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生物怎么分类的
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分类系统是阶元系统,通常包括八个主要级别:域、界、门、纲、目、科、属、种 。从历史发展上看,在分类方法上有人为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两种,这两种方法也代表了分类工作发展的两个阶段
⑵ 生物可分为哪几类
根据生物分类学,生物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是一些由无细胞核的细胞组成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的低等生物。主要
包括细菌、支原体和植物中的蓝藻门。一般没有细胞内膜,没有染色体和细胞核膜。一般以为地
球上最早的生命是原核生物,和现存的古细菌相似。原核生物化石已经在很老的岩石里发现了。
也曾有人说在一个火星来的陨石里也发现了原核生物的化石,但是不很可信。原核细胞基本上没
有膜包细胞器。
二·真核生物。真核生物是所有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其细胞具有细胞核的生物的总称,它包
括所有动、植物、真菌和被规入原生生物的单细胞生物。这些生物的共同点是它们的细胞内含有
细胞核以及其它细胞器。此外它们的细胞具有细胞骨架来维持其形状和大小。所有的真核生物都
是从一个类似于细胞核的细胞(胚胎、胞子等)发育出来的。其它细胞中没有细胞核的生物被通
称为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们的细胞在制造蛋白质时可以用同一段染色体制造不
同的蛋白质。
三·动物。动物是相对于植物的生物。动物不能以光合作用来生存,只能靠吃植物或其他动
物。一般口语中指的动物是所有不是人的动物,其实人类也是动物界的一种种类。一般以为最早
的动物是在4.5亿-5亿年前出现的。海绵动物门出现比较早,和别种大不一样。海绵有不同种类
的细胞,但是细胞不分组为不同功能。
四·植物界植物比我们看上去要更难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虽然植物学家表述了一个植物界,
但是定义植物界的界限要比通常的"植物"的定义要困难的多。我们试图把植物理解成一种多细胞
的、真核的有机物,没有感觉器官以及自主运动并由根、茎和叶组成(如果完整的话)。但是,
从生物学上,只有导管植物有"根、茎和叶"。但是公平一点说,导管植物也是我们每天都接触到
的。
五·真菌界粘菌门 真菌界粘菌纲 集孢粘菌纲 根肿菌纲 真菌门 藻状菌纲 子囊菌纲 担子菌
纲 半知菌纲。
⑶ 生物分类等级是什么
生物分类等级通常包括七个主要级别: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分类等级越高,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点越少;分类等级越低,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点越多。
生物分类解析
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最流行的分类是五界系统。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将生物分成了五个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目前,大多数分类系统属于上面五个界,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随着研究的进展,分类层次也在不断增加,例如:超纲,亚纲、次纲、超目、亚目、次目、超科、亚科等等。生物分类也称生物分类学,人类在很早以前就能识别物类,给以名称。
⑷ 微生物类群及分类地位
主要有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枝原体、立克次氏体、古菌、真菌、显微藻类、原生动物、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
细菌:
特征:是一类形状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等部分构成,绝大多数细菌的直径大小在0.5~5μm之间。
分类地位:属原核生物界.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特点:①细胞大小为0.3~0.6μm×0.8~2.0μm,一般不能通过细菌滤器,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
②细胞呈球状、杆状或丝状,有的多形性。
③有细胞壁,呈革兰氏阴性反应。
④除少数外,均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寄生,宿主一般为虱、蚤等节肢动物,并可传至人或其他脊椎动物。
⑤以二等分裂方式进行繁殖,但繁殖速度较细菌慢,一般9~12h繁殖一代。
⑥有不完整的产能代谢途径,大多只能利用谷氨酸和谷氨酰胺产能而不能利用葡萄糖或有机酸产能;
⑦大多数不能用人工培养基培养,须用鸡胚、敏感动物及动物组织细胞来培养立克次氏体;
⑧对热、光照、干燥及化学药剂抵抗力差,60℃30min即可杀死,100℃很快死亡,对一般消毒剂、磺胺及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青霉素等抗生素敏感。⑨基因组很小,如普氏立克次氏体的基因组为1.1Mb。
分类地位: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而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原核生物。
放线菌(Actinomycete)
特征:原核生物的一个类群。大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约0.5~1微米。以无性孢子和菌体断裂方式繁殖。绝大多数为异养型需氧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绝大多数为腐生,少数寄生。
分类地位:属原核生物界
蓝细菌(Cyanobacteria):
特征:是一类分布很广,含有叶绿素a,能够在光合作用时释放氧气的原核微生物。蓝细菌主要以二分裂或多分裂方式进行繁殖,少数蓝细菌可形成孢子,孢子壁厚,能抵抗不良环境。由成串细胞连成丝状的蓝细菌,在细胞链断裂时形成的片段,称之为链丝段,具有繁殖功能。
分类地位:原核生物界
支原体(mycoplasma):
特点:又称霉形体,为目前发现的最小的最简单的细胞,也是唯一一种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支原体细胞中唯一可见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其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结构也比较简单,多数成球形,没有细胞壁,只有三层结构的细胞膜,故具有较大的可变性。支原体可以在特殊的培养基上接种生长,用此法配合临床进行诊断。
分类地位:原核生物界
古菌:
特点:古菌染色体DNA呈闭合环状,基因也组织成操纵子(操纵子为原核生物基因表达和调控的基本结构单位,生物活性相关的基因常以操纵子的结构形式协调基因表达的开启和关闭),但在DNA复制、转录、翻译等方面,古菌却具有明显的真核特征:采用非甲酰化甲硫氨酰tRNA作为起始tRNA,启动子、转录因子、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等均与真核生物的相似。
分类地位:具争议,有人将其定位于细菌,但1990年的三域分类学说主张将古菌独立分界,为古菌界.
真菌
特点:是具有真核和细胞壁的异养生物。种属很多,已报道的属达1万以上,种超过10万个。其营养体除少数低等类型为单细胞外,大多是由纤细管状菌丝构成的菌丝体。低等真菌的菌丝无隔膜,高等真菌的菌丝都有隔膜,前者称为无隔菌丝,后者称有隔菌丝。在多数真菌的细胞壁中最具特征性的是含有甲壳质,其次是纤维素。常见的真菌细胞器有:细胞核,线粒体,微体,核糖体,液泡,溶酶体,泡囊,内质网,微管,鞭毛等;常见的内含物有肝糖,晶体,脂体等。
分类地位:真菌界
原生生物(包括藻类和原生动物)
特点:
o 原生生物包括简单的真核生物(即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多为单细胞生物,亦有部份是多细胞的,但不具组织分化。这个界别是真核生物中最低等的。
o 单细胞的原生生物集多细胞生物功能于一个细胞,包括水份调节,营养,生殖等。
o 营养的方式繁多,有些则似真菌,吸收外间营养;更有部份既行光合作用,亦可进食有机食物,例如裸藻。
o 所有原生生物都生存于水中。
分类地位:原生生物界
病毒
特点:
①含有单一种核酸(DNA或RNA)的基因组和蛋白质外壳,没有细胞结构;
②在感染细胞的同时或稍后释放其核酸,然后以核酸复制的方式增殖,而不是以二分裂方式增殖;
③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
分类地位:在六界生物分类系统中,属病毒界。独立成界。
⑸ 生物分类地位按大小和
门 科 种
⑹ 动物分类地位是什么
在动物界之下,共42个门如下:
1 原生动物门 全都是单细胞动物,是最原始的动物,其中我们熟悉的有眼虫、草履虫
2 菱形虫门 结构简单的内寄生动物,有记录的种类不多
3 直泳虫门 与菱形虫类似的动物
4 多孔动物门 又称海绵动物门。海绵是原始的多细胞动物
5 扁盘动物门 到目前为止,此门被丝盘虫一种动物独占~~~厉害,不得不服~~
6 古杯动物门 顾名思义,“古”意思是此类动物已灭绝了,“杯”就是说它们长得像杯子
7 腔肠动物门 这里有水螅、水母、海葵和珊瑚,很熟悉吧,不多说了
8 栉水母动物门 也有人把这个门归入腔肠动物门,作为栉水母纲
9 扁形动物门 有涡虫、吸虫、绦虫,后两者是我们常听说的寄生虫
10 螠虫动物门 海洋底栖动物,身体呈柱形或长囊形
11 舌形动物门 全都是“吸血不眨眼”的寄生虫,分类地位尚难确定
12 微颚动物门 在1994年新发现的一类动物,人类对它们所知甚少
13 纽形动物门 比扁形动物略高等的类似动物
14 颚胃动物门 体形很小,生活在浅海的细沙中,人们了解得不多
15 线虫动物门 一个庞大的家族,包含有很多人肚子里长过的——蛔虫
16 腹毛动物门 身体腹面长有纤毛的一类动物
17 轮虫动物门 很小,与原生动物类似
18 线形动物门 与线虫动物类似的一类动物
19 鳃曳动物门 生活在靠近两极的冷水中的海洋底栖动物,有记载的种类极少
20 动吻动物门 和鳃曳动物类似
21 棘头虫动物门 身体前端有吻的一类动物
22 铠甲动物门 1983年才发现的一个新门,目前没有准确分类
23 内肛动物门 苔藓状的小动物
24 环节动物门 蚯蚓、蚂蟥、沙蚕……都是身体呈环节状,这还用说?
25 环口动物门 最近新发现的一类动物
26 星虫动物门 与前面说的螠虫动物相似
27 软体动物门 包含有大量常见动物,我将在后面详细解说
28 软舌螺动物门 已灭绝
29 叶足动物门 寒武纪的奇虾等
30 缓步动物门 很强的一类动物,能忍受高温、绝对零度、高辐射真空和高压
31 有爪动物门 身体呈蠕虫状,足呈圆柱形,末端有爪,近乎灭绝
32 节肢动物门 动物界中种类占三分之二以上的动物,留到下面介绍这个庞大的家族
33 腕足动物门 有时你会在街头地摊上看见一些像贝壳的化石就是这类动物留下的
34 外肛动物门 曾经与内肛动物为同一门合称苔藓动物,现已分开
35 帚虫动物门 又一个很小的门,又是只有10几种动物,又都是海洋底栖动物
36 古虫动物门 在5.3亿年前的生命大爆发中早就灭绝了,在近几年才发现
37 棘皮动物门 一个我们熟悉的门,有海星、海胆、海参和海百合
38 须腕动物门 没有嘴和消化管的非寄生动物,生活在深海中,分类地位有争议
39 异涡动物门 仅2种,在波罗的海附近分布 曾先后被认为扁形动物和软体动物
40 毛颚动物门 只有50种左右,还是海洋动物
41 半索动物门 身体呈蠕虫形,有人将它们归入脊索动物门
42 脊索动物门 所有的脊椎动物
⑺ 对生物的分类
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分类等级越高,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点越少;分类等级越低,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点越多。了解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都需要对生物进行分类。分类系统是阶元系统,通常包括七个主要级别:界、门、纲、目、科、属、种 。
中文名
生物分类
外文名
Taxonomy
类别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植物界
360网络
目录
历史
简介
细菌域
古细菌域
真核生物域
原生生物界
真菌界
植物界
动物界
常见分类
分类方法
人为分类法
自然分类法
命名法规
生物分类
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分类等级越高,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点越少;分类等级越低,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点越多。了解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都需要对生物进行分类。分类系统是阶元系统,通常包括七个主要级别:界、门、纲、目、科、属、种 。
中文名
生物分类
外文名
Taxonomy
类别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植物界
生物生物网络单细胞生物动物界生物种类生物的多样性知识点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分类图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生物的分类
看懂视界
为什么生物需要分类_生物分类的方法
历史
人类在很早以前就能识别物类,给以名称。汉初的《尔雅》把动物分为虫、鱼、鸟、兽四类:虫包括大部分无脊椎动物;鱼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低级脊椎动物及鲸和虾、蟹、贝类等;鸟是鸟类;兽是哺乳类。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动物分类,四类名称的产生时期看来不晚于西周。这个分类,和林奈的六纲系统比较,只少了两栖和蠕虫两个纲。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采取性状对比的方法区分物类,如把温血动物归为一类,以与冷血动物相区别。他把动物按构造的完善程度依次排列,给人以自然阶梯的概念。
17世纪末,英国植物学者雷曾把当时所知的植物种类,作了属和种的描述,所着《植物研究的新方法》是林奈以前的一本最全面的植物分类总结,雷还提出"杂交不育"作为区分物种的标准。
近代分类学诞生于18世纪,它的奠基人是瑞典植物学者林奈。林奈为分类学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第一是建立了双名制,每一物种都给以一个学名,由两个拉丁化名词所组成,第一个代表属名,第二个代表种名。第二是确立了阶元系统,林奈把自然界分为植物、动物和矿物三界,在动植物界下,又设有纲、目、属、种四个级别,从而确立了分类的阶元系统。
每一物种都隶属于一定的分类系统,占有一定的分类地位,可以按阶元查对检索。林奈在1753年印行的《植物种志》和1758年第10版《自然系统》中首次将阶元系统应用于植物和动物。这两部经典着作,标志着近代分类学的诞生。
林奈相信物种不变,他的《自然系统》没有亲缘概念,其中六个动物纲是按哺乳类、鸟类、两栖类、鱼类、昆虫、蠕虫的顺序排列的。拉马克把这个颠倒了的系统拨正过来,从低级到高级列成进化系统。他还把动物区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类,并沿用于今。
由于林奈的进化观点在当时没有得到公认,因而对分类学影响不大。直到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以后,进化思想才在分类学中得到贯彻,明确了分类研究在于探索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使分类系统成为生物系谱--系统分类学由此诞生。
简介
生物分类也称生物分类学。
分类系统是阶元系统,通常包括七个主要级别: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物种)是基本单元,近缘的种归合为属,近缘的属归合为科,科隶于目,目隶于纲,纲隶于门,门隶于界。
随着研究的进展,分类层次不断增加,单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单元,如总纲(超纲)、亚纲、次纲、总目(超目)、亚目、次目、总科(超科)、亚科等等。此外,还可增设新的单元,如股、群、族、组等等,其中最常设的是族,介于亚科和属之间。
⑻ 什么是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是现代分类的基本格局
分类的7个等级自上而下依次为:
界
门
纲
目
科
属
种
根据生物在分类上的位置,可以知道彼此在演化方面关系的亲疏远近
月季与玫瑰为同属
月季与玫瑰,苹果,梨为同科
月季与虎耳草为同目
由此可见,
月季与玫瑰的关系要比月季与虎耳草的关系
更亲近
例如:
最基本的等级是
种
等级越高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较低等的等级包含的种类就较少,但彼此的机构特征却越相似
猫 月季
界——动物界 植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被子植物门
纲——哺乳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食肉目 蔷薇目
科——猫科 蔷薇科
属——猫属 蔷薇属
种——猫 月季
生物分类学是研究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学分支。分类就是遵循分类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的各种类群进行命名和等级划分。
地球上现生的物种以百万计,千变万化,各不相同,如果不予分类,不立系统,便无从认识,难以研究利用。分类的对象是形形色色的种类,都是进化的产物。因而从理论意义上说,分类学是生物进化的历史总结。
分类学是综合性学科。生物学的各个分支,从古老的形态学到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新成就,都可吸取为分类依据。分类学亦有其自己的分支学科,如以染色体为依据的细胞分类学,以血清反应为依据的血清分类学,以化学成分为依据的化学分类学,等等。动物、植物和细菌,作为三门分类学,各有其特点;病毒分类则尚未正式采用双名制和阶元系统。
生物分类学的历史
人类在很早以前就能识别物类,给以名称。汉初的《尔雅》把动物分为虫、鱼、鸟、兽4类:虫包括大部分无脊椎动物;鱼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低级脊椎动物及鲸和虾、蟹、贝类等,鸟是鸟类;兽是哺乳动物。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动物分类,四类名称的产生时期看来不晚于西周。这个分类,和林奈的六纲系统比较,只少了两栖和蠕虫两个纲。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采取性状对比的方法区分物类,如把热血动物归为一类,以与冷血动物相区别。他把动物按构造的完善程度依次排列,给人以自然阶梯的概念。
17世纪末,英国植物学者雷曾把当时所知的植物种类,作了属和种的描述,所着《植物研究的新方法》是林奈以前的一本最全面的植物分类总结,雷还提出“杂交不育”作为区分物种的标准。
近代分类学诞生于18世纪,它的奠基人是瑞典植物学者林奈。林奈为分类学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第一是建立了双名制,每一物种都给以一个学名,由两个拉丁化名词所组成,第一个代表属名,第二个代表种名。第二是确立了阶元系统,林奈把自然界分为植物、动物和矿物三界,在动植物界下,又设有纲、目、属、种四个级别,从而确立了分类的阶元系统。
每一物种都隶属于一定的分类系统,占有一定的分类地位,可以按阶元查对检索。林奈在1753年印行的《植物种志》和1758年第10版《自然系统》中首次将阶元系统应用于植物和动物。这两部经典着作,标志着近代分类学的诞生。
林奈相信物种不变,他的《自然系统》没有亲缘概念,其中六个动物纲是按哺乳类、鸟类、两栖类、鱼类、昆虫、蠕虫的顺序排列的。拉马克把这个颠倒了的系统拨正过来,从低级到高级列成进化系统。他还把动物区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类,并沿用至今。
由于林奈的进化观点在当时没有得到公认,因而对分类学影响不大。直到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以后,进化思想才在分类学中得到贯彻,明确了分类研究在于探索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使分类系统成为生物系谱——系统分类学由此诞生。
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内容
分类系统是阶元系统,通常包括七个主要级别:种、属、科、目、纲、门、界。种(物种)是基本单元,近缘的种归合为属,近缘的属归合为科,科隶于目,目隶于纲,纲隶于门,门隶于界。
随着研究的进展,分类层次不断增加,单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单元,如总纲(超纲)、亚纲、次纲、总目(超目)、亚目、次日、总科(超科)、亚科等等。此外,还可增设新的单元,如股、群、族、组等等,其中最常设的是族,介于亚科和属之间。
列入阶元系统中的各级单元都有一个科学名称。分类工作的基本程序就是把研究对象归入一定的系统和级别,成为物类单元。所以分类和命名是分不开的。
种和属的学名后常附命名人姓氏,以标明来源,便于查找文献。变种学名亦采取三名制,分类名称要求稳定,一个属或种(包括种下单元)只能有一个学名。一个学名只能用于一个对象(或种),如果有两个或多个对象者,便是“异物同名”,必须于其中核定最早的命名对象,而其他的同名对象则另取新名。这叫做 “优先律”,动物和植物分类学界各自制订了《命名法规》,所以在动物界和植物界间不存在异物同名问题。“优先律”是稳定学名的重要措施。优先律的起始日期,动物是1758年,植物是1820年,细菌则起始于1980年1月1日。
鉴定学名是取得物种有关资料的手段,即使是前所未知的新种类,只要鉴定出其分类隶属,亦可预见其一定特征。分类系统是检索系统,也是信息存取系统。许多分类着作,如基于区系调查的动植物志,记述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动植物种类情况,作为基本资料,都是为鉴定、查考服务的。
物种指一个动物或植物群,其所有成员在形态上极为相似,以至可以认为他们是一些变异很小的相同的有机体,它们中的各个成员间可以正常交配并繁育出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元。
物种概念反映时代思潮。在林奈时代,人们相信物种是不变的,同种个体符合于同一“模式”。模式概念渊源于古希腊哲学的古老的概念,应用到整个分类系统,概念假定所有阶元系统中的各级物类单元,都各自符合于一个模式。
物种的变与不变曾经是进化论和特创论的斗争焦点,是势不两立的观点。但是,分类学的事实说明,每一物种各有自己的特征,没有两个物种完全相同;而每个物种又保持一系列祖传的特征,据之可以决定其界、门、纲目、科、属的分类地位,并反映其进化历史。
分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区分物种和归合物种,前者是种级和种下分类,后者是种上分类。种群概念提高了种级分类水平,改进了种下分类,其要点是以亚种代替变种。亚种一般是指地理亚种,是种群的地理分化,具有一定的区别特征和分布范围。亚种分类反映物种分化突出了物种的空间概念。
变种这一术语过去用得很杂,有的指个体变异,有的指群体类型,意义很不明确,在动物分类中已废除不用。在植物分类中,一般用以区分居群内部的不连续变体。生态型是生活在一定生境而具有一定生态特征的种内类型,常用于植物分类。人工选育的动植物种下单元称为品种。
由于种内、种间变异错综复杂,分类学者对种的划分有时分歧很大。根据外部形态的异同程度作为划分物种依据而划分的称为形态种,由于对各种形态特征的重要性认识不一,使划分的种因人而异,尤其是分类学者对某些特征的“加权”常使它们比其他特征更具重要性,而造成主观偏见。
一个物种或物类,以至整个植物界和动物界,都有自己的历史。研究系统发育就是探索种类之间历史渊源,以阐明亲缘关系,为分类提供理论依据。尽管在分类学派中有综合(进化)分类学、分支系统学和数值分类学三大流派,但在其基本原理上都有许多共同之处,不过各自强调不同的方面而已。
特征对比是分类的基本方法。所谓对比是异同的对比:“异”是区分种类的根据,“同”是合并种类的根据。分析分类特征,首先要考虑反映共同起源的共同特征。但有同源和非同源的不同。例如鸟类的翼和兽类的前肢是同源器管,可以追溯到共同的祖先,是“同源特征”。恒温在鸟兽是各别起源,并非来自共同祖先,是“非同源特征”。系统分类采用同源特征,不取非同源性状。
林奈把生物分为两大类群:固着的植物和行动的动物。两百多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这个两界系统存在着不少问题,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仍为一般教本所遵从,基本没有变动。
最初的问题产生于中间类型,如眼虫综合了动植物两界的双重特征,既有叶绿体而营光合作用,又能行动而摄取食物。植物学者把它们列为藻类,称为裸藻;动物学者把它们列为原生动物,称为眼虫。中间类型是进化的证据,却成为分类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19世纪60年代,人们建议成立一个由低等生物所组成的第三界,取名为原生生物界,包括细菌、藻类、真菌和原生动物。这个三界系统解决了动植物界限难分的问题,但未被接受,整整100年后,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流行了一段时间,为不少教科书所采用。
生命的历史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最初的生命应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当然,在细胞出现之前,必须有个“非细胞”或“前细胞”的阶段。病毒就是一类非细胞生物,只是关于它们的来历,是原始类型,还是次生类型,仍未定论。
从非细胞到细胞是生物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早期的细胞是原核细胞,早期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细苗、蓝藻)。原核细胞构造简单;没有核膜,没有复杂的细胞器。
从原核到真核是生物发展的第三个重要阶段。真核细胞具有核膜,整个细胞分化为细胞核和细胞质两个部分:细胞核内具有复杂的染色体装置,成为遗传中心;细胞质内具有复杂的细胞器结构,成为代谢中心。由核质分化的真核细胞,其机体水平远远高出于原核细胞。
从单细胞真核生物到多细胞生物是生命史上的第四个重要阶段。随着多细胞体形的出现,发展了复杂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最后产生了高级的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
植物、菌类和动物组成为生态系统的三个环节。绿色植物是自养生物,是自然界的生产者。它们通过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质合成有机养料,供应自己,又供应异养生物。菌类是异养生物,是自然界的分解者。它们从植物得到食料,又把有机食料分解为无机物质,反过来为植物供应生产原料。动物亦是异养生物,它们是消费者,是地球上最后出现的一类生物。
即使没有动物,植物和菌类仍可以存在,因为它们已经具备了自然界物质循环的两个基本环节,能够完成循环过程中合成与分解的统—。但是,如果没有动物,生物界不可能这样丰富多彩,更不可能产生人类。植物、菌类和动物代表生物进化的三条路线或三大方向。
当前最流行的分类是一种五界系统。五界系统反映了生物进化的三个阶段和多细胞阶段的三个分支,是有纵有横的分类。它没有包括非细胞形态的病毒在内,也许是因为病毒系统地位不明之故。它的原生生物界内容庞杂,包括全部原生动物和红藻、褐藻、绿藻以外的其他真核藻类,包括了不同的动物和植物。
⑼ 分类地位的分类标准
是以生物性状差异的程度和亲缘关系的远近为依据,将不同的生物加以分门别类的。生物学家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依次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7个等级。
分类学的事实说明,每一物种各有自己的特征,没有两个物种完全相同;而每个物种又保持一系列祖传的特征,据之可以决定其界、门、纲、目、科、属的分类地位,并反映其进化历史。
例如:
界:所有的动物都属于动物界,动物界中包含许多门。
门:具有一些共同特征来自不同纲的动物,归入同一个门。
纲:具有一些共同特征的来自不同目的动物,归入同一个纲。
目:具有一些共同特征的来自不同科的动物,归入同一个目。
科:具有一些共同特征的来自不同属的动物,归入同一个科。
属:一些不同种类的动物,
种:每只狗是一个动物体,所有的狗属于同一个物种。
⑽ 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什么地位
在生态学中,一般将生态系统分为四个部分,即生产者、 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一般情况下,将植物归为生产者,动物归为消费者,细菌、真菌等归为分解者。其实,并不尽然。
一、植物和真菌中也有消费者
动物吃植物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世界上却有500多种以动、植物为食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组成一个特殊的类群。在这些植物中,有的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还有的是完完全全的消费者。
食虫植物主要以捕食昆虫为主,往往生活在缺氮环境中,或者根系不发达甚至退化,由于叶制造的营养供应不足,于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捕食昆虫而获取有机物的能力。比如说瓶子草科、猪笼草科等的一些植物。这些植物有的靠叶片的闭合,有的靠腺体分泌的粘稠的液体,还有的靠触毛的运动捕捉小虫,并能够分泌消化液将小虫进行消化,以弥补营养的不足。因此,这些植物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以植物为食的植物都不含叶绿素,叶退化,只有发达的生殖器官,它们从寄主植物获得营养物质,故称为寄生植物。如人们熟知的寄生于大豆、尊麻等植物上的菟丝;寄生于红沙、盐爪爪等根上的肉从蓉;寄生在菊科蒿属植物上的列当;寄生在甘蔗根上的野茹等,它们都是地地道道的消费者。 大多数真菌不能自己制造养料,它们通过菌丝去分解其他生物有机体,吸收其营养以维持生命,故属于分解者。而有些真菌以捕食某些微小动物如线虫、轮虫和革履虫等纤毛虫为生,故为食虫真菌。据统计,生物界大约有50多种不同的食虫真菌。
二、动物不仅仅是消费者
动物大多是消费者,但也有一些动物处于生产者和分解者的地位。
有的含叶绿体,完全营自养生活,就是生产者,如衣滴虫等。还有的动物如绿眼虫,在有光的条件下能进行光合作用,营自养生活;而在无光的条件却行渗透营养,营异养生活,故其在生态系统中,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处于分解地位的动物,主要是指食腐动物,大型的食腐动物如兀骛、鬣狗,专食动物尸体;小型食腐动物如水生的蝌蚪、小龙虾、蟹、一些软体动物(如蛤蜊)以及陆生的蚯蚓、白蚁、蟑螂等,它们都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泄物和残落物等进行分解,因此,若按传统的划分方法,既可归为消费者又可归为分解者。
三、病毒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一般在生态学中,对病毒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未加讨论,忽视了病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病毒是生物界中的一个独特的类群,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 无细胞结构,因此,病毒不能脱离活细胞而生存,但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容忽视。
从其营养方式看,病毒在营寄生生活时只是将寄主有机物转变为自身物质,并没有使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回归自然,故病毒与细菌、真菌不同,在生态系统中当归于消费者。
由此可见,确定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不应简单地依据其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而应依据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营养方式和功能来划分。明白这一点,就不难划分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