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培养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将来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还要较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的生物教学就是普通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显然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变学生被动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观察,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能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发展了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探究性学习还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富有个性化。对感情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也会有教大的帮助。我们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予以贯彻。
一、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在生物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能力。
知识的正确理解是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科学信念和科学习惯。每一个学生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生来就对周围的世界、尤其是对自然界中那些有生命的东西充满好奇。从小他们就对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生命现象充满了热情,并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生物学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科学产生好奇,并将这种好奇心保持下来,使之进一步转变成对科学和对学习科学的正确态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发言,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的提问尽量正面回答,不能回答的应告诉他们获得答案的途径。
探究性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生活情景中,通过亲身体验进行的,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在生物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性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传统的教学,知识量大,面面俱到,严重挤压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不利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离开了科学探究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的形成,必须改变学习方式。也就是要变被动地听讲为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如:在上开花和结果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已动手拼合花的结构图,在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富有个性化。
2、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一般科学的探究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提出问题后,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着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然后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出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散发思维和想象是关键。引导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是教师引导教学的出发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如:在上“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这一探究实验,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捕捉鼠妇开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来发现问题:鼠妇为什么会跑?是被吓着了?是怕光?还是喜欢在潮湿的环境?这是科学探究的前提,也是关键。接着探究的过程才能顺利进行,通过探究,学生不仅获得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提高和培养了科学探究的养成和发展。
3、重视生物科学实验。生物科学实验能使我们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通过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探究活动,可以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现学方法式转变切入点和突破点,是学好生物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探究式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生物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科学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既有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也有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某些侧面的活动。探究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既有实验的方法,也有观察,调查,测量的方法,这我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用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素养基础。好的教学方法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会使学生感知到获取知识不能只依靠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师引导下靠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和积极动脑领悟。才能懂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必须:
1、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观察是信息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我们都知道细菌的发现,如果没有列文·虎克敏锐的洞察力和辩析力,就不可能有巴斯德的细菌的自然发生学说和为人类防病治病的贡献。
2、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结构”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后,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的想象特别的丰富,有的学生用塑料泡沫做植物细胞的“细胞质”,有的同学用塑料壳做植物细胞“细胞壁”,有的同学用熟透的香蕉做“液泡”,有的同学用巧克力做“细胞核”,有的用绿豆做“叶绿体”。一个完整的植物细胞结构模型很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想象力。掌握了知识点。培养了“创造”的成功愉悦。
学生的这种求新,求异的精神,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是科学素养的基础,我们应给予鼓励和发扬。
三、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的新进展。
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生活的热点之一,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了解科学“科学家的故事”、了解与“社会伦理问题”、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等。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和进展。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科学家坚韧不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各领域的应用及科学技术的应用带来的一些问题。如:我国科学工作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实破。给社会经济生产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仅解决了自己国家吃饭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人类面临的饥饿问题,做出了更大的贡献。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的了解,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和现代人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回顾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并学习科学家坚韧不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各领域的应用及科学技术的应用带来的一些问题,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健康发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初中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是课程和教学课改的理念,也是指导教学实施的基本理念,我们可以用它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启迪我们无尽的教学智慧。
⑵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当代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中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的创新能力的,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性的思维品质,能进行独立思考,自主、个性化地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师的任务,是在教学中如何使用好教材中的创新素材,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作为生物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质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开始
创新始于质疑,能否提出问题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表明了质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要激发质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教会学生从观察现象中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在研究问题中,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在动手实践中学会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讲“鱼的呼吸”时,若直截了当地把“鱼生活在水里,利用鳃从水中得到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结论灌输给学生,就失去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可以从观察鱼鳃是红色的引出问题:鳃的颜色为什么是红的?鳃呈红色是因为鳃中布满了毛细血管。鳃中的毛细血管有什么作用?鱼用什么方式保证了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连续不断地从水中得到氧气,排出二氧化碳?……通过一步一步的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寻常的现象背后居然隐藏了这么多让人深思的问题。从激发学生质疑开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为将来解决问题做好前期准备。
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创设一些梯阶问题情境,以疑激趣、以疑促思,步步深入、环环相扣,让学生在不断解决新的问题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并让学生逐步由“跟着问题”转变为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努力创设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创设充满矛盾和疑问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向老师、向课本、向标准答案说不,大胆质疑,深入思疑,敢于创新。
二、突出学生主体,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主体作用。要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职责不再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要激励学生主动思考,指导学生活动,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顾问、探究知识的参与者、获取知识的助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营造出民主、平等、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愉快地、自主地学习。教学方法应该是启发性的、开放性的、引导性的。应放下身架,与学生一起合作学习,相互促进。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中,要求观察叶片的上表皮、下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气孔等结构。在观察中,学生为哪是上表皮、下表皮、气孔、叶肉等结构意见不一。有人争论,有人沉思,有人翻书,有人前来询问等等。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探索,锻炼学生利用书本上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还发现了新的问题,比如如何区分上表皮、下表皮,上表皮的气孔为什么比下表皮少等等。教师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空间,同时也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留有余地。只有给学生施展的自由,学生才敢大胆想、大胆问、大胆做,这样才能培育出适于创新生长的土壤,播下创新的种子,创新的能力才有机会生根、发芽、生长。
三、自主探究,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探究性学习作为课改后一种新的学习和教学模式,解决了以往只注重知识的学习,不能重现知识发现过程的问题。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启创新的途径。通过探究,学生不光学会研究的方法,还使学生各种潜能得到了发挥,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探究是一种参与性和体验性并存且具有严密学术性的创造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来获得知识,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养成探索奥妙世界的积极态度。创新不仅依赖于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要依赖于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认识和运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发现的过程中来,在探究中认识科学的全貌。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材中挖掘可供探究的素材,现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事例1: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其首要目的,是向学生介绍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教学中,一种方式是教师给出探究的几大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在此框架中针对给定问题开展讨论、完成实验,这的确给了学生一部分主动参与的空间,但局限性仍然很大。而如果直接从问题入手,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寻找问题的真实答案,再共同分析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学生不仅能自己发现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原则,其发散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四、动手实践,是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的手段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学习,而且必须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既要加强生物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只会动脑不会动手、只会模仿不会创新,只能在原地踏步。不仅要善于学习,还要能动手实践;要有知识创新,要有实践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让他们搞发明创造,而是让其独立进行思考,探索发现知识形成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教师要重视实践操作活动,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让操作过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总之,生物教学中,蕴含着大量的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有利因素。作为教师,要有新的学生观、人才观,要有大胆创新的精神,并不断探究和实践。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设想和发表见解,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国梦尽自己绵薄之力。
⑶ 完成八年级生物教学任务的措施有哪些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素质教育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教育。那么,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生物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以往传统的教学思想是传授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知识为主;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活动为主;在方法上是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学生的学习动机表现为被动的“为分数而学”、“为教师而学”,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差,不是“我要学”,而是“要我学”。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过去在应试教育中以考试为目标形成的教学习惯和方法,努力探讨和实现教学过程中要素关系的转变。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课堂转变为教师为学生指导和活动组织的课堂。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只有彻底抛弃以往那种旧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施素质教育。
二、不断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过份强调教师的角色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束缚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实践。而素质教育是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充分的活动机会,学生的活动应多样化,让学生多思、多读、多练。我在生物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让学生自己“爬坡”。只有当学生遇到困难,“爬”不上去时,才适当加以点拨,教师的主要力气是花在学生何时需要帮助、需要怎样的帮助和如何帮助学生方面。如在“观察花的结构”时,我要求学生把花的各部分结构依次摘下,并相互讨论花的哪些结构最重要。 2、让学生相互合作。交流与合作是新课标倡导的“主旋律”,在建立学习小组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自由搭配,只要觉得在一起能够有效地学习、有效地合作,就可以组合在一起。小组中的成员分工由他们自己解决,要求分工合理,每人都应承担一定的任务,并为小组争光,为小组承担责任。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节,我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试教,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组重点观察一种植物体的器官,然后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顺序进行交流,学生能把这几种植物的器官的功能及内部组织的形成说得较为完整,小组之间相互纠错、相互补充,这比教师“苦口婆心”的重复说教效果要好得多。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空讲“二十一世纪是生物学世纪”,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和欲望。选用一些针对性强的实例贯穿于章节教学之中,向学生说明生物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强调人类的生存和幸福离不开生物学;剖析生物学能为人口众多的中华民族实现优化环境、优生优育、丰衣足食、健康长寿等共同理想造福。有了强烈的兴趣驱使,学生对生物课的学习将变被动为主动,并千方百计地向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三、深挖教材内容,采用灵活多 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而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向学生说明、解释或论证生物学的概念、原理等知识。
2、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法。例如:七年级《输血和血型》一课,课程内容非常的简单,老师可以通过几道有代表性的习题来让学生完成,学生在课本中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把课程的内容掌握,这样老师教学工作得以减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得以培养。
3、实验法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一定的仪器设备,人为的引起所要学习的自然现象和过程的出现,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例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课,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方案,再通过实验的完成来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实验的结论。
4、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为解决某一问题,交流意见,互相启发,辩明是非,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例如七年级《计划生育》一课,通过全班学生分组进行激烈的讨论,从平时个人的吃、穿、住、用等方面将一个孩子与三四个孩子相比较,同学们都认为“少生”比“多生”好。
5、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是指以计算机为工具,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声、像、图、文,通过人机交互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与学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的方法。
四、以教书育人为最终教学目标,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美国当代着名教育家布卢姆曾指出:教育者的基本态度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因此,我们必须把握面向全体,重视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层次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重视个性技能发展,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注重把生物能力的培养有机地和知识教学过程相结合,将生物能力的培养寓于知识的领会、理解、运用、掌握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培养他们的不同个性技能,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生物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书,最终目标是育人。由于学生的个性鲜明,可塑性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不断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又要教会学生做人,培养良好的个性,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我们民族振兴的关键,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因此,作为实现基础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的生物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只有齐心协力,坚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大胆摸索教学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使学生具备社会发展需要的优良素质,提高适应社会需要的素质,才能为培养21世纪的建设者作出应有的贡献。
⑷ 如何在生物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德育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做人引导,必然会造成受教育者的畸形发展。德育教育方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相反,其环境是无所不在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的内容并不像其他有些学科一样在教材中以文字的形式显现。由于其理科特性,往往很容易使我们较多地重视它的严密的知识体系传授,而忽略其德育内容的教育。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们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还要育好人,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门重要的教育学科,我们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生活空间、学习空间及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健康的人格,培养高尚的品德?
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渗透德育思想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明确提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为了在生物课的
教学中更有效地渗透德育内容,教师必须在知识教授的明晰感上下一番工夫,但也决不能脱离现实,回避现实,进入空洞说教的旋涡。因此在生物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细节,合理渗透德育思想,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的生活价值以适当的方式
教学中更有效地渗透德育内容,教师必须在知识教授的明晰感上下一番工夫,但也决不能脱离现实,回避现实,进入空洞说教的旋涡。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的生活价值以适当的方式揭示给学生,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使生物课的教学过程艺术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思想品德的教育。例如:讲述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时,要求学生在做完实验时将鼠妇放回到大自然,教育同学们要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身边的生物。学习动物运动的形成这一节时,介绍了老年人的骨中无机物的含量增多,骨的弹性小,易骨折。告诉同学们要特别关照老年人的行走和坐车安全,汽车上要主动给老年人让座位。学习细菌、真菌、病毒这节内容时,强调它们既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也有对人类有害的一面——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结合有关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有利于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抵制邪教的正确思想,对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的作用。
二、营造良好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进行德育思想渗透
新的生物课程改革标准确立“人与生物圈”的课程体系,突出了“人与生物”和谐发展的思想。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爱护身边一草一木、一鸟一兽的教育,培养学生博爱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形成坚定的环保观念,养成热爱自然,自觉保护自然的良好习惯,形成博爱宽容的完善人格。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充分表达思想和见解的机会,启发他们自觉去探讨人生和社会的真谛,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这是使学生学好的前提,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疑问开始,常有疑问,才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因此,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培养、形成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
三、以尊重学生为基础,进行德育渗透
我国着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怎样才能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进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实践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尊重学生,这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钥匙。自尊心人皆有之,渴望得到尊重是人们的内在要求。尊重学生,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而且是保证良好的德育效果的前提。教育活动是双向的。教师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的德育活动才会卓有成效。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我们一定要从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出发,确定哪些知识点渗透哪些德育因素,也就是说要自然渗透,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而不产生逆反心理。有一次我正在上课,坐在第五排的一名叫刘静的女生突然大叫一声,并迅速逃离了自己的座位。全班同学立即把目光投向她,气氛十分紧张,我急切的问她:“怎么回事?”她说:“我从书包里拿笔时摸到一种凉冰冰的活东西,像一条蛇。”我小心翼翼地打开她的书包一看,原来是一只被拴住腿的青蛙,并不是蛇。我心理猜测一定是刘静后面的同学潘亚男搞的恶作剧,但我并没有证据,如果我当时追查,潘亚男肯定不会承认,而其他同学就是知道内情也不愿讲出来,既解决不了问题又耽误了上课,我克制住自己的怒气,轻声的说:一只青蛙一年要吃掉一万只农业害虫,应当把他放到田野里去,是那位同学放错了地方,放到了刘静同学的书包里,青蛙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都要保护青蛙。放学以后,我找到潘亚男,先是谈到他近期的进步,鼓励他要继续努力,然后谈到班级的情况,再转到今天生物课上发生的事情,潘亚男感觉到我对他的关心、爱护和信任,主动的承认了错误,表示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情况,愿意向刘静同学道歉并在班级作检查。
四、加强教师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强化德育渗透
教师应具备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湛的业务水平,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道德范例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首先必须要考虑到自身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并把其作为教育熏陶学生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美的人格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如强烈的使命感;坚强的意志;果断的办事能力;明确的判断力,对真、善、美要由衷地敬仰,对假、恶、丑要愤怒鞭挞。生物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所以首先必须具备一颗水晶般玲珑剔透的心,对学生怀有深沉久远、博大无私的爱,以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人格的魅力来触动、感化学生。教师的威望愈高,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愈真挚,他对学生人格感化的力量就愈大。有的学生对说理产生反感,便需从关怀入手,致力于感化,则水滴石穿,最终导致其思想的转变。
教师要用真诚和爱心去关心、爱护学生,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才能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意见。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情感因素,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支撑点,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落脚点,突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教育教学的全程优化。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才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的人格和优良的思想品德。
⑸ 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质量
使学生对大自然和人体感兴趣,可以引入一些医学方面的知识,告诉他们生物学是很多科目的基础。
⑹ 如何在课堂中落实生物学科素养
一、激发初中生生物学习的兴趣
根据初中生的性格与学习特征,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设问的方式来对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加以激发,以促进学生自身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首先,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设问的运用应充分重视问题的连贯性,确保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思考研究中,进而对他们的生物学习兴趣加以激发;其次,重视教学中直观性教学内容的构建,通过直观的方式来激发初中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从本质上来看,生物这门学科本身便具备较强的直观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通过模型和标本等实物的运用来提高教学的直观性,或者是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视频、图片等内容的播放来提高教学的直观性。除此之外,初中生物教师也可以将网络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通过网络搜索来丰富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最后,利用前沿知识来对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加以激发。对初中生而言,前沿知识具有一定的新奇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生物教学中合理的对前言知识加以运用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二、充分利用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班级授课的方式提出于十七世纪,直至今日这种教学方式一直被广泛采用,对学生而言,课堂是其知识学习、能力提升等的最为重要的平台。就我国初中的教学课堂来看,一节课的时间通常被设置为四十五分钟,要切实有效的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质量就要求教师能充分的对这段时间加以利用科学合理的采用教学的内容与方式。首先,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采用规范且易为初中生所理解的语言形式,从根本上帮助初中生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其次,将多元化的教学器具以及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融入到教学中来辅助教学。多元化的教学器具以及先进多媒体的技术融入能有效提高生物知识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在对知识的至关认识中提高自身学习的主动性;最后,在课堂中充分对生物实验家利用,让学生在实际的观察中来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并促使其自身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强化。
三、多元化教学知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为促进初中生的生物成绩得到有效的提升,生物教师在教学中除了传统课本教材的知识内容之外,还应充分融入能为初中生所接受的课外知识来进行教学的拓宽,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生物认识。因此,在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中生物教师也可通过多元化知识的教学应用来落实初中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比如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在课本教材知识内容基础上融入克隆技术、人工智能等相关的生物学科知识,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认知。又比如在课堂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讲座或者是知识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生物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自身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养殖基地、种植中心等地进行深入的学习,进而在帮助初中生开阔其视野的同时丰富他们自身的生物知识内涵。
四、引导学生进行生物学科知识的探究
就初中的生物教学来看,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要落实学生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就要求教师能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培养。首先,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为学生制定有效的观察目的、选择合理的观察内容、运用科学的观察方式,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尽心深入的观察,而在观察之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所观察的内容进行整理与分析。因此,在观察能力培养中教师往往需要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中所要观察的对象,并使其明确自己在学习中所要采用的观察方式,学生通过由外至内的方式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整体的观察,进而促进学生自身探究能力的提升;其次,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能通过自主思考来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进而有效培养其自身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五、教学中生物实验的合理运用
要落实初中生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也要求教师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学生自身科学品质和的培养,要求初中生在生物学习中能保持正确的科学态度,并将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融入到生物学习中。生物教学中实验的实施就是通过最直观、最有效、最科学的方式生物学习的内容进行验证,因此,要促使初中生自身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也要求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能充分对生物实验加以利用。一方面,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对实验的过程以及所得的数据进行充分的记录,并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的实验过程和最终的实验结果以及自己在实验过程中所记录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实验报告;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实验故事的讲述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认知,进而对其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
⑺ 如何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人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能力。所以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生物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规律的发现和生物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生物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注意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就显的尤为重要。
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自己经过几年的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如“呼吸作用”一节中“种子在呼吸作用中释放CO2”的演示实验,可改为学生实验,大部分学生按照课本上的装置及方法,验证了萌发的种子在呼吸时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基础,因此我就提示能否用学生已知道的CO2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来探究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积极思考后,许多学生想到用口吹气的方法,通过比较,自然地理解了种子呼吸时,放出了与人呼出的气体中一样的成分即CO2。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了解学习过程,学会思考,怎样学习,这样能很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根据实验内容设计出不同于教材的完整实验,对初中学生来说并非易事,这是由于他们的思维往往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但只要教师积极加以启发和引导也并非不可。因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常常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因此,加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以此作为打开学生新思路的钥匙,让学生自己提出想探索的问题,然后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器材,放手让他们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自己拟定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现象记录、分析结果,最终自己得出结论。例如,在探究“蚂蚁的通讯”这个实验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探究活动,根据他们日常生活的经验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自己提出问题假设,各实验小组自己选择所需的实验用具,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观察得出结论。这种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深刻性,使学生产生兴趣并在探索中不断地得到加强和巩固。
三、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的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 。因此除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外,在学生的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实验活动中,也可以发展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创造。
四、保持积极态度,主动探索研究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强的毅力和积极的心态,否则,只能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在生物实验学习过程中我觉得还让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研究学生分组实验中发生的异常现象。
2、注意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
3、做好课外小实验。
4、留心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现象。
通过生物实验,不但要达到教材对每一个实验提出的实验目的,进行常规的验证性的实验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分组实验、课堂演示实验、课外小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生物现象的严密观察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发现、思考和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⑻ 关于素质教育下生物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生物实验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验课,尽量多开实验课或演示实验。在实验课中,除必要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外,尽量减少束缚性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尝试,并对自己的实验结果作出推测和解释。如在脊蛙反射实验中,在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继续试验。刺激蛙背部右侧和左侧反应有什么不同?刺激一侧时对侧肢体有什么反应?刺激的强弱与反应的关系?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动脑去想,然后发表自己的认识或看法。最后教师在充分肯定每位学生实验成绩,包括探索精神的基础上,对其实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分析总结。
二、采用“探本溯源”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试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重多的知识都是前人在观察思考及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其中有不少经典实例,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不妨用精练的语言、简明的图表及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探本溯源”,简述知识的获得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循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如在学习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人类进化发展内容时,可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资料、参观动植物园,了解自然界生物间的有趣联系,之后简要介绍达尔文的环球旅行及其通过旅途的所见所闻产生生物进化思想的过程。这样通过“活动—体验—评价”的教学模式,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判断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
三、优化习题和试题,培养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因为考试是衡量和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科学调整命题方式和考试形式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对许多知识只知其皮毛,而其中包含的“道”和“理”却知之甚少。因此在教学中,要从习题和试题入手,大胆改革题型,并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以扩展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知识。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生物与环境等内容时,都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生活(子女与父母的长像、性格的异同)、对自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的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求得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四、组建生物科技活动小组,培养兴趣,发展特长
积极的思维活动始于对问题的探究,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得以发展和提高,而问题的提出又离不开社会实践。如何根据学科特点,指导学生组建栽培、动物养殖小组;充分利用校园和家庭,开辟实验基地,让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得劳动技能;另一方面可发现和培养特长生,拓宽他们的基础知识,培养其自学能力,为未来生物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引导者。只有在教学中认真思考、研究,大胆探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才能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