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真的不知道怎样把微生物学学好,知识点太多了!
抓住脉络,譬如说可以分类为细菌 真菌 病毒三大类,再分别对其性质 功能 代谢进行记忆,然后再联系起来,联想放线 支原体 衣原体,就把书串起来,有机的联系起来学习,就不难了
❷ 微生物学知识点
简述致病菌引起全身感染后,常见的几种类型?
答:①毒血症②菌血症③败血症④内毒素血症⑤脓毒血症
试述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答:①荚膜②黏附素③侵袭性物质
简述病原菌感染机体后,机体如何发挥抗菌免疫功能?
答:首先遇到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皮肤与粘膜构成的屏障结构,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及吞噬细胞对细菌的非特异性的吞噬和体液中杀菌抑菌物质对细菌的攻击。7-10天后,机体产生特异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一起杀灭病原菌
简述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
答:①钝化酶的产生②药物作用靶位发生改变③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和主动外排机制④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形成了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在这种压力的作用下,原来只占很少比例的耐药菌株被保留下来,并不断扩大。
举例说明细菌命名的原则。
答:细菌的命名一般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拉丁文双命名法。一个细菌种的学名由两个拉丁字组成,属名在前,用名词,首字母大写;种名在后,用形容词,首字母小写;两者均用斜体字。中文译名种名在前,属名在后。如Mycobaterium tuberculosis (结核分枝杆菌)。属名亦可不将全文写出,只用第一个大写字母代表,如M. tuberculosis
如何确定从标本中分离的细菌为葡萄球菌?并确定其有无致病性。
答:①直接镜检,经革兰染色后镜检发现革兰染色阳性呈葡萄状排列的球菌,可初步报告疑为葡萄球菌,需进一步分离培养鉴定。②分离培养:血培养需经增菌后转种血平板进一步鉴定,若无细菌生长,需连续观察7天,并以血平板确定有无细菌的生长。脓液、尿道分泌物、脑脊液沉淀物可直接接种血平板,37℃过夜,可形成直径约2-3mm、产生不同色素的菌落。金葡菌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③试验鉴定:血浆凝固酶试验,甘露醇发酵试验,耐热核酸酶试验,肠毒素测定,SPA检测。致病性葡萄球菌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甘露醇发酵试验阳性,耐热核酸酶试验阳性,SPA检测有A蛋白的存在。
什么是不耐热肠毒素(LT)?它的物理性质、基本结构、致病机理及与霍乱毒素(CT)的关系如何。
答:LT是肠产毒型大肠杆菌产生的致病物质,因对热不稳定,故称为不耐热肠毒素。其65℃30min可被破坏。LT分为LT-Ⅰ和LT-Ⅱ,LT-Ⅱ与人类疾病无关,LT-Ⅰ是引起人来胃肠炎的致病物质。其结构包括1个A亚单位和5个B亚单位,其中A亚单位是毒素的活性部分。B亚单位与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GM1神经节苷脂结合后,使A亚单位穿越细胞膜与腺苷环化酶作用,令胞内ATP转变为cAMP。胞质内cAMP水平增高后,导致肠粘膜细胞内的水、氯和碳酸氢钾等过度分泌到肠腔,同时钠的吸收减少,导致可持续几天的腹泻。LT-Ⅰ与霍乱肠毒素两者间的氨基酸的同源性达75%,他们的抗原高度交叉。
❸ 微生物与我们的健康
现在高血压、糖尿病、痛风、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得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年龄越来越小。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很多人认为是因为孩子是家里的宝贝,大人无节制的给孩子各种好吃的,再加上孩子缺乏运动导致的。这只是事情表面的原因,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由于滥用抗生素,不经意间伤害了我们身体里的微生物,特别是对孩子的影响更大,这种伤害打破了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从而危害了我们孩子的新陈代谢和免疫能力。
在地球上,微生物无处不在,数量惊人。地球的生命开始于45亿年前,在近30亿年的时间里,它是地球上的唯一生命形式。它们占据着陆地、天空、海洋的每一个角落。
微生物通过分解动植物,产生二氧化碳、水、无机盐,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制造我们呼吸的氧气。微生物通过自身代谢,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转化,让土壤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从而可以保障我们填饱肚子。
可以说,微生物的出现,让我们有了可以呼吸的氧气,让我们有了可以种植农作物的土壤。
对我们人体来说,微生物与我们人类共同演化了数千年,广泛分布在我们口腔、肠道、鼻腔、耳膜、皮肤各处,无处不在。每个人的微生物种类都不一样,这也是我们每个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气味,不同的饮食口味,不同的身体素质的原因。
人体的微生物可以为我们提供免疫力,帮助我们代谢和消化。
人体的微生物绝大多数能与我们和平相处,共同生存、共同成长,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当少数有害的微生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病原体来侵入时,与我们和平相处的微生物就会抵御它们的入侵,它们会分泌一些物质杀死入侵者,防止我们得各种疾病,保护我们的健康,这就是我们的免疫力。比如,育龄女性的阴道中存在着乳酸杆菌,它们能够分泌出大量的乳酸,从而降低了阴道内的pH值,使其不适合真菌等病原体的生存。
有的人免疫力好,体内好的微生物对入侵的病原体反应很快、消除得也很快,就不容易生病。而有的人免疫力较差,体内好的微生物对入侵的病原体的反应慢、消除存在困难,甚至被病原打败,就很容易生病。我们的免疫力可以通过饮食调节、适量运动等方式来增强。
微生物在我们身体里最大的聚集地是消化道,它们贯穿了口腔和肠道。我们口腔中的有很多厌氧细菌,它们和我们的牙齿、唾液,一起开启了我们消化食物的第一步。咀嚼后的食物经过食管进入胃里,虽然胃中是强酸环境,但仍然有细菌存活,它们会对胃酸的分泌产生一定影响;然后食物进入了小肠,小肠可以消化大部分食物。残留的食物最后会通过结肠到达直肠,结肠和直肠合起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肠。
我们一般认为,到达小肠末端的食物相当于已经排出了体外,因为我们自身再也无法消化吸收它们。但是,结肠里的细菌却能将它们进一步消化。比如说,苹果中的纤维素不会被小肠消化,却能被结肠里的微生物利用。消化的最终产物以粪便的形式离开人体,这也是微生物帮助我们代谢和消化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之前,在我们国家,绝大部分孕妇都是阴道分娩,其中,有很多人因难产而死亡。随着医疗条件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孕妇选择剖宫产,因为她们认为剖宫产比阴道分娩更安全,能减少分娩的疼痛。
阴道分娩的婴儿,可以获得大量来自母亲阴道和肠道的微生物。他们在经过产道时,友好的微生物包裹住他们的身体,他们的皮肤像海绵,可以迅速吸收周围的乳酸杆菌。出生时,婴儿的面部朝下,恰好贴合着产道。这样,婴儿吸入的第一口汁液里就包含了母亲阴道里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进入婴儿的肠道,这时,他们的肠道营养非常丰富,是一片还没有种植的、肥沃的土壤,他们进去之后就会住下来。通过这种形式,母亲和婴儿之间的微生物的传递就完成了。先进入婴儿体内的这些微生物,成为他们无菌肠道的第一批住户,它们为随后到来的微生物种群奠定了基础。这些微生物就会让婴儿形成先天的免疫系统,保护着他们的健康,防御着有害细菌的侵入。
剖宫产时,医生切开下腹部,露出子宫的下部,然后在子宫壁上做一个切口。从这个切口中取出婴儿。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外界微生物就涌向婴儿。他们没有经过母亲的产道,不能接触到来自母亲产道的微生物,特别是乳酸杆菌。他们接触到的微生物,主要来自医护人员的皮肤及医院空气,很少来自母亲。我们前面讲到刚出生的婴儿肠道营养非常丰富,哪种细菌先到就先住在那里。这个过程就切断了母亲与婴儿之间微生物的传递,这也造成了婴儿缺少母亲阴道里的微生物,同时影响了婴儿先天免疫系统的形成。
同时,母亲在怀孕时是否服用抗生素,在分娩时因为怕剖宫产手术的感染,也会摄入一些抗生素,这些抗生素也会对婴儿的微生物造成影响。
目前有研究表明,阴道分娩的婴儿拥有的大多是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它们是厌氧或兼性厌氧的细菌,可以在没有空气的情况下生存。而剖宫产婴儿的菌群中含有更多的是链球菌和葡萄球菌,这些大多是需氧细菌,通常来自人类皮肤,与阴道细菌非常不同。这些菌群的不同,也导致了阴道分娩的婴儿和剖宫产婴儿形成的免疫系统的不同,这些不同将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显现出来。
微生物,它虽然微小,但作用很大。是它的存在,才让我们的地球适宜人类居住。不只如此,它还和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给我们提供免疫力,帮助我们代谢和消化。另外,两种分娩方式,看似结果一样,都是让孩子来到人间,但对孩子先天微生物的传递却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将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显现出来。
人类一直不断地研制着能杀灭病原菌的药物,通过科学家的努力,发现了青霉素和链霉素,它们成了我们人类进入抗生素时代的排头兵。它们在治疗各种常见细菌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伤寒、肺炎、脑膜炎、产褥热、败血症、结核等,还包括一些性传播疾病,如梅毒和淋病。
同时,随着抗生素的发现和使用,外科手术也变得更加安全。在抗生素没有被发现之前,很多人因为手术后发烧、伤口感染等原因死亡。有了抗生素后,在手术前使用抗生素,可以降低许多手术感染的风险。即使一旦出现感染,也可以马上用抗生素来治疗,不会产生生命危险。
因此,外科医生也开始尝试用更加复杂的手术来治疗许多疾病,比如切除脑瘤、矫正畸形的四肢、唇裂整形,等等。在许多情况下,抗生素的功效是神奇的,起到了“药到病除”“起死回生”的作用,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因此,抗生素也被广泛使用,不仅成为临床各科医师最常用的一类药物,而且也成了家庭中的必备药物。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也促进了抗生素的研发,随着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抗生素被研制出来。新的抗生素的不断发现和使用,为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因为它们的出现,许多感染性疾病已经有了应对之策,不再是不治的绝症。20世纪70年代的医学科学家甚至预言:人类将完全消灭对其有害的病原菌,它们将从人类居住的地球上消失。
为什么抗生素这么神奇呢?我们可以从它们的作用原理中找到答案。它们的作用原理分为三种。
第一种,像青霉素及它的衍生物那样,它们进攻细菌细胞壁,而一旦细胞壁被攻击受损,细菌细胞就会死亡。人们利用细菌的这一弱点,制造了青霉素这些抗生素。第二种,抑制细菌合成蛋白质。蛋白质对细胞至关重要。它们需要蛋白质来消化食物、构筑细胞壁、运动、繁殖、抵御入侵者与竞争等。有一类抗生素可以直接对细菌蛋白质合成的部件产生作用,让细菌严重受损,对人体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却基本上没有影响。第三,扰乱细菌分裂繁殖的能力,破坏它们的繁殖过程。一旦细菌不能快速繁殖,它们的威胁就会大大降低,细菌寄居的人就有足够的时间积累免疫反应从而清除它们。
最后,我们再来看下抗生素为医学带来的威胁。
通过前面的内容,我们知道抗生素为我们医学带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抗生素给我们带来的威胁。
一方面,抗生素如果使用不当,如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等,会给我们带来各种不良反应,有的还会引起相当严重的后果。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会引起眩晕、耳鸣、耳聋。据统计,在我国近2000万的听力残疾者中,有近80%的人是因为抗生素使用不当而导致耳聋;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可损害肾脏;红霉素等可引起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诺氟沙星对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有副作用,特别是对老年人;氯霉素可引起白细胞减少或再生障碍性贫血。不少抗生素还可引起皮疹。
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对青霉素过敏的病人,在接受青霉素治疗时,可能会因发生过敏性休克而死亡。
另一方面,因为一些抗生素的效果比较明显,也导致了抗生素的滥用,很多医生都把抗生素当成了灵丹妙药,药到病除,殊不知,因为滥用导致人类面临着更大的威胁。
产生耐药细菌是滥用抗生素后引起人们注意的问题。这里有人是认为是人体本身对抗生素耐受,其实是我们人体的携带的细菌变得耐受抗生素。
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产生耐药性有几种方式。一是比如我们最常见的阿莫西林,抗生素经过肠道之后进入血液,然后随着血液进入人体的各个器官,把人体接触到的细菌都消灭了。它在消灭病原体的同时也消灭了人体内无害的细菌,这时候因为无害细菌的减少,耐药细菌因为缺少了竞争对手不断的扩大。而且要命的是它们会不断的生长繁殖,像人类繁衍一样,不断的传播下去。这也是用了抗生素之后短期内没有引起明显的作用,但长期的副作用比较严重的原因。也正是因为短期内没有明显的作用,所以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引起了更大的危机,因为细菌的越来越强的耐药性,导致没有药可以医治。
这和抗生素的使用范围也有关系,抗生素分为广谱和窄谱。广谱就是可以消灭许多不同种类的细菌,我们现在使用的抗生素大多是广谱抗生素。窄谱就是只对少数细菌有效。医药公司也因为使用范围越广,销量就越大而喜欢生产广谱药物。医生也同样因为有时难以分辨是哪种细菌感染,而喜欢使用广谱抗生素。但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抗生素使用的越多,细菌的耐药性就出现越快,然后每一种抗生素的使用周期就越短。但新药开发程度适应不了这个发展要求,再加上医药公司也不想生产窄谱抗生素,这就影响了他们的销量和收益,导致因使用抗生素印发的细菌耐药性现象愈演愈烈。
因为我们已经使用了太多的抗生素,如果出现耐药细菌感染,我们便束手无策。
产生耐药性细菌的另一种原因是畜禽养殖使用抗生素。
我们之前的散养方式,逐渐被大型养殖场体的替代。开始给动物使用抗生素是为了让它们因为集中养殖而不生病。自从人们发现了抗生素可以增加体重的秘密之后,现代农业为了提高养殖动物的产肉率,会饲喂动物抗生素。据统计,生产的抗生素大约70%至80%都用于动物增肥,包括我们数以亿计的牛、鸡、火鸡、猪、绵羊、鹅、鸭、山羊。2011年,动物养殖业共购买了接近1260万公斤抗生素。动物身上残留的抗生素或耐药细菌,通过肉类传入我们的身体中。
这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既然抗生素能让动物增肥,那是不是在不经意间让我们的孩子长胖呢?
抗生素改变了身体的代谢,并影响了身体组成,让它产生了更多的脂肪,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原来,抗生素改变了肠道微生物菌群里各种细菌的比例,让大肠难以消化的残留食物,被某些细菌消化,从而产生出某些脂肪酸,这些脂肪酸又被结肠吸收,我们也会因此获得更多的能量和营养,也因此变胖,这应该也是我们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胖的原因。
同时因为抗生素的过早对孩子使用,以及滥用,影响了孩子的生长,让孩子们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疾病,这些疾病过早的出现在孩子的身上,如过敏、哮喘、支气管炎等。
我们知道,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微生物以它的方式存在着,本来共同存在,相互促进。但因为人类抗生素的滥用,破坏了它的生存环境,打破了这种平衡,让一些无害的微生物消失了。正因为这些微生物的消失,影响了我们身体的健康。我们是时候做出一些措施,找回原来的平衡了。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什么事情,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比如我们要规范使用抗生素的范围和数量,才能协调共同发展。
❹ 浅谈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微生物千姿百态,有些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当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微生物非常小,必须通过显微镜放大约1000 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细菌,1000个叠加在一起只有句号那么大。想象一下一滴牛奶,每毫升腐败的牛奶中约有5千万个细菌,或者讲每夸脱牛奶中细菌总数约为50亿。也就是一滴牛奶中可有含有50 亿个细菌。
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还有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普通生命体不能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也相当奥秘。例如健康人肠道中即有大量细菌存在,称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细菌种类高达上百种。在肠道环境中这些细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质甚至药物的分解与吸收,菌群在这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调,就会引起腹泻。
随着医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人们对基因、遗传物质等专业术语也日渐熟悉。人们认识到,是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体具有的生命特征,包括外部形态以及从事的生命活动等等,而生物体的基因组正是这些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因此阐明生物体基因组携带的遗传信息,将大大有助于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奥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体的变异规律、毒力和致病性,对于传统微生物学来说是一场革命。
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代表的生物体基因组研究成为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权威性杂志《科学》曾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评为世界重大科学进展之一。通过基因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遗传机制,发现重要的功能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疫苗,开发新型抗病毒、抗细菌、真菌药物,将对有效地控制新老传染病的流行,促进医疗健康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从分子水平上对微生物进行基因组研究为探索微生物个体以及群体间作用的奥秘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为了充分开发微生物(特别是细菌)资源,1994年美国发起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计划(MGP)。通过研究完整的基因组信息开发和利用微生物重要的功能基因,不仅能够加深对微生物的致病机制、重要代谢和调控机制的认识,更能在此基础上发展一系列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基因工程产品,包括:接种用的疫苗、治疗用的新药、诊断试剂和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各种酶制剂等等。通过基因工程方法的改造,促进新型菌株的构建和传统菌株的改造,全面促进微生物工业时代的来临。
工业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药、冶金、采矿、石油、皮革、轻化工等多种行业。通过微生物发酵途径生产抗生素、丁醇、维生素C以及一些风味食品的制备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参与皮革脱毛、冶金、采油采矿等生产过程,甚至直接作为洗衣粉等的添加剂;另外还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以作为天然的微生物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与抗生素及重要工业用酶的产生相关的基因。乳酸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微生态调节剂参与食品发酵过程,对其进行的基因组学研究将有利于找到关键的功能基因,然后对菌株加以改造,使其更适于工业化的生产过程。国内维生素C两步发酵法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菌株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将在基因组测序完成的前提下找到与维生素C生产相关的重要代谢功能基因,经基因工程改造,实现新的工程菌株的构建,简化生产步骤,降低生产成本,继而实现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对工业微生物开展的基因组研究,不断发现新的特殊酶基因及重要代谢过程和代谢产物生成相关的功能基因,并将其应用于生产以及传统工业、工艺的改造,同时推动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
农业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认清致病机制发展控制病害的新对策
据资料统计,全球每年因病害导致的农作物减产可高达20%,其中植物的细菌性病害最为严重。除了培植在遗传上对病害有抗性的品种以及加强园艺管理外,似乎没有更好的病害防治策略。因此积极开展某些植物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组研究,认清其致病机制并由此发展控制病害的新对策显得十分紧迫。
经济作物柑橘的致病菌是国际上第一个发表了全序列的植物致病微生物。还有一些在分类学、生理学和经济价值上非常重要的农业微生物,例如:胡萝卜欧文氏菌、植物致病性假单胞菌以及我国正在开展的黄单胞菌的研究等正在进行之中。日前植物固氮根瘤菌的全序列也刚刚测定完成。借鉴已经较为成熟的从人类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学信息筛选治疗性药物的方案,可以尝试性地应用到植物病原体上。特别像柑橘的致病菌这种需要昆虫媒介才能完成生活周期的种类,除了杀虫剂能阻断其生活周期以外,只能通过遗传学研究找到毒力相关因子,寻找抗性靶位以发展更有效的控制对策。固氮菌全部遗传信息的解析对于开发利用其固氮关键基因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环境保护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找到关键基因降解不同污染物
在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滥用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也日益严重。面对全球环境的一再恶化,提倡环保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声。而生物除污在环境污染治理中潜力巨大,微生物参与治理则是生物除污的主流。微生物可降解塑料、甲苯等有机物;还能处理工业废水中的磷酸盐、含硫废气以及土壤的改良等。微生物能够分解纤维素等物质,并促进资源的再生利用。对这些微生物开展的基因组研究,在深入了解特殊代谢过程的遗传背景的前提下,有选择性的加以利用,例如找到不同污染物降解的关键基因,将其在某一菌株中组合,构建高效能的基因工程菌株,一菌多用,可同时降解不同的环境污染物质,极大发挥其改善环境、排除污染的潜力。美国基因组研究所结合生物芯片方法对微生物进行了特殊条件下的表达谱的研究,以期找到其降解有机物的关键基因,为开发及利用确定目标。
极端环境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深入认识生命本质应用潜力极大
在极端环境下能够生长的微生物称为极端微生物,又称嗜极菌。嗜极菌对极端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极端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有助于从分子水平研究极限条件下微生物的适应性,加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有一种嗜极菌,它能够暴露于数千倍强度的辐射下仍能存活,而人类一个剂量强度就会死亡。该细菌的染色体在接受几百万拉德a射线后粉碎为数百个片段,但能在一天内将其恢复。研究其DNA修复机制对于发展在辐射污染区进行环境的生物治理非常有意义。开发利用嗜极菌的极限特性可以突破当前生物技术领域中的一些局限,建立新的技术手段,使环境、能源、农业、健康、轻化工等领域的生物技术能力发生革命。来自极端微生物的极端酶,可在极端环境下行使功能,将极大地拓展酶的应用空间,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生物技术加工过程的基础,例如PCR技术中的TagDNA聚合酶、洗涤剂中的碱性酶等都具有代表意义。极端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将是取得现代生物技术优势的重要途径,其在新酶、新药开发及环境整治方面应用潜力极大。
❺ 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归纳
一、微生物的定义
形体微小,肉眼看不到或很难看清它的个体的生物,只有通过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百倍或几十万倍才能看清。人们称这些微小的生物为微生物微生物的一般特性
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2、分布广、种类多
3、繁殖块
4、易于变异
5、易于培养
二、细菌
1、细菌形态
球状
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叠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
杆状
长杆菌、短杆菌、球杆菌、棒状杆菌
螺旋状
弧菌、螺旋菌
2.细菌的结构
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特殊结构
芽孢、荚膜、鞭毛、纤毛
细胞壁:细胞最外层。起维持菌体固有的外形、屏障、耐受压力的作用。
化学成分主要由粘肽(共有的)、蛋白质、脂类等组成
细胞膜:选择性渗透细菌体内外物质的交换,维持新陈代谢、参与呼吸作用。化学成分基本相同,由磷脂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组成。
细胞浆(质):是细胞膜包围着的部分,是细菌的基础物质、内在环境,是细菌合成蛋白质、核酸的场所。基础成分是水、蛋白质、核酸、脂类
细胞核:位于细胞浆内,控制着细胞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细菌的遗传变异信息。 荚膜:某些在细胞壁外包一层粘性物质,相对稳定的附于细胞壁外。具有保护、能源供应的作用。化学组成主要是多糖或多肽类。
鞭毛:菌体内长出的细长丝状物 细菌的运动器官。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少量糖类、脂类。
纤毛:比鞭毛更细、短、直、硬,数量更多的毛发状细物。功能:获得营养,由蛋白质亚单位组成。
芽孢:某些细菌在生活的一定阶段,能在体内形成一个特殊的休眠体。
杀灭芽孢条件:121℃ 、20分钟,160℃ 、2小时。
判断灭菌是否彻底,一般以芽孢是否被杀灭作为标准。
3.微生物生长周期
1、滞留适应期(延迟期)2、对数生长期3、稳定期(最高生长期)4、衰亡期
三、酵母菌的特征
1.形态结构:大部分为单细胞,有典型的细胞结构(壁、膜、质、核)。基本形态有卵圆形、球形、椭圆形。菌体无鞭毛,不能游动。
2.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其中芽殖是主要的繁殖方式,一般9-10个/代。
3.菌落特征:菌落比细菌菌落大而厚,在固体培养基上呈乳白色,少数为红色湿润、粘性、易被挑起。
四、霉菌的特征
形态结构:大部分为多细胞微生物。细胞由细胞壁、膜、质、核组成。
霉菌由菌丝和孢子构成。菌丝:有两部分,营养菌丝 、气生菌丝
2.繁殖方式:孢子是霉菌的主要繁殖器官。分为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为主)两种。
3.菌落特征:菌丝扩散生长、粗而长,形成的菌落比较疏松,呈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菌落比较大。
五、微生物的生长条件
1、水分2、温度3、酸碱度4、气体 5、营养 水分
1、aw<0.9,大部分细菌生长受到抑制。
2、不同种类微生物对干燥的抵抗力不同:革兰氏阳性菌抵抗力大于阴性菌,球菌大于杆菌霉菌、酵母菌的孢子和具有芽孢的细菌抵抗力强
3、不同环境对干燥的抵抗力不同:糖、淀粉、蛋白质等物质存在时,抵抗力强。温度越低,抵抗力强。温度 影响微生物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种类 最低 最佳 最高
嗜热菌 40—45 55—75 60—90
嗜温菌 5—15 30—45 35—47
嗜冷菌 -5—5 12—15 15—20
低温菌 -5—5 25—30 30—35
酸碱度(PH值)
1、大部分细菌在PH=5-8生长良好,霉菌、酵母菌在PH=2-6生长良好。
2、PH小于2时,任何微生物都不能生长。
3、致病菌不能在 PH 低于 4.5 的条件下生长。芽孢不能在 PH 低于 4.5的条件下生长气体
1、需氧菌:仅在有氧的环境中生长。如霉菌
2、厌氧菌:仅在无氧的环境中生长
3、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的环境中均能生长。如有些芽孢、酵母菌。
营养
1、碳2、氢3、氧4、氮5、硫6、磷7、矿物质
微生物知识要点
一. 细菌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分裂方式无性繁殖的原核微生物,分布广泛。
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观察细菌最常用的仪器是光学显微镜,其大小可以用测微尺在显微镜下测量,一般以微米为单位。细菌按其形态不同,主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类。
(1) 球菌 多数球菌直径在1微米左右,外观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由于繁殖时分裂平面不同可形成不同的排列方式,分为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2) 杆菌 形态多数呈直杆状,也有的菌体稍弯,多数呈分散存在,也有的呈链状排列,分为棒状杆菌、链状杆菌、球杆菌等。
(3) 螺形菌 菌体弯曲,呈弧形或螺旋形。如幽门螺杆菌。
细菌虽小,仍具有一定的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各种细菌都有,是细菌的基本结构。
2. 细菌的繁殖
二分裂繁殖是细菌最普遍、最主要的繁殖方式。在分裂前先延长菌体,染色体复制为二,然后垂直于长轴分裂,细胞赤道附近的细胞质膜凹陷生长,直至形成横隔膜,同时形成横隔壁,这样便产生两个子细胞。
细菌生长速度很快,一般约20min分裂一次。若按此速度计算,细菌群体将庞大到难以想象的程度。但事实上由于细菌繁殖中营养物质的逐渐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逐渐积累,细菌不可能始终保持高速度的无限繁殖。经过一段时间后,细菌繁殖速度逐渐减慢,死亡菌数增多,活菌增长率随之下降并趋于停滞。
3. 细菌的菌落
单个或少数细菌细胞生长繁殖后,会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细菌菌落常表现为湿润、粘稠、光滑、较透明、易挑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央部位颜色一致等。
二. 真菌
真菌是一类有细胞壁,无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少数为单细胞,多数为多细胞,能进行无性或有性繁殖的一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包括单细胞与多细胞两类。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称为酵母菌;多细胞真菌由菌丝和孢子组成,并交织成团,称丝状菌或霉菌。
真菌生长的最适的温度为22~28℃,最适的pH值为4~6。其繁殖能力强,但生长速度比细菌慢,常需1-4周才形成菌落。真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一般加热60~70℃ 1小时即被杀死,但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和一些化学消毒剂有抵抗力,但对2.5%碘酒、10%甲醛则较敏感。
1. 霉菌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象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
(1)霉菌的形态、大小和结构
构成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菌丝。菌丝是一种管状的细丝,把它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很像一根透明胶管,它的直径一般为3-10微米,比细菌的细胞约粗几倍到几十倍。菌丝可伸长并产生分枝,许多分枝的菌丝相互交织在一起,就叫菌丝体。
(2)霉菌的繁殖
霉菌有着极强的繁殖能力,而且繁殖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自然界中,霉菌主要依靠产生形形色色的孢子进行繁殖。孢子有点像植物的种子,不过数量特别多,特别小。
霉菌的孢子具有小、轻、干、多,以及形态色泽各异、休眠期长和抗逆性强等特点,每个个体所产生的孢子数,经常是成千上万的',有时竟达几百亿、几千亿甚至更多。这些特点有助于霉菌在自然界中随处散播和繁殖。对人类的实践来说,孢子的这些特点有利于接种、扩大培养、菌种选育、保藏和鉴定等工作,对人类的不利之处则是易于造成污染、霉变和易于传播动植物的霉菌病害。
(3)霉菌的菌落
由于霉菌的菌丝较粗而长,因而霉菌的菌落较大,有的霉菌的菌丝蔓延,没有局限性。菌落质地一般比较疏松,外观干燥,不透明,呈现或紧或松的蛛网状、绒毛状或棉絮状;菌落与附着物的连接紧密,不易挑取;菌落正反面的颜色和边缘与中心的颜色常不一致。
2. 酵母菌
酵母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尤其喜欢在偏酸性且含糖较多的环境中生长,例如,在水果、蔬菜、花蜜的表面和在果园土壤中最为常见。
(1)酵母菌的形态、大小和结构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核微生物。酵母菌细胞的形态通常有球形、卵圆形、腊肠形、椭圆形、柠檬形或藕节形等。比细菌的单细胞个体要大得多,一般为1-5微米×5-30微米。
酵母菌具有典型的真核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液泡、线粒体等。
(2)酵母菌的繁殖
酵母菌有多种繁殖方式,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有人把只进行无性繁殖的酵母菌称作"假酵母",而把进行有性繁殖的酵母菌称作"真酵母"。
(3)酵母菌的菌落
大多数酵母菌的菌落特征与细菌相似,但比细菌菌落大而厚,菌落表面光滑、湿润、粘稠,容易挑起,菌落质地均匀,正反面和边缘、中央部位的颜色都很均一,菌落多为乳白色,少数为红色,个别为黑色。
微生物重点知识
一.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
1. 水
水是各种生物细胞必需的。水是良好的溶剂,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一切生化反应都离不开水的作用。
2. 碳源
碳源是合成菌体成分的原料,也是微生物获取能量的主要来源。整体上看来,微生物可以利用的碳源范围极广,分为有机碳源和无机碳源两大类。凡必须利用有机碳源的微生物就是异养微生物,凡能利用无机碳源的微生物就是自养微生物。糖类是最广泛利用的碳源。
3. 氮源
氮源主要是供给合成菌体结构的原料,很少作为能源利用。与碳源相似,微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来说,能利用的碳源种类十分广泛。某些微生物(如固氮菌)能利用空气中分子态的氮或利用无机氮化物如铵盐、硝酸盐合成有机氮化物。
4. 无机盐类
无机盐主要可为微生物提供除碳、氮以外的各种重要元素。微生物需要的无机盐类很多,主要有P、S、K、Na、Ca、Mg、Fe等,其主要功能为构成菌体成分;调节渗透压;作为某些酶的成分,并能激活酶的活性等。
5. 生长因子
有些微生物虽然供给它适合的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类,仍不能生长,还要供给一定量的所谓“生长因子”。其种类很多,主要是B族维生素的化合物等。生长因子可以从酵母浸出液、血液或血清中获得。
二.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根据微生物对碳源的要求不同,可将其分为自养菌和异养菌两大营养类型。
凡能利用无机碳合成菌体内有机碳化物的,叫自养菌;不能利用无机碳而需要有机碳才能合成菌体内有机碳化物的,为异养菌。
根据其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来源不同,可分为光能营养菌和化能营养菌。前者是从光线中获得能量,后者则从化学物质氧化中取得能量。
因此,根据微生物所需的碳源和能源不同,可将微生物分为光能自养菌、光能异养菌、化能自养菌、化能异养菌等四类。
1、微生物的定义
什么是微生物呢?所谓微生物是指个体微小,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清它们外形的一群低等的、原始的微小生物,如细菌。(体型微小,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们的结构,结构简单,有的具有细胞构造,有的甚至没有细胞构造,生长繁殖快,对物质具有非常强烈的转化作用;容易引起变异,以致微生物的种类特别繁多,并且新的种类还在不断产生;数量多,分布广,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强,以致在自然界的任何地方如土壤、空气、水以及人和动植物体上都有微生物生活或生存)
2、微生物的特点
微生物是结构简单、繁殖快、分布广、个体最小的生物。
2.1结构简单:微生物多数是单细胞;
2.2生长旺,繁殖快(大肠杆菌在它的适宜37-44℃之间,20-30分钟繁殖一代)
2.3分布广.种类多(10万多种):自然界中到处都有,如水、空气、土壤等。
2.4个体小:小于0.1mm。在形态上,个体微小,肉眼看不见,需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大小以微米和纳米计量。
2.5适应性强,易变异。相对于高等生物而言,较容易发生变异。在所有生物类群中,已知微生物种类的数量仅次于被子植物和昆虫。微生物种内的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
2.6代谢活性强,转化快。
3、微生物的分类
葡萄球菌
酵母菌芽痕
棒状杆菌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放线杆菌
分裂的大肠杆菌黑曲霉
黑曲霉弧状菌
脚气真菌酵母菌
蜡状芽孢杆菌链球菌
面包酵母啤酒酵母
球菌沙门氏菌
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源
水、空气、土壤、人和动植物
4、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分布极为广泛,水中、高山、海底、荒漠、极地、空气等到处都生存着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微生物。
土壤中的微生物
土壤中的微生物:
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它具备微生物正常发育所必须的一切条件:土壤中含有一定的无机物和有机物;
土壤中含有适当的水分;大多数中性偏碱,适合大多数微生物生长;
土壤中还含有气体,主要是CO2、O2和N2;
温度变化不大(10-25℃)。
土壤中的微生物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土壤中的细菌来自天然生活在土壤中的自养菌和腐物寄生菌以及随动物排泄物及其尸体进入土壤的细菌。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表层受日光照射和干燥的影响,不利于其生存,所以细菌数量少,离地面10-20厘米土层微生物最多.土层越深,菌数越少。
水中的微生物
水也是微生物存在的天然环境,水中的细菌来自土壤、尘埃、污水、人畜排泄物及垃圾等。水中微生物种类及数量因水源不同而异。
受到污染的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适合微生物的生存。静水中的微生物多,流水中的少;离岸近处微生物多,离岸远处少;经过大城市的河流,水受到污染,含有大量的粪便.并含有大量的致病菌。
水中的微生物
井水和泉水中细菌少,雨水、雪水中也少,城市上空的雨水细菌多,乡村上空雨水细菌少。
国家规定,自来水中,细菌总数每毫升不得超过100个,大肠菌群不得超过3个/升
空气中的微生物
空气中由于缺乏营养物质、干燥及日光的照射,大部分的微生物被杀死,所以,空气中没有微生物生长发育的条件。但由于空气的流动,风的作用,使地面的微生物飞扬到空中,因而,接近地面的空气层,就含有一定的微生物。
虽然空气中的微生物数量较少,但危害大。因为空气流动快,流动的范围广,影响面大。
空气中的微生物
在冬春季节,更容易发生感冒等传染病,就是因为空气的传播,特别是在公共场所,人多,空气流通差,细菌多;
大城市上空微生物数量最多,乡村少;森林、草地和田野上空空气清洁,海洋、高山、冰雪覆盖的地面上空,微生物更为稀少。雨后空气特别新鲜。
人体中的微生物
人自出生后,外界的微生物就逐渐进入人体。在正常人体皮肤、粘膜及外界相通的各种控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和泌尿道)等部位,存在着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群,包括细菌、真菌、螺旋体、支原体等。
人体中的微生物
部位常见菌种
皮肤表皮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耻垢杆菌等
口腔链球菌(甲型或乙型)、乳酸杆菌、螺旋体、梭形杆菌、
白色念球菌、(真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奈瑟氏球菌、类白喉杆菌等
胃正常一般无菌
肠道类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厌氧性链球菌、粪链球菌
葡萄球菌、白色念球菌、乳酸杆菌、变形杆菌、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等
鼻咽腔甲型链球菌、奈氏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
乙型链球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眼结膜皮表葡萄球菌、结膜干燥杆菌、类白喉杆菌等
微生物是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
大多数微生物是单细胞生物,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藻以及酵母菌、单细胞藻类等;少数微生物是多细胞生物,如各种霉菌和大型真菌等。此外,还有一些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如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微生物不仅种类繁多,其在生物圈中分布也是十分广泛的。上至10000米的高空,深至11000米的海底,都有微生物的存在。土壤里有微生物生活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是微生物的主要活动场所。动物体表和体内的各种条件适宜微生物生活,也是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此外,科学家们在营养贫乏的岩石、矿山、荒漠都发现了微生物的踪迹。
从以上对微生物的介绍,我们对微生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环境,甚至我们食用的食品也被他们入侵,而我们又无法用肉眼看见的他们,我们该如何对待我们日常食用食品中的微生物呢,他们对于我们来说过是敌还是友呢?
首先,我们先应该探究这些和我们形影不离的微生物会给我们带来怎么样的伤害。
众所周知,微生物是导致传染病流行的最重要的病源之一。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如鼠疫,艾滋病,癌症,肺结核、疟疾、霍乱,伊波拉病毒、疯牛病、SARS、禽流感等都是由一些极少部分的微生物所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如1347年的一场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的人(约2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在此后的80年间,这种疾病一再肆虐,实际上消灭了大约75%的欧洲人口,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场灾难甚至改变了欧洲文化。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多次流行鼠疫,死亡率极高。而且还证实,这些病毒还在变异,这就更加增加了对这些疾病研究的困难。全世界虽然已经花费了无法统计的经费,但有些疾病的危害力并没有减小,甚至艾滋病的患者和感染者还在每年成倍增长。人类和病原微生物的斗争也许是一场永远看不到尽头的战争。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另外,大部分的微生物具有腐化性,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这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这些粮食微生物中,数量最大、对粮食危害最为严重的是霉菌及其代谢物。他们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分解粮食中的有机物,使之变质、霉腐,使粮食出现变质、变味、发热、生霉等症状,不但严重粮食安全储存,导致储粮质量劣变,而且还可能产生毒素污染,危急人畜安全。如欧洲的麦角中毒事件曾造成几千人死亡;1960年在英国东南部由于黄曲霉污染引起十万只火鸡死亡;最近中国蒙牛牛奶被检出含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M1的原因也是因为奶牛饲料因天气潮湿发生霉变,奶牛在食用这些饲料后,原奶中的黄曲霉毒素超标。
微生物不仅对人畜有重大的影响,对环境也是如此。以微生物对水造成的污染为例。微生物侵入水中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天然存在的,有的是由土壤进入水中,有的是随尘埃一起沉降入水中,还有的是随垃圾、人畜粪便以及某些工业废弃物进入水体。某些病原微生物进入水中之后,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引起传染病的流行。而某些微生物则会导致水华、赤潮等现象,对水生动植物的生存造成严重的威胁。
以上,我们对微生物的危害进行了探究,接着我们应该探讨下微生物给人畜及自然界带来的好处。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会给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某些微生物也是人类的好朋友。如1929年,青霉素的研究诞生。青霉素能抑制病菌细胞壁的形成,使菌体的新陈代谢
失调,达到抑菌和杀菌的效用。之后科学家们有研制出了很多抗菌素类药物,如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等。还有一种叫正常菌群的微生物,他们的营养来自宿主组织细胞的分泌液、脱落细胞,以及某些腔道中的食物碎屑和残渣等。菌群的代谢产物除供给细菌自身利用外,一部分可以被宿主吸收利用。例如,过去外科医生不太重视肠道正常菌群中的大肠埃希氏菌能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的功能,所以在肠道手术后为避免发生感染,常用抗生素作预防性治疗。
再者,并不是所有的微生物发酵和腐化现象都对人类的财产和健康造成危害的。抗生素、丁醇、维生素C以及一些风味食品的制备等通过微生物发酵途径生产的。以酸奶为例,利用乳酸菌发酵生产的酸牛乳其营养全面、风味独特,比牛乳更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许多乳酸菌本身的微生物特性及代谢产物使得酸牛乳具有良好的保健医疗功效,如双歧杆菌及嗜酸乳杆菌等。它可以调节肠道的微生态平衡,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防止腹泻的作用,降低胆固醇,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减免乳糖不耐症,促进乳中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促进人体对乳中钙的吸收,增加维生素,改善矿物质的代谢吸收,调节机体微量元素的平衡,抑制致病菌和抗感染,抗辐射作用,抗高血压作用,抵抗衰老延长寿命,抗变异原性和抗肿瘤作用,分解毒素,防癌抗癌,具有美容作用。在地球化学生物循环中,微生物的腐化和分解作用是关键的一环。微生物作为生产者完成的是无机有机化的过程,直接为更高级的消费者提供营养;作为分解者是更主要的方面,完成的是有机无机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整个地球物质化学循环过程中,一方面又清道夫的功能,是地球保持清洁和状态的恢复;另一方面为其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营养。
如今,我们常常可以从很多的报刊杂志上看到关于生物技术处理环境污染物的报道。如利用微生物净化污水。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可以解除污水的毒害作用,使污水得到净化。利用微生物处理生活垃圾。借助EM复合菌剂的接种发酵,可以消除垃圾中的有害物质,病原菌虫等,达到变废为宝,有效解决了传统的垃圾焚烧或者垃圾填埋所造成的能源损耗、空气污染、土地污染和水污染的问题。利用微生物治理大气污染。微生物用于烟气脱硫,不需高温、高压、催化剂,设备要求简单。利用自养生物脱硫,营养要求低,无二次污染,处理费用为湿法脱硫的50%。
从以上对微生物给人畜和自然界带来的利和弊的讨论,我们应该时刻意识到,在我们的周围和机体内都有其他生命体与我们共存。对于那些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威胁的微生物我们应该时刻做好防备。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微生物是大部分传染病的始作俑者,那么我们就要学会在源头消灭它,在传播途径断绝他。例如,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多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到人多的地方要戴口罩;注意用药,不滥用抗生素。既然我们已经知道环境里弥漫的微生物时刻腐化着我们的食物,那么,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饮食健康,如每餐尽量将食物吃完,少吃隔夜饭菜,不吃变质的食品,科学妥善保存好储粮。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某些病原微生物会污染水质,那么,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污水的管理,尤其是医院污水等含有病原微生物的污水的管理,做好水质处理工作和水源的卫生保护,做好积水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作为个人,我们平时应该注意不喝生水,饮用水应该经过严格过滤净化并加热烧开方可饮用。
虽然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会无止境地持续下去,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利用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正确对待微生物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我们就可以减小微生物对人类的危害,让微生物为人类服务。
❻ 我们如何利用植物及其特性的知识来改善人类健康
其实有很多人想要了解,应该如何利用直播的特性知识来改善人类健康。我们都知道有一些植物,的确是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并且对于这样的一些植物来说,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健康,就像是一些中药材,的确是对身体有益的。只要我们能够了解到这样的一些中药材,其中的作用和药力,就能够让我们自己的身体获得很大的营养成分和滋补作用。就像是许多人都知道,人生是能够培元固本的。
想要改善人类健康,那么就需要了解我们自己的身体状况,并且需要了解这样一些植物的特性。并且大多数的植物其实都是有一些要用的作用的,所以我们自己可以去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的一些经验或者是口耳相传来进行学习。
❼ 关于高中生物中的微生物的问题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工农业生产,与有关应用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生物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生物学将是21世纪领先的科学之一。
一、课程目的
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开设的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通过生物课的教学,要求达到以下教学目的:
1、要使学生获得关于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知识,以及知道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应用。
2、要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3、要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4、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理卫生习惯,提高身体心理素质。
二、课程安排
普通高中的生物课,是在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的基础上开设的。初中生物课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主要学习感性的、比较浅显的、侧重生命现象的生命基础知识。高中生物将初中生物课的知识加以综合、概括和提高,做到初高中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既有所分工,又互相衔接。
高中生物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适应培养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类人才的需要。
高中生物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即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的基础知识,是高中阶段文科和理科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为他们共同的生物基础。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十个单元,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关于生命体生命活动本质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关于生物界的发展和生物与环境的内容。
高中生物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的,是理科学生的必选课,要为理科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打下良好的生物学基础。选修课课程内容的安排侧重于生物科学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密切关系的基础知识,包括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光能利用和生物固氮、微生物与发酵工程、细胞与细胞工程、遗传与基因工程、生态环境及其保护。以上选修课教学内容,与必修课内容既不重复,又有密切的内存联系,而且是必要的延伸和提高,力求做到从理科学生升学的实际需要出发,着重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新进展的内容,并且十分重视理论知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我国生产、生物技术及环境保护等实际。
三、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方面:(1)使学生获得关于生物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理论。(2)使学生知道生物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3)使学生获得增强体质、加强自我保健的知识,促使生理和心理健康。(4)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
2、思想教育方面:(1)初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生物体和生物界,了解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的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了解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2)初步形成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3)通过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4)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意义,形成环境保护意识。(5)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能力培养方面:(1)比较熟练地掌握显微镜使用、制作装片和徒手切片、做简单的生理实验等生物学基本方法和技能。(2)初步学会观察动植物的习性、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等,并且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正确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生物体和生命现象。(3)初步学会设计实验,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4)逐步形成分析、综合、比较、和推理的能力,学会解决一些有关实际问题。(5)通过完成高中生物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验、探究、实习和参观等项目,初步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并逐步确立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总的要求学生在初中生物课学习的基础上,具有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内容
1、高中生物必修课
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规定,高中生物必修课每周3课时,共105课时。其中讲课的参考课时为72课时,实验等的参考课时为23课时。具体教学内容见下表。
单元 知识 学生实验和实习 参考课时
要点 教学要求 项目 教学要求
绪论 生物的基本特性 了解 2:0
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了解
高中生物课学习的要求和方法 了解
生命的物质基础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了解 实验: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初步学会 3:1
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理解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 掌握 实验: 1、高倍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的装片
2、观察细胞质流动
3、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学会
学会
学会
8:3
细胞分裂 理解
细胞周期 理解
细胞的分化和衰老 了解
细胞的癌变 了解
生物的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与酶 理解 实验:1、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
2、影响酶活性的实验(选做)
3、ATP的生理作用(选做)
4、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5、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初步学会
初步学会
初步学会
学会
学会
12:4
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理解
植物的水分代谢 了解
植物的矿质代谢 了解
光合作用及其重要意义 掌握
人和动物体内糖类的代谢、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 理解
内环境的稳态 理解
呼吸作用 理解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了解
生物活动的调节 植物的向性和感应性 了解 实验:
植物向性运动和感应性现象的实验设计和观察
实习:
1、植物激素与向性
2、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选做)
初步学会
初步学会
初步学会
6:3
植物的激素调节及其应用 理解
体液调节 理解
神经调节 理解
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了解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生物生殖的类型 了解 实验:观察蝗虫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的装片 6:1
减数分裂和配子的形成 掌握
受精作用--雌雄配子的融合 理解
植物的个体发育 了解
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 了解
遗传与变异 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理解 实验:
1、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2、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
探究: 1、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2、性状分离比例几率的模拟
实习:
用当地某种生物做有性杂交试验(选做)
探究: 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习: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选做)
学会
学会
初步学会
初步学会
初步学会
初步学会
初步学会
16:5
DNA的结构 理解
DNA的复制 理解
基因的表达 了解
基因的分离规律 掌握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理解
基因的连锁与交换定律(选讲) 了解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理解
基因突变 了解
染色体变异 了解
基因重组 了解
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了解
生物的进化 现代生物进化观点简介 了解 探究:模拟通过分子杂交鉴定人猿间的亲缘关系
参观:有条件的,组织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院 初步学会 5:1
生物的界级分类 了解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了解
生物与环境 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理解 实习:
1、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2、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初步学会
初步学会
9:3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理解
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了解
种群数量的变化 了解
生物群落的概念 了解
生态系统的类型 了解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掌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保护 理解
生态环境的保护 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了解 实习:
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初步学会 5:2
自然保护区 了解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 理解
有害化学药品和重金属对生物的影响 了解
环境与人体的健康 了解
无公害绿色食品 了解
生物净化 了解
2、高中生物选修课
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规定,高中生物选修课每周3课时,共78课时。其中讲课的参考课时为55课时,实验等的参考课时为13课时。具体教学内容见下表。
单元 知识 学生实验、实习和研究性课题 参考课时
要点 教学要求 项目 教学要求
绪论 设课目的 了解 2:0
学习内容 了解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理解 实验:几种果蔬中Vc含量的测定 初步学会 11:2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理解
血糖的调节 了解
体温调节 了解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理解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了解
光合作用和生物固氮 光合作用的碳代谢类型简介(选学) 了解 实验:自生固氮菌的分离(选做) 初步学会 6:1
光呼吸 了解
固氮生物种类 了解
生物固氮过程简介(选学) 了解
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了解
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了解 实验:学习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培养基制备、接种培养等技术) 初步学会 7:4
细菌的结构和繁殖 理解
微生物的营养和生长 掌握
发酵工程简介 了解
细胞与细胞工程 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理解 实习:学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选做) 初步学会 8:2
细胞的全能性 了解
细胞工程简介 了解
酶工程简介(选讲) 了解
遗传与基因工程 细胞质遗传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理解 9:0
基因的结构 了解
基因表达的调控 了解
基因工程简介 了解
人与生物圈 地球、生物圈与人 了解 实习:
1、学习测量空气中SO2污染的方法
2、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设计一个农业生态系统 初步学会
初步学会 12:4
二氧化硫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理解
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 了解
草原生态系统与畜牧业的发展 了解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了解
农业生态系统与发展生态农业 理解
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了解
人与环境 了解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认真进行生物基础知识的教学
生物学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种种能力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通过高中生物课的学习,要求获得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师要重视通过生物科学事实过渡到有关概念的形成,以及对重要概念的正确表述,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掌握基础知识。
教师在备课中要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教学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有的放矢。高中生物课的知识有较强的系统性,教师在备课时还必须认真分析教材中生物知识的内存联系,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建立起生物学知识网络,使他们对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能够灵活应用,触类旁通。
在教学中,同时要注意生物必修课和选修课知识的内在联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分工与衔接。
(二)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要紧密结合生物学教学内容,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做到教书育人。在教学中要做到潜移默化,寓德于教。既要克服单纯传授知识、忽视德育的倾向,又要克服脱离学科实际的空洞说教的倾向,要坚持教学的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含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认识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通过关于生物与环境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通过关于生物界的发展的科学事实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生物进化观点的教育。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结合我国的国情,介绍生物学发展的新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热爱科学,科学,建立科学的观。通过课堂教学、实习、参观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
(三)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课堂教学、观察、实验、探究、实习、参观等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且具有较强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同时要本着对全体学生负责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解决实验材料等问题,完成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观察、实验等各项要求。
(四)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党校要重视直观教学,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教师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在认真研究学生的知识现状、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懂得获取知识和探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并且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在教学中认真做好理论联系实际,既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参加初中的意识。
在教学中注意因地制宜,联系本地区生物种类和经济发展等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同时,要认真地完成生物课乡土教材的教学任务。
(六)积极组织和指导生物科技活动
教师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能力。要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各种生物科技活动。例如,设计和做生物实验,建立生物园,进行生物资源调查和生态调查,开展生物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
五、考试、考查及教学评估
(一)考试
1、高中生物必修课的考试
第一学期由学任课教师根据本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情况,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进行一资考试。
第二学期进行会考性质的水平考试。会考要面向大多数学生,使坚持正常学习的学生都能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为了做好会考,考试前必须明确范围和要求,设计好试卷结构,规定考试的方法等。
第一学期的考试由学校统一安排。第二学期的会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
2、高中生物选修课的考试,一般每学期进行一次,由各校安排。
(二)生物实验考查
考查范围是高中生物教学大纲的高中生物必修内容。考虑到各地对于实验材料的准备和实验操作所需的时间等实际情况不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从高中生物必修课中选定若干个实验项目作为本学年度高中生物实验考查的内容。同时,要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和考查的具体方法。
(三)教学评估
1、教学评估的目的:通过教学评估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从而有利于总结教学经验,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明确改进教学的方向,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评估,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方面。
2、课堂教学评估的主要项目:(1)目的要求;(2)教学内容;(3)教学结构;(4)方法、手段;(5)教学效果等。
3、实验课教学评估的主要项目:(1)目的要求;(2)材料用具;(3)实验操作;(4)实验;(5)实验开课率等。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根据高中生物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案。
六、教学设备
(一)教学设备是保证按质按量完成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观察、实验、探究、实习、演示等教学活动的必要的物质条件。各级教育行政领导部门和学校领导要为生物课程的教学努力创造条件,配备各项有关的生物教学设备,使之达到国家教委制订的高中教学大纲和教学仪器配备目录所规定的要求。首先要达到关于实验室、标本室、实验准备室及其内部设备的规定,并且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和建好生物园。同时,为了达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师要积极带领学生自制教具,为教学服务。
(二)生物课教师和实验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尽量给学生提供亲自动手的机会,使高中生物教学大纲规定的有关实验等项目都能得到落实,并且也为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设备条件。
(三)各校应该制订生物课教学设备管理制度,以便使教学设备得到合理、科学的使用,并且培养学生科学地、规范地使用教学设备的良好习惯,形成爱惜教学设备的好风气。
附录:关于教学要求层次的说明
一、知识方面
从认知水平和该知识点在本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考虑,将对知识点的教学要求,从低到依次划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知道“是什么”。知道所列的内容,能够说它们的大意,在有关问题中能够识别它们。
理解:懂得“为什么”。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够复述所列知识的含义,能够说出它们的要点。
掌握:知道“怎么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分析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能够综合运用某些重要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简单的生物学总是,并且能应用于实践。
二、学生实验、实习方面
对学生实验、实习的教学要求,划分为初步学会和学会两个层次。
初步学会:在教师的辅导下,知道实验的目的和方法步骤,能够按照要求完成实验、实习的任务。
学会:在教师的指导下懂得实验、实习的原理,能够独立地进行实验、实习,取得良好的效果。
❽ 怎样学好医学免疫与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其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因其研究范围广、发展速度快,既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机能,又涉及它与人体的相互作用,并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传染病学和流行病学等多学科紧密联系,内容丰富,机理复杂,许多学生反映该学科难学。因此,如何教与学好这门学科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这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教与学相辅相承。现仅就如何学习这门课程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明确目的是前提
要学好一门课程,首先要充分认识学科的性质及其重要性,才会有学习的动力,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样,你才能认真地、刻苦地去钻研它。这就要求你要听好第一堂即“绪论”的讲解,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学习的兴趣。明确医学微生物学仅为病理学、药理学、预防医学等基础学科打基础,且与临床各学科紧密联系,故有“桥梁”学科之称。如病理学中的“炎症”、药理学中“抗生素的作用机制”、预防医学中“流行病的病因病机”都与微生物密切相关;各种传染病如霍乱、结核、白喉、菌痢、病毒性肝炎及目前正流行的“非典”等都是微生物所致,它们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要诊断、治疗、控制与消灭传染病,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与技术。 微生物所致疾病涉及临床各学科,将来要当好医生,为人类健康事业做贡献都离不开微生物学的知识与技能。
二、认真听课是基础
目前,“讲课”仍是高校教学中最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教师经过熟悉、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在课堂上讲清重点、难点,学生认真听课,适当作笔记,课后加以复习、思考,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微生物“看不见,摸不着”,许多问题学生自学难以弄懂,通过教师的讲解,可加深理解,便于记忆。所以听好每堂课是学好该课程的基本要求。
三、学习得法是关键
有些学生很认真听课,但学习成绩却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除了个人的记忆、思维、综合等能力不同之外,学习方法也很重要。学习方法不对头,死记硬背,抓不住重点,往往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学习得法,则事半功倍。因此,学习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这里,结合医学微生物的专业特点,谈谈学习的方法:
(一)听课三要素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除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外,与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及学习方法也密切相关。听课要做到以下三点:
1.精听:就是要注意力集中,特别要注意授课教师反复强调的问题,抓住重点,听懂难点。
2.巧记:即在听课时适当作笔记,而不是全部抄录讲课内容。可在教材中巧设符号标志,如:列出小标题;使用不同的字体;不同颜色的字;突出关键词语;使用不同的下划线等,由于符号标志有助于对教材的理解,使之对内容又便于课后复习。符号可根据个人喜好灵活运用。
3.释疑:这里有两层含意,一是课前预习教学内容,带着问题听课,二是听课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在听课中不断得到答案,这样可大大提高对教学内容的课堂吸收率。
(二)学习八要点
⒈基本概念要记牢:微生物学中有许多名词概念,有些也是临床常用的,如消毒、灭菌、菌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等等,都有必要反复复习,牢固掌握。
⒉特殊特征勿忘掉:病原菌的种类多,教材中编排及讲解时是分开叙述,但它们的生物学性状既有共同点也有特殊性,要全部记住,确实很难。学习时注意记住它们各自的突出特点。如破伤风杆菌有芽胞,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强;脑膜炎双球菌有自溶酶,在外界低抗力弱;结核杆菌耐干燥,在干燥的痰液中存活时间长,在传播上很重要等等。
⒊共同特征条理化:因各种微生物的致病性很复杂,如一种细菌可引起多种病症,某种病症也可由多种病原体所致。不少学生反应很难记,老师改卷中也常碰见学生把甲菌的特点答作乙菌的“张冠李戴”现象。在学习时要注意把相似的性质,分散在各章节的内容条理归纳,即俗话说的“梳辫子”,如哪些细菌主要以外毒素致病?它们具什么特点?哪些细菌既有内毒素又可产生外毒素?哪能些细菌可引起败血症?哪些细菌可引脑膜炎?等等。这样既便于掌握它们的共性,又有利于培养综合归纳的能力。
⒋比较鉴别不可少:微生物学中有些内容须对比分析,这样就更易于掌握它们的特点。如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特点:内毒素与外毒素的特点等等,“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对比自然就记住了它们的不同点。
⒌致病机理列表记:各种病菌原体的致病机制或致病特点都是学习的重点,且这些内容很都复杂,教师讲解时多采用图表讲解,复习时也应列出图表,这样可化繁为简,一目了然,既便于掌握全面,又记住各步要点。
⒍唯物辨证看问题:病原微生物能否侵入机体,能否致病,不仅取决于微生物的致病力等因素,还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功能状况,二者相互作用是很复杂的过程,且矛盾的双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受到社会因素、自然条件、环境因素等影响。如鼠疫杆菌、天花病毒都属于甲类病原体,具有极强的致病性,但通过人类的努力,鼠疫、天花这两种烈性传染病早已得到控制与消灭。而目前正在流行的“非典”病菌原体SARS病毒,过去只是引起普通感冒或一般的肺炎,传染性弱,不具流行性,且SARS病毒在不同的人其感染的严重程度也不尽一致等等。因此,我们不仅在学习微生物学中,且在今后的医疗实践中都要学用辨证唯物主义观念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⒎理论实验相结合: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认真积极上好实验课,不仅可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与掌握,且也是学习掌握基本技能的极好机会,通过实验,还有利于培养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应认真学习,积极动手,真实地记录、正确地分析判断实验结果,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⒏能力培养最重要: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自学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创造力、研究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等等。爱因斯坦指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工作,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医学是研究疾病的防治问题,为了揭示复杂疾病过程中的内在联系,提高医疗预防工作的质量,及时抢救病人并使之转危为安,必须有较强的思维能力,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非一朝一夕的事,除了教师的的指导与培养外,个人的训练至关重要。如前面所述,听课及实验中独立思考,正确地分析判断实验结果,独立完成实验报告,还可自学相关的课外书,如“微生物与人类”、“现代微生物学”,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等,这些活动都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要学好微生物学,首先要重视学习,系统听好课,且听课、实验、自学、复习都要讲究方法,掌握要领,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❾ 如何才能获得足够数量的微生物
获得足够数量的微生物的方法是,在土壤、水中获得。土壤中和湖水中微生物非常多,如果想要获得足够数量的微生物,可以在土壤中和水中获取。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