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常规微生物检验用品包括哪些 常规微生物检验需要用什么
1、常规微生物检验用品:试管,烧杯,锥形瓶,容量瓶,玻璃棒,铁架台,酒精灯,镊子,移液管,洗耳球,载玻片,量筒,培养皿,干燥箱,电炉,高压蒸汽灭菌锅,恒温培养箱,水浴锅,分光光度级计,试管架,漏斗,滤纸,接种环,显微镜,擦镜纸。
2、微生物检验工作是一项对前期准备要求很严格的工作,建议准备以下事项:清楚检验工作的目的,是检测什么样品的什么项目,依照什么标准,例如依照GBT 4789.2-200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检测某食品样品的菌落总数项目,那么你就要熟读这个标准,要知道准备什么用到的仪器器具,用到什么培养基,要有怎样的培养条件,怎样去观察结果以及数据处理,怎样填写检验报告。
Ⅱ 微生物实验室需要什么试剂 我们进行样品的霉菌,酵母菌和细菌的计数,大肠杆菌的检测也是计数,
如果只是你检测的这些,缓冲液用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就可以了。
培养基的话,就要看你是什么标准了,如果是cp 的标准呢,就去看中国药典二部,附录107页的微生物限度检测方法,里面说的很清楚的。
如果是USP的标准呢,就去看USP药典里的61和62,这两个部分呢,一个是讲如何测霉菌、酵母菌、细菌的,一个是讲如何测大肠、金葡菌的。
试剂什么的,在这些地方都有讲的。
Ⅲ 微生物检测手段及注意事项
1. 微生物计量法
1.1 体积测量法
又称测菌丝浓度法,通过测定一定体积培养液中所含菌丝的量来反映微生物的生长状况。方法是,取一定量的待测培养液(如10 mL)放在有刻度的离心管中,设定一定的离心时间(如5 min)和转速(如5000 rpm),离心后,倒出上清夜,测出上清夜体积为v,则菌丝浓度为(10-v)/10。菌丝浓度测定法是大规模工业发酵生产上微生物生长的一个重要监测指标。这种方法比较粗放,简便,快速,但需要设定一致的处理条件,否则偏差很大,由于离心沉淀物中夹杂有一些固体营养物,结果会有一定偏差。
1.2称 干重法
可用离心或过滤法测定。一般干重为湿重的10~20%。在离心法中,将一定体积待测培养液倒入离心管中,设定一定的离心时间和转速,进行离心,并用清水离心洗涤1~5次,进行干燥。干燥可用烘箱在105 ℃或100 ℃下烘干,或采用红外线烘干,也可在80 ℃或40 ℃下真空干燥,干燥后称重。如用过滤法,丝状真菌可用滤纸过滤,细菌可用醋酸纤维膜等滤膜过滤,过滤后用少量水洗涤,在40 ℃下进行真空干燥。称干重发法较为烦琐,通常获取的微生物产品为菌体时,常采用这种方法,如活性干酵母(Activity Dry Yeast, ADY),一些以微生物菌体为活性物质的饲料和肥料。
1.3 比浊法
微生物的生长引起培养物混浊度的增高。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一定波长下的吸光值,判断微生物的生长状况。对某一培养物内的菌体生长作定时跟踪时,可采用一种特制的有侧臂的三角烧瓶。将侧臂插入光电比色计的比色座孔中,即可随时测定其生长情况,而不必取菌液。该法主要用于发酵工业菌体生长监测。如使用UNICO公司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波长600 nm处用比色管定时测定发酵液的吸光光度值OD600,以此监控E.coli的生长及诱导时间。
1.4 菌丝长度测量法
对于丝状真菌和一些放线菌,可以在培养基上测定一定时间内菌丝生长的长度,或是利用一只一端开口并带有刻度的细玻璃管,到入合适的培养基,卧放,在开口的一端接种微生物,一段时间后记录其菌丝生长长度,借此衡量丝状微生物的生长。
2. 微生物计数法
2.1 血球计数板法
血球计数板是一种有特别结构刻度和厚度的厚玻璃片,玻片上有四条沟和两条嵴,中央有一短横沟和两个平台,两嵴的表比两平台的表面高0.1 mm,每个平台上刻有不同规格的格网,中央0.1 mm2面积上刻有400个小方格。通过油镜观察,统计一定大格内微生物的数量,即可算出1 mL菌液中所含的菌体数。这种方法简便,直观,快捷,但只适宜于单细胞状态的微生物或丝状微生物所产生的孢子进行计数,并且所得结果是包括死细胞在内的总菌数。
2.2 染色计数法
为了弥补一些微生物在油镜下不易观察计数,而直接用血球计数板法又无法区分死细胞和活细胞的不足,人们发明了染色计数法。借助不同的染料对菌体进行适当的染色,可以更方便的在显微镜下进行活菌计数。如酵母活细胞计数可用美蓝染色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活细胞为无色,而死细胞为蓝色。
2.3 比例计数法
将已知颗粒(如霉菌孢子或红细胞)浓度的液体与一待测细胞浓度的菌液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在显微镜视野中数出各自的数目,即可得未知菌液的细胞浓度。这种计数方法比较粗放。并且需要配制已知颗粒浓度的悬液做标准。
2.4 液体稀释法
对未知菌样做连续十倍系列稀释,根据估计数,从最适宜的三个连续的10倍稀释液中各取5 mL试样,接种1 mL到3组共15只装培养液的试管中,经培养后记录每个稀释度出现生长的试管数,然后查最大或然数表MPN(Most Probable Number)得出菌样的含菌数,根据样品稀释倍数计算出活菌含量。该法常用于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例如饮用水和牛奶的微生物限量检查。
2.5 平板菌落计数法
这是一种最常用的活菌计数法。将待测菌液进行梯度稀释,取一定体积的稀释菌液与合适的固体培养基在凝固前均匀混合,或将菌液涂布于已凝固的固体培养基平板上。保温培养后,用平板上出现的菌落数乘以菌液稀释度,即可算出原菌液的含菌数。一般以直径9 cm的平板上出现50~500个菌落为宜。但方法比较麻烦,操作者需有熟练的技术。平板菌落计数法不仅可以得出菌液中活菌的含菌数,而且同时将菌液中的'细菌进行了一次分离培养,获得了单克隆。
2.6 试剂纸
在平板计数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小型商品化产品以供快速计数用。形式有小型厚滤纸片,琼脂片等。在滤纸和琼脂片中吸有合适的培养基,其中加入活性指示剂2, 3, 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无色)待蘸取测试菌液后置密封包装袋中培养。短期培养后在滤纸上出现一定密度的玫瑰色微小菌落与标准纸色板上图谱比较即可估算出样品的含菌量。试剂纸法计数快捷准确,相比而言避免了平板计数法的人为操作误差。
2.7 膜过滤法
用特殊的滤膜过滤一定体积的含菌样品,经丫叮橙染色,在紫外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荧光,活细胞会发橙色荧光,而死细胞则发绿色荧光。
3. 间接测定法
微生物的生长伴随着一系列生理指标发生变化,例如酸碱度,发酵液中的含氮量,含糖量,产气量等,与生长量相平行的生理指标很多,它们可作为生长测定的相对值。因此可利用生理指标等间接参数来测定生物量。
3.1 测定含氮量
大多数细菌的含氮量为干重的12.5%,酵母为7.5%,霉菌为6.0%。根据含氮量×6.25,即可测定粗蛋白的含量。含氮量的测定方法有很多,如用硫酸,过氯酸,碘酸,磷酸等消化法和Dumas测N2气法。Dumas测N2气法是将样品与CuO混合,在CO2气流中加热后产生氮气,收集在呼吸计中,用KOH吸去CO2后即可测出N2的量。
3.2 测定含碳量
将少量(干重0.2~2.0 mg)生物材料混入1 mL水或无机缓冲液中,用2 mL 2%的K2Cr2O7溶液在100 ℃下加热30分钟后冷却。加水稀释至5 mL,在580 nm的波长下读取吸光光度值,即可推算出生长量。需用试剂做空白对照,用标准样品做标准曲线。
3.3还原糖测定法
还原糖通常是指单糖或寡糖,可以被微生物直接利用,通过还原糖的测定可间接反映微生物的生长状况,常用于大规模工业发酵生产上微生物生长的常规监测。方法是,离心发酵液,取上清液,加入斐林试剂,沸水浴煮沸3分钟,取出加少许盐酸酸化,加入Na2S2O3临近终点时加入淀粉溶液,继续加Na2S2O3至终点,查表读出还原糖的含量。
3.4 氨基氮的测定
离心发酵液,取上清液,加入甲基红和盐酸作指示剂,加入0.02 mol/L的NaOH调色至颜色刚刚褪去,加入底物18%的中性甲醛,反应数刻,加入0.02 mol/L的使之变色,根据NaOH的用量折算出氨基氮的含量。根据培养液中氨基氮的含量,可间接反映微生物的生长状况。
3.5 其他生理物质的测定
P,DNA,RNA,ATP,NAM(乙酰胞壁酸)等含量以及产酸,产气,产CO2(用标记葡萄糖做基质),耗氧,黏度,产热等指标,都可用于生长量的测定。也可以根据反应前后的基质浓度变化,最终产气量,微生物活性三方面的测定反映微生物的生长。如在BMP-2的发酵生产上,随时监测溶氧量的变化和酸碱度的变化,判断细菌的长势。
4. 商业化快速微生物检测法
微生物的检测,其发展方向是快速,准确,简便,自动化,当前很多生物制品公司利用传统微生物检测原理,结合不同的检测方法,设计了形式各异的微生物检测仪器设备,正逐步广泛应用于医学微生物检测和科学研究领域。例如:
4.1 试剂盒,培养基等手段
抗干扰培养基和微生物数量快速检测技术结合解决了传统微生物检测手段不能解决的难题,为建立一套完整的抗干扰微生物检测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抗干扰微生物培养基,新型生化鉴定管,微生物计数卡,环境质量检测试剂盒等,可方便的用于多项检测。
4.2 借助新型先进仪器
BACTOMETER全自动各类总菌数及快速细菌检测系统可以数小时内获得监测结果,样本颜色及光学特征都不影响读数,对酵母和霉菌检测同样高度敏感原理是利用电阻抗法(Impedance Technology)将待测样本与培养基置于反应试剂盒内,底部有一对不锈钢电极,测定因微生物生长而产生阻抗改变。如微生物生长时可将培养基中的大分子营养物经代谢转变为活跃小分子,电阻抗法可测试这种微弱变化,从而比传统平板法更快速监测微生物的存在及数量。测定项目包括总生菌数,酵母菌,大肠杆菌群,霉菌,乳酸菌,嗜热菌,革兰氏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微生物OD值是反映菌体生长状态的一个指标,OD是Optical Density(光密度)的缩写,表示被检测物吸收掉的光密度。通常400~700 nm 都是微生物测定的范围,需要紫外分光光度计测最大吸收波长。用得最多的是:505 nm测菌丝菌体、560 nm测酵母、600 nm测细菌。用测OD方法画微生物生长曲线时,同一株菌的起始培养浓度可以准备多管(根据检测点的需要,如需检测10个点,就准备10管),然后每个点取一管出来测OD值就行了。
一般测菌体密度的OD的波长范围是580 nm-660 nm,如枯草芽孢杆菌用600 nm,已经属于可见光区(200 nm~400 nm为紫外光区,400 nm~800 nm为可见光区)。空白如用水做,需要离心洗涤菌体;空白如用不接种的培养基做就不需要洗涤,但是不接种的培养基要和接种的同时培养以求条件一致,最后注意一般OD值在控制在0.1~0.4最好,在这个区内的值就可靠,如果OD大于1.0,一般要稀释后再测,因为OD太大,分光光度计的灵敏度就会显着降低。
一般都测吸光值,而且最好是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发酵液或菌体的稀释倍数一致,吸光值与稀释倍数不一定成正比,可保证整个实验点有可比性。且取值的时候要连续读数,重复3次的数最好。
另,用分光光度计测微生物的OD值为什么要把波长设为600 nm
这个波长其实只是针对浊度,而分光光度计在600 nm处对浊度的反应比较灵敏。测吸收峰的实际意义并不大,比如LB摇瓶培养过夜的大肠杆菌,其实在400多纳米处的吸收最大,但那很可能是培养液的吸收峰。
Ⅳ 微生物实验室常用试剂有那些往XDJM指点一二
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试剂与培养基
第一节 常用试剂及其使用方法
一、诊断用纸片
⑴ 杆菌肽纸片(0.04U/片):抑菌圈>10mm为敏感。质控菌株: D群链球菌阴性, A群链球菌阳性。
⑵ SMZ纸片(1.25μg/片、23.75μg/片):出现抑菌圈即为敏感。质控菌株:D群链球菌阳性, A群链球菌阴性。
⑶ 新生霉素纸片(5.0μg/片):抑菌圈≥16mm为敏感。质控菌株:表皮葡萄球菌阳性,腐生葡萄球菌阴性。
⑷ O129纸片、奥普托欣(Optochin)纸片:参见第五节《生化试验培养基》。
二、诊断用血清
1.沙门菌属诊断血清
⑴ A-F群O多价诊断血清。
⑵ 特异O群因子诊断血清:常用的有O2,O4,O7,O9,O10诊断血清。
⑶ 特异H因子诊断血清 常用的有Ha,Hb,Hc,Hd,Hgm,Hi,Hf、Vi因子诊断血清。
2.志贺菌属诊断血清
志贺菌属4种多价血清:痢疾志贺菌Ⅰ、Ⅱ血清,福氏志贺菌多价血清及分型血清(1~6型),宋内志贺菌诊断血清,鲍氏志贺菌多价血清及分型血清。
3.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诊断血清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诊断血清,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ETEC)诊断血清,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诊断血清,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诊断血清O157: H 7。
4.霍乱弧菌O1、O139混合多价诊断血清及稻叶、小川、彦岛O139分型血清
5.脑膜炎奈瑟菌多价血清及分群血清
6.链球菌分类诊断血清
7.肺炎链球菌诊断血清
8.耶尔森菌诊断血清
三、常用染色液
1.革兰染色液
⑴ 结晶紫溶液 A液:结晶紫 20g,95%乙醇20 ml; B液:草酸铵 0.8g, 蒸馏水80 ml。
染色前24h将A液、 B液混合,过滤后装入试剂瓶内备用。
⑵ 碘液:碘1g,碘化钾2g,蒸馏水300ml。
将碘与碘化钾混合并研磨,加入几毫升蒸馏水, 使其逐渐溶解,然后研磨,继续加入少量蒸馏水至碘、碘化钾完全溶解。最后补足水量。也可用少量蒸馏水将碘化钾完全溶解,再加入碘片,待完全溶解后,加水至300ml。
⑶ 脱色液:95%乙醇
⑷ 复染液:沙黄2.5g,95%乙醇100ml为贮存液,取贮存液10ml,加蒸馏水90ml为应用液。
2.抗酸染色液
⑴ 碱性复红染色液: ①萋纳石炭酸复红溶液:碱性复红乙醇饱和溶液10ml,5%石炭酸溶液90ml。 ②脱色液:浓盐酸3ml,95%乙醇97ml。③复染液(吕弗勒美蓝液):美蓝乙醇饱和溶液30ml,100g/L氢氧化钾溶液0.1ml,蒸馏水100ml。
⑵ 金胺O-罗丹明B染色液: ①罗丹明B液:罗丹明B 0.1g加蒸馏水100ml。②1g/L金胺O液:金胺O液0.1g加蒸馏水95ml,再加入纯石炭酸 5ml,混匀。③3%盐酸乙醇。④稀释美蓝液:吕弗勒美蓝液100ml,加蒸馏水90ml,混匀。
3.鞭毛染色液(改良Ryu法)
A液:5%石炭酸10ml,鞣酸2g,饱和硫酸铝钾溶液 10ml; B液:结晶紫乙醇饱和液。应用液A液10份,B液1份,混合,室温存放备用。
4.异染颗粒染色液
甲液:甲苯胺蓝 0.15g,孔雀绿 2g/L, 95% 乙醇2.0ml,蒸馏水100ml。乙液:碘 2g,碘化钾3g,蒸馏水300ml。
先将碘化钾加入少许蒸馏水(约2ml),充分振摇,待完全溶解,再加入碘,使完全溶解后, 加蒸馏水至300ml。
5.荚膜染色液
⑴ 印度墨汁或50g/L黑色素水溶液
⑵ 5g/L苯胺蓝水溶液。
第二节 基础培养基
一、液体基础培养基
1.蛋白胨水
[用途]
用于细菌靛基质试验;一般细菌培养和传代。
[配法]
蛋白胨(或胰蛋白胨)10g,氯化钠 5g,蒸馏水1L。
将上述成分溶于水中,校正pH 至7.2,分装试管,每管2~3ml,置121℃灭菌15min备用。
[质量控制]
大肠埃希菌生长良好,靛基质阳性;伤寒沙门菌生长良好,靛基质阴性。
2.营养肉汤
[用途]
一般细菌的增菌培养,加入1%的琼脂粉亦可作营养琼脂。
[配法]
蛋白胨10g,牛肉膏3g,氯化钠5g,蒸馏水1L。
将上述成分称量混合溶解于水中,校正pH至7.4,按用途不同分装于烧瓶或试管内。经121℃灭菌15min,作无菌试验后冷藏备用。
[质量控制]
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沙门菌、化脓性链球菌生长良好。
[保存]
置冰箱3周内用完。
3.牛肉浸液培养基
[用途]
细菌培养最基础的培养基,除用于一般细菌的培养外,又可以作营养琼脂及其它培养基的基础。
[配法]
新鲜除脂牛肉 500g,氯化钠5g
蛋白胨10g,蒸馏水1L。
先将牛肉清洗,除脂肪、肌腱,并切块绞碎。称取500g置容器加入蒸馏水1L,搅匀后置冰箱过夜,次日煮沸加热30min,并用玻棒不时搅拌用绒布或麻布进行粗过滤,再用脱脂棉过滤即成。在过滤中加入蛋白胨10g、氯化钠5g溶解后,用氢氧化钠溶液校正pH至7.6~7.8,并加热煮沸10min,补充蒸馏水至1L,最后用滤纸过滤,呈清晰透明、淡黄色液体,经121℃15min灭菌备用。
[用法]
根据用途不同可以制成营养肉汤,以此为基础制成其它培养基。如制作固体培养基,加入琼脂15 ~20g/L即可。
[质量控制]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伤寒沙门菌、痢疾志贺菌等均生长良好。
[保存]
置4℃冰箱内可以使用较长时间。
注:商品牛肉浸膏粉,一般使用量为3~5g/L。
二、固体基础培养基
1.营养琼脂
[用途]
一般细菌和菌株的纯化及传种。 [配法]
蛋白胨10g,牛肉膏3g,氯化钠5g,琼脂粉(优质)12g,蒸馏水1L。
将上述成分(除琼脂外)溶于水中,校正pH 7.2~7.4后加入琼脂,煮沸溶解,根据用途不同进行分装,经121℃灭菌15min,倾注平板或制成斜面,冷藏备用。
[质量控制]
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呈浅黄色; 痢疾志贺菌菌落无色;铜绿假单胞菌 菌落无色或浅绿色。
[保存]
置4℃冰箱保存,2周内用完。
2.血琼脂培养基
[用途]
一般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溶血性鉴别及保存菌种。
[配法]
pH 7.4~7.6牛肉浸液琼脂 100ml,脱纤维羊血(或兔血) 5~10ml。
将血琼脂基础经121℃灭菌15min,待冷却至50℃左右以无菌手续加入羊血,摇匀后立即倾注灭菌平皿内,待凝固后,经无菌实验冷藏备用。
[质量控制]
化脓性链球菌ATCC 19615生长良好,β-溶血;肺炎链球菌ATCC 6303生长良好,α-溶血;表皮葡萄球菌ATCC 12228 生长良好,不溶血。
[保存]
置4℃冰箱,1周内用完。
3.巧克力琼脂培养基
[用途]
主要用于嗜血杆菌的分离培养,亦可用于奈瑟菌的增殖培养。
[配法]
鲜牛肉浸出液1L, 蛋白胨10g,
氯化钠5g,琼脂粉12g,无菌脱纤维
羊血或兔血100ml。
将上述成分(除兔血外)加热溶解,调pH至7.2,置121℃15min高压灭菌,待冷至约85℃,以无菌方式加入兔血,摇匀后置85℃水浴中,维持该温度10min,使之成巧克力色。取出置室温冷至约50℃,倾注平板或制成斜面备用。
[质量控制]
流感嗜血杆菌ATCC 10211、肺炎链球菌ATCC 6305生长良好,菌落典型。
[保存]
置4℃冰箱,1周内用完。
4.胱氨酸胰化酪蛋白琼脂
[用途]
常用于测定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以及营养要求较高细菌的糖发酵试验。
[配法]
胱氨酸0.5g, 胰化酪蛋白20g,氯化钠5g,亚硫酸钠0.3g,琼脂3.5g,酚红0.0175g,蒸馏水1L。
将上述成分(酚红除外)混合溶解,调pH至7.2,加入酚红指示剂。分装试管,115℃灭菌15min。
[用法]
用于测定糖发酵时,按需要加入各种糖溶液,将待检标本直接种于培养基管内,置35℃孵箱,18~24h观察结果。培养基由红色变为黄色为阳性,不变色为阴性。
第三节 保存和增菌培养基
一、菌种保存培养基
[配法]
蛋白胨10g,牛肉膏5g,氯化钠3g,磷酸氢二钠2g,琼脂粉4.5g,蒸馏水1L 。
将上述成分混合于水中,加热溶解,调pH至7.4~7.6,分装试管2/3左右高度,121℃高压灭菌15min,成为半固体培养基,备用。
[质量控制]
培养基呈淡黄色半固体状。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生长良好,动力阳性;福氏志贺菌(ATCC 12022)生长良好,动力阴性;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生长良好,动力阴性。
二、增菌培养基
1.葡萄糖肉汤
[用途]
用于血液增菌。
[配法]
蛋白胨(或月示 胨)10g,氯化钠5g,肉浸液(或心浸液)1L,葡萄糖3g,枸橼酸钠3g,5g/L对氨基苯甲酸水溶液10ml,1mol/L硫酸镁溶液20ml,青霉素酶1000 U。
将蛋白胨、氯化钠混合于肉浸液中加热溶解,再加入葡萄糖、枸橼酸钠、对氨苯甲酸及硫酸镁,继续煮沸5min,并补足失水,调整pH至7.8。
过滤分装,每瓶50ml,高压灭菌115℃20min后,每瓶加入青霉素酶50 U,经无菌试验合格后,冷却备用。
[用法]
将采取的血液标本,以无菌手续注入培养瓶中(血液1ml,培养液10ml),置35℃培养箱内,每天1次取出观察结果。如有细菌生长,可出现数种不同的表现,应随时作分离培养,可选用血琼脂、伊红美蓝琼脂及巧克力琼脂平板等。无细菌生长表现的培养瓶,需连续观察7d,仍无细菌生长方可弃去。在观察的过程中,至少应作两次分离培养。
注:
⑴ 枸橼酸钠为抗凝剂,可使血液加入培养基中不凝固。
⑵ 对氨基苯甲酸主要中和血液中磺胺类药物的抑菌作用。
⑶ 硫酸镁主要抑制血液中存在的四环素、金霉素、新霉素、多粘菌素及链霉素的抑菌作用。
⑷ 本培养基近年来有许多改良配方,如加入0.3%~0.5%酵母浸膏以增加营养;加0.2%核酸刺激细菌生长;加0.1%粘液素能被覆于细菌的表面,保护细菌免受抗体破坏;加入聚茴香脑磺酸钠(SPS)能中和补体的抗药作用从而提高检出率。
2.血液增菌培养基
[用途]
血液和骨髓液病原菌的增菌培养。
[配法]
蛋白胨10g,氯化钠5g,牛肉膏3g,葡萄糖1g,酵母膏粉3g,枸橼酸钠3g,磷酸氢二钾2g,5g/L对氨基苯甲酸溶液5ml,1mol/L硫酸镁溶液20ml, 4g/L酚红溶液6ml,青霉素酶50 U,聚茴香脑磺酸钠(SPS) 0.3g,蒸馏水1L。
将上述成分(除酚红指示剂、青霉素酶外)混合加热溶解,校正pH至7.4,再加酚红,过滤分装每瓶30~50ml,经121℃灭菌15min和35℃24h无菌试验备用。临用时每瓶加入1.5~2.5 U青霉素酶。
[质量控制]
伤寒沙门菌ATCC 50096、白色念珠菌ATCC 10231、化脓性链球菌ATCC 19615、肺炎链球菌ATCC 6305、金黄色葡萄菌ATCC 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均生长良好。
3.亚硒酸盐增菌培养基
[用途]
沙门菌增菌培养。
[配法]
蛋白胨5g,乳糖4g,磷酸氢二钠4.5g,磷酸二氢钠5.5g,亚硒酸氢钠4g,蒸馏水1L。
先将亚硒酸盐加到200ml蒸馏水中,充分摇匀溶解。其它成分称量混合,加入蒸馏水800ml,加热溶解,待冷却后两液混合,充分摇匀,校正pH 7.0~7.1(通过调整磷酸盐缓冲对的比例来校正pH值)。最后分装于15×150mm的试管内,每管10ml。置水浴隔水煮沸10~15min,立即冷却,置4℃冰箱保存备用。
[用法]
取新鲜标本1g或棉拭子采样直接种于该培养管内。摇动后置35℃培养过夜。如发现均匀混浊,管底有红色沉淀物,表示细菌生长。然后取培养物分离在选择性培养基上,如SS琼脂、麦康凯琼脂平板等,进行培养。
[质量控制]
培养基应呈淡黄色或无色,透明无沉淀物。增菌灵敏度:伤寒沙门菌1×10-5,鼠伤寒及副伤寒沙门菌1×10-7。
[保存]
4℃保存,1周内用完。
注:
⑴ 亚硒酸盐,包括亚硒酸钠、亚硒酸氢钠均可使用,但以亚硒酸氢钠效果为好。
⑵ 磷酸盐缓冲对中,两者的用量比例与亚硒酸盐及蛋白胨的品种有关。制备前应进行调试,其总量为10g/L。
⑶ 在制备过程中,亚硒酸盐不能直接加热。隔水煮沸时间亦不能超过规定时间,否则亚硒酸盐会变质,生成红色沉淀物。
⑷ 培养基应呈淡黄色,有红色沉淀物出现时不可再用。
4.SS增菌液
[用途]
用于沙门、志贺菌的增菌。
[配法]
月示 胨 2g,蛋白胨8g,牛肉膏3.5g,酵母膏2g,葡萄糖2g,枸橼酸铁10g,硫代硫酸钠10g,亚硫酸钠0.7g,胆盐5.5g,磷酸氢二钠4g,磷酸二氢钾0.1g,去氧胆酸钠(进口) 1.5g,煌绿0.005g,蒸馏水1L。
将上述成分加热溶于水中,调pH至7.1,分装试管(15×150mm),每管5~7ml,隔水煮沸5min备用。
[用法]
取粪便标本1g直接种于增菌液内,35℃16~18h培养,取出转种于分离培养基即可。
[质量控制]
培养基应呈淡黄色或略呈淡绿色。伤寒沙门菌ATCC 50096、福氏志贺菌ATCC 12022 生长良好;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 生长抑制。
注:
⑴ 切勿高压,隔水煮沸时间不超过5min。
⑵ 煌绿用量应根据不同产品批号酌情增减。
5.碱性蛋白胨水
[用途]
霍乱弧菌增菌培养。
[配法]
蛋白胨 20g,氯化钠5g,蒸馏水100ml。
将上述成分溶解于水中,校正pH 至8.6,分装于试管8~10ml,经121℃灭菌15min备用。
[用法]
将待检标本接种到碱性胨水中,置35℃培养6~8h,霍乱弧菌呈均匀混浊生长,表面有菌膜出现。取表面菌液一白金环移种到碱性琼脂、庆大琼脂或TCBS琼脂平板上。必要时做第二次增菌。
[质量控制]
有条件的实验室可用标准菌株,一般临床实验室可用非01群弧菌,培养后生长良好者方可使用。霍乱弧菌E1-Tor生物型和副溶血弧菌生长良好(6h);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不生长(6h)。
[保存]
置4℃冰箱,2周内用完。
注:若在每升碱性胨水中加入1%亚碲酸钾溶液0.5~1.0 ml,则成为亚碲酸钾碱性胨水,其增菌效果更为理想。
第四节 分离培养基
一、革兰阳性杆菌分离培养基
1.罗-琴改良培养基
[用途]
用于结核分枝杆菌培养。
[配法]
磷酸二氢钾2.4g,硫酸镁0.24g,枸橼酸镁(或枸橼酸钠) 0.6g,天门冬素3.6g,甘油12ml,蒸馏水600ml,马铃薯淀粉30g,新鲜鸡卵液1L,2%孔雀绿水溶液20ml。
先将磷酸盐、硫酸镁、枸橼酸镁、天门冬素及甘油,加热溶解于600ml蒸馏水中。再添放马铃薯粉,边放边搅,并继续置沸水中加热30min,待冷却至60℃左右时,加入鸡卵液1L及孔雀绿溶液20ml,充分混匀后,用无菌操作分装于灭菌试管,每支5~6ml,塞紧橡皮塞(最好是翻口塞),置于血清凝固器内制成斜面,经85℃1h间歇灭菌2次(或高压灭菌115℃20min),待凝固后经无菌试验,4℃冷藏备用。
[用法]
取晨咳痰或其它体液标本,经消化处理和离心沉淀的浓缩液0.1ml(约2滴)滴种于培养基的斜面上,尽量摇晃,置35℃5%~10%二氧化碳温箱内培养1~4周,观察结果。凡在1周内发现生长的菌落,一般不可能是结核分枝杆菌;在2周后生长的菌落,奶油状,略呈黄色,粗糙突起,不透明,即取菌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及鉴定。
[质量控制]
用结核分枝杆菌菌株作阳性培养试验。
[保存]
置4℃冰箱内2~4周有效。
注:
⑴ 本培养基由Lowenstein-Jenden设计的基础上改良。
(2)本培养基pH约为6.0左右,一般无须校正。
(3)间歇灭菌的温度不宜超过90℃。
2.血清斜面培养基(吕氏血清斜面)
[用途]
用于白喉棒状杆菌培养。
[配法]
1%葡萄糖肉汤(pH 7.6)100ml,无菌动物血清(牛、羊、猪、兔) 300ml。
将上述成分混合后,分装于试管内,每管约4~5ml。斜插在血清凝固器内(或蒸笼)加热80~85℃30min,使血清凝固成斜面,冷却后放4℃冰箱内。取出后采用间歇灭菌法,85℃灭菌30min,连续3天,经无菌试验证明无杂菌生长即可应用。
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试剂与培养基 第一节 常用试剂及其使用方法 分类:默认栏目2006.2.21 20:54 作者:hbmzhsh | 评论:2 | 阅读:1037
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试剂与培养基
第一节 常用试剂及其使用方法
一、诊断用纸片
⑴ 杆菌肽纸片(0.04U/片):抑菌圈>10mm为敏感。质控菌株: D群链球菌阴性, A群链球菌阳性。
⑵ SMZ纸片(1.25μg/片、23.75μg/片):出现抑菌圈即为敏感。质控菌株:D群链球菌阳性, A群链球菌阴性。
⑶ 新生霉素纸片(5.0μg/片):抑菌圈≥16mm为敏感。质控菌株:表皮葡萄球菌阳性,腐生葡萄球菌阴性。
⑷ O129纸片、奥普托欣(Optochin)纸片:参见第五节《生化试验培养基》。
二、诊断用血清
1.沙门菌属诊断血清
⑴ A-F群O多价诊断血清。
⑵ 特异O群因子诊断血清:常用的有O2,O4,O7,O9,O10诊断血清。
⑶ 特异H因子诊断血清 常用的有Ha,Hb,Hc,Hd,Hgm,Hi,Hf、Vi因子诊断血清。
2.志贺菌属诊断血清
志贺菌属4种多价血清:痢疾志贺菌Ⅰ、Ⅱ血清,福氏志贺菌多价血清及分型血清(1~6型),宋内志贺菌诊断血清,鲍氏志贺菌多价血清及分型血清。
3.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诊断血清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诊断血清,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ETEC)诊断血清,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诊断血清,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诊断血清O157: H 7。
4.霍乱弧菌O1、O139混合多价诊断血清及稻叶、小川、彦岛O139分型血清
5.脑膜炎奈瑟菌多价血清及分群血清
6.链球菌分类诊断血清
7.肺炎链球菌诊断血清
8.耶尔森菌诊断血清
三、常用染色液
1.革兰染色液
⑴ 结晶紫溶液 A液:结晶紫 20g,95%乙醇20 ml; B液:草酸铵 0.8g, 蒸馏水80 ml。
染色前24h将A液、 B液混合,过滤后装入试剂瓶内备用。
⑵ 碘液:碘1g,碘化钾2g,蒸馏水300ml。
将碘与碘化钾混合并研磨,加入几毫升蒸馏水, 使其逐渐溶解,然后研磨,继续加入少量蒸馏水至碘、碘化钾完全溶解。最后补足水量。也可用少量蒸馏水将碘化钾完全溶解,再加入碘片,待完全溶解后,加水至300ml。
⑶ 脱色液:95%乙醇
⑷ 复染液:沙黄2.5g,95%乙醇100ml为贮存液,取贮存液10ml,加蒸馏水90ml为应用液。
2.抗酸染色液
⑴ 碱性复红染色液: ①萋纳石炭酸复红溶液:碱性复红乙醇饱和溶液10ml,5%石炭酸溶液90ml。 ②脱色液:浓盐酸3ml,95%乙醇97ml。③复染液(吕弗勒美蓝液):美蓝乙醇饱和溶液30ml,100g/L氢氧化钾溶液0.1ml,蒸馏水100ml。
⑵ 金胺O-罗丹明B染色液: ①罗丹明B液:罗丹明B 0.1g加蒸馏水100ml。②1g/L金胺O液:金胺O液0.1g加蒸馏水95ml,再加入纯石炭酸 5ml,混匀。③3%盐酸乙醇。④稀释美蓝液:吕弗勒美蓝液100ml,加蒸馏水90ml,混匀。
3.鞭毛染色液(改良Ryu法)
A液:5%石炭酸10ml,鞣酸2g,饱和硫酸铝钾溶液 10ml; B液:结晶紫乙醇饱和液。应用液A液10份,B液1份,混合,室温存放备用。
4.异染颗粒染色液
甲液:甲苯胺蓝 0.15g,孔雀绿 2g/L, 95% 乙醇2.0ml,蒸馏水100ml。乙液:碘 2g,碘化钾3g,蒸馏水300ml。
先将碘化钾加入少许蒸馏水(约2ml),充分振摇,待完全溶解,再加入碘,使完全溶解后, 加蒸馏水至300ml。
5.荚膜染色液
⑴ 印度墨汁或50g/L黑色素水溶液
⑵ 5g/L苯胺蓝水溶液。
Ⅳ 微生物限度检查常用的消毒剂有哪些
微生物限度检查常用的消毒剂有哪些
据研究,可污染饮用水的致病微生物有上百种,为杜绝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保证人体健康,生活饮用水必须经过消毒处理方可供饮用。目前我国用于饮用水消毒的方法主要有氯化消毒、二氧化氯消毒、紫外线消毒和臭氧消毒。 一 氯化消毒 1.常用氯消毒剂的种类 1.1氯 分子式为Cl2,分子量是70.91。氯是一种强氧化物质,在常温常压下呈黄绿色气体,氯气较空气重2.5倍,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氯臭味。当加压至6—7个大气压时可液化,体积缩小 457倍,可灌入钢瓶中贮存,故又称液氯。液氯较水重1.5倍,将液氯置于大气中,立即变成气体,将氯气通入水中可得氯水。氯加入水中可变为盐酸和次氯酸。 1.2漂白粉 漂白粉又称含氯石灰、氯化石灰。它是将氯气通入熟石灰中而制成的混合物,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钙(含32%—36%),还含氯化钙(29%)、氧化钙(10%—18%)、氢氧化钙(15%)及水(10%),通常以Ca0Cl2代表其分子式。 漂白粉为白色颗粒状粉末,有氯臭,能溶于水,溶液呈碱性,有大量沉渣。漂白粉稳定性差,在一般保存过程中,有效氯每月可减少1%—3%,因此不宜保存过长时间。 1.3漂白粉精 将氯化石灰乳经过结晶分离,再溶解喷雾干 燥即制成漂白粉精,漂白粉精含次氯酸钙约80%,还含少量的氯化钙(2.74%)、氢氧化钙(1.9%)。 漂白粉精为白色粉末,有氯臭,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有少量沉渣,稳定性较漂白粉好,有效氯含量是漂白粉的一倍。 1.4有机含氯消毒剂 目前最常用于各种物品消毒的是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 二氯异氰尿酸钠为白色粉末,有氯臭气,有效氯含量为60%—64%,性质稳定,易溶于水,溶液呈弱酸性。但据研究报道有机氯毒性危害程度比无机氯大,且可能有致癌作用,因此,采用有机含氯消毒剂作长期饮用水消毒是不适宜的。 1.5次氯酸钠 电解食盐所得氯气与氢氧化钠作用生成次氯酸钠,分子式NaOCl,分子量为74.44。次氯酸钠为淡黄色液体,有氯臭,有效氯含量为12%—14%,易溶于水,稳定性差,受热及阳光照射有效氯易丧失,故不宜长时间保存。 2.氯化消毒的基本原理 2.1氯的杀菌机理 氯的杀菌作用是由于次氯酸体积小,电荷中性,易于穿过细胞壁;同时,它又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损害细胞膜,使蛋白质、RNA和DNA等物质释出,并影响多种酶系统(主要是磷酸葡萄糖去氢酶的巯基被氧化破坏),从而使细菌死亡。氯对病毒的作用,在于对核酸的致死性损害。有资料指出病毒对氯的抵抗力较细菌强,其原因可能是病毒缺乏一系列的代谢酶;氯较易破坏—SH键,而较难使蛋白质变性。 2.2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氯化消毒的效果受下列各因素的影响:加氯量、接触时间、PH值、水温、水的浑浊度和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 2.2.1加氯量: 用氯及含氯化合物消毒饮水时,氯不仅与水中细菌作用,还要氧化水中的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其需要的氯的总量称为“需氯量”。为保证消毒效果,加氯量必须超过水的需氯量,使在氧化和杀菌后还能剩余一些有效氯,称为“余氯”。一般要求氯加入水中后,接触30分钟,水中至少应保持游离性余氯0.3mg/l。在配水管网末梢,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0.05mg/l。余氯分为游离性余氯和化合性余氯两种,游离性的HOCl、OCl-和Cl2;化合性如NH2Cl和NHCl2。前者杀菌力较强,后者杀菌力较弱。 2.2.2接触时间: 氯加入水中后,必须保证与水有一定的接触时间,才能充分发挥消毒作用。用游离性有效氯(指HOCl和OCl—)消毒时,接触时间应至少30分钟,游离性余氯达0.3—0.5mg/l;采用氯胺(指NH2C1和NHCl2)消毒时,接触时间应在l—2小时,化合性余氯达1—2mg/l。 2.2.3水的PH值: 次氯酸是弱电解质,其离解程度取决于水温和水的PH值。当PH值<5.0时,HOCL呈100%形式存在于水中,随着PH值的增高,HOCl逐渐减少而OCL-逐渐增多。PH值在6.0时,HOCl在95%以上;PH值>7.0值,H0CL含量急剧减少;PH=7.5时,HOCl和OCl-大致相等;PH值>9时,OCl-接近100%。根据对大肠杆菌的实验,次氯酸(HOCl)的杀菌效率比次氯酸离子(OCL-)高约80倍。因此,消毒时应注意控制水的PH值,不要太高,以免生成OCl-较多,H0CL较少而影响杀菌效率。用漂白粉消毒时,因同时产生Ca(OH)2,可使PH值升高。故当漂白粉因保存不当或放置过久而使有效氯含量低时,消毒效果会受影响。 二氯胺的杀菌效果较一氯胺高,三氯胺则几乎无杀菌作用。它们之间的生成量比例,取决于氨和氯的相对浓底,PH值和温度等因素。一般而言,当PH值>7时,一氯胺的生成量较多;PH=7.0时,一氯胺和二氯胺近似相等;PH值<6.5时,主要为二氯胺;三氯胺只有当PH值<4.4时才存在。 2.2.4水温: 水温高,杀菌效果好。水温每提高10℃,病菌杀灭率约提高2—3倍。 2.2.5水的浑浊度: 用氯消毒时,必须使生成的次氯酸(HOC1)和次氯酸离子(OCl-)直接与水中细菌接触,方能达到杀菌效果。如水的浑浊度很高,悬浮物质较多,细菌多附着在这些悬浮颗粒上,则氯的作用达不到细菌本身,使杀菌效果降低。这说明消毒前混凝沉淀和过滤处理的必要性。悬浮颗粒对消毒的影响, 因颗粒性质、微生物种类而不同。如粘土颗粒吸附微生物后,对消毒效果影响甚小,而粪尿中的细胞碎片、或污水中的有机颗粒与微生物结合后,会使微生物获得明显的保护作用。病毒因体积小,表面积大,易被吸附成团,因而颗粒对病毒的保护作用较细菌大。 2.2.6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不同微生物对氯的耐受性不尽相同,除腺病毒外,肠道病毒对氯的耐受性较肠道病原菌强。消毒往往达不到100%的杀灭效果,常以99%、99.9%或99.99%的效果为参数。故消毒前若水中细菌过多,则消毒后水中细菌数就不易达到卫生标准的要求。 3.氯消毒的几种方法 3.1普通氯化消毒法 当水中需氯量较低,且基本无氨(<0.3mg/L)时,加入少量氯即可达到消毒目的一种消毒法。此法产生的主要是游离性余氯,所需接触时间短,效果可靠;但要求源水污染较轻,且基本无酚类物质(氯能与酚形成有嗅味的氯酚);游离性余氯较不稳定,不易在较长管网中保持至管网末梢。 3.2折点氯消毒法 采用超过折点的加氯量,使水中形成适量的游离性余氯,称为折点氯消毒法。本法的优点是:消毒效果可靠;能明显降低锰、铁、酚和有机物含量;并具有降低臭味和色度的作用。缺点是耗氯多,因而有可能产生较多的氯化副产物三卤甲烷;需事先求出折点加氯量,比较麻烦,有时水样折点不明显;会使水的PH值过低,故必要时尚需加碱调整。 3.3氯胺消毒法 在水中加入氨(液氨、硫酸胺或氯化胺),则加氯后生成一氯胺和二氯胺,这种方法为氯胺消毒。氨与氯的比例应通过试验确定,其范围一般为1:3—1:6。本法的优点是:三卤甲烷类物质的形成明显较普通氯化法低;如先加氨后加氯,则可防止氯酚臭,化合性余氯较稳定,在管网中可维持较长时间,使管网末梢余氯得到保证。缺点是:氯胺的消毒作用不如次氯酸强,要求保证足够长的接触时间(2小时)和较高的余氯量(1—2mg/l),因此接触时间长,费用较贵;需加氨而操作复杂;对病毒的杀灭效果较差。 3.4过量氯消毒法 当水源受有机物和细菌污染较严重时,或在野外工作、行军等条件下,需在短时间内达到消毒效果时,可加过量氯于水中,使余氯达l—5mg/l。消毒后的水需用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硫代硫酸钠)或活性炭脱氯。 4.加氯地点和加氯设备 4.1加氯地点 在水的净化处理流程中,加氯地点可选择为: 4.1.1滤前加氯 指在混凝沉淀前加氯,其主要目的在于改良混凝沉淀和防止藻类生长,但易生成大量氯化副产物。 4.1.2滤后加氯 指在滤后水中加氯,其目的是杀灭水中病原微生物,它是最常用的消毒方法。也可采取二次加氯,即混凝沉淀前和滤后各加一次。 4.1.3中途加氯 在输水管线较长时,在管网中途的加压泵站或贮水池泵站的补充加氯。采用此法既能保证末梢余氯,又不致使水厂附近的管网水含余氯过高。 4.2加氯设备 大中型水厂一般均采用液氯消毒。液氯和干燥的氯气对铜、铁和钢等金属没有腐蚀性,但遇水或受潮时,化学活性增强,对金属的腐蚀性很大,因此为避免氯瓶进水,氯瓶中的氯气不能直接用管道加入水中,必须经过加氯机后投加。氯的投加设备种类很多,常用的有真空加氯机和转子加氯机。 真空加氯机上部为一玻璃罩,浸于水盘中,罩内压力较大气压低。液氯钢瓶内的氯经减压气化后吸人玻璃罩内,由另一管孔通往水射器,与压力水混合后送至加氯点。转子加氯机钢瓶内氯气先进入旋风分离器,除去铁锈、油污后再经弹簧膜阀、控制阀到转子流量计和中转玻璃罩,在水射器抽吸下,氯与压力水混合并溶解,氯浓度大于1%,经加氯管道送往加氯点。加氯点应选在无压的管渠内。 近来国内一些水厂引进了国外较先进的真空加氯系统,可根据原水流量以及加氯后的余氯量进行自动运行。小水厂可用漂白粉消毒。所用漂白粉其有效氯应达到25%。调制和投加漂白粉溶液桶应有两个,以便轮流使用。溶液桶内可配成浓度1%—2%的漂白粉澄清液备用。有的水厂也采用漂白粉精片或次氯酸钠进行消毒。 5.氯化消毒的安全性问题 5.1氯化副产物的形成及危害 在氯化消毒杀灭水中病原微生物的同时,氯与水中的有机物反应,产生一系列氯的副产物。通常,将水中能与氯形成氯化副产物的有机物称为有机前体物。天然水中有机前体物以腐殖质(含腐殖酸和富里酸)为主要成分,其次有藻类及其代谢产物、蛋白质等。腐殖质是氯化消毒过程中形成氯化副产物三卤甲烷的主要前体物质。三卤甲烷属挥发性卤代有机物,主要有四种:即氯仿,一溴二氯甲烷、二溴一氯甲烷和溴仿。其中以氯仿含量最高。据研究表明氯仿具有致突变性和动物致癌性。 氯化副产物中非挥发性卤代有机物有卤乙腈、卤乙酸、卤代酚、卤代酮和卤代醛等。这类物质目前现有仪器难以检测,但它们仍具有一定的突变性和致癌性。 5.2防治措施 对氯化副产物的防治,可根据情况采取以下措施:尽可能选择有机前体物含量低的水源;加强混凝沉淀和过滤等净化措施;防止藻类在制水构筑物内的生长,以降低有机前体物的含量;改善氯化消毒方法,如取消预氯化和避免折点氯消毒,采用管网中途加氯等,以减少氯化副产物的形成;采用颗粒活性炭过滤,以除去已形成的氯化副产物;此外还可考虑采用二氧化氯或臭氧作氧化剂/消毒剂,也可改用氯胺消毒。 6.氯制剂效果测定 用于饮水消毒的含氯制剂有液氯、漂白粉、漂白粉精片和次氯酸钠等,其消毒效果取决于有效氯的含量,液氯含有效氯在99%以上;新鲜漂白粉含有效氯在30%—35%;漂白粉精片含有效氯高达60%—70%;刚生产的次氯酸钠有效氯在13%-14%。漂白粉有效氯含量必须达25%以上,次氯酸钠有效氯含量应在10%以上才能作饮水消毒剂。有效氯的测定可采用碘量法。其原理是:氯在酸性溶液中与碘化钾起氧化作用,释出相当量的碘,再以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来滴定碘,然后根据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用量计算出含氯化合物中有效氯的含量。漂白粉中有效氯的测定还可采用较简捷的蓝墨水快速测定法。因蓝墨水能为有效氯所漂白,故可根据消耗蓝墨水的体积计算漂白粉中有效氯的含量。 饮水在采用氯化消毒时,将涉及三个指标:加氯量,需氯量和余氯。 加氯量是指水中所加入的氯量。 需氯量是指消毒饮水所需要的氯量。 余氯是指水经加氯消毒接触一定时间后,水中所剩余的氯量,将加氯量减去余氯量即为水体的需氯量。饮水中余氯的作用是表证消毒效果,并可防止饮水受到再次污染。余氯有三种形式:总余氯、化合性余氯、游离性余氯。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集中式给水出厂水中游离性余氯含量不得低于0.3mg/L。 余氯测定方法有:碘量法测定总余氯量,原理同有效氯测定;邻联甲苯胺的比色法测定总余氯和游离性余氯量,其原理是在PH小于1.3的酸性溶液中,余氯与邻联甲苯胺反应,生成黄色的醌式化合物,用目视比色法进行比色定量;邻联甲苯胺—亚砷酸盐比色法可分别测定三种形式的余氯和干扰假色,它的原理是当余氯与邻联甲苯胺生成黄色化合物后,再加入亚砷酸盐其颜色不再变化,如先加亚砷酸盐将余氯还原为氯化物,则余氯不能与邻联甲苯胺作用生成黄色化合物,此时溶液呈现的颜色为干扰物的假色。根据亚砷酸盐及邻联甲苯胺的加入次序,并控制不同的显色时间,则可分别测出游离性余氯,化合物余氯和总余氯的含量,并能去除假色干扰。 由于邻联甲苯胺具有致癌性,目前国际上已取消此比色法,而采用DPD法测定水中余氯(包括游离氯、化合性余氯、总余氯)含量。其原理是:氯与D.P.D在偏酸性条件下作用,生成桃红色产物,颜色的深浅与水中余氯的含量成正比。按加人试剂的顺序不同,可测出三种不同的余氯。 二 其他消毒 1.二氧化氯消毒 本世纪4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发现用二氧化氯(C102)用于水的消毒有很好的效果,但因制造复杂,价格较贵,过去未受到重视。近年来,国外为避免氯消毒所引起的有害作用而寻找新的消毒剂时,对它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增多,据资料统计,在1977年欧洲使用二氧化氯的水厂就有数千个,美国有103个水厂使用二氧化氯消毒。我国近两年也有采用二氧化氯消毒饮水的水厂出现。 1.1二氧化氯的理化特性 二氧化氯在常温下为橙黄色气体,溶点-59.5℃,沸点11℃,冷水中溶解度为2.9g/l(即4℃时的溶解度),热水中分解成HCl02、C12和O2。二氧化氯易溶于水,但不和水起化学反应,在水中极易挥发,其水中溶液呈黄绿色,敞开存放时能被光分解.因此不宜贮存,必须在现场边生产边使用;在密闭,避光条件下存放,很稳定,如果轻度酸化(PH6)则更稳定。二氧化氯很容易爆炸,当空气中浓度大于10%或水中浓度大于30%时,都具有爆炸性。因此在生产时常用空气来冲谈二氧化氯气体,使其浓度低于8%—10%。将此气体溶于水时,水中二氧化氯浓度约为6—8mg/L。 二氧化氯在酸性条件下有很强的氧化性。 1.2二氧化氯的消毒力 从研究资料显示,二氧化氯对细菌、病毒及真菌孢子的杀灭能力均很强,由于CLO2是一种不稳定化合物,不含H0Cl和H0Cl-形式的有效氯,然而其浓度常以有效氯的术语表示。Cl02氯原子为正4价,还原成氯化物时将可得到5个电子,因此其氧化力相当于氯的5倍,有效氯含量为263%。故二氧化氯是极为有效的饮水消毒剂。二氧化氯对微生物的杀灭原理是:二氧化氯对细胞壁有较好的吸附性和透过性能,可有效地氧化细胞内含疏基的酶;可与半胱氨酸、色氨酸和游离脂肪酸反应,快速控制生物蛋白质的合成,使膜的渗透性增高;并能改变病毒衣壳蛋白,导致病毒灭活。 1.3二氧化氯的毒性 二氧化氯及其歧化形成的亚氯酸盐和氯酸根有一定的毒性。C1O2-能引起动物的溶血性贫血和变性血红蛋白血症,CLO2还具有降低血清甲状腺素的作用。经动物实验证明,只有在接触高浓度二氧化氯及歧化产物亚氯酸盐时,才会产生不利影响;低剂量接触一般不会影响其健康。例如:有人用小白鼠作实验,饮用含亚氯酸盐100mg/l的水,可使它们的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饮用含量为10mg/l的水就未引起这种变化。让大鼠长期饮用含二氧化氯10mg/l的水,两年后也未检查出对动物健康有害的作用。 1.4二氧化氯消毒 CLO2在饮水消毒中除可单独使用外,也可与其它消毒剂配合使用。如用CL02作制水前处理,然后在滤后水中加氯,这样可防止形成过量的三卤甲烷,减少构筑物上藻类的生长,并能避免管网水中C102、C102-和CL03-的总量过高。 CLO2的投加量与源水水质有关,一般情况下,只作消毒用时,加入量为0.1—0.3mg/L,兼作前处理时,约为0.6-1.5mg/L。但无论何种情况,其余氯量应与游离余氯相同,且管网中CL02、C102-和CL03-的总量应低于1mg/L。 影响二氧化氯消毒效果的因素主要是温度,随着温度的降低其杀菌效力逐渐减弱。但消毒效果不受PH值的影响(PH6—10),这使其对水质PH的变化比氯有更强的适应性,特别适用于碱度较高的水源水消毒;也不受天然水源中经常存在的氨的影响;因此,二氧化氯作为饮水消毒有其特有的实用性。 1.5二氧化氯消毒的优缺点 二氧化氯是一种强氧化剂,它在水的消毒中有以下独特的优点:可减少水中三卤甲烷等氯化副产物的形成;当水中含氨时不与氨反应,其二氧化氯的氧化和消毒作用不受影响;能杀灭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和病毒;消毒作用不受水质酸碱度的影响;经二氧化氯处理后,水中余氯稳定持久,防止再污染的能力强;因氧化作用强,可除去水中的色和味,不与酚形成氯酚臭;对铁、锰的除去效果较氯强;二氧化氯的水溶液可以安全生产和使用。其缺点是:二氧化氯具有爆炸性,必须在现场制备,立即使用;制备含氯低的二氧化氯较复杂,其成本较其它消毒方法高;二氧化氯的歧化产物对动物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和变性血红旦质血症等中毒反应。 2.紫外线消毒 2.1紫外线消毒原理 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杀灭作用的紫外线波长主要为200-300nm,其中240—280nm波长的杀菌力较强,254nm波长的紫外线杀菌力最强。紫外线对病原微生物杀灭作用的原理是:当微生物被照射时,紫外线可透入微生物体内作用于核酸、原浆蛋白与酶,使其发生化学变化而造成微生物死亡。据研究,紫外线使DNA上相邻的胸腺嘧啶键合成双体,致DNA失去转录能力,病原微生物死亡。 2.2紫外线消毒方法 用紫外线消毒饮用水时,一般采用紫外线饮水消毒装置进行。消毒装置是管状,使水由一侧进入,另一侧流出,管道中用紫外灯照射。目前紫外线灯为高压石英水银灯。用于饮水消毒的设备有两种:套管进水式(浸入式)和反射罩式(水面式)。套管进水式是灯管外有石英套管,水从灯管旁流过而消毒;反射罩式是利用表面抛光的铝质反射罩将紫外线辐射到水中,所处理的水为无压流。灯管有效寿命为500h,灯管分低压灯管和高压灯管,高压灯管单位时间内消毒的水量较低压灯管为多。利用紫外线消毒时,水的色度和浊度要低,水深最好不超过2cm,光照接触时间10—100s。 2.3紫外线消毒的优缺点 紫外线消毒的优点是所需接触时间短,杀菌效率高,不改变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不产生残留物质和不良异味;缺点是消毒后水中无持续杀菌作用,每支灯管处理水量有限,且需定期清洗更换,(每周应用酒精棉球擦试灯管),成本也较贵。因此,除单位供水可采用紫外线消毒外,未获得广泛应用。 3.臭氧消毒 3.1臭氧的理化特性 臭氧又称三氧。臭氧是已知最强的氧化剂,在常温下为淡兰色的爆炸性气体,有特臭。臭氧气体经低温压缩处理可呈液态,沸点为-112.3℃。臭氧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氧大13倍,但因分压较低,故在常温常压下只能得到每升数毫克的浓度溶液。臭氧稳定性极差,在常温下可自行分解为氧,并放出新生态氧: 3.2臭氧消毒的优缺点 臭氧消毒的优点是:消毒效果较C102和CL2好;用量少;接触时间短;PH在6—8.5范围内均有效;不影响水的感官性状,同时还有除臭、色、铁、锰、酚等多种作用;除水中有溴离子外,不产生三卤甲烷;用于前处理时尚能促进絮凝和澄清,降低混凝剂用量,并因而减少化学污泥量。缺点是:投资大、费用较氯化消毒高;水中03不稳定,控制和检测O3均需一定的技术,缺乏剩余消毒剂,出厂水无剩余03(03对管道腐蚀作用强,也不允许有剩余03),因此需用第二消毒剂,以防止细菌后生长。 三 消毒方法的应用 1.大中型水厂 目前我国极大多数水厂采用氯消毒。氯消毒效果好,具有持续消毒作用(管网余氯),且费用较其它消毒方法低。但是,由于氯气是具有刺激性和有害气体,对金属有极强的腐蚀性,因此采用氯消毒必须有专门的加氯机、加氯间和氯库,以保证加氯的安全性。通常将装有液氯的氯瓶放在磅秤上,在加氯过程中随时观察氯瓶重量度化,经以核对氯瓶中剩余液氯量,防止用空,使用时还应防止加氯机的水倒灌入氯瓶。因氯气比空气重,加氯间和氯库外墙的低处安装排风扇,以排除聚积在室内的氯气;氯库和加氯间内应安置漏气探测报警仪,以预防和处理氯气泄漏事故,在加氯间还应有应急中和处理池(池内装石灰水)。 加氯后,应加强余氯的连续监测,有条件时,加氯地点宜设置余氯连续测定仪。目前国内很多大型水厂采用自动化加氯,也有的水厂采用计算机控制加氯。 为减少沉淀池和滤池中藻类生长,有些水厂采用滤前加氯和滤后加氯的二次加氯方法。但滤前加氯可造成氯与水中有机物反应形成三卤甲烷等物质,因此目前提出在滤前采用臭氧或二氧化氯消毒,滤后采用氯消毒的方法。 小型水厂目前有采用氯消毒方法,也有采用漂白粉消毒。因漂白粉所含有效氯易挥发,每批购进的漂白粉应进行有效氯含量的测定。存放漂白粉的仓库应与漂白粉溶液投加间隔开,并保持阴凉,干燥和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漂白粉溶解池和溶液池一般2个,便于轮流使用。池底坡度不小于2%并坡向排渣孔。因氯有腐蚀性,应有防腐蚀措施.加漂白粉间与—级泵房应隔开,并采用自然通风,室内地坪坡度不小于5%。 漂白粉投加方法:将每包50kg的漂白粉先加400—500kg水搅拌成10%-15%的溶液,再加水调成1%-2%浓度、澄清后、由计量设备投到滤后水中,可采用重力将漂白粉溶液投加到水泵吸水管中,也可用水射器向压力管中投加。 2.企业、农村水厂 2.1企业水厂的消毒 企业由于供水量较小,管网相对集中,目前采用的饮水消毒方法较多。有氯化消毒、漂白粉消毒、也有采用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和二氧化氯消毒,还有部分采用次氯酸钠消毒。 次氯酸钠是由次氯酸钠发生器将食盐电解后产生的,其有效氯含量在1%-5%。次氯酸钠容易受阳光、温度的作用而分解,因此次氯酸钠宜就地制备和投加。工业制备的次氯酸钠有效氯含量在10%-12%,但由于其不稳定性,在购进时应测试其有效氯含量。存放时间应在1月以内。投加方法要用重力投加,通过水封箱加注到水泵吸水管中,也可用水射器向压力管中投加。加药浓度以有效氯含量在l-6mg/L时每吨水约加10-60ML次氯酸钠溶液。 2.2农村水厂 农村水厂以深井加水塔的供水方式为多,也有使用地面水而进行完全处理后的供水生产方式。农村水厂的饮水消毒根据其经济条件不同而选择的方法不同,大部分采用的是漂白粉消毒,也有使用次氯酸钠消毒,少数水厂采用液氯消毒、臭氧消毒、二氧化氯消毒和紫外线消毒。 3.农村分散式给水 我国农村目前分散式给水面还有相当的比例,为保证饮用水质的卫生安全,井水必须经常消毒,尤其在肠道传染病流行季节更不可忽视。井水消毒可采用普通消毒法和持续消毒法。 普通消毒法即每天向井内投加漂白粉(或漂白粉精)溶液。消毒前,应先测量井中的水深和直径,算出井水水量。有条件时可取井水水样进行需氯量测定。根据井水水量和加氯量(或需氯量)计算出每次消毒所需的漂白粉(其有效氯含量也应事先测定)重量。将漂白粉加水调成糊状,再加水搅拌,把澄清液倒入井内,用洁净水桶或竹杆在井内搅和,半小时后,从井中取水样测定余氯含量,使保持在0.3—0.5mg/L为宜。如余氯不足或过多,说明所加药量太少或过多,应作为下一次消毒时参考。井水消毒一般每天2次,一次在早晨群众用水前,一次在午后。
Ⅵ 做微生物实验需要哪些设备和化学试剂
常规微生物实验室配置:1,培养箱:3台(细菌、霉菌、致病菌)
2,电子秤:1台
3,均质器:1台
4,菌落计数器:1台
5,微波炉:1台
6,高压灭菌锅:2台
7,加样器:2个
8,冰箱:2台
9,酒精灯:10个
10,试管架:20~30个
11,500ml三角瓶:50~100个
12,量筒:(250ml 2个,500ml 2个,1000ml 2个)
13,玻璃试管:500~1000支
14,灭菌吸管:1ml,10ml各根据日用量而定
15,凉干架:2个
16,剪刀,镊子:各40~60个
17,脱脂棉,纱布
18,试管筐:10~20个
19,无菌采样及称样袋:根据日用量而定
Ⅶ 通常微生物实验室需要什么试剂 急用 平常用的
一般有微生物培养基,菌种,感受态细胞,抗生素等。看具体实验方案确定。
厚百holdbio提供生物试剂、耗材等全面实验室用品及实验技术服务,科研整体服务(课
题设计-实验-SCI)。
Ⅷ 微生物的传统检测方法有哪些
传统检测有三种方法
1、直接显微镜观察,正常情况,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相同的培养基、温度以及培养时间),同种微生物表现出稳定的菌落特征。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菌落特征对微生物种类进行判断。
2、选择培养基培养微生物或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选择培养基,其作用是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选择培养一般是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同化作用类型或某一特征进行间接判断,得到的微生物往往并不只有一种,但是能够大致确定这些微生物存在的共有特征从而对其分类。
3、鉴别培养基,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与选择培养相比,鉴别培养基的鉴别所得结果的范围比较小,一般可直接测定某微生物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