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新生代的生物有哪些

新生代的生物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2-12 01:21:12

1. 生活中常见的生物有哪些

生活中常见的生物有:
1、动物:科学家们把现存的人类已知的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科学家已经鉴别出46900多种脊椎动物。包括鲤鱼、黄鱼等鱼类动物,蛇、蜥蜴等爬行类动物,青蛙、娃娃鱼等两栖类动物,鸟类以及红熊猫等哺乳类动物等。
2、植物: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包含了如树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及绿藻、地衣等熟悉的生物。种子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拟蕨类等植物中,据估计现存大约有 350 000个物种。
3、真菌:最常见的真菌是各类蕈类,另外真菌也包括霉菌和酵母。现在已经发现了七万多种真菌,估计只是所有存在的一小半。大多真菌原先被分入动物或植物,现在成为自己的界,分为四门。
4、细菌:是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属于细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据估计,其总数约有5×10^30个。细菌的形状相当多样,主要有球状、杆状,以及螺旋状。
5、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

2. 生活中常见的生物有哪些

生活中常见的生物有:

1、动物:科学家们把现存的人类已知的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科学家已经鉴别出46900多种脊椎动物。包括鲤鱼、黄鱼等鱼类动物,蛇、蜥蜴等爬行类动物,青蛙、娃娃鱼等两栖类动物,鸟类以及红熊猫等哺乳类动物等。

2、植物: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包含了如树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及绿藻、地衣等熟悉的生物。种子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拟蕨类等植物中,据估计现存大约有 350 000个物种。

3、真菌:最常见的真菌是各类蕈类,另外真菌也包括霉菌和酵母。现在已经发现了七万多种真菌,估计只是所有存在的一小半。大多真菌原先被分入动物或植物,现在成为自己的界,分为四门。

4、细菌:是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属于细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据估计,其总数约有5×10^30个。细菌的形状相当多样,主要有球状、杆状,以及螺旋状。

5、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

3. 地球各个时期的代表生物有哪些

看下面的地球地质年代表,其中有两栏就是当时的代表性生物。

地质年代表

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4宙14代12纪。即早期的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以后显生宙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6个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3个纪;新生代分为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共3个纪。每个地质年代单位为开始于距今多少年前,结束于距今多少年前,这样便可计算出共延续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于距今2.3亿年前,止于6700万年前,延续1.2亿年。

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地层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动、植物的标准化石。各类动、植物化石出现的早晚是有一定顺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现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现得越晚。

地球大约诞生于46亿年前,当时地球上没有生物。

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是类似于现在细菌的单细胞生物化石,其地质年代大约在距今36亿年前。属于元古代。

此后直到距今约25亿年前,才出现了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原始藻类,地球上才出现了游离氧气。它们是地球上所有植物的祖先。另外的单细胞生物没有进化出光合作用能力,其中的一部分好氧生物成为现在所有动物的祖先。它们仍都是单细胞生物。

到距今约12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多细胞生物,主要是多细胞藻类植物和海洋中的多细胞动物,类似于现在的海绵动物和腔肠动物。

到距今约6亿年前,地球进入古生代,在古生代震旦纪,海洋中出现了数量和种类众多的藻类植物。进入寒武纪后,由于地球上氧气含量剧增,发生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出现了以三叶虫为代表的海洋节肢动物,还有鹦鹉螺、菊石、海百合等。这个时代是无脊椎动物的时代。

在距今4亿多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和志留纪时,藻类植物开始进军陆地,进化为原始陆生植物,也就是苔藓类植物。志留纪时原始脊椎动物出现,它们是各种原始鱼类,但海洋节肢动物依旧占据优势,并开始随着植物向陆地迁移。

在距今4.05亿年至3.5亿年前的泥盆纪时,低矮的苔藓类植物已经进化为高大的蕨类植物,并形成了茂密的森林。动物中出现了大量的陆生节肢动物。海洋中珊瑚、菊石、节肢动物繁盛,鱼类大量出现,使泥盆纪成为鱼类的时代,并开始尝试登陆。到泥盆纪后期,最早的两栖动物出现了。

此后是石炭纪。石炭纪距今3.55亿年至2.95亿年,延续了6500万年。石炭纪时陆地面积不断增加,陆生生物空前发展。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布。大陆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给煤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陆生脊椎动物进一步繁盛,两栖动物占到了统治地位。生活在陆上的昆虫,如蟑螂类和蜻蜓类,是石炭纪突然崛起的一类陆生动物,它们的出现与当时茂盛森林密切相关,其中有些蜻蜓个体巨大,两翅张开大者可达70cm。巨型马陆、巨型蜘蛛等也出现在这一时期。

石炭纪之后是二叠纪。二叠纪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叠纪开始于距今约2.99亿年,延至2.5亿年,共经历了4500万年。植物中仍以节蕨、石松、真蕨、种子蕨类为主。晚二叠世出现了银杏、苏铁、松柏类等裸子植物,开始呈现中生代的面貌。动物中,鱼类继续发展;两栖类进一步繁盛。爬行动物在二叠纪有了新发展;出现了似哺乳动物的兽孔类爬行动物。在二叠纪晚期,发生了二叠纪大灭绝事件,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0%的物种灭绝,其中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三叶虫就是在这时完全灭绝了。由此,地球进入了中生代。

中生代(距今约2.5亿年至6500万年)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总体来说,整个中生代是爬行动物横行的时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海洋中的鱼龙、天空中的翼龙,和陆地上各种各样的恐龙。因此又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中生代植物,以真蕨类和裸子植物最繁盛。到中生代末,被子植物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裸子植物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动物中,除了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爬行动物外,躲过了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的一部分两栖动物仍然存在;哺乳动物出现;鸟类也进化完成。

到6500万年前,按照最流行的说法,随着一颗直径约10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地球生态发生巨变,包括恐龙在内的所有大型爬行动物完全灭绝,为哺乳动物的进化腾出了巨大的空间。

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至今)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随着恐龙的灭绝,中生代结束,新生代开始。新生代被分为三个纪:古近纪和新近纪和第四纪。总共包括七个世: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

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开花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由于生物界逐渐呈现了现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现代生物的时代。新生代时地球的面貌逐渐接近现代,植被带分化日趋明显,哺乳动物,鸟类,真骨鱼和昆虫一起统治了地球。

新生代中的第四纪(可划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开始于大约二百万或三百万年前,具体时间并未确定,如今仍然是第四纪。第四纪有两件大事,一件是发生大规模的冰期,一件是人类和现代动物的出现。到全新世时,人类成为地球的主宰。

4. 生物的种类有哪些

没细胞结构的:病毒
有细胞结构的:1.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蓝藻,支原体,衣原体
2.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

5. 学习任务中国新生代划分及生物界

【任务描述】 ①了解新生代地质特征;②掌握新生代的地质时代划分;③了解新生代生物界面貌,鉴定代表性化石。

一、新生代地质特征

新生代古生物、古地理、古气候、古构造较中生代均发生了重要变化。生物界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为特征,因此,新生代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或被子植物时代,其中第四纪由于人类的出现和发展,称为人类时代。古气候的重要事件是第四纪冰川的形成(表9-2)。古地理、古构造的重要变革发生在中国古大陆的西南缘和东南缘:在西南缘由于始新世晚期印度板块与古亚洲板块的最终对接碰撞,导致古近纪以来青藏高原的急剧抬升(喜马拉雅山)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形成。在东南缘最重要的事件是大陆边缘裂陷和弧后扩张,并形成了许多规模大、沉积厚的盆地,如渤海湾盆地、东海盆地和南海盆地,它们蕴藏了我国重要的油气资源。

二、新生代地质时代划分

新生代延续时间约65Ma,包括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内部进一步划分为7个世(表9-3)。

三、新生代生物界

新生代的生物界较中生代又有了新的发展,被子植物的繁盛,哺乳动物的兴起,以及人类的出现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现代的生物界面貌,因此,人们又将新生代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

表9-2 中国冰期划分及对比

(据闵隆瑞,2005)

表9-3 新生界地层划分

(据全国地层委员会,2001)

(一)脊椎动物的演化

古近纪早期是古有蹄类及肉齿类(古老类型)是以植物为食的有蹄哺乳动物。与后来的有蹄类(奇蹄类、偶蹄类)相比,个体较小,齿比较原始,四肢和脚粗短,比较笨拙。包含几个平行进化的不同类别,主要是钝脚类、踝节类、裂齿类和恐角类等(图9-4)。在古新世及始新世早、中期极度发展,到始新世晚期或渐新世大都灭绝。如我国古新世的Bemalambda (阶齿兽),个体大小如狼。早始新世的Coryphodon (冠齿兽)。此外,亚洲特有的Anagalida (亚兽类),在我国华南有不少发现。肉齿类也是已灭绝的古老类型哺乳动物,在古近纪早期很繁盛,如始新世的Hyaenodon (鬣齿兽)。

图9-4 古近纪哺乳动物

(据温献得,1998)

古近纪中、晚期奇蹄类高度发展和食肉类繁荣时期。现代哺乳动物的祖先已基本出现。而奇蹄类是演化发展的极盛时期,大部分奇蹄类在古近纪末期灭绝。而马却适应得很好。雷兽类Brontotheriidae最初出现于始新世早期,到渐新世中期发展到繁盛顶峰时,但很快灭绝。两栖犀类Amynodontidae是已绝灭奇蹄类的另一代表,到渐新世不久即灭绝。

新近纪是偶蹄类大发展和象的迅速演化时期,动物总貌与现代更为接近。偶蹄类一般每脚有2或4或个趾,脚的中轴是在第三和第四趾上,多数具有反刍功能。偶蹄类与奇蹄类都于始新世兴起,但古近纪是奇蹄类的繁荣时期,而偶蹄类在新近纪大为繁盛(如长鼻类)的演化主要反映在齿及头骨方面。由于象的演化快,分布广(除澳洲外遍布全世界),具有重要的地层划分意义。肉食类继续发展,奇蹄类中的马及犀等在鉴定地层时代上仍比较重要。

渐新世的古始祖象、中新世的板齿象、上新世至更新世的乳齿象,逐渐演化为全新世的真象。着名的马的系列演化在古近纪、新近纪也有其重要意义,到第四纪演化为真马(图9-5)。新近纪时食肉类也继续发展,如狗、狼、剑齿虎等均很繁盛。

总的来讲,欧亚、北美、北非的哺乳动物面貌大体一致,说明各大陆间有陆地相连,但是大洋洲情况特殊,古近纪、新近纪时只发育了无胎盘类的有袋类和单孔类,这个特点并保持至今,这是由于大洋洲大陆一直为太平洋海水所隔绝的缘故。

(二)水生无脊椎动物的更替和发展

海生无脊椎动物最主要的特点是原生动物的发展,如底栖的 Nummulites (货币虫)(图9-6 之1)和Globigerina (浮游抱球虫)(图9-6 之2)极为繁盛,因此许多文献中曾将古近纪称为货币虫纪。货币虫为大型原生动物,具灰质外壳,常堆积成货币虫灰岩,和它们在一起的尚有Lepidocyclina (鳞环虫)和Discocycling (盘环虫)等重要属种。这些原生动物大量分布于南方温暖的浅海和滨海地区。

应指出与南方货币虫等发育的同时,北方发育着硅藻Fennales (图9-6 之3),它们是一种浮游生物,古近纪及以后各时期皆甚繁多,聚集而形成硅藻土。

此外,古近纪、新近纪还大量发育着海绵、六射珊瑚、双壳类、腹足类、海胆等。软体动物中,菊石类绝迹。双壳类和腹足类仍然繁盛,它们除在海中外,也生活于河湖沼泽地带。海生化石代表见图9-6 之3,4,5,6,7。

陆相介形类,古近纪、新近纪时十分繁盛,在油田常被用作地层划分和对比的重要工具。化石代表见图9-6 之8,9,10,11,12,13。

图9-5 马的演化

(据Ch.Pomerol,1973,简化)

(三)被子植物的发展及地理分区

被子植物在新生代占主要地位并得到突发演化,裸子植物和蕨类等只占次要地位。古近纪被子植物基本上是乔木,到新近纪,植物界已基本上由现代属组成,并有大量的现生种。

中国古近纪、新近纪植物群有两个发展阶段。古近纪是木本植物大展阶段,以木本被子植物的乔、灌木繁盛为主。新近纪是草本植物大发展阶段,草本植物逐渐增多,大量的现代种属出现。

古近纪、新近纪的植物地理分区,一般分为泛北极植物区、热带植物区及南极植物区。而热带植物区由于东西半球组成不同,有人进一步分为次一级的古热带植物区(东半球)和新热带植物区(西半球)。

泛北极植物区属温带型,以落叶乔、灌木为主(图9-7 之1,2,3,4,5,6)。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属于此植物区南部。热带植物区,由于东西两半球组成不同,又可分为古热带植物区(东半球)和新热带植物区(西半球)。古热带植物区北界,大约穿过英格兰中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波罗的海区、俄罗斯中部、咸海、巴尔喀什湖一带,我国南方位于此植物区的北部。区内植物群以常绿树为主,(图9-7 之7),也有大型蕨类。南极植物区所知不多。上述植物区的划分至渐新世末变化不多,到新近纪,则有些变化表现在温带型植物群向南迁移。

图9-6 新生代水生物脊椎动物

(据温献得,1998)

1.货币虫(Nummulites sp.);2.抱球虫(Globigerina);3.硅藻(Fennales);4.海扇(Pecten);5.牡蛎(Ostrea);6.田螺(Viuiparus);7.平卷螺(Planorbis);8.金星介(Cypris);9.真星介(Encypris);10.玻璃介(Candona);11.小玻璃介(Candoniella);12.土星介(Ilyocypris);13.湖花介(Limnocytthere)

图9-7 新生代植物

(据温献得,1998)

1.栋(Quercus);2.山毛榉(Fagus);3.木兰(Magnolia);4.桦(Betula);5.杨(Populus);6.红杉(Sepuoia);7.樟(Cinnamomun)

四、技能训练——新生代典型化石识别

训练目的:观察新生代代表性化石标本,了解新生代生物界面貌。

古近纪、新近纪时,海生的双壳类和腹足类是很繁盛的,常见的如海扇(Pecten)。海生有孔虫在古近纪、新近纪也大量发展,经常成为造岩、造礁生物,如货币虫(Num⁃mulites)。第四纪时有孔虫仍很繁盛,但一般个体很小。除此之外,新生代时海胆、苔藓虫和六射珊瑚等也很发育。

古近纪、新近纪时,陆相双壳类和腹足类极为繁盛,介形虫、昆虫等也甚发育。第四纪时,上述的生物类别仍然保持了典型的晚新近纪后期的面貌。

【任务】 观察并描述下列代表性化石:Lamprotula (丽蚌),Populus (杨),Salix (柳),Magnolia (木兰)。

6. 新生代的介绍急需,谢谢

从六千五百万年前到今天,生物发展史上称新生代,包括地史上的第三纪(距今六千五百万年至三百万年)和第四纪(距今三百万年至现在),第三纪又分为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五个时期;第四纪则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两时期。

中生代末期,生物界又一次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极度繁荣的恐龙突然绝减;海域裹的无脊动物如海蕾类,海林禽、蛤型瓣鳃类、菊石群、箭石群等,都未能免逃脱这次巨变而遭受淘汰。然而,进入新生代,一些类群如鸟类和哺乳类等欲产生了更高级的科、属,获得兴盛发展;被子植物因种子在子房内发育,并进行变受精作用,完全摆脱了水域环境的束缚,于是取代了裸子植物,成为植物界的霸主,这就构成了地史上又一次的新陈代谢!

(2)无脊椎动物 新生代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还是丰富多彩的,粗略统计,曾经记录描述的物种达数万种之多,近年仍在不断增加。总的说来,它拉的特微逐渐与现代生活的类群相近似。占优势的是软体动物瓣鳃类和腹足类,它们壳体保存完整,在某种情况下,几乎丝毫没有遭受溶蚀与破坏。

软体动物的瓣鳃类和腹足类在新生代极度繁盛,与白垩纪晚期的科、属比较,疫有明显变化;但某些奇形怪状的类群,固着蛤类(RUDISTS)、本角蛤(TRIGONIA)、多褶螺(MULTIPLICARIA)、镰唇螺(DRAPANOCHEILUS)等,仍有生存。而瓣鳃类的心蛤(CARDITA)、蛛蚌(UNIO)(淡水)、海扇(PECTEN)、牡蛎(OSTREA) ,腹足类的法螺(CHERONIA)、宝贝(CYRAEA)、蟹守螺(CERITHIUM)、田螺(VIVIPARUS)(淡水)等;形态均与现今海滨所看到的,可以说没有大的差别。新生代早期的不少科、属,现今虽尚有存,但它们的种群则已全部灭绝;晚期的多数种群则延续到现代。新变化鳃类与腹足类在4-5亿年前的寒武纪、奥陶纪即已出现,它们形态变化到新生代达到兴盛的高峰,数量与属种都超越过去的任何一个地质时代。这一事实似乎可以说明,软体动物的这两大类具有高度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这是他们能够日趋兴盛而不衰退的主要原因。当然,新生代的瓣鳃类与腹足类在壳形与装饰两方面和它们的祖先比较,显示出高度的演变,这也是客观上容易看到的事实。

与瓣鳃类和腹足类相反,新生代软体动物头足类的科、属,与白垩纪的欲迥然不同。中生代极度繁盛,称雄海域的菊石群、箭石群,成为地史上的(过客),全部消亡;残留的仅有少数的鹦鹉螺,还有乌贼、章鱼等不重要的代表。无脊椎动物的头足类,曾经广泛分布,演化更新,达数亿年之久,在新生代欲退居一个狭小的角落。

原生动物的有孔虫类,在新生代仍然是数量特别多和形态变异大的微体生物之一。在新生代全期,亿万个薄弱细小的的有孔虫壳,在海底堆积成为厚达数百公尺的岩屑。黏合质壳型兴钙质型的种群同样繁盛,而后者尤占优势。在赤道或近赤道海水内,还产有壳体巨大,构造复杂的有孔虫,最大可至6-7厘米,圆形、薄饼或盘状的货币虫(NUMMULITES),是最普通常见的。在地中海地区,货币虫灰岩是新生代早期巨厚岩屑,闻名于世界的埃及(金字塔),就是利用这种灰岩建造的。

腔肠动物的珊瑚类从积成礁,形成环状的珊瑚岛。形态特殊的属有:块状复体、多口出芽繁殖、隔壁外露的巢形珊瑚(FAVITES):单圆锥形、外壁具孔洞、茎状中轴由一级隔壁联合形成的陀螺珊瑚(TURBINARIA);硬体轮廓侧视呈扇形、骨骸作楔状旋穿插、隔壁多,无中轴或异常脆弱的扇面珊瑚。

中生代已经衰退减的腕足动物,新生代已残存无几,主要的是穿孔贝类,小嘴贝类退居次要地位。

海胆类科、属多数都延续到新生代,产生了许多构造特殊,较为高级的属群。规则对称的正形海胆,骨骼多圆形,具粗刺,如圆裂海胆、割肋海胆;歪形海瞻类的骨骸多坦平或心藏形,具短刺及花瓣形裂孔,如心形海胆(CARDIASTER),盾海胆(CLYPEASTER)等。

节肢动物的介形类,是新生代特别重要而繁多的微体生物,用于对比海、陆相地层都有较大的意义。陆相的有:玻璃介(CANDONA);土星介(ILYOCYPRIS)。海相的有;真尾花介(EUCYTHERURA)和翼花介(CYTHEROPTERON)。

新生代的昆虫更接近于现代的类群,甲虫、蜻蜒、蝴蝶、飞蛾、蚊、蝇等的属种更为繁多,当它们幸运地被埋藏在硅藻泥或树脂内,就保存为完美良好的化石标本。

7. 新生代是什么

新时代的代名词

8. 森林里的生物有哪些

动物、植物、微生物。有几种分类方法。

1、根据有无脊椎

2、根据提问是否恒定

3、根据有无骨骼系统

4、根据生物体组成细胞的数目。

哺乳动物纲可分为原兽亚纲和兽亚纲两个亚纲。原兽亚纲包括现存的单孔目和众多的早期哺乳动物,其中单孔目为卵生,这个亚纲的史前成员可能也是卵生。原兽亚纲也常被分成三个不同的亚纲,其中单孔目保留在原兽亚纲,一些最早期的哺乳动物被列为始兽亚纲,而多瘤齿兽类被单列为异兽亚纲。兽亚纲是胎生的哺乳动物,包括现存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以及一些早期的哺乳动物。现存的兽亚纲可分为后兽下纲和真兽下纲,后兽下纲即有袋类,可能兽亚纲的其它早期成员也具有类似有袋类的特征


哺乳动物分类列表


原兽亚纲:原始的卵生哺乳动物,包括现存的单孔目和很多早期哺乳动物。


单孔目: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卵生,仅分布于大洋洲。

兽亚纲:胎生哺乳动物,包括据大多数新生代的哺乳动物和一些中生代的哺乳动物。


后兽下纲:即有袋类,仅有袋目一目,也有人将其分成不同的目。

有袋目:现分布于大洋洲和美洲,非常多样化,通常又分成美洲有袋类和澳洲有袋类,澳洲有袋类则又分成袋鼬类、袋狸类和双门齿类。

真兽下纲:即有胎盘类,新生代占统治地位的哺乳动物,我国只有这一下纲的哺乳动物。

食虫目:真兽类最原始的成员,与其它真兽类的共同祖先非常相似,现分布于大洋洲、南美南部和南极以外的大多数地区,种类繁多。

跳鼩目:产于非洲的小目,曾经被置于食虫目。

攀兽目:产于亚洲热带地区的小目,即树鼩,曾经被置于食虫目或灵长目。

皮翼目:产于亚洲热带地区的小目,仅包括两种鼯猴。

翼手目:即蝙蝠,飞行的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第二大目,遍及南极以外的世界各地。

灵长目:包括猿猴、狐猴和人类等,除人类外,多分布于大洋洲以外的温暖地区。通常按照进化程度可分成原始的原猴类、中等进步的猴类和进步的猿类和人类。

贫齿目:现仅分布于美洲的原始类群,包括犰狳、食蚁兽和树懒。

鳞甲目:即穿山甲,分布于非洲和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

兔型目:包括兔和鼠兔,分布于大洋洲和南极洲以外的世界各地,被引进大洋洲。

啮齿目:哺乳动物的最大一目,遍及南极洲以外的世界各地,即各种鼠类以及豪猪、河狸等,一般分成松鼠型亚目、鼠型亚目和豪猪型亚目三大类。

食肉目:包括陆生的裂脚类和海生的鳍脚类,二者常分成不同的目,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裂脚类又分成犬型类和猫型类,其中犬型类的鼬科和猫型类的猫科单独介绍。

鲸目:包括鲸和海豚,广泛分布于世界海洋,其中有些地球上最大的动物。

海牛目:素食性的海洋哺乳动物,现分布于各大洲热带、亚热带沿海地区以及非洲和南美洲的部分淡水水域。

蹄兔目:现仅分布于非洲和阿拉伯的小目。

长鼻目:即象类,现仅分布于非洲和亚洲热带地区。

管齿目:仅土豚一种,分布于非洲的食蚁动物。

奇蹄目:处于衰败中的有蹄类,包括马、貘和犀牛三类,现分布于非洲、亚洲和中南美洲。

偶蹄目:现代的优势有蹄类,分布于大洋洲和南极洲以外的世界各地,包括猪型亚目,骈足亚目和反刍亚目,其中反刍亚目的牛科是最进步、最繁盛的有蹄类。

9. 新生代里面有什么

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Cenozoic Era)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随着恐龙的灭绝,中生代结束,新生代开始,分为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新生界。 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生物界逐渐呈现了现代的面貌。

中文名
新生代

外文名
Cenozoic Era


显生宙


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时间
约6500万年前至今

地质特征

喜马拉雅山
新生代有地球历史6500万年的地质时代。是继古生代、中生代之后最新的一个代。新生代形成的地层称新生界。1760年,G.阿尔杜伊诺把岩石分成3个纪:第一纪为结晶岩;第二纪为含化石的成层岩石;第三纪是半胶结的层状岩石,常含海相贝壳。1829年,J.德努瓦耶研究巴黎盆地时,把地层之上的松散沉积层称为。第一纪、第二纪已废弃,第一纪大致相当,第二纪相当古生代和中生代。新生代包括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古近纪、又分为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新近纪又分为中新世、上新世;第四纪又分为更新世、全新世。

新生代开始时,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比现代大,古欧亚大陆比现代小;古中国和古印度为古地中海所隔,古土耳其和古波斯为古地中海中的岛屿,这些陆块尚未与古欧亚大陆连接;红海尚未形成,古阿拉伯半岛是古非洲的一角;古南美洲和古北美洲相距遥远,而古北美洲与古欧亚大陆接近,有时相连。

新生代开始后,地表各个陆块此升彼降,不断分裂,缓慢漂移,相撞接合,逐渐形成今天的海陆分布。印度与亚洲大陆结合发生在距今5000万年前的始新世;喜马拉雅山耸起则是200~300万年的事,与此同时或稍早,欧洲升起了阿尔卑斯山,美洲升起了落基山。

古近纪气候较此前的冷,晚始新世和渐新世南极大陆出现小型冰盖,中新世中期那里形成的冰盖已相当于现代的2/3,更新世初北半球出现格陵兰冰盖,其后200万年间曾有多次冰期,冰川曾见于几个大陆。

地质运动
构造阶段
新生代包括第三、第四纪。中生代侏罗纪至第四纪以前称阿尔卑斯构造阶段,而第三纪这一阶段称为新阿尔卑斯构造阶段。

1.地壳发展由活动趋向稳定,两大地槽继续向地台发展

新生代地壳发展主要方面由活动趋向隐定,大地构造轮廓和古地貌逐步接近现代状况,从活动区发展来看具有明显的三个阶段。


地壳发展
(1)第三纪早期,中生代以来两个活动区还在继续活动。

从欧洲阿尔卑斯山部分地区,亚平宁山、喜山地区,地壳还处于活动状态,表现为横亘东西的大海槽——古地中海(特提斯)地槽。

环太平洋地槽,紧靠中生代褶皱带外侧(太平洋一侧),还在不断下陷,处于非常活跃的地槽阶段,以及相邻的大陆(西欧、俄罗斯南部、非洲北部、北美东部)等明显下沉引起全球性的海侵,因此早第三纪海侵是新生代以来最大的一次海侵。

(2)第三纪晚期和第三纪末,由于喜山运动的影响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古地中海强烈褶皱返回,横亘东西的山脉取代了昔日的海洋,从北非的阿特斯、欧洲的比利牛斯、阿尔卑斯、喀尔巴仟,东延至高加索、喜马拉雅,成为地球上最年轻的山系,第三纪末,喜马拉雅山就已高出海面5000米了。残存的地中海及东南亚一带仍为海槽。

(3)第三阶段,喜山运动后第四纪以来。喜马拉雅地区继续上升,成为世界最高峰,青藏高原也因喜山上升而隆起,南带至今仍处于活动状态。

环太平洋地槽内带不断隆起,安第斯山继续隆起,东北也相继上升,活动区推移至如今的海沟,西太平洋群岛进一步发展,台湾脱水而出。[1]

2.地壳发展由稳定又重新趋向活动——进化到地洼发展新阶段

印支运动后地壳发展进入到地洼初动期阶段,燕山运动后进入到极烈期,喜山运动后活动性仍继续发展,因此新生代是地壳的回春期。

(1)大规模的断裂活动和断块活动。断裂活动有一些继承中生代的断裂,另一些是新生的。断块活动,是指几组断裂切割一个地区,使其隆起或下陷的一种断裂组合活动。如庐山经断块活动被抬升,华北平原、汾河、渭水流域断裂后则下陷,前者称断隆、断块山,后者称断陷盆地。这些断裂活动至中生代以后又比较活跃,表现强烈。

(2)规模较大的岩浆活动。伴随大规模的断裂活动,出现广泛的岩浆活动,以喷发为主。例如德干高原玄武岩、东北五大连池、台湾、海南、福建、浙江、云南等地,新生代以来都发生了强烈喷发。

(3)加里东及海西阶段的一些古老褶皱带在新生代以来也重新活动,表现强烈的上升及断陷下沉,形成巨大的山系和巨大的深坳盆地。

我国西部及中亚地区大型盆地和巨大山脉相间的自然地理景观都是因此形成。新疆的三山两盆、欧洲的莱茵地堑便是一例。

10. 生活中常见的生物有哪些要30种以上哦!

、牛、羊、马、猪、鸡、鸭、鹅、蚊、蝇、蟑螂、蝙蝠、猫、狗、鸟、蚁、蛇、虾、龟、鳖、蛙、蟹、蜈蚣、鼠、兔、壁虎、田螺、蝴蝶、蛾、蜂、蜻蜓。

鱼类是以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属于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亚门,一般人们把脊椎动物分为鱼类(53%)、鸟类(18%)、爬行类(12%)、哺乳类(9%)、两栖类(8%)五大类。

根据已故加拿大学者尼尔森在1994年的统计,全球现生种鱼类共有24618种,占已命名脊椎动物一半以上,且新种鱼类不断被发现,平均每年以约150种计,十多年应已增加超过1500种,全球已命名的鱼种约在32100种。

阅读全文

与新生代的生物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