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如何设计高中生物学案

如何设计高中生物学案

发布时间:2022-10-02 04:26:22

‘壹’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可以提高高中生物的教学水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范文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1.主题
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如何加强教师在探究教学中的引导,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式学习活动。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2.教学方式
任务驱动式、引导探究式。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3.教与学过程
3.1教学环节一:情景创设,引入课题。(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关注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

师设疑:孟德尔所说的基因控制着生物的性状,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通过配子传给子代,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基因在哪里呢?

大家注意:体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在减数分裂过程形成配子时,成对的染色体分开进入不同的配子,那么基因与染色体有什么关系吗?

3.2教学环节二:运用类比推理 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事实,提出假说,布置任务:完成学案上的尝试分析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①一个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可产生几种类型的配子?

②一个体细胞内有两对同源染色体(1与2、3与4)的个体,在减数分裂时产生多少种类型的性生殖细胞(配子)?

③填表

学生完成上述任务并评价后,师导引:能否用一句话描述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学生: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相似。

师:如果你就是科学家,怎样解释基因与染色体之间具有相似或者说具有平行关系这个事实?

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基因在染色体上。

师述:上述过程是将两个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得出假说。这种方法就是科学研究中的类比推理。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也发现了等位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于是运用类比推理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学生得知自己具有科学家的思维,非常兴奋。(学生通过自己参与的活动,提出与萨顿假说相似的观点,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3.3教学环节三:运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流程是:问题诱发、探究引领→分析推理、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领悟假说——演绎)→实验验证→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

师:假说仅仅只是一种推理,并不等于事实,假说要成为事实,还必须经过什么环节?

生:实验的验证。

师:萨顿假说的证明是由另一个科学家摩尔根通过一个着名的实验实现的。

展示摩尔根的头像及所用的实验材料——果蝇。

设疑:为什么选择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简介特点:个体小易 饲养 、繁殖快、后代多、相对性状明显,便于观察和统计,而且染色体数少。展示雌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图解:引导学生识别雌果蝇的染色体组成、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分析比较区别, 总结 概述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的概念。请学生关注XY的差异。(意在强化实验材料的选择对于实验的成功至关重要)

师出示摩尔根的红白眼果蝇杂交实验:

P 红眼(雌)×白眼(雄)



F1 红眼(雌、雄)1237只

↓ 自交

F2 红眼(雌) 2459只 红眼(雄) 1011只 白眼(雄)782只

引导分析:

(1)红眼、白眼这对相对性状中哪个是显性性状?生:F1看出红眼是显性性状。

(2)此遗传符合分离定律吗?生分析后得出结论:红眼(雌雄)3/4 白眼(雄)1/4,符合。

(3)用孟德尔的方法去分析摩尔根的实验,哪些现象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生:白眼只出现在雄性果蝇,与性别有关。

(4)如何解释白眼只出现在雄性果蝇中?

提示:如果按照萨顿的理论:基因在染色体上,那么,控制白眼的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性染色体上呢?如果在性染色体上,那又有哪些可能呢?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假设

学生:在性染色体上,理论依据:性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有关。

假设一:控制白眼的基因是只在Y染色体上,X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

假设二: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Y染色体上

假设三:控制白眼的基因只在X染色体上,Y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

师:哪种假设合理呢?判断假设是否成立,首先要能够解释实验。引导学生用假设一解释摩尔根的实验,结果与事实不符,排除假设一的可能。(此环节意在给学生完成下面的任务做出示范)教师导引学生写出如果假设二成立,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WXW(红眼雌)XwYw(白眼雄)。如果假设三成立,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WXW(红眼雌)XwY(白眼雄)。(此环节为学生独立完成下面的任务做铺垫)

布置任务:分组在学案上写出假设二、假设三对实验解释的相应遗传图解,判断假设二、假设三两个假设能否解释实验。

生: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相应的遗传图解,其余学生在学案上写出相应的遗传图解。

写完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结果都能解释摩尔根实验。

师设疑:两个假设中肯定有一个是对的,一个是错的,如何验证?生:用测交:F1红眼雌果蝇与最初的白眼雄果蝇杂交。

师:首先用演绎推理预测结果。布置任务:请依据假设二和假设三,演绎F1红眼雌与白眼雄的交配后代可能的结果。

生: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写相应的预测结果。其余学生在学案上写相应的的预测结果。

教师导引学生点评后归纳:

根据假设二:F1红眼雌与白眼雄交配时,子代雌蝇和雄蝇中,红眼和白眼各占一半。

根据假设三:F1红眼雌与白眼雄交配时,子代雌蝇和雄蝇中,红眼和白眼各占一半。

师展示摩尔根的F1红眼雌与白眼雄的测交实验结果:子代雌蝇和雄蝇中,红眼和白眼各占一半。引导学生与预测结果比较,结果两个假设的预测结果与测交实验结果都相吻合。

师:两个假设真的都合理吗?为了进一步验证假说,摩尔根又设计了一个新的实验:将上述测交实验所得的白眼雌蝇和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纯种红眼雄蝇杂交。

布置任务:请依据假设二和假设三,分别演绎白眼雌蝇与纯种红眼雄蝇杂交,其后代可能的结果。

生: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写相应的预测结果。其余学生在学案上写相应的预测结果。

教师导引学生点评后归纳:

根据假设二:白眼雌蝇与纯种红眼雄蝇交配时,子代中雌蝇都是红眼,雄蝇也是红眼。

根据假设三:白眼雌蝇与纯种红眼雄蝇交配时,子代中雌蝇都是红眼,雄蝇都是白眼。

师展示摩尔根的白眼雌蝇与纯种红眼雄蝇交配的实验结果:子代的雌果蝇全是红眼,雄果蝇全是白眼。并引导学生与预测结果比较,结果假设二的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不符。淘汰假设二。假设三的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完全符合。证明假设三是正确的。这样,摩尔根就把决定红眼和白眼的基因定位在X染色体上。

师小结: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提供了有力的实验证据,证实了萨顿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3.4教学环节四:尝试运用研究成果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

布置任务:在学案上把左边的基因写到右边的染色体上。并完成下列思考题:

① A和a是什么关系? 它们位于什么染色体上? A与B或b,a与B或b是什么关系?它们位于什么染色体上?

②在形成配子的时候,等位基因为什么会发生分离?非等位基因为什么会发生自由组合?

③填写下面的表述:在杂合子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等位基因成对存在于_______,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相融合;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_______而分离,分离后的基因分别进入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这个表述把染色体与基因联系起来了,是对孟德尔分离定律的补充和完善,被称为“分离定律的现代解释”。

位于_______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彼此分离的同时,_______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这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现代解释。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4.研讨与点评
4.1该教学案例体现了科学发现的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知规律的高度统一性,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萨顿、摩尔根科学发现中的相关生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科学发现中的科学方法。

4.2该教学案例对《标准》的解读准确,通过任务驱动式,引领学生进行类比推理,通过引导探究式教学分析摩尔根的实验,引领学生领悟“假说——演绎”法,驾驭教学资源的能力较强。通过适当情景式质疑和设计问题串,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侧重知识获取过程、 学习方法 和思维能力培养的整合,体现了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4.3本节教学过程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将发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思维过程按知识发展的逻辑过程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学生在教学中是思维活动的主体。教师始终是引领者、组织者,有效的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活动。

‘贰’ 高中生物究竟应该如何备课

一、备课的一般性问题
一是备课标。因为课标是备课的依据,课标也是考核的依据。应该改变只看教材不看课标的不好的习惯。
二是备教材。教材是师生进行共同进行学习的平台,各个版本的教材很不一样,如果有条件的话,应该可以参考不同的版本,取其长处。
三是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经验。因为教学总是在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来构建的。但弄清学生的认知规律需要教学经验,教学经验越长,越容易弄清楚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借以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就平常而言,在日常的教学中间,应该和学生平等亲切地交流,这样就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学生。
四是备课程资源。丰富的课程资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重要的平台,特别是新课程要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应该有更充足的课程资源,方便学生的分析、讨论、实验、探究等。
五是备教师自己。也就是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一个好教师要有精湛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所以不断提高自己是最重要的。
二、教师的备课遵循的程序、整体思路和流程
一是把教学目标弄清楚。
二是要备教学的程序,或者说流程,程序最重要的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是新课程的备课一定要在重要的或必要的地方给学生留有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或者说,一定要有学生活动。
四是要考虑教学媒体的使用,不应太繁复使用媒体,也不要迷信现代教育媒体,应该把传统的和现代的媒体结合起来使用,各取其长。
五是要把形成性评价进入备课内容中。
三、生物教师备课的具体要求
1、先参照课标、教材形成自己的设想,教参都不必先看,更不说先参考其他老师的教学设计了,这听来有点狂妄,但没有自信是成不了材的,一定要相信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自己为主再吸收消化别人的经验,这样成长得更快,也更会富有创造性。
2、新的高中生物教材由于强调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特别是时代性,就要反映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又不能丢掉经典的基础的东西,呈现在老师面前就感到又宽又深。生物教师要适应这个情况,更要加强学习,,更要强调教师专业化成长。
3、善于利用生物备课资源。绝大多数版本的教材都有教师参考用书,有些还附有探究和实验的光盘。高中生物老师手中总要有几本较好、较新的普通生物学,也要有几本同相应学习模块有关的科普性读物,这类读物一般易懂生动,对教学方法也会有启迪。还有一些网络资源,网络资源很丰富但是要注意选择鉴别,以免带进课堂不实的错误的东西。
4、利用新教材中图像、图表形式。新教材增加了许多图像图表,这是为了更适于学生学习,引起他们的兴趣。按图索骥,总比读文字有趣吧。那么如何使用好呢?图上能懂的东西,可以让学生读图。而且要读得细致,教材上有很多处就是让学生看图再分组讨论
总之,教学不要一概而言,不是千篇一律一样的要求。新教师一定要走出自己的教学思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叁’ 怎样制定自己的高中生物学习计划

高中生物,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理科生来说,尤其如此。要学好高中生物课,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针对生物学科的特点,要学好高中生物,建议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生物三部曲】
  1. 第一,教科书要熟烂于心。
    生物,掌握了教材就是取得了一半的成功。
    书中的图例、实验、涉及的化学式(光合与呼吸),要时常归纳、总结重点词,如“功能、“作用”、“本质是”,这些都要留心,书上的黑体字要背下来,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这往往是高频考点。
  2. 第二,要选择一到两本辅导书(多了就没工夫看了)。
    一定要吃透,高中三年我一直用《教材完全解读》(王后雄主编)和《高效学习法》(薛金
    星主编),觉得就很够用了。前者会把每个知识点细致地分析一下,是一本服务于课前预习、课后归纳整合的教辅,帮你夯实基础;后者则服务于课后,归纳比较凝练,重在教授做题的方法,让你快而准做题,冲击高分。
  3. 第三,最重要的是做题与总结。
    1)把做题当成积累。
    在做题中你会逐渐摸清哪些地方经常成为考点。尤其是大题,出题套路会比较固定,答案也很固定。比如一些有“本质是”这样字眼的题一般要答与基因、DNA有关的知识点;又如,问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为什么是单向传递的、要答“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生物是很有规律的一个学科掌握这些常考一些卡点的知识点,会保证得一个中等、稳定的分数。
    2)将经典的题收入记忆中。每一道生物题其实都是老师们智慧的结晶,一些考点,单独考的时候并不难,你甚至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但出题人往往会将你在不同阶段学到的知识归纳、找出其共性进行考察,这样就考察了你对知识点掌握的准确性,以及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这种题一般为选择题。例如:问:下列哪细胞器可以产生水?然后给你列出了如下细胞器: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溶酶体、液泡等等,A、B、C、D四个选项分别包含了上述细胞器中的几种,你就要动用之前学过的所有关于细胞器内的反应的知识点:在学蛋白质时,学了脱水缩合可以产生水,场所:核糖体。在学细胞呼吸时,学了有氧呼吸第三步时会产生水,场所:线粒体内膜,所以答案为:线粒体、核糖体。通过这道题,你可以归纳出: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这,就转化成你自己的积累了。这样一来,做题不仅检验了你的知识掌握的怎么样,还替你归纳、总结了知识点,丰富了你的知识储备所以,对经典的题适当加以记忆,会让你的知识网交织的更紧密,不失为冲击高分的良策。
    3)选择兼顾速度与准度。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套题往往会包含30-40道选择题,每道题大约分值在1-2分,但可别小瞧了选择题,正式的高考中一个选择要占6分,相比较而言,大题的一个空也就1-2分所以说,选择好坏对试卷的分数起着很大的决定性。在平时的训练中有些同学往往做到一半就失去了耐心,继续答时准确率就大大下降。对于这种情况,不妨尝试此法:按从前往后的答题顺序,先把考察概念,定义,识图(甚至看一遍题就能给出答案的)的简单题先答上,然后回头攻克涉及分析较繁琐,计算量较大的繁琐题目或难题。这样自信心有了,也能避免被难题卡住,造成简单题没时间考虑的情况。此外,记录自己每次在选择题上花费的时间也是很重要的,争取每次都能在速度与准确性上有所突破。
  4. 【贴心小经验】
    1、生物是一个偏文的学科,因此有些知识点一定要记扎实,“当背则背”,没有商量的余地。它不像数学、物理,掌握一个公式、定理,就能在做题是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生物往往会要求你一字
    不差的答出某概念,比如,问:能释放抗体的细胞是什么?答案应为浆细胞(效应B细胞亦可),但不可以答“B细胞”,又如,问:少量生长素可促进生长,过量生长素会抑制生长,这种现象说明?应答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答“双重性”就一分也没有唉。因为严密是生物科的特点,一个概念,差之毫厘的结果---往往是谬以千里。这又恰恰体现了理科科目的严谨。
    2、要准备一个错题本。时间不够,可以将改正后的答案抄在即时贴上--然后附在卷子上,可以是左上角(总之要醒目),然后定期装订一下卷子就OK了,这样不用抄题,能节省宝贵时间。
    再者,改错时写完标准答案,要是能加一两句总结或反思就更好了。不要放过任何错过的题,当时解决的越彻底越好。只有这样考试才不会犯类似错误,才更有资本冲击满分。
    3、实验题是较难得满分的题型,它开放性较强,出题很灵活。但也有法可依:
    1)认真复习书中的实验,学习常用的方法。
    例如:孟德尔的测交试验---演绎推理法,萨顿通过研究蝗虫精子和卵的形成过程提出推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类比推理法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同位素标记法验证酶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学生探究实验)---控制单一变量法其中最后一种方法常设考点,可见教材实验的重要性。
    2)认真阅读题干,区分好“探究”、“证明”探究题比证明题要开放,答题注意:加入相同浓度的、等量的、用生长状态(长势)相同的植株等等缜密术语的使用。
    4。识图题。注意横纵坐标、交点、拐点、走势、正负半轴所表示的含义。平时要善于总结:种间关系--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寄生的图、光合+呼吸的图(区分好“净光合”即真实光合与表观光合,主要从坐标轴正负判断)等都很重点。
注意事项

‘肆’ 简析几种有效的高中生物教学方法

高中生物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定律和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应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

②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③讲授应具有启发性。

④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

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2、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一般在高年级学生或成人教学中采用。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

②讨论时,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③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小结,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

3、直观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方法,要和讲授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

1、目的要明确

2、现象要明显且容易观察

3、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学中,练习法被各科教学广泛采用。

练习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其一,语言的练习。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其二,解答问题的练习。包括口头和书面解答问题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三,实际操作的练习。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技术性学科中占重要地位。

5、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6、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组织进行,它要求教师布置任务要具体,其他学生要积极提问,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

7、参观教学法

组织或指导学习到育种试验地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

参观教学法一般由校外实训教师指导和讲解,要求学生围绕参观内容收集有关资料,质疑问难,做好记录,参观结束后,整理参观笔记,写出书面参观报告,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知识。参观教学法可使学生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的前延知识。

参观教学法主要应用于各种植物品种改良技术的工作程序、后代选择方法和最新研究进展等方面内容的教学

参观教学法可以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8、现场教学法

是以现场为中心,以现场实物为对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本课程现场教学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主要应用于育种试验布局规划、试验设计、作物性状的观察记载方法等项目的教学。

9、自主学习法

为了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通常给学生留思考题或对遇到一些生产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方式寻找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然后提出讨论评价。

自主学习法主要应用于课程拓展内容的教学,如项目教学未涉及的小作物具体的育种方法和特点,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按照论文的形式并撰写学习小论文,交由老师评价。锻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科技写作能力。

‘伍’ 高中生物如何说课在说课过程怎样设计才够新颖,才能符合新课改

“说课”的本义是指授课教师在一定场合就某一堂课向指定的对象陈述自己如何实施,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实施教学环节的活动。其内容涉及教材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策略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付诸实施行为的理论依据或个人看法。

目前“说课”的范围有所扩大,它不再仅仅局限于一节课,其内容可以是一个章节、一个主题,甚至是一个课题。

“说课”是教学教研活动的重要组成形式,它填补了“听课”和“理论学习”活动之间的空白,因为它不要有实体的教学环境(比如:学生、教具等),仅通过说课者的陈述来完成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所以“说课”活动经常被灵活运用于多种场合下的教研,比如学校内部的师徒结对、学科组教研活动、不同级别的教学比赛、校际间的教学教研交流等(由于不同学科之间具有各自的学科特点,所以“说课”活动不宜在不同的学科之间进行)。由于“说课”中的教学行为措施很大程度上是理论陈述层面上的,不能完全“兑现”实际的教学过程。所以它不能完全替代实际的听课活动。

“说课”是最直接有效的教学教研活动形式,它对说课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说课者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灵活运用教育教学理念、善于分析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合理规划教学环节,而且要求说课者要善于表达、交流、分析和吸收评价者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说课”活动也对评价者(交流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评价者(交流者)对于“说课”的内容有足够的了解,最好能熟悉实际课堂教学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对说课者的陈述内容提出客观的评价、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才能更好的促进教学,所以“说课”无论对于说课者还是评价者都有很好的提高,是教师兼收并蓄的好时机。

“说课”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是重在交流,这种交流是高效率的;其二是重在分析,这种分析不仅有教学理论上的分析,而且还涵盖对课堂教学实际环境的分析。

“说课”的主要功能在于:(1)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2)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3)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说课”的类型
根据“说课”时间和“说课”内容的实施时间的先后关系,可以把“说课”划分为“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也就是“教后说”)。

原义上的“说课”指的是“课前说课”,它是指说课者依照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理念或者个人教学习惯,结合较为具体的教学环境,对某一教学内容进行理论上的陈述或教学过程的设想,说课者主要强调的是实施行为的理论依据及其优点,并力求将这些优点转化为教学效果上的优势。其教学效果是理想状态下的预测,可能和实际实施教学行为后的教学效果存在很大的差距。

比如:为了体现教学理念中的“自主探究学习”,说课者安排了5分钟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理论上此活动在5分钟内是绝对完成(因为不用实际实施),并能取得最佳效果,但在实际情况下可能会因为教学对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同而出现不同于理想状态下的结果,比如超时、自主学习成效低下,那么授课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补救,而不能按照设想强行实施方案中的其他环节。

尽管“课前说课”也要参照一定的教学环境,但由于“课前说课”主要部分是说课者对教学过程的规划和设想,所以在“课前说课”的处理上会使得说课者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比如说课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某种方式更能突出“说课”的主题,但这个环节在实际教学中难以处理或者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说课者通常会“主观提升”教学对象(学生)的学习能力或认知水平,使教学行为或环节显得更为合理流畅。

例如:在讲授“孟德尔遗传学实验中的‘假说——演绎’科学探究方法”时,说课者为了体现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采用了角色扮演(扮演孟德尔)的方式让学生分析孟德尔实验的结果与前人理论的矛盾,并提出“假设”,然后再完成“演绎”过程。这种“角色扮演”活动对于学生的素质要求甚高,如果说课者的实际教学对象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要求,那么说课者在“说课”的学情分析环节中就“主观提升”学生的素质,使其达到活动的要求,凸现“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意图。

“课后说课”是指说课者针对某一堂课按照一定的教学理念设计、规划并实施后,陈述教学过陈和教学效果的活动,虽然也有教学活动实施前的规划和设想,但与“课前说课”最大的不同在于“课后说课”是对既定教学对象(学生)真实实施教学过程及其教学效果的陈述,在“说课”活动中说课者要使用课堂教学中的照片或实录来展现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也就直接展示了教学对象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所以说课者的陈述必须顾及学生的真实水平,并且在实际教学中要处理“生成性问题”和非设想内的状况,而不能“主观提升”学生的素质或水平。虽然说“课前说课”可以通过“主观提升”教学环境,加强说课主题的凸现和教学环节的流畅,但不一定能够在说课中获取高的评价,这是因为说课评价也不是单纯以说课者的表述、课堂环节的流畅性来确定的,也是要结合教学环境的难度和教师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和技巧来进行的,特别是说课者计划采用的教学环节是否具备可操作性等。

由于“课后说课”是真实教学活动后陈述,所以从“说课”的交流功能上看,这种“课后说课”更具有实际操作价值。

相对于“课前说课”而言,“课后说课”中的的课堂教学效果可能不十分理想,或者是十分不理想,但这些都不影响
“说课”的交流功能,它可以通过教学反思(课前说课不具备这一环节)环节来反省、交流、改善或弥补。

3 “说课”的基本环节
无论是“课前说课”还是“课后说课”,按照“说课”活动的一般流程,可以简单地将“说课”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3.1 准备阶段
要“说”好一节课,需要说课者做足很多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说课主题的把握与分析、说课的内容的分析、说课道具(或课件)的准备等。
3.1.1 说课主题的把握
不同的说课主题对于说课者有着不同的要求,它为说课指定了大方向,是说课者进行说课活动的“航标”,如果说课者没有把握住主题,那么“说”的再精彩都是南辕北辙。

比如:2005年广州市教研室生物科举办的“新课程实施活动”的说课比赛,主题被设定为“新课程”,这就要求说课者要准确把握新课程的要求和特点(比如新课程强调过程性学习、过程性评价、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并将这些特点在说课过程中凸现出来,说课者可以直接凸现,也可以通过对比“新”、“旧”课程来凸现,但不论如何都不能脱离开“新课程”这个主题。

3.1.2 说课内容的分析
说课内容的分析不仅包括了对于教材内容(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学情分析、教材知识的地位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重难点分析、教学策略分析、教法分析、教学流程分析和规划等一系列内容。

①学情分析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师面对的学生群体会有所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课堂自我控制和配合能力、感悟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等方面,所以对于同一知识内容,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考量,在授课过程中就会有着不同策略和措施。

比如:同是对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必修3(人教版)中的免疫调节进行教学,如果教师面对的是优秀素质的学生,那么教师就可以充分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新课程的特点),并且效果会比较好,这是因为这些学生具备相应的能力要求。

如果对于素质较低的学生群体也采用这种策略,其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

a、学生学习能力的不足会导致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相应知识的学习或者说学习效果达不到教师要求的水平,甚至不少学生对于探究什么、如何进行探究都是十分茫然。

b、学生课堂自我控制和配合能力较低就可能会导致自主学习不专心,出现教师“放”得出、“收”不回的场面(比如哄闹、嬉笑、难以平息下来等情况。)。

c、学生表达交流能力较弱可能严重减低小组间学习交流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d、由于学生学校效果不理想,生生互评或小组互评肤浅或失去价值。

那么是不是面对这样的学生就不能采用新课程的理念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新课程的理念不仅仅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形式(比如启发式、概念图等)来凸现新课程中强调的过程性学习的要求。
所以学情分析的目的不仅能够让老师认清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而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为说课活动中的评价者提供客观评价自己说课(包括策略的选择、教学流程的控制等方面)的真实环境。

②教材知识的地位分析

教材中的知识在《课程标准》中都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准确把握这些要求是成功课堂的标准之一,教材知识在学生学业成绩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决定了这些知识该以何种方式进行传授是最为恰当的、高效的,知识挖掘地过深或过浅都是不当的。

例如:《ATP的来源——细胞的呼吸》这一章节在《生物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第Ⅱ层次,但是传授知识的时候却不能局限在这个水平,因为在面对学生的高考(生物专业)中,这部分的知识属于课程的主干知识,按照常规,细胞的呼吸作用在高考生物专业卷中的比例是比较大的,考察的深度也是超过第Ⅱ层次的要求,那么在说课中,评价者就是依照这些知识的地位来分析判断说课者对于知识挖掘拓展的“度”是否妥当。
所以分析教材知识的地位,不仅仅要依照《课程标准》,还要紧密结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③教学目标的分析
教学目标的分析是为了检验教学效果而进行的,针对一个教材知识,教师的教要到什么程度,学生的学要道什么效果,在课前进行正确的分析,然后在实施完成教学规划之后,通过和教学效果的对照,检查课堂教学是否达成了预先的设定,或者是达成度是多少,这也是评价说课和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

④重难点分析
重点突出和难点突破是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当然也是说课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者”,其作用就是协助学生完成从自主性学习达到的层次(如:认知、简单理解等)提升为掌握、理解或应用的层次。对于教材知识中的简易部分(或要求水平较低,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就能达到要求的知识)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而对于重点和难点要着重讲、深入讲,所以重难点分析是对教学内容(知识)进行详略把握的前提,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准确把握住重难点,那么这堂课就是失败的,说课当然也是不成功的。判断教材知识是否属于重点知识的标准就是看该知识在学科课程中的地位以及学生学业成绩的需求,而判断教材知识是否属于难点的依据主要取决于学生群体,因为不同的学生群体有着不同的学习能力,那么同一知识对于不同学习能力的群体,其困难程度是不一样的。

在“说课”活动中,教师一般都会选取有代表意义的章节(重难点比较凸现,难点常规下教难突破),也只有这样的章节才能彰显出说课者对于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如果教师在说课中避重就轻地选取了没有重难点的教材章节进行说课,那就失去了说课的意义,因为说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陈述如何更好地进行重点知识的高效教学和难点知识的顺利突破,所以教师在说课中的中心任务就是陈述如何进行重点教学和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最优的难点突破,并展示进行教学后的相关效果。

⑤教学策略分析、教法分析
在完成前面的几个分析之后,这堂课的中心任务已经突显,目标也已经十分明确,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最高效的完成课堂教学就是教学策略和教法分析所要完成的任务。
前面的例子说过,对于不同能力和素质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其实对于不同教材知识、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环境也要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例如: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的实验中,针对不同的环境应采用不同的策略,如下表:
学生素质 实验室条件 建议采用的策略
很好(具备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 实验室充足仪器、药剂完备 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教师审核学生的实验方案→学生进行小组探究→
一般 实验室充足仪器、药剂完备 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教师进行知识的引领和归纳→ 巩固练习
很好(具备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 实验室不具备小组实验探究的条件 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教师审核学生的实验方案→教师抽取某个小组进行演示实验→汇报探究成果→教师进行知识的引领和归纳→ 巩固练习
一般 实验室不具备小组实验探究的条件 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进行知识的引领和归纳→ 巩固练习
⑥教学流程分析和规划这部分工作主要是确定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先后顺序,因为不同顺序的教学环节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还是十分的明显。比如在酵母菌的呼吸作用的方式实验中,先做实验探究,再进行实验的归纳和总结的教学效果要优于先讲解实验,再进行实验验证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环节的规划上需要教师结合说课主题进行详细斟酌。在教学流程分析和规划中不仅要求说课者要制定详细的教案(课堂教学规划),而且要求说课者对于课堂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预案,以及环节出现异常时的应对措施。比如: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5分钟,但是到5分钟的时候,教师发现学生还没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如果教师没有相应预案或应变措施,其结果无非是教师生硬打断学生的学习活动或者是教师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最终会导致整个课堂的教学环节出现混乱,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⑦课后反思
这个环节是针对“课后说课”的,在课后说课中说课者通常会使用照片或者是课堂实录来展示或佐证课堂教学的环节、突破中难点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效果,但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可能会出现与预期规划有异的情况(这也是事实),那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的意义就十分之突出,因为课后的教学反思不仅仅反映了课前教学规划上的部分不足或不当,而且能通过课后的反思、交流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最大限度地优化,深化了说课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功能。

3.1.3 说课道具的准备和课件的制作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难点突破,教师通常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直观化,所以课堂中进场使用教具、模型、实验、甚至是恰当的游戏,而大多说这些物件是授课者自制或者是改制的,如果在说课过程中仅仅依靠说课者的陈述,其评价者将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客观评价,所以说课者有必要准备课堂教学在将要使用的或以经用过的教具,形象直观地展示给评价者。

课件的使用也是说课者为了更清晰地展现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或为了更清楚说明问题而准备的,无论是“课前说课”还是“课后说课”都很有必要使用。

对于“课前说课”,说课者可以使用课件展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将使用的图片、课件、动画、实验装置、情景等,同时也可以向评价这(交流者)展示自己的教学环节或教学流程等,使抽象的语言表述得到形象具体的强化。
对于“课后说课”而言,说课者不单单能够展示课堂上使用的器物,而且还能够通过图片、视频等介质展示实际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效果,这种展示的说服力远远优于直接陈述。

3.2 “说”的阶段
在做足准备的情况下,“说”就有了其根源、内容,就不会出现“词穷”的尴尬,准备得越充分,要说的内容就越多,这可能会和“说课”的时间限定(一般的说课比赛要求在10~15分钟说完)产生矛盾,这种情况下,“说什么”和“怎么说”就成了解决矛盾的关键。

3.2.1 说课“说什么”
很多说课者认为前文提到的任何一个分析环节的内容都十分重要,丢掉谁都会影响说课的情况,以为自己要是不陈述“学情分析”,那么自己的“教学策略”就是去了根基,如果不说明“教材知识结构”就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是否抓住了重难点知识,进而会使“教学环节出现脱离。

但如果将前文提到的问题都陈述一遍,恐怕半个小时都不成,况且“说课”的一般时间在10~15分钟左右,所以说课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也完全没有必要做到面面俱到,因为评价者(交流者)对于你要表述的很多内容也是非常熟悉的,即便你不说出来,他们同样能够明了和理解。

所以对于“说”的部分内容要仔细斟酌、精心挑选,“说什么”通常有两个标准:(1)最能凸现本次“说课”主题;(2)最能凸现“说课”内容上的精华,可以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课堂教学的引入、教学难点的精彩突破、教学过程中生成性问题的处理、教学环节的转承等;对于舍弃不“说”的内容也有两个标准:(1)评价者(交流者)完全(或非常)熟悉的部分要舍弃。比如广东省华师大附中或省实验中学(全省数一数二的知名学校)的生物学老师在面对广州市生物学一线教师进行说课交流时,完全没有必要再陈述教学对象的学情如何、教学环境如何等,因为每一位老师都明白,但如果说课的评价者(交流者)更换为外省区的不熟悉这间学校情况的人,那么说课者就很有必要说明教学对象的状态了。(2)不能凸现“说课主题”或“说课”内容精华的部分要舍弃。

3.2.2 说课“如何说”
在确定了“说什么”之后,很多教师在说课前准备了说课稿,并且在“说”的时候就一字不落地全文照读,虽然“说”的内容也经过甄选、“说”的过程也很流畅,但这种“照本宣读”不仅导致“说课”缺失了灵活性,还失去了“说课”过程中的交流。

之所以出现说课者“照本宣读”的情况,主要是因为说课者担心在脱离说课稿的情况下,会出现“卡壳”的尴尬,其实这种“卡壳”还是说明了说课者对于说课内容的不熟悉,或者是对自己要说什么没能准确把握。因为说课的实质就是在“阐述问题”和“阐述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教师对这两项工作应当是非常熟悉(课堂教学也就是围绕着两个问题开展的)。

关于“如何说”,说课者要认清两件事情:(1)说课稿仅仅是说课者为了帮助自己整理“说的内容”和“说的流程”而做的准备;(2)说课的课件也仅仅为了更好地“佐证”或“强化”说课者“说的内容”。

“说”的形式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其基本原则有两个:

(1)更能凸现或强化“说的内容”。例如讲故事,有的人用惊险的事件做开头,以吸引读者,而有的人喜欢先陈述故事的背景,娓娓道来,看起来完全不同的两种方式,都是为了凸现故事的中心。
(2)因为是要“说”的作用主要在于交流,所以说课者的“说”要能够让他人非常清楚明晰。只有让评价者(交流者)明了说课者说的内容,那么交流才能得以实现。
在上述两个基础上如果能够将语言生动化、形象化,那么“说”的过程也就更引人入胜。0

4 “说课“中的注意事项
虽然“说课”是一个短时间内的交流活动,但想要较完美地进行一次说课,其要注意的事项还是非常的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偏离“说课”的主题 很多的说课都存在这样问题,主要是为说课者没有意识到“说课”还存在“主题”。前文已经说明了“说课主题”的重要性性,它是约束说课内容和说课形式的大环境,所以在“说课”活动的一开始就要研究分析“说课”主题,最好能组织讨论。
(2)“中心”不凸显 这里所谓的“中心”就是说课者最想要表述的能够反映出说课者驾驭课堂能力,处理教学问题的核心内容。出现“中心”不凸现的大多数原因是因为说课者的表述总想面面俱到,没有对“说”的内容做好取舍。
(3)理论和实际严重脱离 这种情况比较常见,其原因是说课者太急于凸现“说课”的主题、太过于强调课堂教学的流畅性、或者是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效果的完美,不得不大幅度“主观提升”或“主观降低”教学环境或学生素质,脱离了正常学生所应具有的水平。
比如:说课者为了突出教学效果的良好,在表述学情的时候,故意降低学生的能力,将其描述为一群什么都不懂、厌学、弃学的学生,然后再通过课堂实录凸现教学效果,强调教学效果的十分成功,其实这是非常不明智的,因为评价者(交流者)很直观或依靠经验就能从课堂状况判断出学生素质的层次。

再例如说课者面对一个原本要分为两课时授课的章节,硬是要压缩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只好加快课堂教学进度,为了保证在高速的课堂教学中也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说课者就“主观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把学生描述为知识难点都能完全自主学习,教师一点就明的群体。如果学生的能力真的达到老师描述的层次,那么教学内容也就没有了难点了,这一次的“说课”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况且这种“主观提升”很容易让评价者(交流者)看出,并十分反感。
还有一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那就是说课者为了实现某个教学任务而对教学环节和教学目标牵强附会。比如说课者的课堂教学内容明明不能够实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但说课者为了体现新课程的要求硬是把教学过程中的某个原本不相干的环节扯进来,硬说它体现了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4)表述缺乏条理
“说课”的本质是阐明一个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及其效果,在表述的内容上具有很强的因果关系(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且在时间上有明确的主线(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所以“说课”的条理性应当是相当强的。之所以在“说课”中出现缺乏条理的情况,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对“说”的内容相当不熟悉;其二是没有掌握好个环节的逻辑关系。

(5)“课件”华而不实这种错误是多出现在说课经验不过的年轻教师身上(说课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般会很清楚说课课件的作用和意义,老教师之所多媒体课件缺少技术),其主要原因是说课者没有认清说课课件的作用。
虽然华丽的课件并不会降低评价者的评价,但也不会因此而提升评价者对说课的评价,一个再华丽的课件如果没有起到辅助说课者更好地说明问题、形象表现说课内容的功能,这个课件就不是一个好课件,而很多课件的“华而不实”就出在这个问题上。当然如果课件既华丽美观,又实质有效,那是再好不过。

在课件的之所上有三个原则应当遵守,其一:课件要为充分为“说课”这个中心服务;其二:课件页面上的文字要保证清晰、美观和直白,保证评价者(交流者)能够看清楚、易于理解、心情上愿意看,这才能辅助说课,否则一切白费。其三:避免长篇累牍,能说得清楚的内容就说(可以节省时间),课件上的内容主要是需要强调的内容或者是语言不能很好表述的内容(比如课堂活动照片、课堂视频录像等)。

说课过程中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紧张、“卡壳”等问题,这些问题大都是说课者自身的素质参差不齐产生的,可以通过充分准备或多练习来解决。

5 结束语

“说课”的不仅具备高效性、灵活性,而且能够较为真实反映出教室的课堂教学的综合素质,并具有很好的交流功能,所以“说课”也越来越被各种场合或形式中的教学教研活动所采用,但是对于相当一部分教师(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来说还是相当陌生的,需要广大的教师积极投入到“说课”活动中去,加强交流和学习,实现课堂教学教研的共同提高。

‘陆’ 高中生物第三章第四节课教案设计的落实课程标准

本学年,“零起点教学”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所谓“零起点教学”,就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新一轮课改,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用课程标准来替代原来的教学大纲,要求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来实施教学。但现实并不乐观。虽然新课改已经推进了十二年,很多教师也在不断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变革,研究性学习、小组活动……等学习方式逐渐被师生们所接受,可多数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研究并不深入,不少教师手边根本就没有自己学科的课程标准,“跟着感觉走”的教学依然非常普遍。
教学不基于课程标准,就像火车不在既定的轨道上行驶一样,不仅会迷失方向,而且容易拔高教学要求,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今天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问题与此是有很大关系的。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一个核心的要求,是要依据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以及学科教育的规律来实施教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落实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
一、课程标准的特点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预期学习结果的规定。它有如下特点:
第一,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学习内容、知识点的具体规定。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来开展学习活动。全国有不同版本的教材,为这种选择提供了可能。
第二,课程标准对学习结果所做出的规定,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教师在保证基本要求有效落实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机会。
第三,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教学顺序,它既赋予了教师更大的教学自主权,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执行者,而应该和学生一样作为主体参与教育过程,课程的生成性成为可能。
之前的教学大纲,“刚性”的要求很鲜明,规定了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顺序及其要求。教师必须按照大纲规定的内容、顺序和课时进行教学,不能越雷池一步。换句话说,它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限制了教师教什么,而且还限制了教师怎么教。
教学大纲的“刚性”要求,对教师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教师考虑较多的是“何时能完成教学内容”,而关于“如何完成教学内容”以及“完成的效果如何”却少有考虑;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教师更关注的是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依据教科书的内容安排教学,至于为何选择这些内容、如此安排教学顺序的原因,教师却缺少深入的思考;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比较关注教科书的内容细节以及教学时间的安排,较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被隆重推出。
课程标准没有指出具体的教学内容要点,也没有要求教学顺序,更没有给出具体的教学方法,有的只是教学建议。因此,基于标准的教学,一定不是一种标准化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从教学的角度看,实施任何一项新的课程计划或者政策通常包括三个要素:使用新的教学材料,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的理念。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基于标准的教学也是如此,推出了新的课程标准以及与之配套的教材,推行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活动等多样化的教与学的方式,更为重要的是,教学的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来确定学习的内容,明白学生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水平,知道为此需要运用的教学策略、需要建立的评价机制,等等。在教学实践中,让教师来适应新的教材、运用新的教学方式都是比较容易的,但转变教学理念往往很困难。但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发生改变,很难保证新课程的有效落地。新一轮课改十多年的现实,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科中一个个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希望学生能够记住它,并在需要的时候能够用它来解决问题。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最需要教师清楚的是学生达到标准时的具体表现,以及可以通过怎样的途径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标准要求的水平。为此,课堂教学的设计需要有新的模式,逆向设计,就是其中被大家所认可的一种模式。
逆向设计是一种面向目标、又确保目标得以实现的设计。该模式主张在教学设计中首先明确学习目标,然后确定针对目标的评价方式,最后再来规划学习经验和教学。其核心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预期的学习目标
开展逆向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思考学习目标是什么?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应该理解什么或者能够做什么?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是怎样的?换句话说,要能够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比较清晰地明确教学的三维目标。
第二步:确定如何证明学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即教师要在设计教学流程之前,先设计学生的学习评价,以便知道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的要求,能够通过具体的实证资料来说明学生已经实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教学的三维目标,都应该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都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课堂或者课后的作业来进行验证。因此,测量工具的编制很重要。
传统的教学不会在教学流程设计之前就关注评价,也不关注课堂上的即时评价,通常是教完了一个单元之后才做一次检测,以此来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这很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落实,也很难起到通过评价改进教学的作用。
第三步:安排教学活动和教学指导
目标明确了,评价的方式也清楚了,教师的教学设计针对性就会更强,就会兼顾目标和评价这两头,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来让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
之所以强调教学观念的转变,从基于课程标准的逆向教学设计模式中就可以明白。观念决定行为,没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观念,就不可能有逆向教学设计这样的行为。
三、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要实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需要在课程标准的研读和评价工具的研制上下功夫。
第一,要会解析课程标准
如前所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要求通常是一个学段结束的时候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水平,需要教师通过一节节的教学逐渐加以落实。这其实给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将课程标准的要求细化为每一节课具体的学习目标。
为了帮助教师做到这一点,安斯沃斯从技术层面提出了解析课程标准的方法:
1)确定与教学相符合的某一具体内容标准;
2)列出内容标准中的概念和技能,创建知识技能结构图;
3)分析主要知识技能,确定学生学习的核心要点;
4)用学生能明白的语言,表述实质性的学习问题;
5)依据概念和技能,设计表现性的学习任务;
6)确保标准中的知识技能要求能反映在表现性学习任务中;
7)创建与表现性学习任务相符合的教学纲要;
8)设计学习结果的评分标准或评价量表。
第二,要会设计学习评价
美国评价专家斯蒂金斯认为,任何课堂教学的质量最终都取决于该课堂所运用的评价的质量,如果评价能够在课堂层面得到良好的运行,那么学习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为了确保学生最终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前就应该清楚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后的表现是怎样的。”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对学习的判断,更是促进教学和学习的工具。
学习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一般性的了解。比如口头提问,直接谈话等等;二是日常性的考查或者考试,比如随堂小测试、课后测验、单元测验、期中或者期末的考试等等;三是开放性的提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对一些事件进行分析和判断等;四是实践性作业,比如实验、小制作、课题研究等等。选择什么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最基本的一条原则就是看它能否直接评价学习目标中反映的学习结果。
上述的各种评价方法,换一个角度来看,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性的评价,一类是表现性的评价。客观性的评价大家非常熟悉,不用多说。表现性的评价有四个基本的特征,分别是建构性、标准性、过程性和真实性,是对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给予的评价。一个最为典型的事例就是跳水比赛,针对这样一项运动(真实性),我们要观赏从起跳到落水的全过程(过程性),为此要制定评价的规则(标准性),明确达到某种程度的运动员,可以得到多少分,并根据该运动员在空中重现标准动作的情况(建构性)来加以评判。
第三,要会确定中心问题
教学活动设计的一种关键的策略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明确的中心问题可以减少教学活动设计的随意性,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中心问题通常与这节课的核心知识有关。由此出发可以抓住一节课的核心概念和关键技能,也能够很方便地构建起教学活动的内在框架。
如何确定中心问题?仍然可以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来思考。有的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在学科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本身就是中心;有的知识虽然在学科中的位置不重要,但这一知识呈现的过程中人们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很有借鉴意义,那么其中的过程和方法就成为中心;还有的知识,从学科内容组成的角度看并不重要,也少有方法论的意义,但在给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浸润方面有很重要的价值,那么它就会成为该领域的中心。
中心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功能:它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支撑点,引导教学活动的开展,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理论、实践与案例》 李锋/着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8

‘柒’ 有效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和策略有哪些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要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式纳入教师的教学设计,实现课堂结构的更新,就必须探讨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的教学新策略。

一、新课程理念下选择生物教学策略的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应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遵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兴趣爱好。教学方式上,要因人而异地制定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目标,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获,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享受平等的教育。为此我选择生物教学策略时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主动选择带来主动学习,提供学生选择的教育,才是有效和成功的教育。在教学中应安排一些选择性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练习方式,独立地进行练习。增强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是高中新课程的突破,体现了新课程的特色。为了帮助学生正确选择课程,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要依据学校选课制度,编写“生物课程选课指南”,并采取咨询、答疑、讲座等各种有效形式给学生进行切实的指导。选择性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时空,会使之产生新的兴趣和一种自主支配学习的激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使学生学会选择,形成个性,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

生物教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可以从学习环境中得到体验,环境是教学中学生获得体验的载体。加强实验是高中生物新课程的重要特色。教学中要注意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实验质量。新课程还增加了许多类型的实践活动,教师要设计好这些活动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身处生动活泼的情境之中锻炼操作技能、学习模仿、体验学习的快乐,使学生一上课就感到生动有趣、形式新颖、情境交融,整个学习过程处于“乐中练、动中练、学中练”的氛围之中。

(三)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新课程还十分重视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例如,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如思考与讨论、科学前沿、技能训练、模型构建、探究、想象空间、课外制作、活动及建议活动等栏目,其中有许多都是值得思考的,应该让学生动动脑筋、动动手,尝试去解决这些困难。

二、新课程理念下生物教学策略的案例分析与评价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探索新型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完成课程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运用了创设探究情境式、合作交流式、开放式等教学策略。

(一)创设探究情境式教学策略

1.创设探究情境式教学策略是根据生物课程标准学习领域目标和相关的活动内容,围绕创设的一个教学主题,把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采用相互联系的若干教学环节,通过游戏为主的方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它是一种主要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思维锻炼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式。

2.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进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2)以主题情境逐渐进入各小标题情境教学;(3)发展学生思维技能训练;(4)小组合作探讨和实践完成教学目标;(5)让评价渗透到每一个情境教学中。

3.评价:该策略重点在于引出教学任务,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任务中来。教师把将要学习的生物学知识通过一定的问题、情境或事件呈现给学生,并通过这一活动把学生过去的活动和将来的活动联系在一体,引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注意和兴趣。这一方法要求教师做到:创设为理解各类生物学学习主题所需的而学生现在又欠缺的接近真实经验的情境;提供一定的相互矛盾的事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通过活动使教学目标逐渐明确起来,并确立教学目标的规则和程序;避免直接解释概念,提供定义和答案,自己将结论陈述出来。

(二)合作交流式教学策略

1.合作交流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陪伴学生完成学习过程为主要形式,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方法创设情境,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该策略重视学生首次发现,首次示范,将所学知识、技能“外化”,进行自我反馈,以逐步完成教学目标。

2.合作交流式教学过程:(1)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2)教师陪伴学生进入学习程序,陪同学生一起练习分析;(3)发展学生思维技能训练;(4)小组协作学习,利用各人不同的认识开展小组讨论,利用集体练习情境的创设提供学习帮助;(5)学习效果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3.评价:学生在自主探究之后,将各自的探究结果进行交流与讨论,通过自主学习而获得知识。学生获得的知识可能并不全面或正确,这就需要在一个相互协作的学习群体中对各自的观点、假设进行辩论,使不同的观点得以交锋、碰撞,从而加深、补充、修正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这一策略要求教师做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概念和定义,并请他们对自己的解释作出说明或提供证据;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他们的解释,批判性地倾听他人的解释,并对其他解释提出质疑;用学生现有的经验作为解释概念的基础,进而向他们提供正式的定义、解释以及新的说明性的短语;避免向学生介绍不相关的概念或技巧,也不要接受学生不合理的解释。

(三)开放式教学策略

1.开放式教学以教材、场地、自然条件为主线展开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渐地改变教学环境,让学生自主发现各种学习方法,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积极讨论学习的规则,以达到教学的目标。

2.开放式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利用教材进行自主学习;(2)改变教学场所(如实验室、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3)在小组合作下创设探究的氛围,延伸学生学习的兴趣;(4)让个人、小组进行表演、展示;(5)运用综合性评价。

3.评价:该策略给学生提供了确认发展当前的概念、过程以及技巧的经验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时间对教师准备好的“情境”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通过与教学情境、材料以及方式的互动,积累直接经验并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会遵循一定的模式,确定影响事件的变量,而且学会对事件进行质疑。这一策略要求教师做到:鼓励学生在没有教师的直接指导下一起学习,给予他们充分的活动和学习的机会;学生在相互交流与合作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需要,把握他们的思路等;向学生提出需要仔细探究的问题以改变他们的研究思路;教师应充当协助者、教练或顾问的角色,不必领着学生一步步地解决问题。

(四)实践引申式教学策略

该策略目的在于通过质疑、复习、实践等活动来扩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给学生提供新的经验,使学生形成更深刻、更广泛的理解,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和恰当的技巧。这一策略常用于对新材料新事物的分析和判断,要求教师做到:鼓励学生使用正式的定义或解释,并将这些新的说明性短语、定义、解释和技巧运用到新的相似的情境中去;提醒学生做替代性的解释,使学生形成更深刻、更广泛的理解,获得更丰富的信息技巧;使学生注意信息和证据,让他们从证据中得出合理的结论,提醒他们不要忽视以前的信息和证据而牵强地得出结论;应注意避免向学生提供明确的答案;避免领着学生一步步寻找答案、解释怎样解决问题;避免因学生的错误结论而训斥学生。

(五)反馈评价式教学策略

该策略目的在于鼓励学生评估自己的理解力和创新力,同时也为教师提供评价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的机会。教师运用正式或非正式的程序来评估学生的观念、态度和技巧,学生则得以检验他们在新情境下的解释、行为及态度。这一策略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施行,要求教师做到:注意观察学生使用新知识、技巧的情况,寻找学生改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迹象;评估学生的知识和技巧,但要避免检测他们词汇、术语及孤立的事件;允许学生评估自己的学习以及小组协作的技巧,并提出有利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证据以及以前接受的解释来回答开放性问题,但不要筹划与知识和技巧无关的开放性讨论。

三、结论与建议──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笔者认为,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不仅指教学目标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还指教学过程是学生自我活动和自主发展的过程。

1.改革以生物知识为中心的单向式传授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2.把“教学过程”首先看作是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为,“教学”意味着更多的控制和支配,而“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估等环节中,都包含着如何从“教”的角度去唤起学生的“学”。3.让学生承担一定的学习责任。4.大胆改造固定的、僵化的教学程序(如复习旧知、新授、巩固练习等)。5.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发展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

‘捌’ 如何实施高中生物课堂中的目标教学

一、围绕三个维度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课堂不是简单的摆事实讲道理,而要把学生作为长久性发展目标来培养。生物学是社会的科学,自然的科学,与人类生活、环境保护、社会活动等息息相关,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所以生物教学有很大的创造空间。
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指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解题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只有在理解、掌握某知识点的基础上才会有相应的应用行为,学生之所以不能对题目正确的解决或无从下手,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缺少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学应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出发,知识与技能目标设定为以实为要,基础知识伴随学生的终生成长。
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指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解题方法的选择,是对知识和技能的反思和应用,是其他目标达成的媒介。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全方位的人才,要使学生具备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自强的自学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和钻研精神。传统的教学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不教学生动手、用脑、做人,它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教育家陶行知深深体会到知的苦涩,行的坎坷,欲获真知必行,故从陶知行政名陶行知。因此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定应该以活见长,考虑掌握、记忆和再现知识的重要,也应考虑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地理解、重构、质疑知识的可能性。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以人为本,通过教与学达成个性发展是课程的根本目标,使学生获得健康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使之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陶行知认为:“这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之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教学中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校中就能够具备学校人和社会人双重身份,走出课堂,走近生活。走向社会。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落实
三维教学目标强调教育的“平等性”,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首先要强调普及意识。在现实中,学生由于智力结构、思维习惯、知识积累等因人而异,在学科内容掌握上不可能齐头并进,甚至相差悬殊,这样就出现了学习成绩“优秀生”和“学困生”之分。搞好“学困生”的教育是面向全体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注重“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才的成长中,智能因素的差异只是一个基本条件,而不是唯一条件,除智能因素外,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是智能发展的动力因素。“学困生”与“优秀生”的差异并不仅仅在于智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信心、坚持性与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为了加快后进生的转化,教师可以利用课下时间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课上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之产生成功的情绪体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注重因材施教。应该承认,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是普遍的、绝对的,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所以教师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因材施教。教师可以在处理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时,先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学案,注重分层作业的设计和分层评价机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被鼓励和被要求的评价。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
1.通过情境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物学科的特点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特别是对于高中生来讲,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独立生活能力越来越强,在现实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随之越来越多,这些问题会在他们脑海中产生许多问号。所以在刨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尽可能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能够自己联系实际,产生疑问,引起认知冲突。然后通过开展自主的学习活动,解决问题,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要求参与的渴求状态,使学生学习毫无强迫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思维也处于最佳状态,智慧的火花也会不断闪烁。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开发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教师应在实验课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在动手中善于求异,创造新的方法: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1.德育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的各个环节。良好的品德是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和谐生活、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是教育的重中之重。高中生物教材在这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生动。可以说每一节

‘玖’ 新课标高一的生物教案如何写好像要体现什么三维目标

一、围绕三个维度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课堂不是简单的摆事实讲道理,而要把学生作为长久性发展目标来培养。生物学是社会的科学,自然的科学,与人类生活、环境保护、社会活动等息息相关,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所以生物教学有很大的创造空间。
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指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解题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只有在理解、掌握某知识点的基础上才会有相应的应用行为,学生之所以不能对题目正确的解决或无从下手,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缺少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学应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出发,知识与技能目标设定为以实为要,基础知识伴随学生的终生成长。
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指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解题方法的选择,是对知识和技能的反思和应用,是其他目标达成的媒介。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全方位的人才,要使学生具备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自强的自学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和钻研精神。传统的教学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不教学生动手、用脑、做人,它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教育家陶行知深深体会到知的苦涩,行的坎坷,欲获真知必行,故从陶知行政名陶行知。因此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定应该以活见长,考虑掌握、记忆和再现知识的重要,也应考虑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地理解、重构、质疑知识的可能性。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以人为本,通过教与学达成个性发展是课程的根本目标,使学生获得健康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使之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陶行知认为:“这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之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教学中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校中就能够具备学校人和社会人双重身份,走出课堂,走近生活。走向社会。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落实
三维教学目标强调教育的“平等性”,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首先要强调普及意识。在现实中,学生由于智力结构、思维习惯、知识积累等因人而异,在学科内容掌握上不可能齐头并进,甚至相差悬殊,这样就出现了学习成绩“优秀生”和“学困生”之分。搞好“学困生”的教育是面向全体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注重“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才的成长中,智能因素的差异只是一个基本条件,而不是唯一条件,除智能因素外,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是智能发展的动力因素。“学困生”与“优秀生”的差异并不仅仅在于智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信心、坚持性与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为了加快后进生的转化,教师可以利用课下时间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课上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之产生成功的情绪体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注重因材施教。应该承认,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是普遍的、绝对的,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所以教师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因材施教。教师可以在处理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时,先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学案,注重分层作业的设计和分层评价机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被鼓励和被要求的评价。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
1.通过情境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物学科的特点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特别是对于高中生来讲,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独立生活能力越来越强,在现实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随之越来越多,这些问题会在他们脑海中产生许多问号。所以在刨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尽可能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能够自己联系实际,产生疑问,引起认知冲突。然后通过开展自主的学习活动,解决问题,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要求参与的渴求状态,使学生学习毫无强迫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思维也处于最佳状态,智慧的火花也会不断闪烁。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开发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教师应在实验课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在动手中善于求异,创造新的方法: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1.德育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的各个环节。良好的品德是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和谐生活、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是教育的重中之重。高中生物教材在这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生动。可以说每一节生物专题都是德育教育的素材,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教育素材,将德育教育贯穿在生物教学的全过程。
2.注重美、体、劳等其它方面的教育。三维目标同样强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渗透德育,强调刨新,而且要促进学生的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自然、生物的形态美和结构美的认识,使学生提高情趣,陶冶性情,从而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生理和营养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学会营养饮食、科学锻炼,以达到强健身心等目标。
在生物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教师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从基础做起,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让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准确落实,使课堂焕发出教育的功能和活力。

阅读全文

与如何设计高中生物学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