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石炭纪十大恐怖生物 展开75厘米宽的蜻蜓你见过吗
石炭纪指的是3.55亿年前到2.9亿年前这段时间,这个时候地球的碳与氧都相当充足,所以也诞生了很多巨大的虫子,下面本站我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石炭纪十大恐怖生物的身影。
巨脉蜻蜓和现在的普通蜻蜓有一定的联系,不过体型要大得多,它的翅膀展开之后,宽度可以达到75厘米,它也是石炭纪十大恐怖生物中最大的一种昆虫,主要食物是昆虫和一些比较小的动物。
林蜥一般来说体长大约20厘米,它的身躯和尾巴都是比较细长的,在石炭纪时代,它们只能依靠惊人敏捷度和灵巧来躲过攻击。
肺蝎是一种体型比较大的蝎子,它的原身是海蝎,后来因为氧气不足所以灭绝了,其主要以巨型蜘蛛为食物维持生命。
引螈体长2米多,是一种比较大型的食肉两栖动物,它是一种已经灭绝的类别,和现在所有两栖动物都不一样。
希氏根齿鱼身体长度大约6-7米之间,体重超过2吨,它有着十分恐怖的牙齿,感觉和十大远古最恐怖的动物中的旋齿鲨牙齿有一点类似,它在石炭纪十大恐怖生物中算是相当厉害的角色。
节胸蜈蚣和现在的蜈蚣千足虫有一定的亲戚关系,它的体长为0.3-2.6米之间,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及苏格兰地区,它虽然叫做蜈蚣但是和蜈蚣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三眼恐龙虾是现在依旧存在的一种生物,相当于活化石般的存在,很多日本人甚至把它作为宠物来养,当然看它长相也是十分神奇有趣的。
蛛鲎是目前人们发现的最古老也是最大的蜘蛛,在1970年它被成功发现,这个标本在阿根廷出土,后来人们认为这属于蜘蛛的一个目。
始祖单弓兽主要生活在约3亿600万年前也就是石炭纪晚期时期,这是目前已知的最为古老的合弓动物之一。
无棘腔鳄是一种巨大的鳄鱼,虽然现在只发现了头骨但是古生物学家根据推测,知道它的提体长应该超过10米,体重也在6吨左右。
‘贰’ 石炭纪最着名的怪异生物是什么
应该算是远古巨型蜻蜓。
石炭纪(2.86亿至3.6亿年前)的气候温暖湿润,四季不明显,有利于植物的生长。随着陆地面积的扩大, 陆生植物从滨海地带向大陆内部延伸,并得到空前发展,形成大规模的森林和沼泽,给煤炭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石炭纪成为地史时期最重要的成煤期之一。
石炭纪陆生生物飞跃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也有所更新。生活在陆上的昆虫,如蟑螂类和蜻蜓类,是石炭纪突然崛起的一类陆生动物,它们的出现与当时茂盛森林密切相关,其中有些蜻蜓个体巨大,两翅张开大者可达近1米。
史前蜻蜓是石炭纪的巨型节肢动物的一种,存在于3亿年前,消亡在二叠纪的中期到晚期,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的昆虫。
科学家研究认为,石炭纪时地球大气层中氧气的浓度高达35%,比21%要高得多。许多节肢动物是通过遍布它们肌体中的微型气管直接吸收氧气,而不是通过血液间接吸收氧气,所以高氧气含量能促使昆虫向大个头方向进化。
除了巨型蜻蜓外,石炭纪还有许多的巨型节肢动物,包括超大的蜉蝣昆虫、蝎子;吊兰大小的蜘蛛;还有5英尺长的千足虫,等等。
‘叁’ 石炭纪的茂密森林是怎么形成的这个时期有哪些奇特生物
石炭纪是蕨类植物形成茂盛森林的时代。与早石炭世孢子繁殖的蕨类植物相比,中石炭世种子植物更能适应干旱环境,种子蕨林覆盖季节性冲积平原;而且最早的裸子植物也出现在晚石炭世,分布在远离水系的高原和山区。这时候地球几乎每一寸土地都被绿色植物占据,让石炭纪的地球绿了!
事实上,自寒武纪以来,巨大的节肢动物层出不穷,巨型羽状马蹄蟹、雷蝎和Icerer马蹄蟹一度占据顶级捕食者的生态位。然而,经过1000万年的复兴,脊椎动物强势崛起,彻底打破了这种格局。从海洋到淡水,节肢巨魔都是来砍头的。石炭纪更像是巨型蠕虫时代的终结。当四足脊椎动物只能笨拙地在泥泞中爬行时,蕨林就成了这些巨虫最后的伊甸园。
‘肆’ 为什么石炭纪会出现身长接近3米的巨型蜈蚣真是太可怕了
何止是三米长的蜈蚣,人头大的蜘蛛、三米长的马陆、一米宽的蜻蜓……都生活在两亿八千六百万至三亿六千万年前的石炭纪!
石炭纪之所以被被称为石炭纪,是因为
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布。大陆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给煤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时期的煤炭储备高达地球总储备的50%多!
石炭纪时陆地的面积大幅度增大,陆生动物也拥有了一次空前发展的机会,脊椎动物演化史出现一次飞跃,从此摆脱了对水的依赖。生活在陆上的昆虫,如蟑螂类和蜻蜓类,是石炭纪突然崛起的一类陆生动物,它们的出现与当时茂盛森林密切相关。
石炭纪还有一个别称,叫做“巨虫时代”,
因为当时的空气中氧气含量特别的高,虫子都长的特别的大!比如说开头说到的那些节肢动物:
中突蛛亚目的巨型蜘蛛,有人头般大小!它住在自己的洞穴里,用蜘蛛丝探测外面的动静。
多足纲的巨型马陆,有大约3米长,身披坚硬的盔甲,长有锋利的大颚,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陆地节肢动物!
还有有史以来最大的昆虫——巨型蜻蜓,它们单单翼展就有1米长!
这些动物真的是和传说中的妖魔一样啊,要是人类和它们生活在一个时代,不知道是不是还能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如果没有一些了解的人真的难以想象,那些平常我们随手可灭的虫子的老祖宗,竟然是那样的庞大!
距今3.6亿到3亿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纪,在地质史上被称为“巨虫时代”,孕育出了一大批巨型节肢动物。 其中就包括大家所熟知的“巨型蜈蚣”。
所谓的“巨型蜈蚣”,其实叫做节胸,属于节肢门—多足亚门—倍足纲,而蜈蚣属于节肢门—多足亚门—唇足纲,它们都不属于一个纲的,亲缘关系相当远了。举例来说的话,它们之间就类似于人类和鱼的关系。
因此,节胸不是什么巨型蜈蚣,它和马陆同属一纲,可以认为它们是一类古马陆。 节胸有大有小,小的种类只有几厘米,大的种类有2.4米,半米宽。 后者是根据在新墨西哥发现的足迹化石推断的,这只巨型节胸的脚印就像两道平行的轮胎痕迹。 巨型节胸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陆生节肢动物。
巨型节胸虽然很大,但并不可怕。因为从化石看它们并 没有强大的口器,无法进行捕食 ,肠道内容物和粪便化石也表明了它们是一种 以植物碎屑为食的食腐动物。
石炭纪同时生活着巨型昆虫,当时已经出现的有翼昆虫有蜻蜓和蟑螂,其他类群尚未出现。 巨脉蜻蜓翼展有74厘米宽,它们就是石炭纪的老鹰,在空中盘旋,以其他节肢动物为食。
石炭纪巨型蜘蛛的传说,源自1980年在阿根廷发现的一个化石,这个化石呈现出了一个体长40厘米、腿宽50厘米的大型蜘蛛。然而,2005年,曼彻斯特大学的蜘蛛专家保罗·赛尔登重新检查了这个化石,他发现 这根本不是蜘蛛,而是一只带有硬壳的海蝎(板足鲎) 。截至目前,蜘蛛体型纪录的保持者仍然是1965年在委内瑞拉发现的巨型食鸟蛛,石炭纪尚未发现比现代蜘蛛更大的种类。
有史以来最大的节肢动物:耶克尔鲎(海蝎)化石
石炭纪时期陆地上确实有巨型蛛形纲动物,不过不是蜘蛛,而是蝎子。 肺蝎长达70厘米,在当时是可怕的杀手,其毒刺足以放倒一些四足动物了。
石炭纪成为巨虫时代, 和当时的富氧环境有直接关系。 当时的情况是,蕨类和裸子植物已经在陆地上繁盛, 出现了大片的热带雨林,但是却没有以活的植物为食的动物 ,节肢动物只能吃死去的植物碎屑。 再加上石炭纪的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蕨类植物大面积蔓延,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就越来越高了。
石炭纪的热带雨林景观
节肢动物在海里本来是用鳃呼吸的,它们登陆之后就换了一套呼吸系统。 昆虫的外骨骼上布满了微小的气管,可以将氧气直接输送到组织内部,而无需经过循环系统。这种体表扩散型的呼吸,对于小型动物来说特别高效。 因为越小的动物,其表面积/体积比就越大。因此,正如我们看到的,昆虫大多是一些小不点。
但石炭纪的环境与今天不同,当时的大气中氧气浓度特别的高,达到了35%,是地球有史以来氧气浓度的巅峰期,今天只有21%。 这么高的氧气浓度足以供养昆虫走向大型化。
另外,当时,没有植食性动物,只有捕食者和食腐动物。 各类节肢动物成功地利用当时的富氧环境,展开了一场比体型的生存竞赛 ,长得大就可以吃掉对方,而长得小的只能被对方吃掉,只有那些长得足够大的才能留下后代,并把自己的个子大的基因遗传给下一代。这样经过石炭纪几千万年的演化,各类节肢动物就纷纷变得越来越大了。
距今3亿年前的石炭纪末期 ,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冰川运动,冈瓦纳大陆的南部为冰川所覆盖,海平面下降了100米。 地球环境由温暖、潮湿转为炎热、干燥。大片热带雨林因不适应新的环境而纷纷消亡,这就是石炭纪末雨林崩溃事件。
石炭纪的石松化石
由于热带雨林崩溃,大气中氧气浓度在石炭纪之后的二叠纪急剧下降,从35%下降到15%,这个氧气浓度已经无法供养这些巨虫了,于是巨型节肢动物就走向了灭绝,只有那些小型化的种类活了下来。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的登陆先锋,它们在4.5亿年前的奥陶纪晚期就开始登陆了。到3.7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四足动物也开始了登陆之旅。 石炭纪中后期两栖动物和巨型节肢动物在陆地上共同繁盛,原始的爬行动物出现。
石炭纪:巨虫和两栖动物共存
爬行动物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比巨虫和两栖动物更强, 石炭纪以后地球就进入了长达2.3亿年的爬行动物时代。爬行动物出现了很多植食性种类, 从此动物和植物的关系彻底改变了,动物控制着植物,使植物无法无序蔓延,大气中氧气浓度受到了控制,从此以后, 地球再也没有出现过石炭纪那种富氧环境。
与此同时, 在爬行动物的主宰下,体型大的节肢动物不再是优势,反而是累赘 ,体型越大就越容易被食虫性的四足动物发现并捕食,留下后代的几率反而越小。于是,节肢动物就此走向了小型化,并繁衍至今。 巨虫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今天只能从化石记录中感叹它们曾经的辉煌。
二叠纪:爬行动物时代来临
了解动物知识,关注动物博览。
恐龙出现之前,巨型昆虫统治着世界。
当你抱怨喂蚊子咬时,要感谢今天的昆虫比它们的史前祖先小得多。
亿万年前的石炭纪,巨型昆虫和节肢动物在地球上很常见。尤其是巨型蜻蜓和三米长的蜈蚣尤为出名。
虽然今天有100多万种昆虫,但真正的巨型昆虫已经不存在了。它们为什么消失了?
有两个主要原因。最重要的是气候环境已经改变了。那些巨型昆虫和节肢动物出现时,地球的空气温暖潮湿,并且含有更多的氧气。在石炭纪和二叠纪,地球空气中含有31-35%的氧气,相比之下,今天空气中只有21%的氧气。
氧气水平对昆虫和节肢动物尤其重要,因为它们没有肺。相反,它们依靠空气流过身体上一系列叫做气孔直接连接到需要氧气的组织。
巨型昆虫和节肢动物消失还有另一个原因。随着古代恐龙进化出飞行能力,最终成为鸟类,它们通过捕食和竞争来限制昆虫的大小。
已知最早的鸟始祖鸟大约在1 . 5亿年前出现。鸟类比巨型昆虫更快更敏捷,鸟类限制了昆虫的体型发展,昆虫通过进化出更小的体型躲避鸟类的捕食。昆虫大小的变化是渐进的。这种逐渐的变化与当时鸟类的逐渐进化非常吻合。
石炭纪,又称巨虫时代,距离今天约3.55亿年,持续了0.65亿年。石炭纪可以说是植物最为巅峰的纪年,也是生产巨虫的时代。而题目中所属的巨型蜈蚣,就是那个时代的特征。
石炭纪的时候,整个地球还只是一块完整的大陆(号称盘古大陆)。八那个时候气候适宜,湿润,大量植物开始快速生长和扩散。整个盘古大陆都被茂密的植被覆盖,由于植物的旺盛,导致了地球含量量逐渐曾加。在石炭纪晚期,地球含氧量达到 历史 峰值,45%左右,几乎是现在的2倍。含氧量的增加,客观上就允许动物们可以具有较大的体型,当时许多动物都疯狂地向巨大体型进化,越大的体型,约容易活下去和传宗接代。总之,氧气含量的增加,极大地增加了动物们的体型极限。
当时除了这种体长有3米的夸张的巨型蜈蚣,还有像人头那么大的蜘蛛,翅膀长度有1米作用的蜻蜓。总之,很多动物都是出奇的大,肆无忌惮的长,丝毫不用考虑体型巨大带来的供氧负担。不过,这种发展趋势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一场噩梦般的大火破坏了。前面也说了,石炭纪植物疯长,所以导致了大量的生物质堆积,这些生物质直接贡献了地球总煤量的50%以上。而过多的生物质和过高的氧气含量,很容易引发森林大火。那个时候,刚好发生火灾喷发,导致一次大火。由于盘古大陆森林几乎都是连在一起,所以整个盘古大陆几乎都被燃烧,导致了石炭纪生物大灭绝事件。
巨虫时代就此落幕。
石炭纪在距今大约三亿年左右,因为地质学家通过化石发现在这一时代出现了非常巨大的爬行动物,因此石炭纪又被称为巨虫时代,这里有翅展达1米多的蜻蜓,长度达3米的马陆(千脚虫)随处可见。
科学家推测出现巨型昆虫的原因跟大气中的氧气含量有关,由于在石炭纪的前一阶段泥盆纪主要是各种裸子植物占据主要地位,其他动物很少,所以在石炭纪时期氧气已经积累到35%左右。
高浓度的氧气含量对于用肺呼吸的哺乳动物是难以接受的,但是对于昆虫类却没有任何不利影响,昆虫的呼吸系统可以维持更大的体型,说句不太严谨的话: 只要氧气含量足够高昆虫的体型就会足够大。
石炭纪的名字其实也是有含义的,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煤炭石油资源大多数起源于石炭纪,由于当时地球上的动植物较多,同时氧气含量又极高,自燃现象时有发生,这样的多发性大火也可能是导致石炭纪过后氧气含量大降的原因。
三米长的巨大蜈蚣很可怕,那么三米长的小龙虾还可怕吗?
石炭纪有个别名,叫做巨虫时代。比较出名的巨型昆虫包括巨型蜘蛛、巨型马陆(题目中说到的巨型蜈蚣是节胸,其实算是马陆这一纲的,不是我们现在的蜈蚣),巨独角仙、巨脉蜻蜓……
现在我们见到的蜻蜓,翅展一般也就5厘米,最大也就接近20厘米。但是巨脉蜻蜓就不一样了,翅展能达到95厘米。
翅膀展开接近1米啊朋友们!吓得我不自觉的比划了一下自己的臂展。。。
这种蜻蜓飞的也很快,时速能达到60公里,他们会以小型的动物为食,可以说是石炭纪的天空里的王者~
是不是感觉很无敌!但是巨脉蜻蜓也是有天敌的,它的天敌,是体长超过2米,重量达到100公斤左右的,看上去像XXXXXXXL号蝾螈的——引螈。
…………
反正,石炭纪的巨型昆虫是在是太多了。
现代大气的含氧量大概是21%,石炭纪时期,含氧量大概是35%。
它们的胸部和腹部有气门分布,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的鼻孔,在呼吸的时候,气门开启,空气会直接通过气门进入气管,然后经过气管,扩散到昆虫体内各个地方。
采用这种呼吸方式,空气的含氧量会直接影响昆虫的呼吸效率,而呼吸效率又影响着昆虫体型大小,所以在含氧量高的石炭纪,出现巨型昆虫可以说是非常非常正常的。
比如石炭纪时期,两栖动物同样繁盛。到石炭纪晚期,还出现了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飞跃——最早的爬行动物,林蜥出现。从此脊椎动物将逐渐摆脱对于水的依赖,它们将在陆地上,去见识更加广阔的天地。
再比如石炭纪时期的植物也同样壮观。这个时期森林非常广阔,乔木挺拔,灌木茂密。繁茂生长的森林也是今天地球煤炭资源的主要来源。现在知道【石炭纪】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了吧~?
为什么石炭纪会出现体长近3米的蜈蚣?其实除了体型巨大的蜈蚣之外,石炭纪还出现过各种体型庞大的昆虫,现在的我们或许对此根本就是难以理解的。
对于现代的人类来说,石炭纪的确是一个比较奇葩的世界,那个时代有着各种奇葩的生物,比如说翼展近1米的蜻蜓,又比如说体长3米的蜈蚣以及千足虫,如果现在的人类穿梭回到过去,去往石炭纪的话,那么恐怕会被那些昆虫所吓死,因为平常生活中昆虫是很不显眼的生物,但是在石炭纪,几乎所有的昆虫都会对人类造成生命威胁,一个不小心,我们就可能成为其盘中餐。
石炭纪是地质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年代,它大概从3.59亿年前开始,一直延续到2.99亿年前,跨越了大概6000万年的时间。为什么说这个年代对于我们而言十分重要呢?原因在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煤炭,几乎全部是在这个时代所贡献的,石炭纪的特点十分鲜明,那就是在这个时代,地球上的植被包括地球上的昆虫,体型都比现在要大上不少。
为什么石炭纪会这么奇特呢?根据科学家的推测,这很可能跟石炭纪地球上大气氧含量十分丰富有关。地质学家认为,古生代末期大气中高含氧量是造成石炭纪生物体型普遍偏大的一个重要缘故,根据地质学家的进一步分析,石炭纪时代地球大气的最高含氧量相当于现在的1.5倍至2倍,纵观整个石炭纪,大气中的平均含氧量为32.3%,相当于现代的1.6倍!这么高的含氧量,那么自然就很适合生物的生长了,体型长得大一点,那也是理所应当。
石炭纪处于地质年代两亿八千六百万至三亿六千万年前,延续了6500万年。这段时间地球孕育出了一大批巨型节肢动物,不但有题主所说的体长近3米的蜈蚣,还有翼展近一米的蜻蜓,3米长的巨型马陆,2.4米长的节胸千足虫等等,除了巨型昆虫,当时还有大量的巨型两栖动物,可以说石炭纪是地球的巨虫时代。
石炭纪是地球植物大发展的时期,地球上繁茂的森林提供了很好的富氧环境,使生活在陆上的昆虫类陆生生物突然崛起。可以说巨型蜈蚣的出现也是自然选择的原因。
在石炭纪,地球环境与现在千差万别,当时所有的大陆都是连接在一起的,称之为盘古大陆,石炭纪的盘古大陆森林茂密,由森林产生的氧气使空气中含氧量达到了近45%,是今天空气含氧量的2倍,这种环境极大促进了昆虫的进化。
我们可以通过食物链的关系简单推理一下,由于地球植物异常繁茂,那些以植物为食的生物可以得到大量的食物来源,同时氧气充足,它们的体型会越来越大,而位于这些生物上部的捕食者就犯难了,自己的食物比自己个头都大,如果无法击败它们,自己就会饿死,所以这些捕食者也就会越来越大,同时食物来源的丰富也会促进捕食者体型壮大。
成也森林,败也森林。目前科学认为石炭纪晚期的生物灭绝事件就是由森林引发。由于森林繁茂,经过上亿年的积累,这些森林变成了大量的煤炭,研究认为当时由枯木形成的煤炭遍布全球,煤炭层厚度可达30米,且当时地质活动活跃,经常火山喷发熔岩遍地,再加上当时地球大气的高含氧量,盘古大陆瞬间变成火的世界。这场大火持续数十年,由这场大火导致的温室效应直接导致地球大气升温5摄氏度左右,有毒气体更是在大气中飘荡了近万年,两栖动物受到重创,巨型昆虫几乎全部灭绝,巨虫时代结束,地球转向爬行动物时代。
感谢浏览,我是漫步的小豆子,欢迎关注。
蜈蚣又称百足虫,现在人们看到的蜈蚣通常只有9~17cm。然而在3.55亿年前~2.95亿年前的石炭纪时代,蜈蚣长达3米,就像一架楼梯;蜘蛛有人头那么大;蜻蜓大得像老鹰…
石炭纪时代又称“巨虫时代”,处于古生代第五纪。3.55亿年~2.95亿年前的石炭纪正处于造山时期,北方古大陆温暖潮湿,南方冈瓦那大陆冰川覆盖。北方陆地扩张,气温适宜,森林植被大面积增加,氧气含量剧增,为生物的繁衍进化提供了充足的条件。这时脊椎动物达到了空前绝后的进化飞跃,逐渐从水生动物进化为两栖动物或陆生动物。水生动物多数是体型庞大,最经典是北美宾夕法尼亚的林蜥;还有当时的蜻蜓两翅可达74cm,就像一架小型直升机;还有3米长的巨型蜈蚣…
综上所述,石炭纪会出现3米长蜈蚣等巨型动物个人认为大致有以下两大原因:
‘伍’ 石炭纪出现了什么新生物
海百合是石炭纪出现的新生物,它们属于棘皮动物。这些动物在石炭纪的海底形成草地一般的大面积覆盖面,它们留下了许多化石
‘陆’ 石炭纪有没有恐龙
没有,石炭纪陆生生物飞跃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也有所更新。
与泥盆纪相比,蜓类是石炭纪海生无脊椎动物中最重要的类群,而腕足动物尽管在类群上减少,但数量多,依旧占相当重要地位,头足类则以菊石迅速发展为主。
在石炭纪晚期,脊椎动物演化史出现一次飞跃,从此摆脱了对水的依赖,以适应更加广阔的生态领域,以北美宾夕法尼亚早期地层中的林蜥为代表。生活在陆上的昆虫,如蟑螂类和蜻蜓类,是石炭纪突然崛起的一类陆生动物,它们的出现与当时茂盛的森林密切相关,其中有些蜻蜓个体巨大,两翅张开大者可达70cm。
石炭纪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与泥盆纪比较起来,有了显着的变化。浅海底栖动物中仍以珊瑚、腕足类为主。早石炭世晚期的浮游和游泳的动物中,出现了新兴的筳类,菊石类仍然繁盛,三叶虫到石炭纪已经大部分绝灭,只剩下几个属种。
最早发现于泥盆纪的昆虫类,在石炭纪得到进一步的繁盛,已知石炭、二叠纪的昆虫就达1300种以上。陆生脊椎动物进一步繁盛,两栖动物占到了统治地位。早石炭世一开始,两栖动物蓬勃发展,主要出现了坚头类(也称迷齿类),同时繁盛的还有壳椎类。
‘柒’ 在石炭纪时期,都有哪些可怕的巨型昆虫
比如,远古时期的蚊子比现在要大3倍多,蜻蜓一只超过1米多,简直可以当坐骑用了。
远古巨兽的出现,自然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捌’ 古生代——(五)石炭纪
石炭纪(Carboniferous)约处于 地质年代 两亿八千六百万至三亿六千万年前,它可以区分为两个时期:始石炭纪(又叫 密西西比纪 ,三亿两千至三亿六千万年前)、和后石炭纪(又叫 宾夕法尼亚纪 ,两亿八千六百至三亿两千万年前)。石炭纪(Carboniferous period)是 古生代 的第5个纪,开始于距今约3.55亿年至2.95亿年,延续了6500万年。石炭纪时陆地面积不断增加, 陆生生物 空前发展。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布。大陆上出现了大规模的 森林 ,给煤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石炭纪是 地壳运动 非常活跃的时期,因而 古地理 的面貌有着极大的变化。这个时期气候分异现象又十分明显,北方古大陆为温暖潮湿的聚煤区,冈瓦纳大陆却为寒冷大陆冰川沉积环境。气候分带导致了动、 植物地理 分区的形成。
石炭纪是地壳发展史上重要的造山时期,地壳上分布最广的晚古生代海西山系的雏型,基本上在石炭纪形成。早石炭世末期的苏台德运动是晚古生代最主要一次构造变动,使北美的阿帕拉钦地槽、西欧的莱茵海西地槽、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地槽等的主体部分皱起形成山系; 西伯利亚地台 以南的辽阔地槽区,大致可以中天山-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线为界,其北部石炭纪陆相为主,苏台德运动也明显存在。石炭纪的古气候问题中最令人注意的是:岗瓦纳大陆自石炭纪末至二叠纪初的大规模的冰川活动现象、持续时间长达5000万年,属极地大陆冰盖类型。
最早的爬行动物之一,也是目前所能确认最早的爬行动物,通常体长约20厘米,身躯和尾巴细长。在石炭纪,它们只能屈居巨型两栖动物和节肢动物之下,靠灵巧和敏捷生存。林蜥外表应该相当接近现代蜥蜴。它拥有锐利的小型牙齿,应该以早期昆虫为生,它们在巨型昆虫生存的年代来说算是特小的物种。
引螈是石炭纪代表性的生物,它们体长2米多,是大型肉食两栖动物,属于已灭绝的“迷齿类”。不同于现存两栖类,引螈像爬行类一样身披鳞片,它们还需要到水下去繁殖后代,和如今的青蛙有点类似呢。
引螈它保存及重整了很多鱼类祖先的特征,强健的四肢可以支撑及运送离开水面的身体。较厚及强壮的脊骨防止身体因重量而下垂。再者,利用退化的鱼类颚骨,发展了初步的耳朵,让引螈可以听到空气传送的声音。
蛛鲎属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和最大的蜘蛛,起初蛛鲎不被认为是广翅鲎的一种,而是一种超大的蜘蛛。关于蛛鲎的发现历史可以追溯至1970年,当时正模标本于从阿根廷圣路易斯省的巴霍维利兹组一个可能曾为湖泊或冲积平原的岩层出土,由业余化石收藏家 Ernesto Servine 发现,十年后阿根廷古生物学家马里欧·胡尼根发表的研究将这种长得像蜘蛛的超大型节肢动物归类于蛛形纲蜘蛛目的勐蛛下目。
棘腔鳄有中生代的须鲸之称,因为它主要捕食对象是鱼类、虾类等中小型水生动物,进食方式类似于今天滤食性的须鲸。所以又被叫做鲸吞之鳄。
无棘腔鳄是一种大型的史前巨鳄,尽管只发现了头骨,但是根据今天鳄类的头身比,古生物学家推测其体长超过10米,体重约6吨。
棘腔鳄颚部类似鹈鹕,口鼻部长而平坦,类似盖子,而很少牙齿的下颚骨头非常细,类似垫圈, 显示它们支撑类似喉咙的囊部,上颚牙齿长度为2到3公分, 缺乏大型牙齿,借由体型与鳞甲来防卫自己, 天敌有皱褶龙等。因为头部相当笨重,非快速的游泳者, 由Ernst Stromer团队挖出化石,于耶历1944遭智人炸毁达到九米,生存于晚石炭纪到二叠纪早期主要生存于南美巴西。
始祖单弓兽是种早期合弓动物,生存于约3亿600万年前的石炭纪晚期,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合弓动物之一。
始祖单弓兽出现于石炭纪晚期,已知最古老的合弓动物,最早的蛇齿龙科动物。身长50厘米,颌部开合角度大,牙齿细小锐利,趾爪强劲有力,它们在与林蜥和油页岩蜥的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逐步发展成为早期的羊膜动物,是所有单弓类动物和哺乳动物的祖先,将生物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阶段。
巨脉蜻蜓是石炭纪最为耀眼的明星,作为标志性的昆虫,它们的形象多次出现在古生物科研杂志上。这种蜻蜓翼展接近1米,像小型老鹰一般!它们在外貌上已和今天的蜻蜓无异,有着巨大的眼睛,利于搜索复杂的环境,灵活的六肢利于擒拿,发达的口器利于咬噬其他昆虫和小型两栖类。借助着超大的翅膀,它们能以6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飞奔,和赛马、格力犬一样快。巨脉蜻蜓由于客观因素于二叠纪全部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