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医学免疫学该怎么学啊
免疫学的理论性比较强,因此加强理解是学好免疫学的根本。如何来理解免疫学的理论呢?我认为,在整个免疫学体系中,贯穿着一个基本点,那就是,所有免疫学的内容都是围绕着抗原与机体的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展开的。现代人们认为免疫就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对“自己”和“非己”的识别,这里的“自己”指的自身物质成分,一般情况下它不会刺激免疫系统发生反应,机体对自身物质成分呈免疫耐受状态。而“非己”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抗原物质。免疫学全部内容就是要告诉我们,机体的免疫系统是如何对抗原物质进行反应的。由此,基础免疫学的内容就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介绍静态的,另外一部分就是介绍动态的。所谓静态的部分,是指抗原物质的特点及免疫系统的组成,而动态的部分就是指抗原和免疫系统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即免疫应答。只要我们能够把握这一点,那么,对整个免疫学内容的理解也就容易多了。免疫应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机体天生就具有的,称为先天性免疫。这是机体的重要自我保护反应,如完整的皮肤粘膜,有利于保护我们不受外来致病菌的感染;在泪液、唾液中含有溶菌酶,能够起到杀菌作用;血液、组织中还有像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等,能够对外来抗原物质起到吞噬或杀灭的作用,这些都属于先天性免疫,它们在反应中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可以对外来所有的抗原物质都可以起作用,是没有特异性的,因此,先天性免疫也叫非特异性免疫。还有一类就是在后天与抗原物质接触后才获得的免疫能力,称为获得性免疫。如接种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后,我们就可以获得针对该病毒的免疫能力,这种免疫能力是针对特定抗原发生的,因此也叫特异性免疫。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免疫应答指的是特异性免疫。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抗原。简单地说,抗原就是那些能够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的物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物质都可以成为抗原,如可以引起人类传染病的微生物、引起人类疾病的毒素、引起过敏反应的花粉、尘埃中的真菌孢子以及鸡蛋、海鲜等食物,这些都是抗原,能够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当然,对于同一种抗原物质,不同的个体,他们的免疫反应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不同个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免疫细胞,在对抗原的识别上是有差异的。
在抗原部分里,我们除了要掌握抗原的概念、特点、免疫原性的决定条件外,一些常见的抗原也有了解,如异嗜性抗原、血型抗原以及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特别是HLA,它是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是引起排斥反应和调节机体免疫应答的重要蛋白物质。HLA分子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在抗原递呈过程中对抗原肽的结合来完成的。抗原物质需要经过加工处理以后,与HLA分子结合,然后再被T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所识别结合。T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只能识别自身HLA分子递呈的抗原,然后才能进一步启动免疫应答,而不同个体的HLA分子在结构上是不同,它们对同一种抗原的结合能力也不同,因此,不同的机体对同一种抗原的免疫反应也就不同。HLA是位于人类细胞表面的蛋白质成分,它可以分为两类,即HLA-I类分子和HLA-II类分子,HLA分子的分布和功能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对于它的编码基因,只要理解就可以了。
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三部分组成的。对于免疫器官,我们要重点熟悉不同免疫器官在免疫反应的作用,如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和发育成熟的场所,而外周免疫器官则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机体的免疫应答就是由免疫细胞来介导的。免疫细胞包括特异性免疫细胞和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特异性免疫细胞主要指T细胞和B细胞。它们的细胞表面具有抗原识别受体,能够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这里要特别注意特异性,这是免疫反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前面我们提到过,抗原有很多种类,不同的抗原,它们的结构是不同的,因此,只有当一种抗原在结构上能够与T细胞或B细胞表面的受体相互配合的时候,才能发生结合。我们的体内存在大量的能够表达不同抗原识别受体的T、B细胞,它们只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结合,而与其它抗原的亲和力很低,这就是T细胞和B细胞在与抗原反应时的特异性。这种特性只有T、B细胞具有,其它的免疫细胞则不具有。因此,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主要由T、B细胞来介导完成的。对于T细胞部分,我们要重点掌握它的亚群及其功能。T细胞的发育则属于了解内容,虽然不少考试的重点,但是这部分内容是理解免疫学内容的重要基础,所以同学们一定要理解一下。不具有抗原识别受体的免疫细胞,我们就称之为非特异性免疫细胞,主要包括巨噬细胞、NK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等。免疫分子包括很多,如免疫球蛋白、补体成分、粘附分子、CD分子(即分化抗原,是细胞表面的分子,种类很多,实际上,粘附分子就是其中一类)和细胞因子。我们的教材中分不同的章节对它们逐一做了介绍。其中,免疫球蛋白是最为重要的一章,我们应该通过对免疫球蛋白的学习来对免疫系统和抗原的相互作用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它的分子结构、生物学活性以及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是我们都需要掌握和理解的内容。补体部分则主要掌握补体活化的两条途径之间的比较,活化的具体过程以理解为主。粘附分子主要掌握它的概念和分类。对于细胞因子,则需要掌握它的概念和共同特点。细胞因子的种类繁多,如像干扰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等,以掌握其概念为主。前面这些内容,主要介绍了免疫反应中的静态部分。同学们可以对它们的各自特点加以比较。
有了对抗原和免疫系统组成的认识,再来理解免疫应答就简单了。其实免疫应答也是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而已。我们吃饭喝水,是由消化系统来完成的,呼吸是由呼吸系统来完成的,等等,这些生理功能我们都很容易理解。免疫应答就是完成对抗原反应的一种生理功能,这种功能和其它生理功能有什么不同呢?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特异性。机体的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是由免疫细胞来完成的,抗原物质首先被抗原递呈细胞所捕获,经过加工处理以后再由T细胞来识别、结合的。T细胞对抗原完成识别以后,还有一系列重要的事情要去进行,那就是细胞要从原来相对静止的状态开始活化、分化和分裂,产生大量的子代细胞。B细胞可以直接识别天然的抗原,但是B细胞的活化则需要T细胞的辅助作用。包括T细胞和B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或者T细胞通过产生细胞因子来促进B细胞的活化。T、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以后就可以产生能够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分子,如抗体,还有一些免疫反应细胞,如CD8+细胞。然后抗体或CD8+细胞再去与抗原发生作用,最终达到清除抗原的目的。从而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当然,这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描述,其过程要复杂的多。我们先有了这样一个轮廓后,然后通过阅读教材,把细节内容补充进去,就是整个免疫应答的过程了。在免疫应答这一章节中需重点掌握的是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Th细胞活化的双信号、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等。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是受到严格的调节的。因为机体的免疫应答既有对机体有益的一面,可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排除对机体有害的成分,同时对机体也有有害的一面,免疫应答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或者自身免疫病,过低则容易发生感染或肿瘤等。所以,机体对免疫应答的反应过程必须进行调节,使得免疫应答既能排除外来抗原,在免疫反应完成之后使得活化的细胞恢复原来的静止状态。基础免疫学主要就包括这些内容。
如果有了对基础免疫学的理解,对于临床免疫学部分的内容就不难掌握了。临床免疫学包括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肿瘤免疫、移植免疫和免疫缺陷病,另外还有免疫学防治和免疫学检测。这其中,超敏反应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因为它与许多临床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我们一定要掌握每一种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临床常见疾病,对于I型超敏反应,还要掌握其防治原则。而自身免疫病、肿瘤免疫、移植免疫和免疫缺陷病其实就是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在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自身免疫病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了反应,肿瘤免疫则是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失去了监视作用,移植免疫则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由于机体对外来成分发生的免疫应答,免疫缺陷病是因为机体的免疫系统发育不良或后天损伤因素而导致的免疫功能缺失,从而使得机体易发生机会感染。免疫学防治和免疫学检测主要掌握其中的一些概念,如主动免疫、被动免疫、疫苗、类毒素、血清学反应、凝集反应、沉淀反应、ELISA(酶联免疫吸附反应)等。
❷ 怎样学好医学免疫与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其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因其研究范围广、发展速度快,既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机能,又涉及它与人体的相互作用,并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传染病学和流行病学等多学科紧密联系,内容丰富,机理复杂,许多学生反映该学科难学。因此,如何教与学好这门学科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这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教与学相辅相承。现仅就如何学习这门课程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明确目的是前提
要学好一门课程,首先要充分认识学科的性质及其重要性,才会有学习的动力,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样,你才能认真地、刻苦地去钻研它。这就要求你要听好第一堂即“绪论”的讲解,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学习的兴趣。明确医学微生物学仅为病理学、药理学、预防医学等基础学科打基础,且与临床各学科紧密联系,故有“桥梁”学科之称。如病理学中的“炎症”、药理学中“抗生素的作用机制”、预防医学中“流行病的病因病机”都与微生物密切相关;各种传染病如霍乱、结核、白喉、菌痢、病毒性肝炎及目前正流行的“非典”等都是微生物所致,它们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要诊断、治疗、控制与消灭传染病,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与技术。 微生物所致疾病涉及临床各学科,将来要当好医生,为人类健康事业做贡献都离不开微生物学的知识与技能。
二、认真听课是基础
目前,“讲课”仍是高校教学中最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教师经过熟悉、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在课堂上讲清重点、难点,学生认真听课,适当作笔记,课后加以复习、思考,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微生物“看不见,摸不着”,许多问题学生自学难以弄懂,通过教师的讲解,可加深理解,便于记忆。所以听好每堂课是学好该课程的基本要求。
三、学习得法是关键
有些学生很认真听课,但学习成绩却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除了个人的记忆、思维、综合等能力不同之外,学习方法也很重要。学习方法不对头,死记硬背,抓不住重点,往往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学习得法,则事半功倍。因此,学习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这里,结合医学微生物的专业特点,谈谈学习的方法:
(一)听课三要素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除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外,与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及学习方法也密切相关。听课要做到以下三点:
1.精听:就是要注意力集中,特别要注意授课教师反复强调的问题,抓住重点,听懂难点。
2.巧记:即在听课时适当作笔记,而不是全部抄录讲课内容。可在教材中巧设符号标志,如:列出小标题;使用不同的字体;不同颜色的字;突出关键词语;使用不同的下划线等,由于符号标志有助于对教材的理解,使之对内容又便于课后复习。符号可根据个人喜好灵活运用。
3.释疑:这里有两层含意,一是课前预习教学内容,带着问题听课,二是听课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在听课中不断得到答案,这样可大大提高对教学内容的课堂吸收率。
(二)学习八要点
⒈基本概念要记牢:微生物学中有许多名词概念,有些也是临床常用的,如消毒、灭菌、菌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等等,都有必要反复复习,牢固掌握。
⒉特殊特征勿忘掉:病原菌的种类多,教材中编排及讲解时是分开叙述,但它们的生物学性状既有共同点也有特殊性,要全部记住,确实很难。学习时注意记住它们各自的突出特点。如破伤风杆菌有芽胞,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强;脑膜炎双球菌有自溶酶,在外界低抗力弱;结核杆菌耐干燥,在干燥的痰液中存活时间长,在传播上很重要等等。
⒊共同特征条理化:因各种微生物的致病性很复杂,如一种细菌可引起多种病症,某种病症也可由多种病原体所致。不少学生反应很难记,老师改卷中也常碰见学生把甲菌的特点答作乙菌的“张冠李戴”现象。在学习时要注意把相似的性质,分散在各章节的内容条理归纳,即俗话说的“梳辫子”,如哪些细菌主要以外毒素致病?它们具什么特点?哪些细菌既有内毒素又可产生外毒素?哪能些细菌可引起败血症?哪些细菌可引脑膜炎?等等。这样既便于掌握它们的共性,又有利于培养综合归纳的能力。
⒋比较鉴别不可少:微生物学中有些内容须对比分析,这样就更易于掌握它们的特点。如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特点:内毒素与外毒素的特点等等,“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对比自然就记住了它们的不同点。
⒌致病机理列表记:各种病菌原体的致病机制或致病特点都是学习的重点,且这些内容很都复杂,教师讲解时多采用图表讲解,复习时也应列出图表,这样可化繁为简,一目了然,既便于掌握全面,又记住各步要点。
⒍唯物辨证看问题:病原微生物能否侵入机体,能否致病,不仅取决于微生物的致病力等因素,还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功能状况,二者相互作用是很复杂的过程,且矛盾的双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受到社会因素、自然条件、环境因素等影响。如鼠疫杆菌、天花病毒都属于甲类病原体,具有极强的致病性,但通过人类的努力,鼠疫、天花这两种烈性传染病早已得到控制与消灭。而目前正在流行的“非典”病菌原体SARS病毒,过去只是引起普通感冒或一般的肺炎,传染性弱,不具流行性,且SARS病毒在不同的人其感染的严重程度也不尽一致等等。因此,我们不仅在学习微生物学中,且在今后的医疗实践中都要学用辨证唯物主义观念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⒎理论实验相结合: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认真积极上好实验课,不仅可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与掌握,且也是学习掌握基本技能的极好机会,通过实验,还有利于培养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应认真学习,积极动手,真实地记录、正确地分析判断实验结果,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⒏能力培养最重要: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自学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创造力、研究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等等。爱因斯坦指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工作,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医学是研究疾病的防治问题,为了揭示复杂疾病过程中的内在联系,提高医疗预防工作的质量,及时抢救病人并使之转危为安,必须有较强的思维能力,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非一朝一夕的事,除了教师的的指导与培养外,个人的训练至关重要。如前面所述,听课及实验中独立思考,正确地分析判断实验结果,独立完成实验报告,还可自学相关的课外书,如“微生物与人类”、“现代微生物学”,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等,这些活动都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要学好微生物学,首先要重视学习,系统听好课,且听课、实验、自学、复习都要讲究方法,掌握要领,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❸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介绍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为免疫学、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三大部分。为突出其实用性,本版教材删除“感染与免疫”部分,而将其相关内容分别贯穿于细菌、真菌和病毒等章节中,以进一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又是紧密联系实际的交叉型应用学科,其理论和实验技术的发展迅猛,成绩斐然。同时为了跟踪国际先进水平和我国医药学工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更新教材内容,并强调理论与药学应用相结合,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新理论、新技术,特别是其渗透到药学中的应用等方面作了适当增补。
❹ 你好,请问怎么样才能学好医学免疫学呢,我觉得对这门课挺感兴趣的,而且老师教的挺好,要你自己的想法
免疫的难学之处在于许多名词都是初次接触,短时间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绝非易事。
你是本科的吧!
1.本科所学的免疫学是医学免疫学中的基础免疫学中的免疫学基础部分,是围绕免疫应答展开的。关键注意一条主线——抗原进入机体后如何被清除,在整个清除过程中哪些免疫细胞参与、免疫分子之间如何相互作用,最终产生哪些效应。从本科免疫学的学习顺序来看,都是先介绍相对“零散”的知识,即:抗原、免疫分子、免疫细胞,然后在免疫应答中将它们串起来。所以,学生一般在前面的学习中会感到一头雾水,似乎各章节没有联系,等学完免疫应答的过程后会豁然开朗!
所以,如果你在认真看书之后有些问题仍然不明白,请在学完免疫应答过程后再回来仔细看书;也可以跟老师探讨一些问题!
2. 激发兴趣:免疫学中许多知识都是与你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涉及到相关的临床疾病。如艾滋病是怎么诊断的?艾滋病为什么可怕?病毒性肝炎是怎样诊断的?乙肝应怎样预防?花粉为什么可致人哮喘?以此激发对免疫学学习的兴趣和认识到免疫学的重要性。
3. 深入浅出的理解和记忆
4. 摸清难点,有针对性地学习:最难理解的章节是免疫应答.次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再次为补体系统。最难记忆的章节是免疫应答,次为补体系统,再次为免疫细胞。
❺ 微生物怎么学(我对微生物学的认识)
1、从微生物学我们能学到什么。
2、对微生物学课程的认识。
3、微生物学怎么学。
4、为什么要学微生物学。
1.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2.它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生物(包括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蓝细菌、古细菌,真核类的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单细胞藻类),以及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生物化学、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进化分类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
3. 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必开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也是现代高新生物技术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4.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及发酵工程就是在微生物学原理和技术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微生物学》也是高 等农林院校生物类专业发展及农林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之一。
❻ 什么是免疫学免疫学的原理是什么
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原物质免疫应答性及其方法的生物-医学科学.免疫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即经验免疫学时期、经典免疫学时期、近代免疫学时期和现代免疫学时期.
免疫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只有100年左右的历史,最早只是细菌学的一部分,随后又作为微生物学的一部分来看待.它是以研究抗微生物感染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随后发现与微生物无关的抗原物质也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使得免疫学内容得到扩充,就有了现代免疫的概念,即“识别自己和对非己物质的清除”.
随着近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免疫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受到广泛的关注.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被称作推动现代生命科学前进的三驾马车.如今,免疫学理论和技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从深度上看,它已从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发展到分子水平,甚至基因水平;从广度上看,它已渗透到许多相关学科,形成了内容丰富多彩的分子免疫学、细胞免疫学、免疫生物学、免疫组织学、免疫生理学、免疫化学、免疫药理学、免疫病理学、免疫分类学、免疫遗传学和临床免疫学等学科.
❼ 微生物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什么解释
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即机体区分自己与非己进而排除异己的功能。通常对机体有利,但在某些条件下也可对机体有害。
❽ 免疫学,微生物,寄生虫难吗怎么学好
免疫很难,主要是那些表面分子很多,CD20啊,CD4啊,CD8啊还有那些免疫细胞相互作用那我感觉特别难。微生物,寄生虫好学,毕竟看得见,摸得着(还是别摸的好)。免疫那就是空的,画图的,不实在。办法就是多看,没办法,死记硬背的东西。不过考了以后基本就用不到了,哈哈
医学临床(人)
❾ 急求:临床本科的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的学习策略!
去年刚学的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总的来说,虽说知识点杂了些,但仔细些还是蛮好学的,我就都考了90多分。不要担心。按大纲掌握知识就好,要把每一章的知识联系起来才好。给你发个大纲吧,那个“目的要求”里的“掌握”一项,就是你要背记的。
《医学免疫学》
医学免疫学(第五版)教学大纲
(供临床、口腔、预防、检验、影像等专业用)
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
【预习要求】
预习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以及免疫应答的特点。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应答的种类和特点;
2、了解免疫性疾病和免疫学应用;
3、了解免疫学发展简史和现代免疫学的发展。
【教学内容】
1、免疫与医学免疫学概念;
2、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免疫应答的种类和特点。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课堂讨论。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预习要求】
预习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基本功能。
【目的要求】
1、熟悉免疫器官和组织的组成;
2、了解中枢和外周免疫的基本功能;
3、自学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途径。
【教学内容】
1、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2、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3、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途径。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课堂讨论。
第三章 抗原
【预习要求】
预习抗原、免疫原性、抗原性、完全抗原、半抗原、表位和异嗜性抗原的概念,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目的要求】
1、掌握抗原、免疫原性、抗原性、完全抗原、半抗原、表位和异嗜性抗原的概念,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根据诱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与而分的抗原的种类;
2、熟悉共同抗原表位和交叉反应;
3、了解超抗原、佐剂的概念和表位-载体作用;
4、自学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
【教学内容】
1、抗原、免疫原性、抗原性、完全抗原、半抗原和异嗜性抗原的概念;
2、抗原的异物性:异物的概念;
3、抗原的特异性:抗原表位、抗原的结合价、抗原表位的类型、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4、抗原的种类:根据诱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与而分的TD抗原、TI抗原;
5、超抗原:超抗原的概念;
6、佐剂:佐剂的概念;
7、表位-载体作用。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课堂讨论。
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
【预习要求】
预习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水解片段、J链和分泌片;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2、熟悉单克隆抗体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J链和分泌片;
3、了解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4、自学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
【教学内容】
1、 抗体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概念;
2、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3、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域;
4、 J链和分泌片;
5、 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6、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7、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8、 单克隆抗体的概念。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课堂讨论。
第五章 补体系统
【预习要求】
预习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补体系统的概念,补体活化的三条途径的特点及比较,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2、熟悉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共同终末过程;
3、了解补体系统的组成、命名,补体与疾病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补体系统的概念、组成、理化性质和命名;
2、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3、补体活化的MBL途径(简要介绍);
4、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简要介绍);
5、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
6、补体的生物学作用: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调理作用,免疫黏附,炎症介质作用。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课堂讨论。
第六章 细胞因子
【预习要求】
预习细胞因子的概念、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细胞因子的种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生长因子)。
【目的要求】
1、 掌握细胞因子的种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
2、 细胞因子的概念;
3、 熟悉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4、 了解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细胞因子受体,细胞因子与临床。
【教学内容】
1、细胞因子的概念 ,共同特点;
2、细胞因子的种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预习要求】
预习白细胞分化抗原、CD、黏附分子的概念。
【目的要求】
熟悉白细胞分化抗原、CD、黏附分子的概念;
了解CD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1、白细胞分化抗原、CD的概念,常用CD分子;
2、黏附分子的概念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预习要求】
预习HLA基因复合体中经典的MHC I类和II类基因的定位和结构,I类和II类基因的表达产物---HLA I类和II类分子的结构、组织分布及功能特点。
【目的要求】
1、掌握HLA基因复合体中经典的MHC I类和II类基因的定位和结构,I类和II类基因的表达产物---HLA I类和II类分子的结构、组织分布及功能特点;
2、熟悉MHC的概念,抗原加工提呈相关基因:PSMB基因、TAP基因、HLA-DM基因;
3、了解抗原肽和HLA分子相互作用,MHC的生物学功能,HLA与临床医学。
【教学内容】
1、MHC的概念
2、经典的MHC I类和II类基因;
3、I类和II类基因的表达产物:HLA I类和II类分子的结构、组织分布及功能特点;
4、免疫功能相关基因:抗原加工提呈相关基因:LMP基因、TAP基因、HLA-DM基因;
5、MHC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MHC的生物学功能。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课堂讨论。
第九章 B淋巴细胞
【预习要求】
预习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中的分化发育。BCR复合物的组成成分;参与B细胞活化及免疫应答的分子。
【目的要求】
1、掌握BCR复合物的组成成分;
2、熟悉B细胞共受体、协同刺激分子:CD40、CD80、CD86;
3、了解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中的分化发育,B淋巴细胞的功能。
【教学内容】
1、B淋巴细胞表面分子:BCR复合物的组成成分;
2、参与B细胞活化及免疫应答的其它分子:B细胞共受体、协同刺激分子:CD40、CD80、CD86;
3、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中的分化发育。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课堂讨论。
第十章 T淋巴细胞
【预习要求】
预习T淋巴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与成熟。TCR-CD3复合物、CD4和CD8分子、协同刺激分子受体,T淋巴细胞的亚群的分类,CD4+辅助性T细胞的功能,CD8+杀伤性T细胞的功能。
【目的要求】
1、 掌握TCR-CD3复合物、CD4和CD8分子、协同刺激分子受体:CD28;
2、 熟悉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类,CD4+辅助性T细胞的功能、CD8+杀伤性T细胞的功能;
3、 了解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
4、 了解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及其他协同刺激分子。
【教学内容】
1、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TCR-CD3复合物、CD4和CD8分子、协同刺激分子受体:CD28、CTLA-4、CD40L、CD2、LFA-1、ICAM-1、丝裂原结合分子:PHA受体、ConA受体;
2、T细胞亚群的分类;
3、T细胞功能:CD4+辅助性T细胞、CD8+杀伤性T细胞;
4、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胸腺微环境、T细胞在胸腺中的选择。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课堂讨论。
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预习要求】:
预习MHC I和MHC II类途径对抗原的加工处理。
【目的要求】:
1、掌握抗原提呈细胞、专职性APC、非专职性APC的概念;
2、掌握MHC I和MHC II类分子途径;
3、熟悉APC的种类;
4、了解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
【教学内容】:
1、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种类和特点:APC、专职性APC、非专职性APC的概念及其主要代表细胞;
2、MHC I类分子途径对抗原的加工处理;
3、MHC II类分子途径对抗原的加工处理;
4、MHC 分子对抗原的提呈。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课堂讨论。
第十二章 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预习要求】:
预习TCR识别抗原肽的MHC限制性,T细胞活化涉及的分子,Th细胞的效应:Th1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和Th2细胞的生物学活性,CTL细胞的效应,记忆性T细胞的形成。
【目的要求】
1、掌握TCR识别抗原肽的MHC限制性, T细胞活化涉及的分子,CTL细胞的效应;
2、熟悉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Th1细胞的生物学活性,Th2细胞的生物学活性;
3、了解Th17细胞的生物学活性,记忆性T细胞的形成,抗原特异性T细胞克隆性增殖和分化。
【教学内容】
1、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TCR识别抗原肽的MHC限制性,APC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
2、T细胞活化的过程:T细胞活化涉及的分子(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
3、效应性T细胞的应答效应:
(1)Th细胞的活性:①Th1细胞的生物学活性:Th1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巨噬细胞引起炎症、Th1细胞对淋巴细胞的作用、Th1细胞对中性粒细胞的作用;②Th2细胞的生物学活性:辅助体液免疫应答、参与超敏反应性炎症③Th17细胞的生物学活性;
(2)CTL细胞的效应:①效-靶细胞结合;②CTL的极化;③致死性攻击:A:穿孔素、颗粒酶途径;B:Fas/FasL途径
(3)记忆性T细胞的形成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课堂讨论。
第十三章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预习要求】
预习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B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B细胞的激活、增殖和分化;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目的要求】
1、掌握B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初次应答、再次应答的概念,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2、熟悉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
3、了解B细胞增殖和终末分化;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成熟。
【教学内容】
1、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1)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B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Th细胞在B细胞免疫应答中的辅助作用;
(2)B细胞增殖和终末分化;
2、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
3、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课堂讨论。
第十四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预习要求】
预习固有免疫系统的组织屏障及其作用;
【目的要求】
1、掌握模式识别受体的概念和种类,病原相关模式分子的概念;
2、熟悉固有免疫系统的组织屏障及其作用,NK细胞杀伤作用的机制;
3、熟悉固有体液免疫分子及其主要作用;
4、熟悉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主要特点的比较;
5、了解巨噬细胞的调理性受体和细胞因子受体;
6、了解NK细胞活性的调节;
7、了解固有免疫应答作用时相。
【教学内容】
1、固有免疫系统的组织屏障及其作用;
2、巨噬细胞及其受体;
3、NK细胞杀伤作用的机制;NK细胞活性的调节;
4、固有体液免疫分子及其主要作用;
5、固有免疫应答作用时相,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主要特点的比较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课堂讨论。
第十五章 免疫耐受
【预习要求】
预习免疫耐受的基本概念。
【目的要求】
掌握免疫耐受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免疫耐受的基本概念。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十六章 免疫调节:自学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预习要求】
预习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目的要求】
1、掌握超敏反应的基本概念、分型和Ⅰ、Ⅱ、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2、熟悉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3、了解常见的各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教学内容】
1、超敏反应、变应原的概念;超敏反应类型;
2、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征;
3、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变应原、IgE、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4、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5、临床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全身过敏反应:药物过敏性休克(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局部过敏反应;
6、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7、临床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青霉素)、Graves病;
8、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9、临床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Arthus反应、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血清病(青霉素引起的血清病反应)、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10、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1、临床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接触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接触性皮炎。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课堂讨论。
第十八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
【预习要求】
预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
【目的要求】
1、掌握自身免疫、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2、熟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抗原方面的因素;
3、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4、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免疫系统方面的因素。
【教学内容】
1、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2、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和分类;
3、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
4、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自身抗原的改变、分子模拟。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十九章 免疫缺陷病
【预习要求】
预习X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DiGeorge综合征、ADA和PNP缺陷引起的SCID的免疫发病学及免疫学特点,AIDS的发病机制。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缺陷病概念、分类;AIDS的传播途径;AIDS的发病机制:HIV侵入免疫细胞的机制;
2、熟悉X性联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DiGe orge综合征、ADA和PNP缺陷引起的SCID的免疫发病学及免疫学特点;诱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AIDS的预防和治疗;
3、了解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AIDS的发病机制:HIV损伤免疫细胞的机制;HIV诱导的机体免疫应答;临床分期及免疫学特征。
【教学内容】
免疫缺陷病概念、分类;
原发性B细胞缺陷:X性联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免疫发病学、免疫学特点;
原发性T细胞缺陷:DiGeorge综合征的免疫发病学、免疫学特点;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ADA和PNP缺陷引起的SCID的免疫发病学、免疫学特点;
补体系统缺陷,吞噬细胞缺陷;
诱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AIDS的概念;
HIV侵入免疫细胞的机制;
HIV诱导的机体免疫应答;临床分期及免疫学特征;
AIDS的预防和治疗。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课堂讨论。
第二十章 肿瘤免疫
【预习要求】
预习机体对肿瘤抗原的免疫应答、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目的要求】
1、掌握肿瘤抗原,TSA,TAA的概念;
2、熟悉肿瘤抗原的分类,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肿瘤的的免疫逃逸机制;
3、了解肿瘤抗原产生的分子机理;肿瘤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及预防。
【教学内容】
1、肿瘤抗原产生的分子机理;
2、肿瘤抗原:肿瘤抗原的分类和特征;
3、机体对肿瘤抗原的免疫应答:(1)体液免疫应答;(2)细胞免疫应答;
4、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1)与肿瘤细胞有关的因素;(2)与宿主免疫系统有关的因素;
5、肿瘤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及预防。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课堂讨论。
第二十一章 移植免疫
【预习要求】
预习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本质;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靶抗原;受者T细胞对供者MHC分子的直接识别的概念、受者T细胞对供者MHC分子的间接识别的概念及基本过程。
【目的要求】
1、掌握T细胞识别同种抗原的机制:受者T细胞对供者MHC分子的直接识别的概念、受者T细胞对供者MHC分子的间接识别的概念及基本过程;GVHR和HVGR的概念;
2、熟悉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靶抗原;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3、了解移植排斥反应的效应机制,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1、移植、供者、受者的概念;
2、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靶抗原;
3、T细胞识别同种抗原的机制:受者T细胞对供者MHC分子的直接识别的概念、受者T细胞对供者MHC分子的间接识别的概念及基本过程;
4、移植排斥反应的效应机制;
5、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GVHR和HVGR的概念;
6、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二十二章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实验小班讲课)
【预习要求】
预习凝集反应,沉淀反应,酶免疫测定。
【目的要求】
1、掌握检测抗原和抗体的体外试验:凝集反应(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对流免疫电泳);用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酶免疫测定:双抗体夹心法和间接法);免疫细胞功能的检测:外周学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2、熟悉检测抗原和抗体的体外试验:沉淀反应(单向琼脂扩散、双向琼脂扩散、免疫电泳)、用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免疫荧光技术、放射免疫测定法、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免疫胶体金技术、免疫印迹技术);体外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3、了解免疫细胞功能的检测:T细胞功能测定:T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教学内容】
1、体外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检测抗原和抗体的体外试验:凝集反应(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对流免疫电泳、单向琼脂扩散、双向琼脂扩散、免疫电泳);用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酶免疫测定:双抗体夹心法和间接法、免疫荧光技术、放射免疫测定法、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免疫胶体金技术、免疫印迹技术);
3、免疫细胞功能的检测:外周学单个核细胞的分离;T细胞功能测定:T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
3、课堂讨论。
第二十三章 免疫学防治(实验小班讲课)
【预习要求】
预习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计划免疫。
【目的要求】
1、掌握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和计划免疫的概念。
2、熟悉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类毒素、抗毒素、人免疫球蛋白制剂、细胞因子与单克隆抗体;疫苗的基本要求,我国儿童计划棉衣的常用5种疫苗;
3、了解新型疫苗及其发展(亚单位疫苗、结合疫苗、合成肽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疫苗的应用以及免疫治疗的概念和分类。
【教学内容】
1、人工免疫: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计划免疫。
2、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类毒素、抗毒素、人免疫球蛋白制剂、细胞因子与单克隆抗体;疫苗的基本要求,我国儿童计划棉衣的常用5种疫苗;
3、新型疫苗及其发展(亚单位疫苗、结合疫苗、合成肽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疫苗的应用以及免疫治疗的概念和分类。
❿ 谈谈对微生物免疫学的认识
微生物类群十分庞杂,包括: 硝化细菌、无细胞结构的病毒、类病毒、拟病毒等,属于原核生物的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属于真核生物的酵母菌和霉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