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口腔咽肠道是什么微生物分布

口腔咽肠道是什么微生物分布

发布时间:2022-12-12 03:01:06

㈠ 什么是肠道微生物

就是生活在肠道里的微生物,种类非常多。比如人肠道里有大肠杆菌、乳酸菌等细菌,牛的肠道里有纤毛虫。。。。。。

㈡ 微生物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我们的肠道里面同样存在很多微生物,人肠道里的微生物有哪些呢

细菌对于人类有益的有:
大肠杆菌和乳链球菌能合成VitB1、B12泛酸、叶酸及VitC、K等。双岐杆菌产酸造成酸性环境可促进对 VitD、Ca、Fe的吸收。 唾液链球菌产生的H2O2抑制脑膜炎球菌生长,大肠菌素可抑制痢疾杆菌生长。

细菌对于人类有害的有:
耐药性葡萄球菌繁殖成优势菌而发生腹泻,偶尔发生致死性葡萄球菌脓毒血症;变形杆菌和假单胞菌生长旺盛并侵入组织发生肾炎或膀胱炎;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引起肠道、肛门或阴道感染,也可发展成全身感染;艰难梭菌在结肠内大量繁殖,并产生一种肠毒素及细菌毒素,导致假膜性肠炎。

真菌对于人类有益的有:
霉菌可用以生产工业原料(柠檬酸、甲烯琥珀酸等),进行食品加工(酿造酱油等),制造抗菌素(如青霉素、灰黄霉素)和生产农药(如“920”、白僵菌)等。酵母菌是重要的发酵素,能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等。啤酒酵母可用来发酵生产酒精或药用酵母,也可通过菌体的综合利用提取凝血质、麦角固醇、卵磷脂、辅酶甲与细胞色素丙等产品。红曲霉可制红曲、酿制红乳腐和生产糖化酶等。抗生菌能抑制别种微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别种微生物的一些微生物。其中有的能产生抗菌素,主要是放线菌及若干真菌和细菌等。抗菌素广泛地应用抗菌素以治疗许多微生物感染性疾病和某些癌症等。在畜牧兽医学方面,不仅用来防治某些传染病,有些抗菌素还可用以促进家禽、家畜的生长。在农林业方面,可用以防治植物的微生物性病害。在食品工业上,则可用作某些食品的保存剂。

真菌对于人类有害的有:白色念珠菌存在于正常人的口腔、肠道、上呼吸道等处,能引起鹅口疮等口腔疾病或其他疾病。黄曲霉其中某些菌株会产生引起人、畜肝脏致癌的黄曲霉毒素。病原性真菌,对人类致病的真菌分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前者侵犯皮肤、毛发、指甲,为慢性,对治疗有顽固性,但影响身体较小,后者可侵犯全身内脏,严重的可引起死亡。此外有些真菌寄生于粮食、饲料、食品中,能产生毒素引起中毒性真菌病。

㈢ 如何看待肠道菌群它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

人体是一个巨大的微生物库。这些微生物主要分布在人体胃肠道、皮肤、生殖器官、口腔、鼻子和喉咙中。它们的体重超过1.27公斤,其中肠道微生物约占总体重的80%,重量为1公斤。健康人的肠道中存在多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它们统称为肠道微生物。我们通常所说的肠道菌群是指寄生在肠道内的细菌。

㈣ 人的哪些器官有微生物,哪些器官没有微生物

人体正常情况下有微生物的器官组织很多,外耳、胃、皮肤、尿道、阴道、眼睛的结膜、鼻腔、口腔和咽、大肠小肠都有微生物正常栖息与繁殖。有些是条件致病菌,一旦你身体虚弱时会得病。
正常情况下大部分器官没有微生物,比如说脑,心脏,肝等~

㈤ 人体中的微生物

人体许多部位都生活着微生物,其中以肠道中的微生物数量最多、种群最丰富,大约80%的人体正常微生物都集中在这里,它们的数量超过100万亿个(这个数字大约是人体细胞总数的十倍),总重量超过一公斤,种类有四五百种,绝大部分是不需要氧气的厌氧细菌。人的皮肤上也生活着许多微生物(肤表微生物),有细菌也有真菌,人体汗液中的无机离子和有机物是这些微生物惬意的食物,唯一令肤表微生物感到缺憾的是皮肤上的水分太少,不时要忍受干渴的折磨,视水分的充足程度,每平方厘米皮肤上的微生物从1万到100万不等,肤表微生物容易被水洗脱,淋浴可除掉绝大部分肤表微生物,但8小时内皮肤上又可迅速重建起一个蓬勃的微生物世界。口腔是微生物生存的好地方,唾液给这里的微生物带来丰富的营养和充足水分、口腔高低不平的表面又为各类微生物提供了栖身之所,因此近百种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都能在这里安详地生活,此外,鼻腔、咽腔以及女性泌尿生殖道也是一些微生物定居的场所,人体的胃不是微生物的好去处,这里沸腾着的胃酸使大部分微生物都受不了,因此在这里仅生活有少量的耐酸细菌和酵母菌,它们粘附在胃壁上生长。 人在出生时身体上是没有微生物的,但随后几小时内,微生物便通过呼吸、母乳等各种渠道进入人体、占据合适的位置开始生息繁衍,这便是人体正常微生物的来源,并非所有微生物都能在人体顺利定殖,比如皮肤上分泌的油脂就能杀伤一些微生物,唾液中除营养外也含有大量的抗菌物质,能在人体上定殖的微生物都是能克服人体这些阻障的种群,这或许也可以看成人体对微生物的选择吧,科学家怀疑,对于那些人体需要的微生物(尤其是肠道微生物)人体可能通过某种化学信号不断地与它们对话,这样就可引导它们到达合适的位置定居,若非此,很难解释微生物那么精确地定位以及人体免疫系统为何不对付这些外来者等一系列问题,科学家现在发现一些哺乳动物肠道组织甚至发生了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的变化,这更坚定了科学家的这种想法。 口腔中繁茂的微生物世界 微生物显然也懂得双赢的道理,人体正常微生物在享受人体提供的生存空间时自然也感恩戴德极力回报人体,首先它们能够抑制外来病原微生物,外来病原微生物要想在人体内捣蛋就必须先在人体内找到立足点,但人体既然已生活着正常的微生物菌群,病原微生物要夺取一个立足点必须要和这些微生物进行恶战,但大部分情况都是这些病原微生物败下阵来,因为人体正常微生物以逸待劳自然很容易打败外来的入侵者,人体正常微生物还能合成一些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肠道微生物在这方面更是能力超凡,许多肠道细菌能制造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并为人体吸收,此外,肠道微生物还能提高人的免疫力、通过降解食物中亚硝胺等致癌物质防止肿瘤,科学家现在发现一些中药药效的发挥还得靠肠道微生物,大黄是中药中一味很有名的泻药,它的药效成分到达大肠后被这里的一种叫螺旋链球菌的细菌分解成羧酸蒽酮,这种物质方才真正具有下泻的功能。 科学家对人体正常微生物的研究刺激了一门新学科的诞生—微生态学,这门学科将微生物与其生存的人体环境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个微观或细胞水平的生态系统,同宏观生态系统一样,微生态系统也应保持平衡,这种平衡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如果微生态平衡被打破,人体必然遭殃,例如滥用抗生素常使肠道菌群失调,因为它们能杀死很多正常的肠道微生物从而使那些有害微生物繁衍壮大,此时人体最常见的反应是腹泻不止,除了抗生素,年龄也可能影响到菌群的变化,科学家发现,由母乳喂养的婴儿肠道中98%以上的细菌都是双歧杆菌,这是一种对人非常有益的细菌,随着年龄的增长,双歧杆菌逐渐减少,成人体内双歧杆菌比例为10%,和年轻人相比老人肠道中的双歧杆菌已十分稀少,有的甚至已经检测不出来,但长寿老人却又减少得不是那么剧烈,这提示科学家补充双歧杆菌或许能延年益寿,通过调节饮食习惯可以增加肠内双歧杆菌数量,比如少吃肉、多吃蔬菜、多喝酸奶,另外,服用市面上的补充肠道有益菌的微生态制剂也不失防治菌群失调的辅助方法。许多口腔疾病也往往并非是由于外来有害微生物的入侵而是口腔微生物种群发生了变化,如果人食物中糖分尤其是蔗糖含量提高而又不注意口腔卫生的话,牙齿表面将形成一个产酸的细菌菌落,这些酸可以溶解牙齿表面的釉质(由矿物质结晶体构成),这层坚固的防护层被细菌攻破后,细菌就可轻而易举分解牙齿内部物质,最终造成龋齿,氟能提高牙齿的抗腐蚀能力以及抑制细菌对糖的代谢,因此饮用水和牙膏中加入适量的氟化物有助于防止龋齿。 人体微生物还与很多人体生理现象有关,如“屁”的形成就与肠道微生物有关,正如人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要呼出二氧化碳,细菌在其生命过程中也要呼出气体,但不光是二氧化碳,还有甲烷、硫化氢等,这些气体再加上人吞入的空气排出人体后就形成所谓的“屁”。 一些人体微生物为科学家所钟爱,在更大层面上造福着人类,肠道中的大肠杆菌就是一个典型,这种闻名遐迩的细菌是一种被人类了解得最清楚的生命,对一些生命现象的研究往往用它作为模式生物,科学家也喜欢将一些外源基因导入这种细菌来生产有价值的生物物质,世界上最早的生物技术产品人胰岛素就是用这种细菌生产的,大肠杆菌在环境检测中还经常被作为一种指示菌来指示水或食品被粪便污染的程度,它与其它肠道病原菌的生活习性和环境都非常相似,因此它的数量能反应样品中病原菌的数量。 需要提及的是,人体正常微生物若要名副其实的“正常”必须老老实实地呆在它们的居住地,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它们跑到人体其它地方去溜达就往往酿成祸害,它们也就成了让人体致病的罪魁祸首,这就是常被医生提起的内源性感染,例如有时大肠杆菌跑到男性前列腺中引起细菌性前列腺炎,这可并不是容易治疗的疾病,将给人体带来极大的痛苦,因为一些正常微生物也可能致病,它们又有了一个“机会致病菌”的名字,不过庆幸的是出现这种情况的机会很少。

㈥ 人体消化吸收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

      人体的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就是从口到肛门的一条中空的管道,开口与出口都与外界相同,可以理解为皮肤的延续,它被解剖学家从上到下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消化腺就是分布在消化道旁边的和消化道管壁内的腺体,可以理解为长江的各个支流和长江边的渗水。消化道和各种消化腺由特定的排列顺序和分布组成一个精密的系统----消化系统,主要起消化和吸收两个功能,消化过程又包含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主要是口腔咀嚼和胃肠道蠕动研磨食物,后面还会讲到被主流医学忽视了的其他几大功能,如:内分泌、免疫、内外界环境信息交流的节点等等。

      消化系统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口腔是消化道的开端,它的主要功能是咀嚼、研磨食物并将食团与唾液充分混合,咀嚼动作能反射性引起胃肠、胰、肝、胆囊等消化器官的活动,为迎接食团进入胃及肠道做热身的准备。唾液里含有很多种类的酶和免疫球蛋白,起到较弱的化学系消化作用和一定的抗菌作用。食管是口腔和胃的连接管道,在食管与胃连接的位置,有一处生理性的高压区,尽可能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从而引起胃食管反流甚至食管病变。胃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具有暂时储存食物和消化食物的功能,食物进入胃内后,胃壁内的化学感受器和张力感受器感受到食物进入胃内后,会促进胃内各种分泌腺大量的分泌,同时会促进胃蠕动,帮助研磨食团及促进食团与胃液充分的混合,部分蛋白质被少量的分解成肽类。再次同时,胰腺和胆囊已经得到食物进入胃内的消息,热身活动进一步的加强。胃内的食团被有序的一团一团的随着胃蠕动通过胃肠连接的部位----幽门,进入小肠。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最重要的部位,小肠内壁成毛毛虫样,我们称之为小肠绒毛,目的是极大扩大小肠表面积,小肠绒毛这样结构的存在使得小肠内面积约为人体表面积的130倍。小肠内最重要的消化液就是胰液,略呈碱性,可中和食物从胃液中带来的胃酸,胰液中含有丰富的蛋白水解酶、淀粉酶、脂肪酶等多种消化酶,可以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麦芽糖、糊精和麦芽寡糖等等,可以将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多肽和氨基酸,小肠内还有通过胆囊收缩挤压出的胆汁,主要将脂类分割成细小的脂肪颗粒,极大增大脂类的表面积,方便胰脂肪酶跟小脂肪颗粒的接触面积,从而分解成甘油、甘油一脂和脂肪酸。这些被分解成了小分子的物质才能被小肠吸收。小肠吸收后的食物残渣通过回盲部进入大肠,大肠没有重要的消化功能,但是大肠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可以将食物残渣中部分消化不了或者消化不干净的糖类发酵,生成短链脂肪酸,作为肠上皮细胞活动的能量来源,微生物通过消化食物残渣产生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并排出体外进入肠管供人体吸收,还有肠道内微生物产生的神经递质约占人体内总神经递质的四分之三,神经递质是体内各器官组织进行沟通的信使,相当于是邮递员。它们除此之外还产生其他一线尚未被我们发现的有利代谢产物,所以我们吸收的是肠道微生物排出的对人体极其有利甚至不可缺少的“大便”,它们其实跟人类是共生的关系。所以将肠道类按一定比例和数量分布的菌群统称为人体的另一大“器官”一点都不过分。

      古人说,病从口入。肠道是食物进入机体的门户,因而是人体中直接接触各类外在细菌、病毒、毒素等有害物质最多的地方,处理要消化吸收营养物质,还要承受各种有害物质的入侵。但是,为什么我们绝对部分人还能保持较健康的状态呢?原来,我们肠道有四个屏障保护,如下图。第一个就是微生物屏障,其他几个屏障我们的主流医学已经研究得相对比较透彻,那么今天就着重讲解微生物菌群失调对现代一些疾病的发生所产生的影响。

      微生物分布在全身分布范围广、种类和数量多。微生物在人体的不同部位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布,各菌群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生态平衡,一道机体内外发生变化,正常的生理组合就被打破,从而形成病理性的组合,我们称之为菌群失调。它可以发生在身体任何暴露的位置,如生殖道、肺部、鼻腔、耳朵、指甲或眼睛粘膜表面,最主要发生在肠道和皮肤。同一种微生物生态失调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的症状不一定一样,比如在一病人身上发生皮炎,但是在另一个人身上可能表现为周围神经炎或类风湿关节炎。传统观点认为肠道菌群只是具有发酵和腐败的作用,现在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平衡对我们胃肠道屏障和防御体系的构建、肠道功能、机体营养、细菌感染、药物效应、免疫反应、肿瘤的发生、衰老过程和应激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肠道微生态菌群到底有什么作用?它们参与机体的代谢过程,如:将残留的不能消化的物质发酵、帮助合成维生素(维生素K、维生素B族包括生物素、B12、叶酸、B6、核黄素等)、帮助合成有益的短链脂肪酸(能为结肠提供能量、阻止病原微生物在肠道内定植和大量繁殖、减少对氨的吸收预防老年痴呆和帕金森、降低肠漏和结肠癌几率)、促进消化酶的产生从而改善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对肠道粘膜的保护(为常住有益菌和病原菌提供竞争生存空间、中和病原体产生的毒素从而减少对机体的损害)、免疫调节作用(肠道菌群能够增加白介素-10细胞因子的合成,它能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是目前公认的炎症与免疫抑制因子,还与心血管系统疾病密切相关)、营养刺激(能够刺激上皮细胞分化,和肠道尿液能形成一个约30微米厚的生物膜,就是我们说的第一道屏障,当出现炎症、感染时,生物膜消失)。

      肠道菌群紊乱是现代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生有着怎样的关系?肠道菌群改变与肥胖的关系:肠道菌群能够调控食物热量的吸收,能够通过调控脂肪合成和储存功能的Fiaf基因表达,直接导致肥胖,这个在现代养殖业中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最有说服力,还有一些肥胖的患者当中通过接种有益的细菌进而达到减肥目的的案例。肠道菌群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胃肠道激素如胰高血糖素样肽、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激素、脑肠肽、胰多肽、胃肠激素肽等,肠道菌群对以上激素有调控的作用,同时高脂饮食可减少胃肠道有益细菌的数量,升高内毒素脂多糖水平,诱发慢性炎症,从而引起胰岛素抵抗和肥胖。肠道菌群与真菌感染的关系:在临床工作几年后发现,大量长期应用抗生素的病人特别容易引起真菌感染,可能的原因是大量抗生素杀死机体内正常菌群后导致体内的真菌大量滋生繁殖,从而成为优势物种侵犯人体。肠道微生物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无论男女,体内都会分泌雌激素,只不过女性体内雌激素含量更高,雌激素随血液循环进入肝脏,在肝脏内和一种多糖结合,此过程我们称之为雌激素灭活,通俗讲就是失去生物活性,灭活的雌激素随着胆汁分泌到肠道,此时肠道正好有一种细菌以灭活的多糖为食,从而灭活的雌激素再次变成具有生物活性的雌激素,这样的雌激素更容易被肠道吸收入血,维持较高的雌激素水平,当以多糖为生的微生物被抗生素杀灭后,这部分可利用的雌激素变流失掉了,从而影响人体的内分泌,导致比如乳腺癌的发生。

      既然我们了解到现代慢性病很可能是有肠道菌群紊乱导致,那么我们可不可以人为的补充有益微生物或者有益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素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目前所投入的益生菌在临床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比如医疗机构使用的双岐三联活菌、双岐杆菌、活菌散等逐步的被医疗机构所使用。

      凡此种种,还有很多微生物导致的疾病尚未被人们发现,人类在与体内微生物的漫长演化过程中,我们和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在共同发育,它们参与了我们的代谢、免疫及认知方面的发育过程,随着现代医疗和农业大量使用抗生素,人体内的菌群也在发生着剧烈的改变,包括种类和数量,现代慢性病如洪水猛兽一样冲击着现代人。

㈦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土壤、空气、江河、海洋等都有数量不等、种类不一的微生物存在,其中以土壤中微生物最多。在人体、动植物的体表以及人体和动物体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呼吸道、消化道等,均有多种微生物存在。正常情况下寄居于人体表面及与外界相通腔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以及泌尿生殖道中的微生物称之为“正常菌群”。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对人类动植物是有益的、必需的。例如,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将动植物的有机蛋白质转化为无机含氮化合物、以供植物生长的需要,而植物又为人类和动物所食用。空气中的大量氮气,只有依靠固氮菌等作用才能被植物吸收。肠道中的大肠杆菌能合成维生素B、维生素K,供机体所利用并具有拮抗某些病原菌的作用,目前受到广泛应用的抗生素都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因此,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

自然界中除了一部分对人类有益的微生物外,还有一部分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例如,能引起人类痢疾、伤寒、结核、病毒性肝炎,对动植物可引起鸡霍乱、鸭瘟、水稻白叶枯病等。

病原微生物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属于这类微生物。其体积微小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没有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宿主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第二类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这类微生物仅有核质、无核膜或核仁,细胞器不完善,包括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和放线菌。第三类是真核细胞型微生物:这类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内细胞器完整。真菌属于这类微生物。

细菌和病毒个体微小。细菌一般以微米为其测量单位,肉眼不能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1)细菌: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需使用放大800~1000倍的镜头才能看清。按其外形可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三大类。球菌根据其菌细胞分裂平面及分裂后排列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双球菌(如脑膜炎双球菌)、链球菌(如溶血性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以及葡萄球菌等。杆菌,如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百日咳杆菌。螺形菌菌体弯曲,可分为二类:弧菌菌体有一个弯曲,呈弧形或逗点状,如霍乱弧菌;螺菌菌体较长而硬,有几个弯曲,如鼠咬热螺菌。

(2)病毒:比细菌更微小,以纳米(nm)为测量单位,除了较大的痘病毒其直径约为300nm,能勉强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其病毒颗粒外,其他绝大多数病毒均小于150nm,已超出普通光镜的分辨范围,因此,要用电子显微镜放大几千到几万倍才能看见。病毒大多数为球形或近似球形,少数为杆状(如烟草花叶病毒),或丝状(如流感病毒),砖块状(如痘病毒)或者蝌蚪状(如噬菌体)。

在适当的条件下,细菌从外界环境吸收营养,一是通过分解代谢获得原料和能量,二是通过合成代谢合成本身的菌体成份,维持细菌的生长繁殖。

细菌能够生长繁殖,首先需要充足的营养,如水分、蛋白质、糖类、脂肪和钠、钾、钙等无机盐,还有各种生长因子如维生素B、氨基酸等。还需要合适的酸碱度,一般在中性或弱碱性(pH7.2~7.66)时,细菌的酶活性最强。不同的细菌对温度的要求也不同,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致病菌已适应人体环境,因此,多数致病菌最适于人体的温度(37℃)。

细菌生长繁殖还需要气体,主要是氧和二氧化碳。需氧菌要供给氧气,而厌氧菌则要在无氧环境中才能生长。

(二)细菌感染后引起的全身反应

细菌引起感染后,如果数量多、毒力强,加之人体抵抗力弱,病原菌及其产生的毒性产物可向全身播散引起全身性症状,常见的有毒血症、菌血症和败血症。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1.毒血症:是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本身并不进入血流,而是其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外毒素侵入血流,到达特定的组织及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如破伤风杆菌的破伤风毒素作用于人体脊髓和脑干组织的神经节苷脂受体,使人的肢体屈肌与伸肌的配合失调,以致屈肌与伸肌同时强烈收缩,肌肉痉孪强直,造成破伤风特有的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症状。

2.败血症:是指病原菌本身侵入血流,并在血流中大量生长繁殖,再产生毒性产物,引起严重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皮肤有出血斑点,肝脾肿大等。葡萄球菌,鼠疫杆菌都可引起败血症。

3.菌血症:是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由此播散到体内的其他组织器官再进行繁殖致病,而细菌并未在血中生长繁殖。例如,伤寒杆菌感染早期存在菌血症期。

(三)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

用革兰氏染色法可把所有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这种方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常规染色法。细菌经过结晶紫、碘液先后染色后,都被染成深紫色。这时再用95%酒精脱色,有些细菌可脱掉紫色,用复红再染后变为红色,称为革兰氏阴性菌(简写为G- 菌)。有些细菌不被酒精脱色,仍然保留深紫色,称革兰氏阳性菌(简写为G+菌)。

区分这两类细菌对于鉴别细菌,分析细菌的致病作用和选择抗菌药物都有重要意义。将所有细菌初步分成G+和G-两大类后,一方面便于进一步鉴定细菌种类;另一方面由于G+菌和G-菌对抗生素敏感性不同,这样便于选择有效药物进行及时治疗。G+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敏感,而G- 菌对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较敏感,可供治疗时用药的参考。化验室尚可通过分离培养细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帮助正确选择有效药物,达到合理治疗不同传染病的目的。此外,在细菌的致病作用方面G+菌和G-菌也有不同,如G+菌一般以外毒素致病,G-菌则主要以内毒素致病。

(四)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

食物中毒是吃了有毒食物而引起的中毒症状,包括细菌性食物中毒和非细菌性食物中毒(或称为毒物性食物中毒,如误食毒蕈,或误食农药,或误食含有剧毒化学药品的食品等)。

细菌性食物中毒(包括毒素性食物中毒和感染性食物中毒)除肉毒杆菌所产生的肉毒毒素外,其他细菌所引起的食物中毒临床表现均为急性胃肠炎症状,以腹痛、腹泻、呕吐等为主(少数伴发烧)。一般症状较轻,预后良好,1~2天可自愈,极少有引起死亡的报道。

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由细菌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是很常见的。有多种细菌可以引起食物中毒,其中最常见的是沙门氏菌。它广泛存在于各种动物,如猪、牛、羊、鸡、鸭、鹅及鼠类的肠道和粪便里,蛋类也容易被这种菌污染。金黄色葡萄菌也是引起食物中毒常见病原菌之一,它常常存在于正常人的鼻腔、咽喉部和皮肤化脓病灶中。奶牛的乳房化脓疱里也存在大量葡萄球菌。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中,以A型引起者最多,B和C型金黄葡萄球菌次之。

此外变形杆菌以及蜡样芽孢杆菌,各种海产品、盐腌渍品中有一种副溶血性弧菌、肉类食品中的产气荚膜杆菌,发酵的豆、面制品、罐头食品、腌肉中的肉毒杆菌都可以引起食物中毒。

平常我们见到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很急,大多在吃了不洁食物几小时后就可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但恢复也较快,1~2天就可自愈。但是,有一种毒素性食物中毒(一般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被肉毒杆菌的芽孢污染,在厌氧条件下细菌生长繁殖产生的一种剧烈外毒素,称肉毒毒索),如果人食入含有这种外毒素的食物,即可引起食物中毒。即使这种毒素仅1微克,也可使人致命,因此,它就是食物中毒中的最危险的“刺客”。

在国外,这种食物中毒主要是以腊肠、家制罐头、肉制品为主,但在我国此类食品引起肉毒中毒很少见,大多是由发酵的豆制品和面制品所致。如臭豆腐、豆鼓(占80%)、甜面酱(占10%)等。我国十几个省均有发现,以新疆、西藏、青海、宁夏省为多见。肉毒杆菌只有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下才能生长,当它存在于土壤和家畜的粪便这些对它不利的有氧环境中,就会在体内产生一个卵圆形小体,叫做芽孢。这样肉毒杆菌就能存活很长时间,几年甚至几十年,若制作加工时食品被肉毒杆菌芽孢污染,在厌氧条件下就可以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强烈的肉毒毒素。由于它是神经毒素,人摄入后导致特殊的神经中毒症状,眼部、咽部的肌肉麻痹造成复视、斜视、眼睁不开、进食困难、阻嚼无力,30%以上的病人脑神经可受损。

(五)性传播疾病常见病原体

性病是一种传染病,解放前俗称花柳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染。以前性病常指淋病、梅毒、软性下疳、性病淋巴肉芽肿及腹股沟肉芽肿等“经典”性病。 1975年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性病”改体为“性行为传播的疾病”,简称为“性传播疾病”,即指以性行为为传播途径的各种疾病,在病种上由原来的5种增加到20多种。

性传播疾病具有多种多样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病毒、寄生虫等各类病原微生物。常见的病原体有:

①细菌:淋病双球菌、杜克雷嗜血杆菌、阴道加特纳氏杆菌等。②真菌:念珠菌等。③螺旋体:梅毒螺旋体。④衣原体:眼生殖器衣原休、性病性淋巴肉芽肿衣原体。⑤支原体:解脲支原体、生殖道支原体、人型支原体。⑥病毒:人乳头瘤病毒(6、11、 16、18型)、单纯疱疹病毒Ⅱ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传染性软疣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等。⑦寄生虫:滴虫、阴虱、疥虫等。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性病患者为多种病原体的混合感染。因此,进行性病病原体检查需要有全面的医学微生物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明确诊断,防止漏诊,并对不同病原体引起的性病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有效治疗目的。

(六)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专指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病变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心、乏力、肝脏肿大压痛及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有发热及黄疸,少数病人可演变为慢性肝炎甚至发展为肝细胞癌。至于EB病毒、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埃可病毒(ECHO6,19)、柯萨奇病毒B 组、风疹病毒、黄热病毒、腮腺炎病毒及腺病毒等都可引起肝脏炎症。但这类病毒所致的肝炎属于其全身感染的一部分,并不隶属于这一特定的范畴。

病毒性肝炎根据其病原不同分为7型:①甲型肝炎(简称甲肝)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②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由乙型炎病毒(HBV)引起;③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④丁型肝炎即δ肝炎,由δ病毒(HDV)引起;⑤戊型肝炎则由戊型肝炎病毒(HEV)所致;⑥庚型肝炎由庚型肝炎病毒引起;⑦TTV肝炎由非甲非庚型肝炎病毒所致。按临床表现不同,病毒性肝炎又可分为:①急性肝炎:又分为急性黄疽型及急性无黄疽型肝炎;②慢性肝炎:又分为慢性迁延性和慢性活动性(包括轻、中、重型);③重型肝炎:又分为急性重型(通常称为暴发型)、亚急型重型(即亚急性肝坏死)和慢性重型(包括重型慢性活动性肝炎或具有高度活动型的肝硬化)。④淤胆型肝炎;⑤肝炎后肝硬化(包括活动性肝硬化和静止性肝硬化)。

(七)流脑与乙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虽然都是脑部急性传染病,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病原体引起的两种疾病,临床表现、传染途径及其防治措施也截然不同。

(1)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脊髓膜炎,由内毒素致病。病菌存在于患者或带菌者鼻咽部。带菌者对周围人群的危险性大于病人。在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显着提高,可达50%以上。病菌主要通过飞沫直接经空气传播,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儿童易受传染。病菌自鼻咽部粘膜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侵犯脑脊髓膜形成化脓性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流脑以普通型为最多见,有时可出现暴发型。此型以休克型和脑膜脑炎型为主,若不及时抢救,于24小时可危及生命。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白细胞总数在20000/μl以上,中性粒细胞>80%~90%。脑脊液经离心取沉淀物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如发现中性粒细胞内、外有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即可作出诊断。此外,出血瘀斑处无菌消毒后挑破瘀斑,挤出少量血液或组织液涂片,找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有助于诊断,其阳性率约80%。必要时可分离培养细菌进一步确诊。

(2)乙脑: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首先在日本死者脑组织分离到此病毒,又称日本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通过蚊子传播,多见于儿童(近年成人及老人患者相对增加),流行于夏秋7~9月份。临床上有高烧、意识障碍、惊厥、昏迷等严重症状,重者常发生呼吸衰竭,死亡率很高。无皮肤粘膜瘀斑,脑脊液多数澄清,白细胞很少超过1000/μl,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以上几点有助于与流脑区别。

(八)人畜共患病

在自然情况下,大多数致病性细菌只对人类或动物引起感染。但也有少数动物源性病原菌使人类患病。这类由同一种病原菌引起的家畜(或野生动物)和人类共患的疾病,称为人畜共患病。例如,家畜的布鲁氏菌病主要是牛羊、猪等家畜的病原菌,患病后表现为流产、睾丸炎、副睾炎、子宫炎等;当人类与病畜接触或通过其污染的乳制品,病菌可通过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等途径传染给人,出现菌血症,发热呈波浪型,称为波浪热。人畜共患病还可由鼠疫杆菌、炭疽杆菌引起。鼠疫杆菌是鼠类病原菌之一,亦可经染菌鼠蚤叮咬人类发生人类鼠疫。炭疽杆菌主要引起草食动物炭疽病,也可传给人类和肉食动物,引起人类炭疽病。

㈧ 世界上一共有几种细菌具体有哪些

细菌的分类
细菌(Bacterium)是属于原核型细胞的一种单胞生物,形体微小,结构简单。无成形细胞核、也无核仁和核膜,除核蛋白体外无其他细胞器。在适宜的条件下其相对稳定的形态与结构。一般将细菌染色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可识别各种细菌的形态特点,而其内部的超微结构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细菌的形态对诊断和防治疾病以及研究细菌等方面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观察细菌常用光学显微镜,通常以微米(Micrometer,um;1um=1/1000mm)作为测量它们大小的单位.内眼的最小分辩率为0.2mm,观察细菌要用光学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到上千倍才能看到。
细菌按其外形主要有三类,球菌、杆菌、螺形菌。
一、球菌(Coccus)
呈圆球形或近似圆球形,有的呈矛头状或肾状。单个球菌的直径约在0.8~1.2um左右。
由于繁殖时细菌细胞分裂方向和分裂后细菌粘连程度及排列方式不同可分为:
(一)双球菌(Diplococcus):在一个平面上分裂成双排列,如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
(二)链球菌(Streptococcus):在一个平面上分裂 ,成链状排列,如溶血性链球菌。
(三)四联球菌(Micrococcus tetragenus):在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分裂,以四个球菌排呈方形,如四联加夫基菌。
(四)八迭球菌(Sarcina):在三个互相垂直的平面上分裂,八个菌体重叠呈立方体状,如藤黄八叠球菌。
(五)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在几个不规则的平面上分裂,则菌体多堆积在一起,而呈葡萄状排列,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球菌是细菌中的一大类。对人类有致病性的病原性球菌(Pathogenic coccus)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又称为化脓性球菌(Pyogenic coccus),其中革兰氏阳性菌主要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革兰氏阴性菌包括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等。
二、杆菌(Bacillus)
各种杆菌的大小、长短、弯度、粗细差异较大。大多数杆菌中等大小长2~5um,宽0.3~1um。大的杆菌如炭疽杆菌(3~5um× 1.0~1.3um),小的如野兔热杆菌(0.3~0.7um×0.2um)。菌体的形态多数呈直杆状,也有的菌体微弯。菌体两端多呈钝圆形,少数两端平齐(如炭疽杆菌),也有两端尖细(如梭杆菌)或未端膨大呈棒状(如白喉杆菌)。排列一般分散存在,无一定排列形式,偶有成对或链状,个别呈特殊的排列如栅栏状或V、Y、L字样。
螺形菌(Spirillar bacterium)
菌体弯曲,可分为:
(一)弧菌(Vibrio)菌体只有一个弯曲,呈弧状或逗点状。如霍乱弧菌。弧菌属(Vibrio)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以水中为多,有100多种。主要致病菌为霍乱弧菌和副溶血弧菌(致病性嗜盐菌)。前者引起霍乱;后者引起食物中毒。
(二)螺菌(Spirillum)菌体有数个弯曲。如鼠咬热螺菌。弯曲菌属(Camphlobacter)形态似弧菌,因G C含量与弧菌不同,因此另立新属为弯曲菌属。对人致病的主要是空肠弯曲菌和肠道弯曲菌。前者引起急性肠炎,较为常见;后者是人体免疫力下降时的机会致病菌,较少见。
细菌形态可受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一般说来,在生长条件适宜时培养8~18小时的细菌形态较为细菌形态较为典型型;幼龄细菌形体较长;细菌衰老时或在陈旧培养物中,或环境中有不适合于细菌生长的物质(如药物、抗生素、抗体、过高的盐分等)时,细菌常常出现不规则的形态,表现为多形性(Pleomorphism),或呈梨形、气球状、丝状等,称为衰退型(Involutionform),不易识别。观察细菌形态和大小特征时,应注意来自机体或环境中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细菌形态变化。

细菌的结构
细菌的结构对细菌的生存、致病性和免疫性等均有一定作用。细菌的结构按分布部位大致可分为:表层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荚膜;内部结构包括细胞浆、核蛋白体、核质、质粒及芽胞等;外部附件,包括鞭毛和菌毛。习惯上又把一个细菌生存不可缺少的,或一般细菌通常具有的结构称为基本结构,而把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所形成的特有结构称为特殊结构。
一、基本结构
细菌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及核质。
(一)细胞壁(Cell wall)细胞壁为细菌表面比较复杂的结构。是一层较厚(5~80nm)、质量均匀的网状结构,可承受细胞内强大的渗透压而不破坏。细胞壁坚韧而有弹性。
1.细胞壁主要组份:主要成分是肽聚糖(Peptidoglycan),又称粘肽(Mucopetide)。细胞壁的机械强度有赖于肽聚糖的存在。合成肽聚糖是原核生物特有的能力。肽聚糖是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酸两种氨基糖经β-1.4糖苷键连接间隔排列形成的多糖支架。在N-乙酰胞壁酸分子上连接四肽侧链,肽链之间再由肽桥或肽链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机械性很强的网状结构。各种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支架均相同,在四肽侧链的组成及其连接方式随菌种而异。
革兰氏阳性菌例如葡萄球的四肽侧链氨基酸由D-丙-D-谷-r-L-赖-D-丙组成。初合成的肽链末端多一个D-丙氨酸残基。肽桥是一条5个甘氨酸的肽链,交联时一端与侧链第三位上赖氨酸连接,另一端在转肽酶的作用下,使另一条五肽侧链末端D-丙氨酸脱去,而与侧链第四位D-丙氨酸连接。从X光检查可见肽聚糖的多糖链是一条较硬而又呈螺旋状卷曲的长杆,由于其呈螺旋状,连接在其上的肽链才伸向四方,使交联受到一定了限制,只有邻近的肽链才可交联。但葡萄球菌的肽桥较长,有可塑性,使远距离的肽链间也可交联,交联率达90%,形成坚固致密的三维立本网状结构。
而革兰氏阴性大肠杆菌的四肽侧链中第三位的氨基酸被二氨基庚二酸(DAP)所取代,以肽链直接与相邻四肽侧链中的D-丙氨酸相连,且交联率低,没有五肽交联桥,形成二维平面结构,所以其结构较革兰氏阳性的葡萄球疏桦。
凡能破坏肽聚糖结构或抑制其合成的物质,都能损伤细胞壁而使细菌变形或杀伤细菌,例如溶菌酶(Lysozyme)能切断肽聚糖中N-乙酰葡萄糖胺和N- 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之间的联苷键之间的联结,破坏肽聚糖支架,引起细菌裂解。青霉素和头孢菌素能与细菌竞争合成胞壁过程所需的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与五肽桥之间的联结,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细胞壁,可导致细菌死亡。人和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结构,亦无肽聚糖,故溶菌酶和青霉素对人体细胞均无毒性作用。除肽聚糖这一基本成份以外,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还各有其特殊结构的成分。
2.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特殊组份细胞壁较厚,约20~80mm。肽聚糖含量丰富,有15~50层,每层厚度1nm,约占细胞壁干重的50~80%。此外,尚有大量特殊组份磷壁酸 (Teichoic acid)。(图2-6)磷壁酸是由核糖醇(Ribitol)或甘油(Glyocerol)残基经由磷酸二键互相连接而成的多聚物。磷壁酸分壁磷壁酸(Wall teichoic acid)和膜磷壁酸(Membrane teichoic acid)两种,前者和细胞壁中肽聚糖的N-乙酰胞壁酸连结,膜磷壁酸又称脂磷壁酸(Lipteichoic acid)和细胞膜连结,另一端均游离于细胞壁外。磷壁酸抗原性很强,是革兰氏阳性菌的重要表面抗原;在调节离子通过粘肽层中起作用;也可能与某些酶的活性有关;某些细菌的磷壁酸,能粘附在人类细胞表面,其作用类似菌毛,可能与致病性有关。
此外,某些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表面还有一些特殊的表面蛋白,如A蛋白等,都与致病有关。
3.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份 细胞壁较薄,约10~15nm,有1~2层肽聚糖外,约占细胞壁干重的5~20%。结构比较复杂。尚有特殊组份外膜层位于细胞壁肽聚糖层的外侧,包括脂多糖、脂质双层、脂蛋白三部分。
脂蛋白(Lipoprotein)一端以蛋白质部分共价键连接于肽聚糖的四肽侧链上另一端以脂质部分经共价键连接于外膜的磷酸上。其功能是稳定外膜并将之固定于肽聚糖层。
脂质双层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主要结构,除了转运营养物质外,还有屏障作用,能阻止多种物质透过,抵抗许多化学药物的作用,所以革兰氏阴性菌对溶菌酶、青霉素等比革兰氏阳性具有较大的抵抗力。一些化学物质如乙二胺四乙酸(EDTA)与2%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或45%酚水溶液可以将外膜除去,而留下坚韧的肽聚糖层。此外,外膜蛋白质还可作为某些噬菌体和性菌毛的受体。
脂多糖(Lipopolysacchride,LPS)由脂质双层向细胞外伸出,包括类脂A、核心多糖、特异性多糖三个组成部分,习惯上将脂多糖称为细菌内毒素。
①类脂A:为一种糖磷脂,是由焦磷酸键联结的氨基葡萄糖聚二糖链,其上结合有各种长链脂肪酸。它是脂多糖的毒性部分及主要成份。为革兰氏阴性菌的致病物质。无种属特异性,各种革兰氏阴性菌内毒性引起的毒性作用都大致相同。
②核心多糖:位于类脂A的外层,由已糖、瘐糖、2-酮基—3—脱氧辛酸(KDO)、磷酸乙醇胺等组成。经KDO与类质A共价联结。核心多糖具有属特异性,同一属细菌的核心多糖相同。
③特异性多糖:在脂多糖的最外层,是由数个至数十个低聚糖(3~5单糖)重复单位所构成的多糖链。革兰氏阴性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就是特异多糖。各种不同的革兰氏阴性菌的特异性多糖种类及排列顺序各不相同,从而决定了细菌抗的特异性。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显着不同,导致这两类细菌在染色性、抗原性、毒性、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的很大差异。
5
评论
分享
举报

youzi67
2007-10-20 · TA获得超过2078个赞
关注
展开全部
细菌种类多、繁殖快、适应环境能力强,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泛的一群微小生物。在水、土壤、空气、食物、人和动物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常有各种细菌和其它微生物存在。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上起重要作用,不少是对人类有益的,对人致病的只是少数。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可概括为:“无孔不入,无处不有”。

第一节 土壤中的细菌

土壤是细菌生存的天然场所:含有大量的微生物。自然界中,以土壤的含菌量(种类)最多,土壤素有“天然培养基”之称。土壤也是一切自然环境中细菌的总发源地,也是人类利用细菌的主要来源。在肥沃的土壤中,每克土壤含菌量达几十亿-几仟亿(沙漠含菌量仅10万/g)。
土壤中的细菌来源:一是动物体,二是天然生活在土壤中的自养菌和

腐物寄生菌。
细菌在土壤各层分布不均:表面含菌量少;距表面10-20cm土壤含菌

量最多。土层越深,菌数越少。
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细菌为主,放线菌次之,另外还有真菌、螺旋体等绝在多数为非病原菌,对人和动植物是有益的,它们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参与大自然的物质循环,分解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固定大气中的氮,供给植物利用;土壤中可分离出许多能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
土壤中的微生物仅有少数病原菌,它们来自人和动物体(粪、尿、痰、尸体等)。进入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容易死亡,但是一些抵抗力较强的球功及能形成芽胞的细菌如破伤风杆菌、气性坏疽病原菌、肉毒杆菌、炭疽杆菌等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因此土壤与创伤及战伤
的厌氧性感染有很大关系,应严防破伤风和气性坏疽感染。

第二节 空气中的细菌

一、空气中细菌来源
空气中的微生物分布的种类和数量因环境不同有所差别。空气中的微生物来源于人畜呼吸道的飞沫及地面飘扬起来的尘埃。尤其是动物周围、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医院病房、门诊等处,容易受到带菌者和病人污染如飞沫、皮屑、痰液、脓汗和粪便等携带大量的微生物,可严重污染空气某些医疗操作也会液成空气污染,如高速牙钻修补或超声波清洁牙石时,可产生微生物气溶胶;穿衣、铺床时使织物表面微生物飞扬到空气中,清扫及人员走动尘土飞场也是医院空气中微生物的来源。

二、空气中的病原菌及空气感染
空气中因缺乏营养物及适当的温度和常因阳光照射和干燥作用而被消灭。只有抵抗力较强的细菌和真菌或细菌芽胞才能存留较长时间。室外空气中常见产芽胞杆菌、产色素细菌及真菌孢子等;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比室外多,室内空气中常见的病原菌有脑膜炎奈瑟氏菌、结核杆菌、溶血性球菌、白喉杆菌、百日咳杆菌等。空气中微生物污染程度与医院感染率有一定的关系。空气细菌卫生检查有时用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作为指示菌,表明空气受到人上呼吸道分泌物中微生物的污染程度。
在疫区或患者周围空气中有大量病原菌。如乳牛的唾液沫(结核)随咳嗽或喷啑可喷射5m远,且飘浮很长时间。带有病原菌的尘埃也会飞扬到大中。
空气中非病原菌常常污染药物制剂、培养基、生物制剂(品),引起食品、饲料变质以及造成手术感染。所以在外科手术、细菌接种、制备生物药剂及生物制品等工作中,应严格无菌操作杜绝污染。

三、空气消毒法
1、紫外线照射:在工作前照射0.5-1h,停照后0.5h方可入内工作。
2、化学喷雾:用3-5%来苏儿或石碳酸(酚)或2%乳酸叶雾。
3、化学药物熏蒸:KMnO4+福尔马林按1:2混合熏蒸:1000m³用250g

(高)+500ml(福)→熏蒸24h;1-2ml乳酸/㎡熏蒸

第三 节水中的细菌

一、水中细菌来源
水也是微生物存在的天然环境,水中的细菌来自土壤、尘埃、空气、人畜排泄物及垃圾、工厂和生活污染水等。

二、水中的病原菌
水中微生物种类及数量因水源不同而异。一般地面水比地下水含菌数量多,并易被病原菌污染。水中的病原菌如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钩端螺旋体等主要来自人和动物的粪便及污染物。因此,粪便管理在控制和消灭消化道传染病有重要意义。

三、水的自洁作用
在自然界中,水源虽不断受到污染,但也经常地进行着自净作用。
1、水中泥沙沉降作用;
2、水面日光紫外线照射;
3、水中有机物分解营养物耗尽;
4、水中生物拮抗作用;
5、水中噬菌体灭菌作用;
6、原生生物吞(藻类和噬菌)噬作用;
7、水源清洁支流冲淡作用。

四、水的细菌学检查
水的细菌学检查,是水质卫生评定的中心环节。因为水源,在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及对人畜健康的威胁上均占有重要的作用,水质污染常常可引起消化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因此,必须对水源进行微生物学(细菌学)检查。但直接检查水中的病原菌是比较困难的。水的微生物学检查,以大肠杆菌为指标。
水的微生物学检查常用测定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菌群数来判断水的污染程度,目前我国规定生活饮用水的标准为(水质细菌学检查三项指标):
①菌总数:1m1水中各种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
②大肠杆菌价:检测出1个大肠杆菌的最小水量不超过300 m1。
③大肠杆指数:每1000 m1水中大肠菌群数不超过3个。

第四节细菌在动物体的分布

一、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的分布(见表)

部 位
常 见 菌 种

皮肤
表皮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耻垢杆菌等

口腔
链球菌(甲型或乙型)、乳酸杆菌、螺旋体、梭形杆菌、白色念球菌、(真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奈瑟氏球菌、类白喉杆菌等


正常一般无菌

肠道
类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厌氧性链球菌、粪链球菌、葡萄球菌、白色念球菌、乳酸杆菌、变形杆菌、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等

鼻咽腔
甲型链球菌、奈氏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乙型链球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

眼结膜
皮表葡萄球菌、结膜干燥杆菌、类白喉杆菌等

阴道
乳酸杆菌、白色念球菌、类白喉杆菌、大肠杆菌等

尿道
表皮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耻垢杆菌等

二、正常菌群的概念
人和动物自出生后,外界的微生物就逐渐进入机体。在正常人和动物皮肤、粘膜及外界相通的各种控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和泌尿道)等部位,存在着对机体无害且有益和必需的微生物群,包括细菌、真菌、螺旋体、支原体等。它们在与宿主的长期进化过程中,微生物群的内部及其与宿主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形成一个能进行物质、能量及基因交流的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习惯称之为正常菌群(Normal flora)。正常菌群大部分是长期居留于机体又称为常居菌,也有少数微生物是暂时寄居的,称为过路菌。

三、正常菌群与机体的意义
正常菌群对机体的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正常菌群对机体的有利作用;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症。
1.正常菌群对机体的有利作用
①促消化作用:降解食物残渣。肠道中正常菌群可互相配合,降解末

被机体消化食物残渣,将不溶必蛋白和糖类转化为可

溶性状态,便于机体进一步吸收。
②营养作用:有些微生物能合成维生素,如核黄素、生物素、叶酸、吡哆醇及维生素K等,供机体吸收利用。如大肠杆菌及乳链球菌能合成VitB1、B12泛酸、叶酸及VitC、K等,供机体利用;双岐杆菌产酸造成酸性环境可促进对VitD、Ca、Fe的吸收。
③生物拮抗作用:正常菌群通过粘附和繁殖能形成一层自然菌膜,是一种非特异性的保护膜,可促机体抵抗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及定植,从而对宿主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正常菌群除与病原菌争夺营养物质和空间位置外,还可以通过其代谢产物以及产生抗生素、细菌素等起作用。如大肠菌素可抑制痢疾杆菌生长;唾液链球菌产生的H2O2抑制脑膜炎球菌生长。可以说正常菌群是人体防止外袭菌侵入的生物屏障。
④免疫作用:微生物具有免疫原性、促分裂和佐剂的作用。可剌激机体免疫系统发育和成熟。如正常菌群释放的内毒素等物质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保持活跃状态,是非特异免疫功能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病原菌
正常菌群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在特定条件下,正常菌群与机体之间的生态平衡可被破坏。
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性致病的特定条件通常是:
①机体免疫机能低下:例如皮肤粘膜受伤(特别是大面积烧伤)、身

体受凉、过度疲劳、长期消耗性疾病等,可导致正常菌群的自身感

染。
②正常菌群寄居部位发生变迁:正常菌群发生定位转移也可引起疾

病。例如外伤,手术,留置导尿管等使大肠杆菌进入腹腔或泌尿

道,可引起腹膜炎、泌尿道感染。
③不适当的抗菌素药物治疗:如长期或滥用抗菌素治疗。

3、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症
菌群失调:在正常情况下,机体、正常菌群和环境三者之间,保持一

定的生态平衡。如果生态平衡发生改变,将导至体内某一

部位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的比例关系发生数量和质量上的

变化,这种生态体系表现出的不平衡状态,称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的常见诱因主要是使用抗生素、同位素、激素、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时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的功能失常也是重要原因。去除诱因后一般可使菌群复常,也有长期失调难于逆转的情况。
菌群失调症:指严重的菌群失调使机体发生功能紊乱表现出明显临床

症状者。菌群失调症又叫菌群交替症(二次感染或二重

感染)。
临床上常见的菌群失调症有:①耐药性葡萄球菌繁殖成优势菌而发生腹泻,偶尔发生致死性葡萄球菌脓毒血症;②变形杆菌和假单胞菌生长旺盛并侵入组织发生肾炎或膀胱炎;③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引起肠道、肛门或阴道感染,也可发展成全身感染;④艰难梭菌在结肠内大量繁殖,并产生一种肠毒素及细菌毒素,导致假膜性肠炎。
菌群失调经常发生而菌群失调症则少见。患二重感染的机体抵抗力很弱,细菌对抗菌素药物不敏感,治疗难度大,应严加预防,避免发生。

第五节畜产品中的细菌

一、乳汁中的细菌
健康动物乳汁中细菌数量和种类少。乳汁易被污染,其原因(来源)有:皮毛、容器工具、挤奶员卫生习惯及挤奶前的尘埃等。传染病和乳房炎病畜带金葡、rts、结核、布氏杆菌等。
肉(蛋)中的细菌:健康肉(蛋)无菌。但污染环节多。传染病肉含相应病原菌(尤其是沙门氏菌)。

第六节细菌在物质转化中的作用

蛋白质是动物生命的基础,CHO是动物能量的来源。
有机物的彻底分解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
任何生命现象,都是有机元素在物质循环中不断发展的结果。正是这一循环的不断发展,才使得自然界有限的营养物质变成了无穷无尽的来源可以说,假若地球上没有微生物,那么,其它生物的存在是不可思意的。

㈨ 细菌的哪些特点和他们的分布有关

细菌种类多、繁殖快、适应环境能力强,因此,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水、土壤、空气、食物、人和动物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常有各种细菌和其它微生物存在。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上起重要作用,不少是对人类有益的,对人致病的只是少数。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一)土壤中的细菌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土壤中的细菌来自天然生活在土壤中的自养菌和腐物寄生菌以及随动物排泄物及其尸体进入土壤的细菌。它们大部分在离地面10~20厘米深的土壤处存在。土层越深,菌数越少,暴露于土层表面的细菌由于日光照射和干燥,不利于其生存,所以细菌数量少。

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细菌为主,放线菌次之,另外还有真菌、螺旋体等。土壤中微生物绝大多数对人是有益的,它们参与大自然的物质循环,分解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固定大气中的氮,供给植物利用;土壤中可分离出许多能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进入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容易死亡,但是一些能形成芽胞的细菌如破伤风杆菌、气性坏疽病原菌、肉毒杆菌、炭疽杆菌等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因此土壤与创伤及战伤的厌氧性感染有很大关系。

(二)水中的细菌

水也是微生物存在的天然环境,水中的细菌来自土壤、尘埃、污水、人畜排泄物及垃圾等。水中微生物种类及数量因水源不同而异。一般地面水比地下水含菌数量多,并易被病原菌污染。在自然界中,水源虽不断受到污染,但也经常地进行着自净作用。日光及紫外线可使表面水中的细菌死亡,水中原生生物可以吞噬细菌,藻类和噬菌体能抑制一些细菌生长;另外水中的微生物常随一些颗粒下沉于水底污泥中,使水中的细菌大为减少。

水中的病菌如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钩端螺旋体等主要来自人和动物的粪便及污染物。因此,粪便管理在控制和消灭消化道传染病有重要意义。但直接检查水中的病原菌是比较困难的,常用测定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菌群数,来判断水的污染程度,目前我国规定生活饮用水的标准为1m1水中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每1升水中大肠菌群数不超过3个。超过此数,表示水源可能受粪便等污染严重,水中可能有病原菌存在。

(三)空气中的细菌

空气中的微生物分布的种类和数量因环境不同有所差别。空气中的微生物来源于人畜呼吸道的飞沫及地面飘扬起来的尘埃。由于空气中缺乏营养物及适当的温度,细菌不能繁殖,且常因阳光照射和干燥作用而被消灭。只有抵抗力较强的细菌和真菌或细菌芽胞才能存留较长时间。室外空气中常见产芽胞杆菌、产色素细菌及真菌孢子等;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比室外多,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医院病房、门诊等处,容易受到带菌者和病人污染。如飞沫、皮屑、痰液、脓汗和粪便等携带大量的微生物,可严重污染空气。某些医疗操作也会液成空气污染,如高速牙钻修补或超声波清洁牙石时,可产生微生物气溶胶;穿衣、铺床时使织物表面微生物飞扬到空气中,清扫及人员走动尘土飞场也是医院空气中微生物的来源。室内空气中常见的病原菌有脑膜炎奈瑟氏菌、结核杆菌、溶血性球菌、白喉杆菌、百日咳杆菌等。空气中微生物污染程度与医院感染率有一定的关系。空气细菌卫生检查有时用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作为指示菌,表明空气受到人上呼吸道分泌物中微生物的污染程度。

二、细菌在人体的分布

(一)正常菌群的含义

人自出生后,外界的微生物就逐渐进入人体。在正常人体皮肤、粘膜及外界相通的各种控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和泌尿道)等部位,存在着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群,包括细菌、真菌、螺旋体、支原体等。它们在与宿主的长期进化过程中,微生物群的内部及其与宿主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形成一个能进行物质、能量及基因交流的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习惯称之为正常菌群(Normal flora)。正常菌群大部分是长期居留于人体的又称为常居菌,也有少数微生物是暂时寄居的,称为过路菌。

(二)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

皮肤上的细菌 往往与个人卫生及环境情况而有所差异。最常见的是革兰氏阳性球病,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多见,有时亦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当皮肤受损伤时,可引起化脓性感染,如疖、痛。在外阴部与肛门部位,可找到非致病性抗酸性耻垢杆菌。

口腔中的细菌,口腔温度适宜,含有食物残渣,是微生物生长的良好条件。口腔中的微生物有各种球菌、乳酸杆菌、梭形菌、螺旋体和真菌等。

胃肠道的细菌,因部位而不同,胃酸的杀菌作用,健康人的空肠常无菌。若胃功能障碍,如胃酸分泌降低,尤其是胃癌时,往往出现八叠球菌、乳酸杆菌、芽胞杆菌等。成年人的空肠和回肠上部的细菌很少,甚至无菌,肠道下段细菌逐渐增多。大肠积存有食物残渣,又有合适酸碱度,适于细菌繁殖,菌量占粪便的1/3。大肠中微生物的种类繁多,主要有大肠杆菌、脆弱类杆菌、双歧杆菌、厌氧性球菌等,其他还有乳酸杆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真菌等。

呼吸道的细菌,鼻腔和咽部经常存在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等。在咽喉及扁桃体粘膜上,主要是甲型链球菌和卡他球菌占优势,此外还经常存在着潜在致病性微生物如肺炎球菌、流感杆菌、乙型链球菌等。正常人支气管和肺泡是无菌的。

泌尿生殖道的细菌,正常情况下,仅在泌尿道外部有细菌存在,如男性生殖器有耻垢杆菌,尿道口有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球菌及杆菌;女性尿道外部与外阴部菌群相仿,除耻垢杆菌外,还有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和大肠杆菌等。阴道内的细菌随着内分泌的变化而异。从月经初潮至绝经前一般多见的为阴道杆菌(乳酸杆菌类);而月经初潮前女孩及绝经期后妇女,阴道内主要细菌有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大肠杆菌等。

机体的多数组织器官是无菌的,若有侵入的细菌未被消灭,则可引起传染。因而在医疗实践中,当手术、注射、穿刺、导尿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防细菌感染。

㈩ 微生物在人体主要分布于哪里

一、皮肤

我们体表会在新陈代谢产生分泌物,而微生物会尽情地享用这些分泌物,最终让分泌物的味道更浓——这就是体味的产生。蚊子正是根据不同人身上的体味,选择叮咬对象的。

二、鼻子

我们的鼻孔是沟通外界的腔道,也是很适合微生物安家的宜居之地。但由于此地空间狭小、资源有限,所以寄生在鼻子里的细菌常常具有排他性。

三、口腔

口腔里寄居着很多微生物菌群,食物残渣在微生物菌群的作用下,会形成酸性物质,它们会包裹并不断腐蚀着牙齿,最后就形成了虫牙,这便是我们经常要刷牙的原因。此外,口腔里有一种叫做变异链球菌的细菌,它是诱发龋齿和牙周疾病的罪魁祸首,糖分会促进该细菌的繁殖,这便是“吃糖对牙齿不好”这种说法的由来。

四、胃部

胃部是一个高度酸性的环境,不太适合微生物居住,胃里微生物种类并不太多。值得一提的是,胃里的有一种叫幽门螺旋杆菌的细菌跟胃溃疡的产生密切相关。

阅读全文

与口腔咽肠道是什么微生物分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9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4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7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