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什么意思
呵呵,这记得老师曾经讲过: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西周末年由史伯提出的一种关于世界起源的朴素辩证法观点,意思是指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如悦耳动听的音乐是“和六律”的结果,香甜可口的佳肴是“和五味”的结果。
和谐才是创造事物的原则,同一是不能连续不断永远长有的。把许多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使它们得到平衡,这叫做和谐,所以能够使物质丰盛而成长起来。
出自:
《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
②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体现什么哲学原理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出自《国语·郑语》,为周太史史伯提出。
意为实现了和谐,则万物即可生长发育,如果完全相同一致,则无法发展、继续。强调“和而不同”这是对“和”最好的诠释。和,是不同事物的相承相继,是多样性的统一,它承认矛盾,是矛盾发展的协调统一;同,是相同事物的叠加,它回避矛盾,掩盖事物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同”是唯唯诺诺,无原则的苟合或同流合污;“和”则是有原则的和谐相处,就是说,凡无关原则的小事,要理解忍让,不要小题大做、闹不团结;凡事关原则性的大事,则要坚持原则,一丝不苟。表现在上下级关系上,“同”是是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和死气沉沉、紧张压抑的一言堂;“和”则是上下级的互相尊重和坦诚议政、集思广益的“众言堂”。
③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体现的哲学道理:同一性和斗争性相反相成;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
这句话出自《国语·郑语》,为西周末期周太史史伯提出。原文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白话译文:和谐才能生成万物,同一就不能发展。把不同的东西加以协调平衡叫做和谐,所以能丰富发展而使万物归于统一;如果把相同的东西相加,用尽了之后就完了。所以先王把土和金、木、水火相配合,而生成万物。
和实生物中的“和”指的是和谐,和谐作为一个哲学概念,从马克思的角度来说,指的是矛盾的平衡性,或者说各方面矛盾共同作用之下的平衡,所以和实生物其实是指斗争、矛盾在达到平衡之后的一种积极的状态。事物得以联系和发展,发展才能”生物“,所以才说”和实生物“。
而与之相反,相同的事务是不会产生矛盾与斗争的,而没有矛盾,事物就无法联系和发展(马克思的观点),无法发展就叫”不继“,所以说”同则不继“。
综上所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体现的哲学道理是强调了矛盾与斗争的存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史伯已经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根本法则就是“和”,即二元乃至多元的对立统一。事物的不断生成,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也就是“和”的不断展现,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不断展现。这既是客观世界的自在过程,又是人的主观世界的能动过程。
从人的认识和实践来说,一方面要尊重客观世界自然的“和”,不能从根本上加以人为的破坏,一方面要创造各种各样、方方面面的“和”。最简单的事例,土加土,还是土,水加水,还是水,只有量的增加,没有质的变化;土加水,则成泥,便可垒墙筑屋,再加火烧,则成各种陶器及砖瓦,便可方便生活、美化生活。总之,人要认识“和”的本质,运用“和”的法则。
史伯正是以“和”的思想为指导,给郑伯友分析王朝之弊的,指出周幽王的要害是“去和而取同”。史伯用大量的事实说明,周幽王抛弃光明正大,喜好鬼鬼祟祟和邪恶的谗言;讨厌贤明正直的忠臣,而亲近愚顽智昏和无知鄙陋的小人。断言不出三年周必亡。
二百多年后,齐国思想家、政治家晏婴对齐景公讲的和同之别,与史伯所言完全一致。可以想见,晏婴是在看到相关记载之后接受了史伯的思想和观点。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也是这一思想的延续。
④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什么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意思是:西周末年由史伯提出的一种关于世界起源的朴素辩证法观点,意思是指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如悦耳动听的音乐是和六律的结果,香甜可口的佳肴是和五味的结果。
和实生物是西周末年由史伯提出的一种关于世界起源的朴素辩证法观点,意思是指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如悦耳动听的音乐是和六律的结果,香甜可口的佳肴是和五味的结果。
语出:《国语郑语》,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详细解释史伯严格区别和与同这对范畴的涵义,反对去和而取同。和即以一种元素同另一种元素相配合求得矛盾的均衡和统一。同是简单的重复。他谓诸物互为他物,善于以他平他,致力于矛盾的均衡和统一。以此指导生产,就能丰长而物归之;以此治理国家,就能倾听顺逆之言,从而求得和乐如一的局面。
⑤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是什么含义
和谐才是创造事物的原则,同一是不能连续不断永远长有的。把许多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使它们得到平衡,这叫做和谐,所以能够使物质丰盛而成长起来。
出自《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着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国语·郑语》记录的是郑国的历史。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撰,但现代有的学者从内容判断,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学者依据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凡二十一卷(篇),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相较《左传》,《国语》所记事件大都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往往通过言论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全书二十一卷,《周语》三卷,记载了西周穆王、厉王直至东周襄王、景王、敬王时有关“邦国成败”的部分重大政治事件,反映了从西周到东周的社会政治变化的过程。《鲁语》二卷,则着重记载鲁国上层社会一些历史人物的言行,反映了春秋时期这个礼义之邦的社会面貌。《齐语》一卷,主要记载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采取的内政外交措施及其主导思想。
《晋语》九卷,篇幅占全书三分之一强,它比较完整地记载了从武公替晋为诸侯,献公之子的君权之争,文公称霸,一直到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家灭智氏的政治历史,从公元前678年到公元前453年,时间长,分量重,所以有人把《国语》称为“晋史”。《郑语》一卷记周太史伯论西周末年天下兴衰继替的大局势。
《楚语》二卷,主要记灵王、昭王时的历史事件。《吴语》一卷、《越语》二卷记春秋末期吴、越争霸的史实。《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
⑥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引语出自《国语.郑语》.是西周末年由史伯提出的一种关于世界起源的朴素辩证法观点,意思是指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
“和实生物”首先表达了矛盾对立的思想.矛盾双方共存才能生长出万物.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