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对标广深港澳 中山生物医药产业走向纵深
“最明显的一个体会是,今年来参会的资本方明显多了。”参加完在穗开幕的第十二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的康晟生物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吴帆感慨,“这是一个信号,说明在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越来越活跃了。”
这是中山的机会,也是中山的挑战。
历经多年的培育和发展,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崭露头角。6月,位于中山火炬开发区的国家健康基地传出不少捷报:先是广东中昊药业有限公司研发的1.1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创药物——本维莫德乳膏(商品名:欣比克),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后上市,这是我国在这一领域领先国际的标志性成果。6月21日,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下称“康方生物”)在香港举办的“2019中国融资大奖”上,凭借其在肿瘤免疫治疗的创新性双功能抗体产品开发平台和管线,荣获“卓越生物医药企业大奖”。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中山推进生物医疗科技创新”。作为中山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已积累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对标港澳广深等城市,缺少“大院大所”的中山如何扬长避短、在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产业布局
从“一个基地”到三足鼎立
回顾去年以来中山市与香港、澳门的互动情况来看,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
2018年3月和6月,继2018年年初中山市主要领导率中山代表团访问香港、澳门的重点企业、高等院校、科创基地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先后回访中山。
值得注意的是,林郑月娥和崔世安都选择了中山市国家健康基地作为重要的考察地点之一,与健康基地的企业进行了深入交流。
紧接着,2018年7月,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中山峰会在中山市举办,“广东药科大学—香港大学创新平台”落户中山市国家健康基地。
种种迹象表明,在与香港、澳门的抱团合作上,中山健康医药产业跑在了前面。
中山生物医药的规模化发展轨迹,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1994年,国家科技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山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了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选址火炬开发区,是我国首个按国际认可的GLP、GCP、GMP和GSP标准建设的国家级综合健康产业园区,总规划面积13.5平方公里。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经集聚了300多家企业,形成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智慧健康、保健食品化妆品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格局,是全国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现代服务业数字医疗产业化基地、建设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依托高起点的平台,该产业获得长足发展。一个比较能体现中山健康医药产业地位的标志性事件是,全国医药卫生领域最高级别奖项“吴阶平医学奖”已在中山连续举办了10届。
高端峰会在中山举办的频率越来越频繁。今年4月,粤港澳大湾区中山生物医药产业高峰论坛在中山翠亨新区举办,这也释放出另外一个信号:布局生物医药产业,成为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前沿阵地——翠亨新区的重要建设内容。这也可以从论坛的规格窥见一二: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等着名机构、科研院所、高校和药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代表等近60位专家学者参加,为中山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开展战略研究,谋划未来发展布局。
随着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华南分院)落户翠亨新区,随着中德(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的推进,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完成了东部组团镇区的全覆盖:火炬区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翠亨新区生物医药科技园和南朗镇华南现代中医药城。其中,火炬区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创新研发和孵化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健康医药产业融合发展等领域,支持其向民众等镇区拓展,提升产业发展空间;翠亨新区生物医药科技园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制药装备等领域创新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和研究机构;南朗镇华南现代中医药城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健康制品、医疗器械等领域。
发展趋势
与广深港澳抱团合作
从火炬开发区到翠亨新区,健康医药的“向东发展”,也是向珠江东岸城市协同创新的一个强烈信号。
中山与港澳健康产业界的合作由来已久。目前,包括联邦制药、雅柏制药、新意康生物科技、欧亚包装、启泰饮片等一批港资企业的落户,为中山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此外,中山的本土医药连锁药店中智药业集团参芪口服液和石岐外感颗粒,也在香港完成了中成药标准注册,目前有10余个破壁饮片产品在香港完成食品出口注册。
2017年,健康基地产业园区企业金城医药与意大利多发公司以及香港利伟国际三方签约,将在中德(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园核心区域建设头孢类药物参比制剂研究及高品质头孢制剂产业化基地。
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背景下,中山与香港合作创建国家级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区的设想也引起了双方的重视。于中山而言,香港的医药监管体制机制、自由港功能、连接国际的作用,对于其争取在全球创新药同步应用、细胞免疫治疗等前沿医疗技术率先研究应用等政策上具有优势。利用中山的产业基础和香港的资源优势,可以将创新区打造成为世界级生物医药研发集聚区、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际一流的高端医疗科技服务集聚区、深化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及健康领域高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根据计划,中山健康基地还将积极对接香港大学“生物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科技园等高端创新资源,依托中山孵化加速载体和产业园实现技术转化。
与此同时,与广州、深圳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合作,也明显加快。
在与广州高校合作方面,与广东药科大学的互动最为典型。根据《广东省教育厅、中山市人民政府共建广东药科大学中山校区协议》,广东省教育厅、中山市政府批准了广东药科大学《省市共建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广东省教育厅、中山市政府将重点支持广东药科大学、香港大学与中山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及技术转移中心)、生物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分室。
在跟深圳对接方面,具有区位优势的翠亨新区先行一步——将深圳医疗器械产业园整体引进过来。
这个项目由深圳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与中山国家健康基地联合开展,相关负责人透露,项目投资总额14.6亿元人民币。这个占地面积283亩的产业园,已被列入广东省“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重点项目,目前已经引入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华南分所,按计划将在翠亨新区建设药物临床研究、药品安全评价、药品研发和大分子药物等产学研平台。
种种迹象表明,中山生物医药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样本
从国家健康基地走出国门的“创新药”
今年3月,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称“康方生物”)宣布,其旗下子公司康方药业有限公司的抗PD-1/CTLA-4双特异抗体新药AK104在中国启动Ib/II期临床试验。
“这是继已完成在澳大利亚Ia期临床试验后,AK104项目取得的又一重大里程碑。”康方生物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博士夏瑜表示,“未来,康方生物还将启动多个针对多种恶性肿瘤的AK104单药以及AK104联合用药的临床研究,让全球的癌症患者获得中国制造的好药。”据悉,这是康方生物利用康方独特的Tetrabody双抗平台、自主研发的首款双抗产品,也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PD-1/CTLA-4双特异抗体。
作为中山一家落户国家健康基地的生物制药公司,康方生物最广为业内所知的“战绩”是该公司研发的肿瘤免疫治疗单克隆抗体药物AK—107,该成果曾被国际巨头默沙东相中买下全球独家开发和销售权。2015年11月,康方生物与总部位于纽约湾区新泽西的默沙东就一项肿瘤免疫疗法的单克隆抗体药物AK107的研究、开发和推广达成合作。这个由康方生物在中国发现、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免疫检查点阻断抗体,默沙东将获得其全球独家开发和推广权,康方生物则获得一笔前期付款,以及总价为2亿美元、涵盖开发和推广的阶段式付款。这项突破,也为国内的制药企业和初创企业走出“外包围墙”提供了一条参考路径。
中国创新型生物科技公司将完全自主研发的单克隆抗体新药授权给全球排名前5强的制药巨头,康方生物这一举动被业界视为“国产创新药在海外市场的新突破”。康方生物副总裁、首席运营官张鹏说,康方生物的成长和发展,与国际化的技术对接及合作视野密不可分:“继续通过与国内外制药企业多形式的战略合作,共同将自主研发的抗体新药从药物发现阶段快速推向市场。”
“立足国际化的创新道路,是康方生物一直坚持的方向。”自获得3亿元B轮融资后,康方生物主要在两大领域进行推进:新药临床和选址生产。在接下来的生产线设计、设备领域,旧金山湾区及纽约湾区生物制药领域的先进经验,将成为康方生物的借鉴对象。
■观察
从产业集聚到创新引领:
突破有数量缺力量的产业发展短板
健康医药产业是中山的一大优势产业。自1994年中山获批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级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以来,依托高起点的平台,该产业获得长足发展。一个比较能体现中山健康医药产业地位的标志性事件是,全国医药卫生领域最高级别奖项“吴阶平医学奖”已在中山连续举办了10届。
但另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包括健康医药产业在内,中山市现有创新平台级别不高,多为企业主导建立,以技术应用开发为导向,原始创新能力较弱。尽管从载体建设、企业集聚效果来看,中山已拥有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华南现代中医药城等国家、省级产业园,还建立起涵盖研发、中试、检验检测、成果转化等过程的产业创新与服务体系,聚集了诺华山德士、联邦制药、康方生物、明峰医疗等骨干企业,形成了涵盖生物制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多领域的产业集群,但缺乏具有较强原始创新能力、对高端人才和行业领军企业有强吸引力的重大创新平台。
根据统计数据,2017年,中山市健康医药产值约800亿元,距离“千亿”产业集群仍有一定距离。根据2018年8月中山市出台的《中山市健康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到2022年全市健康医药产业规模达1200亿元,产值比2017年增加50%。
要实现这样的跨越,以技术应用开发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模式显然显得相对薄弱。尤其是自中山实施组团发展战略以来,包括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南朗镇在内的东部组团,其重点发展产业都瞄准了健康医药。那么,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如何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产业版图,最核心的科创能力显然要跟上。
从世界湾区产业发展轨迹来看,无论是在纽约大都市圈还是旧金山湾区,健康医药产业都是政府最为重视的产业之一。比如,新泽西州有全美实力较强的健康医药产业,是纽约湾区东部地区的代表,以发展较为成熟的制药企业和医疗器械企业为主,超过10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米德尔萨克斯郡设立工厂或各类型分支机构,其中新布伦斯维克被称为“健康城市”。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该市健康医药产业发达,催生出大批产业配套型中小企业,围绕健康、医疗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发达,同时拥有雄厚的科研创新实力——罗格斯大学正好位于美国1号公路“高科技走廊”的北端,这条走廊的南端则是普林斯顿大学,其串起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多个领域都具备领先水平。而地处旧金山湾区东北部奥克兰市,其健康医药产业也形成一定规模,这些生物科技公司不少源于硅谷,创新核心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而这些湾区城市发展能给中山带来的启示是,除了引进企业和搭建技术转化平台,做实健康医药等产业基础外,还有一个维度值得关注:引进相关专业领域在国内外排名靠前的高校、研究院所,在中山合作建设实验室、技术创新平台,集聚学界、业界前沿人才开展协同创新,推动行业最新最先进的研究论文转化成改进产品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从目前中山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依托国家健康基地呈现不断向东拓展的趋势:向内,在翠亨新区布局中德(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园和深圳医疗器械产业园、南朗镇发展华南现代中医药城等产业平台,抱团发展;向外,则积极与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地的生物医药研发机构、产业进行对接,寻求协同创新发展、承接成果转化的新路径。
中山生物医药产业的“东移”布局,通过加快创新要素集聚,目标是形成科学研究、创新研发中试转化、总装测试、临床试验、示范推广为一体的生物医药全要素创新链。这将为深度融入珠江口的中山东部组团构建以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以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为核心的完整产业链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展望
集聚“小而活”企业
可为中山错位发展带来机遇
尽管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而且从目前中山市所布局的重点产业和出台的政策扶持来看,这是被寄予厚望的一个新增长点:《中山市健康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到2022年,中山实现健康医药产业总产值规模达到1200亿元。
有望成为中山下一个千亿级的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目前在大湾区生物医药领域处于什么位置?对标港澳广深,中山又有哪些机会?在这场机遇中,最关键的发展要素是什么?
毋庸置疑,中山生物医药产业迎来新的机遇。但无论是从规模、体量还是从创新能力方面看,跟珠江东岸的香港、广州、深圳等城市相比,中山仍然显得薄弱。
从产业特色上看,深圳和广州在临床诊断、创新药、细胞治疗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中山目前在蛋白和抗体药研发、高端医疗设备等方面均有所涉及,但基础远不如广州、深圳。
“一方面跟产业积累有关,一方面也跟高校等创新资源的支撑作用有关。”广东中昊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四进说,中山可以在承接成果转化、引入“小而活”的高成长性公司方面入手,把生物医药的产业集聚效果激发出来。
康方生物副总裁、首席运营官张鹏对此持有相同的看法。他认为,中山生物医药产业的机会,在于集聚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利用政策、区位、配套等优势实现创新资源集聚,最为关键。
该观点也得到了康晟生物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吴帆的认可。他认为,从体量、规模和创新能力方面,中山无法与香港、广州、深圳等珠江东岸城市相比,但中山可以从引入高成长性企业入手集聚起健康医药产业的上下游产业,如此才能起“势”。
张鹏认为,江苏和上海生物医药发展模式可以给中山提供经验,就是依托一线城市的创新资源,引入大量的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型企业非常多,规模不大,但科技含量高、成长迅速、潜力强。“如果这类企业在中山涌现,创新型的氛围就基本培养起来了,会有越来越多的要素往这里集聚。”
康方生物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创新型企业,几个有共同想法的人共同创业,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技术背景去进行国际化的运作,经过A轮B轮融资,获得快速成长。该公司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跻身国内排名前列的创新型生物制药公司,张鹏认为还有几个方面是比较重要的因素,首先是“要有人”:几个创业骨干都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对国际前沿技术、研发趋势、行业动态都很了解,研发、管理人才有了,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很容易做起来。第二个是“有项目”,大家以前在欧美都有参与一些国际大型药企的研发和管理,对行情有个精准的把握,选择的起点也比较高,就是坚持做创新型生物制药公司。
从港澳广深生物医药的发展经验来看,高校资源是一个非常大的依托,说到底还是人才,人才不仅能带来技术更新,最终还能带来产业更新。对于政府来说,政策红利不是只有资金扶持这种方式,给空间、给优惠、做好规划、完善配套、选好项目等等,也很重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需要明确的定位,在产业规划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引进优质项目,扶持有潜力的创新型企业发展。如此,创新的氛围浓厚起来以后,创新的土壤也会沉淀下来,为产业集聚提供养分。
Ⅱ 医药行业趋势是什么还有前景吗还有未来吗
行业发展现状
1、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规模平稳发展
根据工业和信息部发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79.2亿元,同比上升10.3%。前瞻保守估计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为2727.1亿元。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Ⅲ 生物医药产业怎么样啦
虽然国家层面的生物医药产业振兴规划尚未出台,但全国各地几乎都将生物医药产业视为新兴产业的重要部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迎来政策利好。
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科技部、卫生部、财政部等部委参与制定的生物医药产业振兴规划即将揭开面纱。据医药行业协会人士称,规划可能在近期出台。
另有参与制定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二五”实施计划的专家透露,国家将拿出100多亿元来支持重大新药创制,平均每个新药将获得500万-1000万元的项目资金。
尽管国家层面的生物医药产业振兴规划尚未出台,但是各地已经紧锣密鼓开始了培育生物医药产业的部署,如江苏、上海、北京、四川等地政府都将生物医药纳入正在实施的新兴产业振兴计划中。
四川已经将生物医药列为四川“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四川省发改委综合处一位负责人强调,与其他产业布局相比,生物医药产业在四川的产业基础好,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完全可以后来居上。
江苏也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目前其年产值约2000亿元。同时,江苏省将从财政、税收、金融服务、产业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已正式出台。“至2012年,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000亿元,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创新及产业化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该纲要称。
不甘落后的北京日前正式启动生物医药跨越工程--未来三年力争把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从现在的不到400亿元增加到1000亿元,使北京成为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中心。
除上述几个地方之外,全国各地几乎都将生物医药产业视为新兴产业的重要部分。
在生物医药产业振兴规划制定同时,由科技部、卫生部等制定的《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二五”实施计划(2011-2015)》也在制定中。
在创新药物研究开发中,根据化学药、中药和生物药等不同类别,国家给予不同的经费支持。其中创新药物临床研究每个课题经费资助范围为500万-1100万元;临床前研究每个课题经费资助范围为300万-500万元;新药国外临床试验研究每个课题经费资助范围为1500万-2500万元,承担单位投入经费不少于1:4。
此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首次对外透露:“生物医药产业振兴规划将着重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产业化,促进生物产业集群化和国际化发展。接下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将落子国际化战略。”
当前国内一部分企业已经率先通过美国FDA、欧盟EMEA及日本厚生省cGMP认证并出口制剂。“生物产业国际化,需分三步走:一是人员走出去;二是原料、制剂走出去;三是产业资本走出去,实现本地生产。从目前来看,我国正处于第二个阶段,但是这个阶段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一位业内资深专家如是说。(每日商报)
Ⅳ 中国医药物流哪个省发展的好
规模情况——广东规模领先
综合医院、基层医疗机构、零售药店数量等情况,具体从医药流通规模来看,2018年我国主要医药流通规模排行前三的区域分别为广东、北京、上海,药品流通规模分别为2211亿元、1788亿元、1661亿元。广东省医药流通规模位于全国前列。
前瞻观点:广东占据医药流通行业龙头地位
综合而言,从政府政策支持情况来看,广东省政策支持力度大,并且重视技术开发,已经走在全国领先位置。
从医药流通行业规划来看,广东省从2016年即规划中医药流通发展,2020年积极发展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重视技术研发。
从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零售药店数量情况来看,综合居民普遍使用线下药店购药渠道,广东省医药流通行业占有较大优势。
从医药流通行业规模情况来看,2018年广东省医药流通规模达到2211亿元,位列全国首位到2020年医药流通行业销售收入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5%。
综上所述,广东政策环境较好,规划早,线下药店数量多,互联网技术发达,占据医药流通领域龙头地位。
更多物流行业相关规划及信息请参考:前瞻物流产业研究院。
Ⅳ 国家级生物医药园区(产业基地)有哪些
目前国家批准的只有三家。分别是北京、上海张江和泰州。北京主要集中在亦庄、大兴和昌平
Ⅵ 中国四大药都的辽宁本溪
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辽宁省正在全力建设辽宁(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打造中国药都;依托生物医药产业,在沈阳和本溪之间——建设一座生态新城,这是推进沈本一体化进程,实现沈阳经济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辽宁省政府举全省之力重点推进的特色产业集群之一。为使这一战略得以顺利实施,辽宁省政府专门成立了以一名副省长为组长、有关厅局领导参加的领导小组,为本溪市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本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按照城市和企业“两个走出去”的发展思路,努力谋求本溪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使本溪尽快由钢铁一个产业支撑的一代城市,升级换代为由钢铁和生物医药两个产业支撑的二代城市,最终形成“一条大道、一个产业、一座新城”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2008年4月,辽宁(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开始启动,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药业基地以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创造了奇迹。中国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修正药业、东北制药、天津天士力、辽宁成大等120余家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相继入驻产业基地,总投资已达130多亿元,投达产后可形成销售收入334亿元。初步形成了集科技研发、企业孵化、产业聚集、教育培训等功能齐全的配套格局,产业集群雏形迅速呈现。
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的本溪生态新城,运用先进的营城理念,继承自然的山水格局,深入发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注重新型工业化、新型社会化、新型城市化相结合的科学发展模式,这里将成为集城市现代化与生态化于一体的魅力新城。
辽宁(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将以“大产业、广覆盖”为特征,形成一、二、三产业并进,产学研齐发展的产业化体系,形成以中药和天然药物为主,涵盖生物制药、化学药、健康保健品、医药包装、医疗器械等医药生产、科研及流通的大医药产业发展格局,不远的将来,这里将形成200户企业的产业聚集,实现千亿元的产业规模,将成为独具中国北方特色、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国家级医药产业基地。
2010年2月2日,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复国家辽宁(本溪)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设立。
长期以来,本溪一直以钢铁城市闻名于世,百年钢铁产业的发展造就了现在的本溪,规划到2010年全市钢产能将达到2200万吨,届时将成为世界上也少见的钢铁城市。但本溪市委、市政府也清醒认识到,本溪要吃“钢铁饭”,但不能只吃“钢铁饭”,单一的产业结构意味着城市所承担的市场风险非常大。早在2003年,市委、市政府在综合分析全市产业发展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明确把现代中药产业作为本溪的三大接续产业之一予以重点培植和扶持。但由于多种原因,近几年发展速度、规模和效益始终不够理想。
2008年,是本溪药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3月21日,政高省长在听取本溪市工作报告时,提出:“举全省之力支持本溪做强做大医药产业,把本溪建设成全国领先、世界先进的医药产业基地”,从而把本溪的发展战略上升为全省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这是本溪市经济发展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进行了高起点、高标准的研究规划,提出了“打造中国药都、建设本溪生态新城”的发展思路。
“打造中国药都”,就是要充分发挥本溪的药业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生产要素充足、科研支撑有力、发展环境优越等比较优势,以“大产业、广覆盖”为特征,采取超常规的措施,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大发展。“大产业”就是一、二、三产业一起上,产学研其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化体系;“广覆盖”就是包含中药、化学制药、生物制药、药物中间体、健康保健品、医疗器械、医疗包装品及医药物流等大医药产业的概念。力争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在20平方公里的辽宁(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形成200个企业集聚、千亿元销售收入规模的产业集群,使药业基地成为独具特色、国内一流的国家级医药产业基地。
“建设本溪生态新城”,就是要以生物医药产业为支撑,以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石桥子)为中心,包括张其寨、歪头山等地在内,在沈阳市和本溪老城中间地带,建设一座与沈阳行政区划接壤、占地面积60平方公里、容纳人口50万的崭新城市。这座新城的产业区、生活区和山林水城各占2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持青山绿水、使用清洁能源、维护生态平衡、尊重生态美、自然美、环境美,基本没有空气污染、污水零排放。我们将通过二、三十年的努力,将其建成独具特色的生态新城、沈阳市的卫星城市和沈阳经济区的新亮点。
Ⅶ 中国生物工程企业地理分布状况集中在何处,福建省状况如何
也是生科院的吧!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当前已初步形成以长三角、环渤海为核心,珠三角、东北等中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
未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将进一步呈现向创新能力较强的省市集聚、研发与制造分工布局更加明确的趋势,同时将涌现出以深圳、武汉等为代表的一批热点城市。
Ⅷ 江西生物医药产业有哪些大企业
江西国药、江西医药、由姬敏信托、姜钟制药、康特科技、弘毅制药、汇仁营销牵头的医疗、高新区总部基地、医疗营销中心、以宏达集团。
根据江西报社的一条新闻中指出:江西最大的药企前十名有:江西国药、江西医药、由姬敏信托、姜钟制药、康特科技、弘毅制药、汇仁营销牵头的医疗、高新区总部基地、医疗营销中心、以宏达集团,以上几家药企。评比条件包括销售情况、企业在网络上的综合评价等。
生物医药产业是江西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也是税收贡献大、发展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和民生产业。目前,在生物医药领域拥有药品生产企业300多家,经营单位1.6万多家,从业人员8万人。药品生产占全省总量的百分之四十,医疗器械生产占全省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一次性医疗器械制造规模国内领先,中成药生产规模位居全国城市前列。
Ⅸ 国内哪个城市或地区的医药工业(制药)比较发达
以下为2009年医药工业前100排名,可以此为依据分析地区的医药工业情况
排名企业名称
1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包括:扬子江药业集团上海海尼药业有限公司)
2哈药集团有限公司(包括:哈药集团三精制药有限公司)
3修正药业集团
4石药集团有限公司(包括:石药集团中诺药业(石家庄)有限公司,石家庄制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石药银湖制药有限公司)
5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包括: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天士力帝益药业有限公司,天津天士力现代中药资源有限公司)
6威高集团有限公司
7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包括: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华北制药集团制剂有限公司)
8东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9太极集团有限公司(包括:太极集团重庆涪陵制药厂有限公司 ,太极集团绵阳制药有限公司,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太极集团重庆桐君阁药厂有限公司,太极集团重庆中药二厂,太极集团四川太极制药有限公司,太极集团浙江东方制药有限公司,太极集团四川天诚制药有限公司)
10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包括:安徽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万辉双鹤药业有限公司,西安京西双鹤药业有限公司,山西晋新双鹤药业有限公司,北京双鹤现代医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11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包括:深圳九新药业有限公司)
12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13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包括: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齐鲁天和惠世制药有限公司,齐鲁安替制药有限公司)
14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包括: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维生素厂)
15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16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包括: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江西科伦药业有限公司,湖南中南科伦药业有限公司,黑龙江科伦制药有限公司,山东科伦药业有限公司,湖北拓朋药业有限公司,昆明南疆制药有限公司,辽宁民康制药有限公司,四川珍珠制药有限公司,四川新元制药有限公司,黑龙江科伦药品包装有限公司,四川科伦药用包装有限公司,吉林科伦康乃尔制药有限公司,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安分公司,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仁寿分公司)
17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18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包括:重庆药友制药有限公司,上海朝晖药业有限公司,重庆凯林制药有限公司,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克隆生物高技术有限公司)
19瑞阳制药有限公司
20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包括:开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河南辅仁堂制药有限公司,河南辅仁怀庆堂制药有限公司,河南同源制药有限公司)
21山东药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
22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23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
24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包括: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鲁南厚普制药有限公司)
25赛诺菲安万特(杭州)制药有限公司
26仁和(集团)发展有限公司
27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包括: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丽珠集团珠海保税区丽珠合成制药有限公司,上海丽珠制药有限公司,丽珠集团福州福兴医药有限公司,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丽珠集团新北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丽珠集团珠海保税区丽达药业有限公司)
28山东新华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9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
30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
31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32华润东阿阿胶有限公司
33浙江升华拜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34先声药业有限公司(包括:海南先声药业有限公司,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南京东捷药业有限公司,江苏延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5寿光富康制药有限公司
36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37利君制药(包括: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
38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包括: 山东鲁抗医药集团赛特有限责任公司)
39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40江苏济川制药有限公司
41山东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42江苏康缘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包括: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连云港康贝尔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连云港市和兴堂中药材饮片加工厂)
43秦皇岛骊骅淀粉股份有限公司
44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包括: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天心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光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百特侨光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45山东淄博山川医用器材有限公司
46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47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48美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49成都地奥集团
50安徽丰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51浙江尖峰药业有限公司
52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
53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54武汉人福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5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56山东仙河药业有限公司
57山东鲁抗辰欣药业有限公司
58欧姆龙(大连)有限公司
59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60江苏奥赛康药业有限公司
61东港工贸集团有限公司
62天圣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3黑龙江省珍宝岛制药有限公司
64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5华兰生物工程股分有限公司(包括:华兰生物疫苗有限公司)
66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
67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68山西威奇达药业有限公司
69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包括:上海现代哈森(商丘)药业有限公司)
70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71桂林三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包括: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三金集团桂林三金生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三金集团湖南三金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72宁夏启元药业有限公司
73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
74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
75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76黑龙江葵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77安丘市鲁安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78菏泽睿鹰制药集团有限公司
79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有限公司
80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包括:桂林益佰漓江制药有限公司,海南长安国际制药有限公司)
81深圳致君制药有限公司
82迪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83江苏联环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84江苏亚邦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包括:江苏亚邦爱普森药业有限公司,江苏亚邦生缘药业有限公司,江苏亚邦强生药业有限公司)
85横店集团康裕药业有限公司
86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
87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
88山东天力药业有限公司
89福建省福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90四川蜀中制药有限公司
91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92安斯泰来制药(中国)有限公司
93上海新先锋药业有限公司
94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
95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96辽宁诺康生物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97北京泰德制药有限公司
98浙江海力生制药有限公司
99山东新华医械集团
100上海百特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以下为行业发展趋势:
最近一年,国内医药行业频现巨头整合,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药集团”)与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实集团”)的医药板块率先实现合并成立新上药;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国药集团”)继去年合并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生集团”)之后于今年4月12日成功重组了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以下简称“医工院”)成立新国药;就在这之前的10天,华润集团与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了《关于共同发展医药产业和微电子产业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华润正式将北药囊入怀中,成立新华润。至此,随着国内医药三大巨头的兼并重组完成,2009年以来医药行业的并购交易金额达到了2000年以来的最高峰,医药市场的竞争格局明显发生了改变,中国医药行业正式步入三国时代。新国药、新华润、新上药3家座次排定,重新排座后的行业大佬们浮出水面,近期国家要求的在国内形成几个医药领袖集团的设想已初步实现。
新国药
中国医药行业内当仁不让的老大仍是新国药集团。4月12日,医工院整体并入国药集团,成为其全资子企业。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由127户调整为126户。医工院整体并入对国药意思重大。虽然国药集团作为国内医药行业的绝对龙头,但在其利润构成中,80%来自于国药控股代表的医药企业,即便重组的中生集团生物制品有持续高利润贡献,也始终难掩国药在医药工业上的明显短板。更迫切的问题在于,先行整合出山的新上药稳踞华东,央企另一巨头华润集团一直从未停止收购的野心和脚步,在新医改基层下沉的推动下,各地区域龙头也并不甘示弱,纷纷结盟对抗。“内忧外患”之下,医工院之于国药,已经是必须拿下的一张王牌。
在中国医药研究领域,医工院一直是一个骄傲的存在——作为央企序列中唯一的医药行业科研院所,医工院曾先后隶属于中央企业工委、国务院国资委。沪深股市医药板块中有30余家上市公司以其输出的科研成果作为主要产品,2010年目标营收15亿元,主业是创新药物的研发、药品生产、销售,研发力量全国首屈一指。尽管其年营业收入不足10亿元,但它强大的科研力量,成为国药集团的产业发动机和裂变器。医工院下属的两家工业企业,现代制药和上海现代药物制剂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业绩均很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甚至很难估价。
4月22日,中国医药集团与山西威奇达药业(以下简称“威奇达”)在山西大同签署协议,国药集团正式开始对威奇达的重组工作。国药集团承诺将通过股权收购和增资扩股的方式,对威奇达实现控股。这是国药集团在医药工业领域展开自主并购的第一步,意思重大,能加速国药实业化进程,同时并购威奇达之后,国药肯定会在山西打开一个突破口,将其他业务引入这一区域。威奇达是国内医用中间体7-ACA的主要生产商,该中间体的直接下游产品就是头孢曲松钠。中国是抗感染药品使用大国,全国抗感染类药品以年均17%左右的速度迅猛增长,2009年全国抗感染类药品的市场规模已超过400亿元。头孢曲松钠一直是抗生素中销售金额排名首位的药物。2008年,中国药学会曾对全国22家医院进行统计,头孢曲松钠用药金额达到2.6978亿元,远超其他药品。石药集团和福州抗生素集团是7-ACA的生产大户,年产能为1600吨左右。威奇达列第三位,约1000吨,健康元等企业年产能都在800吨以下。在重组协议中,国药集团表示将进一步扩大威奇达的产能,实现1200吨7-ACA和300吨克拉维酸的生产规模。并计划到2015年,实现威奇达的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
作为国资委整合医药央企的平台,在拿下医工院与威奇达之前,国药集团已经于2009年9月16日将中生集团收入囊中。中生集团携独家垄断的疫苗业务和血液制品业务,化入国药集团庞大金刚之身,对国药具有绝对重要意思。中生集团弥补了国药集团欠缺的血液和疫苗业务。此举在医改近万亿大工程之中,与国资委将国药集团打造成贸科工一体化运营的大型医药集团的长期战略不谋而合。中生集团成为国药集团的第八个业务板块——此前中生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疫苗和血制品生产供应商,主要从事疫苗、血液制品、诊断试剂三类生物制剂的制造销售,中国90%的计划疫苗出自中生集团,其2008年收入49亿元。
目前,按照国药集团董事长宋志平的设想,2010年底前国药集团销售排名要挤进前40,进入中央提出的“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中的前30位。2009年,国药集团实现营业收入650亿元、实现利润36.3亿元,位列医药行业国内第一,在129家央企中,两项指标分别排名第50位和38位。今明两年,国药对销售收入的目标分别设定为800亿和1000亿元。国药集团远期目标是在2015年进入世界500强。而根据国药集团的预测,届时世界500强的入围门槛,就销售收入而言大约是1600亿元左右。
新华润
华润医药集团是国资委“打造央企医药平台”的另一手牌。华润在重组央企华源集团、三九集团医药资源的基础上,成长为大型药品制造和分销企业。华润医药年营业额逾270亿元,旗下拥有北京医药、三九医药、华润东阿阿胶等知名医药企业,直接或间接控股三九医药、东阿阿胶、双鹤药业、万东医疗等多家上市公司。医药产业与消费品、电力、地产并列为华润集团的一级利润中心。华润已经在医药板块占据了上海、北京和深圳三大主力市场,区域布局相对成型。在医改去年出台的药物基本目录利好下,在OTC和中药制药方面具有品牌优势的三九医药,无疑又给华润注入了新的活力。华润和北药已于2010年4月2日下午在京与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了《关于共同发展医药产业和微电子产业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华润增持北药股份可能锁定在5%~10%之间。战略协议的签署,使华润集团成功完成排名三进二的转变。
此次华润重组北药意义重大。2006年12月,华润20亿元现金收购华源持有的北药50%股份,成为北药集团第一大股东后,华润其实一直未介入北药集团的经营管理,几年来其进一步增持的愿望一直未得到北京市政府明确表态。同时,随着国药集团重组中生集团、医工院宣布完成,华润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如再不能抓住北药,将被对手甩开。同时,国资委重新确定国药集团为央企医药平台,华润很有压力,希望通过这次整合,旗下的华润医药集团的医药资产与北药集团合并,而华润将很可能以北药集团为基础打造华润新医药集团的平台,重新获得在央企医药界中的地位。重组北药后,华润控制的医药资产将包括北药、华润三九、东阿阿胶,涵盖中药、保健品、医药流通与医疗器械领域。不仅可以使华润以北药集团为基础打造一个全新的华润医药集团平台,还可以形成“上有北药”、“下有三九”的医药格局,整体规模也超越新上药而位居国内第二位。北药2009年销售收入269亿元,在中国医药企业中排名第三。拿下北药,则华润医药2009年的收入即可增至337亿元,超过新上药,在规模上排名国内第二位。
新上药
新上药集团虽然已经跌至行业第三,但谋求整合壮大实力的动作很早就开始了。2009年10月,上药集团旗下上海医药通过吸收合并、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对上实集团和上药集团的医药资产进行整合,一个新上药浮出水面,成为上海国资旗下的医药产业资源整合平台。2010年伊始,新上药又一口气收购四家外地医药企业,与广州中山医药有限公司、山东商联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和常州亚邦药业3家公司签订收购框架协议。
2009年,新上药总资产从80亿元跃升到223亿元,销售收入从230亿元跃升到300亿元,实现净利润8.8亿元,成为当时仅次于国药集团的国内第二大医药集团,而如今则已经被华润甩在身后。虽然不属于央企序列,但重组后的新上药集团的医药商业销售规模已稳居华东地区第一。上药方面的规划是,2012年收入达500亿元,2013年过亿的品种超过35个,2015年收入达到8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