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球曾经历了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第六次大灭绝或许已经到来
6500万年前,发生恐龙大灭绝事件,在这次灭绝事件中,大型陆生脊椎动物几乎全数灭绝,唯有鸟类和穴居生物部分存活下来。陆地生态几乎被完全清空。
根据化石研究,从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开始,地球曾发生过数十次生物灭绝事件,其中5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恐龙大灭绝事件也包括在其中。而且每次灭绝事件的间隔时间非常近似,几乎都在6500万至一亿年。难道这是地球生物必须经历的命运吗?灭绝事件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如今,距离上一次灭绝事件已经6500万年,新一轮的大灭绝事件会如期来临吗,甚至有科学家说灭绝事件已经开始发生了。人类刚成型数千年的文明能从其中逃脱吗?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这几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以及可能的原因。看看我们是否正在重复曾经的灭绝历程。
大约4.5至4.4亿年前,全球85%的海洋物种灭绝了,此时叶足动物门,腕足动物门,外肛动物门,头足类,三叶虫类,虑食性浮游生物等物种的数量也大量减少。在此之前,地球气候温和,全球大多地方都被浅海覆盖,非常适合生存,此时的动物都生活在海洋中。为何突然就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了呢。
研究发现,奥陶纪的岩层记录五个冰川脉冲。4.2亿年前,南方大陆的巨大版块移动到了南极,形成冰盖凝结海水,而此时的地球间冰期也导致海平面的不断上升下降变化影响了气候,而环境的变化导致了很多脆弱物种的灭绝。
另外还有科学家认为可能是一颗超新星的伽马射线暴破坏了臭氧层,导致紫外线破坏了地球的食物链。
大约3.76亿至3.6亿年,78%的海洋物种消失。沉积记录表明,海洋底层普遍缺氧。碳埋藏率猛增,底栖生物遭受破坏影响了生物生存并导致了物种灭绝。
原因是植物登陆后进化出了庞大的根系加速了风化,使得土壤中的营养成分进入海洋,导致海水富营养化,藻类爆发导致海洋缺氧。
同时迅速生长的植物影响了全球的碳循环,植物生长过快使得大量的碳元素埋藏于地下。大气中二氧化碳迅速降低了5倍,温室气体的快速下降引发了晚古生代大冰期,又称卡鲁大冰期。
此次灭绝事件发生于大约2.5亿年前,地球上70%的陆生脊椎动物以及96%的海洋动物消失,这是生物大爆发以来灭绝事件中最严重的一次,这也是唯一一次昆虫大灭绝。
灭绝原因有很多假设,一个是盘古大陆的形成使得大部分浅水区域消失,导致近海生态系统崩溃。科学家发现当时底层中的碳13与碳12比例波动,赤道温度升高了6度,说明温室气体使得全球变暖导致生态失衡。
最有说服力的是海洋缺氧硫化,地质证据表明二叠纪海洋缺氧,海底硫化物逃逸,海水中的硫化氢大量排放到大气中,坏生态系统以及臭氧层,紫外线进一步伤害全球物种。二叠纪形态不正常的孢子化石和底层中的绿硫细菌都支持这种观点。
约两亿年前,50%的物种在这次灭绝事件中消失,此次灭绝事件后,恐龙成为了地球霸主。
此次灭绝事件的原因很多且没有证据表明某种单一的原因,但是可以看出气候开始变得干旱,火山活动剧烈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异常,而恐龙的进化挤压了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
到了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终结了恐龙的霸主地位,从此,哺乳动物开始登上了 历史 舞台。
从几次灭绝事件中,我们看到,除了地球外不确定的原因外,基本所有的灭绝都是由于地球自身的内部运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和物种进化导致生态失衡导致,即便是恐龙的灭绝,科学家发现除了小行星外,被子植物的进化也导致恐龙缺少食物,地球地壳运动越加频繁及必然导致气候极端变化,也就是说,即便没有小行星撞击地球,恐龙或许也会很快退出 历史 舞台。否则,为什么称霸地球的恐龙全军覆没,而同期的许多爬行动物却存活下来
总结下来,物种面临的灭绝威胁主要来自于地球的地壳运动导致的气候异常,碳循环异常导致的温室效应或缺氧,臭氧层被破坏导致的紫外线威胁,以及优势物种对环境的掠夺。
自从人类走出非洲到人类成为了地球霸主,人类的活动就不断导致物种灭绝,近两千年来,已经有数百种动物消失,而其中三分之一是近50年灭绝,还有大量物种成为濒危物种。而到了近代,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以及人类生活对森林的破坏导致了碳元素循环失衡。各种工业生产排放导致臭氧层空洞。人类的疯狂扩张占据整个地球,疯狂掠夺自然资源。人类亲手把导致物种灭绝的因素一个接一个的开启了。
无处不在的塑料垃圾,甚至已经进入我们自己的体内,毒害物质,重金属的排放,甚至连核废料都公然排入大海,未来的威胁可想而知。
如今,人类凭借发达的现代 科技 ,或许已经无惧气候的变化,在凶猛的自然灾害也无法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即便小行星来袭或许也能靠核武器对抗一二。但是,威胁人类生存的最终原因就是我们自身。
㈡ 你能想到生物防治害虫的例子吗
是实验几班的??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他生物来抑制或消灭有害生物的一种防治方法。内容包括:(1)利用微生物防治。常见的有应用真菌、细菌、病毒和能分泌抗生物质的抗生菌,如应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真菌),苏云金杆菌各种变种制剂防治多种林业害虫(细菌),病毒粗提液防治蜀柏毒蛾、松毛虫、泡桐大袋蛾等(病毒),5406防治苗木立枯病(放线菌)微孢子虫防治舞毒蛾等的幼虫(原生动物),泰山 1号防治天牛(线虫)。(2)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主要有寄生蜂和寄生蝇,最常见有赤眼蜂、寄生蝇防治松毛虫等多种害虫,肿腿蜂防治天牛,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3)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这类天敌很多,主要为食虫、食鼠的脊椎动物和捕食性节肢动物两大类。鸟类有山雀、灰喜雀、啄木鸟等捕食害虫的不同虫态。鼠类天敌如黄鼬、猫头鹰、蛇等,节肢动物中捕食性天敌有瓢虫、螳螂、蚂蚁等昆虫外,还有蜘蛛和螨类。
利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学现象和某些生物学特性,以防治危害农业、仓储、建筑物和人群健康的生物的措施。
利用生物防治害虫,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公元304年左右晋代嵇含着《南方草木状》和公元 877年唐代刘恂着《岭表录异》都记载了利用一种蚊防治柑桔害虫的事例。19世纪以来,生物防治在世界许多国家有了迅速发展。
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有:利用天敌防治,利用作物对病虫害的抗性防治,利用耕作方法防治,利用不育昆虫和遗传方法防治等。
利用天敌防治 利用天敌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应用最为普遍。每种害虫都有一种或几种天敌,能有效地抑制害虫的大量繁殖。这种抑制作用是生态系统反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这一生态学现象,可以建立新的生物种群之间的平衡关系。目前用于生物防治的生物可分为三类:①捕食性生物,包括草蛉、瓢虫、步行虫、畸螯螨、钝绥螨、蜘蛛、蛙、蟾蜍、食蚊鱼、叉尾鱼以及许多食虫益鸟等;②寄生性生物,包括寄生蜂、寄生蝇等;③病原微生物,包括苏芸金杆菌、白僵菌等。在中国,利用大红瓢虫防治柑桔吹绵蚧,利用白僵菌防治大豆食心虫和玉米螟,利用金小蜂防治越冬红铃虫,利用赤小蜂防治蔗螟等都获得成功。在美国,利用苏芸金杆菌防治落叶松叶蜂、舞毒蛾、云杉芽卷叶蛾;在苏联,利用核型多角体病毒和颗粒体病毒防治美国白蛾等,也获得成功。
利用作物对病虫害的抗性 选育具有抗性的作物品种防治病虫害,如选育抗马铃薯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抗花叶病的甘蔗品种,抗镰刀菌枯萎病的亚麻品种、抗麦杆蝇的小麦品种,都已经取得成果。作物的抗虫性表现为忍耐性、抗生性和无嗜爱性。忍耐性是作物虽受有害生物侵袭,仍能保持正常产量;抗生性是作物能对有害生物的生长发育或生理机能产生影响,抑制它们的生活力和发育速度,使雌性成虫的生殖能力减退;无嗜爱性是作物对有害生物不具有吸引能力。
耕作防治、不育昆虫防治和遗传防治 耕作防治就是改变农业环境,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不育昆虫防治是搜集或培养大量有害昆虫,用γ射线或化学不育剂使它们成为不育个体,再把它们释放出去与野生害虫交配,使其后代失去繁殖能力。美国佛罗里达州应用这种方法消灭了羊旋皮蝇。遗传防治是通过改变有害昆虫的基因成分,使它们后代的活力降低,生殖力减弱或出现遗传不育。此外,利用一些生物激素或其他代谢产物,使某些有害昆虫失去繁殖能力,也是生物防治的有效措施。
意义 由于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一些害虫已经产生很强的抗药性,许多害虫的天敌又大量被杀灭,致使一些害虫十分猖獗。许多种化学农药严重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群健康。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就能有效地避免上述缺点,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生物防治
据一本古书《南方草木状》的记载,在南方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手提着一种口袋上街叫卖,这种口袋是用席子做成的,口袭中放有许多树枝树叶,枝叶上挂着虫茧,虫茧看上去就象薄絮,里面裹着一种虫蚁,这种虫蚁颜色为赤黄色,比普通的的蚂蚁要大一些,卖的时候连同薄絮一起卖掉,至此,你也许要问,有谁会去买这玩意呢?买它干什么呢?原来,南方盛产柑桔,柑桔树上有一种害虫,专门为害果实,买这种虫蚁就是为了防治这种柑桔害虫,如果没有这种虫蚁的话,桔子会被害虫吃得无一完好。这种利用虫蚁防治柑桔害虫的记载,就是已知最早的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本是一个非常现代化的名词,它是指利用某些能寄生于害虫的昆虫、真茵、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线虫以及捕食性昆虫和螨类、益鸟、鱼类、两栖动物等来抑制或消灭害虫,利用抗生素来防治病原菌,即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制菌,以菌治病。在中国历史上,除了用蚁防治柑桔害虫以外,还有很多利用益鸟和青蛙防治害虫的例子。
然而对于益鸟和青蛙的利用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于是,人们又从益鸟吃虫中得到启发,发明了养鸭治虫。明代有个名叫陈经纶的人就在一个名为《治蝗笔记》中详细地记载了自己发明养鸭治虫的经过。陈经纶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曾从菲律宾的吕宋岛把甘薯引种到福建进行试种,以后他和他的子孙们又积极致力于在各地推广甘薯种植,甘薯成为普通大众的食粮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陈经纶和他们一家。养鸭治蝗便是他在推广甘薯种植的过程中发明的。有一年,陈经纶在教人种甘薯时,看到天边飞来了一群蝗虫,把薯叶全给吃光了,一会儿又飞来了几十只鹭鸟,把蝗虫又给吃掉了。他从中受到启发,认为鸭和鹭的食性差不多,于是便养了几只鸭子,放在鹭鸟活动的地方,结果发现,鸭子吃起蝗虫来,比鹭鸟又多又快,于是就号召当地老百姓大量养鸭。每当春夏之间,便将鸭子赶到田地里去吃蝗虫。后来,这种方法果然成为江南地区治蝗的重要办法之一,不少的治蝗专书中也都提到了这种治蝗办法。
明清时期,养鸭还不仅用来治蝗,同时还用来防治蟛蜞。蟛蜞,是螃蟹的一种,它它以谷芽为食,因此,成为稻田害虫之一。明代,珠江流域地区的人们已开始养鸭来防治蟛蜞对水稻的为害。养鸭治虫,是中国历史上利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生物防治技术,它不仅可以消灭害虫,保护庄稼,同时还能促进养殖业的发展,起到化害为利的效果,是中国生物防治史上一项了不起的发明。
㈢ 气候变暖真正的威胁,藏在永久冻土里的病毒病菌们正在复苏……
有些恐怖病毒,我们以为已经将它彻底消灭了,但它却还存在于世等待苏醒。
天花是人类 历史 上一种酿造了无数悲剧的恶性传染病,它被称为“人类史上最大的种族屠杀”。
从1967年开始全球进行最后一次采用牛痘疫苗大规模消灭天花的活动,活动以1977年非洲索马里最后一位患者的痊愈结束。
1979年10月26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病毒。
现存的最后天花病毒样本只分别保留在美国和俄罗斯的两个研究中心中做研究使用。
而在19世纪90年代西伯利亚爆发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天花疫情,当时人们把患病死者的尸体草草掩埋在河边。
西伯利亚冻原上的永久冻土就像大学实验室里的冷库一样保存着这些天花病毒,现如今,变暖的气候已经开始使冻土逐渐融化。
天花病毒
人类擅长与一切威胁其生存的生物抗战。
远古时期发明尖矛利盾抵抗凶猛野兽,所向披靡。
一个世纪前以青霉素的发明为开端,拉开了人类与病菌激战的序幕。
随后病菌不断进化,人类研发的抗生素也随之更新换代。
本以为这是一场更新竞速比赛,但这时候猛然一回头,发现数千年前的致病病菌和病毒正以更凶猛之势卷土重来。
亚历山大·弗莱明首次提取青霉素
已经有一些可怕的病菌开始悄无声息地重新苏醒,威胁人类。
2016年8月一种古老病菌就在广袤壮阔的西伯利亚冻原上就显露了它的蛛丝马迹。
一位居住在冻原北极圈内亚马尔半岛的12岁男孩因感染炭疽而死亡,同时至少有20位当地人也因此住院治疗。
纯净的北极怎么会突然出现易被食草兽感染的炭疽杆菌呢?而且这种病菌与现代炭疽杆菌在形貌上有着不小的差异。
这起事件得到当时科学家们的重点研究,经过排查疫情探明真相,原因令人十分惊讶。
一头因感染炭疽死于1941年的驯鹿尸体本来深埋在永久冻土层之下,所有人都认为尸体会被永久冰封。
但随着全球变暖气候下夏日热浪的出现,永久冻土原来并不像字面意思所说的“持续永久”,它开始融化。
这就使得驯鹿尸体暴露,炭疽杆菌重见天日,并复活释放到附近的水和土壤中。
病菌传染式地侵入附近放牧驯鹿,造成2000多只驯鹿死亡。
疫情爆发的亚马尔半岛大概拥有30万只驯鹿,当时的俄罗斯政府甚至准备捕杀半岛上六分之五的驯鹿以确保疫情控制。
随着食物链的流向,位于食物链顶端的人也难以幸免,近百人因此就医治疗。
永久冻土又称永冻层,它具有迷惑性的名字,其实指的是持续多年冻结的土石层,并不是永远冻结不会融化的冰层。
北极地区的冻土层分为两层,约50厘米的上层冻融土每年夏季融化、冬季冻结,再往下的永冻层则常年处于冻结状态,100米以内的部分年平均低温达到-5至-3℃。
大多数情况下永冻层中的水分子含量会超过地表物料的潜在水饱和量,因此通常是冰与土的冻融形态。
但随着气温回暖或者受到强压,冻土内的冰会融化成水而改变其固体的状态,并且更深的永久冻土正逐渐显露出来。
土葬是古代处理尸体最方便和常用的方式了。
人死后可能还会将遗体运送回老家选一处风水宝地风光大葬。
而动物的待遇就没那么好了,它们死后的尸体要么是遗弃荒野,要么是有人经过动了恻隐之心而把它就地掘土埋葬。
一般来说动物体内的病毒细菌会随着它们寄主的身体死亡而凋亡,但冻土这种条件可谓是某些病菌的“保鲜库”。
炭疽杆菌等一类病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会形成芽孢,其表面具有一层异常坚硬孢子。
在这层孢子的保护下病菌就可以在低温、无氧、黑暗、没有水分的永久冻土中安心冬眠长达几个世纪了。
早就有研究指出,在浅层永冻层中的炭疽芽孢活性可以保持105年,而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细菌还能休眠更长的时间。
炭疽菌落及菌体
在20世纪初期,全世界有一百多万只驯鹿死于炭疽病。
当时它们的尸体大部分就被埋葬在地表,主要分散在俄罗斯北部的区域。
近年来受全球变暖影响最大的北极圈气温急速上升,其上升速度要比全球其他地区快三倍。
冬眠状态中的病菌在温暖的“呼唤”中觉醒,再依据其传染特征很快找到新的寄主,实现“复活”。
然而,这并不是古老病菌首次复活的孤例。
在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病毒学和生物技术的科学家意外在几具石器时代的人类遗体中,检查出了他们曾感染的天花和黑死病病毒的DNA片段。
虽然没有发现病毒本身,但病原体有可能在环境适宜生存的条件下通过感染性媒介传播。
早在2005年美国宇航局(NASA)的科学家就实现让冻存3.2万年的肉芽孢杆菌复活。
那还是猛犸象在地球上生存的时代,而猛犸象就没有那么幸运能够复活了。
它们复活的原理和炭疽杆菌类似,也是产生了坚硬的孢子才得以存活。
而一旦复活,它们也具有了可怕的传染性。
猛犸象
北极的永久冻土中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贵重金属、石油等珍贵资源,近年来许多国家纷纷打起了这块区域的主意。
要挖矿或开采石油都需要大量地移动永久冻土,而且移动的量至少以百万吨级来计算。
因此除了温度升高引起冻土融化导致的病菌复活外,在北极地区进行的采矿等商业行为也会严重破坏冻土结构,从而使深藏其中的远古病毒再次复苏。
这一举措要是真的落实,其破坏力将远远大于全球升温的影响。
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也蕴含丰富的永久冻土资源。
但随着近50年来人为开发利用等人类活动的干扰,青藏高原的冻土环境也受到不小的影响。
开挖地表、任意取土样品等工程活动扰乱了原有冻土的水-热-冰的动态平衡机制,加快了土壤温度的变化。
据统计,在1980-1995年间永久冻土小于20米深的浅层地温普遍升高,十几米厚的冻土减薄或者消失了。
青藏高原的冻土资源
人类微生物防治技术发展其实已经比较先进和完善,但远古世纪的病毒和细菌依然能够震慑我们。
这是因为现如今研发的防治技术主要针对新型的致病病菌,与它们的祖先相比已然改头换面。
因此在古老病菌面前,即使人类重甲加身、武器精锐也没有用武之地,不及时针对其研发对抗的话就只能缴械投降了。
疫苗是人类 历史 上对抗病菌的一项里程碑式的伟大发明。
威胁人类数百年之久的天花病毒就是在牛痘疫苗的接种下得到完全防治。
在两百多年的疫苗发展中不断更新与完善其防御效力,但由于早年医学条件较差,多种疫苗只被用于当时特定疾病的控制和预防,并没有很好的保存下来。
而随着古老病菌的复活,可见维持疫苗库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同时对永久冻土中DNA含量的检测和监控也是预防病菌复苏的一项重要举措。
定向地发现罪恶的苗头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后续防治与保护。
虽然永久冻土中病毒库的存在和远古病菌的复苏将会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地球微生物强大的存活能力和休眠能力也确实使人惊叹。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微生物学与细胞学学院的研究人员从俄罗斯西伯利亚一处12~20米深的冻土中提取到了一种肉食杆菌属细菌和其他细菌。
科学家们把细菌放在常温条件下培养,随后用它们测试了火星环境培养,如缺氧、极度低温低压条件。
实验发现,30天的培养后10000个细菌样品中有6个能在这种极端环境中存活,而存活下来的无一例外都是肉食杆菌属细菌。
这一发现对火星上生命探究的进度有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探测火星环境的飞行器
外星研究固然重要,但当务之急是防范好埋藏在永久冻土之下的巨量细菌与病毒。
否则还没等到登上移民火星的诺亚方舟,人类已经在地球上岌岌可危了。
㈣ 最早的生物防治是在什么时候
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从生物界互相制约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发明和运用了生物防治的方法。
1000多年前的晋代,嵇含在《南方草木状》中记载:“人以席囊贮蚁鬻(卖)于市者,其窠如薄絮囊,皆连枝叶,蚁在其中,并窠而卖。蚁赤黄色,大于常蚁。南方柑树若无此蚁,则其实(果实)皆为群蠹(害虫)所伤,无复一完者矣。”这是我国和世界农学史上运用以虫治虫生物防治方法的最早记录。公元9世纪,唐代的段成式也注意到我国南方有一种大蚁,结巢于柑树的果实上,果实因而长得非常好。以后元、明、清等代的许多着作中也均有类似记载。
经有关专家考证,嵇含所说的那种能防治柑树害虫的蚁是黄猄蚁。黄猄蚁能捕食多种柑树害虫,对于防治柑树的病虫害,效果十分显着。而且,跟施用化学药物相比,用黄蚁治虫可减少落果30%。此法至今仍为广东、福建一些地方的果农沿用。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尔逊曾说:“农业史上,黄掠蚁的利用是生物防治害虫最古老、最着名的例子。”我国对这一事实的记载是最早、最翔实的,国外迟至19世纪后半叶才有这方面的记载。
㈤ 生物防治是如何发展而来的
利用生物防治害虫,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公元304年左右晋代嵇含着《南方草木状》和公元877年唐代刘恂着《岭表录异》都记载了利用一种虫蚁防治柑橘害虫的事例。19世纪以来,生物防治在世界许多国家有了迅速发展。
据古书《南方草木状》的记载,在南方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手提着一种口袋上街叫卖,这种口袋是用席子做成的,口袋中放有许多树枝树叶,枝叶上挂着虫茧,虫茧看上去就像薄絮,里面裹着一种虫蚁。这种虫蚁颜色为赤黄色,比普通的的蚂蚁要大一些,卖的时候连同薄絮一起卖掉。原来,南方盛产柑橘,柑橘树上有一种害虫,专门为害果实,买这种虫蚁就是为了防治这种柑橘害虫,如果没有这种虫蚁的话,橘子会被害虫吃得无一完好。这种利用虫蚁防治柑橘害虫的记载,就是已知最早的生物防治。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用虫蚁防治柑橘害虫以外,还有很多利用益鸟和青蛙防治害虫的例子。人们从益鸟吃虫中得到启发,发明了养鸭治虫。明代有个名叫陈经纶的人就在名为《治蝗笔记》中详细地记载了自己发明养鸭治虫的经过。陈经纶曾从菲律宾的吕宋岛把甘薯引种到福建进行试种,以后他和他的子孙们又积极致力于在各地推广甘薯种植,甘薯成为普通大众的食粮,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陈经纶和他一家。养鸭治蝗便是他在推广甘薯种植的过程中发明的。有一年,陈经纶在教人种甘薯时,看到天边飞来了一群蝗虫,把薯叶全给吃光了,一会儿又飞来了几十只鹭鸟,把蝗虫又给吃掉了。他从中受到启发,认为鸭和鹭的食性差不多,于是便养了几只鸭子,放在鹭鸟活动的地方,结果发现,鸭子吃起蝗虫来,比鹭鸟又多又快,于是就号召当地老百姓大量养鸭。每当春夏之间,便将鸭子赶到田地里去吃蝗虫。后来,这种方法果然成为江南地区治蝗的重要办法之一,不少的治蝗书中也都提到了这种治蝗办法。
明、清时期,养鸭还不仅用来治蝗,同时还用来防治蟛蜞。蟛蜞,是螃蟹的一种,以谷芽为食,因此成为稻田害虫之一。明代,珠江流域地区的人们已开始养鸭来防治蟛蜞对水稻的为害。养鸭治虫,是中国历史上利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生物防治技术,它不仅可以消灭害虫,保护庄稼,同时,还能促进养殖业的发展,起到化害为利的效果,是中国生物防治史上一项了不起的发明。
㈥ 为什么说中国是世界上生物防治历史最早的
中国是世界上应用生物防治最早的国家,比德国哈提在他的着作里提出生物防治的思想和美国成功地应用澳洲瓢虫防治吹绵介壳虫要早1200-1500年.公元304年前后,晋嵇含着《南方草木状》记述了以黄犭京蚁防治柑桔害虫的方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以虫治虫的史料.文献中还记有人工养蚁:“养花先养蚁”、“土人取大蚁饲之……”,还有“收蚁而贩”以卖蚁为业的记载.关于收蚁工具,有“以席囊贮蚁”的,有用“猪羊尿泡”的,有“以布袋贮之”的.可见古代在岭南一带,应用这种方法治虫是相当普遍的.有的文献中还谈到“以藤竹引度,使之树树相通”,“系竹索,引大蚁往来出入借以除蠹.”这可算是最早、最简单的天敌助歼了.以螳螂治虫,在古代也有应用.有人“于五月觅螳螂窝(卵块)数枚置菊左右,立秋前螳螂子出,跳跃菊上,不食菊叶,能驱蝴蝶,兼食诸虫.”中国古代的生物防治另一卓有成效的例子,应推养鸭治蝗.据考证,养鸭治蝗系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79年)陈经纶所创造.在他的《治蝗笔记》中记有“……遂教其土人群畜鸭雏,春夏之间随地放之,是年此方遂无蝗害.”“四十之鸭可治四万之蝗.”
㈦ 微生物学发展史中重要的人物和事件有哪些
微生物学发展史中重要的人物有:列文虎克、巴斯德、维诺格拉茨、伊万诺夫斯基、毕希纳、弗莱明、比德尔和塔特姆、科思、科恩伯格、埃伦贝等等。
微生物学发展史中重要的事件
17世纪,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制的简单显微镜(可放大160-260倍)观察牙垢、雨水、井水和植物浸液后,发现其中有许多运动着的“微小动物”,并用文字和图画科学地记载了人类最早看见的“微小动物”-细菌的不同形态(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等)。
1838年,德国动物学家埃伦贝格在《纤毛虫是真正的有机体》一书中,把纤毛虫纲分为22科,其中包括3个细菌的科(他将细菌看作动物),并且创用bacteria(细菌)一词。1854年,德国植物学家科思发现杆状细菌的芽孢,他将细菌归属于植物界,确定了此后百年间细菌的分类地位。
俄国出生的法国微生物学家维诺格拉茨基于1887年发现硫磺细菌,1890年发现硝化细菌,他论证了土壤中硫化作用和硝化作用的微生物学过程以及这些细菌的化能营养特性。
1892年,俄国植物生理学家伊万诺夫斯基发现烟草花叶病原体是比细菌还小的、能通过细菌过滤器的、光学显微镜不能窥测的生物,称为过滤性病毒。1915-1917年,特沃特和埃雷尔观察细菌菌落上出现噬菌斑以及培养液中的溶菌现象,发现了细菌病毒-噬菌体。
1957年,A.科恩伯格等成功地进行了DNA的体外组合和操纵。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的研究不断获得进展,胰岛素已用基因转移的大肠杆菌发酵生产,干扰素也已开始用细菌生产。现代微生物学的研究将继续向分子水平深入,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7)哪个事件是现代生物防治的开端扩展阅读
微生物学对人类的作用
在微生物与工业发展的关系上,通过食品罐藏防腐、酿造技术的改造、纯种厌氧发酵的建立、液体深层通气搅拌大规模培养技术的创建以及代谢调控发酵技术的发明,使得古老的酿造技术迅速发展成工业发酵新技术。
在遗传工程等新技术的推动下,进一步发生质的飞跃,发展为发酵工程,并与遗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生物反应器工程一起,共同组成当代的一个高技术学科生物工程学。
微生物在当代农业生产中具有十分显着的作用。新世纪的农业是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高科技为依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搞大农业(含农、林、牧、副、渔)、生态农业和工厂化的农业,因而是高科技、高产量、高效益、低投入和无废弃物的农业。
它兼有高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和高生态效益的特点。其中,微生物的作用极其重要却易被忽略,例如,以菌治害虫和以菌治植病的生物防治技术:以菌增肥效和以菌促生长的微生物增产技术;以菌作饲(饵)料和以菌当蔬菜的单细胞蛋白和食用菌生产技术。
㈧ 世界地球日是几月几日
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个专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旨在提高民众对于现有环境问题的意识,并动员民众参与到环保运动中,通过绿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环境。
世界地球日提醒大家如何保护环境,低碳生活:
1、随手关灯 电力资源不浪费。
由于疏忽大意或觉得麻烦,很多人在生活中常常忘记关灯或关闭电源。目前我们生活中用的电,60%依靠燃烧煤炭,每发1度电就要燃烧400克煤炭。燃烧煤炭,不仅消耗地球资源,还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粉尘,严重污染环境。
养成随手关灯小习惯,对于不用的电子设备,及时拔掉电源,既能省电,也能保护自然资源。
2、绿色低碳出行 环保又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假如你是有车一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尝试步行或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使用机动车。在天气晴好的时候,大家也可以多去户外骑车、健步走等,既锻炼了身体,放松了身心,也降低了能耗
㈨ 生物防治是什么
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中的每一种物质和生物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意义,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了生态平衡,不存在有害物质和虫害、病害的概念。农田生态系中病虫暴发,造成对人类经济的危害,形成了病虫害概念。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减少害虫的危害,人们大量地使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由于病虫空间分布的稀疏性和作物吸收肥料能力的限制,90%的化学农药和50%的化学肥料残留在农田生态系中,形成了公害,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研究表明,自然因素引起的农业公害仅占5%,而人为因素达95%,因而防止农药残毒污染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并已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概括起来有下列几方面:限制和停止使用某些剧毒残留期较长的农药品种,制定和遵守防止农药残留污染的有关规定,改进施药方法,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安全)的新农药,大力发展“第三代农药”,第三代农药通常指能生物降解而无害于环境的新农药。
采用综合,发展化学防治以外的其他方法,并采用综合防治,是防止农药污染的一条重要途径。
大力提倡使用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运用有益生物及其产品来防治病虫害的一种方法。它的优点是对环境污染少、对人、畜、植物无毒。生物防治有着广泛的发展前途,是今后病虫害防治的发展方向。
1.以虫治虫 我国是开展“以虫治虫”最早的国家。公元304年晋《南方草木状》中即有用黄猝蚁防治橘园害虫的记载。自然界中有许多益虫捕食农林害虫,又有许多益虫寄生在农林害虫身体内部或外部。这些益虫通常叫做害虫的天敌。捕食害虫的就叫做捕食性天敌,寄生在害虫体内或体外的就叫做寄生性天敌。利用天敌昆虫来消灭害虫是生物防治的一种重要方法。以虫治虫的方法除了对人畜安全、花钱少、使用简便、效果好外还有很多优点。例如以虫治虫,把天敌昆虫释放出去,天敌昆虫有寻找害虫加以消灭的能力;天敌昆虫释放后,不但消灭了一部分害虫,还能够繁殖增多,进一步消灭更多的害虫,因此以虫治虫的效果常可维持较长的时间;如果从外地引进一种或几种天敌昆虫而获得成功,这是有较长远防治意义的。因此以虫治虫与其他防治方法综合应用,优点很多,我们应该十分重视这项工作。
我国有许多能消灭害虫的有益昆虫。在果树生产上也已广泛应用取得显着效果。现列举以下以虫治虫的一些着名的事例。
(1)以蚁治虫我国最早开始 早在公元304年,晋朝嵇康所着《南方草木状》中就详细记载有南方橘农曾利用黄猝蚁防治柑橘害虫的事迹。所以在距今1600多年以前,我国最早开始以虫治虫的工作。而在国外,直到19世纪才有以虫治虫的详细记载。目前广东省四会县仍然沿用这种黄猝蚁来防治柑橘大绿蝽、潜叶斧、粉绿象虫和铜绿金龟子等害虫。
(2)以瓢虫治虫 瓢虫常用以防治蚜虫和蚧虫。
利用瓢虫防治介壳虫。我国南方利用大红瓢虫防治吹绵蚧早已取得成功,从国外引进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也已取得成功。福建省从广东省引进孟氏隐唇瓢虫防治果树粉蚧也取得成功。其外,日本方头甲、整胸寡节瓢虫捕食矢尖蚧,草蛉和小黑瓢虫,捕食螨可以捕食柑橘、草莓红蜘蛛,七星瓢虫和食螨蝇可捕食蚜虫等。在河北省,黑缘红瓢虫是控制杏、桃树害虫朝鲜球蚧的重要天敌。
(3)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椿象 平腹小蜂成虫能把自己的卵产在荔枝椿象、蓖麻蚕、樟蚕、柞蚕、马尾松毛虫和柑橘大缘椿象等虫的卵里,其幼虫孵化后就以寄主卵内的营养物质为食,最后寄主卵不能孵化。平腹小蜂防治荔枝椿象的效果很显着,卵寄生率一般都达90%。
(4)利用植绥螨防治柑橘红蜘蛛 世界上已知植绥螨约800余种。我国已研究利用的是其中一种,叫做畸鳌螨,用以防治柑橘红蜘蛛,效果很好,现已在柑橘生产上示范推广。
2.以菌治虫 在自然界中,能使昆虫感病的病原微生物很多,它们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及原生动物等。利用昆虫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害虫,称为微生物防治,也叫做以菌治虫。以菌治虫对人、畜比较安全;以菌治虫有选择性,有利于保护昆虫的天敌;以菌治虫经济有效,可以工业化生产,便于在农村推广。近十多年来微生物杀虫剂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已知可利用的病原体就有1000种以上。
(1)以细菌治虫 细菌刺剂大多是随着昆虫取食,经过口腔,进入虫体,在虫体中产生芽孢和一种蛋白质毒素,叫做伴孢晶体。这种毒素能破坏昆虫肠道,引起昆虫瘫痪,很快停止取食。经过细菌在体腔进一步大量繁殖,引起败血症,昆虫很快死亡。昆虫死后,开始腹部发黑,以后全体发黑,软化腐烂。
病原细菌主要是苏芸金杆菌,它是一种寄生于昆虫体内引起昆虫发病死亡的细菌。我国近年来分离出不少苏芸金杆菌菌种,并发现了一些新变种。目前,国内各地生产和使用的松毛虫杆菌、杀螟杆菌、青虫菌、Bt8010等都属于苏芸金杆菌类,已用它防治20余种农、林害虫,如柑橘凤蝶、苹果巢蛾,柑橘红蜘蛛、卷叶蛾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苏芸金杆菌制剂必须被害虫食入,才起毒杀作用,所以适时施药非常重要。
目前,我国生产和使用的苏芸杆菌类的菌剂如Bt8010生物农药等都存在杀虫谱窄,仅对鳞翅目害虫有效,杀虫速率慢,长期使用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问题。最近,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中心研制的生物农药天霸是利用多位点杀虫毒素(mu ltiple-toxin)理论,将生物杀虫剂Bt的伴胞晶体与放线菌Abarnecctin毒素进行藕合生产出的双毒素生物杀虫剂,就克服了以往研制的苏芸金杆菌类药剂的不足。表现为杀虫谱广,可用于防治鳞翅目、同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和螨类等主要害虫,在果树上鳞翅目害虫如果蒂虫、枇杷黄毛虫、柑橘凤蝶、桃梨食心虫等,双翅目害虫如叶甲等,同翅目害虫如荔枝椿象、龙眼木虱、橄榄木虱等,以及果树上的螨类等应用推广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杀虫速率快,对主要害虫的杀虫经达24小时大于85%。降低害虫抗药性,双毒素生物杀虫剂的抗性周期是单毒素的乘数倍,假设单毒素生物杀虫剂的抗性周期为5年,双毒素的则为25年。使用成本低,天霸的使用成本平均为52.5~82.5元/公顷·次。
(2)以真菌治虫 真菌是通过体壁进入害虫的体内,大量繁殖后,又以菌丝穿出体壁,产生孢子。死虫身体往往僵硬,呈现白色、黄色、绿色和红色。在害虫病原微生物中,以真菌致病的最多,已知约有530余种,占60%以上。而昆虫的真菌病中,由白僵菌引起的占21%。目前国内外成功使用的,主要是半知菌纲的白僵菌。此外,绿僵菌Metarrhizium anisopliae M.S.、虫霉菌属Entomophthora和多毛菌属Hi-rsutella等研究较多,也颇有应用前途。白僵菌,又称球孢白僵病,是一种广谱性寄生真菌,它可以寄生在5个目、24科的190多种昆虫与螨类。1835年在美国首次分离出来,近二三十年才较广泛应用。在果树生产上,我国较大面积应用白僵菌防治苹果食心虫,杏叶蜂,螨类等均取得良好效果。在福建利用荔蝽菌防治荔枝蝽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3)以病毒治虫 昆虫病毒病在自然界的昆虫群体中是经常存在的,有时还能引起昆虫的流行病,起着抑制害虫大发生的作用。因此,昆虫病毒大可以作为防治害虫的一种重要手段。国内外已发现能被病毒感染的昆虫与螨类已达七百余种。
目前用来防治害虫的病毒主要是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和质型多角体病毒。病毒对昆虫的致病力一般都很强,感病死亡率常达80%以上。幼虫如果感病,即使有少数和能化蛹,许多病蛹也不能成活。少数能羽化为成虫,其体内也都带病毒,产卵时,卵面常附着有病毒,可使病毒传给下一代。
上述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和质型多角体病毒等几类有包涵体的昆虫病毒,在自然界能保存活力四五年,甚至更久,因此病毒能够在自然界长期保存下来,起着调剂害虫群体数量消长的作用。
我国已发现昆虫病毒将近30种,大都作过接种试验。最近各地陆续发现的重要害虫的病毒有:斜纹夜蛾、桑毛虫、木橑尺蠖、马尾松毛虫和茶毛虫的核型多角体病毒;棉铃虫、黄地老虎和马尾松毛虫的质型多角体病毒以及菜白蝶和黄地老虎的颗粒病毒。其中已经在林间或田间作过防治试验,有初步效果的有: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斜纹夜蛾幼虫、用核型多角体病毒和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马尾松毛虫、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桑毛虫、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赤松毛虫以及用核型多角体防治棉铃虫。这些都是我国以病毒治虫的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