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生物活性是什么
1.生物活性是指能引起细胞正常机理发生改变的能力.
2.生物活性是指生物材料与活体骨产生化学键合的能力,是衡量生物材料的一个重要指标.
3.所谓生物活性是指FSH与特异性受体结合产生生物学效应的能刀.
生物活性物质,是指来自生物体内的对生命现象具体做法有影响的微量或少量物质。
㈡ 生物有效性的评价方法
1.生物监测
评价生物有效性的最直接方法是采用生物富集实验或毒性测试。生物富集作用受生物体代谢过程、食物构成、生物体型和毒性胁迫等因素的影响。虽然利用脂肪归一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这些影响,但无法消除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分布的特异性和不同物种的吸收特异性。用靶位点浓度 (即能与靶位点相互作用并最终产生毒理学响应的污染物量)来评价生物有效性,能排除由毒代动力学所导致的影响,但靶位点浓度通常很难测定。通常,对于非特异性作用基本毒物 (Nonspecific Acting Baseline Toxicants,即能在各种生物体内产生毒理学效应的污染物)可以用临界机体残留浓度 (Critical Body Resies,CBRs)作为靶作用位点浓度的最近似估计。
CBRs法测定的是以致死或半数致死效应为评价终点时生物体靶标内的目标化学物浓度,因而能将有机化合物的毒性和生物富集作用结合在一起。在效应评价方法中,死亡率对于反映野外暴露中污染物生物有效性存在一定局限性。事实上,土壤、沉积物和天然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通常在痕量或超痕量级,因而很少能对微生物或大型生物,尤其是脊椎动物,引发致死风险。此外,生物活体暴露实验周期长,成本高,而且重复性差,样品处理步骤繁琐,给利用死亡率评价生物有效性的应用带来了许多限制。除了活体生物标志物之外,离体生物标志物方法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离体测试方法相对于生物活体测试方法成本较低,可进行大量样品的测定,还能为深入了解复杂混合物的总体效应和毒性作用机理提供帮助。
利用生物标志物 (如暴露标志物)方法比较有效,为环境中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提供更准确的估计。如对虹鳟幼鱼利用加标沉积物进行暴露的活体实验中,探究了接触时间对鱼肝CYP1A活性诱导程度的降低,以此评价PAHs的生物有效性。使用小鼠尿液中的代谢水平和肺中化合物DNA 加合物水平作为生物标志物,评价了摄食土壤PAHs的系统生物有效性。
2.化学模型方法
为了从污染物总浓度中获得可被生物利用的部分,研究者结合了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态系统的参数,将模型计算方法应用于生物有效性的评价中。利用有机污染物的平衡分配理论 (有机碳归一化平衡常数,Koc )可以模拟得到土壤和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进入生物体的潜势。Koc和生物浓缩因子 (BCF)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数值可以通过实验室或野外试验测定,也常常通过辛醇-水分配系数 (Kow )估测得到。该方法已被用于从土壤或沉积物总浓度中估测生物体残留浓度或从间隙水浓度测定生物体动态浓度。
目前,已经有多种模型可以应用于预测生物效应和毒性终点,如 QSAR (Quantitative Structure Active Relationship)模型、QSPR (Quantitative Structure Property Relationship )模型和MMM (Multimedia Mathematical Model)模型。QSAR 模型可以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和测量所得的理化性质与生物评价终点如 BCF 及毒性联系起来。QSPR模型是在 QSAR模型基础之上发展的一个子模型,它根据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来预测其理化性质、分配行为、归趋和在生物体内的富集趋势,可以用于校验化合物实测理化参数值中的错误,提高了 QSAR 模型中所用数据的质量,还有一些 QSPR 模型可用于估算生物在受化合物暴露时的可能途径。MMM模型则提供了一种整体研究手段,能够用于同时估测污染物在多个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分布、归趋、生物浓缩和生物富集过程。
3.化学分析方法
用化学分析方法来评价有机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方法较多,如 Hatzinger 和 Alexander提出用温和的有机溶剂作为萃取剂来反映土壤中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Hawthorne用超临界流体萃取和加速溶剂提取仪作为工具来评价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生物有效性。在化学评价手段的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发现是污染物的自由溶解态浓度是生物有效性的主要部分。通过比较剂量效应关系,已经证明了自由溶解态浓度对于生物测试准确程度的重要性。同时还发现,污染物的自由溶解态浓度与以名义浓度表述的毒性终点浓度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因此,近年来,发展了多种采样技术用于选择性地测定自由溶解态化合物。相比于主动式采样技术,被动式采样技术的富集原理更接近污染物在生物有机体内的富集方式。被动式采样装置对污染物的获取或浓缩过程完全基于化合物从化学势或逸度高处 (即外界环境基质)向化学势或逸度低处 (即采样介质或吸附剂)的自动扩散。但应用被动式采样装置中目标化合物浓度来推断外界暴露介质中的浓度需要满足 3 个条件:①污染物在采样器中的浓度与其在周围暴露介质中的浓度成比例,而且化合物进入采样器中的交换速率与扩散常数应与其外界浓度无关;②必须要具有能满足现场监测所需的参数校准数据 (即采样速率常数和分配速率常数);③不破坏化合物在各相中的原有平衡,一般要求所提取的目标化合物的量小于该化合物在体系中总量的 10%。
目前,应用较广泛的被动式采样装置包括三油酸甘油酯半渗透膜被动式采样器(SPMD)、固相微萃取技术 (SPME)以及液相微萃取技术 (LPME )。SPME 作为一种平衡采样器,被广泛用于模拟水体和土壤环境中的无脊椎动物的富集行为,并以此预测环境介质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通过 SPME 能测定化学物质在孔隙水中真实的自由溶解态浓度和内暴露浓度。而LPME 结合了液液萃取和 SPME 的优点,可以灵活地选择萃取溶剂从而实现对极性有机污染物的萃取。
另一种新型被动式采样装置为三油酸甘油酯-醋酸纤维素复合膜 (TECAM ),采样原理则与SPMD 类似,即目标分析物从周围环境介质中通过扩散渗透作用透过外层膜,累积在脂相中直至达到分配平衡。但TECAM 的构造与 SPMD不同,三油酸甘油酯以脂滴的形式嵌于醋酸纤维素聚合物构造中,并与之紧密结合。这种镶嵌结构与 SPMD 的简单层叠结构相比,彼此结合更紧密,接触面积更大。TECAM的制备过程简单,而且提取目标化合物的前处理过程也比较简单,一般不需净化步骤,因此,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被动式采样技术与预测污染物富集势和基线毒性的传统方法相比,具有很多优点。
关于污染物对生物内在毒性或生物体内浓度的数据,仍然很难对复合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和它们之间的协同或拮抗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由于这一原因,为了确定毒性终点和自由溶解态浓度间的关系,生物测试数据就必不可少。虽然化学方法不能完全替代生物方法,但由于化学方法操作简单,结果重现性好,最重要的是比较容易进行标准化,便于建立相应严格的标准化实验方法和提出科学评价体系,使各个实验室得到的结果之间可以进行相互比较,而这正是环境中污染物生物有效性研究所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用化学方法来模拟生物富集进行污染物生物有效性评价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表8-9 列出了不同研究机构对人体摄入的POPs的危害等级以及可能产生危害的摄入量限制标准。
表8-9 特定 POPs 的风险与健康评价
注:ADI 每天可摄入量;JMPR杀虫剂残留联合会议;WHO 世界卫生组织;IARC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㈢ 生物活性是什么意思
1.生物活性是指能引起细胞正常机理发生改变的能力.在未得到更多的可决定DNA生物活性数值的数据以前,每剂产品中含pg水平的非目的DNA是可接受的”
定义来源
2.生物活性是指生物材料与活体骨产生化学键合的能力,是衡量生物材料的一个重要指标.1990年Kokubo等川首次报道了能在生物活性玻璃表面促进磷灰石形成的类似于人体血浆的模拟体液(Simu-lationbodyfluid,SBF)
定义来源
3.所谓生物活性是指FSH与特异性受体结合产生生物学效应的能刀.测定陀H的生物活性,常用岛体小鼠颗粒细胞测定法(GAEJ‘\该方法的理论基础在于,FSH与颗粒细胞受体结合后,激活芳香酶,诱导产生的E
㈣ 生物活性是什么经常看到这词,都它们用滥了,到底是
生物活性一般是指生物酶制剂具有发挥催化能力的程度。离开生物体的酶制剂只要没有失活就还有活性,比如果胶酶,在吃火锅的时候经常要用到果胶酶,就是利用它促进蛋白质的键的开裂,这样使得肉类吃起来更软。在洗衣粉里面也经常提到酶制剂,但是那些酶制剂是人类利用现有科学和技术开发出来的人造酶。使得酶失去活性的有很多方面:高温、强酸强碱、紫外线照射、重金属离子破坏、长时间存放自身失去酶活力等方面都有可能使酶制剂失去活性。
㈤ 什么是生物活性
就是能行使功能的,如酶有活性时具有催化功能,失活后(没有活性)就不具有催化功能了。
㈥ 生物活性是什么
生物活性是指生物材料与活体骨产生化学键合的能力,是衡量生物材料的一个重要指标.1990年Kokubo等川首次报道了能在生物活性玻璃表面促进磷灰石形成的类似于人体血浆的模拟体液(Simu-lationbodyfluid,SBF)。FSH与特异性受体结合产生生物学效应的能力.测定陀H的生物活性,常用岛体小鼠颗粒细胞测定法(GAEJ‘\该方法的理论基础在于,FSH与颗粒细胞受体结合后,激活芳香酶,诱导产生的E。
诺丽果是一种药用植物,药用植物中所含的生物活性成份剂量与种类,以及这些活性成份的生物利用率,决定了这个药用植物的健康效益。生物活性成份指的是一群化学复合物-就像是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在人体内产生生物效能。诺丽果含有稀有且广泛的生物活性成份,包含iridoids、木酚素、香豆素、多醣类、类黄酮化合物及脂肪酸。
上文中提到的“生物利用率”,就是指一个营养成份在人体的循环系统及细胞中被吸收利用的程度。
1. 一个成份的生物利用率,会受到众多因素-包括其本身的稳定性及溶解度的影响。
2. 当一个成份所具备的生物利用率越稳定,其受到来自于光照、高热、空气、储藏等状况的影响所造成的化合物裂解分解状况将越少。
3. 高溶解度的化合物能透过身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快速地被传输,并更快地被细胞吸收利用。
㈦ 如何评估陶瓷生物活性
1、将待测样品进行分段式加热处理,得干燥样品。
2、研磨,将研磨后的样品与标准生物活性陶瓷样品开展X射线衍射实验。
3、对样品中陶瓷生物活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即可。
㈧ 判断成熟植物细胞是否有生物活性
第一个,可以观察质壁分离
取洋葱紫色表皮细胞制成装片,载玻片一边滴糖水,观察质壁分离,然后加清水观察复原,说明有活性。
第二个,观察细胞质流动
取新鲜黑藻叶片制成装片,放在明亮的光下观察,看见叶绿体的运动,说明细胞质在流动,说明有活性。
第三个,细胞呼吸
取一个大锥形瓶里面放成熟植物的叶子和用小烧杯装的氢氧化钠溶液,密封,塞子上插上玻璃管里面封着一段水,放在黑暗处几小时,拿出来观察水的移动,如果水向着锥形瓶方向移动说明植物细胞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进行细胞呼吸,所以有活性。
㈨ 生物活性的种类有哪些评价这些活性的参数有哪些呢
喹诺酮类药物的药效学研究
--------------------------------------------------------------------------------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时间:2003.10.15
药效学作为一门科学受到广泛关注。抗生素杀菌作用分为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两种不同方式。浓度依赖性杀菌抗生素(包括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甲硝唑)的活体试验中的数据,可用24小时曲线下面积(AUC)/最小抑菌浓度(MIC)比值和峰值/MIC比值来描述。而与时间依赖性杀菌的抗生素(如β-内酰胺酶类、大环内酯类等)的治疗效果最相关的参数是t>MIC。
喹诺酮类药物的峰值/MIC和24小时AUC/MIC比值与治疗结果密切相关。能使临床结果有所改善的峰值/MIC比值约为10~12。也推荐峰值/MIC比值作为出现耐药菌株时的药物选择参数。对于该类中的许多药物而言,增加其剂量使之超过常规值时其发生不良事件的可能性也随之升高。所以,这个比值并不能常作为最佳的优化参数,除非该病原体相对敏感。
最佳的药效学目标值是与特定病原体相关的,可以用24小时AUC/MIC比值预测临床治疗结果。治疗革兰阴性肠杆菌和假单胞菌感染时,24小时AUC/MIC比值≥125与最佳临床治愈率相关;而对于革兰阳性菌, 24小时AUC/MIC比值要低,但需要同时考虑到游离药物浓度。
由于喹诺酮类药物的高生物利用度,无论静脉给药还是口服给药均可获得相似的药效学关系,在新一代喹诺酮类药物中同样如此。蛋白结合率的程度不仅影响药物对组织的渗透能力,也决定了在感染部位可以对细菌起作用的药物剂量。在药效学分析中应用到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应是反映游离药物(活性药物)的浓度,而不是总体药物浓度(表1)。
表1. 主要喹喏酮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
参数 诺氟
沙星 环丙
沙星 左氧
氟沙星 斯帕
沙星 加替沙星
(天坤) 莫西
沙星 曲伐
沙星 吉米
沙星
--------------------------------------------------------------------------------
剂量(mg) 400 750 500 200 400 400 200 320
生物利用度(%) 50 70 99 92 96 90 88 80
蛋白结合率(%) 15 25 30 40 20 55 75 59
峰浓度(μg/ml) 1.2 3.5 6 1.3 4.3 4.5 2.3 1.48
游离峰浓度(μg/ml) 1.3 2.6 4.2 0.8 3.4 2.0 0.6 0.6
AUC(0~24)(μg/h/ml) 13.6 64 47.5 17.7 51.3 48 31.2 9.3
游离AUC(0~24)(μg/h/ml) 11.6 48 33.3 10.6 41 21.6 7.8 3.8
T1/2 3.3 4 6 20 9 12 12 7.4
%肾清除率(活性药物) 40 60 95 10 85 20 6 30
--------------------------------------------------------------------------------
肺炎链球菌体外感染模型显示: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24小时AUC/MIC比值范围在大约30左右与4倍log杀菌作用(即杀灭99.99%的细菌)相关,而24小时AUC/MIC比值范围小于30时杀菌作用显着下降,并在某些情况下细菌出现重新生长。非粒细胞减少感染动物模型研究数据支持了以上这些观察结果,并提示抗生素24小时AUC/MIC比值为25时,治疗肺炎链球菌感染可获最高生存率。临床上发现环丙沙星治疗的病例中,有相当部分治疗失败和出现与肺炎链球菌脑膜种植相关的多重感染,而其24小时AUC/MIC比值大约为12左右。相反,并未在24小时AUC/MIC比值超过30~40的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患者中发现相似的治疗失败或多重感染。
目前,肺炎链球菌已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广泛的耐药,包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和四环素类,而新一代喹诺酮类药物正可弥补这一不断扩大的耐药情况。尽管喹诺酮类药物对多数肺炎链球菌菌株有高度的抗菌活性,但是活性较低的种类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则显示出耐药发生率的增高。合理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并选择有最佳药效学特点的种类,将可降低由于肺炎链球菌耐药而引起的药物选择压力。新一代喹诺酮类药物之间的这种耐药性菌株选择性趋势并不相同,就肺炎链球菌产生耐药的选择性趋势而言,从最可能到最不可能的顺序依次为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天坤=莫西沙星。
总之,目前已有不同的药效学目标参数可以预测对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成功的几率大小。对于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革兰阴性肠杆菌和假单胞菌感染而言,24小时AUC/MIC比值应达到125。为了防止出现耐药,主要针对非Bush1类的产β-内酰胺酶革兰阴性杆菌,建议药物的24小时AUC/MIC比值至少达到100。对于革兰阳性病原体如肺炎链球菌,AUC/MIC比值至少应达到30,才可使清除细菌的成功率较高。显然需要更多的数据资料,来评价这些药效学参数对新出现的细菌耐药机制和厌氧性病原体的作用。
㈩ 如何评价一个生物活性原料的好坏
如何评价一个生物活性原料的好坏
白酒由淀粉或糖质原料制成酒醅或发酵醪经蒸馏而得。又称烧酒、老白干、烧刀子等。酒质无色(或微黄)透明,气味芳香纯正,入口绵甜爽净,酒精含量较高,经贮存老熟后,具有以酯类为主体的复合香味。以曲类、酒母为糖化发酵剂,利用淀粉质(糖质)原料,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和勾兑而酿制而成的各类酒。 是否协调(香和味)一个评语。参照标准。
这段取自于网络的资料[1]已经很好的说明了白酒的成分,制作过程以及特点。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个人如何评价白酒的好坏。
标准:白酒作为一种饮料,自然有其评价的标准。此标准[2]由国家规定,根据白酒的香型[3]分类,每一种香型的白酒都有其代表产品用来做标准样酒。比如酱香型白酒, 以贵州茅台酒为代表。由于市面上的白酒产品大多以浓香型,酱香型,兼香型以及清香型。所以我的介绍都从这几种酒来说明。此外,专业人员在描述白酒的品质时,需要使用一些评价用语[4]。一般来讲,此用语能够很好的描述白酒的品质。
准备:标准样酒,酒杯若干,待评测酒(需要明确它所属的香型)。其他具体的现场布置等等,可以参见评酒的规则和注意事项 [5]。当然,非专业人员评酒不需要这么麻烦,只需要一个透明酒杯,现场光线明亮就足够了。
过程:
观:将待测酒倒入杯中少许,对光近距离观察其颜色,透明度,悬浮物多寡等等。观察是否符合标准样酒的特质 ,并运用评语做出判断,比如酱香型白酒,其标准为 无色(或微黄)透明,无悬浮物,无沉淀 。其他香型的白酒色泽判断请查阅参考资料[6]。如若待测酒与标准酒相差过大,基本可以判断其为劣质酒。
闻:摇晃酒杯,让香气散发,然后将鼻翼缓缓接近酒杯,轻轻吸入酒气少许。通过大脑判断酒的乙酸乙酯气味浓烈程度,并分辨出其他杂味,注意,白酒在制作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其气味,所以杂味需要与标准样酒比较,否则不能判断其为劣酒。
尝:轻轻抿一小口待测酒,由舌尖接触液体,并任由酒气在口腔中自由扩散。待测酒的口感特点可以参考标准样酒。而劣质酒最主要的特点在于进口刺喉,刺激感极强,有些劣质酒还有异味。
在评价白酒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参考特点是协调。对感官来说,协调的特点是每种单一物质(色,香气,口感)差异不大,比如协调的酒,香气好的,口感也好或者说香气持久,味道悠长。窖香浓郁,回味悠长。而不协调的酒,香气浓郁,但口感不佳,这就是不协调。
如果没有标准样酒参考,同时品酒能力不强,可以从喝酒时的感性认识来判断酒的好坏。比如,如果喝的是劣质酒,人体自然会感觉难受,不舒服,酒后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