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如:①引导学生自我定向。思考如何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程序,制定学习计划,为自主学习定向。②引导学生自我探究。思考如何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基础和习惯,水平和能力,去读、想、做、说、议、画,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自主活动,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科学结论。③引导学生自主评价。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基于对自己的认识,依据学习目标和自身的评价指标和准则,对自身的学习目标、策略、方法、计划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进而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④引导学生自我调控。思考如何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寻找学习差距,考虑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策略和方法,以促进目标的达成。⑤引导学生自我激励。思考怎样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二、革新教育行为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探究是主要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在明确教学目标和实验在单元教学中的作用基础上,以实验组织教学,用探究方法展开教学。探究教学(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难易程度、学生能力水平进行不同程度的指导。问题的来源:学生提出;教师情境诱导学生提出;教师提出;教材提出。数据来源:学生实验、观察亲自收集;教师给出,学生分析解释。例如“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教学中,提出问题:发高烧时,人为什么不想吃食物?低温为什么有利于保鲜?胃蛋白酶为什么能在胃中起消化作用却在小肠不能呢?学生讨论教师提示,提出假设:酶催化作用最适的温度(37℃),最适PH值(中性)。教师引导学生设计方案,实施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酶催化作用最适的温度(37℃),最适PH值(中性)。接着引导学生分析探究过程。理解实验方法:单因子法;比较实验法及实验时间、温度、PH值的控制。最后提出问题:所有酶都在PH值(中性)时起作用吗?给材料学生再次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报告,构建知识体系。这样学生学会了探究,学会了合作,学会了交流。三、更新教学手段教师、教材、教案、粉笔、黑板的传统组合已难以将生物学里的抽象知识进行形象、直观、生动的表达出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组合模型、录像、录音、投影机、电脑)能收到难以预料的效果。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演示过程、定格、放大等是常规教具所无法实现的。另外,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需要在教学手段上作进一步的拓展。总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积极地、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以学习兴趣为主的非智力因素,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平台,打造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取得最理想的教育教学成绩。
❷ 如何高效地组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高中生物学科性质决定了生物实验作为生物教学和高中生学习的重要基础。高中生物教学与其说是生物知识的学习,不如说是一个个生物实验的探究过程。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高中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高中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高中生的各种能力。高中生物实验的学习贯穿于高中生物的学习全过程之中,生物实验的教学效果直接决定高中生物的学习和教学效果。为了追求更好的生物教学效果和良好的学习效果,我们必须充分重视生物实验教学,把生物实验教学作为高中生物学习的基础;必须开展好实验强化生物教育教学效果,培养高中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对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来说,要实现良好的效果,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优秀的组织、引导能力,更需要学校教学设备的配合。现在的学校教学设备还不能够满足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需求,有的学校教学设备少,生物实验仪器不足,严重影响高中生物教学效果。可以说高中生物教学还是面临这样或是那样的诸多问题,高中生物教师要正确认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面对的问题,以良好心态,立足现实,有创造性地开展好生物实验教学。我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也总结了一些经验,下面就结合实验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加强演示实验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教师要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利用演示实验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有效学习。演示实验是一种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演示实验不仅能够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通过实验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我们在进行演示实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精心准备是演示实验成功的基础。
我们所说的演示实验的成功不仅仅是指教师合理地操作实验器材,完成实验探究过程,更重要的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最大限度地强化高中生观察的实际效果,做到实验教学的效果最优化。为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教法,熟悉每一个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和实验目的,考虑如何引导高中生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知道如何实现更好的观察效果。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准备,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里有数,最大限度地把握实验步骤和强化实验的实际效果。经过教师多次尝试后,再到课堂上开展演示实验可以有效提高演示实验的成功率。一次成功的演示实验可以有效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够有效激发高中生的学习热情,培养高中生的学习自信心和观察能力。如果实验没有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或是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失败了,则会使高中生产生不良的学习情绪,影响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高中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高中生学习自信心的培养。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演示实验,在每次演示实验之前进行精心准备,给高中生呈现生动有趣、效果明显的演示实验,这也是每一位高中生物教师的重要责任。
2.要注重培养高中生的规范操作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演示实验不仅是实验知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高中生观摩实验、学习实验操作的重要机会。在这样的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高中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高中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操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按规定进行,有条不紊地展开。这就要求教师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演示实验,给高中生树立实验操作的规范标准。在教学中,我们要适时进行规范实验操作教学,让高中生注意到规范实验操作的重要性。这样有利于高中生形成良好的实验操作意识,养成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为今后的分组教学和分组实验奠定良好基础。
二、大力开展高中生物分组实验,培养高中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高中生物实验操作考试是考查高中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高中生物教师要树立培养高中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意识,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培养高中生的动手能力。在高中生物实验中,除了演示实验还有分组实验。分组实验是高中生依据实验目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研究动手操作的实验。如果演示实验注重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分组实验则注重培养高中生实验操作能力。分组实验可以让高中生多动手实验,使高中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高中生物知识,形成生物概念,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并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要增强分组实验的效果,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做好实验准备工作。
分组实验需要教师组织多组实验器材,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我们要合理地对高中生进行分组,合理地分组能够促进分组实验的效果和学习实效性的强化。我们还要综合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做到组内异质、组外同质。同时,要提前对各小组的实验器材进行预演,确保实验能够圆满完成,少生枝节。
2.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实现良好的实验效果。
分组实验教学需要教师合理组织和引导,在实验前让高中生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为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做准备。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进行有效组织和引导,以实现高中生物教学的高效性。
❸ 如何学好高中生物实验课
1.生物是正确了解身体,学习人和环境(植物,动物,自然界)之间关系的科目。
2.不要盲目记忆,跟生活中的经验联系起来理解。
运用方案
1.仔细了解课本内容,理解和记忆基本概念。
1)根据每单元的学习目标,联系各个概念进行学习。
2)不要只记忆核心事项,要一步一步进行深入的学习。
3)要正确把握课本上的图像、表格、相片所表示的意思。
2.把所学的内容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理解。
3.把日常用语和科学用语互做比较,确实理解整理后再记忆。
4.把内容用图或表格表述后,再进行整理和理解。
5.实验整理以后跟概念联系起来理解。
(把握实验目的,把结果跟自己的想法做比较,找出差距,并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
正确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直接观察了解各生物的特征。
养成写实验观察日记的习惯。
6.以学习资料的解释部分和习题集的整理部分为中心进行记忆。
7.根据内容用不同方法记忆。
1)把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整理进行记忆。
把想起来的主题不管顺序先随便记下来。
把中心主题写在中间位置。
按照知识间的相互关系用线或图连接起来完成地图。
2)利用对自己有特别意义或特殊意思的词进行记忆。
3)同时使用眼睛、手和嘴、耳朵记忆。
8.不懂的题必须解决。
先给自己提问,把握自己具体不懂哪部分后再请教其他人。
9.通过解题确认所学内容。
1)整理做错的题,下次考试前重点复习。
2)不太明白的题查课本和学习资料弄清楚。
3)以基本题---中等难度题----难题的顺序做题,理解内容。
其他
1.时间比较宽松的时候,如假期可先从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开始重点学习。(相联系的部分也能培养兴趣)
2.平时利用网络全书查找不懂的事项。
也谈生物学习方法
众所周知,生命科学是二十一世纪发展最快的科学,而且生命科学将成为将来决定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最为重要的科学制高点。学好生命科学,对于同学们在将来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和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在中学阶段,我们如何才能学好生物学呢?
下面向同学们介绍一下生物学的学习方法。
一、掌握基本知识要点,“先记忆,后理解”
同学习其它理科一样,生物学的知识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但是,高中阶段的生物学还有着与其它理科不一样的特点。对于大家学习了许多年的数学、物理、化学来说,这些学科的一些基本思维要素同学们已经一清二楚,比如:数学中的未知数 X 和加减乘除运算,化学中的原子、电子以及物理中的力、光等等。而对于生物学来说,同学们要思考的对象既思维元素却是陌生的细胞、组织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他们之间奇特的逻辑关系。因此同学们只有在记住了这些名词、术语之后才有可能生物学的逻辑规律,既所谓“先记忆,后理解”。
二、弄清知识内在联系,“瞻前顾后。”
在记住了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之后,同学们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生物学规律上来了。这时大家要着重理解生物体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联系(因为生物个体或群体都是内部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也就是注意知识体系中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线索。如:关于DNA,我们会分别在“绪论”、“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三个地方学到,但教材中在三个地方的论述各有侧重,同学们要前后联系起来思考,既所谓“瞻前顾后”。在比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时,我们会学习许多细胞器,那么这些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有何异同呢?这需要大家做一下比较才能知道,既所谓“左顾右盼”。
三、深刻理解重点知识,读书做到“六个W ”
对于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大家要深刻理解。如何才能深刻理解呢?大家读书时要时时思考“六个W ”,这六个W分别是: Who(谁或什么结构)、What(发生了什么变化或有什么)、How(怎样发生的)、When(什么时间或什么顺序)、Where(在什么场所或结构中发生的)、Why(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大家在思考中经常将这六个W连起来思考肯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除了上述三点以外,同学们还要坚持在学习中不断探索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我相信用辛勤的汗水和科学的方法一定可以换回优异的生物学习成绩!
生物这个学科, 很特别的. 别人说他是理科中的文科..
熟悉教材是最关键的. 俗话说, 得教材者得天下..平时没什么事做时, 就翻翻教科书, 特别是到了考试之前的几天, 看生物书比做生物题更加奏效.
生物教材, 必修一知识点比较散, 基本上都是背的, 必修二就有一些技巧性的运用了, 特别是在遗传题, 如果找到技巧, 那比普通方法快很多. 这技巧, 就要靠同学们平常的训练了. 但是生物各个知识点是有联系的, 不能将他们孤立起来. 比如在必修一学到有丝分裂, 到了必修二跟减数分裂扯上关系, 必修二学到基因工程, 跟选修三又扯上很大关系. 而且有的概念, 会随着教材的深入, 会有些改变, 不同教材会有不同描述, 因此在学到每个知识点是, 要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 特别是相似的, 联系较大的知识, 这样既巩固以前学过的, 也可以启发现在学的.
想生物得到提高是很容易的, 起码比物理化学容易. 首先要看书. 而且做题时, 如果注意的好, 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提几个建议, 比如说在做选择题时, 应该把那个选择题解出来..比如是问你哪个对哪个错的, 你应该将错误的选项改正, 至少应该将错误的地方画出来..如果是遗传概率题, 应该先将它算出来, 在看看选项有没有这个答案..
在做大题时, 会有很多要写专有名词的小题..这些叫做送分题, 但是其实是失分最严重的题, 因为写错一个字, 就全错了..如果做错了, 一定要把它找出来, 一定要写几遍, 保证以后不错..
在平时翻书时, 要拿出一个本子, 将你觉得容易忘记的, 容易错的, 之前没注意的记下来, 到了考试前时, 可以拿出来复习..(建议 理化生用同一个笔记本, 最好是用活页的..)这个本子也要肩负积累错题的任务. 生物考试的特点是从不回避重点(老师说的), 也就是说, 这个知识点这次考试考了, 下一次也会考..所以积累错题, 很有必要, 这次做了, 就看多几遍..这个方法, 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好几分的.( 不要轻视几分, 一般都是几千名.)
在平时做实验题时, 要先做, 再对答案..并且读答案几次, 最好能讲一些最通用的格式背下来..实验题要注意 科学性原则 重复性原则, 对照原则 等等原则…
最后,只要你书上得会了,保证你能打八九十分, 多做题,能九十左右。。。
❹ 高中生物实验
一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DNA的粗提取和鉴定的方法。
2.观察提取出来的DNA物质。
二 教学建议
在本实验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验材料必须准备充足。本实验所用的实验材料是鸡血细胞液,由活鸡的鲜血经沉淀后获得。每组(2个学生)需用5 mL 鸡血细胞液,则每班(50人)至少需要130 mL,而鸡血细胞液与鸡血的体积比为1:3,这样每班至少需要390 mL 鸡血细胞液。宰杀1只中等大小的活鸡,一般可得120 mL 左右的鲜血,因此,1个班实验需要买4只活鸡。如果不具备购买活鸡的条件,也可以到市场售活鸡处去索取鸡血,但所带烧杯中必须提前放入抗凝剂。
2.盛放鸡血细胞液的容器,最好是塑料容器。鸡血细胞破碎以后释放出的DNA,容易被玻璃容器吸附,由于细胞内DNA的含量本来就比较少,再被玻璃容器吸附去一部分,提取到的DNA就会更少。因此,实验过程中最好使用塑料的烧杯和试管,这样可以减少提取过程中DNA的损失。
3.获取较纯净的DNA的关键步骤。
(1)充分搅拌鸡血细胞液DNA存在于鸡血细胞的细胞核中。将鸡血细胞液与蒸馏水混合以后,必须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快速搅拌,使鸡血细胞加速破裂,并释放出DNA。
(2)沉淀DNA时必须用冷酒精实验前必须准备好大量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并在冰箱(至少5S以下)中至少存放24 h。
(3)正确搅拌含有悬浮物的溶液实验步骤3、5、7,都需要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在进行步骤3、5时,玻璃棒不要直插烧杯底部,而且搅拌要轻缓,以便获得较完整的DNA分子。进行步骤7时,要将玻璃棒插入烧杯中溶液的中间,用手缓慢转动510 min。
三 参考资料
实验原理的补充介绍
1.DNA的释放 DNA位于鸡血细胞的细胞核中,正常情况下不会释放出来。为了使DNA从细胞核中释放出来,实验中采用了向鸡血细胞液中加入蒸馏水并且搅拌的方法。蒸馏水对于鸡血细胞来说,是一种低渗液体,水分可以大量进入血细胞内,使血细胞破裂。同时,再加上搅拌的机械作用,就加速了鸡血细胞的破裂(细胞膜和核膜的破裂),于是释放出DNA,当然也有RNA。但是,释放出来的大量DNA和RNA往往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
2.将DNA与蛋白质分离 根据二者的特性,即在浓度较高的氯化钠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2 moL/L )中,核蛋白容易解聚,游离出DNA。而DNA在浓度较高的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很高,Na+与带负电的DNA结合成DNA钠盐。这时DNA在溶液中呈溶解状态。
3.DNA的析出与获取 利用DNA在浓度较低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解度小的原理,向含有DNA的浓度较高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大量(300 mL )蒸馏水,稀释氯化钠溶液,使DNA的溶解度下降,而蛋白质的溶解度增高(这就是蛋白质的盐溶现象),从而使二者分离。这时,加上不停地搅拌,溶解度下降的DNA逐渐呈丝状物。再通过过滤,滤去蛋白质,就可以获取DNA的黏稠物了。如果采用离心法则更好,用4 000 r/min 的旋转频率,离心15 min ,除去上清液(含有蛋白质),留下的沉淀物中含DNA。
4.DNA的再溶解 再用较高浓度的氯化钠溶液去溶解DNA黏稠物。
5.DNA的沉淀和浓缩 除去了蛋白质的核酸溶液,必须再进一步沉淀和浓缩。最常用的方法是酒精沉淀法。就是将含有Na+的DNA溶液,加入到相当于其两倍体积的体积分数为95%冷酒精溶液中,混匀以后可以使DNA沉淀、浓缩,形成含杂质较少的DNA丝状物,悬浮于溶液中。如果出现的丝状物较少,可以将此混合液再放入冰箱中冷却几分。浓缩后的DNA丝状物,可以用缓缓旋转玻璃棒的方法卷起(因为玻璃棒有吸附DNA的作用)。
6.DNA的鉴定 本实验中鉴定DNA的方法为二苯胺法(配方见下述的“药品配制”)。二苯胺法的原理是:DNA中嘌呤核苷酸上的脱氧核糖遇酸生成ω-羟基-γ酮基戊醛,它再和二苯胺作用而显现蓝色(溶液呈浅蓝色)。
鉴定时溶液蓝色的深浅,与溶液中DNA含量的多少有关。
二苯胺试剂的配制
A液: 15 g二苯胺溶于100 mL 冰醋酸中,再加15 mL浓硫酸,用棕色瓶保存。如冰醋酸呈结晶状态,则需加温后待其熔化,再使用。
❺ 怎样进行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
一、重视分组,加强纪律教育和管理
对于实验组织管理,重点要小组管理上着手。对于一个班级,教师无法深入到每个学生中,生物实验中往往要分组进行,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实验。很多老师的分组一般是由学生自由组合,或者按名单随机组合。这就容易让一些比较活泼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而对实验教学的开展和管理带来影响。所以教师在分组时,要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来进行分组,最好每一组的学生中有一至两名动手能力强,知识掌握全面的学生。这样,通过小组中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形成合力,可以使实验教学能够顺利完成。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由管理者变为引导者,不要过多干涉学生的操作。上好实验课的保证之一,就是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也就是能遵守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需要加强纪律教育和管理。特别是在实验课开始以前,就要向学生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要反复教育,让学生能够自觉遵守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划。
二、做好实验准备工作,明确实验教学目标
关于实验准备,教师要先动手做一遍实验,这是增强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教师先做一遍实验,既可让教师充分领会实验的教学目标,又能发现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检查实验材料是否达到了实验要求,操作环境是否达到了实验条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避免可能出现的实验误差,从而为学生提供成功实验的先决条件。此外,在实验教学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了不同的实验现象,如果教师对于实验现象了解不深不透,就会对学生的实验现象无法正确评价,出现的问题也无法解答。因此,实验教学前教师要亲自动手做一遍实验,提前预料实验中会出现的问题,既便于更好地改进实验,又能准确评价实验结果,避免诸多尴尬。
很多教师在实验前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但往往忽视了学生在实验前的准备。只有让每个学生弄清每个实验的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目的等。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否则,实验中会产生许多问题,实验教学效果也受到影响。以“探究酸雨的危害”的实验教学为例,在实验前,如果学生对酸雨的成分、PH值、形成过程、种子发芽的条件等不是很了解。那么,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在配置溶液,选择小麦种子等方面就会出现问题,达不到实验的要求,严重的对实验结果也会产生影响。
在以往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教师的演示或照着书本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等实验结束了,可能还不知道实验的目标。
因此,教师应向学生明确实验教学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是否达到了目标。如在“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教学中,在实验之前,教师应向学生明确细胞有丝分裂的图像,当学生实验后,再以是否观察到分裂图像来审视实验过程。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
目前,实验教学观念仍停留在应试教育模式上,仍有一部分教师把实验课看成是理论课的补充,是一种辅助性教学。在实验教学中,重实验结果、轻实验过程;重知识巩固、轻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被动多于主动。实验材料、用具的都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实验步骤的实施是按教师或书本上的指令进行的。这种要我做实验的模式不仅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让学生形成做不做实验都一样,做不好还不如不做,多看看课本就可以的心态。这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生物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变要我做实验为我要做实验。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实验计划的制订。这样,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了解,也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如在“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教学中,教材上所选的实验材料是菠菜,教师可以准备好菠菜,然后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备用。实验结束后,对不同实验材料得到不同的结果进行分析。这样,一方面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实验的兴趣增加,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就在自己身边。另一方面学生在选择实验材料的过程中,对实验有了更深的了解。在用多种材料反复的实验中,进一步熟悉了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四、做好实验分析,注重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
一个较为复杂的实验过程是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复摸索,最终才形成书本上的步骤。所以,在实验教学中,不能单纯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出现结果就行了。应根据学生程度和涉及原理的难易程度不同,由教师讲解或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去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每一个步骤处理的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从中学习处理问题的方法,为今后进行实验设计,制定实验方案打下基础。
❻ 高中生物实验基本原理
一、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
(一)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共同的物质组成:蛋白质和核酸
结构基础:细胞结构(除病毒外)
(二)都有新陈代谢。
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 要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
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物区别于非生物最本质的特征。
(三)都有应激性。
植物的根: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
植物的茎:向光性、背地性
动物:躲避有害刺激、趋向有利刺激
(四)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
生长的原因: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
生长的表现:细胞数目的增多和细胞体积的长大
个体发育的起点:受精卵
生殖的目的:延续种族
(五)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遗传:“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维持种族的稳定
变异:“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六)都能适应和影响一定的环境(如:地衣)。
三、生物科学的发展
(一)描述性生物学阶段:
1.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
2.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
(二)实验生物学阶段: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重新提出标志着实验生物学阶段的开始
(三)分子生物学阶段:
1.1944年,美国生物学家艾弗里首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1953年,美国沃森,英国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标志着分子生物学阶段的开始)
四、当代生物的发展方向
微观方向:从细胞学水平发展到分子水平
宏观方向:生态学的发展解决全球性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第一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3.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H、O、N,最基本元素是C
4.大量元素:C、H、O、N、P、S、K、Ca、Mg
5.微量元素:Fe、Mn、Cu、Zn、Mo、B,Fe为半微量元素。
6.构成生物体(家兔)的主要元素:C、H、O、N、P、S,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7.植物“花而不实”是由于缺少硼元素。
8.各种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其存在形式有:自由水和结合水。
9.人缺钙会出现抽搐,这说明无机盐离子能够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10.糖类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是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
11.植物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是淀粉,动物细胞内的储存能量物质是糖元,生物体的储存能量的主要物质是脂肪。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磷脂构成细胞膜)和固醇(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1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其结构单位是氨基酸结构通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通过肽键连接成多肽。
14.蛋白质的多样性取决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15.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决定者,其结构单位是核苷酸。核酸具有两类:DNA和RNA,DNA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内。
第二章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6.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其结构特点是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功能是物质交换和保护,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主动运输的进行需要载体和ATP。
17.细胞壁的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植物细胞起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酶、ATP等)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0.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
21.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22.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3.中心体是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细胞器。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7.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第三章 生物的新陈代谢
31.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3.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34.ATP(三磷酸腺苷)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结构简式:A—P~P~P
3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36.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当成熟的植物细胞处于30%的蔗糖溶液中,成熟的植物细胞会发生渗透失水,表现出质壁分离的现象。吸收水分和运输水分的动力是蒸腾作用,植物所吸收的水分95%以上蒸腾作用散失 ,少量用于生命活动。
37.植物根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呼吸作用为矿质元素吸收提供动力,运输矿质元素的动力是蒸腾作用。
38
39.
40对生物体来说,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是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如:氨基酸)提供原料。
41.呼吸作用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1mol的葡萄糖有氧呼吸释放出2870KJ的能量,1161KJ的能量贮存在ATP中。
❼ 如何开展高中生物学生的实验
在高中生物课中,有很多演示实验,这些演示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在农村高中可以克服各个农村学校生物实验器材不足的缺点。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教育开始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生物实验教学在素质教育的路上探索前行,怎样上好一节生物演示实验课是每个生物实验教师必须不断探讨的话题。现在就怎样上好高中生物演示实验课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生物教师要极度重视演示实验
高中生物教学不同于初中生物教学,已经摆脱了初中生物基础知识的范围更加重视专业知识。高中生物实验的极度专业性使我们的生物实验教学必须重视演示实验,在高中生物课程的设置上每个实践性的内容都对应着一个演示实验。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这就要求我们的高中生物教师想尽办法,不遗余力地开好每一个演示实验,提高演示实验的实验效果,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做演示实验,不能以学生看书代替实验,不能以教师讲解代替试验,否则,学生对生物学的许多知识就缺少感性认识。这样我们生物教师要明确每一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器材的准备要充足,实验步骤要清晰规范,避免实验事故的发生。
二、细心设计演示实验
为了确保演示实验的顺利进行,教师在实验前一定要做好各项必要的准备工作。生物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考虑每一个实验的演示时间和演示时机,在物质准备上课前要准备完备,要善于机智地处理在实验演示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件,这样不至于出现问题乱了阵脚。
教师要在实验前做好精心准备。例如,准备好演示实验中所需的仪器、药品、材料等。要清洗干净在实验中要使用的仪器,并放在相应的仪器架上,要把实验中需要的药品准备齐全,实验中需要的试剂要事先配置好。此外实验前,教师还要自制些实验室没有但在实验中很有实用价值的仪器。如,加热中常用的挡风板。又如,观察关节的结构实验,可以购买好猪的关节并事先解剖好。为了保证达到实验的良好效果,在课前教师要在实验室试做一次,这样有利于提高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缩短演示实验的时间,利于演示实验的正常开展,达到实验的预期目的。
学生在实验前要充分预习,对实验中出现的仪器、药品名称、作用和操作方法有一定的认知,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这样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就有一定的方向性,避免无目的性地看热闹,有利于学生对实验有正确的认识。
另外,开展演示实验还必须做好应急准备。一般来说,只有实验前准备工作做得充分,实验才会取得成功。为了保证实验的完满成功,教师还要准备好各种应急措施。比如,在用酒精灯隔水加热叶片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的试验中,如果因为教室的防风玻璃损坏,而影响酒精灯加热作用,这时如果事先带好一块自制的挡风板,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方法,为学生提供生物学知识的感性认识。演示实验要想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认真观察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学生要仔细地观察实验操作。这要求教师一定要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必要时也可以故意进行一些错误的操作,学生在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加深了印象,把握了正确的操作方法。这样做还可以为以后开展学生实验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做好准备。
学生更要认真地观察实验现象,实验中的火焰、气泡、沉淀、颜色变化等现象。例如,在做鉴定骨的成分的实验时,用酒精灯煅烧骨时,骨的颜色就会慢慢发生变化,教师在颜色变化前要事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认真观察,才能通过看到的实验现象的变化情况丰富感性材料,从而提升为理性认识,为归纳总结实验结论提供了保障。
四、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不仅要求学生发现实验现象,更重要的是分析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的原因,为归纳实验结论提供本质的依据。
对演示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分析原因,教师不要一包到底,对分析不正确的学生不应过多批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探究,体验自己通过分析实验现象综合所学知识找到原因的那种成功的感觉,既巩固、强化、更新了所学知识,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欲望。
教师要结合实验的进展,及时做好点拨和启发,为学生提供与实验有关的知识,降低学生分析的难度。如,在做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的实验中,教师要提供“淀粉遇碘显蓝色”的知识。
在实验现象的分析过程中,教师要设计有效的探究问题,以问题的形式将学生的思维诱导到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原因的方向上,这样既为推动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展开减少阻力,又为学生在分析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的原因抓住要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师要引领学生归纳实验结论,及时进行总结报告
衡量一个演示实验是否成功的关键要看学生是否能自主地归纳出实验结论、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总结归纳实验结论不能能由教师包办代替。例如,在做鉴定骨的成分的实验中,将骨原来的物理性质与稀盐酸中处理后的物理性质进行比较,结合骨在稀盐酸中出现气泡的现象及其原因,学生就可得出:“骨含有有机物,且骨的韧性与有机物的含量有关”的结论。
教师要将学生归纳的实验结论进行整理,去掉非本质的结论。对学生归纳出的正确结论,教师要让学生尽量锤炼自己的语言,让学生用尽可能简练易背易记的语言进行概括。面对学生错误的结论教师要善于引导,在对比中去伪存真,增强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纠正学生观察认识上的错误和不良习惯。当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认识能够达到正确客观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语言的精确性训练,使每一位学生在演示实验中获得的感性认识都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让我们教师、学生一起努力,还原实验本来面目,实现演示实验的真正目的。
❽ 高中生物实验如何去做及几个重要步骤
高中化学实验的方法有哪些?做实验的注意事项
我们从到了七年级就开始学习化学,但是学过的孩子们应该都知道,在初中只是先接触一下,到了高中化学才开始真正的学习,但是学习化学就会做实验,做实验的方式都有什么?
化学实验仪器
在上面的文章当中我给你们说了很多关于高中化学实验有哪些方法的类别,我相信大家应该也都知道了,每个实验都有它适合的方法,你们一定要择选适宜他的方式,还要注意一些事项.
❾ 高中生物实验方法
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一、实验目的:
1、学会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2、了解细胞的结构;
3、学会制作临时装片。
二、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可换)松针、动物血液、动物神经细胞永久装片
三、实验用具: 载玻片、盖玻片、蒸馏水、滴管、镊子、薯仔、刀片、显微镜(物镜5X、10X、40X)
四、方法步骤:
1、制作松针的临时切片:
(1)取干净的载玻片一个平置于试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蒸馏水。
(2)将薯仔切成条状(截面约:0.5X12.5px)取两条,将一根松针夹在两个薯仔条之间,用刀片削成尽量薄的薄片,削时,手腕不动,靠大臂带动小臂移动刀片。切片数次。从中选取较薄的切片,置于载玻片的水滴上。
(3)从一侧轻轻盖上盖玻片,不要产生气泡。用吸水纸轻轻吸去盖玻片周围的水滴,即完成临时切片的制作。
2、观察切片:
(1)取出显微镜,置于试验台上靠左的位置,打开光源。
(2) 将上步制作好的切片置于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调整载物台位置,使盖玻片对准光源。
(3)使用5X物镜观察切片,使松针切片在视野中心,换成10X物镜,观察松针叶面横切结构。
(4)换成40X物镜观察,注意细胞及细胞内物质结构,画图。
3、 动物血液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除了不用切片,其他类似)
4、 动物神经细胞永久装片的观察。
五、考点提示:
1、松针的叶面结构是什么样的?
2、动物细胞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与植物细胞又什么不同?
3、显微镜的物镜倍数愈大,视野的亮度如何?物体的大小如何?
4、如何调节焦距?
5、如何才能使切片尽量的薄?切片的厚薄对显微镜下观察的效果有什么影响。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实验目的:
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阐明实验原理—颜色反应,识记和区分用于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鉴定的试剂及产生的特定颜色,初步掌握鉴定上述化合物的基本方法,学会描述实验现象,掌握NaOH溶液和CuSO4溶液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可溶性糖类较多,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前三种糖的分子内都含有游离的具还原性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分子内没有,为非还原糖。实验中所用的斐林试剂,只能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而不能鉴定可溶性非还原糖。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 2O沉淀。如:
葡萄糖 + 2Cu2+ + 4OH— 加热 葡萄糖酸 + Cu 2O↓(砖红色)+ H 2O
即Cu 2+被还原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淀粉遇碘变蓝色(直链)或紫(红)色(支链)。
2、脂肪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脂等)统称为脂类。它是构成人体组织的正常成分,不溶于水而易溶于酒精、乙醚、氯仿等脂溶剂中。在化学组成上,脂类属于脂肪酸的酯或与这些酯有关的物质。脂类的主要功能是氧化供能。
脂肪主要存积于脂肪组织中,并以油滴状的微粒存在脂肪细胞浆内。
在病理检验中,脂类染色法最常用以证明脂肪变性,脂肪栓子以及肿瘤的鉴别。脂类染色使用最广泛的染料是苏丹染料,最常用的有苏丹Ⅲ,苏丹Ⅳ,苏丹黑及油红O等。脂肪被染色,实际上是苏丹染料被脂肪溶解吸附而呈现染料的颜色。经研究认为组织中脂质在液态或半液态时,对苏丹染料着色效果最好。根据这一原理,适当提高温度(37℃-60℃)对组织切片染色效果是有好处的。
脂类染色,用冰冻或石蜡切片,以水溶性封固剂封固,如甘油、明胶和阿拉伯糖胶等。
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橙红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胆脂素呈淡红色,脂肪酸不着色,细胞核呈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三、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经试验比较,颜色反应的明显程度依次为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4、淀粉的鉴定:马铃薯匀浆。
四、实验用具:双面刀片、试管(最好用刻度试管)、试管夹、试管架、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
五、实验试剂:
1.斐林试剂(包括甲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 mL CuSO4溶液)
2.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3.双缩脲试剂(包括A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 mL CuSO4溶液)
4.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
5.碘液
6.蒸馏水
六、方法步骤:
一、可溶性糖的鉴定
操 作 方 法
注 意 问 题
解 释
1. 制备组织样液。
(去皮、切块、研磨、过滤)
苹果或梨组织液必须临时制备。
因苹果多酚氧化酶含量高,组织液很易被氧化成褐色,将产生的颜色掩盖。
2. 取1支试管,向试管内注入2mL组织样液。
3. 向试管内注入1mL新制的斐林试剂,振荡。
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前才将甲、乙液等量混匀成斐林试剂;
切勿将甲液、乙液分别加入苹果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
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液混合保存时,生成的Cu ( OH ) 2在70~ 900C下分解成黑色CuO和水;
甲、乙液分别加入时可能会与组织样液发生反应,无Cu OH生成。
4. 试管放在盛有50-650C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分钟,观察到溶液颜色:浅蓝色 →棕色 → 砖红色(沉淀)
最好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使试管底部不触及烧杯底部,试管口不朝向实验者。
也可用酒精灯对试管直接加热。
防止试管内的溶液冲出试管,造成烫伤;
缩短实验时间。
二、脂肪的鉴定
操 作 方 法
注 意 问 题
解 释
花生种子浸泡、去皮、切下一些子叶薄片,将薄片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用吸水纸吸去装片中的水。
干种子要浸泡3~4小时,新花生的浸泡时间可缩短。
因为浸泡时间短,不易切片;浸泡时间过长,组织较软,切片不易成形。切片要尽可能薄些,便于观察。
在子叶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染色1分钟。
染色时间不宜过长。
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染液,用50%酒精洗去浮色,吸去酒精。
酒精用于洗去浮色,不洗去浮色,会影响对橘黄色脂肪滴的观察。同时,酒精是脂溶性溶剂,可将花生细胞中的脂肪颗粒溶解成油滴。
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酒精,滴上1~2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
滴上清水可防止盖盖玻片时产生气泡。
低倍镜下找到花生子叶薄片的最薄处,可看到细胞中有染成橘黄色或红色圆形小颗粒。
装片不宜久放。
时间一长,油滴会溶解在乙醇中。
三、蛋白质的鉴定
操 作 方 法
注 意 问 题
解 释
制备组织样液。
(浸泡、去皮研磨、过滤。)
黄豆浸泡1至2天,容易研磨成浆,也可购新鲜豆浆以节约实验时间。
鉴定。加样液约2ml于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摇匀;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3~4滴,摇匀,溶液变紫色。
A液和B液也要分开配制,储存。鉴定时先加A液后加B液。
CuSO4溶液不能多加。
先加NaOH溶液,为Cu2+与蛋白质反应提供一个碱性的环境。A、B液混装或同时加入,会导致Cu2+变成Cu ( OH ) 2沉淀,而失效。
否则CuSO4的蓝色会遮盖反应的真实颜色。
可用蛋清代替豆浆。
蛋清要先稀释。
如果稀释不够,在实验中蛋清粘在试管壁,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后会粘固在试管内壁上,使反应不容易彻底,并且试管也不易洗干净。
附: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用试管取2ml待测组织样液,向试管内滴加2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碘液不要滴太多
以免影响颜色观察
七、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答: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答: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答: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答: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 答:浅蓝色棕色 砖红色。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 答: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答: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 答:洗去浮色。 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 答: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实验三: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一、实验原理:
1、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2、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对DNA亲和力强,使DNA显现出绿色,而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强,使RNA呈现出红色。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3、盐酸的作用
① 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的跨膜运输;
② 盐酸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便于DNA与染色剂的结合
二、实验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三、实验用具:大小烧杯、温度计、滴管、消毒牙签、载玻片、盖玻片、铁架台、
石棉网、火柴、酒精灯、吸水纸、显微镜
四、方法步骤:
1、取材
① 滴: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② 刮: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
③ 涂:将牙签上的碎屑涂抹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中;
④ 烘: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烘干。
2、水解
① 解: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装有30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的小烧杯中,进行材料的水解;
② 保:将小烧杯放入装有30℃温水的大烧杯中保温5分钟。
3、冲洗涂片
① 冲:用缓缓的蒸馏水冲洗载玻片10秒钟;
② 吸: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
4、染色
① 染:用2滴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染色剂滴在载玻片上,染色5分钟;
② 吸:吸去多余染色剂;
③ 盖:盖上盖玻片。
5、观察
① 低:在低倍物镜下,寻找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将物像调节清晰;
② 高:转到高倍物镜,调节细准焦螺旋,观察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染色情况。
五、考点提示:
1、取口腔上皮细胞之前,应先漱口,以避免装片中出现太多的杂质;
2、取洋葱表皮细胞时,尽量避免材料上带有叶肉组织细胞;
3、冲洗载玻片时水的流速要尽量慢,切忌直接用水龙头冲洗;
4、用酒精灯烘烤载玻片时,不要只集中于材料处,而应将载玻片在火焰上来回移动,使载玻片均匀受热,以免破裂;
5、烘烤后的载玻片不要马上放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最好先自然冷却1分钟。
实验四: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一、实验原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半透性
二、实验材料:猪(或牛、羊、人)的新鲜的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的生理盐水)
三、实验用具:蒸馏水、试管、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四、方法步骤:
1、用试管吸取少量红细胞稀释液,滴一小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2、在高倍镜下观察,待观察清晰时,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蒸馏水,同时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小心吸引,注意不要把细胞吸跑。上述操作均在载物台上进行,并持续观察细胞的变化。可以看到近水的部分红细胞发生变化;凹陷消失,细胞体积增大,很快细胞破裂,内容物流出。
五、考点提示:
1、选择动物细胞进行实验的原因:动物细胞无细胞壁。
2、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进行实验的原因: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膜),可以得到较纯净的细胞膜。
3、细胞破裂后,用什么方法获得较纯的细胞膜:将涨破的细胞溶液,经过离心分离得到细胞膜。
4、如何获得植物细胞膜:先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将植物细胞壁水解得到原生质体;再将原生质体放入清水中,水自由扩散进入,原生质体涨破;最后经过离心分离得到植物细胞膜。
5、稀释及稀释的时候用生理盐水的原因:稀释后,可以减少血液中的血浆蛋白等杂物。用生理盐水是为了保持渗透压,防止在稀释的时候就发生细胞破裂。
实验五: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一、实验原理:
1、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
2、线粒体普遍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健那绿染液能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通过染色,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处于生活状态的线粒体的形态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二、实验材料:新鲜的藓类的叶、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新配制的质量分数为1%的健那绿染液(将0.5g健那绿溶解于50mL生理盐水中,加温到30-40摄氏度,使其充分溶解)
三、实验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消毒牙签
四、方法步骤:
1、观察叶绿体
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高倍镜下观察。
2、观察线粒体
染色→制片→低倍镜下找到口腔上皮细胞→高倍镜下观察。
五、考点提示:
1、观察叶绿体时选择藓类叶的原因:藓类属于低等植物,叶片是绿色的单层细胞,不需加工即可进行观察。
2、临时装片中的材料要随时保持有水状态的原因:保证细胞器的正常形态并能悬浮在细胞质基质中,否则,细胞失水收缩,将影响细胞器形态的观察。
实验六: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一、实验目的:
1、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与前面的知识:显微镜的使用联系)
2、观察不同浓度的溶液对细胞吸水失水的影响,掌握此种方法的具体应用。
3、通过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明确渗透系统的组成以及具体应用。
二、实验原理:
1、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到一定浓度的溶液中构成一个渗透系统。当细胞大量失水时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程度不同,导致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
2、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根据扩散作用原理,水分会由细胞液中渗出到外界溶液中,通过渗透作用失水;由于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的伸缩性不同,细胞壁伸缩性较小,而原生质层性较大,从而使二者分开;反之,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则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分离后的质和壁又复原。
三、实验材料:紫色特别深的洋葱外表皮、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
四、实验用具:显微镜、镊子、刀片、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吸水纸
五、方法步骤:
1、用刀片在洋葱鳞片叶的外表面划一个小方块,用镊子撕取这一小块洋葱表皮,在洋葱的外表皮上,用刀片划一些方块,用镊子轻轻撕取一小块(撕取的仅仅是外表皮,不要撕得太厚,仍然作为一个问题留给学生)。在取标本时,可以将洋葱的内表皮朝外,外表皮朝里进行对折,不要太用力,然后取其外表皮作为材料,将它平展地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清水滴中,并盖上盖玻片。
2、用低倍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
3、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0.3g/ml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洋葱表皮细胞就侵润在蔗糖溶液中。注意重复3-4次。
4、再用低倍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
5、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洋葱表皮细胞就侵润在清水中。
6、还用低倍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
六、实验结论:
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水分会由细胞液中渗出到外界溶液中,通过渗透作用失水;由于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的伸缩性不同,细胞壁伸缩性较小,而原生质层性较大,从而使二者分开;反之,当外界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时,则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分离后的质和细胞壁又复原。
实验七: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一、实验目的:
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的快慢,了解过氧化氢酶的作用和意义
二、实验原理:
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根据酶的专一性,可知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
三、实验材料:
质量分数为20%的猪肝研磨液,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
四、实验用具:
量筒,试管,滴管,试管夹,试管架,卫生香,火柴,酒精灯,大烧杯,石棉网,温度计
五、方法步骤:
1、取4支洁净试管,分别编号1,2,3,4,向试管内分别加入2ml过氧化氢溶液。
2、将2号试管放在90℃左右的水浴中加热,观察气泡情况,并与1号试管作比较。
3、向3号试管内滴入2滴FeCl3溶液,向4号试管内滴入2滴肝脏研磨液,观察哪支试管产生的气泡多。
4、2至3min后,将点燃的卫生香分别放在3、4号试管内液面的上方,观察哪支试管中的卫生香燃烧更猛烈。
六、实验结论:
1、加热能促进H2O2的分解,提高反应速率;
2、酶有催化作用,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性。
实验八: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一、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探索影响酶活性条件的方法。
2、探索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温度和PH下催化过氧化氢水解的情况。
二、实验原理:
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但能
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三、实验材料:
质量分数为2%的新配置的淀粉酶溶液,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猪肝研磨液,
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
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冰水,热水,
碘液,斐林试剂
四、实验用具:量筒,试管,滴管,试管夹,三脚架,火柴,酒精灯,小烧杯,大烧杯,石棉网,温度计,
五、方法步骤:
一、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取三支洁净的试管,编上号1,2,3,并分别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液。
2、分别向1,2,3号三支试管中各注入1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摇匀,依次放入沸水,37℃左右的热水,冰水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分钟。
3、分别向1,2,3号三支试管中各滴入一滴碘液,然后摇匀。观察并记录这三只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
二、pH对酶活性的影响
1、取三支洁净的试管,编上号1,2,3,并分别注入1ml的新鲜的淀粉酶溶液。
2、依次向1号,2号,3号试管中注入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各1ml并摇匀。
3、分别向1号,2号,3号试管中各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震荡摇匀。
4、将三支试管的下半部浸到37℃左右的温水中,保温5分钟。
5、向三支试管中各加入2ml斐林试剂,震荡摇匀。
六、实验现象:
一、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号试管中的液体未变蓝,2号和3号试管中的液体变蓝,且2号试管蓝色比3号试管深。
二、pH对酶活性的影响
2号和3号试管中的液体未变蓝,1号试管中的液体变蓝。
七、实验结论:
1、在最适宜的温度和最适宜的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
2、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明显下降。
实验九: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
2、探索叶绿体中有几种色素。
二、实验原理:
1、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丙酮(有机溶剂,酒精、汽油、苯、石油醚等)中,所以用丙酮可提取叶绿体中色素。
2、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得慢,因而可用层析液将不同的色素分离。
三、实验材料:
新鲜的绿叶(如菠菜的绿叶),无水乙醇,层析液(由20份在60~90℃下分馏出来的石油醚、2份乙醇和1份苯混合而成。93号汽油也可代用),二氧化硅和碳酸钙。
四、实验用具:
干燥的定性滤纸,试管,棉塞,试管架,研钵,玻璃漏斗,尼龙布,毛细吸管,剪刀,药勺,量筒(10ml),天平。
五、方法步骤:
(1)称取5g绿色叶片并剪碎
提取色素 研钵→研磨→漏斗过滤→
(2)加入少量SiO2、CaCO3和5ml丙酮 收集到试管内并塞紧管口
(1)将干燥的滤纸剪成150px长,25px宽的纸条,剪去一端两角(使层析液同时到达滤液细线)
制滤纸条
(2)在距剪角一端25px处用铅笔画线
(1)用毛细管吸少量的滤液沿铅笔线处小心均匀地划一条滤液细线
滤液划线
(2)干燥后重复划2-3次
(1)向烧杯中倒入3ml层析液(以层析液不没及滤液细线为准)
纸上层析 (2)将滤纸条尖端朝下略微斜靠烧杯内壁,轻轻插入层析液中
(3)用培养皿盖盖上烧杯
观察结果:滤纸条上出现四条宽度、颜色不同的彩带(如下图)
最宽:叶绿素a;
最窄:叶绿素b;
相邻色素带最近:叶绿素a和叶绿素b;
相邻色素带最远: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六、考点提示:
1、二氧化硅:为了使研磨充分;碳酸钙:保护色素免受破坏;丙酮:色素的溶剂。
2、扩散最快的是胡萝卜素(橙黄色),扩散最慢的是叶绿素b(黄绿色)。
3、滤纸上有四条色素带说明了绿叶中的色素有四种,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快慢也不一样。
4、裁取定性滤纸时,注意双手尽量不要接触纸面,以免手上的油脂或其他脏物污染滤纸。
5、制备滤纸条时,要将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这样可以使色素在滤纸条上扩散均匀,便于观察实验结果。
6、根据烧杯的高度制备滤纸条,让滤纸条长度高出烧杯25px ,高出的部分做直角弯折。
7、滤纸上的滤液细线如果触到层析液,细线上的色素就会溶解到层析液中,就不会在滤纸上扩散开来,实验就会失败。
8、画滤液细线时,用力要均匀,速度要适中
9、研磨要迅速、充分。a.因为丙酮容易挥发; b.为了使叶绿体完全破裂.从而能提取较多的色素;c.叶绿素极不稳定,能被活细胞中的叶绿素酶水解而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