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物电与电脑电有什么不同
生物电:
生物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电位和极性变化.它是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一类物理、物理-化学变化,是正常生理活动的表现,也是生物活组织的一个基本特征.
生物体内广泛、繁杂的电现象是正常生理活动的反映,在一定条件下,从统计意义上说生物电是有规律的:一定的生理过程,对应着一定的电反应
生物波:
发生在生物有机体内的各种有节律的波动,是所有生物体维持正常运转必须的.
生物波的基本构成单位是细胞.
一切生物有机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而单个细胞在生长、分裂的过程中都会有规律地波动.通过这种波动,摄取并使用能量,然后排出代谢产生的垃圾,从而保证生物体正常运转.
所以LZ自己看着办吧.
2. 什么是生物电
生物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电位和极性变化。它是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一类物理、物理-化学变化,是正常生理活动的表现,也是生物活组织的一个基本特征。
静息电位
在没有发生应激性兴奋的状态下,生物组织或细胞的不同部位之间所呈现的电位差。例如,眼球的角膜与眼球后面对比,有5~6毫伏的正电位差,神经细胞膜内外,则存在几十毫伏的电位差等。静息状态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称静息膜电位,简称膜电位。它的大小与极性,主要决定于细胞内外的离子种类、离子浓差以及细胞膜对这些离子的通透性。例如,神经或肌肉细胞,膜外较膜内正几十毫伏。在植物细胞(如车轴藻)的细胞膜内外,有100毫伏以上的电位差。改变细胞外液(或细胞内液)中的钾离子浓度,可以改变细胞膜的极化状态。这说明细胞膜的极化状态主要是由细胞内外的钾离子浓度差所决定的。在细胞膜受损伤(细胞膜破裂)的情况下,损伤处的细胞液内外流通,损伤处的膜电位消失。因此,正常部位与损伤部位之间就呈现电位差,称为损伤电位(或分界电位)。
有些生物细胞,不仅细胞膜内外有电位差,在细胞的不同部位之间也存在电位差。这类细胞称极性细胞。在极性细胞所组成的组织中,如果极性细胞的排列方向不一致,它们所产生的电场相互抵消,该组织就表现不出电位差。如果极性细胞的排列方向一致,该组织的不同部位间就呈现一定的极性与电位差。它的极性与电位大小,取决于细胞偶极子矢量的并联、串联或两者兼有所形成的矢量总和。例如,青蛙的皮肤,在表皮接近真皮处,有极性细胞。这些细胞具有并联偶极子的性质,内表面比外表面正几十毫伏。在另一些生物组织上,极性细胞串联排列,如电鱼的电器官就是由特化的肌肉所形成的“肌电板”串接而成的。由5000~6000个肌电板单位串联而成的电鳗的电器官,由于每个肌电板可产生0.15伏左右的电压,因此这种电器官放电的电压可高达 600~866 伏。某些植物的根部,也是由极性细胞串联构成的。因此由根尖到根的基部各点间都可能呈现电位差。
3应激性
活的生物体具有应激性,即当它受到一定强度(阈值)的刺激作用时,会引起细胞的代谢或功能的变化。这种引起变化(突奋)的刺激要有一定的变化速率,缓慢地增强刺激强度不能引起应激反应。如用直流电作刺激,通电时的应激反应发生在阴极处,断电时的应激反应则发生在阳极处。应激反应之后,要经过一段恢复时期(不应期),才能再对刺激起反应。在应激反应过程中,常常伴有细胞膜电位或组织极性的改变。
植物的局部电反应 植物的应激性很缓慢并往往局限于受到刺激的区域。它的反应强度,决定于刺激的强度,在刺激作用点上产生负电位变化。例如,植物组织受到曲、折(机械刺激),可引起几十毫伏的负电位反应。植物光合作用中出现的电变化,是一种由代谢变化引起的电反应。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强度取决于叶绿素的含量。因此,如果不同部位的光照强度或叶绿素含量不同,将使不同部位的代谢强度出现差异。这时,不仅表现出产氧量和二氧化碳消耗量的不同,而且在不同部位之间出现电位差。例如,在太阳草的叶片上,一部分给予光照,另一部分不给光照,则几分钟之内,两部分之间可产生50~100毫伏的电位差。在一定范围内,电位差的大小,与光照强度成正比。
4植物运动
有些植物受刺激后会产生运动反应。这时,往往出现可传导的电位变化。例如,含羞草受刺激时,叶片发生的闭合运动反应,就能传布相当的距离。在这一过程中,由刺激点发生的负电位变化,可以每秒2~10毫米的速度向外扩布。电位变化在1~2秒内达到最大值,其幅值可达50~100毫伏。但恢复时间长,需几十分钟才能回到原来的极性状态,这一段负电位变化时期就是它的不应期。
5动物局部
动物的细胞或组织,尤其是神经与肌肉,受刺激时发生的电变化比植物更明显。如果神经纤维局部受到较弱的电刺激则阴极处的兴奋性升高、膜电位降低(去极化),阳极处兴奋性降低、膜电位升高(超极化)。在刺激较强接近引起兴奋冲动阈值的情况下,阴极的电位变化大于阳极,这是一种应激性反应。但是这种电位变化仅局限在刺激区域及其邻近部位,并不向外传布,故称局部反应,所发生的电位称为局部电位。一个神经元接受另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冲动而产生突触传递的过程中,在突触后膜上会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前者是突触后膜的去极化过程,后者是突触后膜的超极化过程。这些电位变化,只局限在突触后膜处,并不向外传导,也是一种局部电位。如果感受器中的感觉细胞或特殊的神经末梢受到适宜刺激,如眼球中的感光细胞受光的刺激、机械感受器柏氏小体中的神经末梢受到压力刺激也会产生局部电位反应,称为感受器电位或称启动电位。同样,肌肉细胞接受到神经冲动的情况下,在神经与肌肉接头处(神经终板)也会产生局部的、不传导的负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所有这些局部电位,都会扩布到邻近的一定区域,但不属传导。离局部电位发生处愈近,则电位越大,并按距离的指数函数衰减。局部电位的大小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高,大的可达几十毫伏。
6传布性
动物体中能传布的电反应更普遍。如当神经细胞受到较强的电刺激时,在阴极产生的局部电反应随刺激增强而增大,超过阈值,就会引起一个能沿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冲动。神经冲动到达的区域伴有膜电位的变化,称动作膜电位(简称动作电位)。这是一个膜电位的反极化过程,即由原来的膜外较膜内正变为膜外较膜内负。因此,发生兴奋的部位与静息部位之间,出现电位差,兴奋部位较正常部位为负,电位可达 100毫伏以上。这个负电位区域可以极快的速度向前传导,如对虾大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可达80~200米/秒。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或感受器电位,虽然不是能传导的兴奋波,但当它们增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邻近神经组织的兴奋性,甚至发生伴有负电位变化的神经冲动。
动物的组织或器官,在发生应激性反应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电变化。它的大小与极性决定于组成该组织的细胞兴奋时所产生的电场的矢量总和。如眼睛受光照刺激时,可记录到眼球的前端与后面之间的电位差变化,称为视网膜电图。它的波形很复杂,系由光刺激使感受细胞产生感受器电位,并相继引起视网膜中其他细胞产生兴奋与电位变化。由于这些电变化的电场方向不一致,因此,视网膜电图标志的是这些细胞的产生的电场的矢量总和。不同的动物,由于视网膜的结构不同,产生的视网膜电图也不同,同时光照程度、时间等因素也会影响视网膜电图的波形。
生物有机体是一个导电性的容积导体。当一些细胞或组织上发生电变化时,将在这容积导体内产生电场。因此在电场的不同部位中可引导出电场的电位变化,而且其大小与波形各不相同。例如,心电图就是心脏细胞活动时产生的复杂电位变化的矢量总和。随引导电极部位不同,记录的波形不一样,所反映的生理意义也不同。另外,高等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所产生的电场,在人或动物的头皮上,无论静息状态或活动状态时,都有“自发”的节律性电位波动,称为脑电波。它是脑内大量的神经细胞活动时所产生的电场的总和表现。在静息状态时,电位变化幅度较高,而波动的频率较低。当兴奋活动时,由于脑内各神经元的活动步调不一致(趋于异步化),总合电位就较低,而波动的频率较高。当接受外界的某种特定刺激时,总和电场比较强大,因此,可以记录到一个显着的电位变化。因为这种电位变化是由外界刺激诱发而产生的,所以称为诱发电位。
望采纳
3. 什么是生物电
生物电是生物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电位和极性变化。它是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一类物理、物理一化学变化,是正常生理活动的表现,也是生物活组织的一个基本特征。
200多年前,人类就发现动物体带电的事实,并利用电鳐所发生的生物电治疗精神病。18世纪末,L.伽伐尼发现蛙肌与不同金属所构成的环路相接触时发生收缩的现象,提出“动物电”的观点。
1960年,电子计算机开始应用于电生理的研究,使诱发电位能从自发性的脑电波中,清晰地区分出来,并可对细胞发放的参数精确地分析计算。
(3)生物电的单位有哪些扩展阅读:
生物电的应激性:
活的生物体具有应激性,即当它受到一定强度(阈值)的刺激作用时,会引起细胞的代谢或功能的变化。这种引起变化(突奋)的刺激要有一定的变化速率,缓慢地增强刺激强度不能引起应激反应。
如用直流电作刺激,通电时的应激反应发生在阴极处,断电时的应激反应则发生在阳极处。应激反应之后,要经过一段恢复时期(不应期),才能再对刺激起反应。在应激反应过程中,常常伴有细胞膜电位或组织极性的改变。
植物的局部电反应 植物的应激性很缓慢并往往局限于受到刺激的区域。它的反应强度,决定于刺激的强度,在刺激作用点上产生负电位变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生物电
4. 维持人体的生物电流是多少
维持人体生物电流的电压约为1mV,约合1mV=0.001V。
5. 生物电与气功
《生理学》对生物电的研究是不够的,虽然研究过细胞膜电位,但对膜电位的形成和动作电位的机理,有重新考虑的必要。《诊断学》对生物电的应用较多,如心电图、肌电图、脑电图 ……都有重要的诊断意义。生物电在生理学中,起码应占有电学在物理学中相当的地位,可是现在对生物电的研究还是空门。生物电有它的特点,不注意到它的特点很难入门,下面从几个方面简要地谈谈对生物电的认识。
1、生物电的特点
生物电比较于电学,它有如下特点:
①参与生物电活动的电子与形成电学交流的电子荷能不同。形成电学电流的电子荷能为5个单位;参与生物电活动的电子荷能为2~3个单位。因此,二者的电阻、电容、电感的情形都不同,用电器和能量转换都与电学有差异。用电学仪表测量生物电,即使是极灵敏的仪表,也不准确,这给生物电研究带来了困难。
②生物电有多频谱、多层次、多源性的广泛混频,频带极宽,占满了从心频到红外频谱的广泛领域。频次、波形与生化反应、生物效益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③电学电流中的电子呈环路流动,有强的物理效应;生物电电子以静电形式呈环节性移动,有明显的化学效应。
④生物电有特有的用电器,各种用电器的基本用点单位是生物分子,如蛋白质,视黄醛、电子传导链、乙酰胆碱、儿茶酚胺……这些分子都以主链导电,有的还呈无阻尼状态,尤其是螺旋蛋白,螺旋状还有自感升压作用。这些分子组成的能量转换器,传感器、导电器具……效率极高。人体的用电器具都是分子集成的。
⑤电学电流在回路中周流一次,只通过一个用电器(并联),做一次功;生物电运动到每个环节都做功,做多次功。
⑥电流中的电子在回路中均匀而快速流动;生物电电子在移动途中是变速的,在有些环节以电流形式移动;在有些环节中以静电扩散形式移动,在另一些环节中又附着于携带体,以离子形式移动。
2、生物电的来源
生物电来源于线粒体内的氧化反应,线粒体是氧化电池。葡萄糖和O2进入线粒体后,浮游于细胞质中。细胞发生动作电位后,细胞膜内的正电位,在线粒体膜内外形成外高(正)内低的电位差。线粒体膜只有60 ? ,只能由螺旋蛋白组成,必有许多一端通线粒体内腔,一段通细胞质的穿膜蛋白,在这样的蛋白质两端出现上述电位差,就会有电子沿穿膜蛋白从线粒体腔向细胞质中流动。螺旋蛋白的自感增压,会将线粒体内的电子强行超量抽出,将线粒体内造成一片缺电子的氧化状态。电子一旦被抽出释放到细胞质中,就依静电特性,迅速分布到细胞质表面形成静息膜电位,再不会返回到细胞质的内部,更不会返回到线粒体内。线粒体内被强行抽掉电子的物质,分子键被破坏,原来的分子瓦解,再氧化状态下组成的新的分子结构。线粒体内就是这样进行葡萄糖和O2生成CO2、H2O和电子的氧化反应的。
静息膜电位是细胞的人体生物电的储备形式,也是细胞和人体能量的储备形式。
3、生物电的作用
生物电是人体各组织、器官做功的能量,这是主要作用。
生物电是促成体内细胞内外各项生化反应的最本质,最活跃的因素。当细胞内出现正电位时,细胞内的氧化酶被启动,以各种氧化反应、分解反应为主;当细胞恢复并保持膜电位时,细胞内以合成代谢为主,一次膜电位持续的时间越长,就能合成大分子量的分子。
细胞发生动作电位,把大量电子释放到组织液中,能促进介质分子水解失效;电子进入到血液中,能造成红细胞脱O2;能促进单糖合成糖元;改善血流状态,提高滤过膜静电屏障。电子经皮肤向体外辐射,产生一定热效应,同时能杀灭皮肤表层的部分病原体……
4、生物电与祖国医学
祖国医学的理论中,有生物电的内容,只是所用名词不同。祖国医学理论的核心是阴、阳,生物电的基础是正、负电荷;祖国医学所称谓的种种“气”,有一部分与组织、器官的生物电和生物电场有相同的作用。如果将祖国医学的一些概念,换成相应的现代科学名次,将与生物电研究有很大的重合面。
针灸,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它不能治病;从祖国医学的医疗实践看,它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从生物电的角度看,其治疗机理是这样的:针刺入组织后,构成两种不同物质的紧密结核,形成接触电位差,针失电子,组织得电子。旋针是一种摩擦,摩擦生电是对接触电位差的强化,这些在伏打的接触电位差理论中都有解释。补、泻手法能造成不同层次组织间的电子移动。灸是热电效应的应用,在针的尾部加艾绒燃烧,其中心温度可升至1000℃以上,会造成金属,尤其是银的电子辐射,针辐射电子后带正电,最终是机体中电子夺走。针灸加上主要手法能使机体得电子、失电子、电子在组织的不同层次间移动,继而改变还原反应,氧化反应或其它反应,所以,针灸当然能治病,只是功率太小。
仿生物电调制电荷治疗仪,克服了它的不足,手法的作用可由电路赋予相应的功能来获得。
5、生物电与气功
气功是当今对各种功法的统一称呼。气功与学习有类似的地方,人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知识和发现新知识,开发大脑的潜在智力;人也可以通过练功获得功力,开发人体的潜在能力。练功就是练生物电,通过练功先将体内的生物电活动,有序化、强核、重点化。至于怎样通过练生物电而出功夫、加强功力,先从练功的一些基本方法逐步分析。
(1)调息:调息就是调整呼吸。无论那种功法的调息,都是要提高排出CO2,吸收O2的效率,增加血液含O2量,让组织细胞能更多地获得O2,为膜电位形成打基础。
(2)放松:放松就是让尽量多的神经细胞和肌细胞处于不做功状态,尽量长时间地处于静息膜电位状态,储能状态。这样做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①让尽量多的细胞处于“备战”状态,一旦进入“战斗”状态,得心应手,反应敏捷,不会出现力不从心地局面。
②肌肉放松,肌细胞和相应的神经细胞不做功,不仅节省了能量,也避免了组织细胞的疲劳损伤。
③静息状态是细胞进入合成代谢的同时,延长静息膜电位时间,细胞就有机会合成超大分子量的螺旋蛋白,为后来成就高功夫时发生组织改变提供物质基础。
(3)运气:散在于细胞外的生物电是以电子为基础的静电,让它自然散在,相互排斥。如果将它们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电子密集区,运动这个电子密集区,就是运气。关键时如何形成并运动这样的电子密集区。
同种电荷静止时相斥,逆向运动时相斥,同向同速运动时相吸,运动速度越快吸引越明显。只要能调动散在的电子做较快的同向运动,电子就会相互吸引而形成电子密集区。全身各处都分布有神经末梢,意念可以支配参经末梢发生动作电位。神经末梢发生动作,不仅其组织液中电子浓度增高,神经末梢内部短时间内为正电位。通过意念按一定轨迹有序地使神经末梢发生动作电位,就能调动组织液中的电子沿相同的轨迹发生追逐运动,这样运动着的电子,会相互吸引,越聚越多,气感也越来越强,自身感觉如果有个气团在运动。
(4)动功:动功的外在表现就是肢体和躯体做动作,肌肉做功。肌肉做功时细胞要放出更多的电子,若能把这些电子引入气团,气团就会更壮大,但必须引导有方才能收敛,动功就是编出套路,边运动边导引。如果动功不注入引导的功夫,就是体育锻炼;如果能对体育锻炼合理引导,它就是动功。
(5)练功导致组织学改变气团(电子密集区)长时间地在一块或几块肌肉中旋转,经常按一定路线周流运动,会引起组织血发生改变。主要有如下改变形式:
①肌肉发生电器官改变。一个密集的电子团长时间的在一块或几块肌肉中旋转,既能促进毛细血管滤出,改善O2和营养物质的供应,还能吸引血中Ca2+向该区集中。大量Ca2+滤出后,从气团中获得电子还原成Ca,使肌细胞内、外Ca含量增多,Ca则向细胞膜和肌节中的Z膜上沉着,这些膜发生钙化,导致肌细胞发生电器官变性。肌细胞发生电器官变性后,原来的一个肌节就变成一个供电0.09V(90mV)的电池,一个肌细胞变性,就变成了很多0.09V电池串连的电池组,一块肌内就变成了很多这样串联电池组再并联的电池组。如果让腹直肌发生电器官变性,能产生15kV以上的电压,50A以上的电流,一个脉冲电流,其功率可达750kW以上。
肌细胞发生电器官变性,在很多电鱼身上已有实例。“在某些电鱼身上,有相当数量的肌肉细胞变成电器官,电器官由电单位串联而成。我们把每个电单位叫做电板,在胚胎早期,电板本来是正常的骨骼肌纤维,后来发育成平板,附着于肌神经接点。单个电器官的一个动作电位释放150mV的电压,电板在电器官中排列像串联的电池,把单个电板的电压总合起来就成电鱼放电的高电压。串联的电板再并联起来就可得到大的电流。例如,电鳗发出一次电击,其电压可达数百伏。”
②形成超常(超导)的电子通路。放松有利于细胞合成超大分子量的螺旋蛋白质分子,超大分子量的蛋白质又容易滞留在组织细胞间。气团经常有序地按固定路线运行,会将运行途中的超大螺旋蛋白分子,有序地排列起来,衔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无阻尼而又能自感升压的电子传导通路。如果让这样地电子通路一端连接电器官,一端通向体外,用它来传导电器官发生的脉冲电流,不仅不会产生压降,还会升压,不仅不会在传导中产生能量转换,还会帮助电器官立即恢复储电状态。不发生能量转换,就不会伤及自身,但用这样的脉冲电流作用于其它物体,却是无坚不摧的。
③产生特异功能。如果引发了上述两方面的组织学改变的气功师,他当然能做出许多常人不能做的事。将气团用于感官,感官会发生感觉灵敏度的改变和感觉域的改变,他就能感觉出许多常人不能感觉到的事物。有别于常人的功能,就是特异功能。
(6)外气通常经皮肤辐射到空气中的电子就是外气;如果能聚成气团,并将气团引导至某处向体外辐射,就是较强的体气;将电器官中的电子,用无阻尼的螺旋蛋白通路,发射到体外,就是上乘的外气。上乘外气有如下特点:
①空气对上乘外气辐射的电子阻力,比对电学电子阻力小,外气中电子荷能与空气原子外层电子荷能相同相近;螺旋蛋白的螺旋直径与空气分子的半径接近,与气体分子中一个原子的直径相当。
②外气是从机体辐射到空气中的电子,故有静电性;是以螺旋轨迹辐射出去的,离体后还保留螺旋运动方式,故有磁场特性;电子从机体进入空气,多少要发生一定的能级迁越,故有发光过程。所以,外气是具有静电性、磁性和光三大特征于一身的物质。
③上乘外气能成束辐射,能量不易损失,有高荷能性和定向性,与激光特性相似。故有好的遥测遥控能力。
(7)功力与功法气功门派多,其实都是练生物电,有成就的门派,基本方法大同小异,差异仅表现在你循你的经,我壮我的田,最终引发人体潜能时,形式有所不同而已。但是练功不一定都有成就,一样练功的人,有的终身无获,有的登峰造极,从平地到颠峰,处处都有练功人,说明练功有一个得法与不得法的问题。
练功虽然讲功法,从目前的现状看,练功无法,这是人们对气功本质的认识不足的结果。读书苦,练功更苦。读书有书可读,有言可传,有文可鉴。练功到目前为止谁也没有道出个所以然,言传道不出真谛,身教示以行而不能传神,全靠学者在自身的丝丝感受中去领悟,所以,气功强调悟性。悟是无法统一的,一个师傅教不出两个相同的徒弟;不同的练法,又殊途同归,能出“哼哈二将”。既靠悟性,再高的师傅也奈何不了徒弟悟不出来。姜太公以原始天尊为师,其师可谓良矣!但终不能得道。姜太公聪明过人,学有大成,成为空前绝后的大政治家、军事家,他“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而今千载后,谁与争功!”以姜太公的聪明,以原始天尊为师教,不能得道;而手无缚鸡之力,被打击摧残到麻木的济公,却成佛成祖,这种错位全在能悟与不能悟之中。这些都是神话、寓言,往往是有蓝本的。如“杞人忧天”,本是大智高瞻的预言,却被人们当作无知的寓言,讥笑了几千年,“小知不知大知”使然。
如果人们能掌握气功的本质,走出悟性的惑区,进入理性的境界,就能做到智力、体力双修,导致双重潜力的迸发,《道德经》就是教人这样去做的。比《道德经》讲得更透彻得是《南华经》,《南华经》既讲了宇宙观、物质观、社会观、人生观、师承观、养生观等大学问,还讲了练功方法和所能达到的境界,但讲得并不透彻,许多道理隐藏在比喻之中,这与当时知识面狭窄有关。对其观点虽然不敢完全苟同,但它毕竟建立了一个好体系的雏形。
(8)气功状态练功过程中,出现常人不具备的感觉和技能,即所谓特异功能。有些人的特异功能是自发的,自发特异功能不外乎两种可能:一是保持了某种习惯得意识状态和体态,造成了一种不自觉的练功。二是生长发育时接受到外界生物电场或环境电磁场的影响。气功状态下的感觉,有些是虚幻的,特异功能有些是骗人的,但也有实际存在的。下面对部分特异功能作点解释的尝试。
①记忆。常人的记忆总是模糊的,再认真回忆一下,又能多想起一些细节。如果在练功中回忆,或以回忆的形式练功,久而久之,会把很久远的事,一幕幕地回忆出来。回忆总是对自身经历过的事情而言的,一个人回忆的顶点,最多是他受精卵形成的时候。人的胚胎发育过程是一样的:开始是受精卵增殖,表现为不分彼此的混沌一团。随着羊水的出现,有了“上清清者为天”;同时胎盘形成,“下浊浊者为地”,居“天”“地”之间盘腿而坐的“盘古大帝”,就是他自己。这个过程被解释为“开天辟地”的宇宙发展,历史发展过程。尽管宇宙和历史的发展过程根本不是这样,但博得了古代人的完全信服,现代还有人谈及,因这是很多气功师“看”到了的“事实”。在外国也有类似的情形:首先只有亚当一人,从亚当身上抽肋骨之说,说明他们的气功师还注意到了脐带存在情节。两种神话,编织着不同的内容,描写着相同的环境。两种神话,一样的荒谬,都博得了人们的深信,深信到信仰的程度。因它是很多气功师在气功状态下“看”到的“实情”。
这里并不仅是为了说明这两种神话的根源,及不符合宇宙人类的发展过程,也是为了说明气功状态下回忆是超人的。
②辟谷。练功到一定程度,血液还原电位增强,血液流变学改善,导致淋巴回流动力增强,淋巴系统把潴留在组织细胞间的蛋白质、脂肪……回收并消化后释放到血液中。这样血液中营养物质是充分的,虽然不进食,但并不缺乏营养,当然能照常劳动和生活。这种辟谷,迟早要恢复进食,因组织细胞间潴留的物质总是有限的。
第二种辟谷:只有功力很深厚时,才能出现第二种辟谷。血液(体内)的还原电位特别强时,血液中CO2的和H2O能合成低碳碳水化合物;能合成维生素;低碳化合物与N2又能合成氨基酸;碳和氢还能合成烷烃链,烷烃链和碳酸或其他有机酸能合成脂肪酸。三大营养物质和维生素都能像植物一样地自我合成,所缺的就剩水和电解质。喝水时再带入K+、Na2+、Ca2 、Mg2 、Fe2 、Zn2 、Cu 、Cl-、I-……生活就能过得美美的了。到了这种程度,就可以“餐风(CO2、N2、O2)饮露(H2O)”,不食人间烟火了。这种人他在细胞外液中进行植物式合成代谢,在细胞内进行人体的“产能”和合成代谢,既有植物生化的特征,又有人的代谢特征。
练功到了这种程度,辟谷可以是无期的,但还有一种物质的合成有难度,即芳香环。芳香环是合成甾类和其他一些重要物质的基本材料,这时可以不食人间烟火,却享受人间香火。如果说有超智能生物存在,他还是地球人。
笔者在试管内用碳(CO2或炭)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醇和烷烃类物质时,其条件与植物所需的条件差异大,根本不能用光。与人细胞外环境更接近,但必须强化。
③超负荷负重。让一辆卡车从人身上开过去,人体任何组织都承受不了这样的重量,但气功师确实承受了。如果说在月球上卡车从人身上开过去了,人们并不会感到太惊奇,因月球上卡车的重量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重量是地球的引力场造成的,如果气功师能在体内及其周围形成一个对抗或抵销地球引力场的场,卡车压在他身上的重量,就会大大减轻,这样,让卡车从人体上开过去就没有危险了。
④感应和排异。感应和排异是出现在生物个体间生物电、生物电场、电磁波及外气相互作用的现象,在通常的生物个体间以生物电场、电磁波为主的相互调谐现象。调谐在最佳状态时出现正反馈,不然会出现负反馈。正反馈时可出现心理、体感、动作的共振;负反馈可出现心理的、组织的排异。
人体传感的物质基础。既否定了细胞膜中离子通道的存在,动作电位只能由穿膜螺旋蛋白为其放电来实现。穿膜蛋白总有一端,通常是外侧端埋藏在细胞膜中的,不然不能储电形成膜电位,只有当介质分子(乙酰胆碱、儿茶酚胺)从外插入与其外末端接上以后,才发生一次动作电位(证明略)。动作电位实际上是螺旋蛋白为细胞放电的过程,与螺旋线圈为电容放电是等效电路。螺旋线圈为电容放电的电路,又是电磁波的发射、接受电路,所以,螺旋蛋白与细胞膜电位配合,会有发射和接受生物电磁波的功能。这个电路就是人体生物电相互传感的物质基础。
接受敏感度。细胞动作电位发出电磁波是没有问题的,能否被另外的生物个体所接收,接收还必须引发接收体相应的组织细胞发生动作电位才有反应。能否被接收由调谐状态、接收敏感状态和发射功率等因素决定。
调谐的最佳状态,由两个生物个体某种组织细胞的膜电位容量和螺旋蛋白的电感应值决定,二者都完全相同,是最佳调谐状态,首推同卵孪生兄弟姐妹,其次是有血缘近亲关系。调谐状态也可在后天的生活、工作中调整。接收敏感状态,决定接受者组织细胞的兴奋性,兴奋性高,敏感性就高。当组织细胞膜电位复极完全,介质浓度高时,就容易接收到生物电讯息。通常有个体差异,通过练功,尤其是静功容易提高这方面的敏感性。发射功率越大,越容易被对方接受到感应,如果能发射强有力的外气,本身就可直接给对方造成一个超阈值的刺激。如果组织细胞复极充分,又能让很多细胞同步发生动作电位,由此会形成超强幅值的生物电磁波,自然容易使对方有所触动。练功既能使细胞复极更完全,也能更好地统一其时相性。
正反馈传感。正反馈能产生心理、体感和动作地共振。正反馈是使生物电的特征出现参量相加的过程,或表现为频率,或表现为振幅的相加增值,最后在相感应的个体中出现同值。设甲某生物电参量为10,乙为8,发生正反馈相加,在甲表现为10+8=18,在乙表现为8+10=18。这种过程出现在大脑皮层,就会产生心理共鸣,感情相通,即使从不同角度,不同立论出发,得出共同结论,相互补充,共同进入一种高境界的思维状态,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相见恨晚。
正反馈共振发生在感觉神经系统,甲的感觉神经末梢发生动作电位,产生兴奋上传导中枢产生某种感觉。乙方或因调谐状态极佳,或因敏感度极高,相应的神经末梢也产生兴奋上传形成相同的感觉。甲有痛痒之苦,乙也有相同感觉构成感觉互感。
动作感应应是由练功者发出强的动作信息,带动或指使他人动作。强的外气使他人动作,那是超阈值刺激造成的,不属传感之列。气功的有素训练后,用意识去做某动作,他的传出神经产生了兴奋,但他并没有让相应肌肉动作。但被感应者传出神经受到相应的感应产生兴奋后,却不能抑制相应的肌肉动作,结果动作起来了。如气功师能用意念让截瘫患者的患肢动作起来,就是例子。
负反馈传感。负反馈产生心理和组织排异。负反馈是出现生物电特征参量(如振幅、频次)相减,最后在不同个体中出现完全相反量值的过程。设甲某生物电参量为10,乙为8,发生负反馈后,在甲表现为10-8=2,在乙表现为8-10=-2。表现在不同个体中出现完全相反的结果。这种情况发生在皮层,表现为意见不统一,结论对抗,感情对立,心理排异,各自都感到:“和这种人在一起,浑身都不自在。'
组织排异主要表现在组织、器官移植之后。两种具有不同生物电参量的组织细胞放在一起,必然出现负反馈,导致结果是生物电不能以正常转运和转换形式活动,既产生热能转换,又改变电子活动方式而影响生化反应。尤其是频次负反馈后,频次降低,各时相时间延长,当细胞内正电位时间延长到一定数值后,细胞内氧化酶启动促成细胞死亡甚至自溶。最后就是组织排异的一系列反应的发生。鉴于这里的分析,解决器官移植的排异问题,还得从生物电方面做文章。
⑤气功诊断和治疗疾病。多江湖骗子,有世上高人,这方面的实际情形复杂。病痛连着亲情,最后行骗,受骗者有强烈的谴责;救人一命,感激不尽,受益者有真挚的呼声。社会舆论僵持激烈,气功能否治病,人们颇为关注。
气功师以传感形式探病是低层次的,是比较容易获得的功能。练放松功就能使感觉神经末梢处在高敏感状态,就能探知患者的感受,起码能探出患者的临床表现。至于还有更多特异功能时,探病就会更准确些。
治病比探病难,气功师必须有正常而强的生物电活动,才能为患者治病。有了正常而强的生物电场或电磁波,用它去纠正患者紊乱的生物活动,使之恢复正常,继而使其生化反应也回归正常,疾病就被治愈。能发外气时,让外气再接受到气功师相应组织或器官生物电活动的调制,它就成了具有某种正常生物电信息的外气,治疗效果会更明显。如果气功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生物电活动都十分强烈,对周围生物体能产生强烈影响,他一进入人群,就能纠正他人体内的异常生物电活动,并使之回归正常,他就能让很多有病之身,豁然而愈。气功练到一定程度后,是能为人治病的。接受低功力气功师治疗时,为了获得正反馈传感,应该有好的心理配合,这就是“心诚则灵”,或“信则灵”。高功夫气功师你不信,他也能治好你的病。遇到骗子,怎样配合也无济于事。
特异功能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气功的确是科学殿堂中的一块瑰宝,由于没有认识到它的本质,人们的体验又各不相同,使得气功的境况是:“蛟室围青草”,霾雾罩辉煌。严格地说,气功这块园地还荒芜着,还在云山雾罩中。
6、生物电与实践
分析得好,总要有实践支持。说生物电在人体中有许许多多的重要作用,不如能在保健和治疗治病方面有所表现服人,于是,就有了用电学技术和知识,通过改善人体生物电活动,去保健和治疗疾病的设想和实践。电学和生物电有种种不同,只要有了认识,就有办法解决。经过多年反复试制试用,终于制成了具有多种功能(可改变功能)的“仿生物电调制电荷治疗仪”。
仿生物电调制电荷治疗仪,是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和器官正常生物电活动形式和参量,制成各种仿生物电电路板(可做成插接件,一柄一卡,也可用微机),用它输出尽量接近某组织器官、某环节的正常生物电参量的电流,调制相应的电荷,以适宜的输出方式,纠正病态时异常的生物电活动,进而纠正异常的生化反应而治疗疾病的治疗仪。还可以针对人体生物电薄弱的环节或减弱了的环节,做成多种保健仪。从对多种疾病的治疗,对各年龄组的保健举措来看,其效果决不亚于气功的神奇。
除了前面提到的癌症之外,对骨折延迟愈合、栓塞性脉管炎、褥疮、慢性骨髓炎……多种顽症,都有快速治愈的病例。对病毒、细菌感染疗效极佳。许多常见病随治随愈。根据本书对微循环的分析,治疗与微循环有关的疾病效果突出,能快速改善微循环障碍,坚持治疗能使机体保持良好的微循环状态。
在保健方面,抗衰老是人类渴望已久,为之奋斗时间最长的一个课题。从实践来看,灵丹妙药没有,用生物电抗衰老,易见端倪。在分析中,显示了生物电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证实了生物电的重要作用。
6. 生物电阻抗20khz50khz100khz是什么意思
Khz是频率的单位千赫。电压频率分别为20千赫、50千赫和100千赫时,生物的阻抗呈不同的值。
7. 生物电是多少伏一
人体的任何一个细微的活动,都与生物电相关,外界的刺激、心脏的跳动、肌肉的收缩、眼睛的开闭、大脑思维等:像心脏跳动时会产生1-2毫伏的电压、眼睛开闭时会产生5-6毫伏的电压、读书或思维时会产生0.2-1毫伏的电压,而人体内的生物电位在安静时通常为90毫伏。
8. 生物电!!!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生物电 英文名称:bioelectricity 定义: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在生物体内产生的各种电位或电流,包括细胞膜电位、动作电位、心电、脑电等。 所属学科: 海洋科技(一级学科) ;海洋技术(二级学科) ;海洋生物技术(三级学科) 2000多年前,人类就发现动物体带电的事实,并利用电鳐所发生的生物电治疗精神病。18世纪末,L.伽伐尼发现蛙肌与不同金属所构成的环路相接触时发生收缩的现象。以后C.马蒂乌奇、E.H.杜布瓦-雷蒙和L.黑尔曼等的工作,都证明了生物电的存在。20世纪初,W.艾因特霍芬用灵敏的弦线电流计,直接测量到微弱的生物电流。1922年,H.S.加瑟和J.埃夫兰格首先用阴极射线示波器研究神经动作电位,奠定了现代电生理学的技术基础。1939年,A.L.霍奇金和A.F.赫胥黎将微电极插入枪乌贼大神经,直接测出了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差。这一技术上的革新,推动了电生理学理论的发展。1960年,电子计算机开始应用于电生理的研究,使诱发电位能从自发性的脑电波中,清晰地区分出来,并可对细胞发放的参数精确地分析计算 静息电位
在没有发生应激性兴奋的状态下,生物组织或细胞的不同部位之间所呈现的电位差。例如,眼球的角膜与眼球后面对比,有5~6毫伏的正电位差,神经细胞膜内外,则存在几十毫伏的电位差等。静息状态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称静息膜电位,简称膜电位。它的大小与极性,主要决定于细胞内外的离子种类、离子浓差以及细胞膜对这些离子的通透性。例如,神经或肌肉细胞,膜外较膜内正几十毫伏。在植物细胞(如车轴藻)的细胞膜内外,有100毫伏以上的电位差。改变细胞外液(或细胞内液)中的钾离子浓度,可以改变细胞膜的极化状态。这说明细胞膜的极化状态主要是由细胞内外的钾离子浓度差所决定的。在细胞膜受损伤(细胞膜破裂)的情况下,损伤处的细胞液内外流通,损伤处的膜电位消失。因此,正常部位与损伤部位之间就呈现电位差,称为损伤电位(或分界电位)。 有些生物细胞,不仅细胞膜内外有电位差,在细胞的不同部位之间也存在电位差。这类细胞称极性细胞。在极性细胞所组成的组织中,如果极性细胞的排列方向不一致,它们所产生的电场相互抵消,该组织就表现不出电位差。如果极性细胞的排列方向一致,该组织的不同部位间就呈现一定的极性与电位差。它的极性与电位大小,取决于细胞偶极子矢量的并联、串联或两者兼有所形成的矢量总和。例如,青蛙的皮肤,在表皮接近真皮处,有极性细胞。这些细胞具有并联偶极子的性质,内表面比外表面正几十毫伏。在另一些生物组织上,极性细胞串联排列,如电鱼的电器官就是由特化的肌肉所形成的“肌电板”串接而成的。由5000~6000个肌电板单位串联而成的电鳗的电器官,由于每个肌电板可产生0.15伏左右的电压,因此这种电器官放电的电压可高达 600~866 伏。某些植物的根部,也是由极性细胞串联构成的。因此由根尖到根的基部各点间都可能呈现电位差植物运动反应时的电现象
有些植物受刺激后会产生运动反应。这时,往往出现可传导的电位变化。例如,含羞草受刺激时,叶片发生的闭合运动反应,就能传布相当的距离。在这一过程中,由刺激点发生的负电位变化,可以每秒2~10毫米的速度向外扩布。电位变化在1~2秒内达到最大值,其幅值可达50~100毫伏。但恢复时间长,需几十分钟才能回到原来的极性状态,这一段负电位变化时期就是它的不应期。 动物体的局部电反应
动物的细胞或组织,尤其是神经与肌肉,受刺激时发生的电变化比植物更明显。如果神经纤维局部受到较弱的电刺激则阴极处的兴奋性升高、膜电位降低(去极化),阳极处兴奋性降低、膜电位升高(超极化)。在刺激较强接近引起兴奋冲动阈值的情况下,阴极的电位变化大于阳极,这是一种应激性反应。但是这种电位变化仅局限在刺激区域及其邻近部位,并不向外传布,故称局部反应,所发生的电位称为局部电位。一个神经元接受另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冲动而产生突触传递的过程中,在突触后膜上会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前者是突触后膜的去极化过程,后者是突触后膜的超极化过程。这些电位变化,只局限在突触后膜处,并不向外传导,也是一种局部电位。如果感受器中的感觉细胞或特殊的神经末梢受到适宜刺激,如眼球中的感光细胞受光的刺激、机械感受器柏氏小体中的神经末梢受到压力刺激也会产生局部电位反应,称为感受器电位或称启动电位。同样,肌肉细胞接受到神经冲动的情况下,在神经与肌肉接头处(神经终板)也会产生局部的、不传导的负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所有这些局部电位,都会扩布到邻近的一定区域,但不属传导。离局部电位发生处愈近,则电位越大,并按距离的指数函数衰减。局部电位的大小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高,大的可达几十毫伏。
[编辑本段]动物体的传布性电反应
动物体中能传布的电反应更普遍。如当神经细胞受到较强的电刺激时,在阴极产生的局部电反应随刺激增强而增大,超过阈值,就会引起一个能沿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冲动。神经冲动到达的区域伴有膜电位的变化,称动作膜电位(简称动作电位)。这是一个膜电位的反极化过程,即由原来的膜外较膜内正变为膜外较膜内负。因此,发生兴奋的部位与静息部位之间,出现电位差,兴奋部位较正常部位为负,电位可达 100毫伏以上。这个负电位区域可以极快的速度向前传导,如对虾大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可达80~200米/秒。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或感受器电位,虽然不是能传导的兴奋波,但当它们增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邻近神经组织的兴奋性,甚至发生伴有负电位变化的神经冲动。 动物的组织或器官,在发生应激性反应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电变化。它的大小与极性决定于组成该组织的细胞兴奋时所产生的电场的矢量总和。如眼睛受光照刺激时,可记录到眼球的前端与后面之间的电位差变化,称为视网膜电图。它的波形很复杂,系由光刺激使感受细胞产生感受器电位,并相继引起视网膜中其他细胞产生兴奋与电位变化。由于这些电变化的电场方向不一致,因此,视网膜电图标志的是这些细胞的产生的电场的矢量总和。不同的动物,由于视网膜的结构不同,产生的视网膜电图也不同,同时光照程度、时间等因素也会影响视网膜电图的波形。 生物有机体是一个导电性的容积导体。当一些细胞或组织上发生电变化时,将在这容积导体内产生电场。因此在电场的不同部位中可引导出电场的电位变化,而且其大小与波形各不相同。例如,心电图就是心脏细胞活动时产生的复杂电位变化的矢量总和。随引导电极部位不同,记录的波形不一样,所反映的生理意义也不同。另外,高等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所产生的电场,在人或动物的头皮上,无论静息状态或活动状态时,都有“自发”的节律性电位波动,称为脑电波。它是脑内大量的神经细胞活动时所产生的电场的总和表现。在静息状态时,电位变化幅度较高,而波动的频率较低。当兴奋活动时,由于脑内各神经元的活动步调不一致(趋于异步化),总合电位就较低,而波动的频率较高。当接受外界的某种特定刺激时,总和电场比较强大,因此,可以记录到一个显着的电位变化。因为这种电位变化是由外界刺激诱发而产生的,所以称为诱发电位。
[编辑本段]学说
企图用一种学说去解释各种生物体中所出现的各种不同的电现象是不可能的。不过,在动物体上,特别是在神经系统或肌肉系统中所发生的各种电现象,基本上可以用A.L.霍奇金与A.F.赫胥黎提出的离子学说,从细胞水平加以解释。 离子学说是在J.伯恩斯坦(1902)提出的膜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离子学说认为,神经或肌肉的细胞膜,对不同的离子具有不同程度的通透性。又由于细胞内的各种离子浓度,特别是钾离子、钠离子和氯离子,与细胞外液中的浓度不同,因此,在细胞膜内外两侧间就会产生电位差(根据F.G.唐南氏平衡原理)即膜电位。这是静息电位的基础。在不同的生理条件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将发生变化,因此膜电位也即发生改变,即形成各种形式的动作电位。例如,在静息状态下,神经或肌肉细胞的细胞膜对钾离子具有较大的通透性,而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的浓度几十倍,因而形成几十毫伏的膜外较膜内正的静息膜电位。当改变细胞外(或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时,静息膜电位将按能斯脱(Nernst)公式的关系,发生相应的改变。这就证明了静息膜电位决定于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的观点。有些植物细胞的静息膜电位,也是由细胞内外钾离子的浓度所决定的。当神经或肌肉细胞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发生了变化,即对钠离子的通透性突然增大,并在各种离子的通渗性中占优势地位。因此在这瞬间内,膜电位的大小与极性,主要决定于细胞膜内外的钠离子浓度。由于细胞外的钠离子浓度较细胞内高,因此,在短时间内膜电位突然由膜外较膜内正变为膜内较膜外正,即出现反极化现象。此时电位变化的幅度(去极化后再成反极化)可达100毫伏以上,这就是动作电位。但这时仍有不同于静息状态下的膜电位,称为动作膜电位。 动作电位所在的区域,即兴奋冲动所在的区域,会迅速地向前传导。兴奋冲动在某一区域出现的时间极短,只有几毫秒。当兴奋冲动过去以后,这一区域的膜电位又逐渐恢复到原来的静息状态,即恢复静息膜电位。 在不同的细胞上,甚至在同一个细胞的不同区域的细胞膜上所发生的通透性变化并不完全一致。例如,脊椎动物视网膜中的视细胞,在受光照刺激时所产生的反应是膜电位升高(超极化)。但是,无脊椎动物视网膜中的视细胞,受光照刺激时所产生的反应是膜电位降低(去极化)。又如,在同一个脊髓运动神经元轴突的膜上,兴奋时所表现的是去极化甚至反极化反应。但在同一个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后膜上,当接受另一个神经元的神经末梢释放的兴奋性递质时,虽然也产生去极化反应,但这时所发生的离子通透性变化却与轴突上所发生的不同。兴奋性突触下膜兴奋时,对钠离子的通透性不是单独的突然增加,而是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普遍地增加,所以它并不出现反极化(膜内较膜外正)的状态。在同一个运动神经元的抑制性突触后膜上,当接受另一个神经元的神经末梢释放的抑制性递质作用时,情况另是一样。抑制性突触下膜兴奋时对钾离子与氯离子的通透性增高,使膜电位超极化,则膜外更正于膜内。可见不同的细胞,甚至同一细胞的不同区域的细胞膜,在兴奋时所产生的膜电位变化是不相同的。 总的来说,无论是静息膜电位或各种动作膜电位变化,都可以用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性的不同来解释。由于通透性的不同变化,膜内外各种离子浓度的差别,表现出各种极性、幅值、频率、相位不同的生物电现象。 在组织或器官上发生的生物电现象,大多数是个别细胞所产生的生物电的矢量总和,所以对它的发生机制同样可以用离子学说去解释。但有些生物电变化的时间过程极缓慢,如光合作用时所产生的电变化与细胞的代谢活动有密切联系,即是一种生物电化学电位。在大脑皮层上还可以检测出一些极缓慢的电位波动,有的在1分钟内波动几次,有的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才有明显的变化。这种电位与快速的神经细胞兴奋活动不同,也可能是一种由代谢活动所引起的或与神经胶质细胞活动有关的生物电化学现象。
[编辑本段]生物学意义
电鱼能在瞬间放出高压电,所以既有防御猎食者侵犯的作用;也可用这种电击捕获小动物。另有一些电鱼,如非洲的裸背鳗鱼类,能不断地释放微弱的电脉冲,起探测作用或导向作用。生物电更普遍的意义在于信息的转换、传导、传递与编码。生物体要维持生命活动,必须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由于环境变化的因素与形式复杂多变,如变化的光照、声音、热、机械作用等等,因此生物有机体必须将各种不同的刺激动因快速转变成为同一种表现形式的信息,即神经冲动,并经过传导、传递和分析综合,及时作出应有的反应。高等动物具有各种分工精细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一般只能感受某种特殊性质的刺激。感受器中的感觉细胞接受刺激时会发生感受器电位,并用它来启动神经组织,产生动作电位。因此,不同的刺激动因都变成了同一形式的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是“全或无”性质的,即“通”、“断”形式的信息。神经冲动用频率变化形式,传递信息到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编码,并将同时作出的反应信息以神经冲动形式传向外周效应器官。动作电位的传导极为迅速,所以生物体能及时对周围环境变化,作出迅速的反应。这一系列的信息传递都是以发生各种形式的生物电变化来完成的。
[编辑本段]应用
生物体内广泛、繁杂的电现象是正常生理活动的反映,在一定条件下,从统计意义上说生物电是有规律的:一定的生理过程,对应着一定的电反应。因此,依据生物电的变化可以推知生理过程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如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等生物电信息的检测等。反之,当把一定强度、频率的电信号输到特定的组织部位,则又可以影响其生理状态,如用“心脏起搏器”可使一时失控的心脏恢复其正常节律活动。应用脑的电刺激术(EBS)可医治某些脑疾患。 在颈动脉设置血压调节器,则可调节病人的血压。“机械手”、人造肢体等都是利用肌电实现随意动作的人-机系统。宇航中采用的“生物太阳电池”就是利用细菌生命过程中转换的电能,提供了比硅电池效率高得多的能源。可以预见生物电在医学、仿生、信息控制、能源等领域将会不断开发其应用范围。
9. 人体电(人体生物电)
生物电来源于细胞的功能。细胞是有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组成。细胞膜的结构很复杂,它一方面把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同时膜上又存在一些孔道,允许细胞与周围环境交换某些物质。实验测得在细胞内、外存在多种离子,膜内主要是钾离子(K+)及一些大的负离子基团(A-)(A-不能通过细胞膜),膜外主要是钠离子(Na+)和氯负离子(Cl-)。在不受外界刺激的静息状态下,实验测得活细胞的细胞膜外部带正电、内部带负电,即膜内侧电位约为-90~70毫伏。这种电位称为静息电位。
当细胞受外界刺激时,能作出主动反应,称为细胞的兴奋。生理学上将那些兴奋较强的组织,如神经、肌肉和腺体等统称为可兴奋组织。它们的细胞所作出的主动反应是表现在当外界刺激强度达到一定阈值时,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会发生突然变化,最后使电位发生改变。细胞内的电位可从负电位突然变为正电位(约20~30毫伏),大约在不到1豪秒的时间内,很快又恢复到原来的静息电位。这种变化的电位称为动作电位。
有些细胞(如神经细胞和心机细胞)不仅在外界刺激下能产生动作电位,而且有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系统正是靠传导各种兴奋对人体各器官的生理过程起到了调节作用,使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脑电图主要由各种节律性电活动组成。根据频率(周/s或Hz)将脑波进行分类:
α波:频率8~13Hz,波幅为10~100μV,是成年人安静闭目状态下的正常波形,在顶、枕区α活动最为明显,数量最多,而且波幅也最高。
β波:频率为14~30Hz,波幅为5~25μV,在额、颞、中央区β活动最为明显;其指数约为25%。
θ波:频率为4~7Hz,波幅为20~100μV,表示大脑处于深挚思维或灵感思维状态,是学龄前儿童的基本波形,成年人瞌睡状态也会出现。
δ波:频率为0.5~3Hz,波幅为20~200μV,表示大脑处于无梦深睡状态,是婴儿大脑的基本波形,在生理性慢波睡眠状态和病理性昏迷状态也会见到。
频率的个体差异很小,波幅的个体差异较大。
影响脑波的因素很多。正常脑波与年龄大小有密切关系,年龄越小,快波越少,而慢波越多,且伴有基线不稳;年龄越大,则快波越多,而慢波越少。但是,在50岁以后,慢波又继续回升,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基本频率慢波化。脑波更受到意识活动、情绪表现以及思维能力等精神因素的影响。
α指数(α波占全部脑波百分比,安静、闭目时为75%)可以作为情绪表现的指标,情绪稳定而思维广博的人,α指数较高,情绪不稳定而狭隘偏激的人α指数则甚低。α波易受外界刺激干扰,在睁眼时,α波会减弱或消失,即便是在黑暗的环境中,睁眼也会如此。当人处于“怎么”“什么”“为什么”的惊疑状态时,由于网状结构上行激活作用的增强而导致去同步化,所以α活动也会受到抑制;若外界刺激持续存在,它又可以逐渐恢复。α波的峰与两侧的谷大体上可连成为等腰三角形,若峰顶向左或右移位,破坏了等腰形态,则提示中枢处于疲劳状态。α活动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某些心理品质,如α节律优势者,易与人合作。
β波不受睁、闭眼的影响。在睁眼视物、情绪紧张、焦虑不安、惊疑恐惧或服用安定等药物时,β波活动急剧增多。β活动也与人的某些心理品质有关。β节律优势的人常表现为:精神紧张、情绪不稳、感情强烈、易于冲动、固执己见、不受约束、善于独立的执行任务;长于抽象思维,喜欢依靠“推理”解决问题,还表现出持久力差,易于疲劳的特点。
10. 神奇的生物电
什么是生物电
我们人体是由许许多多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我们机体最基本的单位,也是一个生物电的基本单位,它们还是一台台的“微型发电机”。植物有植物电、动物有动物电、人体有生物电,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有电产生。一个活细胞,不论是兴奋状态,还是安静状态,它们都不断地发生电荷的变化,科学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生物电现象"。
生物电的产生原理
细胞浸浴在细胞液中,细胞膜的内外存在许多带电离子。在安静状态时,这些离子相对稳定,当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力发生变化,各种离子便活跃起来,在细胞膜内外川流不息,出现钾钠离子交换,便产生了生物电。
人体所有器官都会产生生物电现象,并且以电的形式--动作电位,通过相应的神经纤维把兴奋传导到大脑中枢,大脑中枢以动作电位的方式,把神经冲动信号通过相应的神经纤维传到效应器,从而产生器官或组织的功能活动。
生物电在临床的应用
心电图,也叫"心电描记器",是用来检查人的心脏疾病的一种仪器,它可以记录下心肌电位改变所产生的波形图象。医生们只要对心电图进行分析,便可以判断受检人的心跳是否规则、有否心脏肥大、有否心肌梗塞等疾病。
还有一个是脑电图,原理相同,只是比起心电来,脑电比较微弱,因此科学家要将脑电放大100万倍才可反映出脑组织的变化,如脑内是否长肿瘤、有否可能发生癫痫病等。
生物电中医疗法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支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科学家测试:在人体表经络线上电阻比邻近肌肉小,实际上经络就是人体的生物电系统。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就是气不通,血不通,气滞则血瘀,不通为万病之根源。为什么气不通,就是生物电不通,植物神经不能顺利指挥各组织器官、脏腑的气血运行,新陈代谢,所以就慢慢生病了。
人体的生物电弱了,会造成气不通、血不通,用外来电强化人的生物电,电动生磁,磁动生电,这是近代磁疗的兴起原理。当磁场作用于穴位,电压、电位就发生变化,激发生物电流产生电磁波,然后传到全身的经络,传到中枢神经形成刺激,对病变部位进行调整。
小结
生物电经络疗法,核心是一个"通"字,生物电通了,磁场强化了,气通了,血通了,微循环改善。有胀痛、红肿发炎,有病理性产物,很快排走了,所以,大家在未来的医疗选择中,不妨多一种选择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