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融入关爱生命教育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但传统的生物教学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过于重视传授生物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的备课、上课都以学生是否掌握书本知识和能否通过学业考试为目标,很少考虑将生物学教学与学生的生命教育结合起来。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生物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有关的知识,还要促进其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等等。也就是说,新的课程标准对生物学教学的生命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实际上,每一章节的内容中都蕴含着大量的生命教育的素材,只要我们从大教育的背景下去分析、领会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可以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一 时代呼唤中学生物教学应当重视生命教育
从全球来看,当前人类缺乏生命意识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被严重破坏。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了眼前的利益,往往不尊重和关爱植物、动物的生命。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失衡、生活垃圾、能源危机、核战争等一系列问题威胁着人的生命的存在。我国1999年的百年罕见的洪水灾害和近两年北方沙尘暴肆虐都是植被被严重破坏所造成的恶果。二是青少年中他杀与自杀现象严重。近年来,世界各国的青少年暴力,自杀、杀人现象十分严重,我国亦不例外。北京大学生张某因考试不及格,心理压力过重,用铁锤将其父亲、奶奶打死。一位名叫小丹的14岁学生因成绩不好,被老师认为是差生,感到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活着没有价值而自杀。某校高二学生周某因发现自己的宠物狗被送人,而吃40余片安眠药自杀……;这一起起触目惊心的事实都反映了一些学生对生命愈来愈冷漠,甚至冷酷的现实。
以上事实表明,增强人类的生命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又十分紧迫的工作。 青少年是未来的希望,注重对他们的生命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生物学科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方面,生物学是研究生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只有认识和掌握生命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尊重、关爱生命。另一方面,二十世纪,生命科学涌现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其它学科的影响很大。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自身的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国家颁发的《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因此,我们要在生物教学中注重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热爱生命。
二、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内涵
生命教育就是使学生认识生命,引导他们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1.帮助学生认识生命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有关生命的孕育、发展及其活动规律的同时,要让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理解生命。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生命在大自然中孕育与生存的艰难,而生命对于一个生物个体而言只有一次,从而体会到生命的珍贵;其次,让学生正确看待生命现象,既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再次,让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生命的内涵,生命既具有共同性,又充满独特性和差异性,也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每个生命的存在价值,进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引导学生欣赏自我的独特,发现自己的潜质,将生命蓄积发挥出来。
2. 引导学生欣赏生命 自然界中生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色彩斑斓。在传授生物形态与结构等知识时,让学生感受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美、结构美:通过对生物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等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生物及生物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最终使学生感受或体验生命之美,从而欣赏生命。
3. 期望学生尊重生命 当学生认识了生命,领悟了生命的奥妙,感受到生命之美,就会欣赏和赞美生命,进而逐渐形成一种尊重生命的信念。通过生物与环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关注所有生命所依存的环境,尊重生命,保持其安全性和自然性。作为教师要言传身教,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从而尊重自己的生命,同时也会尊重和关怀他人的生命。
4. 鼓励学生爱惜生命 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爱惜生命”,真正地付诸行动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从爱护生命做起,教育学生不攀折花木,不践踏小草,不掏鸟窝,不欺负小动物,不食稀有的动植物,不浪费作为实验材料的动植物,不浪费资源,不过度消费,使他们养成爱惜生命的习惯,在生活中真正体现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
三、利用生物学科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最为奇妙、最富魅力的一种自然现象,认识人与其它生命必须和谐相处,认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从而培养学生尊重、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1、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伟大的,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生命是经过大自然无数年的演变才出现的,这个过程是艰难的,生命出现以后,以单细胞生命经过漫长的进化,出现了更为复杂的生命形式,最后拥有了高智慧,高级情感的人的出现——更体现了人类的伟大。我在教授《生物的多样性》一节时,给学生介绍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动物的语言”等生命现象,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奇妙;从而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
2、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生命。本世纪以前人们还沉浸在改天换地掘取越来越多财富的激动心情中,但一夜醒来,忽然发现地球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许多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一去不返的。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永远是养育人类的母体,也是人类发展的最后界限。我在教授《生物与环境》和《生物圈中的人》时,指导学生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
3、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命的短暂,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每个生命对于生命个体来说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值得每一个人去热爱。我教授《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一节时,让学生体会生命来到世界上是一个极偶然的机会,每个生命总是包含出生、成长、死亡的过程;这一生命过程是短暂的和宝贵的。我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人生短暂,一个人怎样发挥生命潜能,使自己生活得有意义,实现人生价值?通过热烈讨论,大家认识到,要关爱他人,珍惜时间,学业有成,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生命才有意义和价值。
四、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尊重热爱生命
生物教学必须更新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更好地培养尊重、热爱生命的能力。我在生物教学中作了以下尝试。
1、实施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一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我在生物教学中,既依托教材引导学生学好教材内容,又不被教材内容所局限,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周围的生态环境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使学生加深对生物与环境的认识。二是教学形式的开放。在教授《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一节时,我带领学生走进黄中绿地,学生走入一望无际绿地,耳边有清脆的鸟叫,眼前有争相吐芳的花朵、枝繁叶茂的植物,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恬静、可爱。通过实地观察、欣赏,让学生认识到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类生物,它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与人类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
2、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我引导学生利用课余、节假日围绕生物学的内容,根据周围生态环境和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一是研究的项目可以自主选择。学生自选的课题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如《豆芽的生长条件》《蚯蚓的生活习性》等等。二是研究活动自主设计,研究过程自主安排;三是交流、展示研究成果。学生通过亲身观察、调查,写出论文,将生物学知识与周边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较为深刻地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了热爱生命的情感。
3、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关爱生命的活动。一是抓住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激发学生热爱生命。报纸上刊登“清华大学某学生伤熊事件”、“某大学生把狗放在微波炉内观察事件”一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话题。我抓住这类伤害动物的事件,先组织学生读有关报纸,然后就这类事件展开讨论。许多学生说,一次我的手被开水烫了,疼得我受不了,熊吃了浸了硫酸的食物,怎么受得了?太残忍了!有的学生说,熊也是生命,我们应当善待它。通过读报和讨论,唤醒学生的生命良知,激起他们对生命的关怀和热爱。二是组织学生参加有关节日活动,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热爱生命的习惯。“3.12”植树节、“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以及“爱鸟周”等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的大好时机,我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这类周日活动。
生命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遗漏的一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未来公民的需要。因此,每一位生物教师都要不断充实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死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将生命教育融入于教学中。与学生分享自己对生命的情感和体会,使学生能充分地感受生命的活力与喜悦。
㈡ 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现如今的中学生是新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他们的健康成长,将直接关系到未来的人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中学生物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生物学是反映生命的发生、发展、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当然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渠道,我认为要在生物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要从三个方面来入手。
一、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展开德育渗透
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德育教育是学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成分,但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德育的内容并没有现成的文字材料,这就容易造成教师忽略教学中的德育内容渗透。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工作中,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平时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1、发掘教材中辩证统一的观点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辩证统一
通过对《组成细胞的元素》的学习,学生理解了细胞都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由C、H、O、N等多种化学元素组成的,这些化学元素在无机界都能找到,这就体现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同时它们所含相同元素的含量又有很大区别,这又体现了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差异性。
2、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我们知道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因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但同时,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威胁。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既为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在课本中提到的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了两系法杂交水稻,被誉为粮食生产上的一次“绿色革命”,面对已取得的巨大成就,他曾说说:“外国人能做到达到,我们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要做到!”这些成果展现了我国科学家的智慧,及为世界科学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并且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3、思想品德教育
国家颁布的某些法律条文与生物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例如,《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其中的某些条文可结合有关生物知识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结合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知识的教学,可以进行正确对待友谊和爱情的教育。在生物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进行合作精神的教育。
4、科学精神、方法和态度的教育
结合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以及渗透科学家片断事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勇于为科学献身精神的教育。通过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事例,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生态学观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这对提高公民素质有重要作用。讲述科学家认识真理的过程,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生物学包涵了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中渗透系统的观点,也是一种科学认识方法的教育。
二、引导探究,重点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随着学生年龄和智商的增长,他们个人的自我教育能力,在他们自身品德的发展与提高上起的作用愈来愈大。教师只有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的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的更顺利,更有效。高中生物中有很多学生实验,大多数都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所谓探究,就是首先要面对实际问题,然后实事求是,并大胆作出假设,按照既定的方向进行探索研究。这个过程有利于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德育素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怕挫折、困难的探索精神。
生物学科具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进行德育教育。
1、 野外实习和调查:要进行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爱护庄稼、花草树木,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利用自然美景来美化学生心灵,进行审美观的教育。
2、参观访问:要教育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虚心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优良品质,引导学生立志为家乡的经济发展献身。
3、栽培饲养:要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4、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纪念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进行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教育方式。
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书育人也并非一日之功。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渐渗透的原则,使学生在获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智育、德育的双重目的。
㈢ 浅谈生物课堂怎样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现代心理学认为:课堂心理环境是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共动的环境。它由教师教的心理环境和学生学的心理环境两方面构成。常表现为融洽或冷漠,活跃或沉闷,和谐或紧张等形式。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对提高生物教学效果非常重要。总结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创建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人格是前提
生物教育主要靠两种力量:一是生物学知识的力量,二是人格的魅力。两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人格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的精神力量,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因为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知识,而且学做人;学生不信赖教师,就会产生厌学情绪。而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自以下三方面。(一)崇高的道德修养;正人先正己,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二)深厚的知识积累;掌握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知识、新信息,学识渊博,视野宽阔,在教学中对知识的运用游刃有余、挥洒自如;(三)良好的气质和性格,饱满的热情和教态等。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同时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加强道德修养,才能增强其人格的魅力,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这样,学生就会“镜其师而信其道”。
二、情感是条件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既是认识性学习,也是情感学习。冷漠无情和重压下的教学导致学生形成机械性学习习惯,并把学习当成苦差事,从而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结合情感因素的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在热情和融洽中思考,这样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人的自主性是建构过程的主体,教学实践的反馈也向我们证实这一点。因此,情感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表现为亲和力、感染力和美感。
亲和力:善意的微笑,平易近人的表情,轻松耐心的解答,鼓励性的语言等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
感染力:不失时机的幽默,机智的应变,渊博的知识加上抑扬顿挫、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述,得体优美的教态,都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美感:端庄文雅的言行,清晰整洁的板书,流畅的教学过程,简明的形式表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这里,亲和力是心灵相通的大门,情感维度的良好状态最终需要教师教学水平的支撑,这样有利于形成课堂融洽的师生情感气氛。
三、兴趣是动力
兴趣是推动人们追求知识和从事某项活动的一种巨大精神动力。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时最容易接受新知识,也更有利于其能力的提高。
在进行“遗传规律”的教学中,如果运用一则趣闻:英国近代的一个大文豪――肖伯纳,有一位女演员读了他的作品,顿生爱慕之情,便向肖翁写信求爱。信中写道:“你是如此的聪明,我是这般的美貌,倘若我们结婚,生下的孩子既有你的智慧又有我的美貌,岂不是很好吗?”肖翁幽默地回答说:“也可能生下的孩子具有你的智慧和我的容貌,那岂不更糟?”对于他们针锋相对 的说法,孰是谁非,那就得学习遗传规律,大家去琢磨了。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四、语言是载体
语言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是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要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教师必须充分重视优化教学语言。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教师语言准确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清晰、正确的知识,而且能使学生得到严格的锻炼,形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所以,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对一个概念或一个实验进行分析、讲述、论证、综合、归纳时,要认真思考自己的语言是否科学,是否条理清晰,合乎逻辑。例如,在讲“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时,一定要强调“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另外,不能把口语搬到课堂上来,如把“唾液”说成“口水”等等。二是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流畅性,条理分明,思维清晰,有利于信息传递;寓庄于谐,生动感人,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言近旨远,激疑含蓄,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发展。如:在讲如何提高温室作用的产量时,我首先问到:“为什么新疆的哈密瓜又大又甜?假若将其移栽到我们这里,还会那么大那么甜吗?”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己解决问题。三是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讲课要围绕主题,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切忌东拉西扯,漫无边际。无论是纵向联系还是横向联系,都要有条不紊。四是要发挥“无声语言”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讲台上要以生动的体态语言传递信息和情感。如:当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时,教师稍停顿一下,并用严肃的目光警告学生,就可以唤回他们溜走的“神”,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㈣ 如何在生物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生物教学应从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营造学生的合作心理氛围、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理等方面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方法及心理辅导技术,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有效地发挥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1]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由于青春期身体的发育一般超过了心理发育的速度,此时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急需父母、老师及时与之沟通交流,正确认识生理的正常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使人生的关键时期得到健康全面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而在许多学校都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由于心理原因往往又不会直接找老师交流,这就需要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物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与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充分利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因素,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坚持科学性、循序渐进、启发性等,保证知识传授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1.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
由于青春期心理具有脆弱性、冲动性、不稳定性,对外界刺激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反应[2]。当不良情绪积累过多,最终就会导致生理疾病。学生在初中学过生理卫生,对自身有所了解,但由于应试教育,有些学校根本不上,或者由非专业科老师照本宣科,遇到有关青春期方面的知识更是难于启口,使学生对性知识和自身出现的一些正常的生理变化缺乏正确的认识,不会及时进行自我疏导和调节,从而诱发一些心理问题。高中生面对自身的生理变化,如:月经、遗精等现象既感到“倒霉”,又渴望了解,但往往又难于向父母、老师、同学倾诉,从而闷在心里,成为自己的一个心理阴影。不少学生得不到正面的知识教育,往往到网络世界去了解,不可避免地造成少数学生接触一些淫秽下流的不健康知识,加上学生的识别能力较弱,从而不能自拔。针对这一现象,我在讲解人的生殖和发育时,通过卵细胞、精子的产生过程介绍,结合受精卵的形成过程,以及胎儿的产生过程,向学生解释月经、遗精是每个进入青春期的人都会有的正常生理现象,从而消除了在学生心目中的神秘感和自卑感,并能进一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2.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除了生理变化造成的心理变化外,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还面对越来越多的社会、家庭、学校的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从而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有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困惑,又找不到倾诉、发泄的对象,慢慢就转变成心理压力,进而产生明显的厌学情绪,甚至走上轻生之路。我们在学习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学说”时,让学生了解到只有在生存斗争中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同时教育学生在当今社会处于飞速发展时期,每位学生都应挖掘自己的最大潜能,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同时还应提醒学生应该正当公平竞争,保持健康的心态,不要自私狭隘,注重引导学生碰到一些不愉快,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应向家长、同学、朋友、老师倾诉,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教师应主动与心理压力大的学生进行疏导和沟通,排除其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另外,一定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充满兴趣、享受快乐。那么如何营造轻松愉快的和谐课堂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呢?
2.1用笑容面对学生
高中生物课堂应成为学生心理舒展的港湾。没有笑容的教师,可能在师生之间筑起一堵墙,阻碍师生的交流。教师过于严肃、处理问题过于粗暴往往会伤害学生的心灵。笑容可以拉近师生距离,是建立和谐关系的良方妙药。教师只有得到学生的接纳,才能与学生成为良师益友,学生才会用真心去面对教师,同时学生对老师才不会产生任何心理隔阂,这也是教师实施有效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2.2用爱心温暖学生
对学生要真心关爱,要爱一切学生,爱学生的一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慈爱”,学生对教师的“敬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爱”,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老师、同学的温暖,心理负担会大大减轻,会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
2.3用成功激励学生
学生心理压力的形成往往是由于有着失败的经历,逐渐形成自卑心理造成的。要消除自卑心理就应让学生在平时生活、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的心理。我在生物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方式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理。在生物课堂中设计阶梯式的问题链,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都能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探究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实验有着强烈兴趣,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会不断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营造合作和谐的心理氛围
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少都是因为缺乏交流形成的,对老师、父母、同学往往会造成误解,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我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树立和谐的思想。如在讲生物与环境时,强调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就要求同学热爱自然,关爱生命、保护环境。同样,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营造合作氛围,设计多种问题情境,通过讨论,学生互相质疑、互相释疑,通过思维碰撞,不仅进行了知识构建,而且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的提高,并会逐渐树立合作的意识。在这样的和谐氛围中成长的学生必将相互尊重、理解、关心、信任、合作,从而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4.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
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是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得和失,化解压力的能力不强而引。所以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如讲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时,强调生命是一个统一体,需要不断利用神经—体液—免疫来共同调节。同样,我们出现不愉快的心情时也应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来调整心理平衡。
5.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理
赞赏犹如春风暖,谩骂好比严冬寒。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强烈的自尊心,教师要精心呵护,不能伤害任何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在不当时机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就有可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心灵,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疏导学生的心理。例如:为回答错误的学生说句安慰话,为不善讨论的学生说句激励话,为自卑的学生说句自信话,为困惑的学生说句知心话,为受冷落的学生说句公道话。这样必然会换得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教师应让每个学生在生物课堂上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得到充分尊重,让生物课堂成为其温馨的家。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高中生物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进行有机、有度、有效、灵活的心理健康教育。
㈤ 75怎样在新课标下的生物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怎样在新课标下的生物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在生物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 和思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意志培养、道德规范。 中学生物学科担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任务。 生物教师既 要教书,又要育人。重视
生物课的德育功能,掌握生物学科思想教育的特点和方法,才能 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 德育教育 生物教学 国情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由于生物跟人类社会关系密切,人类社会不仅对人类自身,还必然会对生态系统带来 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笔者认为中学生物学科德育教育有如下特点。 一、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中学生物学科思想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是由生物的多样性、分布的广袤性和知识的跨 界性所决定的。由于生物跟人类社会关系密切,人类社会不仅对人类自身,还必然会对生 态系统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因此, 按照社会规范的思想标准和道德观念就会更多地渗 透在生物教科书中来, 使生物学科比之其他自然学科德育教育内容更为丰富。 生物学科 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三、教育方法的渗透性 生物学科的德育教育,不同于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它是与生物学知识紧密结合进行 的。 这就决定了生物课德育教育的方法特点是: 在生物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中渗透思 想教育。 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 情感陶冶、 意志培养、 道德规范。 生物教学进行思想教育, 要防止曾经出现过的两种偏向: 一种是脱离知识,“穿靴戴帽”,贴政治标签。事实证明这样做的结果会走向反面;另一 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忽视生物课的德育功能,这方面的教训也是需要记取的。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找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点。 这种结合点,一种是固定的,一种是可变动的。 固定的知识结合点,存在于教材中,具有客观性。有的知识结合点属于“显性”,例 如,李时珍编着了《 本草纲目》,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成为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植物学 家,只要老师讲述,或者学生阅读,就可以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有的知识结合点属于
“隐性”,需要教师去发掘。例如,植物生长素的浓度较低会促进植物生长;浓度过高会 抑制植物生长,超过 10-8M 的生长素就会抑制根的生长。由此,教师强调:超过了事物质 的数量界限,就会改变事物的性质,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结合生长素浓度的变化,进 行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印象深刻。这样的知识点需要发掘、升华。 另一种是可变动的知识结合点,它具有主观性,取决于教师占有具备思想性的生物学 材料的状况,以及是否善于选择教材中相应的知识点。有的知识点不具有某种思想性,教 师可以将自己占有的闪光的思想材料,在教材相应的知识点上赋予思想性。例如,讲 DNA 的双螺旋结构,一般为双链,可结合讲述我国科学家于 1990 年 1 1 月 28 日发现了三链状 DNA 新结构。这一成果被称誉为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又一重大发现,获得美国当年百项科 学头奖。这样讲既体现了教学的时代气息,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另外,在实验、实习等生物学技能的训练中也要根据情境和问题,适时地渗透思想教 育。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掌握好针对性原则。不同年级的学生和班级有不同的思想特 点,对低年级学生重在提供生动的有思想意义的素材,偏重于事实教育。对高中学生仍要 以科学事实为基础,注意“画龙点睛”式的思想升华。例如,讲到遗传学家摩尔根时,笔 者曾补充介绍,他在遗传学上的研究成果,使他获得了诺贝尔奖金,但他没有出席盛大的 授奖仪式,他在致力于自己的研究。摩尔根说这奖赏不是给我个人的,而是对实验生物学 的褒奖。最后,以两句话简评作小结:这就是有成就的科学家的态度——看轻个人荣誉, 看重自己的事业。这实际上也向学生进行了人生观的教育。 渗透德育还要掌握好适度性原则。一堂课渗透的知识点不宜过多,多了“物极必反”; 一个知识点渗透的分量也要适当。 在教学方法上要使科学性和思想性水乳交融, 使学生乐 于接受。 四、教育对象的易接受性 生物学科的认识和方法,给学生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奠定了基础。学生所学的生物学知 识和其他自然学科一样, 大都具有可直接验证的特点, 因而知识的客观性在学生头脑中印 象会更为深刻,对生物学知识真理性的信念也就更为牢固。从这个角度上说,由此进行的 思想熏陶, 学生更易于接受。 对因为某些思想标准和道德观念是结合人体生理卫生和遗传 知识来进行的, 这使学生感受到社会要求的行为准则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 有利于自己身 心健康,符合切身利益。那么,这样的思想教育,学生容易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以至 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从运动系统、循环系统的角度阐述了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好处; 从呼吸、神经等系统的生理卫生说明了吸烟、酗酒的危害;讲青春期身体重要器官要到 25 岁左右才发育完善,说明了晚婚晚育的生理学基础;高中《生物》课本结合遗传病阐 明了《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的道理。像这样一些具有思想 意义的内容,在生物教学中进行,要比离开科学知识单纯进行纪律教育、道德规劝效果要 好。 有的教师对学生不讲吸烟、喝酒的危害,认为班主任、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已经讲得很 多了,不必再讲,这是无视生物学科思想教育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特点,忽视了通过各个学
科、各个渠道综合育人的整体效应。 五、育人效果的依赖性 生物学科的思想教育是通过生物教师去执行的,因此思想教育的效果依赖于生物教师 的思想素质、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水平。 教师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意志、情感,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生物 课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依赖于教师正确的政治方向,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思想品德, 以及对教书育人的高度责任感。 教材的思想体系蕴涵在知识体系之中。教师具有坚实的生物专业知识才能深入理解、 掌握教材的科学性,也才可能更好地发掘其中的思想性。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用 具有思想意义的现代生物科学成果的新信息充实教学, 才能使生物课的思想教育随着时代 的步伐前进。 如果生物教师富于教学机智,就会善于根据教材和教学情境进行思想教育。教师的教 学艺术水平越高,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厚,思想教育就会理入而情动,最终促进学生良好思 想品德的形成。 总之,生物教师必须德才兼备,才能根据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传道”、“授业” 的过程中实现优化的育人效果。
介绍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珍贵的动植物种类;介绍我国栽培作物的悠久历史,讲 授祖国古代生物科学成就,使学生热爱祖国,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介绍我国现代生 物科学成就,利用新旧社会对比,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共产党。 (二) 国情教育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偏低。例如,耕地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草 原为三分之一,林地为四分之一。这些知识可结合在自然保护及其他相关内容中讲授,使 学生认识到保护耕地面积的紧迫性;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控制人口,实行计 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生物学中包涵着自然辩证法思想。主要是:生命的物质性;运动性;生物的进化; 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 生物体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点等。 这些都是很多教师应用得 比较熟悉的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也是唯物的、辩证的观点。生物学也证明了自然界发展的 普遍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 育,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四)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的教育
生物学实践性强,生物课有很多实践活动。例如,实验、实习、参观访问、植物栽培、 动物饲养等。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可引导学生学 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组织学生参观果园、农场、科学站、高产田、饲养场等,让学生 了解农业生产中的新情况、 新技术、 新经验。 通过这些活动, 使学生关心家乡的农业生产, 认识科学的社会价值,促使其立志为家乡经济建设作贡献。 (五)思想品德教育 国家颁布的某些法律条文与生物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 例如, 《草原法》 、 《森林法》 、 《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其中的某些条文可结合有关生物知 识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结合青春期性生理、性 心理知识的教学,可以进行正确对待友谊和爱情的教育。在生物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进 行合作精神的教育。 (六)科学精神、方法和态度的教育 结合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以及渗透科学家片断事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勇于为科学献 身精神的教育。通过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事例,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生态学 观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这对提高公民素质有重要作用。讲述科学家认识真理的过程, 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生物学包涵了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中渗透系统的观点,也是一种 科学认识方法的教育。通过实验、实习的实际操作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 丝不苟的精神。 教学中还可结合实际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学生的头脑。 教师如果对生物学科思想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认识不足, 就会不自觉地削弱生物课的思 想性和教育性。我们学校按每本教材分章拟定出思想教育任务,通过讨论作为教学依据。 这样对生物课的思想教育内容,就可能认识得全面一些,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 二、教育途径的多样性 由于生物学科具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 因此决定了这门学科有多种多样的思想 教育途径。除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而外,还有实验、现场教学、野外实习、生态系统的调 查、参观访问、作物栽培、动物饲养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研究课内,还要 研究课外活动的思想教育特点;不仅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实 践活动的思想教育特点。 现将生物课的几种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思想教育内容分述如下: (一)实验课: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实验规则。学生分组实验,可进行团结协 作的教育。做实验,要求学生要严格、谨慎、细心,培养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度。 (二) 现场教学:要进行听指挥,守纪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三) 野外实习和调查:要进行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 爱护庄稼、花草树木,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利用自然美景来美化学生心灵,进行审美 观的教育。
(四)参观访问:要教育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虚心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学习 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优良品质。在参观良种站、畜牧场时,在了解新技术、新成果时,要抓 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树立科技兴农思想, 引导学生立志为家乡的经济发 展献身。 (五) 栽培饲养:要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培养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另外,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进行植树造林, 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教育方式。 课堂教学是生物学科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 但是决不能忽视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教 育, 教师要充分认识生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要善于 认识各种教学活动中最适宜的教育因素,并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教育。
㈥ 如何在中职生物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
目前,我国教学改革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的提高,倡导对整体人格的追求和培养,关注学生的人格健全与完善,即把握完善的人格品质教育这一核心。促进学生不断自主完善,不断综合提高.进而构建与时俱进的综合技能和思想品质。
㈦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是的科学之一,因为生物科学与人类生存和健康、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这意味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而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面临严峻的考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在现代教育中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工作。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方法及心理辅导技术,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有效地发挥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智力和非智力水平,根据学生实际接受程度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等心理素质。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与课堂管理,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其社会角色,变成与学生完全平等的朋友和知己,尊重、关心和接纳学生的表现和行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营造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课堂心理氛围。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良好教态,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都给予同样的关怀、爱护,这有助于形成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态势以及师生情感的互动。例如: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在人格上给学生以平等地位。要经常使用“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我相信你以后比老师想得更好”“这个问题你能解答,你能行,不妨试试”等平等和激励性语言,而绝不用“你怎么这么笨!”“这样简单都不会”等对学生的歧视性语言。
二、科学地处理教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教材的处理与挖掘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灵活妥善的处理,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教学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具体目标含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包括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生物教师要达到情感态度的教学目标,一定要科学地处理好教材中心理教育的内容。
三、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学设计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心理需求,教学要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形成学生主动学习、好奇探究的意识和坚持不懈、精确细致等品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这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学生充分的操作自主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进而促使学生好学、乐学。例如,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需要创设情境,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重视探究性学习报告的撰写和交流。
四、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动机,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兴趣,进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根据本学科内容特点,改进教学的策略方法,使学生愉快地、兴趣盎然地学习。成功和失败不仅是反映学习成果的信息,而且还可能对后续学习的动机产生正性或负性影响。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提问、演板练习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因人而异地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提出不同要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失败,进而不断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对于一些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实验,如“种子萌发环境条件”“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等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对成功的学生给予鼓励性评价,以强化其成功的体验。
五、化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困扰,适时对学习困难生给予个别帮助
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疲劳、紧张、懒散、分心、烦躁、厌倦等情绪,要善于因势利导地进行调适、疏导,并随机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使学生较长时间地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态,从事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对学习困难生进行个别教育,帮助其改进作业方法,提高学习技能与自信心,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中学生物有关青春期教育的知识点,但教学中一闪而过甚至忽略不教或让学生自己阅读的现象却不少,学生不能从正规的途径获取性知识和正确健康的性心理,不能正确抑制性冲动,就容易发生问题,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青春期发育特点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战胜性冲动。破除学生在性问题上的神秘感,改变了对性的无知与困惑,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的性心理。
六、重视教师人格的作用
中小学生的人格正在形成时期,社会环境,特别是教师的人格对其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重视自己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有意识地以自己的自信乐观、诚善正直、积极进取、认真负责、锲而不舍等人格特征感染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生物教师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让更多的生物教师渗透心理教育,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育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老师都应该是心理辅导者。在生物教学中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过程,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基础知识的培养上,而且要深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科学处理好教材,适时的进行渗透,才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行为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㈧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自然科学的生物肯定也必须重视价值观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生物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呢,我认为有以下方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生物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现代传媒发达、社会关系复杂,学生在学校之外还会受到诸多观念、意识的熏陶浸染,因此教师更要充分调动和依靠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进行有效的教育。例如,艾滋病是当今社会所关注的重大话题,在世界艾滋病日,社会各媒体会在这几天发布与艾滋病有关的信息。因此《病毒》一节内容就安排在艾滋病日前一周讲授,课前充分搜集艾滋病的有关数据、艾滋病病人的图片及各种媒体推出的哪些与艾滋病有关的节目,使同学们明白艾滋病离我们并不远;理解艾滋病的传染方式;让学生被艾滋病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所震惊;对“如何预防艾滋病?”“如何正确对待艾滋病病人?”等产生浓厚兴趣,引发同学们对这些问题的深深思考,从而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情感素材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情感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讲细胞核中有遗传信息的时候,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后,DNA重组技术迅速兴起,由此一系列农业的、医药的产品进入市场。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若利用不当,将给人类未来投下隐忧。因此在学习“人的生殖”后,向学生介绍了“克隆技术”与“克隆人”,并请学生讨论克隆人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后果?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道德和伦理方面的难题。在科技发展使我们物质生活日益满足的今天,我们呼唤人文精神,我们追求科学与人文的渗透和融合。可以列出我国科学家在这方面的成绩以及我国科研水平与世界的差异,这样一发面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还需要我们几辈子人不懈的努力才能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初中生物绪论的教学时也可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在讲生物学的发展史时,可以介绍我国科学家在生物学发展史上作出的贡献。例如:李时珍,童第周等科学家的实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生物教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情感价值观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价值观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生物中,有很多规律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试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课外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情感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生物活动课和生物主题活动。例如,七年级学过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洗衣粉和清洁剂的数量,然后结合生活污水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生物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研究性活动,自己制作一下生态瓶,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㈨ 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生物科学发展的需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力求通过生物学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生理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要充分利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灵活妥善地处理,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教学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具体目标含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包括: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生物教师要达到情感态度的教学目标,一定要科学地处理好教材中心理教育的内容。
二、结合学生实际,重视青春期教育
中学生是孩子们身体、心理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其变化之快、幅度之大,往往是人们难以预测的。在这一时期他们有许多问题希望得到解答、指导和帮助,他们的好奇心往往促使他们迫切地寻找答案。我们成年人都曾经历过那个时期,而事后却不一定能体会那时的心情和变化的急剧。初二第一学期的第一、二章节讲生殖、发育,教材的安排正好符合学生发育发展的要求,所以,在讲到这儿时,我会占用较多的时间,安排较多的资料,如图片、录像、文字材料等,通过正面启发和引导学习,使学生正确了解两性身心差异,使他们认识到生殖系统和其他系统一样,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终使学生由好奇、害羞、恐惧等心理转变为敢于正确面对自身的各种变化,并能够正确爱护、保护自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青春期又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黄金时代”,而学习是一种紧张的脑力劳动,学习时间过长会使大脑产生疲劳,学习效率降低。因此,在讲到神经系统时,通过学习,孩子们认识到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用脑卫生:1.善于用脑。要注意劳逸结合、动静交替,还要交换脑力活动的内容。此外,要在课后及时复习,强化所学知识在大脑皮层形成的条件反射。2.勤于用脑。要注意遇事多想多问、先想后问,这样才能使神经系统充分发挥作用,使人的思维越来越敏捷,记忆更加深刻。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要把学习、工作、体育运动、休息和睡眠等时间合理安排,尽量遵守自己制定的作息制度,以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对学习效率的提高、神经系统的保护以及整个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益处。
三、在生物教学中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生物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通过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活动“调查麻雀减少的原因”中,学生通过走访、实地调查,了解到近年来我们周围的麻雀的确减少了很多,这与麻雀生活相适应的各种因素都有关,同时还了解到植被的减少、动物多样性的减少、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对人们的实际生活造成的影响。通过活动,学生领悟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在生物教学中要让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学习中的挫折,如何面对人际交往中的“碰钉子”或“碰壁”,如何对待人生道路的“坑坑洼洼”,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现代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都具有争强好胜、个性十足却经不起任何挫折和干扰的脆弱的“蛋壳心理”。因此,一旦遇到挫折,或受到批评,往往会采取过激的行为:或攻击,或自责,或冷漠退让,或放弃追求,甚至出现轻生行为。因此,接受挫折教育,提高耐挫能力,对中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五、重视教师人格的作用
教师不仅应该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重视自己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有意识地以自己的自信乐观、诚善正直、积极进取、认真负责、锲而不舍等人格特征感染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生物教师要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让更多的生物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育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老师都应该是心理辅导者。生物教学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过程,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基础知识的培养上,而且要深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科学处理好教材,适时地进行渗透,让学生的能力和行为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要为培养生理、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合格人才服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传授生物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地面对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学生一生都有积极的意义,也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