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生物问题
B.硅藻
甲藻门(Pyrrophyta)多甲藻目多甲藻科最常见的1属。植物体为单细胞,球形、椭圆形、卵形,罕为多角形,横断面常呈肾形。横沟显着,多数为左旋,也有为右旋或环状的,横沟将植物体分为上、下壳,纵沟略上伸到上壳。胞壁厚,具平滑或具窝孔状的板片,其间具板间带,具或不具顶孔,顶板4块,前间插板0至3块,沟前板7块,沟后板5块,底板2块。鞭毛2条,色素体多数,颗粒状,呈黄、褐色,部分种类具蛋白核。具或不具眼点。常具一个搏动泡。具一个间核型细胞核。繁殖为细胞纵分裂或产生休眠孢子。
硅藻的细胞壁由大量的硅质组成,分为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的盖叫上壳,下面的底叫下壳,上壳套住下壳,并且上下壳面上纹饰图案非常精美。
绿藻植物的细胞与高等植物相似,也有细胞核和叶绿体,有相似的色素、贮藏养分及细胞壁的成分。色素中以叶绿素a和b最多,还有叶黄素和胡萝卜素,故呈绿色。贮藏的营养物质主要为淀粉和油类。叶绿体内有一至数个淀粉核。细胞壁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游动细胞有2或4条等长的顶生的尾鞭型的鞭毛。
轮藻门
属藻类植物的一门。藻体构造比较复杂,有类似根、茎、叶的分化,长约10~15 cm,外形很像金鱼藻。“茎的顶端有大型顶细胞,经分裂分化为藻体的各个部分。“茎的下面有分叉的假根,借此固着水底泥沙土中“茎节上轮生侧“枝,“枝上具单细胞的“叶和两性生殖器官。有性生殖是卵式生殖。卵囊生于“叶腋中,通常呈卵形,外有5个螺旋状缠绕的管细胞,在顶端形成5个冠细胞初为绿色,成熟时深褐色。精子囊生于卵囊下面,呈球形,外有8个盾形细胞,初为绿色,成熟时橘红色。合子萌发经过原丝体时期。除卵配生殖外,还可营营养繁殖,但是不产生无性孢子。分布在水流缓慢含钙质的池沼等水域中,常茂密成丛。过去列为轮藻纲,现已独立为一门。常见属是轮藻(Chara)。由于古轮藻化石在地层中的演替较清楚,因此在石油勘探中,对含油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有一定作用。
B. 深海中的生物都有什么类型的
深海底栖生物(1) 渤海渤海是深入中国大陆的一个内海,面积约8万km2,最大深度70m,平均深度18m。渤海浮游植物已记录120多种,以硅藻为主,多系广温低盐种类。优势种有圆筛藻(Coscinodiscacus)、角毛藻(Chaetoceros)、根管藻(Rhigosolenia)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等。浮游动物约有100多种,多属温带低盐种,也有一些外海种类。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等为优势种。底栖植物记录100多种,多系暖温性种类,潮间带以绿藻为主,潮下带则以褐藻和红藻为主。底栖动物记录140多种,以广温性低盐种为主,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文蛤(Meretrix meretrix)、褶壮蛎(Ostrea plicatula)、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等种类生物量较大,可形成渔业。游泳动物120余种,以鱼类为主,尚有少数虾、蟹类、头足类及海兽。主要鱼类有黄鲫(Setipinna taty)、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黄姑鱼(Nibea albilora)、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等20多种。 (2)黄海 黄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海,面积38万km2,平均水深44m,最深只有140m,黄海环流基本上由中国沿岸地区的黄海暖流和沿岸流所组成。主要为泥质粉砂质沉积物所覆盖。黄海处于北温带,来自寒带、亚寒带、热带和亚热带的生物种群与本地土生种汇在一起构成独特的生物区系。 浮游植物已记录368种。优势种类有圆筛藻、角毛藻、根管藻、盒形藻(Bidlphia)、菱形藻(Nitzschia)、多甲藻(Peridinium)等,生态类型多样,且显示出明显的温带海域特点。 浮游动物已记录130种,既有沿岸流带来的暖温带近岸种,也有由黑潮带来的暖水种。主要优势种有中华哲水蚤,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mcmurrichi),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细脚拟长蜮(Parathemisto gaudichaudi)及强壮箭虫等。 底栖动物已记录约200多种,以多毛类种数最多,次为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棘皮动物。分布较广的有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长须沙蚕(Nereis longior)、持真节虫(Euclymene annandalei)、褐色角沙蚕(Ceratonereis erythraeensis)、背褶沙蚕(Tambalagamia fauveli)、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钩倍棘蛇尾(Amphioplus ancistrotus)、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等。 游泳生物黄海北部已发现219种;黄海南部有225种。以鱼类为主,其他有虾、蟹及头足类等。主要优势种有斑鰶(Clupanodon punctatus)、黄鲫、青鳞鱼(Harengula Zundsi)、小沙丁鱼(Sardinella)、鳀、银鲳(Stromateoides argenteus)、鳓(Ilisha elongata)、半滑舌鳎、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黄姑鱼、带鱼(Trichiurus haumela)、鲈、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等。黄海有鲸类15种,鳍脚类3种、海龟4种。 (3)东海 东海面积约为77万hm2,大部分陆架区平均水深370m。最深达2719m。东海沿岸流和台湾暖流是东海浅水区域的两支主要海流。 浮游植物种类在长江口附近有64种,浙江沿岸有261种。优势种类有中肋骨条藻、圆筛藻、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auderi)、尖刺菱形藻(Nitzschia pungens)等。生态类型以近岸性暖温种为主。 浮游动物长江口附近有81种,浙江沿岸有223种。生物量以夏季为最高。主要种类有中华哲水蚤,真刺唇角水蚤、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等。 底栖生物已记录342种,其中软体动物77种,多毛类77种,甲壳动物95种,棘皮动物136种,鱼类62种,其他18种。 游泳生物长江口及浅海区有鱼类167种。浙江浅海区游泳生物有203种,主要种类是: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带鱼、鳓鱼、银鲳、龙头鱼(Harpodon nekereus)、𩾃鱼(Miichthys miiuy)、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蛇鲻(Saurida spp.)、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脊尾白虾、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 深海底栖生物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等。 (4)南海 南海地处热带、亚热带,面积350万km2。除大陆架区外,有面积约占30%的深海,平均水深1400m。南海北部有沿岸流和南海暖流两大流系。 浮游植物在南海各不同沿海区有104~260种左右,主要是硅藻和甲藻,优势类群是硅藻中的角毛藻类和根管藻类。 浮游动物在南海北部沿岸已记录130种左右,南海的南部为250种,主要优势类群为挠足类,多数海区季节变化不很明显,呈现单周期变化类型。 底栖生物在广东河口区水域以低盐种类为主,具有种类少而数量大的特点,已记录有319种。粤东中西部和粤西沿岸水域底栖生物组成中多数是南亚热带高盐性种类和一些热带性种类,共有820种,优势类群为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环节动物等。海南沿岸水域底栖生物组成大体上属热带性种类,共有755种,以珊瑚类和海藻类为主,其次为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广西沿岸水域底栖生物共有832种。优势种以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为主,其次为毛蚶。在南海的西沙群岛,底栖生物共135种,其中甲壳动物占30.37%,其次为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 游泳生物在南海北部的鱼类已有记录的共1064种,有经济价值的约100种,主要有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日本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竹策鱼(Trachurus japonicus)等。虾类有200多种,如对虾(Penaeus)、赤虾(Metapenaeopsis)、樱虾(Metapenaeus)等,多为热带、亚热带种类。南海的南部有鱼类535种。南海鱼虾类特点是没有占绝对优势的种类。南海北部头足类有58种,其中常见经济种25种,如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夏威夷双柔鱼(Nototodarus hawaiiensis)、乌贼等,南海南部则以珊瑚礁鱼类和热带大洋性鱼类占优势。 (5)黑潮流域(局部)生态系统 黑潮是中国海陆架区毗邻的最大流系,其热量和水量对中国陆架区浅海都有重大影响,也是世界上强海流之一。据1984年至1990年进行黑潮调查及中日合作黑潮调查研究,黑潮流域生物已鉴定的有:浮游植物419种,浮游动物697种,鱼类180余种以及游泳生物约2000种。 黑潮生物主要类群的生态特点多样,如浮游植物有高温高盐种,偏高温低盐种,偏低温高盐种和广温广盐种。浮游动物包括暖温带近岸类群和热带大洋类群。鱼类可分为上层鱼(Pelagic)、中层鱼(Meso-pelagic)、下层鱼(Demersal或Benthic)等。 由于黑潮的高温、高盐特性,黑潮有它的指示种,特别是浮游生物指示种。如居于浮游植物的热带戈斯藻(Gossleriella tropica),南方星纹藻(Asterolampra marylandica),达氏角毛藻(Cheatoceros dadayi),双刺角甲藻(Ceratocorys bipes),四齿双管藻(Amphisolenia schauinslandi)等。浮游动物指示种有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海洋真刺水蚤(Euchaeta marina),芦氏拟真刺水蚤(Pareuchaeta russelli),肥胖箭虫,四叶小舌水母(Liriope tetraphylla)、宽假浮萤(Pseudoconchoecia concentrica),柔巧磷虾(Euphausia tenera)等20余种。 (6)河口生态系统 中国沿海有1500多条江河入海。河口及其附近水域,由于大量的淡水和陆源物质的注入,形成了独特的河口类型的海洋生态系统。一般地说,河口区生物的种类组成较为复杂,多样性指数较高。中国的三大河口区——长江口、黄河口和珠江口,现已鉴定的浮游植物种类分别为64、103、224种;浮游动物为105、66、133种;底栖生物与潮间带生物分别为153、191、456和41、195、189种;游泳生物则为189、144和356种。 从河口区生物的生态类型看,珠江口是以热带、亚热带种为主,游泳生物以暖水性种为主。长江口和黄河口则是以广布种和温带种为主,游泳生物以暖温性种为主。 尽管各河口区生物的生态类型不同,但由于河口区生态环境特殊性决定了三大河口区的群落结构有共同特点:它们都可分为三种类型:(1)淡水群落;(2)咸淡水群落;(3)海水群落。以长江口区的鱼类分布为例,该区有鲤科(Cyprinidae)、鳅科(Cobitidae)等淡水鱼类,大约占鱼类总数的17.4%;鲻科(Mugilidae)、虾虎鱼科(Gobiidae)等咸淡水鱼类,约占总数的21.6%;而鲱形目(Clupeiformes)、颌针目(Beloniformes)、鲈形目(Perciformes)、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等海水鱼类,占总数的57.2%。 (7)上升流生态系统 中国渤海中部,黄海冷水团区,山东半岛近海,浙江近海,闽南沿海,台湾西南,粤沿海,海南东南部都有上升流区,举例如下: 闽南近海上升流生态系统: 深海底栖生物从福建漳浦礼士列岛至粤东甲子海域,以南澎列岛为中心,夏季出现低温、高盐(与外缘水相比,表层温度偏低2~4℃,盐度偏高0.5~1.5);表层水溶解氧的浓度和饱和度分别低于4.4ml/L和90%;营养盐特别高(N+13.8μmol/L,P+0.4μmol/L),对上升流有指示意义的芦氏拟真刺水蚤,后圆真浮萤(Euconchoecia maimai)和拟海湾(Dolioletta gegenbauri)在夏季大量出现。细菌生物量碳含量高达66.6mg/m3,并以嗜冷性的明亮发光细菌为优势种,浮游植物高密集(>108个/m3),初级生产力达1.06g/(m2·d)(以碳计),浮游动物总量>250mg/m3。这里的上升流仅出现在夏季近岸水体,是西南方向的离岸风,引起底层水向上涌升补偿所形成的,是风生上升流,也仅在夏季才形成中心渔场。 台湾浅滩南部上升流:浅滩南部几乎终年存在一个东西走向的低温、高盐、高密的窄长带,夏季温、盐等值线显有朝陡坡急剧上升的趋势,显示一个明显的低pH中心和高营养盐、低溶解氧饱和度等底层水沿坡的涌升现象。指标生物隆线似哲水蚤(Calanoides cavinatus)终年存在;5000m深海的叶尾丽巾虫(Callinitra emmae)也在此出现。这里终年都有鱼卵、仔稚鱼密集区.其中还有9%深海鱼类仔稚鱼。这里的上升流是因底层海流沿着陡坡朝台湾浅滩爬升和风的作用,以及海流绕台湾浅滩的流动而诱发形成的,主要为地形上升流。因上升流终年存在。所以终年都形成台湾浅滩南部中心渔场。 总之。上升流这种水文现象,形成了特定的生态系统。上升流生态系统往往具有生产力高,食物链短,物质循环快,能量转换效率高的特点。
C. 甲藻的代表植物有哪些
多甲藻属
属于横裂甲藻纲多甲藻目。藻体单细胞、椭圆形、卵形或多角形。背腹扁,背面稍凸,代表植物腹面平或凹入,纵沟和横沟明显,细胞壁由多块板片组成。载色体有多数,粒状,周生,为黄褐色、黄绿色或褐红色。有的种类具蛋白核。细胞以斜向纵裂进行繁殖,或形成厚壁休眠孢子,少数种类有有性生殖。本属约有200种,海产种类较多,淡水产较少。
角藻属
角藻属
属横裂甲藻纲多甲藻目。为植物体单细胞,不对称形,顶端有板片突出形成的长角,底部有2~3个短角。载色体有多数,橙黄色,细胞核1个,有眼点。细胞以斜向纵裂方式繁殖,在营养期末形成厚壁休眠孢子。本属约80种,主要为海产、少数生活于淡水中。
枝甲藻属
属于横裂甲藻纲丝甲藻目。植物体是分枝的丝状体,有匍匐枝和直立枝之分。载色体多数。生殖时每个细胞产生1~2个游动孢子。本属是稀见藻类,附生于水中其他藻体上。
原甲藻
原甲藻是甲藻门的一个海产属。细胞呈圆形或心形,左右侧扁,细胞壁中央有一条纵列线,将细胞分为左右两瓣。两条鞭毛自前端伸出。壳面有孔状纹。色素体2个,侧生。是牡蛎和幼鱼的饵料。分布广,大量繁殖可形成“赤潮”。它是太平洋东岸主要的“赤潮”藻类之一。
裸甲藻
裸甲藻是甲藻门的1属。植物体为单细胞,球形、椭圆形、卵形,背腹扁平。横沟明显,多数左旋,罕为右旋,横沟将植物体分为上、下锥部,位于腹面的纵沟长度不等,多数略伸入上锥部。细胞裸露或具薄胞壁,薄壁由多数相同多角形小片组成;表面平滑、罕见具线纹或纵肋纹的。鞭毛2条,色素体多数,盘状、狭椭圆状、棒状,周生或辐射状排列,呈黄、褐、绿或蓝色。有的种具有藻胆素。有些种类无色素体,营养方式为异养型。具或不具眼点。有一个间核型细胞核。
裸甲藻形体示意图
腰鞭毛虫的一个属,分布于淡水或海水。两侧对称,具结构纤细的表膜和盘状色素体。色素体含黄、棕、绿或蓝色的色素。与所有的腰鞭毛虫均有相似之处,既类似植物又类似动物,动物学家认为本属为动物,而植物学家认为是植物。一些种类行光合作用,另一些则寻觅食物。裸甲藻属可发光,发生定期的水华(种群增殖),可使水变成鲜黄色或红色。还能产生一种毒素,类似于腰鞭毛虫膝沟藻属的毒素;两者既能使鱼致死,又对人鼻腔和咽喉有刺激性。
全世界约有130种,均为浮游种类,绝大多数为海产,多分布在热带和温带海域,生长在半咸水和淡水中的较少。中国淡水中常见的约有3种。常见的繁殖方法是细胞纵分裂,也有产生动孢子、不动孢子或休眠孢子的。有的种如伪沼泽裸甲藻具有有性生殖。裸甲藻属对水温、光强和水的pH值的反应极敏感,因而季节变化较显着;是水生动物的饵料,但过量生长则形成对水产有害的“赤潮”。如海产的短裸甲藻形成有毒性的水华,能使鱼类致死。
夜光藻
夜光藻是甲藻门的一个海产属。细胞圆形呈囊状,没有外壳,具有一条能动的触手。细胞为无色或绿色,大量密集时呈红色。具有发光能力。属表层沿岸种类,分布广,世界各海域均有分布。繁殖过剩并密集在一起时形成“赤潮”。此时,每毫升海水中可达1000个以上,使鱼类及其他生物呼吸器官发生阻塞并致死。
夜光藻
D. 海洋中有那些生物,这些生物是靠什么而生存的,奖励50分 1天
微生物(真菌、细菌)、藻类(蓝藻、水藻……)、鱼类、哺乳动物(海豚……)、两栖(海蛇……)、软体动物(贝……)、棘皮动物(海参……)、腔肠动物(水母)...
主要是藻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为自己提供能量,为生物链最底层,从而大量繁殖为下一食物链提供食物;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一些生物以动植物的为食物。
E. 鱼类如何食用甲藻鱼
您好,鱼要吃甲藻的方法:甲藻危害:鱼吃了甲藻后,会在消化道中出现许多气泡,甲藻大量死亡后可产生致鱼死亡的甲藻素。
2、甲藻种类:在池塘中对鱼类产生危害的有多甲藻的裸甲藻。多甲藻为黄褐色,大量繁殖时, 在阳光照射下呈棕色,也称红水和铁锈水。
3、防治方法:
(1)在多甲藻大量繁殖时,应及时换水,改变水温和酸碱度,抑制其繁殖。
(2)用硫酸铜进行全池泼洒。
F. 经常在池塘表面看到一层红色薄膜状的东西,那到底是什么
淡水池塘表面一般都有水华形成,红色水华一般是裸藻、裸甲藻、多甲藻、黄被藻、隐藻等藻类成为优势种,在水面形成一层油膜状物质。裸藻、裸甲藻、多甲藻死后释放毒素,对养殖动物有害;黄被藻不易被鱼类消化,隐藻易引起转水,因此这类水在目前高密度养殖过程中都应进行处理。基本处理过程为:先用藻苔净局部杀藻,
同时,池塘中有大量丝状绿藻,也消耗水中的养料,使池水变瘦,影响鱼类正常生长一般生长在浅水池塘里,尤其是在含有机质丰富的肥水中,繁殖很快。池塘中水网藻多量,像张在水中的许多罗网、幼鱼误入“罗网”后往往游不出来而死亡。同时,水网藻大量繁殖时也消耗池塘水中的大量养料,影响鱼类生长。
G. 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黄海
黄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海,面积38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4m,最深只有140m,黄海环流基本上由中国沿岸地区的黄海暖流和沿岸流所组成。主要为泥质粉砂质沉积物所覆盖。黄海处于北温带,来自寒带、亚寒带、热带和亚热带的生物种群与本地土生种汇在一起构成独特的生物区系。
浮游植物已记录368种。优势种类有圆筛藻、角毛藻、根管藻、盒形藻(Bidlphia)、菱形藻(Nitzschia)、多甲藻(Peridinium)等,生态类型多样,且显示出明显的温带海域特点。
浮游动物已记录130种,既有沿岸流带来的暖温带近岸种,也有由黑潮带来的暖水种。主要优势种有中华哲水蚤,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mcmurrichi),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细脚拟长蜮(Parathemisto gaudichaudi)及强壮箭虫等。
底栖动物已记录约200多种,以多毛类种数最多,次为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棘皮动物。分布较广的有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长须沙蚕(Nereis longior)、持真节虫(Euclymene annandalei)、褐色角沙蚕(Ceratonereis erythraeensis)、背褶沙蚕(Tambalagamia fauveli)、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钩倍棘蛇尾(Amphioplus ancistrotus)、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等。
游泳生物黄海北部已发现219种;黄海南部有225种。以鱼类为主,其他有虾、蟹及头足类等。主要优势种有斑鰶(Clupanodon punctatus)、黄鲫、青鳞鱼(Harengula Zundsi)、小沙丁鱼(Sardinella)、鳀、银鲳(Stromateoides argenteus)、鳓(Ilisha elongata)、半滑舌鳎、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黄姑鱼、带鱼(Trichiurus haumela)、鲈、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等。黄海有鲸类15种,鳍脚类3种、海龟4种。
H. 酵母菌,水绵,洋葱表皮等材料可以直接做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主要原因是它们( )
水绵的结构、衣藻的结构和孢子生殖。
1. 藻类植物。
2. 海带、紫菜的形态。
3.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4. 学习藻类植物的意义。
注重能力:1. 通过水绵实验,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以实验为基础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 通过衣藻生殖的学习,加深对孢子生殖的理解。
3. 通过藻类植物与绿色开花植物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水绵的结构;衣藻的结构和生殖;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水绵的结构。
教学关键:藻类植物是一群含有叶绿素、没有器官分化的低等植物。
教学准备:PowerPoint软件、flash软件、新鲜水绵、紫菜片断、海带、浒苔少许。
教学方法:实验、谈话、比较、质疑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 引言:气候转暖、河水变绿
观察水绵(实验)
实验与思考:
1.水绵的颜色和形态如何?
2.制作一张水绵的临时装片,先用低倍镜观察,看看水绵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
3.再用高倍镜观察,看看水绵的结构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4.水绵具有怎样的营养方式?
水绵结构(教师进一步说明讲解水绵的结构,并启发学生与洋葱鳞叶表皮细胞予以比较)。
引出衣藻、了解结构(PowerPoint动画学习)
1.衣藻的鞭毛有什么作用?
2.衣藻的眼点有什么作用?
3.衣藻属于植物还是动物,为什么?
4.衣藻的特征说明了什么问题?
与动物比较(教师进一步说明衣藻与动物的亲缘关系)。
衣藻生殖(flash动画演示、PowerPoint动画加强)。
复习无性生殖(复习提问)。
水绵和衣藻的特征:结构简单、都含有叶绿体(强调叶绿体)、衣藻以孢子方式生殖。
二. 淡水中的藻类只是一小部分,海洋才是藻类的主要场所。
引出海带、紫菜,了解结构(实物、PowerPoint动画学习)
1.海带的体内有叶绿体吗?它为什么是褐色的?
2.紫菜的体内有叶绿体吗?它为什么是紫色的?
3.海带和紫菜为什么生活在浅海里?
4.观察海带叶状体的表面,有什么特点?并思考有什么功能?
与绿藻比较(教师进一步说明海带和紫菜的大型,但是却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柄中没有维管束,没有输导作用;叶状体的颜色,没有叶绿体,但有叶绿素以及其它色素,所以颜色各异;介绍海带的孢子生殖)。
海带和紫菜的特征:
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含有叶绿素等其它色素,都以孢子生殖。
三. 常见藻类(照片出示)。
绿藻:团藻和浒苔。
褐藻:裙带菜和鹅掌菜。
红藻:石花菜和带形蜈蚣菜。
(教师进一步说明浒苔、裙带菜、鹅掌菜和石花菜的作用)。
四. 其它藻类(照片出示)。
蓝藻; 螺旋藻。
硅藻: 羽纹硅藻。
甲藻: 多甲藻。
(教师进一步说明蓝藻的低等,螺旋藻、硅藻的作用;有的甲藻可能引起的赤潮)。
五. 藻类植物的特征(启发学生回忆归纳)。
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细胞内含有叶绿素等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孢子方式生殖、大多生活在水中。
六. 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启发学生回答)
1. 鱼虾诱饵
2. 释放氧气
3. 美味食品
4. 可作药用
5. 净化污水
教学小结:藻类植物是植物界中最低等的一类,但是它们在研究生物进化方面具有主要的意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有紧密的关系。
考考你:
1. 赤潮是怎么一回事?
2. 为什么不要使用含磷洗衣粉?
3. 为什么红海是红的?
4. 绿毛龟与藻类有关系吗?
绿毛龟:绿毛龟不是一个物种,而是基枝藻附生在龟壳上形成的一种龟藻共生的生物体。因绿毛藻丝在水里如绿缨丛毛,故称绿毛龟。
含磷洗衣粉: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含磷洗涤用品导致水体中磷的含量不断增加。水体中的磷作为营养性物质,含量较高时会形成富营养化,造成藻类迅速繁殖,耗尽水中氧气,使水生动植物死亡,大量的藻类也因缺氧死亡腐烂,使水体彻底丧失使用功能。海水中的营养物质(如氮、磷)是浮游植物生长、发育、繁殖阶段所必需的。但是,如果营养物质过量,就会在水体中积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赤潮:赤潮又称红潮或有害藻水华,通常是指海洋微藻、细菌和原生动物在海水中过度增殖或聚集致使海水变色的一种现象。
发生赤潮时,海水除了会变成红色,还能变成桔红色、黄色、绿色、褐色等。
赤潮是一种自然生态现象,相当一部分赤潮是无害的,它们自生自灭。然而,近年来赤潮的频繁发生和规模的不断扩大,破坏了渔业资源和海产养殖业,赤潮毒素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
红海:在亚洲、非洲之间,有个狭长的红海。红海中生活着一种属于蓝藻家族的红色毛状带藻,它虽然属于蓝藻,可是却名不副实,在体内有较多的红色素,使藻体呈现红色。这样,当它们大量繁殖时,就把碧蓝透绿的海水“染”成红色,“红海”由此得名。
I. 角甲藻属于什么类
甲藻门 ,角甲藻科,角甲藻属(Ceratium)。
甲藻门
1. 分类与分布
甲藻门(Pyrrophyta)约有1500种,常见的有多甲藻属(Peridinium)和角甲藻属(Ceratium)。甲藻分布很广,淡水和海水中都有,尤以热带海洋最多,为海洋动物的主要饵料。
2. 主要特征
本门植物多为单细胞,近球形,具背腹之分,有2条不等长的鞭毛,排列不对称。少数为群体或分枝的丝状体。甲藻有或无细胞壁。有细胞壁的种类常分2类:一类为纵裂甲藻,其细胞壁由左右两个对称的半片组成,无纵沟和横沟,如原甲藻属。另一类为横裂甲藻,由多个板片组成(板片的数目以及排列方式不同,可作为分类的依据)。多具1横沟和1纵沟,如多甲藻属。甲藻的载色体数目多,盘状、片状、棒状、带状,常周生,主要色素有叶绿素a和c、β-胡萝卜素和几种特有的叶黄素(如甲藻黄素、多甲藻黄素、硅甲藻素等),黄色色素含量比叶绿素含量高出约4倍,故藻体呈黄绿色、金褐色至深棕色。甲藻的细胞核为中核。同化产物为淀粉和油。
3. 繁殖
甲藻的繁殖以细胞纵裂为主,少数种类能产生游动孢子、不动孢子或厚壁休眠孢子。
近年来,由于近海水域的富营养化,导致甲藻爆发式的增长繁殖(如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等),形成水华,使水变色,发出腥臭味,形成赤潮。密度过大后又造成死亡藻体滋生腐生细菌,使水中溶解氧急剧下降,并产生甲藻毒素,对鱼虾贝类危害较大。通过无脊椎甲壳类动物,如蚝、牡蛎等动物富集甲藻细胞所释放的毒素,对人类产生危害。甲藻死亡后沉积海底,成为古生代油地层中的主要化石,因此,在石油勘探中,常把甲藻化石作为依据。
4. 代表植物
多甲藻属(Peridinium)属于多甲藻目。藻体单细胞、椭圆形、卵形或多角形。细胞壁厚,由多块板片组成。一般甲片为多角形,有些表面有线状、网状等花纹。载色体多数,细胞核大,1个。贮藏食物是淀粉和油。细胞以斜向纵裂进行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