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所有病毒(生物学)都是生物吗
生物是一个很大的概念范畴,病毒是一种微生物,也属于生物范畴。
病毒是微生物,同属于微生物的还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真菌、放线菌、螺旋体等等。
B. 为什么说病毒是生物
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无完整细胞结构,含单一核酸型,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复制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简单理解
病毒,是一类不具细胞结构,具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的微生物。
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有高度的寄生性,完全依赖宿主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离开宿主细胞,它只是一个大化学分子,停止活动,可制成蛋白质结晶,为一个非生命体,遇到宿主细胞它会通过吸附,进入、复制、装配、释放子代病毒而显示典型的生命体特征,所以病毒是介于生
C. 病毒属于生物吗,哪类生物
病毒是介于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一种物质形式,因此我们说它是边缘生命。病毒存在于环境之中,游离于细胞之外时,不能复制,不表现生命流行性,只以一种有机物的物质形式存在。但病毒进入细胞之后,它可以控制细胞,使其听从病毒生命活动需要,表现它的生命形式。因此,病毒是由一个或几个核酸分子组成的基因组,有一层蛋白或脂蛋白保护性外壳,且可在一定宿主细胞中自我复制的感染性因子。病毒的结构极简单,它可以是一种蛋白组成外壳加上几百上千个核苷酸或核酸(类病毒250-390
碱基对)或只含有蛋白质(朊病毒)。病毒的生命形式极其经济,因为基因组中的每个核苷酸均有用。病毒最明显的特点是病毒极其自私,复制原料和能量全部来自它所寄生的细胞,并使细胞产生病变。在进化过程中,它会与细胞和平共处,便于更好利用细胞的资源,但是病毒引起的病害常常是突发性的。如人类的肿瘤,往往是多年潜伏,一旦条件适合或受到外界刺激利于病毒的增殖,病毒就会突然致病。然而病毒可以被改造和利用,如基因治疗的在基因工程中用做载体。因此,病毒是由一个或几个核酸分子组成的基因组,有一层蛋白或脂蛋白保护性外壳,且可在一定宿主细胞中自我复制的感染性因子。
D.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什么生物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病毒类”生物,是一种非细胞生物。
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将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SARS-CoV-2”。但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冠状病毒是只是同一类,但不是同一种。
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大类病毒。在系统分类上属于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冠状病毒属的病毒都是基因组为线性单股正链的RNA病毒。冠状病毒颗粒的直径60~200nm,平均直径为100nm,呈球形或椭圆形,具有多形性。病毒有包膜,包膜上存在棘突,整个病毒像日冕,不同的冠状病毒的棘突有明显的差异。
冠状病毒仅感染恒温脊椎动物,如人、鼠、猪、猫、犬、狼、牛、蝙蝠和鸡等禽类。
新型冠状病毒电镜图片及模式结构
E. 流行性感冒病毒属于() A.植物病毒 B.微生物病毒 C.动物病毒 D.噬菌
依据病毒寄生的生物体的不同,把病毒分成三类,分别是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寄生在植物体内的病毒叫植物病毒,寄生在动物体内的病毒叫动物病毒,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病毒叫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流感病毒主要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能使人或动物患流感,属于动物病毒.可见C符合题意. 故选:C |
F. 流感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和变异
1.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甲型流感病毒)形态结构病毒呈球形或丝状,直径80~120nm。其结构由内而外分为三部分:①核心,为单链负股RNA基因组,可分8个片段,与核蛋白(NP)和RNA多聚酶共同组成核糖核蛋白(RNP),后者即为螺旋对称的核衣壳。NP抗原很少发生变异,具有型特异性。②基质蛋白(M蛋白),位于包膜与核心之间,抗原性稳定,亦具有型特异性。③包膜,表面有两种病毒编码的糖蛋白刺突,分别为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为甲型流感病毒亚型划分的依据,其抗原性易发生变异。HA能与鸡、豚鼠和人的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引起红细胞凝集,简称血凝。HA具有免疫原性,其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能抑制血凝现象,并能中和病毒,是机体主要的保护性抗体。NA亦具有抗原性,但其抗体不能中和病毒。
2.甲型流感病毒的变异甲型流感病毒HA和NA易发生变异,其变异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抗原漂移,其变异幅度小,属量变,这种变异可引起中、小型规模的流行;另一种是抗原转换,其变异幅度大,形成新亚型。由于人群对新亚型流感病毒缺乏免疫力,往往酿成较大规模的流行或发生世界性大流行。
3.禽流感病毒(AIV)AIV与人甲型流感病毒均归属于甲型流感病毒,属同一个血清型。AIV原本只感染鸡、火鸡、鸭、水禽及候鸟等禽类。随着病毒变异,自1981年发现H7N7亚型禽流感病毒可感染人类以来,又相继发现H5N1、H9N2、H7N2及H7N3等亚型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自从中国香港于1997年发现人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以来,至今已传播十多个国家逾300例患者,病死率高达60%左右。目前禽流感病毒仅偶尔从禽传给人,尚未证明能人传人,但应警觉,提前防备。
G. 流行性乙脑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乳鼠是常用的敏感动物,脑内接种乙脑病毒后3~4天发病,一周左右死亡,脑组织内含大量感染性病毒,是分离病毒、大量制备抗原的可靠方法。
BHK细胞系、C6/36细胞系及鸡胚成纤维细胞是常用的敏感细胞,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圆缩、颗粒增多、细胞脱落等CPE。在培养上清中含有传染性病毒,胞浆内胞膜上可检出特异性抗原。细胞培养增殖病毒简便易行,已取代动物培养用物制备疫苗、诊断抗原,以及研究病毒复制机理、筛选抗病毒药物等。 乙脑病毒抗原性稳定,在同一地区不同年代分离的毒株之间未发现明显的抗原变异。E糖蛋白上有中和抗原表位和血凝抗原表位,可诱发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在感染与免疫中重要作用。用单克隆抗体做交叉血凝抑制试验证实E糖蛋白上有与黄病毒属成员广泛并叉的属特异性抗原,也有仅与圣路易、墨里谷、西尼罗脑炎病毒交叉的亚组物异性抗原,以及仅乙脑病毒具有的种特异性抗原。不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已用于研究乙脑病毒抗原结构与功能以及鉴定新分离的毒株,解决了常规免疫血清特异性低的问题。
乙脑病毒囊膜糖白具有血凝特性,能凝集鹅、鸽、雏鸡红细胞,在pH6.2~6.4条件下凝集滴度高。病毒血凝素与红细胞结合是不可逆的,但这种病毒与红细胞形成的复合物仍有感染性,加入特异性抗体可抑制这种血凝现象。 我国乙脑病毒的传播媒介主要为三带喙库蚊。蚊感染病毒后,中肠细胞为最初复制部位,经病毒血症侵犯唾液腺和神经组织,并再次复制,终身带毒并可经卵传代,成为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在热带和亚热带,蚊终年存在,蚊和动物宿主之间构成病毒持久循环。在温带,鸟类是自然界中的重要贮存宿主。病毒每年或通过候鸟的迁栖而传入,或病毒在流行区存活过冬。有关病毒越冬的方式可为:①越冬蚊再感染鸟类,建立新的鸟—蚊—鸟循环;②病毒可在鸟、哺乳动物、节肢动物体潜伏越冬。实验表明,自然界中蚊与蝙蝠息息相关,蚊将乙脑病毒传给蝙蝠,受染蝙蝠在10℃,不产生病毒血症,可持续存在达3个月之外,当蝙蝠返回室温环境3天后,出现病毒血症,构成蚊—蝙蝠—蚊的循环;③冷血脊椎动物为冬季贮存宿主(如蛇、蛙、晰蜴等),可分离出病毒。
家畜和家禽在流行季节感染乙脑病毒,一般为隐性感染,但病毒在其体内可增殖,侵入血流,引起短暂的病毒血症,成为乙脑病毒的暂时贮存宿主,经蚊叮咬反复传播,成为人类的传染源。特别是当年生仔猪最为重要,对乙脑病毒易感,构成猪—蚊—猪的传播环节,故在人群流行前检查猪的病毒血症和蚊带毒率,可预测当年人群的流行程度,并通过猪的免疫预防,可控制本病在猪及人群中的流行。
当带毒雌蚊叮咬人时,病毒随蚊虫唾液传入人体皮下。先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局部淋巴结等处的细胞中增殖,随后有少量病毒进入血流成为短暂的第一次病毒血症,此时病毒随血循环散布到肝、脾等处的细胞中继续增殖,一般不出现明显症状或只发生轻微的前驱症状。约经4~7日潜伏期后,在体内增殖的大量病毒,再侵入血流成为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发热、寒战及全身不适等症状,若不再继续发展者,即成为顿挫感染,数日后可自愈;但少数患者(0.1%)体内的病毒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增殖,引起脑膜及脑组织发炎,造成神经元细胞变性坏死、毛细血管栓塞、淋巴细胞浸润,甚至出现局灶性坏死和脑组织软化。临床上表现为高烧、意识障碍、抽搐、颅内压升高以及脑膜刺激症。重症患者可能死于呼吸循环衰竭,部分患者病后遗留失语、强直性痉挛、精神失常等后遗症。 人受乙脑病毒感染后,大多数为隐性感染及部分顿挫感染,仅少数发生脑炎(0.01%),这与病毒的毒力,侵入机体内数量及感染者的免疫力有关。流行区成人大多数都有一定免疫力,多为隐性感染,10岁以下儿童及非流行区成人缺乏免疫力,感染后容易发病。
本病病后4~5天可出现血凝抑制抗体,2~4周达高峰,可维持一年左右。补体给合抗体在发病2~3周后方可检出,约存在半年。中和抗体约在病后1周出现,于5年内维持高水平,甚至维持终生。流行区人群每年不断受到带病毒的蚊叮咬,逐渐增强免疫力,抗体阳性率常随年龄而增高,例如北京市20岁以上成年人90%血清中含有中和抗体。因此本病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但近些年来乙脑发病年龄有增高趋势,值得重视。
H. 病毒为什么属于生物
1、病毒是生物的理由:生物应该具有的几个特征是:生物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排除体内废物;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最后一点注意,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针对几个特征,用病毒的性质去拟合:病毒需要寄生在细胞内或者杀死细胞获取营养;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排泄;病毒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可以结晶,可以复活;能利用胞内物质,合成后代病毒。综上所述,病毒符合生物所具备的特征,尽管有极特殊处,但仍把它划入生物范畴。
2、狭义的生物病毒是1种独特的传染因子,它是能够利用宿主细胞的营养物质来自主地复制自身的DNA或RNA、蛋白质等生命组成物质的微小生命体。
而广义的病毒复杂得多,包括拟病毒、类病毒和病毒粒子(virion),其中拟病毒和类病毒仅是1条简单的ssRNA链,virion是一种类似酶的蛋白分子。因此生物病毒很难有1个确定的、明确的定义。
3、生物病毒不管是烈性噬菌体还是温和型噬菌体,都必需在活的宿主细胞中才能得以复制繁殖,利用宿主细胞的核苷酸和氨基酸来自主地合成自身的一些组件,装配下一代个体。并达到他们的目的。复制后的生物病毒裂解宿主细胞而被释放出去,感染新的宿主细胞。
4、虽然生物病毒会给人类带来一定的益处,例如利用噬菌体可以治疗一些细菌感染;利用昆虫病毒可以治疗、预防一些农业病虫害等,但却危害很大,例如HIV、狂犬病毒等,给人类带来生命的危险;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等会带来疾病;TMV,马铃薯Y病毒给人带来财产损失.
5、病毒的基本结构 :
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称为衣壳,遗传物质多为RNA或DNA。衣壳与核酸
分子统称为核衣壳。但以HIV为例,病毒表面还包裹着类似细胞膜的胞膜和刺突结构,与衣壳共同决定病毒的特异性。此外还有一些酶:如逆转录酶。
(8)流行病毒是什么生物扩展阅读:
1、病毒不仅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从结构上还分为:单链RNA病毒,双链RNA病毒,单链DNA病毒和双链DNA病毒
2、病毒的生命过程大致分为:吸附,注入(遗传物质),合成(逆转录/整合入宿主细胞DNA),装配(利用宿主细胞转录RNA,翻译蛋白质再组装),释放五个步骤。因为病毒会拉近细胞间距离,易使细胞相融形成多核细胞,进而裂解。
3、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它们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一旦离开活细胞可就不表现任何生命活动迹象。病毒个体极其微小,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I. 最近在南美地区流行的寨卡病毒,是通过什么生物传播的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是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寨卡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从恒河猴体内被发现,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2007年以前,全球仅报告14例寨卡病毒病散发病例,2007年首次在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现寨卡病毒暴发疫情,其后发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和暴发疫情的国家及地区有增加趋势。2015年5月,巴西报告首例寨卡病毒病病例,截至2016年1月底,巴西等24个美洲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感染病例。同时,欧洲、北美等地的多个国家报告发现输入性病例,我国台湾也报告1例来自泰国的输入性病例。在寨卡病毒疫情发生时,巴西等国新生儿小头畸形病例数显着增加,现有证据提示,新生儿小头畸形可能与孕妇寨卡病毒感染有关。疫情的快速蔓延以及与小头畸形之间的可能因果关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病原学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呈球形,直径约为40-70nm,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10.8Kb,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个基因型,目前在南美地区流行的病毒为亚洲型。寨卡病毒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及西尼罗病毒等存在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病毒可在蚊源细胞(C6/36)、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细胞中培养繁殖并产生病变。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灭活。
J. 病毒属于什么生物
没有一般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通过寄生在活细胞内生存,是异养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