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物实验中 怎么探究个体较大的昆虫的种群丰富度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逐个计数法——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
估算法————调查分布范围较大,个体较小的种群时。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黑光灯诱捕法。
样方法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常用取样①五点(点状)取样法 ②等距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黑光灯诱捕法适用范围:适用于趋光性的昆虫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记数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采集、调查。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酵母菌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注意: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
2. 种群概念
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同一种群内成员彼此都可以进行基因交流。自然界中任何物种的个体都不可能单一地生存在地球上,生物个体必然在某一时期与同种及其他种类的许多个体相联系,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群体才能生存。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种群系列。
种群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种群规律的科学,也就是研究种群内部各成员之间,种群(或其成员)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以及种群与周围非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其核心内容是研究种群动态,即研究种群数量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和变化原因。
种群数量决定着该种群对生态系统的贡献大小。通过研究植被种群数量、群落分布与地形地貌间的关系、群落生态需水量、群落分布密度对水源涵养作用的影响,探讨植物种群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保护。
3. 怎么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微生物群落的种群多样性一直是微生物生态学和环境学科研究的重点。近几年来,微生物群落结构成为研究的热点。首先,群落结构决定了生态功能的特性和强弱。其次,群落结构的高稳定性是实现生态功能的重要因素。再次,群落结构变化是标记环境变化的重要方面。因此,通过对目标环境微生物群落的种群结构和多样性进行解析并研究其动态变化,可以为优化群落结构、调节群落功能和发现新的重要微生物功能类群提供可靠的依据。
从年代上来看,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解析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依赖传统的培养分离方法,依靠形态学、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的比较进行分类鉴定和计数,对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认识是不全面和有选择性的,方法的分辨水平低。在70和80年代,研究人员通过对微生物化学成分的分析总结出了一些规律性的结论,从而建立了一些微生物分类和定量的方法即生物标记物方法,对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认识进入到较客观的层次上。在80和90年代,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以DNA为目标物,通过rRNA基因测序技术和基因指纹图谱等方法,比较精确地揭示了微生物种类和遗传的多样性,并给出了关于群落结构的直观信息。
1 传统培养分离方法
传统培养分离方法是最早的认识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方法,自1880年发明以来一直到
现在仍被广泛使用。传统培养分离方法是将定量样品接种于培养基中,在一定的温度下培养一定的时间,然后对生长的菌落计数和计算含量,并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构造,结合培养分离过程生理生化特性的观察鉴定种属分类特性。培养分离方法采用配比简单的营养基质和固定的培养温度,还忽略了气候变化和生物相互作用的影响,这种人工环境与原生境的偏差使得可培养的种类大大减少(仅占环境微生物总数的0.1%~10%[1])。而且,此方法繁琐耗时,不能用于监测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
2 群落水平生理学指纹方法(CLPP)
通常认为微生物所含的酶与其丰度或活性是密切相关的。酶分子对于所催化的生化反应特异性很高,不同的酶参与不同的生化反应。如果某一微生物群落中含有特定的酶可催化利用某特定的基质,则这种酶-底物可作为此群落的生物标记分子之一,标记了某种群的存在。由Garlan和Mills[2]于1991年提出的群落水平生理学指纹方法(CLPP)是通过检测微生物样品对底物利用模式来反映种群组成的酶活性分析方法。具体而言,CLPP分析方法就是通过检测微生物样品对多种不同的单一碳源基质的利用能力,来确定那些基质可以作为能源,从而产生对基质利用的生理代谢指纹。由BIOLOG公司开发的BIOLOG氧化还原技术,使得CLPP方法快速方便。商业供应的BIOLOG微平板分两种:GN和MT,二者都含有96个微井,每一
128 生态环境 第14卷第1期(2005年1月)
微井平板的干膜上都含有培养基和氧化还原染料四唑[3]。其中,BIOLOG的GN微平板含有95种不同碳源和一个无碳源的对照井,而MT微平板只含有培养基和氧化还原染料,允许自由地检测不同的碳源基质[3]。检测的方法是:将处理的微生物样品加入每一个微井中,在一定的温度下温育一定的时间(一般为12 h),在温育过程中,氧化还原染料被呼吸路径产生的NADH还原,颜色变化的速率取决于呼吸速率,最终检测一定波长下的吸光率进行能源碳的利用种类及其利用程度的分析[4]。
BIOLOG方法能够有效地评价土壤和其它环境区系的微生物群落结构[3~6]。其优点是操作相对简单快速,而且少数碳源即能区别碳素利用模式的差别[5]。然而,BIOLOG体系仅能鉴定快速生长的微生物,而且,测试盘内近中性的缓冲体系、高浓度的碳源及有生物毒性的指示剂红四氮唑(TTC)使得测试结果的误差进一步增大。姚槐应[5]的研究表明,应根据测试对象的特点(例如pH,碳源利用类型及利用能力)改进BIOLOG体系,并且,有必要研究更好的指示剂来取代TTC。
3 生物标记物方法
生物标记物(Biomakers)通常是微生物细胞的生化组成成分,其总量通常与相应生物量呈正相关。由于特定结构的标记物标志着特定类型的微生物,因此一些生物标记物的组成模式(种类、数量和相对比例)可作为指纹估价微生物群落结构。由于分类的依据是从混合微生物群落中提取的生化组成成分,潜在地包括所有的物种,因而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并且分析简便快速,适于定性甚至半定量地检测微生物体系的动态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常用于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生物标记物方法包括:醌指纹法(Quinones Profiling)、脂肪酸谱图法(PLFAs和WCFA-FAMEs)。测定时,首先使用合适的提取剂提取环境微生物样品中的这些化合物并加以纯化,然后用合适的溶剂制成合适的样品用GC或LC检测,最后用统计方法对得到的生物标记物谱图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3.1 醌指纹法(Quinones Profiling)
呼吸醌广泛存在于微生物的细胞膜中,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在电子传递链中起重要作用[7]。醌的含量与土壤和活性污泥的生物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的研究表明,醌含量可用作微生物量的标记[8]。有两类主要的呼吸醌:泛醌(ubiquinone, UQ)即辅酶Q和甲基萘醌(menaquinone,MK)即维生素K[9]。醌可以按分子结构在类(UQ和MK)的基础上依据侧链含异戊二烯单元的数目和侧链上使双键饱和的
氢原子数进一步区分。研究表明,每一种微生物都含有一种占优势的醌[7],而且,不同的微生物含有不同种类和分子结构的醌[9]。因此,醌的多样性可定量表征微生物的多样性,醌谱图(即醌指纹)的变化可表征群落结构的变化。
用醌指纹法描述微生物群落的参数[7]有:(1)醌的类型和不同类型的醌的数目;(2)占优势的醌及其摩尔分数含量;(3)总的泛醌和总的甲基萘醌的摩尔分数之比;(4)醌的多样性和均匀性;(5)醌的总量等。对两个不同的群落,由上述分析所得数据可以计算出另一个参数____非相似性指数(D),用于定量比较两个群落结构的差异。
醌指纹法具有简单快速的特点,近几年来广泛用于各种环境微生物样品(如土壤,活性污泥和其它水生环境群落)的分析。
考察了醌指纹法分析活性污泥群落的分析精度,证明此方法是一种可靠的分析方法。然而,醌指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不能反映具体哪个属或哪个种的变化。 3.2 脂肪酸谱图法(PLFAs、WCFA-FAMEs和其它方法)
从微生物细胞提取的脂肪类生化组分是重要的生物量标记物,例如,极脂(磷脂)、中性脂类(甘油二酯)可分别作为活性和非活性生物量的标记物[10]。更重要的是,提取脂类的分解产物____具有不同分子结构的混合的长链脂肪酸,隐含了微生物的类型信息,其组成模式可作为种群组成的标记。多种脂肪酸谱图法广泛用于土壤、堆肥和水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型和动态监测[11~13]。
常用的脂肪酸谱图法可分为两种:磷脂脂肪酸(PLFAs)谱图法和全细胞脂肪酸甲酯(WCFA-FAMEs)谱图法[14]。二者分析的对象实质上都是脂肪酸甲酯,不同之处在于提取脂肪酸的来源不同。磷脂脂肪酸(PLFAs)谱图法提取的脂肪酸主要来源于微生物细胞膜磷脂即来源于活细胞,全细胞脂肪酸甲酯(WCFA-FAMEs)谱图法提取的脂肪酸来源于环境微生物样品中的所有可甲基化的脂类即来源于所有的细胞(包括活细胞和死细胞)。因此,磷脂脂肪酸(PLFAs)谱图法的优点在于准确,可靠;全细胞脂肪酸甲酯(WCFA-FAMEs)谱图法的优点在于提取简捷,所需样品量少。对多个环境微生物样品分析而言,先用WCFA-FAMEs谱图法预先筛选再用PLFAs法进行分析是提高效率的较佳选择。
脂肪酸谱图分析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脂肪酸,采用GC分析仪达到分离不同结构的分子的目的;另一种是脂肪酸甲基化产物____脂肪酸甲酯,采用GC-MS分析仪进行不同分子的分离和鉴定。
4. 群落研究的内容包括
(1)研究生物群落要以研究种群为基础,在研究池塘群落时,主要研究该群落内种群数量(即群落的丰富度 )、各种群之间的关系、群落演潜情况、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范围和边界等方面的内容.
(2)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3)研究表明森林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光照强度)有关.而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导致群落中的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故答案为:
(1)种群
(2)丰富度 各种群之间的关系、群落演潜情况、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范围和边界等
(3)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
(4)对光的利用(光照强度)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5. 生态学家是如何测定生物种群的大小
种群的绝对大小没有生物学意义.因此经常测量相对大小.
方法有二:
1 对于固定种,随即抽取样方计数,求得平均密度;
2 对于不定种,采取标志重捕法(捕获-再捕获法),就是抓一个区域内全部该种生物,做标记后放生,一段时间后重新抓,算标记生物的百分比,求得平均密度.
6. 如何调查浮游生物种群密度
抽样检测法这个不记得具体的了. 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是调查 种群密度的方法取样器取样法是用来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种类时的取样方法目测估计法和记名统计法 是调查土壤小动物的时候 具体计数的方法.一个准确一个模糊. 显微计数法 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计算某种微生物的数量的方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是用稀释后 在培养基上形成 菌落的方法来计算 细菌等微生物的数量的方法;
7. 生态学家确定生物种群数量的方法一般有3种
取样法.第一种方法不可能实现,因为一个森林中的植物不可能人工数清的.第二种,植物都是静止的,标记的树并不会在该种群里移动,也不能说明.第三种是最理想的,在该中群内随机抽样,并统计该样本中数目.既合理,也不困难.
8. 研究生物群落要以研究什么为基础
本人是生物老师。正在讲这一单元。。群落的研究重点是研究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种间关系。
群落实同一时间内聚集在同一区域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体。
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四种。
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9. 高中调查生物种群密度的方法
调查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样方法,取样器取样法
调查土壤微生物:取样器取样法:目测估计法,记名统计法
调查酵母菌(其他细菌一样的)种群数量:显微计数法
培养微生物: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法
10. 高中 生物 关于 种群研究的 问题
不知道你用的教材是不是人教版(旧)(02年审查通过)
在第二册73页 中间有这样一句话: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种群内的个体数)的变化
课本原话 呵呵
现在说一下我的理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们研究种群一定有他的现实意义,比如如何充分利用鱼类资源,如何控制害虫的爆发,这些的根本都是种群数量,而种群数量与种群的特征是分不开的,这些特征包括 种群密度、出生率与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其它选项都是特征,而不是最本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