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极端微生物有什么用处
极端微生物是最适合生活在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总称,包括嗜热、嗜冷、嗜酸、嗜碱、嗜压、嗜金、抗辐射、耐干燥和极端厌氧等多种类型。科学家们相信,极端微生物是这个星球留给人类独特的生物资源和极其珍贵的科研素材。开展极端微生物的研究,对于揭示生物圈起源的奥秘,阐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机制,认识生命的极限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规律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极端微生物中发现的适应机制,还将成为人类在太空中寻找地外生命的理论依据。极端微生物研究的成果,将大大促进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利用。
Ⅱ 为什么极端环境微生物近年来成为微生物发展的新领域
极端微生物具有独特的基因类型、特殊的生理机制及特殊的代谢产物,它在生命起源、系统进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极端微生物存在原理,又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极端微生物的特殊机制及特殊产物,将使某些新的生物技术可能。极端微生物的应用将改变整个生物技术的面貌。因此,20世纪70年代以来,极端微生物的研究已成为微生物学发展的新领域。
极端微生物是指能够在如高温、高盐、高酸、高碱和高压等极端环境中正常生长的微生物。因此可以说极端微生物是先锋生物,其生存环境对普通生物而言是不可耐受的, 从含酸矿液到盐碱地;从高辐射低气压的大气平流层,到高放射高压的地下岩层;从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的冰川冻土,到接近沸点的温泉和海底火山口;在这些“生命禁区”,无处不活跃着极端微生物, 极端微生物的生态、分类、代谢、进化等均与一般生物有别,并蕴藏了优异的抗逆基因资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目前极端微生物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细菌、古生菌和真菌,并按照分类特点分为6大类群,即:嗜热微生物、嗜冷微生物、嗜酸微生物、嗜碱微生物、嗜盐微生物和嗜压微生物,现在主要研究的有:嗜热微生物、嗜冷菌和耐冷菌、极端嗜酸微生物、嗜碱微生物、嗜盐微生物、嗜压微生物等。
人们对极端微生物的研究越来越多。主要研究工作包括:①新物种的发现。②新产物的研究与生产。③极端酶结构与功能及其基因的克隆、表达。④适应机理的分子基础及遗传原理。⑤基因组分析
Ⅲ 极端微生物与古菌的区别
极端微生物是最适合生活在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总称,包括嗜热、嗜冷、嗜酸、嗜碱、嗜压、嗜金、抗辐射、耐干燥和极端厌氧等多种类型。
古菌常被发现生活于各种极端自然环境下,如大洋底部的高压热溢口、热泉、盐碱湖等,古菌的细胞壁不含二氨基庚二酸,不受溶菌酶和内酰胺抗生素如青霉素的作用,古菌的细胞膜所含脂质与细菌的很不同,古菌的脂质是非皂化性甘油二醚的磷脂和糖脂的衍生物。古菌的细胞膜有两种:双层膜和单层膜。
也就是说极端微生物包含但不限于古菌。
Ⅳ “极端微生物”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喜好生活在其他生物无法生存的恶劣条件中,譬如很深的地底下。没有人认为极端微生物是来自外空的外星人,可是它们能够在太空或某些行星的恶劣环境中生存。
Ⅳ 嗜热菌、嗜冷菌、嗜碱菌、嗜酸菌、嗜盐菌、嗜压菌等极端微生物怎么形成的
这些极端微生物都是经过历史的进化逐步形成,自然选择,由于要适应环境,而不得不进化成一些极端微生物
Ⅵ 极端微生物的什么是极端微生物
极端微生物是最适合生活在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总称,包括嗜热、嗜冷、嗜酸、嗜碱、嗜压、嗜金、抗辐射、耐干燥和极端厌氧等多种类型。
Ⅶ 地底下最深外的生物是哪些
答:是一些生存在“海底黑烟囱”中的极端嗜热的古细菌,可生存于350℃的高温热水及2000-3000米的深水环境中,为古老生命的孑遗。黑烟囱喷出的矿液温度可高达350℃,并含有CH4、CN等有机分子,为非生物有机合成,如此环境可以满足各类化学反应,有利于原始生命的生存。
在热液系统中,几百摄氏度的高温足以使一般的生命细胞物质变性,然而有一类称为嗜热菌的微生物却能在高温下生活下来。同样,在低温、高碱、高盐、高压等极端环境下也有极端的生命世界。已发现的极端生命形式包括嗜热菌、嗜冷菌、嗜碱菌、嗜酸菌、嗜盐菌、嗜压菌等,统称为极端微生物,它们构成了地球生命的独特风景线。
微生物主要分布在两大块。一是热液中本身就含有大量的嗜热细菌,它们随着其他热液物质一起喷出海底并在热液喷口附着并沉积下来,火山岩中也含有大量细菌。二是存在于海底沉积物和海底以下的地层中的微生物。在所谓的“洋底下的海洋”里,还是构成深部生物圈的巨大的微生物群落的聚居地。地球上有高达 2/3的微生物可能深埋在洋底的沉积物和地壳中。在一个似乎缺乏营养资源的环境下存在的这一巨大的生命体也对生物地球化学和微生物生态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大洋钻探计划(ODP)首次在洋底以下深逾 750米的沉积物中发现有微生物存在,对洋底深处微生物的进一步研究必将取得更多意想不到的成果。
http://www.clr.cn/front/chinaResource/read/news-info11.asp?ID=68939
〔海底黑烟囱解开生命之谜〕
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教授李江海在对我国五台山-太行山交界区地质调查时,发现了25亿年前的海底黑烟囱。同行的美、加专家充分肯定了这项科学发现。
1978年美国阿尔文号载人潜艇在东太平洋洋中脊的轴部采得由黄铁矿、闪锌矿和黄铜矿组成的硫化物。1979年又在同一地点约2610~1650米的海底熔岩上,发现了数十个冒着黑色和白色烟雾的烟囱,约350℃的含矿热液从直径约15厘米的烟囱中喷出,与周围海水混合后,很快产生沉淀变为“黑烟”,沉淀物主要由磁黄铁矿、黄铁矿、闪锌矿和铜-铁硫化物组成。这些海底硫化物堆积形成直立的柱状圆丘,称为“黑烟囱”。
海底黑烟囱的形成主要与海水及相关金属元素在大洋地壳内热循环有关。由于新生的大洋地壳温度较高,海水沿裂隙向下渗透可达几公里,在地壳深部加热升温,溶解了周围岩石中多种金属元素后,又沿着裂隙对流上升并喷发在海底。由于矿液与海水成分及温度的差异,形成浓密的黑烟,冷却后在海底及其浅部通道内堆积了硫化物的颗粒,形成金、铜、锌、铅、汞、锰、银等多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金属矿产。目前,世界各大洋的地质调查都发现了黑烟囱的存在,并主要集中于新生的大洋地壳上。只有地球早期的环境与此类似,为此提出了原始生命起源于海底黑烟囱周围的理论,认为地球早期水热环境和嗜热微生物可能非常普遍,地球早期的生命可能就是嗜热微生物。
Ⅷ 极端微生物的介绍
极端微生物是最适合生活在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总称。科学家们相信,极端微生物是这个星球留给人类独特的生物资源和极其珍贵的科研素材。我国对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研究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青年科学家向华研究员主持的国家863项目“海洋极端嗜盐古菌遗传操作系统的构建”,就是目前我国极端微生物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