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写出一名生物科学家的有趣故事以及他的科研成果。
高士其(1905~1988)
作家。原名高仕�。福建福州人。生于1905年11月1日,卒于1988年12月9日。1918年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5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8年于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攻读医学博士学位期间,因实验时受甲型脑炎病毒感染 ,留下后遗症,导致1939年全身瘫痪。他于1931年开始发表科学文艺作品。1935年出版与人合着的科学小品集《我们的抗敌英雄》。1949年从香港到北京后,主要从事科学文艺创作。1949~1965年间,创作了大量的科学小品、科学论文和诗歌。他的科学小品,善于把深奥的科学道理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题材广泛,趣味浓郁,知识丰富。他的科学诗歌擅长用形象的比喻说明抽象的科学道理。作品有《揭穿小人国的秘密 》、《我们的土壤妈妈》、《细菌世界探险记》、《生命的起源》、《太阳的工作》、《时间伯伯》、《高士其科学小品甲集》、《土壤世界》、《科学诗》、《你们知道我是谁 》、《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高士其谈科普创作》等。
高士其是我国着名的科学家、科普作家和教育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思想的传播者,是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在长达近60年的瘫痪生涯中,他克服了巨大的病痛和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撰写的长达几百万字的科普作品。
2.
高士其原名高仕(金其),福建省福州市人,一九○五年十一月一日生。高士其自幼喜爱文学。
一九二五年,高士其毕业于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一九二六年夏,转入芝加哥化学系。一九二七年夏,入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细菌学系。一九二八年,在实验时不慎,受甲型脑炎病毒感染,留下严重后遗症,后来病情不断加重,以致全身瘫痪。
一九三○年秋,高士其学成归国。在陶行知、李公朴、艾思奇的影响下,开始进行科学文艺创作。一九三七年八月,高士其奔赴延安。一九三八年底,参加中国共产党。
高士其在一九三五年,写了第一篇科学小品《细菌的衣食住行》,发表在《读书生活》半月刊上。从这时起,至一九三七年八月离开上海止,可说是他科学小品创作上的最旺盛的时期。他用有点僵硬、发抖的手,写下了近百篇科学小品。尽管此后他也写了不少科学小品和科学诗,但是,我以为他的作品最精华的部分,都是在这一时期写的。
一九三六年四月,高士其的第一本科学小品集《我们的抗敌英雄》(与别人合着),由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
一九三六年六月,高士其的第一本科学小品集《细菌大菜馆》,由通俗文化出版社出版。
一九三七年初,高士其的第四本科学小品集《抗战与防疫》(该书后又曾改名为《活捉小魔王》、《微生物漫话》出版),由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
自一九三六年起,高士其在《中小学》杂志上连载《菌儿自传》,每期发表一章,至一九三七年八月写完最后一章。这些文章后来编成《菌儿自传》一书,于一九四一年一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高士其应陶行知之约,写过一本《微生物大观》;应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之约,翻译了《细菌学发展史》;他还应《开明中学生手册》、《大众科学》、《申报》周刊、《新少年》半月刊、《读书》半月刊、《妇女手册》、《力报》、《言林》等报刊杂志的约稿,写了许多科学小品文。
高士其作品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富有战斗性。他是为了战斗而写作。他的作品,象一指把锋利的匕首,剌向国民党反动派。
高士其在他的第二篇科学小品《我们的抗敌英雄》中,用极其饱满的政治热情,讴歌了白血球
2. 高中生物课本中的生物学家
新教材中编入了许多有关生物科学发展史的内容,详细介绍了许多生物科学家,高中生物课本生物学家有哪些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课本生物学家 总结 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课本人物:必修一
(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
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1、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2、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 方法 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3、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4、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6、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7、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8、卡尔文及其合作者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高中生物课本人物:必修二
(五)遗传方面的科学家
19、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1866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20、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1、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22、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23、摩尔根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的第三定律。他还用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24、18世纪英国着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5、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6、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
27、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②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28、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六)育种相关
29、袁隆平他是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第一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七)进化相关
30、达尔文:英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1859年,他出版了科学巨着《物种起源》,书中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并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
高中生物课本人物:必修三
(八)内环境与稳态
31、贝尔纳:法国人,1857年他提出“内环境”的概念,并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32、坎农,1926年,他提出了“稳态”的的概念,并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九)动物激素的调节
33、沃泰默:法国人,生理学家。他通过实验发现,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但是他却囿于定论,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去干净的缘故。
34、斯他林:英国人,生理学家。1902年,他和贝利斯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1905年,他们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的概念。
35、贝利斯:英国人,生理学家。1902年,他和斯他林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1905年,他们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的概念。
36、巴甫洛夫:俄国人,生理学家,现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20世纪初,他的研究重点转到高级神经活动方面,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十)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37、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38、詹森:191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9、拜尔:1914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0、温特:1928年,他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41、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生长素。
(十一)种群与生态系统
42、高斯: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3. 初中人教版生物的所有科学家及其成就。
初中人教版生物的所有科学家及其成就按照教材编排概括如下:
七上教材
1、德国生物学家和施旺提出:生物大多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瑞典植物学家林耐(奈)提出了双名法—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名后面加命名者的姓名。林奈被称为"分类学之父"。
3、珍·古道尔与猩猩观察
4、1609年 罗伯特胡克首次观察并描述了植物细胞发表《显微图谱》首先称为细胞
5、1665年荷兰人列文虎克用显微镜发现了红细胞和酵母菌
6、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利用试验成功证明: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并产生淀粉。
7、17世纪比利时科学家范·海尔蒙特证明光合作用的原料。木桶种植柳树。
8、18世纪英国科学家普洛斯特勒用小鼠,植物,蜡烛,玻璃罩,证明植物能够净化空气"空气净化器"
9、1928年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能够杀死细菌。
10、1940年英国病理学家弗利罗和化学家钱恩帮助下对青霉素提纯。
七下教材
1、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扎尼研究胃的消化作用
2、兰德施泰纳发现ABO血型系统
3、2世纪古罗马医生盖伦提出血液运动理论
4、17世纪英国医生哈维提出血液循环理论
5、1661年意大利学者马尔比基证明毛细血管的存在。
6、班廷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
7、巴普洛夫利用狗铃声分泌唾液试验发现经典条件发射
8、艾宾浩斯发现遗忘曲线
八上教材
1、1699年英国科学家伍德沃德发现无机盐的作用
2、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试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是生物学进入到分子生物学阶段
4、1856年孟德尔发现孟德尔遗传定律。
5、1794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遗传病
6、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八下教材
1、奥巴林首次提出化学进化学说
2、1953年米勒通过模拟实验验证生命化学进化的可能性(无机物到有机小分子的可能性)
3、王应睐组织我国科学家率先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证明有机小分子到有机大分子的可能性)
4、法国博物学家居维叶发现不同地层埋藏不同类型的动物化石
5、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进化论《物种起源》
6、1863年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利用比较解剖方法首次提出"人猿同祖"
7、1929中国人类学家斐文中在周口店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
8、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提出发酵理论"微生物学之父"
9、英国胚胎学家维尔穆特-------克隆羊"多莉"
4. 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着作除了《物种起源》还有哪些
达尔文可以说是称得上跟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齐名的改变世界的科学家,他最拿手的专业是生物学,其扛鼎之作自然是物种起源,书中破天荒地提出可能人类是由猴子发展而来的,直接让发展了数千年的宗教界顿时傻眼,上帝的神威顿时一落千丈。达尔文一生中除了写了物种起源之外,还有两部书是其非常重要的作品,分别是小猎犬号航海记和人类的由来和性选择。
小猎犬号是在1931年12月27号开始踏上征程,达尔文也开始了他长达5年的科学考察。考察期间,达尔文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化石、岩石标本,后作为私人藏品。很多人眼中的达尔文只是生物学家,其实达尔文在其成名之前一直是以地质学家来学习和工作的。这本书讲述的地质学知识比生物学知识还要多。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启发了人们开始思考今天的世界会是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5. 有哪些生物学家及主要研究成果
部分着名生物学家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乔治·约翰·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 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 林奈(Carolus Linnaeus) 托马斯·亨特·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 欧文顿(E.Overton) 詹姆斯·沃森(James Dewey Watson) 罗伯特·威尔金斯(Robert Wallace Wilkins) 霍华德·马丁·特明(Howard Martin Temin) 罗萨琳·富兰克琳 威尔金斯(Robert Wallace Wilkin) 刘易斯·托马斯(Lewis Thomas) 卡米洛·高尔基(Camillo Golgi) 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顿·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 艾弗里(Oswald Theodore Avery) 施莱登(M.J.Schleiden) 施旺(Theodor Schwann) 欧内斯特·海克尔(Ernst Haeckel) 伽伐尼(Luigi Galvani) 瓦尔德尔(H.W.G.Von Waldeyer) 斯图尔德(F.C.Steward) 斯帕兰扎尼(L.Spallanzani) 萨姆纳(J.B.Sumner) 切赫(T.R.Cech) 奥特曼(S.Altman) S.J.Singer 童第周、张立、李振声、李义、饶毅、何琳、陈桢、谈家桢、朱洗、杨长辉 Grendel G.L.Nicolson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 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 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 阿达·约纳什(Ada E.Yonath) 万卡特拉曼·拉玛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托马斯·斯泰茨(Thomas A.Steitz) 钱永佑(Richard Tsie) 钱永健(Roger Yonchien Tsien) 尼古拉·齐金 莉莎·盖勒格斯 加里·史密斯 巴里·马歇尔(Barry J. Marshall) 罗宾·沃伦(J. Robin Warren) 贝时璋 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 李约瑟(Joseph Needham) 罗伯特·布朗(Robert Brown) 戈特弗里德·威廉·凡·莱布尼茨(Gottfriend Wilhelm von Leibniz) Philipp Jakob Cretzschmar 洛佩斯-科洛梅 蒂尔曼 马吉德 纳特 奥斯本 莱德伯格(Joshua Lederberg) 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 让-克洛德·谢尔曼 亥姆霍兹(Hermannvon Helmholtz) 哈金斯(Charles Brenton Huggins) 艾米·韦戈斯 萨基斯·马兹曼尼亚 迈克尔·伊洛维兹 万卡特拉曼·拉玛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托马斯·施泰茨(Thomas A.Steitz) 阿达•约纳斯(Ada E.Yonath) 泰森·赫德里克 卡尔文(Melvin Calvin) 泰森·赫德里克 吴瑞 罗宾-艾贝尔 Lynn Margulis Wladyslaw Taczanowski 霍尔敦 邹承鲁 拉马克 萨克斯
6. 有什么生物科学家的简介和小故事
达尔文
--------------------------------------------------------------------------------
青年查尔斯登上探险船
距今一百五十多年前的一八三一年十二月七日,有一艘排水量仅二百三十五吨的小帆船从面临英吉利海峡的雷本港向大西洋进发。二十二岁的青年查尔斯.达尔文所乘坐的这艘船是英国海军的测量船。这艘船此次出航的目的是要作为时五年的世界探险。
今天,一提到查尔斯.达尔文,大家都知道是那位在人类文化史上留有盛名的进化论提倡者,不过当他乘上那艘小猎犬号时,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伙子呢! 当时的他已对生物的物种问题很关心。所谓物种就是生物问可以互相交配繁殖子孙的同种。像狮子和猫就不同种,而狗类中的一种高大的长毛牧羊犬(collie)和埂(terrier)就属于同种。通常,不同种的动物间,外形一看就有很明显的差异,但像狮子与老虎、狗和狼,虽然不同种即长得很像。像这种徵妙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来的?达尔文长久以来一直为这问题大惑不解。
小蜡犬号从雷本港出发后,沿着南美海岸南下,绕过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于一八三五年九月来到东太平洋赤道上的加拉巴哥群岛。在这四年的航行中,达尔文一路观察并采集动植物标本,不过,真正对达尔文脑海中所缠绕的物种起源问题有启发的,还是太平洋上加拉巴哥群岛的各种生物。
加拉巴哥群岛的生物
“明显的差异与微妙的类似”之典型
加拉巴哥群岛在厄瓜多爾尔尔西方约一千公里的太平洋上,由十四个散布在赤道附近的小岛组成。加拉巴哥(Galapagos)在丙班牙语中的意思就是“乌龟”。此群岛正如其名,岛上有重量超过一百公斤的象龟,使达尔文一行人大为吃惊,另外,还有长达一公尺以上的鬣蜥 (iguana),这种蜥蜴有住在海岸附近的海生型及住在内陆的陆生型,且两者不属同种。此外尚有鹈鹕(pelican)的同类军舰鸟、海鸥、鲣鸟、金翅雀(finich)等珍鸟。这些远离大陆的岛屿上,能远飞的鸟类及能长期挨饿的爬虫类特别多。
加拉巴哥群岛上的生物与其地地区的生物相此确实有不凡之处,不仅鸟类及爬虫类如此,其它像鱼贝类、昆虫、花草等亦复如此。例如,达尔文在那里所采集的十五种鱼,以及十六种陆生贝类中的十五种都是别处看不到的新种。加拉巴哥群岛可说是物种的宝库。
不过这些几乎全是新种的岛上生物,与一千公里外的南美太平洋岸的生物有很徵妙的相似之处,即既有明显的差异又有微妙的类似。小猎犬号在岛上停留了五个星期,临走的前几天,该群岛的副领事来向他们道别,闲谈间,副领事说:“这群岛上虽然有很多形态相似的乌龟,但我一眼就可以看出那只是属于那个岛的。”达尔文听了这句话,心中有着很大的回响,因为他在这里的鸴鸟身上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加拉巴哥群岛上的鸴鸟共有十三种,基本上它们的形态都很相似,但喙的长度及弯曲度即各不相同。达尔文心里想,这些差异可能和各岛上的鸟类的食物,如植物种子、毛虫、昆虫等不同有关。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导致各物种间的差异的原因不就很明显了吗?达尔文从观察加拉巴哥群岛的生物所得的灵感,为日后论生物进化的不朽名着“物种原始”奠下了基础。
青春时代的漂泊
对博物学无穷尽的兴趣
在此简单地介绍一下有关达尔文的生平。查尔斯‧达尔文与美国总统林肯同于一八零九年二月十二日诞生。他父亲是个有名的医生,母亲是陶工威治伟勒的女儿。他的祖父伊拉斯莫斯.达尔文更是个有名的医主兼博物学家,同时又是一位诗人。
达尔文的家世虽如此优越,但少年时代的达尔文并非优等生,虽然他很热衷于植物及昆虫的采集,但对学校所教的希腊语及拉丁语却一点都不感兴趣。本来想让达尔文学习法律的父亲,看到他这种情形只好改变主意,将他送到爱丁堡去学医。可是他对学医一样不感兴趣,尤其在见习外科手术时,更是吓得魂不附体。加上他知道自己将来可以继承一笔能让地安享一辈子的庞人财产,不必为生活去行医,于是他便毅然地放弃了学医。
他父亲最后又将他送到剑矫大学,指望他学做个牧师,可是他到剑桥大学后也没照他父亲的意思去做。就在这时,潜藏在他心中很久的对博物学的爱好即完全地爆发出来。他在汉斯洛教授的指导下,阅读了许多动植物的书籍,使他在博物学领域上的知识大增。他更时常兴汉斯洛教授到野外去实地观察,他之所以能够乘上小腊犬号去周游世界,也是靠地老师一手推荐的。临上船前,他老师推荐他带一本由地质学家查尔兹.莱尔(C.Lyell)所着的“地质学原理”。在漫长的航海期间,他把那本书背得滚瓜烂熟。
促使进化论完成的人物
伊拉斯莫斯.达尔文及拉马克
最先观察到自然界生物间,在不同形态中又带有微妙的相似,而且大胆地推测人类是由植物、动物、自然进化而来的是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
查尔斯.达尔文的祖父伊拉斯莫斯.达尔文也在他的着作中这样写着:“由微生物而进化到各种温血动物,这种假设虽然有点大胆…”,这些生物学的假设,实际上已为进化论点燃了火花。此外,动物学家拉马克 (Lamarck) 所着的“动物哲学”一书中也作如下的阐述:“羚羊为了吃高大树木的叶子,长期以来,一直极力地把颈子伸长而变成长颈鹿。”这种想法虽然已不为今日的人们所接受,但它却是点燃达尔文进化论的导火线。
古维艾(Georges Cuvier)及旧约
对进化论的假设有着很大阻力的是旧约圣经创世纪的说法。创世纪上说,地球上所有的主物都是上帝在同一时期内创造出来的。对信仰上帝的人而言,这种由微主物进化到温血动物,及羚羊长年伸长脖子而变成长颈鹿等说法,简直是荒谬之极。在当时,圣经的教条就是科学。例如,十七世纪的爱尔兰大主教亚夏就依据旧约中所述的先后事件,而推断地球是在西元前四千零四年的十月二十六日早上九点诞生的;换言之,地球的年龄大约只有六千岁。
此外,与拉马克同时期有一位生于法国的古主物学家古维艾,当他发现些古生物的骨头后,就有如变魔术般地将那些古主物的形像描绘出来,其中有密生毛发的猛马(mammoth),也有像鲸那么大的爬虫类。古维艾对这些动物为何绝迹,以及在高山上发现海中生物化石等事件的解释也很妙。古维艾在圣经中看到诺亚的洪水事件,于是就把上述的问题用这个事件搪塞过去。他说,地球上像圣经所记载的诺亚洪水不知己发生过多少次,因此过去的这些古生物都是被大水淹死的,同时这样大的洪水,也会把海底往上推成高山。古维艾这种说法被称为“天变地异说”,按照这个说法,地球上的剧变可以在一瞬间完成,不必经过很长的岁月。这些说法又与圣经所载吻合,因此信仰上帝的人们都以此建立理论体系,而想打破这些观念实在非常不容易。
哈顿及莱尔
但是达尔文在航海中所问读的“地质学原理”并非这样说。“地质学原理”是作者莱尔承继了十八世纪苏格兰地质学家哈顿(J.Hutton)的理论而写成的。哈顿认为海底变成高山是因为地震或人山爆发而来,而今日的山貌也是长期以来受风吹雨打的风化及侵蚀而形成的。这种依据自然法则的变动,自古至今都一样,这种学说称为“均变说”(uniformitarianism),而印证这种学说的证据是地球经长期岁月的变动所留下的痕迹。
达尔文读了“地质学原理”后,心想:“如果地球的年龄真的这麼老,那么由微生物演变成温血动物也并非不可能。”至此,地球的年龄便成为进化论成立的先决条件。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不过,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生物是依何种理由来进化呢?拉马克的说法实在今人难以信服。 有一天,达尔文念了一本由T.R.马尔萨斯牧师所写的“人口论”。书上说:“人口的增加率通常会超过粮食供给的增加率。”于是达尔文就作了如下的推想:“人类以外的生物应该也是如此。如果是这样,那么同时生下的小动物就注定有些会饿死,但是那一只该饿死?大概是不能适应所居环境的要饿死吧!”
达尔文又进一步回想在加拉巴哥群岛所看到的鸴鸟。这些由南美迁徒来的鸴鸟本来都是同种,相互之间都可交配繁殖,但来到岛上后,为了适应各岛的特殊环境而发生变异,且只有这些能随着各岛环境而产生变异的鸟才能活下来。日子一久,各岛间的鸴鸟就变成不同种而不能互相交配繁殖了。像这样由一种而变为多种的现象,达尔文称之为“自然淘汰”、人类大概也是依这个自然淘汰的法则,由微生物慢慢进化而来的吧!
一八四四年起,达尔文就开始将这个物种的起源及生物进化的关系写在笔记簿上,当时,刚好是他叩一位表妹结婚,并定居在伦敦郊外的次一年。
渥列斯的信
一八五八年的某一天,达尔文收到一封信,是由一位往在东印度群岛名叫亚弗烈‧拉歇尔‧渥列斯的男子写来的,信中阐述了他对物种起源的看法,并论及人口论与自然淘汰的问题,这些理论与达尔文的想法不谋而合。向来淡泊的达尔文,在接获这封信后也不禁非常惊讶,于是和朋友商讨后,决走将与渥列斯共着的论文发表在“林奈协会杂志”上。次年,达尔文又将他研究的精髓“物种原始”全部公诸于世。
致力研究及着述的晚年
自从达尔文在进化论中阐述“人类是猴子的子孙”后,引起了各方激烈的反驳,幸而有一位名叫汤姆逊.亨利.哈克斯列的生物学者极力地为进化论辩护,才使达尔文得以不受外界干扰而安静地思考着述。对辩论极端厌恶的达尔文,最后只好专心一意地过研究生活。他的健康情形虽然不佳,但耐性很强,生活很有规律。每天工作虽然只有一至二小时,但完成了不少研究。地所作的实验非常简单,并不太依靠仪器,研究时使用的仪器大都只用到放大镜,而很少动用显微镜。
达尔文死于一八八二年四月十九日,享年七十三岁。他的遗骸葬于牛顿、法拉第等英国伟人长眠的西敏寺寺院。
“物种原始”出版七年后,一八六六年,孟德尔发表了遗传论文,对巩固达尔文进化论的地位有很大的意义。但这篇遗传论文一直等到三十四年后的一九零零年,由弗里斯、柯连斯、捷尔马克等人实验证实后,才被承认其价值。当时所推断的地球年龄才一忆年,但相信进比论及均变说的人们都认为地球的年龄应该比这要长。事实上现在已经证实他们是对的,以目前的科技推断,地球的年龄是四十五亿年。
7. 请详细列举高中生物书中涉及的生物学家的生物贡献及成就
19世纪30年代, 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C.R.Darwin,1809—1882)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科学地阐述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1900年,孟德尔(G.Mendel,1822- 1884)发现的遗传定律被重新提出,生物学迈进第2个阶段—— 实验生物学阶段。
1944年,美国生物学家艾弗里(O.Avery,1877-1955)用细菌做实验材料,第1次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J.D.Watson,1928——)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F.Crick,1916-2004)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这是20世纪生物科学最伟大的成就,标志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分子生物学阶段。
第3章
第1节
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L.Spallanzani,1729- 1799),通过实验证明,胃液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从胃液中提取出胃蛋白酶。(第2次出现)
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J.B.Sumner,1887—1955),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且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20世纪80年代, 美国科学家切赫(T.R.Cech,1947一)和奥特曼(S.Ahman,1939一)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第3节
1771年, 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1733— 18o4),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J.yon Sachs,1832—1897),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1880年, 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G.Engelmann,1809- 184 ),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第4章
第1节
1880年,达尔文(C.R.Darwin,1809—1882)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第2次出现)
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F.W.Went,1903——),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促使胚芽鞘下面的某些部分生长。
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F.Ko )等人从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 — 生长素。
第6章
第1节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F.Grifith,1877—1941),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1944年, 美国科学家艾弗里(O.Avery,1877—1955)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
1952年,赫尔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2)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J.D.Watson,1928一)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F.Crick,1916-2004)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维尔金斯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第2次出现)
第2节
基因的分离定律 孟德尔(G.Mendel,1822-1884),奥国人,通过豌豆等植物的杂交试验,于1865年,在当地的自然科学研究学会上宣读了《植物杂交试验》论文,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第2次出现)
第3节
18世纪英国着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J.Dalton,1766— 184 ),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第7章
l9世纪(1859年),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第3次出现)
选修
绪论
1973年,美国科学家科恩(S.N.Cohen,l935一),第1次实现了不同物种间的DNA重组。
第1章
第2节
1796年,英国医师爱德华·詹纳(Edward Jenner,l749一l823),发明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
第3章
第1节(课外读)
我国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第4章
第2节
1)植物细胞工程 2O世纪5O年代,我国植物生理学家崔徵等人,发现细胞分裂素含量和生长素含量的比例可调控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芽和根的形成。
2)动物细胞工程 1976年,阿根廷科学家米尔斯坦(Cesar Milstein,l926一)和德国科学家柯勒(GeorgesKohler,l946一),通过细胞融合制备出单克隆抗体。由于他们的杰出工作,在1984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第5章
1675年,荷兰学者列文虎克(A.van I~euwenhoek,l632— 172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雨水、井水、河水中的微生物。
第1节
1892年,俄国科学家伊凡诺夫斯基(D.Ivanowsky,l864一l920),发现引起烟草花叶病的致病因子可以通过细菌滤器。
不久,荷兰生物学家贝哲林克(Martinus Be~efinck,185l一1931)发现,这种滤过性因子具有生物的许多特征,并推测它能进入细胞内进行繁殖。
第2节
l9世纪后期,德国细菌学家科赫(Robert Koch,l843— 1910)发明了固体培养基,分离出炭疽芽孢杆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等。1905年,科赫因结核杆菌的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第3节
1857年,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L.Pastuer,l822— 1895),发现了发酵原理,并发明“巴氏消毒法”。如今这种方法仍广泛用于食品工业的消毒。
8. 我要一些有关生物科学家的故事
http://www.wycz.sh.cn/class/2006/%C0%ED%BB%AF/_private/scientist7.htm
生物学家的故事之一
——孟德尔
学校首页
理化组首页
教学常规
教研组简介
科学家的故事
生活与科学
兴趣小实验
公开课教案
学生实验
现代遗传学之父,是这一门重要生物学科的奠基人。1865年发现遗传定率。
1822年7月22日,孟德尔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里,父亲和母亲都是园艺家。孟德尔受到父母的熏陶,从小很喜爱植物。
当时,在欧洲,学校都是教会办的。学校需要教师,当地的教会看到孟德尔勤奋好学,就派他到首都维也纳大学去念书。
大学毕业以后,孟德尔就在当地教会办的一所中学教书,教的是自然科学。他能专心备课,认真教课,所以很受学生的欢迎。1843年,年方21岁的孟德尔进了修道院以后,曾在附近的高级中学任自然课教师,后来又到维也纳大学深造,受到相当系统和严格的科学教育和训练,为后来的科学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孟德尔经过长期思索认识到,理解那些使遗传性状代代恒定的机制更为重要。
从维也纳大学回到布鲁恩不久,孟德尔就开始了长达8年的豌豆实验。孟德尔首先从许多种子商那里,弄来了34个品种的豌豆,从中挑选出22个品种用于实验。它们都具有某种可以相互区分的稳定性状,例如高茎或矮茎、圆料或皱科、灰色种皮或白色种皮等。
孟德尔通过人工培植这些豌豆,对不同代的豌豆的性状和数目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计数和分析。运用这样的实验方法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严谨的态度。他酷爱自己的研究工作,经常向前来参观的客人指着豌豆十分自豪地说:“这些都是我的儿女!”
8个寒暑的辛勤劳作,孟德尔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得到了相应的数学关系式。人们分别称他的发现为“孟德尔第一定律”和“孟德尔第二定率”,它们揭示了生物遗传奥秘的基本规律。
孟德尔开始进行豌豆实验时,达尔文进化论刚刚问世。他仔细研读了达尔文的着作,从中吸收丰富的营养。保存至今的孟德尔遗物之中,就有好几本达尔文的着作,上面还留着孟德尔的手批,足见他对达尔文及其着作的关注。
起初,孟德尔豌豆实验并不是有意为探索遗传规律而进行的。他的初衷是希望获得优良品种,只是在试验的过程中,逐步把重点转向了探索遗传规律。除了豌豆以外,孟德尔还对其他植物作了大量的类似研究,其中包括玉米、紫罗兰和紫茉莉等,以期证明他发现的遗传规律对人多数植物都是适用的。
从生物的整体形式和行为中很难观察并发现遗传规律,而从个别性状中却容易观察,这也是科学界长期困惑的原因。孟德尔不仅考察生物的整体,更着眼于生物的个别性状,这是他与前辈生物学家的重要区别之一。孟德尔选择的实验材料也是非常科学的。因为豌豆属于具有稳定品种的自花授粉植物,容易栽种,容易逐一分离计数,这对于他发现遗传规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孟德尔清楚自己的发现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但他还是慎重地重复实验了多年,以期更加臻于完善、1865年,孟德尔在布鲁恩科学协会的会议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两次宣读。第一次,与会者礼貌而兴致勃勃地听完报告,孟德尔只简单地介绍了试验的目的、方法和过程,为时一小时的报告就使听众如坠入云雾中。
第二次,孟德尔着重根据实验数据进行了深入的理论证明。可是,伟大的孟德尔思维和实验太超前了。尽管与会者绝大多数是布鲁恩自然科学协会的会员,中既有化学家、地质学家和牛物学家,也有生物学专业的植物学家、藻类学家。然而,听众对连篇累续的数字和繁复枯燥的沦证毫无兴趣。他们实在跟不孟德尔的思维。孟德尔用心血浇灌的豌豆所告诉他的秘密,时人不能与之共识,一直被埋没了35年之久!
孟德尔晚年曾经充满信心地对他的好友,布鲁恩高等技术学院大地测量学教授尼耶塞尔说:“看吧,我的时代来到了。”这句话成为伟大的预言。直到孟德尔逝世16年后,豌豆实验论文正式出版后34年,他从事豌豆试验后43年,预言才变成现实。
随着20世纪雄鸡的第一声啼鸣,来自三个国家的三位学者同时独立地“重新发现”孟德尔遗传定律。1900年,成为遗传学史乃至生物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一年。从此,遗传学进人了孟德尔时代。
今天,通过摩尔根、艾弗里、赫尔希和沃森等数代科学家的研究,已经使生物遗传机制——这个使孟德尔魂牵梦绕的问题建立在遗传物质DNA的基础之上。
随着科学家破译了遗传密码,人们对遗传机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在,人们已经开始向控制遗传机制、防治遗传疾病、合成生命等更大的造福于人类的工作方向前进。然而,所有这一切都与圣托马斯修道院那个献身于科学的修道士的名字相连。
童第周的故事
学校首页
理化组首页
教学常规
教研组简介
科学家的故事
生活与科学
兴趣小实验
公开课教案
学生实验
童第周是我国着名的生物学家、优秀的教育家,生前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动物研究所所长。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小村里,家庭生活十分贫困,没有钱进学校读书,只能在家里边做些农活,边跟父亲学点文化。直到17岁,才在二哥的帮助下,进了宁波师范予科。可是第一学期考试成绩总平均分没有及格,学校让他退学或降级,经童第周再三请求,学校勉强答应试读半年。童第周发誓,一定要把成绩赶上去。童第周坚持顽强的学习。终于取得了好成绩。在进入上海复旦大学以后,他更加勤奋学习,临近毕业时,他已经成为生物系的高材生了。童第周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要攀登生物学的高峰,需要付出更艰苦的劳动。
1930年童第周在亲友们的资助下,远度重洋,来到北欧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寒尔。在欧洲着名生物学者勃朗歇尔教授的指导下,研究胚胎学。当时,他发现有的外国留学生对中国人抱着一种藐视的态度,说“中国人是弱国的国民”。和他同住的一个洋人学生,公开说:“中国人太笨。”听到这些,童第周再也压抑不住满腔的怒火,对那个洋人说:“这样吧,我们来比一比,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代表我的国家来和你比,看谁先取得博士学位。”
童第周憋着一股气,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誓言:“中国人不是笨人,应该拿出东西来,为我们的民族争光!”
研究胚胎学,经常要做卵细胞膜的剥除手术,有一次做实验,教授要求学生们设法把青蛙卵膜剥下来,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手术,青蛙卵只有小米粒大小,外面紧紧地包着三层象蛋白一样的软膜,因为卵小膜薄,手术只能在显微镜下进行。许多人都失败了,他们一剥开卵膜,就把青蛙卵也给撕破了。只有童第周一人不声不响地完成了这项实验任务。
布朗歇尔教授知道后,特地安排了一次观察实验,把学生们都找来看。实验开始了,童第周不慌不忙地走到显微镜前,熟练地操作着。人们看到,他象钟表工人那样细心,象绣花姑娘那样灵巧,象高明的外科医生那样一丝不苟。在显微镜下,他先用一根钢针在卵上刺了一个小洞,于是胀得圆滚滚的青蛙卵马上就松驰下来,变成扁圆形的,再用钢镊往两边轻轻一挑,青蛙卵的卵膜就从卵上顺利地脱落下来了。他干得又快又利落。
“成功了!成功了!”同学涌上去祝贺,勃朗歇尔教授更是激动万分,这是他搞了几年也没有搞成的项目啊!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连声称赞:“童第周真行!中国人真行!”童第周剥除青蛙卵膜手术的成功,一下子震动了欧洲的生物界。4年之后,通过答辩,比利时的学术委员会决定授予童第周博士学位。在荣获学位的大会上,童第周激动地说:“我是中国人,有人说中国人笨,我获得了贵国的博士学位,至少可以说明中国人决不比别人笨。”在场的教授纷纷点头,有的还伸出大姆指。而那位洋人学生却一篇论文也没有,更谈不上当博士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童第周谢绝了专家和同学们的挽留,毅然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他来到四川宜宾一个村镇教书。在紧张的教学中始终没有忘记搞科学研究。可是,这里没有科学仪器,连一架显微镜也没有,没办法继续开展胚胎学的研究工作。一次意外的发现给他带来了希望:在小镇的旧货摊上他们看到了一架旧显微镜,但要价太贵,当时他们夫妻俩掏尽了口袋还凑不足一半,又向别人借了一些还不够,最后只好把他们的衣服拿去典当,好不容易才买回这架旧显微镜。
有了显微镜,但没有所需要的灯光照明,还是不能进行操作。他们只好把显微镜搬到室外,冬天利用雪地微弱的反光,他忘记了寒冷在聚精会神地工作着。夏天烈日当头,汗流浃背即使汗水滴在视镜上模糊了视线,或是风把一粒小沙子吹进了载物器,甚至占据了整个视野……童第周仍然坚持攻关。一般说来,每一个试验数据都要重复一、二次,而他往往要重复五、六次。然而,就在这简陋的显微镜下,在这低矮的小土屋里,童第周却撰写了一篇篇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震惊了国内外生物界的学者。
1973年,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童第周和他的伙伴们开始了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工作。他在解剖显微镜下,用比绣花针还细的玻璃注射针,把从鲫鱼的卵细胞中取出来的遗传因子,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金鱼的卵还没有小米粒大,做这样的实验该有多难啊!可是童第周成功了,结果孵化出的幼鱼中,有一条鱼披着金色的鳞片,长着鲫鱼那样的单尾巴,说明鲫鱼的遗传基因,已经在金鱼卵中发生了作用。这种鱼因为是童第周创造出起的,因此,人们叫它“童鱼”。童第周的实验成果,给生物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1978年,童第周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虽已76岁高龄,却以年轻人的朝气投入了工作。他亲手制定了科研项目规划,绘制了美好的兰图。1979年3月,在浙江省科技大学的讲台上,他突然眩晕,从此一病不起。他为祖国科学事业的振兴,实践了他的誓言:“愿效老牛,为国捐躯!”
9. 生物学家有哪些及其主要研究成果
1、达尔文 进化论 2、孟德尔 遗传定律 3、 李比希 养分归还学说等 4、沃森 DNA双螺旋结构 5、卡尔文 光和碳循环 6等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