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根据农业部规定动物病原微生物按危害程度可分为哪四类
根据农业农村部《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将动物病原微生物分以下几类:一类动物病原微生、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四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一、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二、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三、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1.多种动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结核分支杆菌、副结核分支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致病性链球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腐败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鹦鹉热衣原体、放线菌、钩端螺旋体。
2.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恶性卡他热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牛流行热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腹泻/粘膜病病毒、牛生殖器弯曲杆菌、日本血吸虫。
3.绵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梅迪/维斯纳病病毒、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
4.猪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丹毒杆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密螺旋体。
5.马病病原微生物: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马动脉炎病毒、马病毒性流产病毒、马鼻炎病毒、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假皮疽组织胞浆菌、溃疡性淋巴管炎假结核棒状杆菌。
6.禽病病原微生物:鸭瘟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减蛋综合征病毒、禽痘病毒、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鸡毒支原体、鸡球虫。
7.兔病病原微生物:兔粘液瘤病病毒、野兔热土拉杆菌、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兔球虫。
8.水生动物病病原微生物: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马苏大麻哈鱼病毒、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锦鲤疱疹病毒、斑点叉尾𫚔病毒、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毒、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真鲷虹彩病毒、白鲟虹彩病毒、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核多角体杆状病毒、虾产卵死亡综合症病毒、鳖鳃腺炎病毒、Taura综合症病毒、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黄头病病毒、草鱼出血病毒、鲤春病毒血症病毒、鲍球形病毒、鲑鱼传染性贫血病毒。
9.蜜蜂病病原微生物:美洲幼虫腐臭病幼虫杆菌、欧洲幼虫腐臭病蜂房蜜蜂球菌、白垩病蜂球囊菌、蜜蜂微孢子虫、跗腺螨、雅氏大蜂螨。
10.其他动物病病原微生物:犬瘟热病毒、犬细小病毒、犬腺病毒、犬冠状病毒、犬副流感病毒、猫泛白细胞减少综合症病毒、水貂阿留申病病毒、水貂病毒性肠炎病毒。
四、四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是指危险性小、低致病力、实验室感染机会少的兽用生物制品、疫苗生产用的各种弱毒病原微生物以及不属于第一、二、三类的各种低毒力的病原微生物。
以上内容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53
❷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按危害程度可分为四类,其中哪类危害程度最高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按危害程度可分为第一类病原微生物、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第三类病原微生物、第四类病原微生物四种。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1、第一类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2、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3、第三类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4、第四类病原微生物,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2)微生物危害程度二类病毒有多少种扩展阅读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就是病原体生存的场所,医学上称为病原体的宿主。
病原体在宿主中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这一过程称为感染。不过人体或动物不像人工培养细菌的培养基,可以让病菌不受限制地肆意生长繁殖,轻易地导致机体死亡。病原体入侵人体后,在发生感染的同时,能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一系列免疫应答与之对抗,这称之为免疫。
❸ 一二三四类病原微生物是什么
分类如下:
一类: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具有高个体危害和高群体危害,引起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如天花病毒、埃博拉病毒等。
二类: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具有高个体危害和低群体危害特征,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布鲁杆菌等。
三类: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具有中等个体危害和有限群体危害特征,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
四类: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具有低个体危害和低群体危害。
简介: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跟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体育等诸多领域。
❹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总计有多少种病原微生物
第三类,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按危害程度可分为四类,其中第一类危害程度最高。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致人、动物患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在中国尚未发现或者宣布灭绝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引起人、动物严重疾病,容易直接或者间接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的病原微生物是指可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在人类或动物,但不构成严重危害人类,动物和环境在正常情况下,有限的风险传播,很少实验室感染后引起严重疾病,配备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第四类致病微生物是指一般不会引起人、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4)微生物危害程度二类病毒有多少种扩展阅读: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但只有一部分微生物能侵入人体引起疾病,这些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或病原体。病原微生物与人之间存在着长期而复杂的斗争。病原微生物通过不断的繁殖、突变和进化增强其毒性或毒性,是人类疾病的罪魁祸首。
人体通过人体强大的免疫系统消除、排泄,击败病原微生物的入侵。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就是病原体的居住地,医学上称之为病原体的宿主。病原体在宿主体内生长繁殖,释放出有毒物质,并在体内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但人体或动物不像细菌的人工培养基,可以让细菌无限制地生长繁殖,容易导致人体死亡。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同时能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一系列对抗感染的免疫反应,称为免疫。
❺ 病原微生物分为几类
目前对病原微生物共分为四类,一类最强,四类最弱。
一类: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具有高个体危害和高群体危害,引起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如天花病毒、埃博拉病毒等。
二类: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具有高个体危害和低群体危害特征,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布鲁杆菌等。
三类: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具有中等个体危害和有限群体危害特征,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
四类: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具有低个体危害和低群体危害。
相关信息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病原体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真菌、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
某些病原体反复接触某些化学治疗药物后,其反应性不断减弱,以致最后病原体可抵抗该药而不被杀灭或抑制,这就是病原体对药物的耐受性,称为耐药性或抗药性。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是药物剂量不足或长期使用某种药。许多细菌会发生抗药性。
病原体产生了抗药性,常使疗效减小或完全失效。抗药菌株具有遗传性,因此,在治疗疾病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防止滥用药物。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病原微生物
❻ 根据农业部规定动物病原微生物按危害程度可分为四类
是的。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对病原微生物实行分类管理,农业部颁布了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将动物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分别如下:
第一类。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如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牛海绵状脑病病原。
第二类。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如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第三类。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如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结核分支杆菌。
第四类。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如下:
一、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二、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❼ 微生物危害等级分类
微生物危害等级分类,有很多登记分类标准。
一、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24号)规定,按照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二、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2004-10-01实施),按照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4级:
第一、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第二、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第三、 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第四、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 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
三、农业部《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对微生物危害分级,通常分为以下4级:
生物危害1级:对个体和群体危害程度低,已知的不能对健康成年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生物危害2级:对个体危害程度为中度,对群体危害较低,主要通过皮肤、粘膜、消化道传播。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但对实验人员、动物和环境不会造成严重危害的动物致病微生物,具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生物危害3级:对个体危害程度高,对群体危害程度较高。能通过气溶胶传播的,引起严重或致死性疫病,导致严重经济损失的动物致病微生物,或外来的动物致病微生物。对人引发的疾病具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生物危害4级: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高,通常引起严重疫病的、暂无有效预防和治疗措施的动物致病微生物。通过气溶胶传播的,有高度传染性、致死性的动物致病微生物;或未知的危险的动物致病微生物。
❽ 一类或二类高致病性微生物有哪些
能够引起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病害,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 微生物是指那些个体体积直径一般小于1mm的生物群体,它们结构简单,大多是单细胞,还有些甚至连细胞结构也没有。人们通常会借助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它们的形态和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微生物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界线有时会非常模糊。如单细胞藻类和一些原生动物也应算是微生物,但通常它们并不放在微生物中进行研究。
常见的有:沙门氏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志贺氏菌、禽流感病毒、黄曲霉菌及病毒、口蹄疫病毒等。