书,都是抄书,默写,默不对就再来;另外还把书上重要的图都画一遍。结果有一次考试真的考了画图,我就赚到了。
3.会听课很重要
会听课课堂上不仅要保持旺盛的精力,还要做到眼到、耳到、脑到、手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样在大脑皮层上形成许多个兴奋中心相联系,留下不易肖退的记忆痕迹。
老师讲课尤其是讲授新课,一般是分块的,但各块各知识点之间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各年级生物知识是连贯的,是一个整体。学习时要将分散的知识聚集起来,归纳整理成为系统的知识,这样易理解好记忆。
记忆生物的方法
1.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
2.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
3.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知识提纲相关 文章 :
★ 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
★ 2021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
★ 七年级下学期生物复习提纲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复习提纲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复习提纲资料
★ 七年级下册生物提纲苏教版
★ 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人教版
★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
★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归纳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和复习题
Ⅳ 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题
做七年级下册生物的实验练习题要认真,学会洒脱;出错要少,检查要多;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生物的实验题,希望你们喜欢。
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题目
1、根据“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鱼肋骨经过煅烧后,剩余下的是_______。它与骨的__________有关。
(2)骨的脱钙实验证明骨中含有___ _____,它与骨的_________有关。
2、根据“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3、“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实验中,从纱布包内向清水中渗出许多白色物
质,此物质是 ,遇碘液变为 ;纱布中黄白色的胶状物质是 ;
挤压花生种子后在白纸上留下一个印迹,说明食物含有
4、回答下列有关探究实验“测定不同食物中的能量”的问题:
(1)探究时有玉米、花生和葡萄三种食物供选择,你认为应当选择______为实验材料,理由是______.
(2)探究时可作出的假设是______.
(3)探究过程中,除食物外,所有条件均相同的目的是控制单一______,排除 其它 因素的干扰.尽量减少能量损耗的目的是为了______,使得到的能量数值更准确.
(4)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度,需设置平行重复实验,取实验数据的______值.
5、当我们细细咀嚼馒头时 ,会觉得有甜味。根据这种变化,某兴趣小组提出了有关馒头在口腔中消化的问题,并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馒头的消化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做出假设: 。
制定计划:该小组对馒头进行了以下三种处理:
① 1号试管:馒头碎屑 + 唾液,充分搅拌;
② 2号试管:馒头碎屑 + 清水,充分搅拌;
③ 3号试管:馒头块 + 唾液,不搅拌。
3个试管放到37℃的温水中保温10分钟,取出后分别加入2滴碘液,摇匀,观察试管中颜色的变化。 请回答:
(1)探究“馒头的消化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关”时,应选取___________两组作对照。其中出现蓝
色的试管是__ ____。 (2)探究“馒头的消化与唾液有关”时,应选取____ __两组作对照。其中出现蓝色的试管是__ __,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支试管不出现蓝色,说明其中的
淀粉已被 酶分解,
(3)将试管放到37~C温水中加热的目的是 。
得出结论:
由以上两组对照实验可得出结论:
。
6、某实验小组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进行了以下三种处理:
3个试管放到37℃的温水中保温10分钟,取出后分别加入2滴碘液,摇匀,观察试管中颜色的变化。请
回答:
(1)探究“馒头的消化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关”时,应选取___________两组作对照。其中出现蓝
色的试管是__ ____。
(2)探究“馒头的消化与唾液有关”时,应选取____ __两组作对照。其中出现蓝色的试管是__ __,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支试管不出现蓝色,说明其中的
淀粉已被 酶分解,
(3)将试管放到37~C温水中加热的目的是 。
7、根据“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
(2)实验中用湿纱布包住小鱼腮部的目的是 (3)右图是小鱼尾鳍内的血管及血流方向示意图,图中a是
血管,b是 血管, c是 血管。
8、某同学为验证心输出量与运动的关系,设计了如下实验,选取一名运动员和一名
普通人,在不同状态下测得脉搏如下表:
(1)该普通人在运动后的心率是 /分。 (2)该运动员在安静时的心动周期是 秒。
(3)若运动前两人的心脏每分输出量5600mL,运动后都达到了14000mL,测普通人运动后的每搏输出量是 mL,运动员运动后的每搏输出量是mL。
(4)通过比较可知运动员主要通过提高 来提高每分输出量。
9、下图是模拟膈肌运动的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请回答:
(1)图中①模拟 ,③模拟 ,序号 模拟人的隔膜 模拟人体的胸廓。
(2)图1模拟的是人体的 过程,此时膈肌处于 状态,
胸廓的 径增大;图1模拟的是人体的 过程,
此时膈肌处于 状态。
(3)若用此实验装置探究人体吸气和呼气的原理,则此实验装置
还存在不足,因为它无法模拟胸廓前后径和 径的变化。
10、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a.取两个玻璃缸编号为A、B,在A、B两缸内各加入500ml池塘水和等量的蝌蚪饲料.
b.在A、B两缸内加入同时孵化的相同数量的蝌蚪(不能少于5只).
c.在A缸加入适量的甲状腺激素,B缸不加.
d.保持A
、
B
两缸内水温22﹣25℃,并每天观察和记录蝌蚪生长发育的情况.
请根据实验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 .
(2)步骤C设计的是 ,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 .
(3)A、B两缸中的蝌蚪数量“不能少于5只”,是为了减少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预测实验结果:蝌蚪长出四肢A缸 (早或迟)于B缸,蝌蚪发育成幼蛙所需的时间A缸
比B缸 (长或短).
(5)根据预测可得出结论:甲状脉激素具有促进蝌蚪发育的作用.
11、酸雨对植物的生长会有影响吗?小玉同学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制定计划并实施:
①在一个花盆里播种10粒大豆种子,等它们长成幼苗后作实验;
②向清水中加入食醋,配制成“模拟酸雨”;
③向花盆里的大豆幼苗喷洒“模拟酸雨”,每天一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几天后,花盆中的大豆幼苗全部死亡。 (1)实验中小玉同学提出的问题是:______.
(2)做出的假设是:______.
(3)小玉同学制定的计划中有没有设置对照组?______.
(4)如果需要,你认为下列哪一组可以作为其对照组?______.
A.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每天喷洒清水
B.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既不喷洒清水,也不喷洒“模拟酸雨”
C.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放在阴暗的环境中
D.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放在低温环境中
(5)根据小玉的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6)有人认为只要用-粒大豆种子做实验就行了,你说呢?简述你的理由______.
12、今春以来,我市近郊一养鱼专业村,村民们不断发现鱼塘里的鱼大面积集群死亡,为了弄清鱼的死亡原因,有人便拨打了晚间新闻热线,求助相关部门.经过相关部门的调查,发现鱼塘里的鱼集群死亡的原
因是鱼塘的水质变坏所致.请你设计一个科学实验,来探究这样的水质是否适合鱼的生存.
(1)若你提出的问题是:该村鱼塘的水质是否会影响鱼的生存?
(2)你作出的假设是:
(3)你的探究实验中控制的实验变量为 。
(4)根据你的实验假设和控制的变量,补充完整你将选用的实验材料和用具:甲、乙两个容量相等的养
鱼盆,甲盆盛足够的该村鱼塘水、乙盆盛等量的适合该村所养殖的鱼能健康生活的水,以及
(5)你设计的实验步骤为:
(6)根据你的实验设计,预测你的实验结论为:
①若甲、乙两盆中的鱼均能正常生活,则说明 .
②若甲、乙两盆中的鱼均全部死亡,则说明鱼的集群死亡与水质无关,可能存在其它原因.
③若甲盆中的鱼全部死亡,乙盆中的鱼生活正常,则说明
13、为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
实验器材:大豆种子、废电池浸出液、清水、培养皿、滤纸、纱布
(1)提出的问题: ?(2分)
(2)做出假设: 。(2分)
(3)实验方案:
①取相同的两个培养皿,编号1号和2号,底部垫上几层吸水纸。
②向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放入大豆种子各20粒,在种子上面覆盖纱布,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 ③每天向1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电池浸出液,保持种子湿润,2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 ④观察大豆种子的萌发情况交做好记录。
(4)实验结果:10天后两组培养皿中的种子都没有萌发。
根据以上探究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2号培养皿中的大豆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是缺乏 。
②从实验结果能否得出电池浸出液对种子萌发有影响?答: 。
③想达到预期实验效果,必须对原方案进行修改:每天向1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电池浸出液的同时,还应向2号培养皿纱布上洒等量的 。设计2号实验的目的是设置 。
1、根据“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鱼肋骨经过煅烧后,剩余下的是_______。它与骨的__________有关。
(2)骨的脱钙实验证明骨中含有___ _____,它与骨的_________有关。
2、根据“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3、“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实验中,从纱布包内向清水中渗出许多白色物
质,此物质是 ,遇碘液变为 ;纱布中黄白色的胶状物质是 ;
挤压花生种子后在白纸上留下一个印迹,说明食物含有
4、回答下列有关探究实验“测定不同食物中的能量”的问题:
(1)探究时有玉米、花生和葡萄三种食物供选择,你认为应当选择______为实验材料,理由是______.
(2)探究时可作出的假设是______.
(3)探究过程中,除食物外,所有条件均相同的目的是控制单一______,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扰.尽量减少能量损耗的目的是为了______,使得到的能量数值更准确.
(4)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度,需设置平行重复实验,取实验数据的______值.
5、当我们细细咀嚼馒头时 ,会觉得有甜味。根据这种变化,某兴趣小组提出了有关馒头在口腔中消化的问题,并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馒头的消化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做出假设: 。
制定计划:该小组对馒头进行了以下三种处理:
① 1号试管:馒头碎屑 + 唾液,充分搅拌;
② 2号试管:馒头碎屑 + 清水,充分搅拌;
③ 3号试管:馒头块 + 唾液,不搅拌。
3个试管放到37℃的温水中保温10分钟,取出后分别加入2滴碘液,摇匀,观察试管中颜色的变化。 请回答:
(1)探究“馒头的消化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关”时,应选取___________两组作对照。其中出现蓝
色的试管是__ ____。 (2)探究“馒头的消化与唾液有关”时,应选取____ __两组作对照。其中出现蓝色的试管是__ __,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支试管不出现蓝色,说明其中的
淀粉已被 酶分解,
(3)将试管放到37~C温水中加热的目的是 。
得出结论:
由以上两组对照实验可得出结论:
。
6、某实验小组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进行了以下三种处理:
3个试管放到37℃的温水中保温10分钟,取出后分别加入2滴碘液,摇匀,观察试管中颜色的变化。请
回答:
(1)探究“馒头的消化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关”时,应选取___________两组作对照。其中出现蓝
色的试管是__ ____。
(2)探究“馒头的消化与唾液有关”时,应选取____ __两组作对照。其中出现蓝色的试管是__ __,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支试管不出现蓝色,说明其中的
淀粉已被 酶分解,
(3)将试管放到37~C温水中加热的目的是 。
7、根据“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
(2)实验中用湿纱布包住小鱼腮部的目的是 (3)右图是小鱼尾鳍内的血管及血流方向示意图,图中a是
血管,b是 血管, c是 血管。
8、某同学为验证心输出量与运动的关系,设计了如下实验,选取一名运动员和一名
普通人,在不同状态下测得脉搏如下表:
(1)该普通人在运动后的心率是 /分。 (2)该运动员在安静时的心动周期是 秒。
(3)若运动前两人的心脏每分输出量5600mL,运动后都达到了14000mL,测普通人运动后的每搏输出量是 mL,运动员运动后的每搏输出量是mL。
(4)通过比较可知运动员主要通过提高 来提高每分输出量。
9、下图是模拟膈肌运动的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请回答:
(1)图中①模拟 ,③模拟 ,序号 模拟人的隔膜 模拟人体的胸廓。
(2)图1模拟的是人体的 过程,此时膈肌处于 状态,
胸廓的 径增大;图1模拟的是人体的 过程,
此时膈肌处于 状态。
(3)若用此实验装置探究人体吸气和呼气的原理,则此实验装置
还存在不足,因为它无法模拟胸廓前后径和 径的变化。
10、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a.取两个玻璃缸编号为A、B,在A、B两缸内各加入500ml池塘水和等量的蝌蚪饲料.
b.在A、B两缸内加入同时孵化的相同数量的蝌蚪(不能少于5只).
c.在A缸加入适量的甲状腺激素,B缸不加.
d.保持A
、
B
两缸内水温22﹣25℃,并每天观察和记录蝌蚪生长发育的情况.
请根据实验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 .
(2)步骤C设计的是 ,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 .
(3)A、B两缸中的蝌蚪数量“不能少于5只”,是为了减少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预测实验结果:蝌蚪长出四肢A缸 (早或迟)于B缸,蝌蚪发育成幼蛙所需的时间A缸
比B缸 (长或短).
(5)根据预测可得出结论:甲状脉激素具有促进蝌蚪发育的作用.
11、酸雨对植物的生长会有影响吗?小玉同学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制定计划并实施:
①在一个花盆里播种10粒大豆种子,等它们长成幼苗后作实验;
②向清水中加入食醋,配制成“模拟酸雨”;
③向花盆里的大豆幼苗喷洒“模拟酸雨”,每天一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几天后,花盆中的大豆幼苗全部死亡。 (1)实验中小玉同学提出的问题是:______.
(2)做出的假设是:______.
(3)小玉同学制定的计划中有没有设置对照组?______.
(4)如果需要,你认为下列哪一组可以作为其对照组?______.
A.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每天喷洒清水
B.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既不喷洒清水,也不喷洒“模拟酸雨”
C.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放在阴暗的环境中
D.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放在低温环境中
(5)根据小玉的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6)有人认为只要用-粒大豆种子做实验就行了,你说呢?简述你的理由______.
12、今春以来,我市近郊一养鱼专业村,村民们不断发现鱼塘里的鱼大面积集群死亡,为了弄清鱼的死亡原因,有人便拨打了晚间新闻热线,求助相关部门.经过相关部门的调查,发现鱼塘里的鱼集群死亡的原
因是鱼塘的水质变坏所致.请你设计一个科学实验,来探究这样的水质是否适合鱼的生存.
(1)若你提出的问题是:该村鱼塘的水质是否会影响鱼的生存?
(2)你作出的假设是:
(3)你的探究实验中控制的实验变量为 。
(4)根据你的实验假设和控制的变量,补充完整你将选用的实验材料和用具:甲、乙两个容量相等的养
鱼盆,甲盆盛足够的该村鱼塘水、乙盆盛等量的适合该村所养殖的鱼能健康生活的水,以及
(5)你设计的实验步骤为:
(6)根据你的实验设计,预测你的实验结论为:
①若甲、乙两盆中的鱼均能正常生活,则说明 .
②若甲、乙两盆中的鱼均全部死亡,则说明鱼的集群死亡与水质无关,可能存在其它原因.
③若甲盆中的鱼全部死亡,乙盆中的鱼生活正常,则说明
13、为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
实验器材:大豆种子、废电池浸出液、清水、培养皿、滤纸、纱布
(1)提出的问题: ?(2分)
(2)做出假设: 。(2分)
(3)实验方案:
①取相同的两个培养皿,编号1号和2号,底部垫上几层吸水纸。
②向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放入大豆种子各20粒,在种子上面覆盖纱布,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 ③每天向1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电池浸出液,保持种子湿润,2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 ④观察大豆种子的萌发情况交做好记录。
(4)实验结果:10天后两组培养皿中的种子都没有萌发。
根据以上探究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2号培养皿中的大豆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是缺乏 。
②从实验结果能否得出电池浸出液对种子萌发有影响?答: 。
③想达到预期实验效果,必须对原方案进行修改:每天向1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电池浸出液的同时,还应向2号培养皿纱布上洒等量的 。设计2号实验的目的是设置 。
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题参考答案
1、(1)无机盐 硬度 (2)有机物 柔韧度(或弹性)
2、(1)灰白色 无机物(或钙盐) 脆硬
(2)气泡 有机物(或蛋白质) 柔韧
3、淀粉 变蓝 蛋白质 脂肪
4、(1)玉米、花生;利于燃烧;
(2)不同的食物所含能量不同;
(3)变量,减少误差;
(4)平均
5、做出假设
制定计划:
(1)___①③________ ,__ ③ ____。
(2)___①②______ ,__ ② ____,_____ 淀粉未被分解,遇碘变蓝 ,
__ 唾液淀粉酶__。
(3)目的是 模拟口腔温度 。
得出结论:馒头的消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
6、(1)___①③________ ,__ ③ ____。
(2)___①②______ ,__ ② ____,_____ 淀粉未被分解,遇碘变蓝 ,
__ 唾液淀粉酶__。
(3)目的是 模拟口腔温度 。
7、(1)色素 (2)保证鱼的正常呼吸
(3)静脉 动脉 毛细血管 血液流动的方向,总是由动脉流向毛细血管,再由毛细血管流向静脉。
8、(1)140;
(2)1;
(3)100;140;
(4)每搏输出量.
9、(1)气管 肺 ④ ② (2)吸气 收缩 上下 (3)左右径
10、(1)甲状腺激素;
(2)对照实验;A和B;
(3)偶然性;
(4)早;短.
11、(1)酸雨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吗?
(2)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
(3)没有
(4)A
(5)酸雨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
(6)不行 因为一粒种子在萌发、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偶然性,不能说明问题
12、(2)该村鱼塘水质导致了鱼的集群死亡。
(3)水质
(4)若干条健康的该村所养殖的鱼
(5)①取两个养鱼盆,在注入该村鱼塘水质的甲盆中放入若干条健康鱼,在注入适合鱼健康生活的水质的乙盆中放入等量的健康鱼,并在其它相同条件下养殖。②观察鱼的生活状况。
(6)该村鱼塘中的水质是导致鱼集群死亡的原因。
13、(1)废电池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
(2)废电池对种子萌发有影响(或废电池对种子萌发没有影响)
Ⅳ 人教版初一生物都有哪些实验
1.探究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观察植物细胞,观察动物细胞(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3.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4.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5.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6.观察叶片的结构
7.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8.有关呼吸作用的一系列探究实验:
(1)植物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的实验
(2)植物呼吸作用吸收氧的实验
(3)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淀粉的实验
(4)植物呼吸作用是释放热量的实验
9.测定食物中含有能量
10.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11.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12.尿的形成和排除
(我翻了好久才找出来的,一定要采纳)O(∩_∩)O谢谢
Ⅵ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实验总结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那么你知道七年级生物都有哪些实验吗?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实验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种子都含有有机物(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和无机物(水和无机盐类),这些都是供胚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本实验的目的在于探究这些成分在种子内的存在,从而给同学以真实形象的概念,使学生能够归纳出种子的各种营养成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思维能力。
一、实验准备
(一)材料:
小麦子粒(风干的和浸软的),小麦面粉。
(二)用品:
酒精灯,试管,试管夹,细铁丝(或废弃的解剖针),纱布,清水,烧杯,碘液和白纸。
二、方法步骤
(一)探究种子含有水分的实验
水是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种子中自然也含有水分,即使是风干的种子也含有水分。本实验是取一些风干的小麦子粒,装人试管中,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的上端,然后手持试管夹,使试管口稍朝上倾斜(几乎呈水平状态),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均匀加热,直至试管壁上出现明显的细小水珠(由蒸发出的水蒸气冷凝而成),由此可见水分是种子中的重要成分。做此实验时应特别注意:
1.试管的倾斜度不能太大,即使在试管刚离开火焰时也要防止水珠流向试管底部,以免引起试管爆裂;
2.要时常移动试管,使之在火焰上均匀受热,切忌较长时间只在一个位上加热,以免试管炸裂。加热时间以明显看出有细小水珠出现为止。如时间过长,种子可能烧焦,呈褐色,甚至于炭化。
(二)种子内含有有机物和无机盐的测定
种子内除含有水分外,还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盐。为探究这两类物质的存在,可以利用有机物可燃并可以呈焦炭状(焦化)和无机盐是燃烧后的灰(灰化)的原理设计实验方法。用较细的铁丝(或废旧的解剖针)扎住一粒麦粒,直接放在火焰的外焰上燃烧,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经过一段时间,可见麦粒燃烧起来,待麦粒变成黑色焦炭时暂停燃烧,并熄灭酒精灯。此时,让学生根据麦粒燃烧并成黑色焦炭的现象回答这种现象可以证明种子内有什么成分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出有机物含有碳无素,所以可以燃烧并变成焦炭。然后提出问题:此时在火焰上继续燃烧,最后可能是什么结果呢?之后,点燃酒精灯继续燃烧,让大家带着问题继续观察,待麦粒燃烧出现灰白色的灰分时便可停止燃烧。最后,教师向学生解释灰分就是无机物,从而得出种子中含有有机物和无机盐的结论。
(三)探究小麦种子含有淀粉和蛋白质的实验
小麦种子的胚乳内含有大量的淀粉,并含有蛋白质和脂类等有机物质。本实验主要证明淀粉是小麦种子的主要有机成分。取一些小麦面粉,加水和成面团,用纱布包起来,在清水中用手揉挤出大量白色物质,用吸管吸取白色的乳状液,滴在载玻片上,加一点稀释的碘液,可见乳状液变成蓝紫色,这就是淀粉遇碘的颜色反应。然后,将载玻片上的乳状液加盖玻片并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以观察到视野内布满蓝紫色的颗粒,这就是小麦的淀粉粒。如有条件,可换高倍镜观察,可以看出淀粉粒表面具有很多同心圆的轮纹。
将上述包在纱布内的面团,放在清水内继续揉挤,把其中的淀粉洗净,此时纱布内只剩下乳白色的胶黏物质。在乳白色的胶黏物质上滴加碘液,可见此胶黏物质呈黄褐色,并且不变成蓝紫色。胶黏物质加碘液呈黄褐色是蛋白质遇碘后的颜色反应。小麦种子内的蛋白质主要是以糊粉粒的形式贮藏在胚乳最外面的糊粉层中的。
(四)探究种子内含有脂肪的实验
种子内含有脂肪,这早已为众人所知。探究种子内含有脂肪成分的实验方法有二:其一是取种子中含脂肪较多的部分(一般种子如小麦、玉米等子粒中的胚含有脂肪;一些油料植物的种子如蓖麻的胚乳内含脂肪量较多,而花生则在子叶中富含脂肪)。验证方法是将小麦的胚(或其他种子中含脂肪较多的部位)切下来,放在白纸上揉搓(或多切几个胚放在两张自纸之间,用刀背加力压挤),可以看见白纸上出现油迹,用此方法可以证明脂肪是种子中重要的成分;方法之二是在自纸上挤压出较大量脂肪的油迹上,加一滴苏丹III试剂,使脂肪呈现出橘红色的反应,进一步确认种子内含有脂肪这一成分。如果具备条件,可以将蓖麻种子中的胚乳制成徒手切片,置于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并加上盖玻片,在低倍显微镜下镜检观察,可见胚乳切片上或其周围出现小的油珠,这就是脂肪。如果滴加苏丹III试剂,可见油珠着橘红色。
演示实验一:证实细胞中含有水
1.将蔬菜(白菜或白萝卜)切碎,用力挤压,有汁液流出。
2.将晒干的小麦种子装进干燥的试管中,在火上烘烤试管底部,试管壁上有水珠出现。
讨论:这两个实验证实细胞中含有什么?
演示实验二:证实细胞中含有糖
1.一个小烧杯中装有自来水(此时不甜),加入少许白砂糖并搅拌,此时的水变甜(因为水中有了糖)。
2. 将去皮的甘蔗或西瓜的果肉挤压出汁液,此时的甘蔗汁或西瓜汁是什么味道?(甜味)
讨论:将这两个实验对比,能说明细胞中含有什么?
演示实验三:证实细胞中含有脂类
1.将花生种子插在铁丝上,放在火上稍微烘烤到有香味,将花生种子取下,放在白纸上挤压,白纸上出现油花。
2.将一小块猪肉插在铁丝上,放在火上烘烤,猪肉爆出油滴。
讨论:这两个实验证实了细胞中含有什么?
演示实验四:证实细胞中含有蛋白质
将面粉揉成湿面团,把湿面团包在纱布里,放在清水中,不断用手揉搓,直到面团不再散出白色浑浊物为止,留在纱布上的黄色胶黏物质就是面筋。面筋像胶质,带黏性,伸展性很强,是一种蛋白质。
演示实验五:证实细胞中含有无机盐和有机物
取一粒小麦种子插在铁丝上并放到火上,让种子充分燃烧,剩下灰烬。
讨论:什么物质不能燃烧?剩下的灰烬是什么物质?被燃烧掉的是哪些物质?这些物质合称为什么?
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分别证实细胞中合有水、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无机盐。其中,水和无机盐这类物质叫无机物;搪类、脂类和蛋白质以及细胞核中含有的核酸等物质都含有碳,能燃烧,这类物质叫有机物。
细胞在生活过程中会产生一些二氧化碳等废物,这些废物会随时排出去。由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断被消耗,因此需要不断从细胞外吸收物质。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是人教版新教材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目的是要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理解科学探究,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并认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这对于学生探究能力、探究思维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要以鼠妇为实验材料?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改为“探究光对蚯蚓生活的影响”,从材料选择到方法步骤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可操作性更强、实验效果更好。
1.课题的同步性
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呈现顺序。尤其是学生初次接触完整的探究实验,探究课题要尽量与教材内容相接近,教学环节要尽量与教材相一致,这样才便于学生把握。以蚯蚓替代鼠妇,实验设计思路完全相同,与教材内容完全同步,同时也符合《课标》中的活动建议指导。
2.材料的可控性
生物实验材料的适当选择是实验成败的关键,而活体材料的可控性直接影响实验的组织和效果。以鼠妇做实验动物,可控性较差,主要是因为鼠妇不仅对光的反应敏感,而且对温度、湿度、震动等都有反应。学生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鼠妇,难免兴奋、害怕、手忙脚乱,难免产生干扰;其次,鼠妇爬行速度快,把10只鼠妇集中到明亮与阴暗交界处有一定的难度,不是跑了这个就是跑了那个,往往到下课了也做不出结果;另外市区内不易采集、不易饲养。与鼠妇相比,蚯蚓最大的优点就是可控性强,对光反应非常敏感,即使受到震动逃逸时也是朝向黑暗处,而不是四处乱串,并且容易采集和饲养。
3.方法的简便性
用鼠妇实验必须要在实验装置内铺上湿土,否则鼠妇很容易死亡;同时“将10只鼠妇放入,并且两侧的中央放同样数目”,即使有圆环等工具限制鼠妇,也要同学手忙脚乱地看着,往往占用较多的上课时间,课堂秩序差。用蚯蚓则简便许多,方法与教材中的介绍相似:在解剖盘的底部铺上湿毛巾,把一条蚯蚓放在横轴中线的位置,然后盖上玻璃板和书,形成明亮与阴暗两种环境,静置2分钟,观察蚯蚓的选择。
在此,教师只需要利用图示,引导学生注意蚯蚓的初始位置摆放,如图D所示。
观察完一条蚯蚓后,将其取出,再取另外两条蚯蚓重复上述实验三次,然后统计全班平均值,以避免偶然性,从而得出结论。由于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取放一条蚯蚓,这与同时取放10只鼠妇相比,难度大大降低,减少了时间的浪费;而且实验中不需要土壤,简化了实验的准备工作,减少了干扰。
4.结论的可靠性
笔者在最初组织《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感觉实验的现象不是非常明显,通过统计数据,往往在明亮处与在阴暗处的鼠妇数量差距不是很大;而且有时鼠妇不停地跑动,所处位置具有较强的随机性,不能很好地说明光对鼠妇的影响;鼠妇遇到刺激时的假死现象有时也会使实验结果产生误差。而用蚯蚓做实验动物,则效果非常明显,同样的实验装置,健康的蚯蚓不到1分钟,几乎百分之百地全部爬到阴暗处(有的蚯蚓可能会爬到明亮处的湿毛巾下面,统计时也应按阴暗处)。
笔者认为,通过实验获得一个明确的实验结论,这对于初次接触探究实验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活动“重过程”,但初次接触探究实验,“结果”也同样重要,因为第一次实验的成功体验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否则就会使学生陷入“究竟有没有影响”的困惑中,而对结果的困惑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对过程的兴趣。
Ⅶ 初一生物实验有哪些
1.探究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观察植物细胞,观察动物细胞(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3.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4.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5.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6.观察叶片的结构
7.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8.有关呼吸作用的一系列探究实验:
(1)植物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的实验
(2)植物呼吸作用吸收氧的实验
(3)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淀粉的实验
(4)植物呼吸作用是释放热量的实验
9.测定食物中含有能量
10.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11.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12.尿的形成和排除
Ⅷ 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右图中,若甲代表水和二氧化碳,则 A.Ⅱ是呼吸作用,乙是有机物和氧气, Ⅰ是光合作用 B.Ⅱ是光合作用,乙是二氧化碳和水, Ⅰ是呼吸作用 C.Ⅱ是光合作用,乙是有机物和氧气, Ⅰ是呼吸作用 D.Ⅱ是呼吸作用,乙是二氧化碳和水, Ⅰ是光合作用 2.为了提高塑料大棚内蔬菜的产量,主要采取下列哪种措施? A.增加氧 B.升高温度 C.适当增加二氧化碳 D.增加浇水次数 3.将颗粒完整、饱满的种子分成甲、乙两组,在25℃左右条件下分别播种,甲组种在肥沃湿润的土壤里,乙组种在贫瘠湿润的土壤里,这两组种子的发芽状况是 A.乙先发芽 B.甲先发芽 C.同时发芽 D.都不发芽 4.右图表示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将绿色的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后,经脱色、漂洗再用碘液处理,结果遮光部分不变蓝,曝光部分变蓝。本实验说明 ①光合作用需要光 ②光合作用需要CO2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气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①③ B. ②④ C.①⑤ D.③⑤ 5.李明同学在我省某林区游玩,迷失了方向,看到树干一面生长着苔藓植物,而另一面不生长苔藓植物,据此他判断出了方向。那么生长苔藓植物的一面朝向是 A.东 B.南 C.西 D.北 6.新鲜水果用保鲜薄膜包裹可延长存放时间,其主要原因是这样可以 A.不让水分散失 B.抑制呼吸作用 C.减少果皮损伤 D.阻挡细菌进入 7.森林地区常常形成独特的“小气候”,降雨量较多,其主要原因是 A.呼吸旺盛,产水多 B.根系保持水土,蓄水多 C.蒸腾作用使大气湿度增大 D.光合作用强,释放的水汽多 8.用黄豆发黄豆芽,1千克黄豆可发7千克黄豆芽,在这个过程中,有机物总量 A.逐渐增多 B.逐渐减少 C.不变 D.先少后多 9.要检验绿色植物在呼吸过程中放出二氧化碳,必要的实验条件是 A.要用一株叶子多的植物 B.把植物淹没在水中 C.要在黑暗条件下实验 D.用一株幼小植物 10.用实验证实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应选用的材料是 A.全绿色的叶 B.用酒精除去叶绿素的叶 C.不含叶绿体的叶 D.有白斑或白条纹的叶 11.光合作用实验中,若将叶的主脉切断,一切按规范操作,则发现叶片尖端遇碘液未变蓝色,原因是 A.叶片无法支撑 B.气孔不能关闭 C.缺水无法生成淀粉 D.叶片未遮光 12.下列关于绿化校园的设计不合适的是 A.尽量不要对校园环境布局做大的改动 B.最好不要选用名贵的花草树木 C.教学楼临窗宜种植高大的乔木 D.应注意花草树木的生长周期 13.下列植被类型中,被称为地球肺的是 A.草原 B.针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热带雨林 14.据报道,进入20世纪后,几乎每年都至少有一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 B.遭受病毒侵害 C.敌害过多 D.人类活动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15.下图是关于水果存放时,空气中氧气浓度与二氧化碳气质量的关系曲线。根据图,你认为存放水果以什么状态下的氧气浓度为最好 A. A B. B C. C D. D 16.移栽幼苗时,要尽量带土坨,其主要原因是 A.避免损伤根毛 B.减少土壤中无机盐的丢失 C.可促进根毛的生长 D.可减少水分的蒸发 17.路边的杨树能逐年加粗,是因为茎内有 A.导管 B.筛管 C.韧皮纤维 D. 形成层 18.1945年夏,一架横渡太平洋的客机不幸中途失事,乘客纷纷跳伞降落在一荒无人际的孤岛上,乘客从浅海中捞取藻类植物充饥而得以生还。想想他们吃的可能是什么藻类? A.小球藻和衣藻 B.衣藻和硅藻 C.水绵和衣藻 D.海带和紫菜 19.苔藓植物可作为监测空气质量的指示植物是因为 A.苔藓是低等植物 B.叶很薄,对有害气体敏感 C.一旦干燥便会死亡 D.根容易吸收有害物质 20.下列哪一组说法都正确 ①玉米种子的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子叶四部分组成 ②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③将一粒玉米纵切后,在切面滴加碘液,整个切面总是都变得一样蓝 ④种子中,子叶发育为叶,胚芽发育为芽,胚轴发育为茎,胚根发育为根 A.②③ B. ②④ C.①② D.①④ 21.鉴定淀粉存在时,常用碘液,这是因为 A.有机物遇碘变成蓝色 B.碘遇有机物变成蓝色 C.淀粉遇碘变成蓝色 D.碘遇淀粉变成蓝色 22.如果在开花前,把桃花甲去掉雌蕊,把桃花乙去掉雄蕊,连同桃花丙(桃花丙不作任何处理),都用塑料袋分别罩起来,扎好袋口。其结果是 A.甲不结实,乙结实,丙不结实 B.甲能结实,乙不结实,丙能结实 C.甲不结实,乙不结实,丙能结实 D.甲、乙、丙都不能结实 23.植物根尖的发育依靠什么区产生新细胞? A.分生区 B.伸长区 C.分生区和伸长区 D.成熟区 24.有一个描述花生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其中白胖子是由什么发育成的什么结构? A.胚珠、种子 B.受精卵、胚 C.受精极核、胚乳 D.子房、果实 25.小柳树因遭破坏,茎的基部被剥去一圈树皮,一段时间后就会死亡的原因是 A.切断了导管,叶缺少无机盐 B.切断了导管,根缺少无机盐 C.切断了筛管,叶缺少有机物 D.切断了筛管,根缺少有机物 26.除下列哪一项外,其他都属于我国面临的植被问题? A.我国森林资源十分贫乏,主要以草原为主 B.我国森林覆盖率低,仅为16.55%,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28公顷 C.我国长期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森林生态呈现衰退趋势 D.我国由于过度放牧,草场退化,沙化严重,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27.在一株树上的相同位置,早晨和傍晚各选一片大小相同的叶片。分别为a和b。将两片叶脱水后称重,其重量关系是 A. a=b B. a>b C. a<b D.无法确定 28.关于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关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氧,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B.生活在淡水、海水中的各种藻类植物是鱼类等水生动物的饵料 C.许多的藻类,特别是海藻,如海带、紫菜等可以食用和药用 D.由于藻类植物的结构简单,所以可以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29.前几年,我国发生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是 A.植被破坏严重 B.水土流失 C.环境污染 D.自然资源破坏 30.某同学在春天买了5盆同样大小的同种植物,每天向花盆内浇同样量的水和液体肥料,不久植物开始发芽。为了探究植物生长和肥料间的关系,对5个花盆作了如下处理,然后观察植物的变化 花 盆 浇水量 施肥量 1 与以前相同 与以前相同 2 比以前少1/2 比以前少1/2 3 比以前少1/2 与以前相同 4 与以前相同 比以前多1/2 5 不浇水 比以前少1/2 如果要证明:过多施肥会引起植物枯萎,可比较哪2个花盆? A.1与2 B.2与4 C.1与4 D.4与5
Ⅸ 初中生物实验有哪些
学生实验有: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观察草履虫;观察种子的结构;观察叶片的结构;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测测量胸围差;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膝跳反射;饲养和观察蚯蚓等12个实验。
演示实验有;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能量变化;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放出了二氧化碳;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吸收氧;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胆汁对食物的消化作用;呼吸运动与膈的运动关系;发酵现象。共6 个演示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