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们往往是根据什么对生物进行分类
科学家为什么要对生物分类
正如在一个杂乱的店里购物是一件麻烦事一样,从数百万种生物中寻找一种生物体的有关信息也是很困难的。如今科学家已将地球上至少250万种生物分了类。这个数字包括了所有形式的生命,从动植物到细菌,将这些生物逐一分类对生物学家来说是很重要的。
人们把许多东西都分了类。比如朋友问你喜欢哪类音乐,你也许会说喜欢古典音乐或打击音乐。你自己或许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把喜欢的音乐分类的。分类是指按照事物间相似度进行组合的过程。人们对生物分类的科学研究称为分类学。生物学家将生物分类以便于进行研究。一种生物一旦被分了类,就可以直接获得相关的信息。例如,只要告诉你乌鸦属于鸟类,你就马上知道乌鸦有翅膀、羽毛和喙。
早期的分类系统
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建立了最早的生物分类系统。公元前4世纪,亚里斯多德观察了许多动物,并记录了每种动物的外形、行为和运动,然后把动物分成三类: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和陆上走的、爬的或跑的。
亚里斯多德发现同一类中的生物虽然以同样的方式运动,但在其他许多方面仍存在着差异。所以根据它们之间的差异,他把每类再分类亚类,亚类是具有其他相似处的生物的较小的组合。
如今,我们仍在沿用亚里斯多德创建亚类的分类思想及将观察作为分类基础的方法,但生物分类依据不典型示范是[经们的运动方式或居住地了。
林耐的分类系统
1750年,瑞典科学家卡洛斯·林耐将亚里斯多德的分类进行了扩展。林耐和亚里斯多德一样把观察作为分类的依据。他根据观察记录了许多生物的特征,然后再按照它们鲜明的特征进行分类。
林耐还根据观察设计了一种命名系统,叫做双名法,即每种生物的名字都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属名。属名是一个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体的组合。如美洲豹、虎猫和家猫都是猫属的,它们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比如有尖锐的、可收缩的爪子,还具有相同的行为如捕食其他动物。
第二部分为种名。种是一组相似的、可以在自然界中交配繁殖出可育的后代的有机体。种包含在属中。种名往往描述了该有机体一个特有的特征,如栖息地或颜色。例如许多美洲豹的学名为“Felis concolor”、“concolor”在拉丁文中的解释为“同色”。
林耐的命名系统或许能让你想到自己的姓名。你的姓名也分为两部分即姓和名,这样就把你和其他人区分开来了。同样,双名法确保了该物种与其他物种不相互混淆,属名与种名一起确定了一种生物。
属名和种名都是拉丁文。林耐在命名系统中采用了拉丁文,那是因为当时科学家们都用拉丁文交流。完整的学名用斜体书写,属名开头是大写的,而种名开头是小写的。
双名法使科学家讨论物种时变得较为轻松,因为每个人都用相同的名字来表示相同的物种。
分类水平
现在采用的分类系统是在亚里斯多德和林耐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的。但现代分类系统将生物划为七级。为了便于理解分级,我们打个比方。假设有一间屋子里都是一个地区的人。首先让那些居住在你们镇上的人举手,然后让那些住在你家附近的人举手,接着是让那些和你住在同一条路上的人举手,最后让住在你家的人举手。举手的依次减少,但你属于每一组。最大众化的组合是属于这个地区的人,最特殊的组合是住在你家的人。你与其他人相同的级别越多,你与他们的共同点也就越多。
分类的七个级别
现代生物学家把生物七分为七个级别。生物的分类依据当然不是它们的栖息地而是它们的共同特征。一种生物先归入一个大类中,然后再依次划分为许多特殊的小类中。
界是最大的一类,或以划分为各个门,每个门又可以分为纲,纲又分为目,每个目包括各科,每个科中有一种属,属内还包括种。两种生物的分类级别相同的越多,它们的共同点就越多。
演化与分类
当林耐的分类系统日趋完善时,人们都以为物种不会再发生变化。当他们看到一些相类似但彼此又有区别的生物时,人们仍然认为它们一般是类似的。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提出了关于物种如何随着时间而发生改变的学说。达尔文的学说对林耐的生物分类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达尔文在南美西海岸的加拉帕哥斯群岛上探险时,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来证实他的学说。达尔文在研究岛上的地雀时发现各种地雀彼此相似,但不同于南美大陆的地雀。达尔文便提出了假设:有一些属于南美大陆的地雀飞到这个岛上,为了适应岛上的生活,它们的身体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因而看起来与留在南美大陆的同种地雀大不相同。这样,同一个种的不同差异逐渐积累,经过很长时间后就形成了两个独立的种。物种随着时间逐渐改变的过程叫做演化。
现代分类学
演化论改变了生物学家分类的思路。现在,科学家知道某些生物颇为相似是因为它们的祖先是相同的。例如达尔文设想加拉帕哥斯群岛上的地雀与南美的地雀有着共同的祖先。当生物的祖先相同时,它们也就有着相同的演化史。因而,现代分类系统在对物种分类时,还考虑该物种的发展史。一般,有着相似演化史的物种分类比较接近。
科学家怎样才能了解一个物种的演化史呢?其中一种方法是研究化石。科学家将化石的形体结构和化学成分相互做了比较,并与现代生物比较。这类信息增加了他们对物种间演化关系的了解。
科学工作者家还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的形体结构,来获取有关演化史的线索。例如,鲸的鳍、蝙蝠的翼以及人的前肢骨都颇为相似。这个相似点说明鲸、蝙蝠和人有着相似的演化史。
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生物体的发育初期很相似来研究演化史。例如人和兔子在胚胎发育期很相似,这个相似点证明了人和兔子有一段相同的演化史。
如今科学家主要依靠分析细胞内化合物的成分来确定演化史。丙个物种间的亲缘关系越是接近,细胞内化合物的成分就越相似。臭鼬和黄鼠狼被归入同一科已经有150年的历史了。但最近臭鼬和黄鼠狼的核酸经过比较后发现两者间有许多差异,也就是说这两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并没有原先想象的那么近。
http://61.153.231.109/cms/data/html/doc/2004-12/26/5000598/
❷ 人们往往是根据什么对生物进行分类的
一、人为分类法
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根据生物体的简单特征,将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就是人为分类法。该法不能如实反映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如粮食、油料作物,芳香植物等,但由于方便实用,至今在生产栽培和经济利用上仍有重要价值。
二、自然分类法
用科学的方法从形态、生理、遗传、进化等方面的相似程度和亲缘关系来确定动物在动物界中的系统地位。这种分类方法能反映彼此之间亲缘关系以及种族发生的历史,基本上反映了动物界的自然类缘关系,所以称之谓自然分类法。
❸ 人们往往是根据什么对微生物进行分类的
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可以参考沈萍 微生物学第二版 第十一章)
形态特征
(1)个体形态 镜检细胞形状、大小、排列,革兰氏染色反应,运动性,鞭毛位置、数目,芽孢有无、形状和部位,荚膜,细胞内含物;放线菌和真菌的菌丝结构,孢子丝、孢子囊或孢子穗的形状和结构,孢子的形状、大小、颜色及表面特征等。 培养特征 1)在固体培养基平板上的菌落(colony)和斜面上的菌苔(lawn)性状(形状、光泽、透明度、颜色、质地等); 2)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穿刺接种培养的生长情况; 3)在液体培养基中混浊程度,液面有无菌膜、菌环,管底有无絮状沉淀,培养液颜色等。
生理生化特征
(1)能量代谢 利用光能还是化学能; (2)对O2的要求 专性好氧、微需氧、兼性厌氧及专性厌氧等; (2)营养和代谢特性 所需碳源、氮源的种类,有无特殊营养需要,存在的酶的种类等。
生态习性
生长温度,酸碱度,嗜盐性,致病性,寄生、共生关系等。
血清学反应
用已知菌种、型或菌株制成抗血清,然后根据它们与待鉴定微生物是否发生特异性的血清学反应,来确定未知菌种、型或菌株。
噬菌反应
菌体的寄生有专一性,在有敏感菌的平板上产生噬菌斑,斑的形状和大小可作为鉴定的依据;在液体培养中,噬菌体的侵染液由混浊变为澄清。噬菌体寄生的专业性有差别,寄生范围广的谓多价噬菌体,能侵染同一属的多种细菌;单价噬菌体只侵染同一种的细菌;极端专业化的噬菌体甚至只对同一种菌的某一菌株有侵染力,故可寻找适当专化的噬菌体作为鉴定各种细菌的生物试剂。
细胞壁成分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含肽聚糖多,脂类少。革兰阴性细菌与之相反。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的细胞壁含丙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和2,6-氨基庚二酸,而含有阿拉伯糖是诺卡氏菌属(Nocardia)的特征。霉菌细胞壁则主要含几丁质。
红外吸收光谱
利用红外吸收谱技术测定微生物细胞的化学成分,了解微生物的化学性质,作为分类依据之一。
G+C含量
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是核酸,核酸组成上的异同反映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就一种生物的DNA来说,它的碱基排列顺序是固定的。测定四种碱基中鸟嘌呤(G)和胞密啶(C)所占的摩尔百分比,就可了解各种微生物DNA分子不同源性程度。亲缘关系接近的微生物,它们的G+G含量相同或近似的两种微生物,不一定紧密相关,因为它们的DNA的四个碱基的排列顺序不一定相同。
DNA杂合率
要判断微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须比较它们的DNA的碱基顺序,最常用的方法是DNA杂合法。其基本原理是DNA解链的可逆性和碱基配对的专一性。提取DNA并使之解链,再使互补的碱基重新配对结合成双链。根据能生成双链的情况,可测知杂合率。杂合率越高,表示两个DNA之间碱基顺序的相似越高,它们间的亲缘关系也就越近。
核糖体核糖酸(rRNA )相关度
在DNA相关度低的菌株之间,rRNA同源性能显示它们的亲缘关系。Rrna-DNA分子杂交试验可没定Rrna的相关度,揭示Rrna 的同源性。
rRNA的碱基顺序
RNA的碱基顺序由DNA转录来的,故完全具有相对应的关系。提取并分离细菌内标记的16SrRNA,以核糖核酸消化,可获得各种寡核苷酸,测定这些寡核苷酸上的碱基顺序,可作为细菌分类学的一种标记。 核糖体蛋白的组成分析 分离被测细菌的30S和50S核糖体蛋白亚单位,比较其中所含核糖体蛋白的种类及其含量,可将被鉴定的菌株分为若干类群,并绘制系统发生图。
❹ 人们往往都是根据什么对生物进行分类的
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根据生物体的简单特征,将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就是人为分类法。该法不能如实反映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如粮食、油料作物,芳香植物等,但由于方便实用,至今在生产栽培和经济利用上仍有重要价值。 二、自然分类法
用科学的方法从形态、生理、遗传、进化等方面的相似程度和亲缘关系来确定动物在动物界中的系统地位。这种分类方法能反映彼此之间亲缘关系以及种族发生的历史,基本上反映了动物界的自然类缘关系,所以称之谓自然分类法。
❺ 人们往往是根据什么对生物进行分类
基因
生物的习性
生物的形态结构
多方面综合考虑
所以可能出现举棋不定的状况
如:蓝藻,光合细菌
❻ 人们往往是根据什么对生物进行分类的
生物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分类等级越高,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点越少;分类等级越低,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点越多。了解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都需要对生物进行分类。
分类系统是阶元系统,通常包括七个主要级别: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物种)是基本单元,近缘的种归合为属,近缘的属归合为科,科隶于目,目隶于纲,纲隶于门,门隶于界。
随着研究的进展,分类层次不断增加,单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单元,如总纲(超纲)、亚纲、次纲、总目(超目)、亚目、次目、总科(超科)、亚科等等。此外,还可增设新的单元,如股、群、族、组等等,其中最常设的是族,介于亚科和属之间。
❼ 我们往往是根据什么对生物进行分类
生物学是按照物群来分
包括1动物(脊椎和无脊椎)
2植物(裸子、被子等)
3微生物(又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而一般我们只将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
因为人肉眼看不到细菌
这是主管臆断
❽ 人们往往是根据什么对生物进行分类的
最佳答案生物分类方法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居世界第八位,而且我国生物特有性程度较高,特有种超过一万种,如银杏、水杉、大熊猫、金丝猴、扬子鳄等。
一、人为分类法
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根据生物体的简单特征,将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就是人为分类法。该法不能如实反映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如粮食、油料作物,芳香植物等,但由于方便实用,至今在生产栽培和经济利用上仍有重要价值。
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和木部;将动物分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和兽部以及人部。
二、自然分类法
用科学的方法从形态、生理、遗传、进化等方面的相似程度和亲缘关系来确定动物在动物界中的系统地位。这种分类方法能反映彼此之间亲缘关系以及种族发生的历史,基本上反映了动物界的自然类缘关系,所以称之谓自然分类法。
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提出一种分类系统,能够准确的解析而又客观地反映生物之间亲缘关系和进化次序。
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生物分类学综合运用了形态解剖学、生理学、细胞学、胚胎学、遗传学、生态学、孢粉学、地理分布等等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生物化学、免疫学、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也用于分类学的研究。更准确地反映生物间的进化关系和亲缘关系。
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是现代分类的基本格局
分类的7个等级自上而下依次为:
界
门
纲
目
科
属
种
根据生物在分类上的位置,可以知道彼此在演化方面关系的亲疏远近
月季与玫瑰为同属
月季与玫瑰,苹果,梨为同科
月季与虎耳草为同目
由此可见,
月季与玫瑰的关系要比月季与虎耳草的关系
更亲近
例如:
最基本的等级是
种
等级越高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较低等的等级包含的种类就较少,但彼此的机构特征却越相似
猫 月季
界——动物界 植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被子植物门
纲——哺乳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食肉目 蔷薇目
科——猫科 蔷薇科
属——猫属 蔷薇属
种——猫 月季
生物分类学是研究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学分支。分类就是遵循分类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的各种类群进行命名和等级划分。
地球上现生的物种以百万计,千变万化,各不相同,如果不予分类,不立系统,便无从认识,难以研究利用。分类的对象是形形色色的种类,都是进化的产物。因而从理论意义上说,分类学是生物进化的历史总结。
分类学是综合性学科。生物学的各个分支,从古老的形态学到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新成就,都可吸取为分类依据。分类学亦有其自己的分支学科,如以染色体为依据的细胞分类学,以血清反应为依据的血清分类学,以化学成分为依据的化学分类学,等等。动物、植物和细菌,作为三门分类学,各有其特点;病毒分类则尚未正式采用双名制和阶元系统。
生物分类学的历史
人类在很早以前就能识别物类,给以名称。汉初的《尔雅》把动物分为虫、鱼、鸟、兽4类:虫包括大部分无脊椎动物;鱼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低级脊椎动物及鲸和虾、蟹、贝类等,鸟是鸟类;兽是哺乳动物。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动物分类,四类名称的产生时期看来不晚于西周。这个分类,和林奈的六纲系统比较,只少了两栖和蠕虫两个纲。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采取性状对比的方法区分物类,如把热血动物归为一类,以与冷血动物相区别。他把动物按构造的完善程度依次排列,给人以自然阶梯的概念。
17世纪末,英国植物学者雷曾把当时所知的植物种类,作了属和种的描述,所着《植物研究的新方法》是林奈以前的一本最全面的植物分类总结,雷还提出“杂交不育”作为区分物种的标准。
近代分类学诞生于18世纪,它的奠基人是瑞典植物学者林奈。林奈为分类学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第一是建立了双名制,每一物种都给以一个学名,由两个拉丁化名词所组成,第一个代表属名,第二个代表种名。第二是确立了阶元系统,林奈把自然界分为植物、动物和矿物三界,在动植物界下,又设有纲、目、属、种四个级别,从而确立了分类的阶元系统。
每一物种都隶属于一定的分类系统,占有一定的分类地位,可以按阶元查对检索。林奈在1753年印行的《植物种志》和1758年第10版《自然系统》中首次将阶元系统应用于植物和动物。这两部经典着作,标志着近代分类学的诞生。
林奈相信物种不变,他的《自然系统》没有亲缘概念,其中六个动物纲是按哺乳类、鸟类、两栖类、鱼类、昆虫、蠕虫的顺序排列的。拉马克把这个颠倒了的系统拨正过来,从低级到高级列成进化系统。他还把动物区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类,并沿用至今。
由于林奈的进化观点在当时没有得到公认,因而对分类学影响不大。直到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以后,进化思想才在分类学中得到贯彻,明确了分类研究在于探索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使分类系统成为生物系谱——系统分类学由此诞生。
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内容
分类系统是阶元系统,通常包括七个主要级别:种、属、科、目、纲、门、界。种(物种)是基本单元,近缘的种归合为属,近缘的属归合为科,科隶于目,目隶于纲,纲隶于门,门隶于界。
随着研究的进展,分类层次不断增加,单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单元,如总纲(超纲)、亚纲、次纲、总目(超目)、亚目、次日、总科(超科)、亚科等等。此外,还可增设新的单元,如股、群、族、组等等,其中最常设的是族,介于亚科和属之间。
列入阶元系统中的各级单元都有一个科学名称。分类工作的基本程序就是把研究对象归入一定的系统和级别,成为物类单元。所以分类和命名是分不开的。
种和属的学名后常附命名人姓氏,以标明来源,便于查找文献。变种学名亦采取三名制,分类名称要求稳定,一个属或种(包括种下单元)只能有一个学名。一个学名只能用于一个对象(或种),如果有两个或多个对象者,便是“异物同名”,必须于其中核定最早的命名对象,而其他的同名对象则另取新名。这叫做“优先律”,动物和植物分类学界各自制订了《命名法规》,所以在动物界和植物界间不存在异物同名问题。“优先律”是稳定学名的重要措施。优先律的起始日期,动物是1758年,植物是1820年,细菌则起始于1980年1月1日。
鉴定学名是取得物种有关资料的手段,即使是前所未知的新种类,只要鉴定出其分类隶属,亦可预见其一定特征。分类系统是检索系统,也是信息存取系统。许多分类着作,如基于区系调查的动植物志,记述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动植物种类情况,作为基本资料,都是为鉴定、查考服务的。
物种指一个动物或植物群,其所有成员在形态上极为相似,以至可以认为他们是一些变异很小的相同的有机体,它们中的各个成员间可以正常交配并繁育出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元。
物种概念反映时代思潮。在林奈时代,人们相信物种是不变的,同种个体符合于同一“模式”。模式概念渊源于古希腊哲学的古老的概念,应用到整个分类系统,概念假定所有阶元系统中的各级物类单元,都各自符合于一个模式。
物种的变与不变曾经是进化论和特创论的斗争焦点,是势不两立的观点。但是,分类学的事实说明,每一物种各有自己的特征,没有两个物种完全相同;而每个物种又保持一系列祖传的特征,据之可以决定其界、门、纲目、科、属的分类地位,并反映其进化历史。
分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区分物种和归合物种,前者是种级和种下分类,后者是种上分类。种群概念提高了种级分类水平,改进了种下分类,其要点是以亚种代替变种。亚种一般是指地理亚种,是种群的地理分化,具有一定的区别特征和分布范围。亚种分类反映物种分化突出了物种的空间概念。
变种这一术语过去用得很杂,有的指个体变异,有的指群体类型,意义很不明确,在动物分类中已废除不用。在植物分类中,一般用以区分居群内部的不连续变体。生态型是生活在一定生境而具有一定生态特征的种内类型,常用于植物分类。人工选育的动植物种下单元称为品种。
由于种内、种间变异错综复杂,分类学者对种的划分有时分歧很大。根据外部形态的异同程度作为划分物种依据而划分的称为形态种,由于对各种形态特征的重要性认识不一,使划分的种因人而异,尤其是分类学者对某些特征的“加权”常使它们比其他特征更具重要性,而造成主观偏见。
一个物种或物类,以至整个植物界和动物界,都有自己的历史。研究系统发育就是探索种类之间历史渊源,以阐明亲缘关系,为分类提供理论依据。尽管在分类学派中有综合(进化)分类学、分支系统学和数值分类学三大流派,但在其基本原理上都有许多共同之处,不过各自强调不同的方面而已。
特征对比是分类的基本方法。所谓对比是异同的对比:“异”是区分种类的根据,“同”是合并种类的根据。分析分类特征,首先要考虑反映共同起源的共同特征。但有同源和非同源的不同。例如鸟类的翼和兽类的前肢是同源器管,可以追溯到共同的祖先,是“同源特征”。恒温在鸟兽是各别起源,并非来自共同祖先,是“非同源特征”。系统分类采用同源特征,不取非同源性状。
林奈把生物分为两大类群:固着的植物和行动的动物。两百多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这个两界系统存在着不少问题,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仍为一般教本所遵从,基本没有变动。
最初的问题产生于中间类型,如眼虫综合了动植物两界的双重特征,既有叶绿体而营光合作用,又能行动而摄取食物。植物学者把它们列为藻类,称为裸藻;动物学者把它们列为原生动物,称为眼虫。中间类型是进化的证据,却成为分类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19世纪60年代,人们建议成立一个由低等生物所组成的第三界,取名为原生生物界,包括细菌、藻类、真菌和原生动物。这个三界系统解决了动植物界限难分的问题,但未被接受,整整100年后,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流行了一段时间,为不少教科书所采用。
生命的历史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最初的生命应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当然,在细胞出现之前,必须有个“非细胞”或“前细胞”的阶段。病毒就是一类非细胞生物,只是关于它们的来历,是原始类型,还是次生类型,仍未定论。
从非细胞到细胞是生物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早期的细胞是原核细胞,早期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细苗、蓝藻)。原核细胞构造简单;没有核膜,没有复杂的细胞器。
从原核到真核是生物发展的第三个重要阶段。真核细胞具有核膜,整个细胞分化为细胞核和细胞质两个部分:细胞核内具有复杂的染色体装置,成为遗传中心;细胞质内具有复杂的细胞器结构,成为代谢中心。由核质分化的真核细胞,其机体水平远远高出于原核细胞。
从单细胞真核生物到多细胞生物是生命史上的第四个重要阶段。随着多细胞体形的出现,发展了复杂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最后产生了高级的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
植物、菌类和动物组成为生态系统的三个环节。绿色植物是自养生物,是自然界的生产者。它们通过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质合成有机养料,供应自己,又供应异养生物。菌类是异养生物,是自然界的分解者。它们从植物得到食料,又把有机食料分解为无机物质,反过来为植物供应生产原料。动物亦是异养生物,它们是消费者,是地球上最后出现的一类生物。
即使没有动物,植物和菌类仍可以存在,因为它们已经具备了自然界物质循环的两个基本环节,能够完成循环过程中合成与分解的统—。但是,如果没有动物,生物界不可能这样丰富多彩,更不可能产生人类。植物、菌类和动物代表生物进化的三条路线或三大方向。
当前最流行的分类是一种五界系统。五界系统反映了生物进化的三个阶段和多细胞阶段的三个分支,是有纵有横的分类。它没有包括非细胞形态的病毒在内,也许是因为病毒系统地位不明之故。它的原生生物界内容庞杂,包括全部原生动物和红藻、褐藻、绿藻以外的其他真核藻类,包括了不同的动物和植物。
❾ 人们根据什么生物创造了什么发明物
蝙蝠:雷达。苍蝇:宇宙飞船。青蛙:电子蛙眼。警犬:电子警犬。猪鼻子:防毒面具。
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
科学家根据野猪的鼻子测毒的奇特本领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
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鱼反冲原理。
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变色龙的变色本领,为部队研制出了不少军事伪装装备。
科学家研究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
美国空军通过毒蛇的“热眼”功能,研究开发出了微型热传感器。
人类还利用蛙跳的原理设计了蛤蟆夯(hang)。
人类模仿警犬的高灵敏嗅觉制成了用于侦缉的“电子警犬”。
仿生与高科技
现代的雷达——一种无线电定位和测距装置:科学家研究发现蝙蝠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嘴、喉和耳朵组成的回声定位系统。因为蝙蝠在飞行时发出超声波,又能觉察出障碍物反射回来的超声波。科学家据此设计出了现代的雷达——一种无线电定位和测距装置
科学家通过对海豚游泳阻力小的研究发明了能提高鱼雷航速的人工海豚皮;以及模仿袋鼠在沙漠运动形式的无轮汽车(跳跃机)等。
前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在企鹅的启示下,他们设计了一种新型汽车--“企鹅”牌极地越野汽车。这种汽车的宽阔的底部,直接贴在雪面上,用轮勺撑动着前进,行驶速度可达50公里/小时。
科学家模仿昆虫制造了太空机器人。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通过对几种昆虫的研究,已经研制出一个小型的导航和飞行控制装置。这种装置可以用来装备用于火星考察的小型飞行器。
英国科学家在仿生学启发下,正在研制一种可以靠尾鳍摆动以S形“游水”的潜艇新式潜艇的主要创新之处是使用了被称为“象鼻致动器”的装置。“象鼻”由一组用薄而柔软的材料做成的软管组成,模仿肌肉活动,推动鳍的运动。这种新式潜艇可以充当水底扫雷潜艇,用来对付最轻微的声响或干扰便会引爆的水雷。(《中国国防报》)
一教师发明六边形课桌 学生们称道“其乐无穷”
宁波市 一青年教师陈董发明一种六边形桌面的新型课桌,取代了教坛长期沿袭的传统长方形课桌。 陈董接受采访时说,设计这种新课桌的构思,受到了仿生学理论的启发,大自然中,六边形的蜂巢结构巧夺天工,六边形的雪花品体千姿百态……课桌桌面改革为六边形后,组合灵活、外观悦目,可以有效利用有限空间,活跃教室气氛,受到学生欢迎。现至诚学校小学各班组已全面推广使用六边形课桌。
回答者:快1侠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3-28 20:28
人类的发明——来自动物的灵感
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
科学家根据野猪的鼻子测毒的奇特本领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
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鱼反冲原理。
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变色龙的变色本领,为部队研制出了不少军事伪装装备。
科学家研究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
美国空军通过毒蛇的“热眼”功能,研究开发出了微型热传感器。
人类还利用蛙跳的原理设计了蛤蟆夯(hang)。
人类模仿警犬的高灵敏嗅觉制成了用于侦缉的“电子警犬”。
仿生与高科技
现代的雷达——一种无线电定位和测距装置:科学家研究发现蝙蝠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嘴、喉和耳朵组成的回声定位系统。因为蝙蝠在飞行时发出超声波,又能觉察出障碍物反射回来的超声波。科学家据此设计出了现代的雷达——一种无线电定位和测距装置
科学家通过对海豚游泳阻力小的研究发明了能提高鱼雷航速的人工海豚皮;以及模仿袋鼠在沙漠运动形式的无轮汽车(跳跃机)等。
前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在企鹅的启示下,他们设计了一种新型汽车--“企鹅”牌极地越野汽车。这种汽车的宽阔的底部,直接贴在雪面上,用轮勺撑动着前进,行驶速度可达50公里/小时。
科学家模仿昆虫制造了太空机器人。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通过对几种昆虫的研究,已经研制出一个小型的导航和飞行控制装置。这种装置可以用来装备用于火星考察的小型飞行器。
英国科学家在仿生学启发下,正在研制一种可以靠尾鳍摆动以S形“游水”的潜艇新式潜艇的主要创新之处是使用了被称为“象鼻致动器”的装置。“象鼻”由一组用薄而柔软的材料做成的软管组成,模仿肌肉活动,推动鳍的运动。这种新式潜艇可以充当水底扫雷潜艇,用来对付最轻微的声响或干扰便会引爆的水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