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中生物,免疫学疾病有什么,如何区分
主动免疫也称自动免疫,包括自然主动免疫和人工主动免疫,前者是感染后痊愈从而获得免疫能力;人工主动免疫是指将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使人产生免疫力的一种预防微生物感染的措施。
两者本质上都是通过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使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而非直接从体外注入抗体。
因为记忆细胞可以较长时间甚至终生在体内存活,当病原体再次侵入时,会刺激记忆细胞并引起记忆细胞迅速增分化,产生大量抗体,消灭病原体。所以,主动免疫对之后同种病原体的感染,具有高度的抵抗能力。
被动免疫包括天然被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是机体被输入了抗体、淋巴细胞等,从而获得的特异性免疫能力。
天然被动免疫是天然情况下被动获得免疫力,比如母体内的抗体通过胎盘或乳汁进入孩子体内,使孩子获得一定免疫力;人工被动免疫是用人工方法给机体直接输入免疫物质。
与主动免疫相比,这种方式更直接的作用与病原体,不需要经过自身免疫系统较长时间的反应,因此见效快,但维持时间较短。
(1)免疫病有哪些生物扩展阅读
人工主动免疫中的疫苗有活疫苗和死疫苗。活疫苗往往是利用物理或者化学方法处理致病微生物,使其丧失或降低致病性,也可以使用与致病微生物相同种类但无致病力的微生物,比如,麻疹、脊髓灰质炎的疫苗;
死疫苗又叫类毒素疫苗,是把病原体毒性消除但仍然保留抗原特异性的生物制品,例如破伤风类毒素、白喉类毒素。此外,人工主动免疫中的疫苗还有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制备的DNA重组疫苗、核酸疫苗等。
人工被动免疫中常用抗毒素、胎盘球蛋白、抗菌血清、免疫调节剂等。抗毒素即从获得免疫能力的生物体内提取的针对病原体的抗体;
胎盘球蛋白是从胎盘和婴儿脐带血制成的,主要含有丙种球蛋白,若从健康成年人血清中提取的叫人血清丙种球蛋白,这两种提取物并不具有针对某一种病原体的作用,因此在治疗某一种传染病时效果往往不如特异性的单一抗体;
抗菌血清比如抗狂犬病的血清、抗乙型脑炎的血清等,往往是从具有免疫力的生物血液,其中含有对应的抗体的血清制成;免疫调节剂包括白细胞介素、胸腺素、干扰素等,是一类能够增强、促进和调节免疫功能的生物制品,通常用于免疫功能低下的如恶性肿瘤、艾滋病等的治疗。
‘贰’ 免疫系统疾病都有哪些!
常见的免疫系统疾病有:艾滋病、过敏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哮喘、慢性疲劳、II型糖尿病、枯草热、红斑狼疮及多发性硬化症。其中最严重的是艾滋病、红斑狼疮,比较轻的是过敏性疾病。 具体如下: 一、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室内尘土、鱼、虾、牛奶、蛋类、青霉素、磺胺、奎宁等。有些人接触到过敏源时,在过敏原的刺激下,由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有些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等。上述反应如果发生在皮肤,则出现红肿、荨麻疹等;如果发生在呼吸道,则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个别病情严重的,可因支气管痉挛、窒息或过敏性休克而死亡。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三、免疫缺陷疾病
免疫缺陷疾病是一组免疫系统功能不完善引起的疾病,因此,感染更易发生、复发更频繁、且更为严重、持续时间更长。
免疫缺陷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后天获得性的。出生时就存在的免疫疾病通常是遗传性的。虽然少见,却已发现70多种遗传性免疫缺陷疾病。某些疾病中,白细胞数目减少;另一些疾病中,数目正常但功能异常。还有一些疾病,白细胞未受影响,但免疫系统其他组成部分异常或缺失。
后天发生的免疫缺陷(获得性免疫缺陷)通常由疾病引起。较先天性免疫缺陷更常见。某些疾病仅引起免疫系统很小的损害,而另一些可能破坏机体抵御感染的能力。众所周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后可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见第187节)。病毒打击和破坏通常抵抗病毒和真菌感染的白细胞。许多不同情况都可损害免疫系统。实际上,几乎每种长期严重疾病都不同程度影响免疫系统。
‘叁’ 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那些
自身免疫病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就是组织器官的病理损害和功能障碍仅限于抗体或致敏靶细胞所针对的某一器官,主要有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重症肌无力、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一些其他的疾病。
二、是系统性的自身免疫病,平时最常见的就是系统性红斑狼疮。
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自身抗体的存在与自身免疫病并非两个等同的概念。
自身抗体可以存在于无自身免疫疾病的正常人,特别是老年人,如抗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上皮细胞、胃壁细胞、核DNA抗体等。
有时候受损或者是抗原性发生变化的组织,可以激发自身抗体的产生。
如心肌缺血时,坏死的心肌可以导致抗心肌自身抗体形成,但是此抗体并没有致病作用,是一种激发性的免疫反应。
因此要确定自身免疫病的存在,第一是有自身免疫反应的存在,第二排除继发性免疫反应的可能,第三排除其他病一的存在。
‘肆’ 免疫系统疾病有哪些
常见的自身免疫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甲状腺机能元进、青少年糖尿病、原免疫性疾病发性血小板紫癜、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许多种皮肤病、慢性肝病,等等。这些病名对许多人来说并不很陌生. 多发性神经炎 :
各种病因均可影响周围神经如同时发生周围神经的广泛损害,称为多发性神经炎。主要表现为四肢远端对称性的感觉、活动、皮肤色泽、出汗等改变。任何年龄的男女两性均可发病。
病员往往先感到手足远端的异常感觉,如针刺感、蚁走感或烧灼感等。当触及患肢皮肤时,痛感加重。若用针轻刺患肢远端皮肤时,病员却感麻木,痛的感觉减弱或消失。在此前后或同时,病员感到四肢无力,可见上肢手、腕下垂,手不能握物、持筷、拿碗,下肢可见双足下垂,不能行走。他人去活动病员肢体时,可感到手、脚松软无力。患病时间长者,可发现四肢肌肉有萎缩,上肢主要为手部的小肌肉,下肢见小腿及足部特别细小。手足皮肤色泽也有改变,如无光泽、苍白或青紫,许多或无汗,触之较冷。
治疗方法:
均衡饮食营养,多吃奶类和豆制品,还要保证各种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的补充,这对与身体也是很重要的。总之均衡营养最重要了。
适度劳逸适度劳逸是健康之母,人体生物钟正常运转是健康保证,而生物钟“错点”便是亚健康的开始。还应该坚持喝汣味紫葡茶 ,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体质,抵抗疾病。
‘伍’ 免疫细胞有哪些它们的功能是什么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
免疫细胞(immune cell)俗称白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各种吞噬细胞等,也特指能识别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等。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基本成分,在体内分布很广泛,主要是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而被活化(activation),分裂增殖、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除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外,还有K淋巴细胞和NK淋巴细胞,共四种类型。T淋巴细胞是一个多功能的细胞群。除淋巴细胞外,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还有浆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抗原呈递细胞及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细胞。
1、T淋巴细胞
即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hymus dependent lymphocyte)。亦可简称T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胚胎期则来源于卵黄囊和肝)。目前认为,在人体胚胎期和初生期,骨髓中的一部分多能干细胞或前T细胞迁移到胸腺内,在胸腺激素的诱导下分化成熟,成为具有免疫活性的T细胞。
2、B淋巴细胞
亦可简称B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在禽类是在法氏囊内发育生成,故又称囊依赖淋巴细胞(bursa dependent lymphocyte)/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是由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分化而来。与T淋巴细胞相比,它的体积略大。
这种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出大量浆细胞。浆细胞可合成和分泌抗体并在血液中循环。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最常见的淋巴细胞白血病,有关这种疾病的研究不断涌现。
3、K淋巴细胞
又称抗体依赖淋巴细胞,直接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衍化而来,表面无抗原标志,但有抗体IgG的受体。发挥杀伤靶细胞的功能时必须有靶细胞的相应抗体存在。靶细胞表面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再结合到K细胞的相应受体上,从而触发K细胞的杀伤作用。
4、NK淋巴细胞
NK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自然杀伤细胞)是与T、B细胞并列的第三类群淋巴细胞。NK细胞数量较少,在外周血中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15%,在脾内约有3%~4%,也可出现在肺脏、肝脏和肠粘膜,但在胸腺、淋巴结和胸导管中罕见。
NK细胞较大,含有胞浆颗粒,故称大颗粒淋巴细胞。NK细胞可非特异直接杀伤靶细胞,这种天然杀伤活性既不需要预先由抗原致敏,也不需要抗体参与,且无MHC限制。
(5)免疫病有哪些生物扩展阅读:
免疫细胞的原理机制
同体液免疫一样,细胞免疫的产生也分为感应、反应和效应三个阶段。其作用机制包括两个方面:⑴致敏T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当致敏T细胞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再次接触时,两者发生特异性结合,产生刺激作用,使靶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
引起靶细胞内渗透压改变,靶细胞肿胀、溶解以致死亡。致敏T细胞在杀伤靶细胞过程中,本身未受伤害,可重新攻击其他靶细胞。参与这
种作用的致敏T细胞,称为杀伤T细胞。⑵通过淋巴因子相互配合、协同杀伤靶细胞。如皮肤反应因子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使吞噬细胞易于从血管内游出。
巨噬细胞趋化因子可招引相应的免疫细胞向抗原所在部位集中,以利于对抗原进行吞噬、杀伤、清除等。由于各种淋巴因子的协同作用,扩大了免疫效果,达到清除抗原异物的目的。
在抗感染免疫中,细胞免疫主要参与对胞内寄生的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应答及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参与迟发型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病的形成,参与移植排斥反应及对体液免疫的调节。也可以说,在抗感染免疫中,细胞免疫既是抗感染免疫的主要力量,参与免疫防护;又是导致免疫病理的重要因素。
T细胞是细胞免疫的主要细胞。其免疫源一般为:寄生原生动物、真菌、外来的细胞团块(eg:移植器官或被病毒感染的自身细胞)。细胞免疫也有记忆功能。
‘陆’ 主要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有哪些
一。
免疫细胞是指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相关的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免疫细胞可以分为多种,在人体中各种免疫细胞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免疫细胞(immune cell)是白细胞的俗称,包括淋巴细胞、APSC多能细胞和各种吞噬细胞等,也特指能识别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等。
T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即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hymus dependent lymphocyte)。亦可简称T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胚胎期则来源于卵黄囊和肝)。目前认为,在人体胚胎期和初生期,骨髓中的一部分多能干细胞或前T细胞迁移到胸腺内,在胸腺激素的诱导下分化成熟,成为具有免疫活性的T细胞。成熟的T细胞经血流分布至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赖区定居,并可经淋巴管、外周血和组织液等进行再循环,发挥细胞免疫及免疫调节等功能。T细胞的再循环有利于广泛接触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加强免疫应答,较长期保持免疫记忆。T细胞的细胞膜上有许多不同的标志,主要是表面抗原和表面受体。这些表面标志都是结合在细胞膜上的巨蛋白分子。
T细胞是相当复杂的不均一体、又不断在体内更新、在同一时间可以存在不同发育阶段或功能的亚群,但目前分类原则和命名比较混乱,尚未统一。按免疫应答中的功能不同,可将T细胞分成若干亚群,一致公认的有:辅助性T细胞(TH),具有协助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功能;抑制性T细胞(TS),具有抑制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功能;效应T细胞(TE),具有释放淋巴因子的功能;细胞毒T细胞(TC),具有杀伤靶细胞的功能;迟发性变态反应T细胞(TD),有参与Ⅳ型变态反应的作用;放大T细胞(TA),可作用于TH和TS,有扩大免疫效果的作用;记忆T细胞(TM),有记忆特异性抗原刺激的作用。T细胞在体内存活的时间可数月至数年。其记忆细胞存活的时间则更长。
T细胞是淋巴细胞的主要组分,它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直接杀伤靶细胞,辅助或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对特异性抗原和促有丝分裂原的应答反应以及产生细胞因子等,是身体中抵御疾病感染、肿瘤形成的英勇斗士。T细胞产生的免疫应答是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的效应形式主要有两种: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破坏靶细胞膜,直接杀伤靶细胞;另一种是释放淋巴因子,最终使免疫效应扩大和增强。
肿瘤细胞T细胞,是由胸腺内的淋巴干细胞分化而成,是淋巴细胞中数量最多,功能最复杂的一类细胞。按其功能可分为三个亚群:辅助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它们的正常功能对人类抵御疾病非常重要。到目前为止,有关T细胞的演化以及它与癌症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造血干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是存在于造血组织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细胞。其最大特点是能自身复制和分化,通常处于静止期,当机体需要时,分裂增殖,一部分分化为定向干细胞,受到一定激素刺激后,进一步分化为各系统的血细胞系。其中淋巴干细胞进一步分化有两条途径。一些干细胞迁移到胸腺内,在胸腺激素影响下,大量增殖分化成为成熟淋巴细胞的一个亚群,被称之为T淋巴细胞。T细胞的"T"字,是采用"胸腺"的拉丁文第一个字母命名的。第二个细胞群在类似法氏囊的器官或组织内受激素作用,成熟并分化为淋巴细胞的另一个亚群,被称为B淋巴细胞。B细胞的"B"字,是采用"囊"的拉丁文第一个字母命名的。法氏囊是鸟类特有的结构,位于泄殖腔后上方,囊壁充满淋巴组织。人和哺乳动物无法氏囊,其类似的结构可能是骨髓或肠道中的淋巴组织(集合淋巴结,阑尾等),亦有法氏囊作用。
T细胞不产生抗体,而是直接起作用。所以T细胞的免疫作用叫作"细胞免疫"。B细胞是通过产生抗体起作用。抗体存在于体液里,所以B细胞的免疫作用叫作"体液免疫"。大多数抗原物质在刺激B细胞形成抗体过程中;需T细胞的协助。在某些情况下,T细胞亦有抑制B细胞的作用。如果抑制性T细胞因受感染、辐射、胸腺功能紊乱等因素的影响而功能降低时,B细胞因失去T细胞的控制而功能亢进,就可能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并引起各种自身免疫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活动性肝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同样,在某些情况下,B细胞也可控制或增强T细胞的功能。由此可见,身体中各类免疫反应,不论是细胞免疫还是体液免液,共同构成了一个极为精细、复杂而完善的防卫体系。
B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亦可简称B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在禽类是在法氏囊内发育生成,故又称囊依赖淋巴细胞(bursa dependent lymphocyte)/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是由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分化而来。与T淋巴细胞相比,它的体积略大。这种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出大量浆细胞。浆细胞可合成和分泌抗体并在血液中循环。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最常见的淋巴细胞白血病,有关这种疾病的研究不断涌现。在哺乳类是在类囊结构的骨髓等组织中发育的。又称骨髓依赖淋巴细胞。从骨髓来的干细胞或前B细胞,在迁入法氏囊或类囊器官后,逐步分化为有免疫潜能的B细胞。成熟的B细胞经外周血迁出,进入脾脏、淋巴结,主要分布于脾小结、脾索及淋巴小结、淋巴索及消化道粘膜下的淋巴小结中,受抗原刺激后,分化增殖为浆细胞,合成抗体,发挥体液免疫的功能。B细胞在骨髓和集合淋巴结中的数量较T细胞多,在血液和淋巴结中的数量比T细胞少,在胸导管中则更少,仅少数参加再循环。B细胞的细胞膜上有许多不同的标志,主要是表面抗原及表面受体。这些表面标志都是结合在细胞膜上的巨蛋白分子。
2.B1细胞为T细胞非依赖性细胞。B2为T细胞依赖性细胞。B细胞在体内存活的时间较短,仅数天至数周,但其记忆细胞在体内可长期存在。
K淋巴细胞
1. 又称抗体依赖淋巴细胞,直接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衍化而来,表面无抗原标志,但有抗体IgG的受体。发挥杀伤靶细胞的功能时必须有靶细胞的相应抗体存在。靶细胞表面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再结合到K细胞的相应受体上,从而触发K细胞的杀伤作用。凡结合有IgG抗体的靶细胞,均有被K细胞杀伤的可能性。因此,也可以说K细胞本身的杀伤作用是非特异性的,其对靶细胞的识别完全依赖于特异性抗体的识别作用。K细胞约占人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总数的5~10%,但杀伤效应却很高。当体内仅有微量特异性抗体,虽可与抗原结合,但不足以激活补体系统破坏靶细胞时,K细胞即可发挥其杀伤作用。K细胞在腹腔渗出液、脾脏中较多,淋巴结中较少,胸导管淋巴液中没有,表明K细胞不参加淋巴细胞的再循环。但K细胞的杀伤作用在肿瘤免疫、抗病毒免疫、抗寄生虫免疫、移植排斥反应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有重要作用,产生的免疫应答有免疫防护及免疫病理两种类型。如靶细胞过大(寄生虫或实体瘤),吞噬细胞不能发挥作用或靶细胞表面被抗体覆盖,T细胞不能接近时,K细胞仍能发挥作用。肾移植中的排斥反应,机体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受累器官或组织的破坏,都可能与K细胞有关。
NK淋巴细胞
1 .NKNK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自然杀伤细胞)是与T、B细胞并列的第三类群淋巴细胞。NK细胞数量较少,在外周血中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15%,在脾内约有3%~4%,也可出现在肺脏、肝脏和肠粘膜,但在胸腺、淋巴结和胸导管中罕见。
2. NK细胞较大,含有胞浆颗粒,故称大颗粒淋巴细胞。NK细胞可非特异直接杀伤靶细胞,这种天然杀伤活性既不需要预先由抗原致敏,也不需要抗体参与,且无MHC限制。
3 .NK细胞杀伤的靶细胞主要是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较大的病原体(如真菌和寄生虫)、同种异体移植的器官、组织等。
4.NK细胞表面受体(NKR)可以识别被病毒感染的细胞表面表达的多糖分子。NK细胞的杀伤效应是由其活化后释放出的毒性分子介导,如穿孔素、颗粒酶和TNF-α(肿瘤坏死因子)等。
折叠肥大细胞
1.碱性细胞在结缔组织和粘膜上皮内时,称肥大细胞,其结构和功能与嗜碱性细胞相似。
2.肥大细胞mast cell是和血液的嗜碱粒细胞同样,具有强嗜碱性颗粒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液中的这种颗粒,含有肝素、组织胺、5-羟色胺,由细胞崩解释放出颗粒以及颗粒中的物质,可在组织内引起速发型过敏反应(炎症)。由于在肥大细胞上结合的IgE抗体和抗原的接触,使细胞多陷于崩坏。
3.肥大细胞: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小,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浅,位于细胞中央。细胞常成堆或单个分布于血管附近。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质中充满大小一致,染成蓝紫色的颗粒,均匀分布在核周围。
4.肥大细胞白血病(Mast cell leukemia,MCL)又称为组织嗜碱细胞白血病,1957年Efrati首先提出MCL的诊断,以后陆续有报道。MCL约占恶性肥大细胞肿瘤的15%。不少病例先有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SMCD),以后转变为白血病,少数开始即以肥大细胞白血病发病。
5.MCL是肥大细胞在体内恶性增殖的晚期表现,一般症状与急性白血病相似,还有较特异的表现:由于肥大细胞颗粒内16性物质(组胺、肝素、a-TNF等的释放,可引起一系列变态反应,如面色潮红、低血压、瘙痒或骨痛、头痛,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消化性溃疡和消化道出血。胃肠道浸润时可有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常见;皮肤色素性荨麻疹少见。
6.患者一般有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总数(10-15)x109/L,肥大细胞占5%~90%。骨髓活检示肥大细胞明显增多,有时可达90%(26.2%-91.8%),白血病性肥大细胞呈圆形或类圆形,染色质较细致,核仁清或不清,胞浆蓝色、充满或多或少的深紫红色颗粒并覆盖于核上,并易见伪足和吞噬红细胞现象。MCL的肥大细胞超微结构:核1个或多个,偶见明显核仁。细胞浆中含有线粒体、脂质体,颗粒内容物缺乏或颗粒中充满小粒子及典型的卷轴样特征。A颗粒可见,嗜碱粒细胞的0粒不见。
7.细胞化学特点:SBB和甲苯胺蓝可着色,特异性酯酶、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溶菌酶弱阳性;过氧化物酶和。非特异性酯酶阴性。
8.免疫表型:恶性肥大细胞表达CD9、CD33、CD44和CDll7,而不表达单核细胞相关 抗原CDl4、CDl5及嗜碱粒细胞相关抗原CDll6、CDwl7、CDl23/IL-3RCK。同样也缺 乏0116(CM-CSm)及皮肤肥大细胞标记抗原CD88。HLA-D、DR和CDl、Cm、 CD4、07、CDl0、CDl9、TdT均阴性,MCG-35对肥大细胞颗粒有较高特异性,培养 后的肥大细胞呈强阳性。
9.Travis等1986年提出了MCL的诊断标准:①外周血肥大细胞》10%;②白血病细胞有非 典型肥大细胞(幼稚肥大细胞)的特点;③白血病细胞有肥大细胞的组化特征(出现异染颗 粒、特异性酯酶阳性,Pox阴性等)。临床有肥大细胞增生及白血病的表现。鉴别诊断: 主要应与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恶性肥大细胞增生症鉴别。
治疗:目前尚无成功的治疗方案,生存期很短(中位生存期5个月)。脾切除可暂时缓解症状,血象可暂时回升,但患者生存期明显缩短(平均2月)。21世纪初,人类开始的生命方舟计划,对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的研究和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1.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 亦称巨噬细胞系统(macrophage system)体内具有强烈吞噬及防御机能的细胞系统。包括分散在全身各器官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及幼稚单核细胞。共同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经幼单核细胞发育成为单核细胞,在血液内停留12~102小时后,循血流进入结缔组织和其他器官,转变成巨噬细胞。
2. 细胞质内含丰富溶酶体、线粒体及粗糙内质网,细胞表面形成小突起和胞膜皱褶。静止时称固着巨噬细胞,有趋化因子时便成为游走巨噬细胞,能进行变形运动及吞噬活动。人的巨噬细胞能生活数月至数年。许多疾病能引起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大量增生,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功能为吞噬清除体内病菌异物及衰老伤亡细胞;活化T.B.淋巴细胞免疫反应。在细菌或其他因子刺激下能分泌酸性水解酶、中性蛋白酶、溶菌酶和其他内源性热原等。
二.
免疫分子并不是具有免疫能力的分子,而是广义上具有免疫能力的物质,包括免疫细胞、免疫蛋白、免疫因子、干扰素等等
免疫分子主要指抗原及抗体,是现代分子免疫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免疫分子的种类很多,其中有些具有结构和进化上的同源性,主要的有以下几类:膜表面抗原受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抗原、白细胞分化抗原、粘附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抗原等。
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变为浆细胞所产生的免疫分子--抗体。抗体后经科学证实是免疫球蛋白。由于抗原性质不同,免疫球蛋白又分为五类,分别称为IgG、IgM、IgA、IgD、IgE。每种免疫球蛋白对相应的抗原有特异性的结合作用,使抗原(病原体)凝集、沉淀或溶解,从而消灭它们。
抗 体:构成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
T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所产生的免疫分子--细胞因子和补体。通过这些细胞因子(淋巴因子)发挥效应。例如移植排斥反应,迟缓过敏反应,清除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及变异的细胞等。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激活补体,补体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的免疫分子,能发挥溶解细菌和使被病毒感染的细胞膜破裂的作用。
淋巴因子:能促进T效应细胞的分化成熟,活化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发挥抗病毒和抗肿瘤等免疫功能。
补 体:能溶解被感染的细胞和杀菌,中和与溶解病毒,从而加强和调节抗体的免疫功能。
巨噬细胞受抗原刺激以后也能产生免疫分子--单核因子。单核因子能发挥抗病毒、抗肿瘤,促进免疫反应等作用。
单核因子:能促进白介素-1(IL-1)产生,调节淋巴细胞表面标志,如:E花环受体、补体受体、Ⅱ类抗原的表达,促进炎症反应和免疫的应答等。干扰素有抗病毒和抗肿瘤等功能。
所以免疫分子主要由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所产生的。免疫分子主要有:抗体、淋巴因子、补体和单核因子。
免疫分子在抗原的刺激下,还能产生其它种类的免疫分子。随着免疫分子医学的研究和发展,人们将更多认识和了解免疫分子。
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补体和HLA分子。
‘柒’ 免疫性疾病有哪些
免疫缺陷类:选择性IgA缺乏症、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
免疫增多类: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
变态反应类: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某些类型的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病、
接触性皮炎等
‘捌’ 免疫疾病 有哪些
这个问题很大,简短地说包括过敏反应引起的疾病、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不是所有过敏反应都会引起疾病,有些人对牛奶、花粉、虾等过敏仅仅引起不适,停止接触过敏源,症状就会逐渐消失,大多数过敏反应会自动消退,有的则不然,比如注射青霉素引起的过敏,若不及时救治,严重的会导致死亡。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是因为免疫功能过强,将自身的组织、细胞当作抗原给攻击了。艾滋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是后天获得的;复合型免疫缺陷症是遗传的,发病早,可看做先天性的免疫缺陷病。免疫缺陷病是由于免疫功能不足或者缺失引起的,免疫缺失的,比如艾滋病,病人因为不能抵抗任何病原体的入侵而感染多种病原体,也不能消灭体内癌变的细胞,因而并发多种疾病,导致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玖’ 全国卷高中生物常考的免疫缺陷病和自身性免疫病那些
1、全国卷高中生物常考的免疫缺陷病主要有:艾滋病(后天)和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先天)。
免疫缺陷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主要见于婴儿和儿童。如儿童出生后出现反复感染,就应该到医院检查一下免疫功能,确定是否有免疫缺陷。有免疫缺陷的儿童不能接种各种活疫苗,否则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2、常考的自身性免疫病有:重症肌无力、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性免疫在正常情况下,动物的免疫系统只对自身以外的异物抗原发生反应,但由于某些原因对自身构成成分引起免疫反应。
(9)免疫病有哪些生物扩展阅读:
免疫缺陷的原因
免疫的作用在于能识别和排除异己物质,以达到维护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的状态。免疫反应后的结果在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但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是有害的。免疫的主要功能是清除病原体或抗原物质,是抗感染过程的表现。
清除体内衰老、变性细胞和一些废用的物质成分,是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的稳定的表现;进行免疫监视,消除变性细胞,多见消除癌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