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有哪些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3. 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是同种生物的发展变化,时间可长可短,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引起性状变化程度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围。物种形成是指一个物种发展为另一个物种的过程。必须当基因频率的改变突破物种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时,方可成立。这其中不仅包括漫长的时间,较明显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变化,还应包括生殖隔离的存在。因此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4. 生物进化的历程
⑵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基本观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并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③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④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⑤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⑶ 现代生物进化论的内容
生物进化论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是关于生物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进化 (evolution)
这个概念指的是事物的演化或发展。它的含义极其广泛,包括天体的消长、生物的演变、社会的发展等等。狭义地说,指生物的进化。
生物进化是指生物种群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变化,或一个群体在长期内遗传组成上的变化。正如斯特宾斯(G.L.Stebbins,
1974)所说:“生物进化乃是生物群体的遗传组成部分的或全部的不可逆的一系列转变,这种转变基本上是基于生物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改变”。生物进化的范围很广,包括某一物种(如马和象)、某一类群(如鸟类和哺乳类)直至整个生物界的历史发展。
生物是进化的。地球上原来并不存在生命
(life)。大约34亿年前才出现了生命。原始的生命并不具有细胞结构,后来才出现了少数单细胞的原始类型。这类生物在适当的条件下不断地分化、发展。一些进化到植物;另一些进化到动物直至人类。经过人们长期不断的努力,发现并作了记录的生物种类现在已有200多万种。其中植物约40多万种,动物约150多万种,微生物约20多万种。据格兰特(Grant)的估计,植物界(kingdom
plantae)种的具体数量如下:
但是,上述这个数字与实际存在的种类相比,还相差很远。据汉德勒(P.Handler)等人的估计现在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约有500万到1000万种。而它们与曾在地球上生存后又绝灭的生物相比,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远不到1%)。生物的进化不仅表现在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加,也表现在生物的构造趋于复杂和不断完善。
任何生物体都与其生活环境相联系。许多绿草丛中的昆虫是绿色的,沙漠中的动物是沙黄色的,北极的动物是白色的,这就是适应(adaptation);绿色植物的叶能营光合作用,脊椎动物眼的构造使它能很好地了解周围的情况,这就是适应;某些温泉的藻类可忍耐80℃的高温,沙漠中的节节木(Arthrophytum
hyloxylon)根系长达4—5米,江南山区岩壁上生长的卷柏在干旱时卷缩成一团,久旱遇雨则叶片张开欣欣向荣,故有“九死还魂草”之称。这些也都是奇妙的适应现象。生物的进化必然与环境相适应,否则就会被淘汰。为什么有的生物能适应环境而生存、发展,有的则不能适应而被自然界所淘汰?这就是生物进化论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进化论的提出者是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J.B.Lamarck),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O.R.Darwin)为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现代生物科学的成就,使生物进化理论发展到了新的水平。生物进化论认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物质是由非生命物质转化来的,现代生存的各种生物有着共同的祖先。在进化过程中,生物的种类由少到多;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图引-1)。
与进化论相对立的观点是物种不变论。在西方,这种观点与“神创论”(creationism)
相结合,长期阻碍进化论的发展。他们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由神所创造,上帝当初创造多少物种
(species),地球上现在就有多少物种,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显然,这类观点不是从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而是从某些人的主观想象、从剥削阶级的偏见出发,根据一知半解的知识和自然界的一些表面现象编造出来的唯心主义说教。但是,这种观点也不是短期内可以消除的,达尔文学说,从它一诞生直至近现代一直受到一些人的攻击和非难(图引-2)。1972年,美国加里福尼亚教育部竟明文规定,中学生物学课本除了进化论外,必须还有神创论的内容,而且两者的页数要各占一半。当局认为,神创论是科学,讲授神创论便于与进化论相互补充。同时,在田纳西州,进化论被禁止讲授;在南加罗来纳州,官方教科书上竟然不准提“进化”的术语和“达尔文”的名字。可见进化论与神创论的斗争是长期存在的。当然,随着科学和社会的进步,进化论的思想必然不断深入人心。
那么,生物进化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大体可归纳下列几个方面:
1、地球上生命自然界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其中包括生命的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以及人类起源等过程。
2、生物进化的机制和理论,其中包括遗传变异(inheritable variation)、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
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化的方向、速度和分子基础等;还有如生命起源(the origins of
life)、细胞起源、人类起源与进化以及物种形成中的某些理论问题。
3、生物进化与其外界环境的关系。
4、生物进化论研究的历史,包括主要学派及其论点。
⑷ 现代进化理论基本内容
现代进化理论认为,进化是生物种群中实现的,而突变、选择和隔离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不是个体。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一个物种通常包括许多分布在不同地点的种群。每个种群中的个体具有基本相同的遗传基础,但也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所以种群一般具有杂种性,杂种性的存在意味着等位基因的存在。 一个种群中能进行生殖的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某一基因在它的群补等位基因中所占的比率,称为基因频率。
种群的基因频率若保持相对稳定,则该种群的基因型也保持稳定。但在自然界中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于是基因型也逐渐变化。
突变引起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时普遍存在的。诚然,突变发生的自然频率是相当低的,但是,种群是由大量的个体组成,每个个体具有成千上万基因,这样,每一代都会产生大量的变异。
突变的结果可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是种群出现大量可遗传变异。这些变异是随机性的,不定向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料。
自然选择主导着进化的方向
突变的方向是不确定性的,但一旦产生,就在自然界中受到选择的作用。自然选择不断淘汰不适应环境的类型,从而定向地改变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向适应环境的方向演化。
自然选择不断地调整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定向地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那么,自然界又如何将改变了的基因频率在种群中相对固定下来,进而形成新的适应于环境的生物类型呢?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隔离使不同物种之间停止了基因交流,一个种群中所发生的突变不会扩散到另一个种群中去,使不同的种群朝不同的方向演化。
隔离一般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两类。地理隔离是由于某些地理障碍而发生的。大河、大山、沙漠、海峡和远距离都能将种群阻隔开来,使他们之间彼此不能往来接触,失去了交配的机会。长期的地理隔离使两个种群分别接触不同的环境,各自积累了变异。另一方面,长期的地理隔离使相互分开的种群断绝了基因交流,结果导致了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指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彼此之间不能杂交或杂交不育。生殖隔离又可分为受精前的生殖隔离和受精后的生殖隔离。
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的一个物种的种群就变成两个物种的种群了。
现代进化理论
现代综合进化理论是基因学说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综合。这实际上是以现代遗传学的巨大成就来补充达尔文学说中的不足。现代进化理论阐明了生物进化过程中,内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和外因(环境变化)、偶然性(突变)和必然性(选择)的辩证关系,令人信服地阐述了进化的中心问题——物种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生物进化机理的认识。
⑸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有诸多流派,如综合进化理论(现代达尔文主义)、新达尔文主义、新拉马克主义、中性学说、骤变论等。
(一)、综合进化理论
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达尔文进化论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机理,而现代进化论克服了这个缺点。
2.达尔文的进化论着重研究生物个体的进化,而现代进化论则强调群体的进化,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在达尔文学说中,自然选择来自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而在现代进化论中,则将自然选择归于基因型有差异的延续,没有生存斗争,自然选择也在进行。
? (二)、 新达尔文主义
? 新达尔文主义是德国动物学家魏斯曼提出的,魏斯曼、孟德尔、德弗里斯和摩尔根等都是有影响的新达尔文主义者。他们组成了新达尔文主义学派。魏斯曼(August NeoDarwinism Weismann,1834~1914)反对达尔文的获得性遗传的思想,但同时又接受了达尔文自然选择的一般概念,并把这种选择机制推广到种质,提出了“种质论”,即生物体是由种质和体质组成的。种质是生殖细胞,体质是体细胞,因此,新物种的形成是由种质产生的,二者不能转化。环境条件只能引起体质的改变而不能引起种质的变化,因此获得性是不能遗传的。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1822~1884),奥地利遗传学家,他提出了“遗传因子说”,即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是以自成单位的因子存在着。他们可以隐藏不显,但不会消失。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成对因子互不干扰彼此分离;通过因子重组再表现出来。孟德尔的观点说明了支配遗传性状的是因子,而不是环境。这与达尔文获得性遗传的说法显然不同。德弗里斯(Hugo De Vries,1848~1935),荷兰植物学家,他提出了“突变论”,他认为进化不一定像达尔文所讲的那样,通过微小变异(连续变异)而形成,他说变异可以是一种不连续的,由突变引起而直接产生新种。显然,在德弗里斯看来,自然选择在进化中的作用并不重要,只是对突变起过筛作用。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1866~1946),美国细胞遗传学家。他提出了“基因论”,他认为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从而确立了不同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也就可以根据基因的变化来判断性状的变化了。摩尔根认为,生物的基因重组是按一定的频率必然要发生的,它的发生与外界环境没有必然的联系。并认为,这种变异一经发生就以新的状态稳定下来。因此获得性状是不遗传的。
? 新达尔文主义学派尽管提出了“种质论”“基因论”“突变论”等,但也有许多地方引起了争论。首先,新达尔文主义是在个体水平上研究生物进化的,而进化是群体范畴的问题。因此,这一学说在解释生物进化时,在总体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新达尔文主义学派中的多数学者,漠视自然选择学说在进化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他们不可能正确地解释进化的过程。
?
(三)、新拉马克主义(neo-Lamarckism)
通常指以获得性遗传为主要机制的进化学说。19世纪后期讨论进化机制、当魏斯曼批评获得性遗传观点时,新拉马克主义是作为新达尔文主义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新拉马克主义不全是拉马克观点的继续,它主要是企图回答达尔文所未解决的变异起源问题。例如,新拉马克主义者科普(E.D.Cope)就断言,变异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环境诱发或是长期习惯的结果。按照他的观点,自然选择只能淘汰不适应的个体,而获得性遗传才是“最适者”起源的真正原因。美国的小帕卡德(A.S.Packard Jr)是首先使用“新拉马克主义者”和“新拉马克主义”这两个名词的学者。
(四)、中性学说
20世纪60年代以来,基于对蛋白质和核酸分子的进化改变的研究,分子进化论这门新兴学科开始兴起。最早提出分子进化中性学说(neutral theory of molecular evolution)的是日本学者木村资生(1968年)。1969年,美国学者金(J.K.King)和朱克斯(T.H.Jukes)也发表了主张中性学说的论文,名为《非达尔文主义进化论》(non Darwinian evolution)。
中性学说的中心论点是:分子层次上的生物进化不是由自然选择作用于有利突变引起的,而是在连续的突变压之下,由选择中性或非常接近中性的突变的随机固定造成的。这里所说的选择中性的突变是指对当前适应度没有影响的突变。
(五)骤变论
骤变论的系统提出者是德弗里斯(H. de Vires)。他在月见草的研究中得到许多新的变异类型,其中有的植株粗,有的特别短,有的叶脉呈红色。他将这些变异称为突变,认为突变是不连续的变异,并能直接产生新种,不必像达尔文所说的需要由微小的变异逐渐积累。现代的骤变论者主要是一些古生物学家,他们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在进化史上,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进化较为沉寂的时期,新种的化石很少;有时大量的物种化石集中出现在较短的地质年代,如寒武纪大爆发
⑹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现代进化理论认为,进化是生物种群中实现的,而突变、选择、和隔离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不是个体。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一个物种通常包括许多分布在不同地点的种群。每个种群中的个体具有基本相同的遗传基础,但也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所以种群一般具有杂种性,杂种性的存在意味着等位基因的存在。一个种群中能进行生殖的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某一基因在它的群补等位基因中所占的比率,称为基因频率。
种群的基因频率若保持相对稳定,则该种群的基因型也保持稳定。但在自然界中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于是基因型也逐渐变化。
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材料 突变引起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时普遍存在的。诚然,突变发生的自然频率是相当低的,但是,种群是由大量的个体组成,每个个体具有成千上万基因,这样,每一代都会产生大量的变异。
突变的结果可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是种群出现大量可遗传变异。这些变异是随机性的,不定向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料。 突变的方向是不确定性的,但一旦产生,就在自然界中受到选择的作用。自然选择不断淘汰不适应环境的类型,从而定向地改变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向适应环境的方向演化。
自然选择不断地调整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定向地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那么,自然界又如何将改变了的基因频率在种群中相对固定下来,进而形成新的适应于环境的生物类型呢? 隔离使不同物种之间停止了基因交流,一个种群中所发生的突变不会扩散到另一个种群中去,使不同的种群朝不同的方向演化。
隔离一般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两类。地理隔离是由于某些地理障碍而发生的。大河、大山、沙漠、海峡和远距离都能将种群阻隔开来,使他们之间彼此不能往来接触,失去了交配的机会。长期的地理隔离使两个种群分别接触不同的环境,各自积累了变异。另一方面,长期的地理隔离使相互分开的种群断绝了基因交流,结果导致了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指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彼此之间不能杂交或杂交不育。生殖隔离又可分为受精前的生殖隔离和受精后的生殖隔离。
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的一个物种的种群就变成两个物种的种群了。
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⑻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内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并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③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④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⑤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⑼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现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为:
1.过度繁殖——进化的基础(条件)
2.生存斗争(同种生物与同种生物,同种生物与异种生物,生物与环境)——进化的手段(动力)
3.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在原因(原料)
4.适者生存——进化的结果
※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是--自然选择
※进化中,变异在先,遗传在后,而起定向选择作用的是自然环境.
⑽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①种群是生物生存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一个物种中的一个个体是不能长期生存的,物种长期生存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一个个体是不可能进化的,生物的进化是通过自然选择实现的,自然选择的对象不是个体而是一个群体。②基因库和基因频率
(2)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和基因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